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黄娜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417260
ISBN:97872142116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7969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版权信息
书名:李博生传:工艺美术大师
作者:黄娜
ISBN:978721421163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第一章 海边的童年时光
1 爱思考的孩子
1941年,李博生出生在大连。因此,他对童年最早的记忆,就是和父亲母亲以及两个姐姐在大连海边夏家河子一起生活的情景。那时,在商行做生意的父亲已经请来了私塾的先生为两个年长的姐姐教课,一起学习的还有邻家的两个小孩。小博生虽然刚刚两岁,却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看见姐姐们跟着先生学习,他也一动不动地坐在后边听了起来。
想不到,两岁的小博生听完课后,竟也能够学着先生的样子,背着双手,一板一眼地背着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下子两个姐姐乐了,母亲更是惊喜地紧紧抱住了小博生。
这以后,虽然由于社会的动荡,家庭环境的变化,私塾先生的课并没有坚持多久,但老先生两手背在身后,一边晃着身子,一边专注地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情景,却犹如一幅图画般,被小小年纪的博生深深印在了童年的记忆中。
小博生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一次在爸爸的柜上,小博生和两个姐姐一起玩耍。大姐一向活泼好动,不管学什么,总是一学就会,所以虽是年龄不大,却已开始学骑自行车了。比起大姐,二姐的性格慢了些,学习成绩自然也赶不上大姐。这也让父亲和母亲时不时要“考一考”二姐。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考一考”二姐,竟给父母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有一次,父亲看着一边学骑自行车的大女儿,不由又给二女儿出起了考题,想不到没等二姐回答出来,一旁的小博生就抢先答了出来。父亲几乎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小博生,母亲则有些惊喜,一声不响地紧紧抱住了她的儿子。
这样的情景接连“重演”几次后,一直忙于做生意的父亲终于注意到他的头生儿子的不凡之处。从此,不管是家中来了朋友、客人,还是去朋友家串门,父亲总是把小博生带在身旁,彼此寒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家的儿子介绍给众人。而被母亲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小博生,不仅一直规规矩矩地站在父亲身后,还因为长得帅气,说话有礼貌,做派又稳重得到众人的一致夸奖。直让一向在人前出头露面的父亲感觉比做成了一笔生意还要风光。
聪明懂事,总是受人夸奖,这样的环境也让小小年纪的博生从懂事起就要求自己处处听话,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在人面前更是努力做到不让别人说出一点不好。
小博生也是一个敏感、极富同情心的孩子。每当走在大街上,穿戴整齐的小博生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那里没有自己家中的安逸,没有母亲的疼爱,也没有孩子们玩耍的欢乐,有的只是贫穷。穷苦的老百姓们衣不蔽体,吃不饱饭,一脸的愁苦、哀怨。
对小博生触动最深的是大街上乞讨的穷苦人。那一天,小博生拽着妈妈的手走在大街上,忽然听到一阵声音传来,他只觉得那声音很奇怪,似乎很沉闷,却又有一股穿透力般一直传进耳中。远远望去,是几个讨饭的乞丐,一边双手挥舞着,一边嘶喊着。
小博生拽着母亲的手走近前去,他知道,这就是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叫花子”。只见四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叫花子齐刷刷跪在街头,每个人都双手攥着一块大板砖,一边用大板砖使劲向自己的胸口砸去,一边嘶喊着:“大爷大奶奶,行行好,给口饭吃吧……”
那声音,嘶哑凄厉,伴随着大板砖砸向胸口“哐哐哐”的声音,越发显得凄惨、悲凉。小博生惊呆了,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人间的贫穷和苦难,只觉得那些“叫花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心中充满了悲伤,就像那“哐哐哐”的声音直接砸向了自己的胸口。
这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叫花子”声嘶力竭的喊声,还是砸向胸口“哐哐哐”的声音,都让小博生无法忘记。以至几十年后的21世纪,已成为中国著名雕刻大师的李博生仍然无法忘记当年那凄惨的一幕。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大街上那些‘叫花子’一边乞讨,一边用大块砖头砸胸口发出‘哐哐哐’声音时的情景,那是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贫苦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
也是从那以后,聪明而又敏感的小博生又多了许多思考。小博生喜欢黑夜,也喜欢在天还没亮时看着外面黑暗的天空。多愁多思的小博生睡的觉很少,每天总是在天还没亮时,他就起床,自己拉开窗帘,一个人看着窗外,看着朦胧的天空,沉思着……
2 父亲和母亲
小博生聪明懂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机灵的小帅哥,又是父亲母亲的头生儿子,因此从小就深得父母的疼爱。在一代雕刻大家李博生的心目中,无论是当年经营商号做生意养家的父亲,还是贤惠能干、有文化又疼爱子女的母亲,都对自己成长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博生的祖籍是河北束鹿。父亲李西湖就出生在束鹿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小博生的祖父更是一个思想活跃、喜欢玩乐的乡间士绅。因为家里有钱有房又有地,所以祖父年轻时不单吃穿富裕,极尽享乐,还娶了两房老婆。在祖父去世后,当地乡间还流传着“李家两个寡妇分财产”的话料。
爱玩的祖父最喜欢也是最拿手的,就是演唱河北梆子。在那个年代,有钱人爱唱戏,这叫“玩票”。作为一名河北梆子的“票友”,祖父不仅爱“玩票”,更因为经常登台演唱,在十里八乡愣是唱出了名气。
祖父活跃的思想和机灵的头脑无疑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李西湖。只不过比起身为乡间士绅的祖父,长大成人后的父亲思想更加活跃,不仅书读得好,长得也是仪表堂堂,更喜欢摆弄乐器什么的,最拿手的,当然还是吹小号。
可以想见,那个年代能够吹得一手不错的小号的年轻人,应该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是一个极具天分的“文艺青年”。虽然从小读书,一直生活优裕,但自幼生活长大的束鹿乡间,在他的眼里早已变得狭小闭塞。于是结婚后不久,一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的李西湖终于按捺不住走出束鹿闯天下的决心,告别了父母、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他要一个人打出一片天地。
年轻的李西湖有文化,手中也不缺银子,虽说是一心只想经商做买卖,但是他并没有盲目地投资,而是选择进入一家商行工作。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先学习经商。对于此时既年轻又没有任何投资贸易经验的李西湖来说,这一选择,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进入商行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李西湖选择的这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商行,除了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即所谓“人脉”。
不谙世事的李西湖自然对这些“潜规则”一点儿都不知情。他只知道自己应该穿戴得整齐得体,尽全力应付商行的考试才行。而正是李西湖的穿戴得体和考试时的优秀成绩,让他几乎是毫无障碍地考进了这家大型商行。
原来,考试的那天,当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李西湖走进商行考场时,亲自上阵督考的商行老板立刻就注意到了这个精神抖擞、一表人才的年轻人。他立刻像以往的招考一样,命人将一份不公开的“秘密考卷”单独给了这个外表令人满意的年轻人。
结果,凭借这份不公开的“秘密考卷”的出色成绩,没有“人脉”的李西湖顺利进入商行。几年后,当小博生出生时,父亲李西湖已经成为在大连独自经营一家商号的老板了。如此看来,当年的李西湖闯荡社会的道路还是较为通畅的。
相比之下,追求独立自主,渴望走向社会的小博生的母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小博生的外祖父是一名中医,因此受家庭环境影响,母亲冯西淑一向为人谦和、举止端庄。虽然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当中医的外祖父只把两个舅舅送去读书,让母亲一直没有得到进入学堂正式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天性好强的母亲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决定为自己“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
于是,每当两个舅舅放学回来后,母亲就拿出他们的课本,认真向两个舅舅讨教。这样日久天长,凭着一份从不放过任何学习认字机会的顽强毅力和自身的聪明天赋,勤奋好学的母亲几乎是和她的两个兄弟同时完成了“学业”。
凭着自己“争”来的文化,长大成人的冯西淑终于说服父亲母亲,走出家门,应聘成为当地一所师范学校的教师,实现了她走向社会成为独立女性的愿望。从一个没进过学堂的旧式家庭女孩,到一所师范学校的任课教师,母亲冯西淑的经历,似乎比商场得意的父亲更具传奇色彩。
但是几个月后,一心走向社会的冯西淑却辞别了任教的师范学校。当家人问及她离开学校的原因,冯西淑只是愤然地说了一句话:“看来,这个社会是不允许女性独立在社会上存在的。”
小博生虽然是在懂事后才了解到母亲的这段经历,但他却从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母亲贤惠能干、自立好强的性格。
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不仅给童年的小博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雨天“送”来的大金鱼
在父母的疼爱和姐姐们的呵护下,小博生一天天长大。他仍然喜欢思考,既喜欢在黑夜中思考,也喜欢在阴天、雨天和下雪天思考。下雨天和下雪天是一种不同于黑夜和阴天的异样环境,所以小博生更喜欢在阵阵雨声和皑皑白雪的静谧中,享受一个人思考的独立天地。
童年时最喜欢的雨天,除了带给小博生无尽的静思,也曾给他带来一段难忘而快乐的记忆。那是他永远忘不了的一个雨天。与以往下雨不同的是,那天的雨出奇的大。只觉得只是一眨眼,随着天空出现一片黑压压的云彩和一阵狂风大作,雨水就如同从天上倒出来一样倾泻而下。
母亲和家里人在一阵忙乱之后,终于关好了门窗。望着喘息未定的母亲,小博生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头,静静地看着窗外他喜欢的雨天。母亲终于进到里屋休息去了,小博生却依然看着窗外,看着瓢泼如注的大雨。他最爱看的是落到房顶上的雨水,顺着房檐流下,随即迸溅出一串串白色的水花。
突然,一直看着窗外滂沱大雨的小博生睁大了眼睛,他看到房檐上迸溅的白色水花中,似乎夹裹着一小团红色,随着白色的水花一同落到了院子里。紧接着,那落地的一小团红色竟在大雨中满地的泥水中蹦跳起来。
终于看清楚了,那不断蹦跳的小团红色竟是一条金鱼!惊喜的小博生一句话没说,推开房门就向院子里跑去。没错,那是一条如火焰般通体红色、鳞光闪闪的金鱼!当母亲和姐姐们从里屋跑出来时,浑身湿透的小博生已经抱着金鱼进了屋。
被小博生紧紧攥住的金鱼不停地扭动着,小博生湿漉漉的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
大雨天“送”来了一条大金鱼,听起来真是神奇又不可思议。金鱼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谁都觉得奇怪,却谁也不知道,这更为金鱼的到来增添了几分神秘。母亲、姐姐们和小博生都十分喜爱这条不知来自何方的大金鱼。大家都说,金鱼为李家带来了财气和喜气,今年李家柜上的生意一定红火,父亲听了很高兴,出门会见朋友更不忘时时带上给他“壮门面”的小博生。
最喜欢大金鱼的当然还是小博生,每天他不知要围着鱼缸看多少遍。看着在鱼缸里来回游动的大金鱼,小博生高兴极了,他把许多在黑暗中沉思的时光都用在了鱼缸前,静静地看着那条在鱼缸里不停游动的大金鱼。
雨天“送”来的大金鱼,为李家的生意带来了红火,为李家全家人带来了生活的喜气,也为小博生带来了他永远忘不掉的快乐。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久后的一天,大金鱼突然死了,让敏感而又多愁多思的小博生心里又增添了许多悲凉。
说起来,大金鱼的突然死亡还和二姐有关。原来,大金鱼来到不久后,二姐突然生病了,整日不吃不喝,不玩不耍地躺在床上。母亲急忙找来罗跃西大夫,这位罗医生自己开了一家诊所,也是专门给李家人看病的私人医生。罗大夫看了以后说是着凉了,没什么大碍,接着就给二姐打了针吃了药。
一开始,家里没太在意,只觉得有罗大夫治疗,用不了几天二姐就会好的。可是没想到,尽管没有耽误治疗,二姐的病却始终没有见好,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终于有一天,二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母亲和大姐围在床前,无论怎样呼喊,二姐仍然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一点反应。
小博生很害怕,他拽着大姐把金鱼缸抱到床前,一边叫着二姐,一边让她看看大金鱼。他知道二姐也非常喜欢大金鱼。可是任他怎样叫唤,床上的二姐仍是没有一点声音。母亲落泪了,她把手伸到二姐的鼻子下,只觉得已没有一丝气息,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小博生长大后才知道,当时家里人都觉得二姐已经死了,所以母亲已开始为二姐的后事做准备。可是这时候罗跃西大夫来了,结果他又把二姐救活了。从那天以后,罗大夫仍是天天给二姐打针,二姐的病也奇迹般地逐渐好了起来。
二姐的病好了,罗大夫也觉得不用再给二姐打针了。二姐打完最后一针的那天,看着痊愈后活蹦乱跳的二姐,一家人都很高兴。罗大夫也觉得自己脸上有光,不免有些得意。却不料一时兴起,只见他一边看着鱼缸里来回游走的大金鱼,一边对大家说:“二小姐打针治好了病,我给这条金鱼也打一针吧!”
大家只当罗大夫是一句玩笑话,谁也没在意,没想到这位罗大夫不知触发了哪根神经,竟真的拿出针管注射器,很快推上针剂后,鬼使神差般走向鱼缸,转眼间一针管药剂就打进了大金鱼的体内……
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时,大金鱼已经不会游动了。看着突然就“不行了”的大金鱼,谁都说不出话来,仿佛不相信刚才还鳞光闪闪、欢乐游动的大金鱼竟突然没了气息。
雨中“送”来的大金鱼就这样死了,家里人都很难受,不过很快也就过去了。只有小博生忘不了那条如火焰般红色的大金鱼。虽然从雨中“降临”的大金鱼到底来自何方一直让人充满了好奇,那位罗跃西大夫为何突然发神经给大金鱼打了一针也让人搞不明白,但小博生却从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为大金鱼的死感到悲伤,忘不了大金鱼带给他的快乐。
大金鱼死了,从此敏感而又极富同情心的小博生又多了许多黑夜中的静思。
这一年,小博生只有三岁。
4 对石头的“情有独钟”
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七个年头,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华大地处处是一片贫穷和苍凉景象。李家的生意也日渐萧条,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家中的和谐与温馨似乎越来越稀薄。父亲和母亲也开始了争吵。
每当父亲和母亲吵架的时候,懂事的大姐都会站出来,一把拉起小博生,很快跑出房门。她不愿意听到父母大声的争吵声,更不愿看着小博生那流露出忧郁神情的一双眼睛,只想带着弟弟走得越远越好。
大姐拉着小博生的手,一直向着夏家河子的海边跑去,小博生跑累了,大姐就背上他,仍然是一步不停地向前走着,越走离家越远,早已听不见父母的争吵声,远远地,似乎已听见了大海的波涛声……
终于来到大海边,气喘吁吁的大姐从背上放下小博生,姐弟俩一起坐在已经退潮的海滩上,看着远处已经和天连在一起的大海,小博生的眼睛立刻闪出了光芒。他只觉得大海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远远地,一片海水也是高高的,好像比自己和大姐坐在海滩上还高出了许多。
一片灿烂的阳光照在海滩上,阳光下,姐弟俩兴奋地看着大海,他们的胸部一起一伏,大口地尽情呼吸着海边带有咸味的新鲜空气,似乎要把大海的味道吸进身体,与大海共同呼吸……
忽然,小博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拉着大姐的手,指着远处的一片沙滩说:“大姐,你看!”
大姐顺着小博生的手向远处的沙滩望去,只见远远的一片沙滩上,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各式各样的小卵石一闪一闪的,绽放出一片光芒。随着不时闪烁的光芒,一颗颗形态各异的小卵石越发显得自由自在、色彩斑斓。阳光下海边的小卵石竟是那样美丽。
辽阔无际的大海,一览无云的天空,闪烁光芒的卵石,这是一种海阔天空的自由和缤纷色彩的震撼。一时间,小博生忘了父母的争吵,他拽着大姐的手,把鞋放在沙滩上,和大姐一起光着脚,向那一片闪烁着光芒的沙滩跑去。
小博生一把捡起泡在海水里的小卵石,把它们捧在手中,只觉得那些白色的小卵石是那样美丽圆润。一时间,他的心中充满了快乐,仿佛只有眼前的大海和天空……
然而大海给小博生带来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大姐一边翻动着小卵石一边叫着小博生说:“快过来看,这里还有小鱼哪!”
小博生低下头一看,果然翻开的小卵石下,是一条正在不断游动着的小鱼。小鱼不大,却游得十分欢快,让小博生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经那样喜爱的大金鱼……忽然又听见大姐说:“看这儿,还有小虾,瞧,还有一只小螃蟹……”
小博生看到,在大姐不断翻开的小卵石下面,果然有几只小虾,还有一只爬得很快的小螃蟹。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小博生的脸上又一次露出了笑容。他很快就张开两只小手,也和大姐一样不断地翻开一颗颗小卵石。
蓝天下,大海边,小博生用双手在海水和沙粒中翻开一颗又一颗的小卵石,他喜欢看一条条的小鱼和一只只小虾、小螃蟹,更喜欢那些圆润、美丽的小卵石。一直到涨潮的时候,听着大海传来的波涛声,看着天边涌来的层层巨浪,大姐才意识到,涨潮了,该回家了!于是立刻拽住小博生的手,姐弟俩迅速地向海岸边跑去……
这是大海和小卵石带给小博生的快乐,也是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一段难忘的儿时记忆。童年时在大连夏家河子度过的日子里,大姐就这样经常带着小博生在海边尽情玩耍,享受着大海的退潮和涨潮,还有海滩上色彩斑斓的小卵石带来的欢乐。
几十年过去了,到如今,当年大连夏家河子海边度过的童年快乐时光,仍然让一代雕刻大师难忘,因此提起童年,他深情地回忆说:
我记忆中最早的童年,是在大连海边夏家河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父母吵架,我觉得很害怕,大姐什么都没说,拉着我的手就向大海边跑去。我和大姐最喜欢翻动海滩上的小石头,我把它捡起来放在手里看,是白色的。从远处看,它们都是一半埋在沙子里,露在外面的一半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溢,真是五彩缤纷,别有一番斑斓美丽……
大姐带着我一边翻着小石头,一边找小鱼小虾,还有小螃蟹和贝壳,再看看远处比海滩还高的大海,心里的不高兴,父母的吵架,全都忘了。玩着玩着,忽然感觉不对了,原来是涨潮了,于是大姐拉着我,撒腿就往回跑……
小时候的我喜欢大海,喜欢大海边的小石头,还非常喜欢大连郊区黑石礁公园的那块大黑礁石。记得那时候父亲经常带着全家人到离夏家河子不远的一座叫“黑石礁”的公园。一进公园,就会看见那块大大的黑石头,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块大黑石头,每次看到它,总要站在它前面看上好一会儿,还要伸手摸一摸,总之就是非常喜欢。到现在我还记得,因为口音不同,当地的大连人都管那块大黑礁石叫“褐石礁”……
从海边美丽的小卵石到夏家河子大大的黑石礁,都是小博生的美好记忆,或许,这就是一代雕刻大师的琢玉人生中与石头的最早缘分吧。
第二章 “漂泊”的小学生
1 从大连到北京
抗日战争胜利后,刚刚结束战乱的中国大地又爆发了解放战争。内战的混乱使得经济更加萧条。随着市场的不景气,李家的生意也越来越不行了。不久,父亲李西湖在大连的商号最终倒闭了。
父亲生意的破产,也预示着全家人原来较为充裕的生活从此不复存在。随着小博生的长大,三个弟弟又先后来到人间。原本是喜事的添丁进口,却让这时已陷入困境的李家人生活更加窘迫。
当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波折和困难时,父亲和母亲再一次显示出不同的性格。一向聪明帅气的父亲面对生意的破产,几乎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昔日那个聪明儒雅、商场得意的父亲不见了。而天性好强的母亲在经济条件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却丝毫不为所困,她不仅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家务,而且节俭持家、辛勤操劳,尽力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父亲在大连的生意终于再没有得到“起死回生”的机会,眼见着手中的积蓄一天天减少。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决定离开大连。于是,父亲很快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全家人踏上了奔赴北京的路程。
一路辗转,小博生跟着父亲母亲,还有两个姐姐,三个弟弟一起到了北京,在叔叔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前门外取灯胡同安顿了下来。离开了生活优裕舒适的大连,来到了北京南城人口密集、平民老百姓居住的胡同,童年的小博生,第一次体会到生活环境的改变,这是他在即将走进学校读书时,跟随父母家人经历的第一次“漂泊”。
生活条件的改变,让天性聪明而敏感的小博生更加听话懂事。他永远也忘不了,当父亲母亲领着他和两个姐姐、三个弟弟走到前门外取灯胡同那一片平房的院子门口时,父亲停住了脚步,指着院门口的门牌说:“就是这里,21号,进去吧。”
从此,小博生记住了他的家住在北京前门外取灯胡同21号。不久,大姐二姐走进了学校继续读书,小博生也顺利考进了离家不远的西城区六部口小学,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新生。
虽然生活环境已不如从前,也再没了跟在父亲身后会见客人的风光,但聪明懂事的小博生深知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上学、努力读书。他从不用父母操心,每天很早就起床,总是自己一个人背上书包去上学。
好在学校虽然离家有一段距离,但还不算太远。小博生从家门口走到前门,再沿着大马路一直往前走,进了六部口大街就到了学校。
小博生既聪明,又努力好学,在学习上总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而能干的母亲更是从不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慢待”了孩子。她总是尽自己的能力让小博生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因此,走进学校读书的小博生,仍然是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同学喜爱的“小帅哥”。
父亲的生意仍然没有什么起色,要强能干的母亲仍然在为一家人的生活,为照顾众多的子女而日夜操劳。小博生虽然还不懂得为辛勤的母亲分忧,但这个早早懂事的孩子已体会到家境的改变,体会到为生活操劳的母亲的不易……
2 父亲的选择
1949年,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博生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政权也带给了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饱受战争苦难的老百姓终于露出了笑脸,纷纷走出家门,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掀起新高潮的形势下,面对新社会新形势一直无从选择的父亲李西湖也被选进了一个当时专门为准备参加在新政府领导下粮食系统工作的有关人员举办的培训班。参加这个培训班的人虽然大多是曾在原国民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包括像李西湖这样的生意人,他们在解放前不仅是有文化的读书人,而且一般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新政府将这样的一批人选进培训班受训,正是基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才干,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目的。
从这点上看,李西湖确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就业机会。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不管是谁,如果能够被选入培训班,就表明你不仅已经通过审核,而且在培训结束后,还能够有一份新政府安排的稳定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原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心目中,他们最看重的是,自己能够被选入培训班受训,意味着新政府对你的信任,这具有莫大的意义。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每一个被选入培训班的人都非常积极参加学习、受训,以此表明他们对这一不容错过之“良机”的珍惜。
但显然小博生的父亲李西湖没有抓住这一难得的就业机会。或许是年轻时富家子弟因为生活比较顺利从未经过风雨的原因,自大连生意失败后,一直没有“东山再起”的李西湖终日郁郁寡欢,在现实生活面前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弱者。
随着新社会的到来,李西湖似乎也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希望。他既没有被选入培训班的兴奋,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积极参加培训班的受训。过惯了旧社会富裕生活的李西湖,似乎无法融入新社会新的工作氛围中。
但是小博生的母亲却是与丈夫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新社会新生活到来的时候,面对一片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世界,兴奋的冯西淑不由心潮涌动,她渴望走向社会,更渴望女性的独立自主。只可惜,她被繁忙的家务绊住了手脚。这时的家中,小博生又有了一个小妹妹,养育7个孩子的重任,深深压在母亲的肩上,让她无法走出家门。
虽然被家务所累,但母亲为父亲被选入培训班高兴,她鼓励丈夫在培训班好好学习,心底里对丈夫重新走向社会充满了希望,但是很快,她的希望破灭了。
每当父亲从培训班回来时,小博生看到的,总是父亲一张愁眉不展的脸。终于,母亲和父亲之间由关心、询问变成了争吵。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小博生也终于知道了父亲和母亲为什么经常吵架,虽然他还不太理解,一向聪明儒雅又帅气的父亲为何会变得如此萎靡不振。但是小小年纪的他已能够理解母亲,他知道母亲聪明能干,又天性好强,而父亲却没有母亲坚强的性格,所以在生意破产之后,他才会成为生活的弱者。
3 在河北老家束鹿的日子
父亲李西湖选择带领一家人回到河北老家,无疑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或许在他的心目中,总是觉得回到农村,可以不用看人眼色,过上远离尘世、“解甲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但是显然年轻时就离开家乡的李西湖,并不了解20世纪50年代初期华北农村人家真实的生活面貌。家乡落后、土地贫瘠,又没有务农的生存技能,这就是回到河北束鹿老家后李西湖一家人所要面对的真实生活。
当年曾娶过两房老婆、生活无忧的祖父早已去世,他留给回到家乡的李西湖唯一的“遗产”就是让他和妻子儿女一家背上了“地主”成分。好在村里朴实的乡亲们还没有另眼对待这一家子“地主”的后代。生产大队分给了他们3间南房,又按照村子里每个人一亩三分地的指标,将9口人的土地指标分给了他们一家人。
从此,父亲和母亲带着7个儿女,在华北平原的土地上开始了中国最古老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生活。母亲每天很早就第一个从农村的土炕上爬起来,为一家9口人烧柴做饭,然后和父亲一起走很远的路去“伺候”生产大队分给他们一家人的十多亩田地。从城市到农村,曾经在商场上顺风顺水的生意人,现在成了在泥土里滚打挣扎的农民,生活变得如此艰辛,懦弱的父亲为自己给家人生活带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