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民国13位真女神,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夏梦……她们美的不只是外貌,是味道。

作者:沈念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书籍编号:30405078

ISBN:97875168126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04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世间有铁,坚韧如你

我以为女性作者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是解读民国女子的最好年纪。嫁作他人妇,人生多少累积了些阅历,往日轰轰烈烈地爱过,往后是平淡如常的琐碎婚姻。


不置可否,爱情是女子一生非常紧要的人生课题。这里有痴男怨女的情爱故事,也有烟火夫妻的平凡生活。然而,民国又是如此动荡、弥漫硝烟的乱世,因此这本书里不仅仅写到她们的爱情。


很早以前,在我还是个学生时,就曾被书中记载的,关于这些女子的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所吸引。


我废寝忘食尽可能地翻遍所有描绘她们的书籍,渴望从中获得一丝了解和满足,却不懂得年月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事根本不用刻意研习,只要有心——时间一到,自然就会通透许多。


于是,恍惚间十年时光流逝,她们的脚步又再走远了些,但我对她们人生的感受,却在日益增多。每个人所拥有的现在,都是逝去的时光最为珍贵的恩赐。料想她们当年,也不是天生的名伶美人,却在时光的雕琢中,一点一滴形成了这最终留给历史的模样。


十三位民国女子,她们或明艳倾国,或才德震世……各人有各人的动人风情,却是同时不同命。


陆小曼、林徽因、孟小冬、张幼仪、胡蝶……她们用独立自强将时光雕琢得曼妙动人,让自己活成别人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夏梦、吕碧城、唐瑛、张兆和、宋清如……这里也有不常为后人称道的沧海遗珠,她们在危机四伏的动荡乱世里,却守得住内心一份真情,用一生的时光演绎一场繁华褪尽之后的烟火人间。


她们都坚韧努力、隐忍顽强,血液里流淌着不愿被世俗磨平棱角的一份倔强。


她们的存在,使刚刚远去一百年的民国时期,变得温软细腻——在这幅交织了战火与血泪的历史画卷里,却恰恰是这些女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风采。


她们活出了生命原本应有的真谛——人生是艰难的,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幸好有这些女子的传奇事迹,让我们得以在当下残酷的世界,心生一份妥帖的慰藉。


民国的女子是各有特色的,那些不常出现在读者视野的人,本身也有许多故事可以诉说,而我相信“在乱世中挣扎、闯荡过”的女子更值得尊敬。


本书从时代背景、史料记载入手,艺术化地再现民国女子的传奇人生,写那些家喻户晓的人,更写世人笔下的沧海遗珠。


陈年的老酒需慢慢品尝,动人的故事需细细品味。让我们沉下心来,去慢慢贴近、走进那个惆怅与惬意的时代,品味这些女人的瑰丽与浮华……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38年,哈佛大学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在长达七十多年的研究中,他们追踪这些人从少年到老年,每一年定期询问、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从而得出一条结论——幸福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坦白地说,第一眼看到这个结论,我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从古到今,多少先哲都奉劝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际关系上。甚至还有不少学者,告诫我们:人生而孤独,一群人的狂欢抵不过一个人的独处。


但重看林徽因的人生,细品她的那些故事,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人活一世,不就是周旋于各种关系中,工作时有同事、领导;回家后有妻儿、父母;闲暇时有朋友、知己,哪怕什么人都不见,你都必须学会跟自己相处。


这其中任何一环的人际关系搞不好,都会使人痛苦。


人到底是社会性动物。交流对于人类而言,实在非常重要。而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将决定着你的人生幸福指数。


你不喜欢我是吧,我有办法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侧室,不算正妻,这是因为早年,家中曾为林长民安排过一门亲事,但他的原配妻子很快生病去世,没有为他生下子嗣。


可想而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林家传宗接代。成婚后,何雪媛生过一男两女,无奈命运捉弄,最终只有一个林徽因活了下来。因而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何雪媛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林长民是留过洋在政府部门担任过要职的人,而何雪媛从小没念过什么书,女红、书法、诗词等也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加上她性格暴躁,时间久了,林长民便越来越不喜欢她。


旧时妇女,庭院深深,家庭已是她能施展的全部,但得不到夫家人的喜爱,时常令何雪媛郁郁寡欢。渐渐地,她开始变得更加愤懑抑郁,十足一个怨妇。


因为膝下无子,林徽因长及八岁,父亲很快再娶,便是她的二娘程桂林。程桂林一连为林家生下几个儿子,“母以子为贵”,她很快就在林家站稳脚跟,更深受婆婆疼爱。这对何雪媛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更令她难过的是,丈夫林长民竟也非常疼爱这个女人。他经常流连于程桂林的卧室,骄傲地自称“桂林一枝室主”。而自己却像被打入了冷宫,不得不同女儿林徽因搬到后院,住小房子。


从那时起,林徽因的儿时被划分成两个颜色。前院是一片祥和的暖色,后院是一片阴森的漆黑。苍凉与悲哀,冷落与辛酸,令她过早地懂得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


但她的智慧也在困境中生发得熠熠生辉。林长民有几个儿子,旧时风气又是重男轻女,可论起他对几个儿女的态度,最喜欢的却还是林徽因这个长女。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就在于,林徽因从小善解人意,知道如何处理她与父亲乃至整个家庭的关系。


每个人一生下来,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必是家庭关系。很多时候,家庭给我们的感觉如何,取决于父亲同母亲,我们同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诸如那些婚姻破裂的家庭,根由大多是夫妻双方的关系无法正常平稳地维持。


林长民在外时,偶有书信寄回家,林徽因看过信件之后,常给父亲写回信。当时她只有12岁,却已经能用流利的文言文与父亲交代家事。


在一封家书中,林长民这样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


而林徽因则回信说:“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


对答如流,俨然一副小大人姿态。这是因为她心性早熟,母亲的失意,令她不得不处处机警小心,要知道这是她赖以生存的根本。


几乎可以肯定,林徽因的童年非常不幸福,她夹杂在父母和二娘之间,一边聆听着母亲时时的哀怨,一边要悉心处理与二娘的复杂关系,一边还要接受父亲的教诲,认真学做个懂事的女儿。


换做常人,恐只一项就能令人心力交瘁,支撑不来。成年以后,她亦很少谈论童年旧事,只在费慰梅对她的解读里有过一句:“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但也正是这份可怜的聪慧,令她深得父亲的喜爱。1920年,林长民游历欧洲各国,就只带了刚满16岁的林徽因。她的聪慧,使她得到了足够的父爱。


更何况,在家庭里,作为长女,在林长民外出的时间里,她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母亲和二娘的关系,要照顾下面几个弟弟妹妹。


一次,林徽因写信向父亲汇报家里的情况:“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可见,二娘一旦生病,哄孩子睡觉这样的事也得是她来承担。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痛苦,但她却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妥当,至少父亲在外忙碌时,家里没有乱成一锅粥。

找个肯顺着我的男人去欺负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林徽因同梁思成带着孩子,几经辗转,奔波南下。战火连天,民怨沸腾,贫穷、疾病、精神上的压抑与消磨,她着实过了一段苦日子。在四川李庄,林徽因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长期的奔波致使她过度劳累,因天气潮湿、不习惯南方气候,她又患上了肺炎。守在床榻寸步不离、悉心照顾和陪伴她,一汤勺一汤勺喂药给她吃的,是她的丈夫——梁思成。


人人都爱健康丰美、高高在上的女神,可当女神身患病痛跌落人间,还有几人能甘心相守?


有句话说得解气:“你能受得了我的脾气,才有资格拥有我的美丽。”当女神无法继续保持完美时,其实比常人更需要被呵护。


林徽因没有看错,嫁给梁思成,是她动用理性和智慧,对混乱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第二次正确的抉择。


忘了是谁说,女人总是更容易在爱情里迷失。而在这场命运的博弈中,林徽因又一次取得胜利,巩固住人生后半生的幸福。


而在这场胜利到来之前,她的感情也曾一波三折。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英国遇见到了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这位意气风发的才子,虽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却仍旧不顾一切,对年仅16岁的林徽因产生了爱情。


在康桥边上,两颗年轻悸动的心灵慢慢发生碰撞,他们谈诗词歌赋、人生哲学,徐志摩很快就认定——她,就是此生自己欲要寻找的灵魂伴侣。


于是,头脑发热的诗人,利用自己的特长,写去一封封情意绵绵热意满满的情书。而拿到信的林徽因,心怦怦乱跳着,既欣喜又慌乱。


林长民先于林徽因认识徐志摩,他热爱文学,心胸宽阔,自然对年轻又有才华的诗人心生喜爱。甚至很多人调侃,两个人通过书信谈恋爱。大概基于这种欣赏的姿态,林长民对女儿同徐志摩密切的往来,没有过多干预。但他究竟对两个人谈恋爱持何种意见,倒是各有纷争,莫衷一是。


只是不久,林徽因就被父亲带回了国。临走的时候,她也没同徐志摩道别。


与此同时,张幼仪已从国内来到英国。徐志摩就忙着同她离婚。


这件事情,我猜徐志摩在向林徽因表白的一刻,就已下定决心。但即使他没有坦白到对林徽因讲,他可以为了她马上离婚。林徽因自然懂得他的性情。


16岁,放在今天也就是刚刚考上高中,但林徽因竟已懂得,不能任由感情拉扯,去做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


1922年3月,当徐志摩前后忙碌一通,终于拿到同张幼仪的离婚证书,正赶着要去见林徽因时,却惊恐地得知——她已是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


林徽因之所以选择梁思成,既是父亲的有意撮合,亦是命运的善意安排。


林长民与梁启超私交甚好,相互敬重对方的人品与学识。因着这样一层关系,林父早有意将女儿许配梁家。


1924年6月,在双方大人的赞同下,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


根据史料记载,相对于徐志摩,梁思成性情沉稳却也性格木讷,不善讨好女性,自然没办法跟天性浪漫的徐志摩相比。


但赴美的经历多少使两人共同经历一些事情,互相交流,彼此熟悉,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情侣关系。


林徽因是个聪明人,她深知感情没有十全十美,况且1925年父亲意外死于战乱,她带着老母亲急于寻求一处避风港。梁启超是父亲的亲密好友,对梁思成她又知根知底,不管怎样看,梁家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1928年,在两人完成共同的学业后,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多人说林徽因对徐志摩只有冲动没有爱情,我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所谓爱情,难道不就是一股原始的冲动吗?


如果不爱,何至于16岁的林徽因会为他意乱情迷,甚至在同梁思成交往的过程里,还曾不止一次心猿意马,举棋不定?若不是命运的大手在背后推了一把,很难说她究竟会选择谁。


放弃一个不爱的人,是很简单的;而要放弃一个相爱的人,一定是极为艰难的。但林徽因做到了。


据史料记载,在她回国后结婚前的一段时间,还曾频频与徐志摩出现在同一场合,主动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创办的新月社,参加社里举办的文艺活动。可以想见,在没做那个最终的决定之前,她是怎样用眼角的余光,与心目中的浪漫才子透过稀薄的空气默默交流。


说起来,这都是难免。情窦初开,少不更事,徐志摩也算是她的初恋。初恋的魔力,哼哼,有过的人都懂。而后,她还曾同徐志摩一起热情迎接从印度远道而来的泰戈尔,造就那张轰动京城的三人合影。甚至在徐志摩死后,专门让梁思成带回一块他坠机的残骸,挂在卧房,直至离世。


遇见爱情的徐志摩,拿出生平最高的热情,发挥余生最大的才学,为林徽因写下多首情书,而那首《偶然》,是他在这段感情里最后的谢幕: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但可能就是这种疯狂的热情,让林徽因无法招架,临时退去热情。多年以后,回忆往事,她对自己的女儿说:“徐志摩其实并不是真的爱我,他爱上的只是头脑中被自己浪漫化和诗意化了的林徽因,而其实我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幸运的是,时光证实了她的睿智。能在晚年说出这番话,即是没有后悔选择与梁思成共度了一生。


而她在感情里遇到的第二个难坎,就是哲学大师金岳霖了。

爱慕没什么好怕的,说出来就好


1932年,从宝坻调查回来的梁思成,一进门即遇见一脸愁闷的林徽因。见到他,她上前哭丧着脸对他坦白:“思成,我苦恼极了,我发现自己好像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口中的另一人,便是大哲学家金岳霖。


193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重返北京,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回京不久,一家人即搬到位于北总布胡同3号的一座老式的四合院中。


林徽因以自身的魅力与渊博的学识,很快吸引来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她喜欢热闹,人也活泼,常常妙语连珠,是一个兴趣广泛且极具审美情趣的女人。她在文学沙龙会上高谈阔论,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不管在任何场合,都如明月一般皎洁生辉,而其他人,则是围绕她转动的群星。


每个周末,他们家的客厅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沙龙,这就是名噪京城的“太太的客厅”。


徐志摩生前还经常出入于此,是林徽因家的常客。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地将很多兴趣相投的老友,介绍给林徽因认识。


这一年,随着徐志摩走进太太客厅的,正是金岳霖。时年,林徽因27岁,正是成熟稳重的少妇模样,而金岳霖大她9岁,更是梁思成的学长。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进修,拿到博士学位。36岁的他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且游历过欧洲诸国,见多识广浑身散发着儒雅之气。


当时,他一身西装革履地出现在林徽因的面前,举止优雅,谈吐大方,任是异性,怕是也会为之心动吧。


这样的金岳霖很快就受到梁家人的欢迎,同时,他的绅士风度和风趣幽默,也正一点点吸引林徽因的心。加上他们都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过学,彼此有许多共同话题。很快,金岳霖为了能常常见到林徽因,就把家也搬到北总布胡同。梁思成一家住前面的大院,他住在后面的小院,二者毗邻而居。


在那之后,两家往来更加频繁。而林徽因与金岳霖之间的感情也愈发深厚。直至她当面向梁思成坦白自己的感情。


因此,有很多人说林徽因是个绿茶婊,表面光洁干净如白莲,实则见异思迁,不守妇道。说这话的人真的误会了林徽因,她的确才华横溢,见识深远,但女神的地位并不是她自愿选择而是被迫承受的。她再好,也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俗世里的人。


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是人就容易受到诱惑,迷乱心智。我恰恰以为,她能向梁思成坦白自己的苦恼,这是一种多么值得珍惜的可爱。总比有些人明面不说,暗地里苟且强得多。


她之所以能向梁思成坦白这件事,是因为她信任梁思成。明知道这件事不同其他,说出来一定会给对方造成莫大的困扰,但她还是选择坦白,这种信任难能可贵。同时也可以看出,梁思成在她心里,是一个温柔、可以被信任的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却知道——既然发生,就不能隐瞒。偷偷摸摸的事,林徽因这样心胸坦荡的人做不出来。既然有些事情总要解决,为什么不摆在明面上说——这正是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聪慧表现。


她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难题,梁思成最终替她办了。自然,听到这个消息的梁思成,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纠结,自己的爱人喜欢上了自己的哥们,搁谁谁能好受。然而,他却选择站在妻子的角度,替三个人做出明智的决定。


他给林徽因的回答是,他自认不如金岳霖——这不是随随便便说的,而是他彻夜难眠,长时间思考的结果。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对金岳霖同样坦诚,她将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并从金岳霖那里得到一个同样真诚的回答。


金岳霖的一句,“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让三个人都彻底释然。


其实,感情这件事,嘴上说放下,心中做到却是很难。大部分的人只能道一声再见,依靠时间的力量,淡化对彼此的思念。而想做到这样,两个人就必须分开。但林徽因与金岳霖却仍然毗邻而居,日日相见。


要说他们之间真的化解了危机,一点私心都没剩我是不信的。但从那之后,金岳霖潜心钻研他的事业,林徽因继续热热闹闹地开着沙龙,这种状态却是难得的。


他们最终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林徽因与梁思成争吵不休时,金岳霖还曾频频出任调停官。


林徽因这种坦诚而不含虚伪的拒绝,也令金岳霖铭记和感动了一生。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病去世。在她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佳人送上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后这也成为人们追忆林徽因的最好凭信。


在她死后多年,有一天金岳霖突然把一帮好友请到饭店,就在众人感到纳闷时,他突然站起来,举杯道:“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晚年,他在住院期间看到别人拿着一张林徽因的旧照,虚弱的身体忽而来了精神。他紧紧捏着照片,仔细端详。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请求似的说:“给我吧。”


这些年,很多人想从他的口中套出那段传奇一般的过往。可他始终缄口不言。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心声仍然关乎林徽因:“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去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林徽因巧妙而机警地处理了自己同金岳霖的感情,这份真诚,令金岳霖怀想一生。

走自己的路,让不喜欢我的人去见鬼吧


林女神的一生,也不尽然都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想要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你,那真是太难了。人的喜好各异,总有那么一两个人没法和平相处,甚至是讨厌你。


对于林徽因来说,第一个最难相处的人,大概就是她的母亲。


1925年,林长民去世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林徽因都是孤立无援的。如果说父亲是她生命的一道光亮,那么自他走后,生命里便只剩母亲这么一束黑暗。但她的人生,却并没因此开始走向不幸,相反地,她再一次动用人格的魅力以及性情的坚强,帮助自己成功闯过难关。


何雪媛虽是林徽因的生母,却始终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女儿。21岁的林徽因,出过国,留过洋,见识大长,俨然已是新时代女性。她与何雪媛之间,不但是母女,更是思想境界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


不可否认,作为女儿,林徽因是热爱母亲的,但同时她无法容忍母亲的阴暗与小家子气。她也是急性子,拧巴上来会跟母亲当面争执。


林徽因同梁思成结婚后,母亲跟随女儿到梁家生活,那团抑郁沉闷的阴影也就跟随着她到后半生。


母亲的计较与抱怨常使林徽因日子难过。她写信向女友费慰梅倾诉烦恼:“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信的最后她说:“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即便如此,何雪媛与林徽因之间的摩擦,也没有因为苦难而减少。林徽因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刚才又是因为女佣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妈妈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还有就是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地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告诫她必须改变我的吩咐,如此等等,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了解到自己再怎样跟母亲争辩都无济于事后,林徽因开始学着变聪明。


抗战爆发以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带着母亲东躲西藏,日子十分艰辛。遇到母亲发脾气,她也有绷不住的时候,她就会选择给自己的女友写信,疏散压力。


她是新时代的女性,太了解母亲这种旧式妇女的心思。她之所以喜欢默默地躲在别人的背后,制造一些家庭的混乱、闹闹脾气,大概只是因为心里渴望被爱。


林徽因遇到的第二个女性对手,是冰心。


1945年,李健吾写了一篇题为《林徽因》的文章,在说到林徽因与冰心的关系时,他用了“仇敌”两个字。


其实,说起来,这两个人岁数相当,还是同乡,甚至祖辈之间也曾有过往来。林徽因的爱人梁思成,还是冰心的爱人吴文藻的清华校友兼舍友。


1923年,冰心去美国留学,次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去了,他们还曾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一起去风景秀丽的绮色佳游玩。


回国后,冰心写成一部《冰心自传》,里面提到了她在美国的种种见识:提到康奈尔大学,提到结识的其他同学,提到绮色佳的游玩经历,却唯独没有提到林徽因和梁思成。


在当时她们留下的一张合照里,两个女生没有相拥的喜悦,却是一前一后,两个各自孤独的背影。


这一切,难道仅仅是个巧合吗?细细想来,只恐怕当时,她们已互生芥蒂。刚开始,两人之间采取的是暗战策略。因为结仇,很多共同的朋友,不幸成为标靶。


徐志摩就是其中一个。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超越友情的亲密关系,人尽皆知。徐去世以后,林徽因在他的追悼会上写道:“任凭我们多苦楚地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地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这难堪的永远寂静和消沉,便是死的残酷处。”


冰心得知这件事后,对梁实秋说:“人死了,什么都太晚……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儿。”“说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还是‘他误女人’?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很多人认为,冰心这是借着为徐志摩打抱不平来讽刺林徽因。


除此之外,因为梁实秋曾公开写文批评林徽因的诗作过于晦涩,冰心就将他当成自己的知己,并且写诗将其比作花朵,赞美他的美好。


冰心还写过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论文学素养,这篇文章绝对比不上冰心其他的作品,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她所有的作品,超出了文学阅读的范围,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而林徽因的会客厅,也从此被称为“太太的客厅”。


小说里写了一群当代社会最精英的文化分子,每天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为政府民生效力,为了享乐整天聚在一起喝茶谈笑、附庸风雅。并且将太太客厅的主人——太太,写成是发动一切的、不可原谅的始作俑者。


虽然文章没有指名道姓地做批评,但那情景却太像林徽因的客厅。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冰心是在借此发泄不满。


这篇文章的问世,使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劣,更等于是向世人公开了她们“仇敌”的身份。


作为一代女神,林徽因自然不甘愿让别人这么暗讽自己,于是,在她读了《我们的太太客厅》那篇小说之后,便特意托朋友给冰心送去一坛山西老醋。她的用意很明显——讽刺冰心比自己无能,只能吃醋到写文章骂人。


那么,问题来了,冰心为何会吃林徽因的醋?毕竟她们有着不少亲近的渊源。


论社会地位,冰心与林徽因都是当代的著名作家、诗人,在文坛都有一定的地位;论文化学识,她们都曾年少留学,用知识武装了自己的头脑;论婚姻,她们都嫁给了当代最优秀的男青年……


她们虽来自一个地方,两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立场却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特别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冰心热衷于贴近现实、贴近读者,写了不少问题小说,强调教育作用;而林徽因则热衷于个人灵性的自由抒发,热衷于对美感的渲染和展示,这就必然导致她写的东西,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距离。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人互相看不惯,也是在情理之中。


此外,就个人成就而言,冰心主要集中在文学事业上,比较单一。而林徽因除了写作,在建筑、美术、教育乃至公关等领域,也都展露出非凡的才华。

美人间的较量,终究是品德的较量


“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这是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段话——简单却又富含深意。既是一个女人对另一女人的赞美和羡慕,更体现了原配的心酸和落寞。


张幼仪和林徽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女性。林徽因早早领略西方思想,出国深造学习建筑设计,天性活泼,能言善辩,长相清秀甜美;而张幼仪虽出身不差,但受教育程度有限,更没接受过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里还是老一派的封建传统。


张幼仪对林徽因想必是有恨的。正是她的出现,致使徐志摩见异思迁,坚决跟她离婚,使她成为一个独自带着孩子的弃妇。


同时她也不能理解,明明是林徽因自己说的,徐志摩想要跟她在一起,必须先跟张离婚,但后来徐离婚,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所以,张幼仪才会觉得,林徽因是个思想复杂的女人。


再加上徐志摩的遇难,是为了去看林徽因在北平的演讲。由此可以确定——张幼仪是恨林徽因的。


诸如林徽因般聪慧,她不可能不了解这种恨意。但林徽因处理的方式是——尽量回避。最重要的是,她在临死之前,非常恳切地请人将张幼仪叫到身边,对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想,在那一刻,她是真的将对徐志摩之死的愧疚感,放下了吧。


而这也正是她的高明之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算有天大的怨恨和嫉妒,心宽的张幼仪又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林徽因一生的幸福,如履薄冰,几番崩溃的人际关系,都是她用智慧才得以挽救并维系下去,这才成就了一代女神的美名。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深处的美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倘若给你一次机会,使你降生在一个钟鸣鼎食的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