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不深究企业具体的艰难环境,任何独角兽、灰犀牛之类的成败检讨都是纸上谈兵。独特视角复盘任正非及其狼性团队以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经营模式从无到有的

作者:李东洋,何静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405127

ISBN:97875168153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863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他序

作者说他要写任正非的时候,我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江湖传言,任正非是个极其低调的人,出行从不前呼后拥,自己一个人打车来去机场,乘飞机经常坐的还是经济舱。最要命的是,他和那些经常上头条的商界大佬们不一样,几乎不见媒体。这样的人,能挖掘出料来吗?


坦白说,我对任正非这个人还是非常有好感的,军人出身,历经沧桑过后,带领着华为由当年注册资金只有2.1万元的民营小公司,在强敌四伏的商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一举成长为今天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华为创造了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辉煌。这几乎就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可是,当这个英雄的故事以文字形式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突然感到又回到了上一次为他的《世界极客孙正义》写序时候的状况:一个不通经济不问科技的女子,该给这本书如何写序呢?


因为喜欢,我读起作者这第二部书来好像更认真了。也或者说,我不想错过这一个深入了解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机会,哪怕只是细微之处:一家九口人实行分餐制,为了让每个人都活下去;上高中的时候饿到吃糠菜饼,也舍不得抓一把正对自己书桌的罐子里的苞谷;从军旅到商海,他为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并且认定,一个企业若想生存,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谋发展,他以壮士断腕一般的决心,拿着年息24%的高利贷,只为科研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面对失败,知耻而后勇,带领华为人锐意进取,加强对对手产品的分析研究,发挥出一个成功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造血功能;筛子式的用人机制,从重装旅到陆战队的组织架构,激发员工斗志的利器——持股制度,还有堪称太上老君炼丹炉的CEO 轮值制,让华为由弱变强,更保证了华为可以于危难中实现绝地反击;几番沉浮,以身作则,凭借一腔热血与一身韧劲儿打造出一支狼性队伍、一个商业帝国,却不得不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彻骨悲痛……


这样的任正非,无疑是令人心疼的,同时让我对这个习惯于居安思危且年已古稀的老人更添了一份敬仰。透过文字,我无从猜测,任正非现在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少年时期那些历历在目的苦难,还是青年以后一直到现在的沧桑与荣耀?但我又在想,也或者这些都不是他所关注的。他的目光所及,是华为的明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天。那么,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不是也在于此呢?


其实,当我读完书稿之后,对作者也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我似乎能感觉到,他通过这一场探索、这一次创作,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他致力于寻找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拳拳之心与改变家乡经济面貌的古道热肠。我想起我们从相识到现在,他写过关于资源枯竭的乌海,今天这本书又提到了草原的未来,似乎有一股永远也使不完的劲儿,有一团永远也熄不灭的火,领跑在时代的前面。


作者的这部《世界极客任正非》,但愿能够激起那些创业者们心中的狼性,让他们冲破樊篱,构筑起一个个屹立不倒的,既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民族和世界的商业模式!中国,何愁不会强大?!


江雁


2017年5月1日


江雁简介:宿迁市古琴学会副会长,曾为中学高级教师,因厌倦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辞职,喜诗词歌赋,爱好书画欣赏,有散文诗歌见诸报端,以故乡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小说《江庄轶事》,亦广受好评。

自序

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笔者的第二本书《世界极客任正非》满载着模式的力量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坦白地说,我不是一个专业写手,书肯定有瑕疵,恳请读者朋友们理解。有人写书是为了生计,有人写书是为了爱好,而我呢,写书纯粹为了学习,为了探索,希望在探索中能解决一些问题。


我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向读者传递完整的“华为模式”,了解任正非先生的思考力;选中任正非先生,源于他创造的“华为模式”。笔者认为这是21世纪的钻石模式,他为全社会填补了一个非常伟大的配套体系,让世界企业看到一个新的生产模式。


中国这些年来,引进了西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运营模式。6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中小企业3年以上的成活率不到3%,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戏称中国的企业家是半夜起来做事的家伙,大部分创业者都在经历走向失败之路或是永不退休的成功之路。这个戏言让人唏嘘不已,同时引发人们对其出处的思考:它是因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些年中国在企业体制方面,依然沿用着几十年的老套路,没有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缺乏对企业主体模式的重视与探索。这样的状况下,笔者以为解读“华为模式”,深刻理解任正非的企业思想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那将会对中国中小企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好的模式,才能代表一个企业对外界的吸引力,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吸引力。这些年中国企业家赢在勤奋,但真真实实地输在模式创新和模式坚持上。通过对华为公司内部体系的梳理,笔者希望能为中国中小企业加一把油,送去一团火。也希望通过任正非先生的履历,给中国成片的创业者们带来启发和力量。我甚至相信:如果有一天任正非先生创办创客大学,一定是四方来贺,国家之幸。中国强大,是世界人民的一面和平旗帜!


本书出版之际,有乌海著名书法家王厚孝、雷平等多位中国书协会员为本书题字,有江苏省宿迁市女作家江雁老师为书作序,有帮笔者润色的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总编辑李广顺老师、编辑刘燕妮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以及可能在本书中引用了一些佚名者的图文资料,在这里一并致谢!


愿本书能为你了解华为提供一个新视角。


李东洋


2017年10月1日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出生在山区的小孩任正非


任正非,这个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偏远乡村孩子,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六个兄妹。因为父母是乡村教师,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即使在最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所以,任正非的童年虽然在贫穷中度过,却是快乐美好的。


任正非的祖籍在浙江金华浦江县黄宅镇任店村。早在明清时期,黄宅镇就是浦江的第一大镇,这里虽然住户不多,但男耕女织,民风淳朴,邻里和谐。任店村人杰地灵,风景宜人,这里有清澈秀丽的浦江,狮蹲虎踞的官岩山,花香鸟语,景色优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莫不与童年经历有关。如果说今天的任正非拥有超凡的思想能量与开阔的视野,那肯定离不开优良的家风和成长环境,这就要从任正非的爷爷任三和说起了。


早在民国时期,任三和是金华一带颇有名气的火腿生产商。因为火腿生意不错,任家盖了一座气派十足的四合院,单单雕窗花,就花了三年时间。任三和心气高,给儿子起了个不俗的名字:任木生,字摩逊,大有任家“不逊于”任何人的派头。看任摩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任三和把任摩逊送到北平上大学去了。任摩逊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在北平民大经济系就读期间,任摩逊与热血青年一道参加了共青团,积极参加抗日演讲、反对侵华的“田中奏折”等抗日救亡运动。可是,由于父母相继病逝,任摩逊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辍学回家。1934~1936年,任摩逊先后在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和南京农业职中任教。1937年,当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抗日高潮时,任摩逊在浙江同乡的介绍下,进入国民党412军工厂任会计。在抗战炮火中,这家军工厂从广州迁到广西融水,后来又辗转迁往贵州。


1944年,任摩逊做了对他一生有重大意义的选择:回学校教书,此后他就没有离开过教学。爱情是生命里的盐,也是在这一年,任摩逊遇到了17岁的程远昭女士,两个人相爱并结婚。说到任正非的母亲,这里有必要介绍下这个伟大的母亲的点滴精彩。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在山区里长大,性格开朗、朴实,贵州山区少女得以读书已是造化,能一直读到高中算是非常幸运了。她受丈夫影响,靠自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她一共生下七个孩子,个个活泼可爱。老公一心扑在教育上。家里八口人的生活全仗着她支撑。战争时期的动乱,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艰难,八口人的吃饭穿衣就给了她无与伦比的挑战。她的绝招是:舍己,时常忘了家里的第九个人——她自己。任正非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学期每人缴纳2~3元的学费时,母亲每次都发愁不已。每到月底,常见母亲到处向人借钱,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他是任摩逊和程远昭夫妇的第一个孩子。虽然当时任摩逊和程远昭两个人婚后的日子过得不宽裕,但这个男娃的到来,还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任摩逊是受过高等教育之人,他怀里抱着哭声洪亮的男娃,对躺在床上坐月子的程远昭说:“我要给儿子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程远昭说:“起什么名字呢?”


任摩逊想了想:“就叫他正非吧!”


“这个名字好!”程远昭从丈夫怀中接过爱子,怜爱地说:“你有名字了,你以后就叫任正非了!”


任正非听到这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一张红扑扑的小脸上露出了笑意。


任摩逊惊喜地道:“儿子,儿子竟能听懂我们的话!”


程远昭也连连点头。人世间充满了是是非非,究竟何为正,何为非?真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去探究、去领悟。只要将是是非非悟透,那么他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都有用的人。


任父任母虽然给了任正非兄妹们聪明的头脑,但无法给他们温饱的生活。任家父母为了让七个孩子都有书读,他们宁可省吃俭用,四处借钱,即使几个人合用一条被子,在地炕里做三餐,也不觉得苦。


抗战胜利后,任摩逊先后在黔江、镇远、关岭、豫章等中学任教。1949年后,任摩逊参加了土改工作队,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山区,筹建镇宁民族中学并担任校长。任摩逊在贵州从教近50年,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

少年立志书相伴


小时候的任正非,是有些贪玩的个性。任正非的童年时代,乐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躲猫猫和丢沙包的游戏。他们从外界取得知识的途径,恐怕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收音机了。任正非和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准时地从收音机里听评书《隋唐演义》,评书中的盖世英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故事,让任正非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倾慕。任正非的童年,虽然和其他小孩子没什么不同,但他确实比同龄的小伙伴要成熟、睿智得多。


任正非读书的第一所小学,就是离家最近的山村小学。山村小学不仅教室简陋,而且条件艰苦,夏天蚊虫乱飞,既闷又热。到了冬天,教室虽然有烧木材取暖的铁炉子,但屋子四处漏风,室温还是和冷库的温度差不多。任正非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明事理、勤求学、知上进,她给小任正非讲了一个大力神的故事。其实,说到大力神,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寓意,那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只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应该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任母通过讲故事,无疑向任正非传达了这样的意思。


在大力神的故事里,任正非的母亲讲道:万神之首就是宙斯,他和美丽的神女阿尔克墨涅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赫拉克勒斯。宙斯的妻子──赫拉准备除掉赫拉克勒斯。赫拉趁无人的时候,偷偷地将两条毒蛇,放进了小赫拉克勒斯的摇篮里。赫拉克勒斯从梦中醒来,看到毒蛇,正向他张口咬来,他伸出两只小手,猛地一下,就把两条毒蛇,全都握在了手里。当宙斯赶到时,毒蛇已经被赫拉克勒斯给捏死了。小赫拉克勒斯坚强地长大了,而且长得身材魁伟,仪表堂堂,力大无比,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还赢得了“大力神”的美称。赫拉克勒斯长大成人后,母亲决定让他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是为了躲避狠心的赫拉,二是为了让赫拉克勒斯接受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临行前,她还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12件别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用以磨炼赫拉克勒斯的意志,增长他的能力。赫拉克勒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亲人,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搭救了为人类盗火而被惩罚的普罗米修斯;在崇山峻岭中,捕杀残害人类的猛狮,为百姓除掉了大害……赫拉克勒斯在路过伊利斯城邦时,他还用智慧,引河水入牛棚,赢得了该国国王的300头牛,可是这个可恨的国王,却想毁约,赫拉克勒斯举起武器,将欺压老百姓的坏国王赶走……12件别人无法办到的大事,他终于一一完成了。赫拉克勒斯为了庆祝胜利,在奥林匹克举行了极其盛大的运动会。大力神的美名,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任正非虽然年纪小,但他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大力神之所以成名,是因他为人类做了很多有益的大事。任正非暗下决心,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像“大力神”一样,做有益于人类的大事,实现人生的价值,并获得荣耀。几十年后,任正非成立华为公司,他的“英雄”梦实现了。他领着自己的团队,披荆斩棘,开拓市场,终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诚然,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清贫和苦难就是任正非最“忠诚”的两个伙伴,一直如影子般伴随着他的童年和少年。任正非面对着太阳,胸怀理想,不忘初心,几十年来奋斗不已,努力展翅飞翔。

饥寒磨砺求学路


18岁的任正非,正在县城里念高中,虽然迫切的求知欲望,让他可以一头扎进书本里,尽情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但书本中的“营养”,只能管精神上的贫乏,饿肚子的问题,书本却解决不了。


任家父母,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都坚持让七个孩子读书、深造、做社会的有用之才。程远昭为了让任正非考上大学,她踌躇再三,对家里实行了严格的分餐制。分餐制的好处是: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但是每个人都能活下去。困难总没有办法多。为了战胜饥饿,任母就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来了一些红刺果,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代替粮食。


任家为了度过饥荒,还在山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些南瓜。播种南瓜的时候,他们还意外地发现,荒地旁边,美人蕉肥硕的根还可以煮熟解饿。每天晚上,任正非和弟弟妹妹们,围着火炉,等着母亲煮出一大锅美人蕉的根来充饥。虽然那东西没有什么营养,吃完之后,只管得了一时,过一会儿还饿,但和睦的家庭气氛还是让那些没有多少营养的食物吃到嘴里,充满了“香甜”的味道。


任正非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伴随着“咕咕咕”的肠鸣上课,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不稳定。初中的时候,任正非食量小,饥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让他能安下心来学习,因此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表扬。可是高中的时候,他的食量增加,经常被饿得昏昏沉沉,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让他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很不稳定。


任正非读高中的时候,穿得很简朴,三年求学的日子里,即使是很热的夏天,任正非也是穿着一件厚厚的外衣。任正非很懂事,他知道家庭的困难,没有找母亲索要衣衫。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任正非多次补考才过关。高中三年,他在家里复习功课,那张简易的书桌,正对着墙边放着的一个瓦罐,瓦罐中装的就是他们全家的口粮。任正非即使再饿,也没去瓦罐中抓一把里面的“苞谷”吃。他这一把下去,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肚子“咕咕”叫的问题,但“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任正非为了能攒点力气,将高考的功课尽快复习完毕,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米糠和菜掺和一下,然后放在锅里,当饼一样烙着吃。


糠菜饼子不仅又苦又涩,而且粗糙得难以下咽,任正非吃“饼”充饥的时候,被任摩逊察觉了,他吃惊地说:“正非,你,你不能吃这个,会把身体吃坏的!”任正非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年轻,身体好着呢!”任摩逊拉着懂事的任正非的手,心痛得连连摇头。程远昭女士,为了给任正非加强营养,每天早晨,都会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安心复习功课,努力考上大学。


任正非每当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都感慨万千:每天早上一小块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正非这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年轻人,经过高考,终于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录取了。1963年,19岁的任正非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了重庆读大学。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被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因为地处丘陵,故此又被称为山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西南地区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任正非读的是该校的暖通专业。暖通专业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从功能上讲,暖通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任正非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读完高中,一下子来到了繁华的重庆求学,崭新的课堂知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有了一种遨游知识海洋的畅快感觉。


任正非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火热”的“大运动”中,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课堂里,已经没有几个学生能坐得住板凳了。


任正非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踌躇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家里的一封信,信中说:任摩逊有在412军工厂工作的经历,造反派认为他历史不清,目前已经被打倒,正在接受批判。任正非得到消息,他想着父亲瘦弱的身体,不由得心急如焚,便离开了学校,偷偷扒上火车,不远千里地回家去探望父亲。当他匆匆赶到家里的时候,满身瘀青的任正非,竟将父母吓了一跳。


任摩逊问:“正非,你怎么回来了?你身上的伤是怎么一回事?”


任正非说:“我不放心,所以回来看看,我身上的伤不碍事儿!”


任摩逊叮嘱儿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任父任母虽然心疼儿子,可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们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任正非明天一早,坐火车回重庆去念书。


一滴水,无法左右河流的清浊;一粒沙,更改变不了荒漠的温度。任正非在第二天天不亮,含着眼泪向父母告辞,任摩逊看儿子的鞋坏得不成样子,他就脱下脚上的一双旧翻毛皮鞋,非让儿子穿上不可。父命难违,任正非穿上鞋,直奔火车站而去。


任正非回到学校后,静下心来,什么派系斗争、文攻武卫,都成了他耳边的秋风、眼前的落叶和头顶的闲云。任正非重新回到了课堂,拿起了书本。他将亏欠的知识,都一点一滴地补了回来。他甚至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这些看似没有用的课程,也都自学完毕。后来,他的家人都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任正非还在校外认识了几个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会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把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两遍,自修了哲学和逻辑学。


任正非最后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并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外语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现在去欧美市场考察,在和当地的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不带翻译,直接用外语对话。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并能一针见血地戳中要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和读大学时候的努力自学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最先就职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法国引进一套先进的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并在东北的辽阳市建厂,为了保证辽阳化纤基地建设顺利完成,急需从全国各地调集优秀人才,参加这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任正非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并远赴辽阳,参加了大辽化的施工建设。

戎装铁马的军旅岁月


一个书生和一个战士之间,就是一个理想的距离。任正非一步就轻松地跨越了过去。任正非1974年入伍,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为辽阳化纤建设工地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基建工程兵部队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兵种,承担着国家大中型工程建设的任务。


任正非入伍之初,从事石油裂解开始的油头八个装置的自动操纵工作。当时有400~600多个法国专家,在现场亲临指导。任正非在后来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曾经这样回忆道:因为其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好看。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会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打扮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质料,而不是做衣服了。


任正非入伍不久,由于技术突出,就当上了通信兵,随后被抽调到贵州安顺地区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工作。任正非上进好学,刻苦钻研,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还有两次曾经填补国家空白。由于任正非的出身问题,虽然他的发明不断,却从未受到过嘉奖。想要入党,更是奢谈。飞机制造厂的工作虽然艰苦,但火热的青春和艰苦环境的碰撞,更能激发起绚丽的火花。即使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也能长出一朵爱情的小花来。任正非当兵期间结了婚,有家的男人,就好像一叶孤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任正非结婚的时候,经济很拮据,但他的弟弟和妹妹们,还是努力为他凑了一百块钱。这一百块钱,虽然不多,但这是任家兄弟姐妹之间最浓、最真、最深的情谊!


1976年,“文革”结束。社会生活、科学研究,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任正非的各种荣誉,也随即接踵而来。1978年3月,年仅33岁的任正非来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6000人的代表中,仅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可见任正非当时很受重视,他的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任正非后来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摩逊也为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他还做了一个相框,将任正非和党中央领导合影放进去,并将相框高高地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可是随着1982年的到来,任正非的从军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党中央最后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


裁军,退伍?任正非没有想过,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真的让他有些茫然了。任正非早已经熟悉了军队中研究室和军营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转业去地方,他一下子怎能适应得了。由于任正非是部队里的技术骨干,部队的领导也非常希望能将他留下来,并准备将他的工作单位转到另外一个科研基地。任正非先听取了爱人的意见,领着一双儿女先到基地参观一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去留的决定。


任正非当时已经有一儿一女,小儿子被他抱在怀中,尚不懂事,可是他的大女儿,看完科研基地以及周围连绵的群山,却说了一句让他心情复杂的话:“爸爸,这地方好荒凉!”任正非婚后,夫妻双方长期两地分居。他可以留在军队的科研单位,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但他的一双儿女也要陪着自己,在这个荒凉的山区生活和学习,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任正非思前想后,最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转业。为了孩子的前途,任正非只能和部队说再见了。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极客任正非:华为战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深圳打拼,从军人到商人


为了一双儿女,为了家庭的责任,任正非还是选择了转业,从军旅转战商海,深圳这个商业之都,真的能容得下他的理想与现实吗?任正非的爱人,这时已经先他一步,到深圳的南油集团高层工作去了。随后,任正非办完了转业手续,领着一双儿女,南下广东,来到了湘江边上,这座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


根据任正非之女孟晚舟后来回忆,当时任正非和妻子初到深圳,生活条件很艰苦,住在漏雨的房子里。深圳是多雨地区,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在四面透风的屋子中,隔壁邻居说话都能听见。不久之后,孟晚舟要上初中了,为了不影响学习,任正非夫妇便把女儿送到了贵州的爷爷奶奶家。任正非军人出身,自然不怕艰苦,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比一张绷紧的弓,正在寻找着人生新的目标。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要让自己的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他冥冥中有一个感觉,这个目标,一定会在这座城市中实现。


深圳的城市史,虽然已有1673年,但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深圳建市后,毗邻香港,水陆运输方便,并连续25年创造了经济年均增长达28%的高速度。深圳堪称国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奇迹。


深圳市南油集团,创立于1984年,负责当时深圳西部南头半岛23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建设和综合经营管理工作,是深圳最大的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南油集团一度成为深圳市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集团,并为特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任正非加入南油集团,可是他却看不惯一些部门领导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官僚作风。他曾豪情满怀地给老总立“军令状”,要求将旗下的一个公司交给他管理,然而热情换来的只是冷漠,他的请求没有获得批准。企业的老总为了安抚他,便让他去了该集团下属的一家电子公司,成了那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多年的军营生活,除了发明创造,他还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毛泽东选集》也是有深刻的研究。《毛泽东选集》的精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任正非的脑海中,以后他在华为的经营和管理中,借鉴了很多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借此开创了独特的华为企业管理文化。


尽管人生磨难众多,但任正非并没有忘记报效自己的祖国,当初有人问任正非华为公司名字的含义时,任正非说,华为华为,中华有为。公司创立之初是如此,当任正非带领团队努力开拓市场,将华为的产品卖遍五大洲的时候,他心里依然把国家荣誉放在第一位。他将人生信念升华为“责任、荣誉、事业、国家”,并告诫员工必须永远铭记。当初谁也没有料到,仅靠一个个电子零件、一块块转港进口的电路板,在这个无比简陋的厂房中,经过十几名技术工人,十几把螺丝刀、电烙铁的拼拼装装,竟然最后“拼装”出了一个世界大公司的雏形。任正非绝对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挖到了人生第一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