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三世(莎士比亚注释丛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爱德华三世(莎士比亚注释丛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莎士比亚,(英)莎士比亚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06-01
书籍编号:30411925
ISBN:97871000492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261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爱德华三世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作者:【英】莎士比亚
ISBN:978710004929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内容提要
威廉·莎士比亚
《爱德华三世》写这位英王(1327—77在位)因其母亲出身法国金雀花王朝家族而觊觎法国王位,征讨法国,引起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剧中他战胜暗中与法国结盟的苏格兰王大卫,解救了被困的索尔兹伯里伯爵夫人。夫人的美貌使他倾心,但他终于战胜私欲而转向更大的事业。此剧于1596年出版四开本。一度上演以后,一直作者不明。直至1997年,学界始肯定其大部系出自莎士比亚手笔。
前言
Edward III 直到1997年才被纳入莎士比亚全集。率先作出这个决定的是美国Houghton Mifflin公司1997年第二版的Riverside Shakespeare, 1998年英国莎学界也表示了同意。Edward III 在莎集里的地位大约从此可以确定。
Edward III 最早于1595年12月在伦敦书业公会登记,1596年出版了第一个四开本,1599年出版了第二个四开本,大概都不曾署名,然后便珠沉星落,再也没有消息。半个多世纪以后的1656年,Rogers and Ley出版了一个目录,认为它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未引起学术界注意。又过了一个世纪,1760年,著名的莎作校勘家E. Capell在他编选的Selected Pieces of Ancient Poetry里再一次指明该剧作者是莎士比亚,这才逐渐引起了长达两百年的争论与研究。直到1997年,在Riverside Shakespeare的首创之下,这颗长期埋没的明珠才重新出土。
据研究,此剧之所以长期被排斥在莎作之外,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该剧把苏格兰国王大卫描写得猥琐不堪:他悍然撕毁边界协议,攻城略地,争夺美色,却又胆小如鼠,到剧末被押解到法国,形象更加丑陋。后来,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逐渐复杂微妙起来,这样的描写不利于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邦交,因而此剧遭到了禁止。在它的第二版问世以后不久的1603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又入主英格兰,继承了英国王位,此剧当然更犯忌了。因此,就连莎士比亚的生前好友赫明和康德尔所编的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1623年对开本)也没有收纳。
此剧以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第一时期为核心,主要描写了五个内容:战争的启衅;Edward III 领导的四次战役:英(格兰)苏(格兰)边界之战、Cressy之战、Poitiers之战和Callice(即Calais)之战。
(1)英法百年战争的缘起。它包含了两个内容:Edward III 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问题和法国对英王的挑衅,即根本问题和导火线。
幕启时,从法国来投奔的Robert, Count of Artois正在英国宫廷讲述英国国王Edward III 对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权和法国人对此的隐瞒。这时,法国使臣来到英国,宣布了法王John II对英王Edward III 的敕封:赐给他Guyenne公爵领地和爵位,要他在四十天之内去法国受封,宣誓效忠。这是个挑衅性的封赏,把英国的国王封作法国的公爵,还限令他四十天之内到法国去宣誓效忠,这是多么大的蔑视和挑战,何况英王这时刚明确了解到自己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于是英国国王奋起应战,起兵征讨法国。
(2)英苏边境之战。苏格兰王David原和英国国王签有和平协议,但英国人刚从边界撤军他就立即入侵英格兰,掳掠骚扰,围困了Salisbury伯爵的城堡。等到Edward III 率军到来,他又立即逃掉了。这一场实际上没有打起来的战争却把Edward III 带到了Salisbury,进了伯爵夫人的城堡,也就进了绝色的伯爵夫人的魅力圈,无法自拔。于是边界的战争化作了情场追逐。这场戏很精彩,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把个冰清玉洁的伯爵夫人的人品与聪明写得流光溢彩。据研究,这一部分极可能是莎士比亚之作。这段戏从第1幕第2场起到第2幕结束,共计835行,约占全剧2493行的34%。
Edward III 远征法兰西之后,大卫王又来骚扰,被身怀有孕的王后Philippe击败,后被一个乡绅Copland擒获,送到法国,以此向远征的国王Edward III 请赏。这一情节穿插在后面的Callice战役里出现。
(3)Cressy(有时作Crecy)战役。在这次战役里,Edward III 用王子Edward(昵称Ned,又称Black Prince,黑王子)做先锋,让他在战场上去争取荣誉,学会打仗。Black Prince被重兵围困,国王为了考验他,一直屯兵山头,不许任何人去救援。Black Prince在严峻的形势之下顽强血战,终于打败了强敌,杀死了波希米亚国王,取得了Cressy战役的全胜。国王在他凯旋时封他为骑士,给了他当之无愧的荣誉。这场戏能充分表现Edward III 的骑士精神。他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即使是王子,也要让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去赢得骑士的身份和荣誉。历史上的Edward III 是很推崇骑士精神的,他所创建的嘉德骑士勋章(Order of the Garter)是英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骑士勋章。
(4)Poitiers战役。Black Prince率八千人马乘胜追击,被法军六万多人重重围困在山谷里,众寡悬殊,势如累卵。可法国军队内部却出现了危机,那里正有含义暧昧的谣言流行,加上天空出现了无数乌鸦排成的离奇阵势,然后又突然天昏地暗,弄得法国军队人心惶惶;而Black Prince面对强敌,却能够镇定清醒,在飞箭用尽的时候,命令使用石头代替弓箭,袭击法军。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法国军队被打得蒙头转向,溃不成军。Black Prince终于反败为胜,俘虏了法国国王John II和王子。这场戏里Black Prince和Audley讨论生死和多寡问题的一场带着辩证法色彩的对话(4幕4场),据研究也出自莎士比亚笔下,共计162行。加上上述爱情戏的835行,总共997行,约占全剧的40%——莎士比亚早期的几本作品里含有别人手笔,是可能的,这个“纯度”比例已经不能算低了。
(5)Callice(亦作Calais)战役。Edward III 包围Callice之后,Callice人相信法王以前对他们作出的保证,拒绝投降。但法王自顾不暇,无法前去支援。Callice人终于粮尽援绝,无可奈何,接受了英王的条款,派出了六个重要市民出城接受英王的惩处,换取城市的安全。暴怒的英王原打算残酷地折磨这六个代表,却终于接受王后Philippe的建议,宽恕了他们,和平进驻了Callice,没有给予任何惩罚。
这四次战役,Edward III 都取得全胜。这便成了Edward III 的金雀花王朝的光荣,也激励着他们的子孙的梦想;同时它也是法国人的耻辱,总激起他们的复仇情绪。这就是兵连祸结的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
Edward III 后来共有七个儿子,他们的子孙又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攻击,绵延三十年的玫瑰战争也就随之而生。
剧本Edward III 在莎氏的众多历史剧里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它是莎氏英国历史剧的老祖宗。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加上这新确认的Edward III 共有11部,实际上形成了一部民间的英国史演义。这11部剧按历史顺序排列为:King John, Edward III , Richard II, Henry IV(1, 2), Henry V, Henry VI(1, 2, 3), Richard III和Henry VIII。其中除King John(1167?—1216)的历史较早,比较独立之外,其余的10个剧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时间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王朝从Edward III 直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女王Elizabeth的父亲Henry VIII。而剧本Edward III 按历史顺序则是这个体系的开始,其他9个剧本里的许多情节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例如:
它介绍了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在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里也曾经提到。在那个剧本里法国人提出了Salique Law(1幕2场),作为拒绝Edward III 继承王位的理由,那其实是另外一个借口。因此,从英国人的观点看来,英法百年战争的症结便在这里,战争是由法国人挑起的。
它提出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即本剧开始时法王John II对英王Edward III 的挑衅性的敕封。
在以后的9个剧本里的好些事件都可以溯源到此剧。如《理查二世》里被理查二世谋害而死的汤马斯·葛罗斯特公爵的夫人就曾经抱怨说:“爱德华有七个儿子……犹如盛满他神圣血液的七个小瓶,也像在同一个根株上的七根翠绿的枝条。可是我的夫君托马斯……一个盛满爱德华神圣血液的小瓶却破碎了……打破它的是一只嫉妒的手和一把凶残的血斧”(1幕2场)。这里提到的理查二世跟葛罗斯特、刚特的约翰之间的亲属关系都须溯源到Edward III 和Black Prince。同样,老刚特在愤怒的时候也搬出他的父亲Edward III 来斥责他哥哥Black Prince的儿子国王理查二世:“若是你的祖父(按:指爱德华三世)有先知的目光,早知道他儿子的儿子会毁灭他的儿子(按:指刚特自己和他的哥哥托马斯),他便会在你取得王位之前把你废弃”(《理查二世》2幕1场)。再如,在《亨利五世》里也提到Edward III 在把Black Prince打发上战场之后如何“坐在山头上含笑望着他的儿子在法兰西贵族的血泊里横冲直撞”(《亨利五世》I. ii)。法国国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起同一件事:“我们的国王和王子全部被那个连名字都阴森森的黑王子爱德华俘虏了;而他那个老头子则山岳一样高高站在山头,一轮金黄的落日映在他头上,像一顶王冠。他面带笑容,眺望着他那英雄的儿子把苍生杀害。”(《亨利五世》II. iv)这一类的回顾或缅怀在几个历史剧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骑士精神要求勇敢,也要求克制,剧本所歌颂的主要便是勇敢与克制。Edward III 对黑王子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严格克制。黑王子身陷重围,他不让援救,说,即使黑王子战死,他还有别的孩子安慰老境。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他确实冒着失去儿子和储君的危险。黑王子表现了过人的勇敢,也表现了过人的自我克制精神。他在以八千对六万的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仍然清醒冷静,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战胜了敌人,靠的也就是这种自我克制精神。Edward III 在战场上能够勇敢克制,在情场上却缺少克制精神。对伯爵夫人的迷恋是对他最严峻的考验。若不是伯爵夫人多次巧妙地拒绝,他是会失去控制的。实际上他已经多次失去控制了。但他终于在伯爵夫人的影响下清醒过来,明白了要征服法兰西必须首先征服自己,这才是他最艰苦的斗争;这场斗争胜利了,在别的斗争里他就更有把握了。在他因为加莱市民的顽强抵抗而暴怒时,也能够接受王后的劝告,宽厚地处理了他们,这也表现了他的克制精神(他说:master our affections,见V. i, l. 51)。剧里的一个小插曲,Villiers从Prince Charles那儿弄到通行证经过法军阵地的故事也表现了自我克制精神。Villiers答应了Salisbury伯爵一定弄到通行证,弄不到他会自己回来继续当俘虏,在他和法国王子Charles交涉时也的确是打算这么做的。总之,这个剧本赞扬了骑士精神,把这当作Edward III 人品的重要特色。
这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剧本,在形式上具有一些他早期剧本的特色。全剧的主要诗体是素体诗(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无韵),而在一场或一幕的结尾往往用英雄偶句(Heroic Couplet,五音步,抑扬格,两行一韵)收场,在剧本中途有时也使用英雄偶句,用以创造一定的情调。这一特点,我们在莎士比亚较早期的作品如King John, Richard II, Henry V, Romeo and Juliet等剧本里常常遇见,而在晚一点的剧本里则很少见了。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现代语法的约束,英语写作规律大体是约定俗成。因此在本剧里有一些现象是现代语法难以概括的。例如当时的北方方言(大体以在英格兰中部的Humber河以北为北方),有些词法和句法今天看来就很特别,如words that tends (II. ii, l. 192), the exhalations…breaks (III. i. l. 128, 129)的第三人称多数现在时动词保留了s(es)作词尾,又如在fair Isabel\'s descent/Able to yoke their stubborn necks with steel/That spurn against my sovereignty in France. (I. i, l. 48—50)里的that的先行词是上一行的their(实际是they),都是很特别的语法现象,和现代语法抵触。读者只要知道就行,不必过多追究。
孙法理
2005年1月
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2002年年底已出书26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她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文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这个基础。
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一)词汇:许多词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其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 〔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 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
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逸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助。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二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DRAMATIS PERSONAE
KING EDWARD THE THIRD
EDWARD, PRINCE OF WALES, his son
EARL OF WARWICK
EARL OF DERBY
EARL OF SALISBURY
LORD AUDLEY
LORD PERCY
LODWICK, King Edward\'s confidant
SIR WILLIAM MOUNTAGUE
SIR JOHN COPLAND
ROBERT, COUNT OF ARTOIS
EARL OF MOUNTFORD
Two English ESQUIRES
An English HERALD
GOBIN DE GREY
JOHN THE SECOND, KING OF FRANCE
CHARLES, DUKE OF NORMANDY, his son
PHILIP, his second son
DUKE OF LORRAINE
VILLIERS, a French Lord
KING OF BOHEMIA
A POLISH CAPTAIN
Six Merchants of Calais
Six poor men of Calais
Two CITIZENS of Calais
Two French CAPTAINS
Another CAPTAIN
A French MARINER
Three French HERALDS
Four other FRENCHMEN
DAVID THE SECOND, KING OF SCOTLAND
其他
Dramatis Personae: (Latin) characters of the play.
Prince of Wales: 英国惯例,王储封为 Prince of Wales.
Warwick [\'wɔːrik]
Derby [\'dɑːbi]
Salisbury [\'sɔːlzbəri]
Artois, which is pronounced [\'ɑːtwɑː] in French, was pronounced [\'ɑːtɔis] by the Elizabethans.
esquire: 骑士之侍从。
herald: 传令官。
Bohemia: region, formerly a province of west Czekoslovakia; earlier, a kingdom, then a province of Austria-Hungary.
EARL DOUGLAS
Two Scottish MESSENGERS
PHILIPPE, QUEEN OF ENGLAND
COUNTESS OF SALISBURY
A French woman
ATTENDANTS, SOLDIERS
SCENE: England, Flanders, and France
Douglas [\'dʌɡləs]
Flanders: region in northwest Europe on the North Sea, including parts of France, Belgium and Netherlands. Being controlled by France at the time of the play, it was inclined to England.
ACT I
SCENE I
Enter KING EDWARD, DERBY, PRINCE EDWARD. WARWICK, AUDLEY, and ARTOIS.
K. Edw. Robert of Artois, banish\'d though thou be
From France, thy native country, yet with us
Thou shalt retain as great a signiory;
For we create thee Earl of Richmond here:
5
And now go forwards with our pedigree.
Who next succeeded Philip le Beau?
Art. Three sons of his, which all successively,
Did sit upon their father\'s regal throne;
Yet died and left no issue of their loins.
10
K. Edw. But was my mother sister unto those?
Art. She was, my lord, and only Isabel
Was all the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