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蒋经国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蒋经国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蒋经国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蒋经国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严如平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05-01

书籍编号:30417777

ISBN:978710112013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669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蒋经国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简介


严如平


男,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著有《蒋介石的兄弟情结——政治掌中戏》、《陈仪全传》、《蒋介石传》(中华书局,2013)等,参与编写《中华民国史大事记》、《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书局,2011)。

内容简介


本书客观如实地记叙蒋经国的一生,从孤寂而刻板的青少年时期,艰难困苦的留苏岁月,赣南主政、上海打虎等历练生涯,到台湾的苦干实干岁月,出任阁揆和“总统”时期。蒋经国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三十余年。


他一生充满传奇又波澜起伏。


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又高喊“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维护国民党独裁专权统治不遗余力;先是实行恐怖政治,后又演出了一场令人叹观的台湾经济腾飞的大剧。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以“向历史交代”的气概,断然排除重重阻力,开放党禁,取消报禁,解除戒严,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等,显现出了一位开明政治家的风范。

前言


在20世纪的中国,蒋经国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七十八年的一生,波澜起伏。他一生的大多数岁月高喊反共抗俄,听命于蒋介石,竭力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不遗余力,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中国台湾这个特殊环境里,演出了一场颇为令人叹观的大剧—发展经济,惠及民生,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取消报禁,开放赴大陆探亲,开创了“宪政民主”的第一页。客观如实地记叙蒋经国的一生,对他的功过是非作出准确公允的评价,探求他的人生道路对历史的启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们认识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蒋经国的研究,海峡两岸都有一定的成果。如何从历史真实出发,历史地辩证地考察蒋经国的言和行,不囿于成见,不从既定的框框出发,而是钩玄提要,理智、客观、全面、公正地审视他七十八年的一生,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需要努力为之的。著者对纷纭的无数史事和大量史料严加选择和辨析,用心撷取那些符合历史真实的史料,力求准确地记叙,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无疑,对于史料的辨析和撷取,是检验历史学者的史德和史识的试金石,也是广大读者和方家检验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著者诚恳地期待广大读者和方家对本书审定和指正。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蒋经国传》,是一本主要记叙蒋经国生平政治经历的著作,全书共十八章计一百一十七节,分以下几个时段来记述他的一生:


一、青少年时期,即本书第一、第二章,时间是从1910年4月至1925年10月。蒋经国是蒋介石唯一的儿子,他是在蒋介石倍加关注之下成长起来的,但戎马倥偬的蒋介石难得有多少机会细微体贴地来呵护他。他的幼年在祖母和母亲抚育下成长,他的求学经历相当孤寂而刻板,他参加了两次学生运动,都遇到不幸的遭遇。


二、留苏时期,即本书第三、第四章,时间从1925年11月至1937年3月。长达近十二年的留苏生涯,正是蒋经国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受到苏联斯大林时期政治生活的严格教育和严酷管制,历经冰天雪地,忍饥挨冻,放逐荒野,欲求归国而不得,其磨砺之艰难困苦,为常人难以承受。这十二年对他正面和反面的影响都十分深刻,在他后来一生的经历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留苏岁月的痕迹。


三、在大陆的历练,即本书第五至第十章,时间从1937年4月至1948年11月。从苏联归来后,经过被蒋介石的“洗脑”,蒋经国在江西开始了从政生涯。他展示了与国民党官场迥然不同的作派,大刀阔斧地在赣南推行新政,一新人们的耳目。但他毕竟是在国民党统治领域蒋介石卵翼之下登上仕途,一切皆唯父命是从,无论是在赣南、在三青团、在青年军,还是在东北办外交、在上海打老虎,虽然经历了各种岗位的不同历练,但都难以逾越国民党统治的巢穴,末了不得不铩羽而归。


四、到台湾的苦干实干岁月,即本书第十一至第十三章,时间是1948年12月至1969年5月。跟着父亲下野后颠沛流离撤退到台湾,他为“反共复国”而主管特工、掌控军队、办“救国团”、安置老兵、修建公路、当“国防部长”等等。这二十年是他埋头苦干实干的二十年,为稳定和巩固蒋介石对台湾的统治尽心竭力。他主管特工这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五、出任阁揆和“总统”时期,即本书第十四至第十八章,时间为1969年6月至1988年1月逝世,计十九年。蒋经国从1938年从政算起,在各个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三十一年有余,于五十九岁起担任台湾地区的“行政院”副院长,六十八岁起担任“总统”,应当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他的政绩和政风,撇开意识形态不计,大体还是有目共睹、口碑不错的。他上台后,对台湾的内外施政,在极为复杂的形势下,先为维护国民党独裁专权统治不遗余力,继后则辨析形势,体察民意,紧抓经济发展,力推政治革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他虽然秉承其父“反共复国”的旨意不懈,念念有词,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他口头上高喊“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但实际上一次又一次秘密派人前往大陆与中共秘密接触和谈,这大概是政治家的一种智慧与伎俩吧。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面对内外的种种压力,他以“向历史交代”的气概,断然排除重重阻力,开放党禁,取消报禁,解除戒严,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并明确表示未来的“总统”不能也不会由蒋家的人来参加竞选,显现出了一位开明政治家的风范。


综观蒋经国的一生,他是国民党统治的一员忠实干将,忠于蒋介石,为维护和挽救国民党的独裁专权统治东奔西走。许多时候他能够保持在苏联特殊环境养成的良好作风,清正廉洁,平易近人,与民亲近,向下扎根,体察民意,办事多能为民着想。在他后期主政台湾阶段,能够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主线,支持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力求均富共富,扩大台湾地区的中间阶层,实现台湾的经济起飞,使台湾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强力革新政治,不顾一党专政的沉疴体制,力行“宪政民主”,把蒋介石空喊了几十年的“宪政民主”变成现实践行。他从五十九岁起主政台湾,固然有蒋介石精心培育的用意,但是他没有施展什么手段伎俩去与谁争夺这个权位,或者故意排斥谁打击谁,这是他实至名归的必然。相比蒋介石三十九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挥师北伐、四十一岁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来说,蒋经国五十九岁起主政台湾,更是瓜熟蒂落的事。著者没有花很多笔墨去推断说他如何如何受到蒋介石的刻意培养和提拔,认为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他摆脱不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力承父命,愚忠愚孝,一切听命于蒋介石,为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竭尽心力,以致固守“反共复国”信条念念不忘,未能领导国民党和中共实现合作,完成和平统一祖国的历史大任,这是他最大的历史局限,令人太息!


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尽管还会遇到许多曲折,但绝不会随着少数人的意志而逆转。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终究将要实现。对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不同表现的人,如实地记载其功过是非,以昭示后人,是历史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揭示在和平统一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成为推动和发展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潮的重要力量,更是历史学者的重要使命。


汪朝光



严如平先生的《蒋经国传》杀青,即将付印,嘱我为序。实话实说,我是严先生的晚辈,32年前,我到近代史所工作时,严先生已经是《民国人物传》编写工作的主持人之一,我从中受益良多。其后,我在90年代中期开始主持民国史研究室的工作之后,严先生又倾力支持,亦未敢忘怀。2011年,《中华民国史》全36册完成出版,其中8卷本的《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便是严先生和多位前辈同仁共同努力多年的结晶,出版后广受好评。故严先生嘱我为其大作作序,实在是感觉有点诚惶诚恐,既觉难当此任,又以严先生诚意相邀,只能恭敬不如从命,抱持学习的态度,勉力为之吧!


严如平先生长期从事历史人物研究,多有心得。早在20多年前,他就曾与郑则民先生共同撰写过《蒋介石传稿》,长销不衰,多次再版。这次,他又将研究和写作的主题下伸到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自是顺理成章之举。


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蒋介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他的儿子蒋经国,起初不过是父亲身影遮蔽下的一个不起眼角色,甚而在蒋经国留学苏俄期间,因为内外情势所逼,父子一度反目,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直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夕,蒋经国束装回国,参加抗战,受到蒋介石的着意栽培,开始从地方而中央、从政治而党务、从军事而外交的历练,逐渐展露出其政治抱负和新锐气势。可是,形势比人强,在战后的国共争夺中,蒋经国为其父的“剿共戡乱”决策站台,虽也使出了全副精力,但仍然是节节失利,直至在金圆券改革中,他督导所谓的上海“打虎”行动,结果以失败告终,可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于其个人声望亦不无负面影响,并以此基本结束了他在大陆时期的政治生涯。


以1949年为界,到了20世纪下半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角逐中败北,退守台湾,他虽然仍是台湾政坛的主角,但毕竟年事渐高,开始布局将政治权力传给其子,蒋经国的身影逐渐脱离乃父的遮蔽而凸显,权力职掌由军特而政经,担负的责任日渐全面而吃重。到了1972年蒋经国接任“阁揆”之际,显然已成为台湾政坛实际的当家人。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8年蒋经国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政治最高权力完成了从蒋介石向蒋经国的过渡。


经历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经国在台湾的施政所为,从起初的部门领导到以后的全局领导,从军界到政界,或多或少都吸取了大陆时期的经验教训,比较注重实际和成效,比较注重基层和民意,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从政与当家的资本。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蒋经国在台湾政坛的脱颖而出,虽然离不开蒋介石的全力扶持,但与他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蒋经国实际在台湾主政之后,能够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因利乘便,着重经济和社会建设,推动台湾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基本完成了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蒋经国当政的后期,面对内外情势的变化,能够体察大势,决策开放大陆探亲,缓和两岸关系,解除戒严,革新政治,从而推动了台湾政治的转型,开启了台湾结束独裁威权统治的进程。


蒋经国的政治生涯虽然开始于大陆,但主要活动在台湾,其历史定位多半也是出于他在台湾的施政所为。蒋经国的施政对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为台湾民众所切身感受并予以相应的肯定,他也因此而在台湾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一份遗产。但是,蒋经国毕竟是曾经的国民党领导人和蒋介石继承人,在他的身上同样体现出继承于旧时代的种种特征,如对特务恐怖政治的运用、对独裁专制统治的维系等等,这也在台湾历史上留下了阴影。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坚决反对“台独”活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但他同时又坚持“反共复国”,没能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国共合作相商,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尤其是他晚年所选非人,导致台湾政坛波澜起伏,“台独”声浪喧嚣一时,也反映出他的历史局限性和个人局限性。


历史自有历史的事实和逻辑。蒋经国早已故去,已然是个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也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当由后人去评说。严如平先生历多年之功而成之《蒋经国传》,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据实写史,不仅重现了蒋经国的个人生平史,而且也反映了蒋经国个人史后面的时代史。正如严先生所说,他力求“历史地辩证地考察蒋经国的言和行,不囿于成见,不从既定的框框出发”;“客观如实,准确公允”。应该说,严先生的大作实现了他的追求,其间不少历史情境的再现、史实细节的叙述、史料图片的运用等等,在在都表现出作者的用心和用意,也使本书成为一本可读之书。当然,对于蒋经国的历史及其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严先生的看法也只是其中之一,学界完全可以有也应该有更多的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推动学术研究不断进步并达致真理的不二法门。


应严先生之嘱,写下此简短的读书感想,以表晚辈对前辈之敬意,然其中挂一漏万、不甚了了之处,或为晚辈力有不逮,诚不足道也。


衷心期待严先生身体康健,并续有大作问世!


2016年5月15日


北京东厂胡同一号

第一章 山乡儿童
(1910.4—1922.2)
1910年4月27日(清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十八日),蒋经国降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锦绣山乡
奉化溪口,以剡溪之水得名。全镇是一个约长三公里的街市,沿着由西向东的剡溪而建。剡溪源出于新昌的剡界岭,流入奉化县境称剡源,流至九曲公棠(塘)称剡溪。剡溪流经全镇,东有岭头和溪南山阻隔,遂成溪口,镇名亦由此而得。溪口因有武岭横亘镇东,亦有称溪口为武岭的。
溪口称镇,是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事,见诸那年重修的《奉化县志》。1919年(民国八年)定为行政镇。1928年(民国十七年)改称溪口乡,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又归设溪口镇。这座乡村小镇位居奉化县城西北、宁波西南,早年是宁波、绍兴、台州三地的联界地带,是奉化北乡一带物资集散地。
溪口山环水抱,景色秀丽,早有“溪口十景”之说。武岭镇口的潭墩山,脚下有剡溪流过,山巅有文昌阁,别名奎阁,是为十景之一的“奎阁凌霄”。剡溪至此转弯,激涡成潭,名曰“碧潭观鱼”。其他的如“平沙芳草”、“武潴浪暖”、“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海”,亦均景色宜人。历代文人雅士留有众多咏剡诗篇,唐代诗仙李白有“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诗圣杜甫则唱“剡溪蕴异秀,天姥引归帆”。据传,书圣王羲之曾隐居剡溪,吴越王钱镠也曾在此驻跸。

山清水秀的溪口,为历代文人雅士唱咏
二、蒋氏世系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独生子。说起蒋家的祖辈,虽名不见经传,却也有来头。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氏源出于周公,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后逐渐南迁,江苏宜兴存有东汉(25—220)亭侯蒋澄墓的遗迹,至晋代(264—420)迁入浙江台州,继而迁至宁波奉化。《宗谱》确认最早迁到宁波的蒋氏远祖是五代后梁(907—923)的“摩诃居士”。这位“摩诃居士”本名蒋宗霸,字必大,曾入仕途,做过明州(今宁波)评事。他虔诚信佛,结庵于小盘山,以布袋和尚为师。从他算起一代代传下来,到蒋介石是第二十八代,蒋经国则是第二十九代了。
蒋氏家族的蒋浚明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迁到溪口定居。蒋浚明字颜昭,曾官拜大理寺评事,迁尚书员外郎。因为谏言停止新法,被神宗贬谪,授无为军司户,改建康户曹,累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蒋氏家族最为显赫的名位了。此后,世代则以务农为生。
蒋经国的曾祖父蒋斯千(1814—1894),号玉表,以贩盐为生,在溪口中街开了一家玉泰盐铺。当时盐是专卖商品,要得到官府特允才能经营。蒋斯千设法获得了一块“官盐”的牌子挂在店堂。盐是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食品,玉泰盐铺在溪口独家经营,生意兴隆,财富日渐积累。《宗谱》记载:“公以货殖起家,兼居积盐鹾,生计日渐饶裕。”[1]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农民军进入宁波奉化一带,在战乱中玉泰盐铺一度停业。战后玉泰盐铺重新开张,笃信佛事的蒋斯千这时已年过半百,无意再问世事,遂将店务交给儿子,也就是蒋经国的祖父蒋肇聪经营。蒋肇聪(1842—1895)字肃庵,小名明火。他为人精明能干,掌管店务锐意进取,把玉泰盐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还派船只去浙皖交界的广德一带贩运大米、茶叶,去宁波等地贩运石灰,生意越做越大。玉泰盐铺临街占有三间店面房,后设作坊,酿酒、砻米,十分忙碌。蒋肇聪还吸收存款,放贷收息,流动资金也相当充足。这使得玉泰盐铺成为溪口的“十甲户”之一。蒋肇聪还热心于地方公益之事,修桥铺路等等多有参与;乡间有诉讼之争,他则竭力排解,成为当地颇有声望之士。《宗谱》美言曰:“顾锦溪人喜讼,讼辄不休,先生遇有公讼者,悉力弥之,使必胜。”又说:“乡人立社于锦溪之左,曰武山,有田产甚丰,纷不可治。乡中耆硕议谓:非先生不能理斯社也。坚要任首,得诺乃已。”[2]
蒋肇聪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原配徐氏,生有一子一女,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女名瑞春。徐氏病故后,续娶孙氏,不久亦病亡。又娶葛溪乡葛竹村的王采玉,是为蒋经国的嫡亲祖母。王采玉(1864—1921)早年先嫁给曹家田村竺某为妻,不久竺某病故,王采玉回到娘家,年轻寡居,入葛竹庵带发修行。她的堂兄王贤东是玉泰盐铺的老伙计,眼看东家蒋肇聪经历丧妻之痛,几经撮合,于1886年将二十二岁的王采玉说给了四十四岁的蒋肇聪。第二年,王采玉生下了蒋介石,属于蒋氏第二十八世孙,取名周泰,小名瑞元;继后又生下女儿瑞莲、瑞菊和幼子瑞青。不过瑞菊和瑞青相继夭折,王采玉就更加疼爱蒋介石了。
正在盐铺生意兴隆、家里人丁兴旺之时,八十岁的蒋斯千于1894年病故。第二年溪口一带霍乱流行,蒋经国的祖父蒋肇聪也染上了,于8月24日病故,终年五十三岁。这个变故,使得玉泰盐铺失去了主心骨。这时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还只有八岁,玉泰盐铺就由蒋经国的伯父蒋介卿掌管。时年十八岁的蒋介卿虽然捐得了一个廪生的头衔,但不学无术;平时又贪女色,好赌博,加之性情暴躁,时时肇事打人,玉泰盐铺在他手里自然不见起色。而他嫌继母王采玉笃信神佛,常给庙庵施舍,还不时请来和尚念经拜佛做道场,于是提出要分家单过。事已至此,经过亲戚的出面裁决,履行了家产分割的手续。“据蒋介石与其兄介卿分家时的契约,玉泰号及外在账款归介卿,老宅三间楼房、小溪岙法华庵田地三十余亩和一片竹山归王氏及介石”[3]。从此,王采玉以分得的田产收租为主要经济来源,维持自己及两个亲生儿女的生活,母、子、女三人相依为命。
三、父亲介石
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这时尚不足十岁。祖母王采玉是个能干人,独自承担起了抚育子女的重任。先是蒋介石五岁时已被送入家塾读《三字经》《百家姓》,七岁那年入蒋谨藩的塾馆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诗经》等。十二岁时,母亲将他送到葛竹乡的姚宗元塾馆读《尚书》,次年转到榆林村陈春泉家塾读《易经》;十四岁时又转到崎山下村竺景嵩设的皇甫氏家馆读《左传》,学作策论;十五岁时又至岩溪村勉庐书馆拜师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易知录》等。这十年的塾馆课读,虽然蒋介石性情顽梗,调皮好耍,但毕竟连续读了四书五经和《左传》等书,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守寡的王采玉对年少的蒋介石寄托着全部的希望
蒋经国的祖母王采玉对其父亲蒋介石寄予厚望。三十一岁守寡的她,吃斋念佛,专心致志地管教子女。但蒋介石渐渐长大,再靠责打已无济于事,乃听从邻里劝说,托媒中介,相中了岩头村长丰南货店老板毛鼎和的女儿毛福梅(1882—1939)为媳,为时年方十四岁的蒋介石办了婚事。少年蒋介石虽听从母命,迎娶了比自己大五岁的毛福梅为妻,但少不谙事,婚礼那天仍忙于与年少亲友戏耍玩闹。当临门的花轿在鞭炮声中落下时,蒋介石不是去接新娘,却挽起长袍奔去抢拾爆竹蒂头。可喜的是毛福梅品貌端正,性格温和,家教有方,对蒋介石体贴有加。1903年蒋介石入奉化凤麓学堂就读,毛福梅随去奉化,并入新女校的启蒙班学识字。1904年蒋介石改去宁波箭金学堂就读,毛福梅亦陪同前往,并在宁波安了家,朝夕相处。十七岁的蒋介石渐谙世事,与妻子感情日增。1905年,蒋介石又转入奉化龙津学堂。
在清廷日益腐败,民主革命思潮汹涌的激励下,蒋介石也同许多青年人想的“中国要强盛就要学日本”一样,萌发了留学日本的愿望;加以当时乡间官绅对其家庭无理勒索和县衙欺凌所蒙受羞耻的刺激,于1905年5月愤然东渡日本,打算学习军事。只是当时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当局协定,必须经清政府陆军部的保送,才准进日本军事学校学习。蒋介石无奈,在东京进了清华学校学习日语。半年多后,因为妹妹瑞莲要出嫁,他便回国,帮家里料理妹妹的婚事。

在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了三年后,蒋介石被分配到高田陆军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实习
1906年春,清政府陆军部在保定设立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开始在全国招生,蒋介石到杭州应考被录取,北上学炮兵,颇为勤奋。这年冬天选拔一批学生赴日留学,他凭借曾经去过日本懂得日语之条件,获准参加选拔考试合格,被清政府陆军部保送,获得了享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7年春,他与张群等四十人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振武学校,编入第十一期炮兵班。这是一所陆军预备学校,学生受到严格的管束,学习普通学科和军事学科两大部分。三年的学习生涯,使蒋介石受到效忠皇上、重名轻死、崇尚勇武等“武士道”的训育;同时也被民主革命的思潮所感染。当时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日本广泛开展革命活动,许多知识界人士和留学生参加同盟会;蒋介石结识了留学警监学校的陈其美(1878—1916),经陈其美引荐,也参加了同盟会,追随陈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
1909年冬,经过三年学习毕业于振武学校的蒋介石,按照规定获得士官候补生资格,被派赴日本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实习。高田地处日本本州西北部新潟县,冬天寒冷多雪,雪深可达丈余。蒋介石经受了严酷的军营生活磨炼,颇得忍辱负重的启迪。后来他在忆述高田军营的生活情形时说,每天当“我们洗了脸后,官长就带领我们进到马厩去擦马。擦马的工作,要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这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部肌肉,都要用禾草来尽力的擦磨。这样大概经过一小时,将马的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我们的本身亦因用劲擦马,努力工作,虽在这样冷天,不仅不觉得寒冻,而且身上和手足都是发热,有时候还要流汗……等到马擦完了之后,再将它牵到厩外雪地里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等到马喂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到了傍晚,再要同样的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吃晚饭”[4]。他意味深长地说:“纪律的拘束,和生活的单调、干燥无味,使我当时觉得太不合理了。但是我今天回忆起来,我生平生活之能够简单,工作之能够有恒,四十年如一日,确是由于这一年士兵生活的训练所奠立的基础。我以为我一生革命的意志和精神,能有今日这样的坚忍,不怕一切,亦完全是受这一年士兵生活的影响。如果我没有这一年当兵的经历,不受过那样士兵的生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5]
四、婴儿降生
长期的留学生活,使蒋介石对妻子毛福梅的感情日渐疏淡,每次回国度假,他也是停留在上海的时光居多。1909年夏,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陪同儿媳毛福梅到上海,与回国度假的蒋介石团聚。但相互之间冷若冰霜,蒋介石竟拒绝与妻子同房。蒋母知道后,责斥蒋介石不孝忘本,还威胁说如果不让她抱上孙子,她就去跳黄浦江一死了之。蒋介石不得已应允母命。过了一段日子,蒋母请医生为儿媳号脉,证实确已受孕,便满心欢喜地回到溪口。九个月后的1910年4月27日(清宣统二年三月十八日),壮实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蒋经国。
蒋经国的降生,给祖母王采玉和母亲毛福梅带来了无限的欣喜。蒋介石在日本接得喜报,也为自己当上了父亲而高兴。蒋经国长得天庭饱满,额冲鼻耸,浓眉大眼,方脸大耳,很得母亲的遗传。亲戚们也来贺喜,并为其取名“建丰”,后因属国字辈,遂取谱名为经国。第二年夏天,蒋介石回国度假,特地赶回溪口来探视儿子。已经一岁多的经国壮实可爱,刚能蹒跚学步,学叫“爹爹”。这使得蒋介石倍加喜悦。只不过他还在日本军营实习,数日后即匆匆返日销假。

孙儿经国怀抱在身前,祖母王采玉的喜悦无与伦比
据记载,幼年的蒋经国,时常被母亲抱回岩头村娘家居住。毛福梅的娘家开着长丰南货店,店中的一切糕点食品,小经国是随心所欲。三岁那年,经国忽然周身发热,啼哭不止。祖母和母亲急得不知所措。经当地医生诊断,原来是出天花了。天花在当年是很危险的,有多少个孩子难逃此关命丧黄泉。小经国经祖母和母亲的精心护理,熬过了七天七夜,终于脱险,只不过在圆脸上结下了几个疤痕,后来留下了几个浅浅的麻点。
幼年蒋经国的情形,少有文字记载。据当年在蒋家任家庭教师的陈志坚忆述:“我到蒋家任教那年,经国刚四岁。他喊我姨娘,朝夕相处,非常亲热。他的仪表、性情像他娘,稳重文雅,懂事听话,尊敬长辈。他祖母说他没有其父童年的那种顽态,唯因他婆媳过分疼爱,戏玩不让远离膝前,使小时的经国不免娇怯易哭。”[6]
幼年的蒋经国喜好玩水,炎炎夏日就跳到家门口的锦溪清潭里游泳,“扑通扑通”嬉个不停,不久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