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清华之大,在于名师;先生风骨,仰之弥高
作者:刘昀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413462
ISBN:978710013013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921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作者:刘昀
ISBN:978710013013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图序
序
晏智杰
去年初春,刘昀先生赠其所著《孤帆远影》,令人不禁大喜过望,欣慰异常,一口气读下来,顿觉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拓展和加深了我对恩师的了解。如今,又见作者赠以该书增订稿,足见作者用心之殷切,用力之勤奋,拜读之余,感觉他对陈岱孙前半生的记述和刻画更加丰满和充实了。
为陈岱孙作传,实在太有必要了。他老人家的经历看似平凡,实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时代意义,诚如作者所说,陈岱孙是“家国共命运的一个典型”。他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他忠诚敦厚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为世纪同龄人,在将近百岁的漫长人生中,他经历了不止一次的风浪、坎坷或逆境,均能安然渡过,显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隐忍。陈岱孙的一生,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为他立传,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部作品:《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书名贴切地刻画了传主的形象和身影,也表达了作者(还有我们这些读者)对这位不平凡老者渐渐远去的怅然之感。全书所述内容限于传主的前半生,似乎不无遗憾,但我要说,在陈岱孙的一生中,最为曲折丰富和光彩夺目者,非其前半生莫属,而世人了解甚少者也恰是这前半生。当然,陈岱孙的后半生同样值得记述,同样令人怀念,其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不过人们对此知之相对多些或容易知晓,所以眼前这部书问世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
这是一部好书;我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遍布海内外的莘莘学子,不论长幼,无论及门或不及门弟子,都会从中获得极大教益,引致对陈岱孙的人生及国家的命运之深沉思考。
陈岱孙出身名门,学贯中西,尊崇民主与科学,终生爱国,人所共知。然而,看过该书对其家世渊源的细致追踪,对其负笈海外七年的留学生涯的生动回顾,当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具有如此品格的深刻缘由。
1952年“院系调整”后,陈岱孙任教北京大学凡45年;此前34年则一直与清华大学结缘,包括在此求学2年,作为“庚款留学生”被选送留美7年,返国后应聘清华任教25年。在清华任教的几十年间,他是经济学系和法学院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又一直参与学校高层领导和教学行政管理,抗战胜利后又奉命主持从日寇手中接收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陈岱孙的第二故乡。对于清华大学,陈岱孙可以说是生死与共,呕心沥血,心系终生。
陈岱孙的同事和朋友众多,从书中叙述可知,在那漫长岁月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历久而弥坚。中国现代政治和教育生活中的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还有军事家等,先后出现在陈岱孙的生活中,其中一部分为后世所熟悉,如梅贻琦、张奚若、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梁思成、林徽因、孙立人等。还有一些人的事迹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作者也都尽其所能地予以照应,勾起人们尘封已久的珍贵记忆,陈岱孙的传记于是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群英图。
陈岱孙桃李满天下。他爱学生,一直视“得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在学生们心目中,陈岱孙始终是他们敬重的良师益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白发苍苍的老学生,还是青春勃发的青年学子,无不以陈岱孙而自豪与骄傲。书中对此均有生动的记述,令人向往。
陈岱孙生长于清末民初,经历过中国从皇权瓦解、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直至走上独立自强道路的整个历史过程。本书忠实记述了在这一个个历史变迁关头陈岱孙的所思所想所为,既展现了时代曲折变迁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陈岱孙正直、忠诚和宽厚的性格特征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陈岱孙,陈岱孙也无愧于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尽管这部书没有来得及论及陈岱孙的后半生,但我相信人们从本书对他前半生的论述中,一定可以对其后半生的“作为”以及有时候的“不作为”,得出准确的预期和深刻的启示。
陈岱孙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值得世人怀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可以想见,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花费了多少心血,而这部佳作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没有人文历史知识的丰厚积淀,没有对过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充分把握和透彻理解,没有老练的文笔和表达功夫,要成就这样优秀的传记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我相信,对陈岱孙发自内心的亲情和挚爱,才是推动作者创作的最大动力。
衷心希望更多读者能够及早读到这部书,也希望作者今后有更多作品问世。
2013年11月
(晏智杰: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陈岱孙文集》编者)
作者前言
刘昀
本书于2011年1月以《孤帆远影:陈岱孙的1900—1952》之名出版。作者自2009年5月开始撰写,一年后交稿。时间如此仓促,为的是应约赶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年4月)之前付梓。
一篇急就章,留下了很多遗憾。
此次增订,作者主要对初版中的史实错误进行了订正,增补了一批后来陆续新发现,以及原已发现但未及消化的资料,此外对于分布在各章节的插图也有所调整。
经过增订,本书的文字篇幅增加近半。
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流畅,也为了显得不那么学术腔,书中所引史料均未一一标明出处(现有各处注释大致上是属于作者自己的一种有限度的借题发挥),而只是在书的结尾处列出了参考文献清单,在此一并对往事的记录者和研究者们致以敬意。
时断时续,总共历时四年半,本书最终完成。付出这样一段长时间的辛劳,关于陈岱孙教授前半生故事的叙述,才称得上大致完整和较为精确。特别是在过去的四年半里,编织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作者在一段特殊的人生境遇中的一种贯穿始终的寄托。当终于要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回想起神交古人的日日夜夜,曲终人散之感,怅惘无已。
书名取自一首著名的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以为,诗的意境能够为我们对本书主人公和他的同袍们的纪念增添一层温暖和富于希望的意味——他们虽然永别我们而去,但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历史的长河相连,他们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的作为。
2013年12月
第一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对于这横逆和凌辱,我当时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庚子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闰八月二十七日,公历1900年10月20日,陈,字岱孙,生于福建省闽县南台岛
上的螺洲镇店前村。
螺洲位于南台岛南端的水边,螺女江在此处汇入乌龙江。乌龙江流至三十里外的马尾港,与闽江合流,折向东北,再有八十多里便注入大海。
住在螺洲,出入皆需舟船。极目望去,绝无小桥流水景致,乃是大江大河气魄。《螺江陈氏家谱》上说,“江之滨,水木清华亭旧址岿然。……当夫暑雨乍晴,皓月初上,携斗酒挈良朋,驾一叶之扁舟,凌长江之万顷,风帆沙鸟,水色山光,历乱心目!……既而长歌返棹,徐步江干,则翠屏楼、向若楼、亦窥园诸精舍,诗书之声琅琅也”,“故生于其间者,阔达知大体,而少拘牵龌龊之习,其清淑之气所钟者,然也”。
螺洲文风极盛。世居于此的陈、吴、林三大姓,自明初以降,代代科甲,绵延不绝。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又以陈氏最为显赫。但与此同时,国运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陈岱孙出生时,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正在西安避乱,已经住了一月有余。李鸿章则以老弱之躯从两广总督任上赶到满目疮痍的京师,就庚子事变的善后开始与“八国联军”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清政府在来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7月与十一国——奥匈帝国、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美国——签署了《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史称《辛丑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款,中国应付各国战争赔款本金共计关平银 四亿五千万两,按当时汇价(关平一两合0.742美元)合3.339亿美元,年利率4%,分三十九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简称“庚款”。
庚子赔款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7月1日起算,至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30日终止。在这三十九年里,中国政府要按照在《辛丑条约》中议定的还款计划,每年向战胜各国支付一定数额的赔款本金,以及未清偿部分的4%的年息。本息合计,庚子赔款总数达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合728,820,707.30美元。
庚子赔款中,美国的份额为本金24,440,778.81美元,本息合计53,551,551.15美元,占总数的7.32%。其他各国,俄罗斯占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余都不足百分之一。
几年后,在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字义哀,号震东,广东黄埔人,1864—1917)的多方游说下,终于促成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国第26任总统)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3日在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励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使修业成器,蔚成有用之材。”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5月25日,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决议,授权总统批准将中国应付美国赔款本金总数减定为13,655,492.69美元(其中有200万美元属于提留款项,用于审理债务法庭在一年内收到的各类有关庚子事变的申诉以及支付相应的补偿,结余部分退还清政府),同时强调“退款办学”之旨。根据这个决议,中国应付美国赔款本金当中至少有10,785,286.12美元被正式豁免。
四岁时的陈岱孙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年底,美国政府就庚子赔款的部分豁免(或者可称之为部分退还)制定《实施法令》:
(一)将《辛丑条约》项下的赔款偿还计划(本金按24,440,778.81美元计算)定义为“计划A”,将修订后的赔款偿还计划(本金按13,655,492.69美元计算)定义为“计划B”;
(二)中国仍照“计划A”按期支付赔款,美国则将“计划A”多于“计划B”的差额,连同所对应的利息,按期退还中国;
(三)美国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计划,即“计划C”,从1909年(宣统元年)1月1日起算,至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30日终止,历时三十二个年度。
美国退还赔款的本息合计数为28,932,519.35美元。清政府接受美国政府“提议”,将该笔退款专门用于培养中国留美学生。这项兴学计划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在京城外择清旷地方”建立一所留美预备学堂,每年派遣一定数量“质地聪明,性格纯正,身体强壮,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以及完成预备课程的毕业生赴美留学,直至退款用毕为止。这所留美预备学堂最初名为游美肄业馆,后来,于宣统三年(1911年)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
由美国退还并用于中国学生留美的这笔庚款,也被算作是官费的一种。
出生于庚子年的陈岱孙,在民国九年(1920年),庚申,二十岁时,在清华学校完成预备课程,经过甄别取得官费留美资格。于是,他成为1911年至1929年间,毕业于清华的967名“庚款留美学生”中的一员。
父系家世
陈,字岱孙,为螺洲陈氏家族第十九世成员,是第十五世陈景亮的直系后代。他这一辈的男丁俱为单名,名中有“纟”偏旁,表字也都带个“孙”。
抗战爆发后,陈发现“
”这个字原来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对军中高级将领的尊称,便觉得继续以这等尊称作为自己的大名颇有些不妥,遂渐渐改以字行。本书遵从他自己以及大家在抗战中开始形成的习惯,称抗战前的陈
为陈岱孙。
陈岱孙父系族谱简图
螺洲陈氏第十五世至第十九世
陈岱孙的祖父陈宝璐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三。长兄陈宝琛(1848—1935),宣统帝师,同治戊辰科进士(二甲第二十五名),陈宝璐(1857—1912)与次兄陈宝瑨(1849—1933)同为光绪庚寅恩科进士,是所谓“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老五宝瑀幼年早殇,老四宝琦、老六宝瑄、老七宝璜皆有举人功名。兄弟六人并称“六子科甲”,羡煞乡人。
陈氏家族部分成员合影,中坐者为陈宝琛,右起第三人为陈懋豫(陈岱孙之父),摄于北平西城灵境胡同陈宝琛寓所,1930年代
宝琛有六子十一孙,长房可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相比之下,宝瑨、宝璐两家就显得略为冷清。不过,二房长子懋鼎居然在光绪庚寅恩科与父亲宝瑨(三甲第五十六名)、叔父宝璐(二甲第一百三十二名)同榜高中进士,并且名次(二甲第一百二十七名)还排在第一,故二房在功名上比长房、三房更胜一筹。
宝璐的仕途表现很一般,但学问是好的。翰林院散馆 后改刑部主事,“未几,引归,一委于学,遂不出”,曾掌教家乡的致用书院,“为学原本经术,会通汉宋儒者之说,博极群籍,不轻易著述”,有《艺兰室文存》《陈刑部杂文》存世。宝璐生有三子,长子懋豫(1878—1947)、次子懋咸(1881—1965)都是举人,这两个举人头衔对于螺洲陈氏家族而言实在无足轻重,仅仅是本房延续书香门第传统的一种象征,在宗祠的功名簿上又增添了两条记录,此外则鲜有实际意义。因此,作为三房子弟,陈岱孙说他出身于“一个中落的旧官僚家庭”。
陈岱孙的父亲陈懋豫(1878—1947),摄于1922年
陈懋豫和弟弟懋咸于清廷废除科举后一同前赴北京,就读于新设立的京师法律学堂。学成后,懋豫在两广总督衙门(广州)充任幕僚,民国初年回到原籍福州,在海军学校任职校长秘书。待到年届四十,他解去公职,专注于经营药材生意,在药商聚集的莆田名镇“店仔头”开有一家“常安药店”。
懋咸在安徽省高等审判厅任审判官,兼安徽布政司(掌管全省民政、财政的官衙)文案,民国后历任福建省高等审判厅审判官、江苏省高等法院苏北分院(淮阴)院长、汉口地方检察厅厅长、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南京)刑事第一庭首席推事(法官)、上海市第二特区(法租界)地方法院院长、最高法院刑事第一庭庭长等职。
岱孙是懋豫的独子,宝璐的长孙。宝璐自然极为期待岱孙能够“克绍家风”,岱孙则称祖父为“封建式家庭中的一个严厉的统治者”。
母系家世
陈家三房尽管中落,但却结了两门好亲,严格地说,是一门好亲。亲家是同乡另一望族——豫章 罗氏。长子懋豫娶了罗丰禄的长女伯瑛,次子懋咸娶的是罗臻禄的长女伯珏。
陈岱孙母系族谱简图
豫章罗氏第四世至第八世
陈家世代科甲,属于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作风保守古板。罗氏则迥然不同,属于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应运而起的新贵。
与螺洲陈宝璐结亲的罗臻禄、罗丰禄兄弟于同治六年(1867年)一起入读福州船政学堂 ,为船政学堂的第一届学生,又于光绪三年(1877年)一起被首批派赴欧洲留学。罗臻禄与魏瀚、陈兆翱等留学法国,罗丰禄与刘步蟾、林泰曾、严复、萨镇冰、方伯谦、叶祖珪、林永升等留学英国,是中国留洋学生的老前辈。
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来源于大英图书馆馆藏资料)
罗臻禄(1846—1904)在船政前学堂学习轮船制造,留学法国改学矿务。回国后为船政局造过船,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探过矿,甲午战争后当过山东矿务督办。
陈岱孙的外祖父罗丰禄(1850—1901)
陈岱孙的外祖父罗丰禄(1850—1901)在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因成绩优异,加之英文特别好,毕业后破格留校担任教习。他以翻译身份与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同赴英国,其间入读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旧译“琴士官学”)学习物理、化学、气象学,同时兼任驻英、德使馆翻译,回国后任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于“中法战争”覆灭后,罗丰禄被调往北洋水师营务处,成为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历任英文翻译、秘书、内勤总管、外交顾问、天津大沽船坞总办、天津水师学堂会办各职。北洋水师章程就是由他和丁汝昌、林泰曾、刘步蟾等共同起草的。
甲午战争(1894年)中,北洋水师全军尽墨。十年间,罗丰禄亲历了自己参与缔造的中国两大海军的灭亡,作为海军将领的生涯于他而言是永远地结束了,于是改行跟着老上级干起了委曲求全的营生——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罗丰禄随李鸿章环游欧美诸国。其间,在俄国参加《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旨在针对日本)的谈判与签署。年底,罗丰禄出任驻英国公使兼驻意大利、比利时公使 。庚子事变(1900年)后,俄国成为对中国最具威胁的国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调罗丰禄任驻俄公使,委他与俄国交涉归还东北三省事宜的重任,但他因病重未能成行。
陈岱孙的母亲罗伯瑛(1878—1967),摄于1922年
罗丰禄的长子忠(陈岱孙的大舅)、次子忠诒(陈岱孙的二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均承父业,为民国政府担任驻外使节。
大舅罗忠(1882—1971)当过驻伦敦的副总领事,育有四子三女。大表哥陈岱孙和这些表弟表妹们的感情极好。
二舅罗忠诒(1886—1963)长期担任驻丹麦公使(有零星史料记载,他也曾兼任驻荷兰公使),其间出任中国驻国际联盟第十五届大会(1934年)首席代表。1920年代初,当罗忠诒在北京外交部熬资格的时候,还与清华学校发生过一段哭笑不得的因缘,那时的陈岱孙正在校读书,他们舅甥二人的尴尬处境,本书将于下一章再表。
罗家生活方式十分西化,这是洋务派的职业特征。住洋房,坐洋车,穿洋服,用洋玩意儿,吃洋餐,小孩子出生后都起个洋名字。
罗丰禄的长女、陈岱孙的母亲罗伯瑛(1878—1967,中年后改名罗英)自小跟随父亲在天津长大,能说一口地道的天津卫土话,她在跟陈懋豫完婚前方才回到福州定居。伯瑛自小读书识字,颇通文墨,但出生的年代毕竟还处在西风东渐的早期,无奈自小就被裹了一对末代小脚,后来尽管放了足,但对于娘家弟弟妹妹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髦运动,只有看看的份儿,不免引为终身之憾。
父系如螺洲陈氏,母系如豫章罗氏,陈岱孙在那学贯中西的一代人杰当中,论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先天条件,鲜有人能够与之匹敌。
末代旧学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八股文。四年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慈禧皇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着自丙午科(注:次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
七岁时的陈岱孙
这道上谕对于陈岱孙的祖父陈宝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想到科举制几年前曾在“百日维新”时一度被废,而在“戊戌政变”后又得以恢复,他仍然执意坚持把六岁的长孙送入私塾。就这样,陈岱孙没有进入当时为数还不多的新式学堂,而自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四年(1906—1915),上了九年半的私塾。
私塾内教授的主要是经史,辅以诗文。进私塾前,陈岱孙已经学过若干方块字,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幼儿读物。入私塾后,先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念完四书便开始读十三经 。其中,《论语》《孟子》《孝经》在刚入塾时就已经读过,《尔雅》是古代的词典,没法当书来念,其余则都通读了一遍。
读经之外主要读史,通史念过《纲鉴正史约》《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断代史主要念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其他还有《战国策》《国语》等。
诗文是辅科,没有一定的教材。古诗似乎不受重视。古文是由先生在各种文集中选出文章作为课文,时代的范围很广,从秦汉至明清都有,选得最多的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古文太严肃,少年陈岱孙对骈体散文大感兴趣,觉得这才富于文采。
四书是要背的。诗文是要背的。大部分经是要背的。史是不要背的。
入私塾三年后,陈岱孙开始学做文章。先写日记、游记一类写景和叙述性的,然后才写较为抽象的带有思辨性的文章:义(代圣立言)、论(历史评论)、策(时事对策)。“史无前例的‘文革’十年动乱中,看到了、听到了一些对于‘经典著作’中某些词句及几种‘语录’的所谓‘活学活用’的文章和报告,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自顾年龄老大,赧于再为‘冯妇’了。”
陈岱孙在塾中年龄较小,但因家学渊源,天分又极高,应付课程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于是一到课余便钻进家中的藏书阁楼广览闲书杂书。这些书,一类是传奇性的历史或历史性的传记;一类是诗词、戏曲,此外还兼带几种子书,如《道德经》《南华经》等;还有就是小说,从中国古典小说到西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