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斗士周鸿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疯狂斗士周鸿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个让对手既讨厌、又害怕、还服气的周鸿祎是如何炼成的,一个互联网天才的江湖秘史,看周鸿祎以怎样的方式与腾讯、百度做斗争。
作者:席圣文著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11-01
书籍编号:30406286
ISBN:97875044953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060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版权信息
书名:疯狂斗士周鸿祎
作者:席圣文
ISBN:978750449539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在互联网发展的十几年里,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群冲在互联网前沿阵地的IT精英们,成为了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动力。周鸿祎就是其中一位,他还被称为互联网上的传奇人物。不沿着别人的脚步走路是他的特性,总在一片未经探索的空间发展是他的个性。在这种环境中,周鸿祎磨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使他足以洞察企业的发展方向。
很多人对周鸿祎甚是感兴趣,大家都很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环境熏陶,才使周鸿祎形成了如今的性格。读大学的时候,一本《硅谷热》点燃了他的创业梦想。他不是一个安分的学生,参加学校比赛后,他第一次寻找到了创业的目标,在沿着目标发展的道路上,他才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但在创业道路走不通的时候,他的思维没有停下来,而是再一次探索市场的新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
后来,周鸿祎得到了第一笔天使资金,得以开创他的宏图大志。而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他再次回到学校,把心收回到学业上,并陷入沉思,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原因。
意识到自己在创业之路上还不能独自远行,周鸿祎蛰伏了自己的宏图大志,成为方正的职员,开始在互联网行业深入学习。在工作上,周鸿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他取得了重大发现——飞扬邮件诞生。
从一名职员到研发部的总经理,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为周鸿祎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开方正,周鸿祎开始创业。他克服各种困难,成功研发3721。虽然他独到的推销理念,让3721成为中国互联网的行家,但在与百度激烈竞争的时候,他却没有认清市场的情形,忽略了用户体验,一味地想要取得互联网斗争的胜利上。最终,周鸿祎痛失3721,同时背负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恶名。
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3721出售给了雅虎中国,周鸿祎得到了丰厚的收购款,并在三个月后成为雅虎中国的总裁。周鸿祎对企业发展的独到见解,让雅虎中国第一次在中国的市场上站稳脚跟,但他的发展理念与总部不同,所以他还是被迫离开了雅虎中国。
离开雅虎中国,周鸿祎一时迷失了方向。可以说,在沉静中反省自己是周鸿祎那时最大的收获。在这段时间里,他改变了自己的创业方向,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当他站在不同的环境中再看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时,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互联网行业中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最基础的服务就是网民的权益,而保障网民的权利,就成为周鸿祎今后发展的宗旨。
在随后的时间里,周鸿祎创立了奇虎360,开始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第二次创业。为了弥补自己在3721插件中的过失,同时解除用户的烦恼,周鸿祎决心竭尽全力摘掉头上那顶“流氓软件之父”的帽子,但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互联网安全市场上存在的待开发的巨大空间。明确这个方向后,周鸿祎集中了全部力量,开始研发360安全卫士。
在互联网安全市场上,周鸿祎凸独树一帜,用免费打破了互联网上固有的市场经营模式。用创新的科技打破固有市场上的经济制度,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颠覆力量,成为新时代的推动市场主力,而因循守旧的企业惧怕创新会夺走自己的饭碗,就拼死反抗互联网新格局。于是,在旧模式中受益的行业与周鸿祎的商业立场就有了冲突,这使他在互联网上不断出击,经历了无数次战役,成为互联网市场上名副其实的“斗士”。
在周鸿祎经历的无数战役中,有四场战役在互联网行业备受关注。其中包括与互联网大佬马腾化的3Q大战,与电子商务大佬马云的战争,与中国互联网搜索大佬李彦宏的战争,以及与昔日好友雷军的战争。在这些战役中,周鸿祎把自己的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奇虎360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急速成长。虽然竞争中的周鸿祎总是冲在前线,但他却能静观竞争对手的应战策略。他改掉了在3721与百度的竞争中蛮打蛮干的作风,在新的竞争中,他实施亲民政策,再次塑造了360的品牌,在市场上获得网民的一致认可。
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周鸿祎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竞争中越战越勇。而他也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推出企业的创新理念,才能稳稳地站在动荡的互联网前沿。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西安彪悍的民风下,周鸿祎形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勤奋好学,在很小的时候就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为大学之路铺平了道路。在学海生涯中,周鸿祎不断钻研,在学校举办的比赛中频频获得奖励。他是一个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在《硅谷热》这本书的引领下,他更加清楚了自己梦想的方向,而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在实现梦想的成长之路上,周鸿祎虽遇到了太多的困难,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其中,他执着的性格就是他最大的发展潜力。
1.彪悍民风磨砺出的“二百五精神”
没有战火纷飞,并不代表就没有战争。而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了刀枪相见的日子,并不代表就没有厮杀。现代企业制胜的关键是高科技产业化商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没有过硬的真本事,就难以占领一席之地。在互联网时代的战场上,周鸿祎与微软竞争、与百度PK、挑战马云、进行3Q大战,他与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都有过交锋。因此,他被称为互联网上的“斗士”。
周鸿祎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年幼的他随地质勘探的父母来到河南郑州,一直在那里生活到高中。周鸿祎其实是一个天才,但却很少有人这样去形容他,就是因为他头上戴着“二百五”的光环,让人遗忘了他的优秀。他从中学时期就在全国物理、数学竞赛中屡屡获奖,有这些奖励,他早已成了全国许多大学提前录取的对象,别人是等着录取通知书,而他是挑着选学校。按理说,周鸿祎应该选择物理——他中学时就展现出物理方面的天赋,如果选择物理,他会学得得心应手。不过周鸿祎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工资刚够维持生活,所以,当食品工程专业向周鸿祎伸出橄榄枝时,父母想到日后他不愁吃喝,生活有了保障,就劝说他选择报考食品工程专业。但周鸿祎并没有遵循父母的心愿,他有自己的算盘。因为父母工作的便利,周鸿祎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而且计算机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最初的概念。对计算机还琢磨不透的时候,他看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资料,这开拓了他的视野,也使“计算机”这个词在他心里扎根成长。高中毕业后,周鸿祎就冲着计算机这个行业确定了自己的梦想。
越早确定梦想,就越能缩短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周鸿祎高中时期就为梦想奠定了基础,而且成就梦想一直是他奋斗的目标。无疑,在这条路上,他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才能实现梦想。
彪悍的民风是西安的产物,这种强烈的地域风气,直接影响着周鸿祎的性格。周鸿祎选择的是西安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专业,他是教改班的学生——教改班专为当年西安交大的佼佼者设立),这个班中的每个学生都是各种竞赛上的优胜者。在教改班的精英中,周鸿祎虽不上出色,但却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一个。他讲义气,个子不高却是大家的主心骨,还经常打架,群殴。有一次为同学打抱不平,周鸿祎跟混混动起手来,而混混在急红眼的时候,竟抄起了刀子。其他同学看到刀子,都吓得愣住了,结果周鸿祎被混混一刀子扎在腰上,头上还挨了几个酒瓶。事后周鸿祎还被学校批评,写了检查。还有一次帮同学出气,他被追打了一条街。
可以说,西安给周鸿祎好斗的性格提供了一个较量场,也磨练了周鸿祎的胆量。
周鸿祎总是说自己“从小爱打架,但老打不过”,他爱斗,好斗,这些在他上学的时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在今后的商场里,周鸿祎则是以一个斗士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周鸿祎虽然爱打架,但却一直坚持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如果一个人能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去创造自己所寻找的不同,那最终他总会取得一定的成就。周鸿祎说:“普通人眼里的这种二百五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要想创新,就要具备二百五的精神。”
2.《硅谷热》点燃创业的激情
周鸿祎喜欢读书,在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他不仅喜欢看书,而且看书的速度非常快。对周鸿祎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硅谷热》,是它开启了周鸿祎的创业之门。
从西安交通电信学院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周鸿祎直接被保送到本校的管理学院,进入系统工程系。在选择专业时,周鸿祎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大二时他花费很长的时间反反复复拜读《硅谷热》,受硅谷热的创业激情的影响,他把梦想变成了目标——他将来要开计算机公司,而他现在则要学习管理专业,而且要深造管理专业。
当时《硅谷热》点燃了20世纪80年代的PC革命和90年代的互联网时代无数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与周鸿祎同时代的年轻人都在有意识地模仿硅谷创业者。
硅谷最早是一个水果产地,这里盛产硅,后来被做成半导体芯片,所以才有了“硅谷”之称。再后来,由于高科技产业的陆续入驻,该地的科技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慢慢变成了一个高科技的集聚地。美国的艾佛雷特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根据自己在硅谷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验,描绘出硅谷的发展和崛起,并对硅谷取得成功的因素,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其中,他提到了今天家喻户晓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乔布斯是周鸿祎最崇拜的创业者,《硅谷热》就是以苹果的创业史为主线,讲述苹果的发展经历和辛酸苦辣的成长故事,同时展现出硅谷一大批成功者的创业历程。
在硅谷,各个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芽,成长,逐渐成为受全球追捧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从成长到强大,它们全方位地描述了硅谷的生活状态与硅谷未来的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周鸿祎身上具备硅谷的气质,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向来是敢想敢干。他从《硅谷热》中领悟到,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做出别人不敢想的产品,并让这些产品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是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伟大的发明,你就不能忽视微小的创新,只要你与别人存在微小的不同,你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认知里,周鸿祎带着他不安分的心,开始了他的创业旅程。
3.有想法就要展示出来
周鸿祎说:“没有逃过课的学生,就跟没上过大学一样。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更不是一个安分的学生。”他不喜欢跟导师搞科研,不喜欢坐在课堂上听课。他喜欢自己干点私活,买个电脑,挣点钱,这样自己的手头就能宽裕不少。他在同学眼里比较富有,而他也喜欢这种感觉——一种当老板的感觉。但在九几年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周鸿祎不思进取,整天“不务正业”。
当时,周鸿祎在候义斌、朱仲涛老师的启蒙下,对反病毒软件有了认识。一本《计算机反病毒研究》的书让他兴奋起来,他认为把想法变成产品的时机来到了,于是就决定研究反病毒。但当时没有人认可周鸿祎的想法。其实,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的发展史上,一些科研成功人士在最初提出想法的时候,大多都没有人支持,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嘲讽和讥笑。只有在成功的那一天,他们才会获得鲜花和掌声。但别人的不理解,并不能阻止周鸿祎的步伐,他依旧我行我素。为了证实自己的决定可行,周鸿祎克服了很多困难,研究了很多资料。有些资料他自己看不懂,他就找同学一起研究。周鸿祎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连最基本的工作硬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编程,他就只能白天泡在机房里。不过,他的付出最终换来了回报——反病毒卡被成功研究了出来。
恰巧当时交大举办腾飞杯比赛,周鸿祎的反病毒软件,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校第一,从而代表西安交大参加决赛——上海挑战杯。那时候,参加挑战杯的几乎都是导师的项目,像周鸿祎这样的学生则寥寥无几。不过,周鸿祎不负众望,获得了挑战杯的二等奖。当时的奖品是一辆幸福250摩托车,这辆车后来变成了周鸿祎创办公司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获奖后,周鸿祎肯定了自己的产品,但他的想法不仅仅是参加挑战杯,他要把反病毒卡卖出去,赚钱,开公司。第一次创业时,周鸿祎带着反病毒卡直接去了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因为中关村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所以周鸿祎拿着防病毒卡,信心满满地冲进了北京中关村。
来到北京中关村,周鸿祎暂且住在地下室。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推销他的产品,他走进过瑞星,在瑞星的办公司里,他对着那里的所有员工说:“我们研制出一种反病毒卡,要比你们的产品还好。”瑞星的员工认为这个小伙子有问题,在和他们叫板,于是周鸿祎被推出了瑞星的大门。这是周鸿祎第一次和瑞星接触。之后他又迫不及待地走进联想,联想的基层肯定周鸿祎的产品,却没有决定和周鸿祎合作的权力。至此,周鸿祎这才认识到,卖一件东西和开发一件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周鸿祎并没有灰心,回到西安后,他在学校的食堂前贴上海报,开始出售反病毒卡,并走进西安的市场,宣传反病毒卡。虽然周鸿祎先后卖出几十张反病毒卡,但是其中有各种问题出现,所以他不得不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病毒不断强大,病毒卡却没有升级系统,还有的卡规格不合适,电脑安装后直接死机,反而给客户造成了很多麻烦,也给周鸿祎惹了不少麻烦。周鸿祎为此要跑去给客户解决各种售后问题,免不了要听客户的唠叨。而客户大多不听周鸿祎的解释,他们认为我花钱了,我就有享受良好服务的权利。最后,周鸿祎被弄得身心疲惫,反病毒卡的售卖就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了了之了。
周鸿祎说:“从科研研发成功到商业化产品的成功,需要走很长的路,没有足够的信心是不行的。”在反病毒卡上,让周鸿祎一直沾沾自喜的是他的反病毒卡的技术——含有高科技的技术,当时能与瑞星媲美的技术。在为技术欣喜时,他也曾产生过自卑,但是他没有停止反思。
反病毒卡的失败留给周鸿祎的是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东西,他明白了,不管一个产品的含金量多高,在生产时也要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满足用户,符合他们的需求,这样的产品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反病毒卡失败的时候,周鸿祎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以前他一直“把技术转变成产品”当作他创业的基石,而现在他认为,只有接受了产品的用户,才能为产品提供市场,有了市场才能运营产品,而且只有这种产业链模式,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反病毒卡失败之后,周鸿祎的创业思路并没有停下来,他继续在筹谋中不断思索着。其实,反病毒卡的技术无疑是先进的,只是当时周鸿祎没有更好的市场将它运营下去。
4.不甘心,再次创业
周鸿祎的一个朋友曾找到他,给他看了一样东西,问他能不能做出来。这就是曾经很大一批青年人学习过的平面设计。平面设计这样火的行业,一下就吸引了周鸿祎的目光,使他有了创业的新想法。
针对第二次创业,周鸿祎做了一些市场调查。当时交大有家叫“山脉”的公司,主要经营平面设计创意系统,吸引了很多广告商,他们都争着做业务。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广告公司工作依靠的是还是原始的胶水、剪刀、纸张。对于平面设计创业系统这种高科技,他们简直闻所未闻。
于是,周鸿祎冒充广告公司的业务人员,去山脉公司去谈业务。对方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对他这个内行人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山脉公司使用的是Coreldraw、Photoshop软件的软化,把别人的东西改成自己的创意。从山脉公司回来,周鸿祎就特兴奋。他欣喜自己已经具备了开始平面设计的最基础设备,而且他拥有的计算机装备和软件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这就为他顺利开展第二次创业提供了基础。
周鸿祎不可能自己去研发一个项目,或者开一家公司。他在第二次创业的时候,重新组织团队,在人员上做出了选择后,开始与平面创意设计联手。他们缺一套字库,周鸿祎就找同学帮忙。当时一套字库是3000元,这对当时的周鸿祎来说,还是一笔比较庞大的费用。他想到了在上海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的奖品“幸福250摩托车”,于是决定卖掉它。当时市场价5000多元的幸福250摩托车,被周鸿祎折价3000元卖了,然后买下平面设计的字库。
接下来,周鸿祎开始为新公司选址。因为大家都是在校学生,公司在学校附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西安交大东南门的一间破屋子配上现有的设备,周鸿祎的公司就可以运营了。
周鸿祎从第一次创业中吸取了很多经验,第一次他大多靠嘴去推销反病毒卡,而这次他明白了宣传对产品的重要性:第一,公司越宣传就越强大。周鸿祎设计广告的主要目的是超越山脉公司,做出象征性的宣传广告,宣传做得越好,公司就越强大;第二,打开市场。为了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周鸿祎投入大量的宣传,使客户认识产品,认可产品;第三,宣传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在西安交大东南门的那间破房子里,周鸿祎几人连续几夜地通宵达旦,赶制出自认为完美的宣传广告,从而使公司开始运营。
山脉公司不允许周鸿祎在同一地方创办同样的公司,周鸿祎因此遭到了挤兑,这使他不得不走出交大,落户郑州。他之所以选择郑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合作的成员大部分来自于郑州;二是周鸿祎也在郑州长大,对这里的环境是比较熟悉的,而平面设计在这里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郑州,周鸿祎的公司叫“郑州信息软件公司”,专卖平面设计系统。当时有很多客户还处于驻足观望的状态,他们还没怎么接触过电脑,更理解不了平面设计。于是周鸿祎尽心尽力地努力着,耐心十足地培训客户。但因为当时电脑贵,软件更贵,所以公司并没有按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公司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表明这个公司运营失败。周鸿祎的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和谐,最后还闹翻了脸,有人拿走了周鸿祎唯一的一台电脑。公司没有设备,处于停办时期,周鸿祎不得不找人说和。电脑被归还后,周鸿祎调整人员,继续发展。
受山脉公司的影响,周鸿祎决定把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配备齐全,实现开机全自动化功能。这套设备的系统不同,价格也不同,五万到十万不等。面对资金这个巨大的缺口,周鸿祎挠头了。不过这时,有人抛出了橄榄枝,要投资周鸿祎的公司。
投资者欣赏周鸿祎,崇拜高科技,无奈自己却不懂电脑,更没有运营高科技的能力。但是他乐意出资,也可以为周鸿祎注入资金,提供办公场所,然后大家一起经营公司。这是水到渠成之事,周鸿祎欣然接受。
周鸿祎得到投资后,并没有顺利撬开市场的大门。投资虽然使公司维持了半年多,但公司却始终没有朝大家预期的方向发展。周鸿祎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市场的东西,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却始终徘徊在大家认知范围的边缘,达不到客户需求的地域?
两次失败后,周鸿祎背着债务回到校园。虽然桀骜不驯的他向来对文凭不感兴趣,脑海里全是弃学创业的念头,但他明白,在现实中,他并不是《硅谷热》中的主角。他认为自己没有创业成功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于是他蛰伏了所有的宏图大志。
回到西安交大,周鸿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检查,给导师认错。这个常年在外折腾的学生突然主动回到校园,导师还是很欣喜的,毕竟周鸿祎是一个有想法的学生。当时老师对自己身边的硕士和博士说:“你们这批人当中可能小周才有点出息,你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平常人。只有小周最怪,做事的方式跟常人不一样,总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要么输得很惨,要么就应当获得成功。”
当时在场的三十几个人都面面相觑,更有人对周鸿祎嗤之以鼻。周鸿祎却感到羞愧,他羞愧的不是导师的评语,而是导师对他的宽容,对他一次次失败后的宽容。
周鸿祎很快调整了工作重心,着手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学习对于周鸿祎永远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突击的几个月中,周鸿祎研究了很多资料,写出了符合导师要求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学校还给周鸿祎提供了硕博连读的机会。虽然硕博连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周鸿祎对此却不动心,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社会经验。
过早的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桀骜不驯的周鸿祎收回野心后,并没有把自己的宏图大志遗忘——他需要找个平台狠狠地补习;他需要做好创业前更好的积累;他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两次创业失败的原因。有的人有梦想,想想就过去了;有的人有梦想,却能坚持到底。周鸿祎属于后者,他是一个渴望把梦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的人。在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周鸿祎不仅一次次碰壁,甚至被碰得头破血流,但这些并没有把他摧垮。很多人尝试了失败,掉头走了,转而去开辟一条新的路,而周鸿祎打的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周鸿祎扮演着无数的角色,他是一个善战的士兵,更是一个善战的将军,并在日后的互联网行业中,最终战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你在混日子,那就是在混自己”,这就是周鸿祎对工作的态度。方正是周鸿祎凝聚力量的港湾,在这里,他坚持走自己的梦想之路,却迫于现实,不得不直视真实的自己,以扎扎实实工作为出发点。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石,而他总能抓住微乎其微的亮点,拓展出事业发展的新高地。
1.进入方正做小卒
在创业受阻的道路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停下脚步,站在原地弥补自己缺失的人,就是一个能够正视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会一边成长一边学习,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同时,学会深刻反省自己。只有这样,他未来的路才可以越走越远。
1995年7月,周鸿祎研究生毕业,这时的他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面临三种选择:第一是在学校继续读博,但他对读书向来不感兴趣;第二是到高薪的南方银行工作。虽然对满身债务的周鸿祎来说,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蝇头小利上;第三是从事他热爱的软件工作,每每想到创业失败,周鸿祎总是不甘心。他想到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干上两年,看看软件工作到底是什么工作。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它的名号超越了联想、长城电脑,旗下聚集了无数软件高手,在中国IT行业叱咤风云。
方正集团软件人才济济,周鸿祎虽然头顶着西安交大研究生的光环进入了方正集团,但在方正,他根本就凸显不出自己的光芒。那时,像周鸿祎这样的研究生工资待遇都很低,每个月只有800多元钱,这让周鸿祎和其他北漂族一样住进了地下室。周鸿祎是一个重视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的人,他在意的是在方正这种正规的软件公司里能学到什么知识。周鸿祎心安理得地住在地下室里,但对于他做出的选择,很多人都困惑不已。而周鸿祎心里却有一面镜子,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周鸿祎迈进方正集团,也就意味着他开始了新的征程。在方正工作的这段时间,周鸿祎没有向别人提起他的过去,以及他在大学里创业的故事。他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做一个小卒。不管周围环境如何,也不管自己是什么职务,他都不曾忘记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别人眼里微乎其微的小事,在周鸿祎的眼里,却是领导授予的重任,他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研究,然后认真地完成。同事自然认为周鸿祎很傻,但周鸿祎却不在乎别人犀利的眼光和不屑的态度。他明白,利益是给老板营造的,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属于自己的,任何人都撬不走。在他看来,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需要给任何人做解释——经历过就是一种财富。
2.微小的创新,飞扬的崛起
飞扬的出现是周鸿祎认真工作的结果。周鸿祎喜欢思考,善于发现软件设计的不足,有一颗探索的心。在方正工作的每个人都喜欢研发项目,而一些微小的工作,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但周鸿祎不同,别人不乐意干的工作,他反而更乐意接受,而且总是会花心思琢磨一番。
当时方正做了一个办公室自动化项目,主要任务就是给国家机关培养的秘书普及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知识。这个项目算得上一个大型数据库,但是繁琐的事情比较多,包括办电脑培训班、教授大家如何使用电脑等。在人才济济的方正,很多人都不乐意接受这种小任务,他们喜欢研究IP层次的东西,但周鸿祎却欣然接受了。
周鸿祎为了把工作顺利完成,还特意去海淀图书城,把所有与之相关的能找到的图书都看了一遍。之后,他有了新的见解,认为互联网邮件是个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而且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东西。不过,目前的互联网邮件操作起来都比较复杂,因此周鸿祎对“邮件”展开攻势,他最初的目标就是研发一款使用便捷的电子邮件。
当时微软开发了一款拟人化界面软件Microsoft Bob,由比尔·盖茨的夫人担任市场经理,这激发了周鸿祎的灵感。他要为邮件设计界面,就像游戏一样,没有说明书,大家还是都会玩游戏。周鸿祎的设计灵感跟苹果还是很接近的,他动手做了一款新的图形界面,于是,一个办公女秘书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同时还有一张桌子,一个信封。
周鸿祎做这些东西,跟大学创业积累的知识有很大的关系,他接触过平面设计,没有美工,做电子邮件界面的时候就自己动手画。三个星期后,他完美地设计出电子邮件的界面,同时还做了收件箱和发件箱,以及很多的导航。新的邮件用起来方便、简单,更容易被人接受。这个不经意的设计,使周鸿祎在公司里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电子邮件的界面设计出来之后,周鸿祎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他创新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得到认可后,周鸿祎更肯定了自己。周鸿祎认识到,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互联网邮件,于是他不安分的心又开始急速跳动起来。
得到领导的同意后,周鸿祎决定大干一场。1996年7月,方正允许周鸿祎不用去公司按时上班,同时给他租了一套房子,周鸿祎又找了两个师弟当助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