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不是圣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孔子:我不是圣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青少年都知道的中华大名人,教科书不曾讲的历史小故事。人气作家力作,文史专家审阅。叶嘉莹先生倾情推荐。
作者:李木生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09-01
书籍编号:30420687
ISBN:978710110945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080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孔子:我不是圣人
作者:李木生
ISBN:978710110945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致读者
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他们是史书中的传主,是教科书上的黑体大字,也是活在故事中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故事,比普通人的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更加发人深省。
“大名人小故事”丛书,旨在讲述教科书上未曾细说的名人故事。选取的名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朋友喜爱的。讲述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的传记,而是提取名人一生中若干瞬间,借此画出名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精彩独特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创造。
故事的来源,大都有史料依据,希望给大家讲述名人们真实的而非戏说的人生。也吸取了少量的传说,从中可以窥见千百年来的民心。
有的故事中出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涉及了相关民俗风情,衍生出了特定的成语典故,则在故事后进行简要讲解。每本书后,还附录了名人的生平简历,以供读者参考。
丛书每册讲述一位名人的故事,以此形成系列。
丛书的作者,都是中青年精锐作家,他们有的写过畅销历史小说,有的擅长写历史散文,有的已出版大部头的名人传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会讲故事,并且愿意为青少年朋友讲故事,希望把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喜欢上这些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在此谨向他们致敬。
中华书局编辑部
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zhēng)在生下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孤儿寡母移家鲁国都城曲阜,贫寒度日。孔母富有远见,从小注重孔子的文化教育,孔子20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相当有名的博学之士。
孔子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开办起民间私学。就办学的规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孔子无疑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在中国创立起第一座“杏坛”,打破了中国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垄断的格局,这是孔子一生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他在毕生的教学生涯里,逐渐形成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qī)”的中庸思想、“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己欲立而立人”的立人思想。
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任鲁国大司寇,共有4年时间为官,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从政岁月。虽然时间短暂,孔子却以“夹谷会盟”“堕三都”等著名历史事件留名青史。
其后便是长达14年的游历生涯,孔子经历了“匡蒲之困”“陈蔡绝粮”等困境,而依然坚守理想,坚韧不拔。这14年,是孔子一生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思想成熟与丰富、精神锻铸与新生的14年。
整理编撰文化典籍,是孔子教学生涯,尤其是生命的最后5年里所做的另一件重大事情。孔子汇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国文献,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整理、编辑成系统的教材,其中的《春秋》是他重新编辑与撰写的。
西汉以后,孔子学说的传播迅速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也许我们某些时候会将他淡忘,但是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常常活在我们的语言与思考中。他的许多话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已是尽人皆知的“成语”了;他的很多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化作行动的准则,甚至已变成处世的智慧。我们更多的时候,会把他看作圣人,一个离我们很远、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当我们有了人生的阅历,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原来孔子就是我们的朋友。
于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孔子,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埃尘,霭霭然向我们走来。
李木生
父亲是鲁国大英雄
孔子的先祖是王室贵族,但是传到父亲叔梁纥,只是一名武士,一名相当于现在乡镇长级别的陬(zōu)邑大夫。虽然只是一名武士,他却因为两件英勇抗敌的事迹而成为鲁国的大英雄。
公元前563年,晋国、鲁国等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fú)阳的小国,叔梁纥作为鲁国贵族孟献子的部属参加作战。一个小国,受到如此的侵犯,当然只能防守,而且还只能智守。攻城的喧哗与守城的静谧,似乎预示着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进攻者怎么也想不到守城的偪阳人会如此大胆,他们竟然让城门向着入侵者洞开。
这个小国太小了,攻城者根本就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孟献子看到偪阳大开的城门,断定守城的士兵已弃城而逃了,于是下令鲁国军队全速冲锋、抢占偪阳。就在作为先锋的鲁国军队一窝蜂涌进城门的时候,一道悬门突然从天而落。原来那洞开的城门是诱敌入城,而隐蔽的悬门一旦落下,鲁国的军队就会成“瓮中之鳖”。就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机警而又雄健的叔梁纥突然赶到,举起双臂一下托住正在下落的悬门,使得几乎就要陷入绝境的鲁国军队得以安全撤出。守城者与攻城者,都被惊呆了,他们都在问:那个高大魁梧、能够以一己之力托住重达千斤悬门的勇士是谁?于是,叔梁纥的名字在诸侯国之间迅速传布开来。
另一件更为英勇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七年之后。
公元前556年,强大的齐国侵入鲁国的北部,齐军将军高厚带领部队耀武扬威地围住了鲁国的防邑。被围困的有鲁国上卿大夫臧(zāng)纥、臧纥的弟弟臧畴、臧贾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臧纥的职位很高,鲁国赶忙派出军队救援。由于害怕齐国的军队过于强大,觉得与齐军对阵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鲁国救援的军队到了接近防邑的旅松就停了下来。援兵迟迟不到,被围困已久的鲁军被失望与恐惧的情绪笼罩着。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的叔梁纥突然站出来,挺直了高大的身躯,瞪圆双眼大声鼓动大家:“壮士们,等,无异于死,到了夜里大家跟着我一起突围吧!”人们又看见了那个曾经双手托住千斤城门的勇士,心头便有了主心骨。很快,叔梁纥挑选了三百名精悍的甲兵,在夜色的掩护下,自己冲在最前面,带着臧畴、臧贾,一起呐喊着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而出,并将上卿大夫臧纥安全送到了鲁军的旅松防地。能够突出重围救出上卿大夫臧纥,本来已经完成了任务,可以戴功撤退了。可是叔梁纥竟然不走,只见他回转身,指着防邑的方向,几乎是咆哮着喊道:“我们的国土,岂能让敌人霸占?是男儿的,跟着我走!”于是,叔梁纥带领受到鼓舞的鲁国的兵士们扭头杀入重围,固守防邑,与如狼似虎的齐军对峙。慑于叔梁纥的勇猛果敢,久攻不下的齐军只好撤退。
这就是孔子的父亲,传说身高十尺(相当于1.99米),武力绝伦,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叔梁纥年老时,妻子才生下了孔子,在孔子三岁时,叔梁纥便去世了。
多知道点
孔子的姓和名
孔子因尼丘山而得名丘,字仲尼。等到他成为一代伟人,后人又因避讳孔子名字中的“丘”字而称尼丘山为尼山。孔子出生的春秋时期,男子的名字没有姓,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孔姓的流传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行教像,石刻本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一般认为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
向师襄学琴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后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称作古琴。
六艺中有一项是“乐”,即音乐,弹琴是音乐中的一项技艺。对音乐有着很高天赋的孔子,曾经在齐国听到过一种“韶乐”,听得如醉如痴,以至于他一连三个月吃肉都尝不出肉的味道。孔子还喜欢唱歌,如果听到别人唱一支好听的歌,他会恳请人再唱一遍,有时兴起还会与人合唱。其实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却并不自满。
元代画家王振鹏所绘伯牙鼓琴图
师襄是鲁国最有权力的季孙氏家的乐师,师襄的琴声早就令孔子神往,他觉得这是天下最美妙的琴声了。好学的孔子岂能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他决定要向师襄学习,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师襄也很喜欢这个好学的青年,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青年竟然有着扎实的音乐基础。
孔子拜师襄为师学习弹奏,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是坚持练习同一支曲子,连师襄都觉得已经相当好了,就劝他:“这个曲子你已经会了,学一首新的吧。”孔子却说:“曲调是学会了,可是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过了几日,师襄听着看着,觉得这下连技艺也娴熟了,又劝他:“技艺已经掌握了,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沉潜在曲调中,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我还没有能够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呢。”又过了些日子,细心的师襄觉察到这个学生已经将曲子的志趣与神韵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郑重地劝他:“志趣神韵都有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让师襄想不到的是,孔子还是坚持要继续研习同一支曲子。他向师襄请求:“再等等吧,等我体察出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象出他创作这首曲子时的精神风貌,再学新的曲子吧。”
终于有一天,孔子在琴声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推开窗子,向着遥远的天边抬头仰望,许久,才若有所思地说:“我已经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清代画家焦秉贞所绘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
多知道点
孔子的玩具
孩子都喜爱玩具,你知道孔子小时候玩什么吗?答案是俎(zǔ)和豆。俎和豆是当时祭祀时摆放供品的方形和圆形的两种祭器,也泛指各种礼器。祭祀是礼中之大,而礼又是进身贵族阶层非常重要的内容。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礼器给孔子作玩具,目的是让他在嬉戏之中学习礼仪。他会认真地摆放好俎和豆,找来树叶或瓦块放在俎豆中,再有模有样地磕头行礼。这些礼器玩具给幼年孔子带来了欢乐,也让他萌发了蓬勃的学习欲。
俎
豆
赴宴遭拒
孔子17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了。
孔子为母亲守丧期间,听说鲁国权贵季孙氏要宴请鲁国士一级的贵族。孔子反复衡量,自己是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理当列入士的行列。而在服丧期间,原是可以不赴宴的,但孔子考虑母亲去世后,自己孑然一身,必须独自谋生与奋斗了,而掌握着鲁国大权的季孙氏是不能忽视的。虽然“士”只是贵族中最低的等级,但是这种集会,毕竟是一次接触与学习的机会,能够将学到的礼仪加以应用,还能够扩大人脉圈子,会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所帮助。
年少的孔子郑重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前往季孙氏家赴宴。
孔子万万没有想到,他竟挨了当头一棒。正当他跟随着其他人一起走进季孙氏家的时候,居然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蛮横地拦阻下来。阳虎带着瞧不起的口吻质问孔子:“季家宴请的是贵族的士,你孔丘是干什么的,谁请你呢!”轻蔑,跋扈,向着少年孔子劈头盖脸地袭来。
蒙受羞辱的孔子,瞪了一眼狗仗人势的阳虎,攥紧了拳头,默默地返回家去。受辱的孔子暗自立誓,要让自己更加强大。他对“六艺”学习钻研得更加勤奋更加卖力了。不用说最为擅长的礼了,就是驾车也娴熟而自在,连坐姿都优美,引人注目;射箭,会吸引众多人前去观看,人多得像一堵墙;他弹奏乐器与唱歌时,人们驻足倾听……
已经十七岁的孔子,长得玉树临风。司马迁《史记》里面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被鲁国人称为“长人”呢。九尺六寸有多高?司马迁说的“尺”是周朝的尺,要小于现在的市尺,按周尺一尺折合现代公制19.9厘米计算,那么孔子身高就是一米九一了。
这样一个博学而又威武挺拔的青年,十九岁时娶了宋国人亓(qí)官氏为妻。一年之后,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儿子。
那时的孔子一定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不然,鲁国国君鲁昭公为什么会专门派人为孔子的新生儿子送来祝贺的鲤鱼呢?生活的艰辛、家景的困顿与自己渴望立业救世的理想,都会让孔子对于当权者怀着一种期待。何况青年孔子涉世未深,更会对世事怀着某种美好的向往。于是他便为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国君的一条鲤鱼,让儿子连名带字全派上了用场。
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的儿子孔伋(jí)字子思,也是儒家学派著名思想家,一般认为《中庸》为孔伋所著。
管仓库,养牲口
家道中落,让孔子在艰难困苦之中学会了生活与做事的本领,磨砺了面对困境的意志,同时,也让他有机会看到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的真实状况,这为他日后思考人生与国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孔子结婚生子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差役,说白了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
也许人们会说,仓库管理员多容易干呀。其实,看似容易,做好却难,孔子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被辞退。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卑微,甚至觉得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因为不仅要做好保管,还要学会会计、出纳的知识。于是,年轻的孔子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了。
先是清理所有仓库里的粮食布帛什物,一一登记造册,尺量斗称、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清算出了细致的账目,心中有数的孔子,并不觉得因此就万事大吉了。他心细如发,又摸索出仓库里各种物品的保养方法,从通风到晾晒,一一按时进行。特别是“清廉”二字,更让孔子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名声。他虽然贫穷,可是他面对季孙氏仓库里富可敌国的物品,丝毫不起非分之想,忠诚地履行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责。
季孙氏想不到如此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的办事能力,欣喜之余,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
乘田是个什么职务?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只是主管马牛羊的饲养、放牧、蕃息(繁殖增多),是季孙氏家役里最低下的一个小差事。换了这样一个全新的工作,孔子没有挑肥拣瘦,并不认为这个差事小,而是迅速地进入情况,重新学习,四处请教。包括圈厩粪便的清理,新土的垫撒,草场的轮换与草料的配置,马匹夜草的投放,以及驹崽的接生与喂养,还有牲畜病症的救治等,都尽可能快地弄清楚、学到手。孔子勤快而又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他不只将这份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还将其当作学习本领与增强意志品质的机会。鲁国国都,人们在惊喜地议论:叔梁纥家的这个小子真不简单,才一年的工夫,他所看管的牲口肥了壮了,数量也增加了不少。
清代画家任熏所绘饲马图
这个管理过仓库、放牧过牲畜的小伙子,为了生计,还为别人的婚丧嫁娶充当过“乐器班子”,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充当吹鼓手。这样,他不仅在演奏时提高了驾驭乐器的技巧,还从各种礼仪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与阅历。
等到孔子名震列国的时候,他并不忌讳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膘肥体壮。”孔子并不是生而知之——世界上从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种生而知之的人——他的知识与才能全部来自于他的好学与勤奋、善思与实干。
多知道点
讷言敏行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不说空话,却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先做后说,或者光做不说。故事中孔子认真管理仓库,放牧牛羊,正是一位君子的做法。
拜访老子
公元前518年的一天,中原大地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33岁的孔子专门赶到周天子的首都雒(luò)邑(今河南洛阳)拜访了伟大的思想家、50多岁的老子。
清代画家任颐所绘老子授经图
已经开门办学的孔子,早就有拜访老子的愿望。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多次向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心愿:“你们知道吗?雒邑有个了不起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还有人叫他‘老聃’,我却尊称他为‘老子’,是个比我博学的人,博古知今。比如说‘礼’吧,你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已经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其实这个老子知道更多关于‘礼’的知识呢,真想领着你们去向他好好地学习学习!”有时,孔子还会在讲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起雒邑:“那可是我仰慕的周公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是商周以来的礼仪、文物、典籍等汇集之地。那个老子,就是掌管这些书籍与文物的图书馆馆长与历史博物院院长。”
从鲁国国都曲阜到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遥,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私人办学的教师来说,游历雒邑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圣雒邑、拜见老子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们,还让同学们产生了对于雒邑与老子的向往。正好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贵族出身名叫南宫敬叔的,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便面见鲁昭公,建议他资助孔子的学习之旅。鲁昭公一听,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呀,我也听人说那里有个无所不知的老子。”便让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往,并派了两匹马、一辆马车和一个跟随的童仆。
得知鲁国的孔子要来拜访,老子也很高兴。他也早已听说孔子的博学与好学,还知道孔子兴办学校,琢磨着有好多问题要与孔子交流切磋。老子让弟子们预先将图书馆与博物院,还有通向城外的道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让弟子们套好了车,早早地迎接在城门口。年轻的孔子好生激动,赶快下车,手捧着送给老子的礼物——一只大雁,领着南宫敬叔快步走向心仪已久的老子。
孔子在老子的陪同下,走遍了雒邑的大街小巷,在这个曾经无比昌盛的都城体会周礼的味道。
老子还专门领着孔子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叫相礼助丧。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或者孔子也想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一下自己所学的周礼。真是百年一遇,送葬途中竟然发生了日蚀。正当孔子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老子从容地下令放下灵柩,令送葬的所有人员停止哭泣,并大声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待日蚀过后才能再往前走。
老子在雒邑有着崇高的威望,大家听从他的吩咐,送葬的队伍鸦雀无声。日蚀终于过去,大家又跟着老子与孔子,从容而又严格地举行葬礼。丧事结束后,孔子求教于老子:“那样将灵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适吧?谁知道日蚀会持续多久呢?倒不如继续进行为好。”这时,老子才将这种做法的根据详细地对孔子进行了阐明。老子说,诸侯朝见天子、大夫出国访问,都是白天走路、夜间休息,送葬与这些活动是一样的道理。你想想,谁会夜间赶路?只有逃犯和奔丧的人才会天黑了赶路呢!孔子豁然明白,后来,凡是遇到此类情况,总会说“我听老子说过这是周礼具体的规定”,便会将上面老子讲的道理再向弟子们重复一遍。
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恰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认识所限,古人往往认为日蚀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现象。
在雒邑的这些日子,几乎每一个晚上,老子与孔子都会叙谈到深夜。
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仁爱”的话题。
听到老子以池塘干涸后挣扎的鱼儿作比喻,年轻的孔子便抢过话头,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水已干涸的池塘里,鱼儿们当然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个时候,最能体现仁爱的精神。一条一条的鱼儿,都在努力地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体表。这种竭尽自己最后的所爱赠与对方,把生的希望留给同类,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境界的极致了。”
老子静静地听着,捋捋自己的胡须,好似赞同般地重复着孔子的话:“池塘干涸了,却也毫无怨言,并在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里牺牲自己,努力地施惠于对方,哪怕只能让别的鱼儿们多活一分钟。你以为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仁’了?”就在孔子点头称是的时候,老子话锋一转,突然直起了有点佝偻的腰,铿锵有力地说:“按照你的思路,再是仁爱,这些鱼们还是要干死的呀,多活一分钟与少活一分钟没有根本的区别。我所追求的,是大家在江河湖海里自由生活,即使相互忘记也是幸福的。你可能会说,前提是池塘要干了啊。是呀,我们就是要追求池塘不再干涸的法子,要想方设法地不让这些池塘干涸,不仅不干涸,还要往里面不断地注水。”孔子认真地听着,似乎感到他们既有分歧又有相一致的地方。要想不让池塘干涸,就要统治者们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再想想当今的天下,却是各国的统治者都在为自己盘算,战争连连,民不聊生。于是孔子稍稍地低下头,望着老子的眼睛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是池塘干涸的局面了,鱼儿们不‘相濡以沫’,不是命运更加悲惨了吗?”老子坚定得很,一点也不退让:“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都不能被动地等待死亡(哪怕可以落下一个大仁大义的好名声也不这样做),而是要冲出这干涸的池塘,往有水的江湖走,力争回到江湖之中。鱼儿们能够处于江湖之中,当然也就无需什么你的‘努力地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体表’了。”
拜七岁项橐为师
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坐着马车路过一个村子。谁知刚到村边,马车就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拦住了。
原来这个孩子正在路中央用石头垒东西。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急性子,只见他有些不耐烦地跳下车来,指着这个小孩子大声地吼道:“闪开,闪开,我们有急事,得赶路!”谁知小孩不仅没有让路的意思,还挺直了胸脯仰着头大声地问:“车上坐的是谁?”子路心想,连诸侯君主都对我的老师另眼相看,我何不说出老师的大名震震他?于是便有些骄傲地说:“车上坐的是我们的老师,孔子。”小孩子眨了一下聪明的眼睛,接着问:“孔子是什么人?”这下子路有些生气了,不容置疑地回答说:“孔子是圣人。”紧接着他们的对话几乎像抢话一样——“圣人是不是什么都懂?”“那当然!”“好,那我就去考考他,回答对了就放你们过去。”
孔子其实也在听着,他觉得眼前这个孩子调皮可爱,便说:“你随便问吧。”小孩子张口就问:“我问你是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孔子答道:“还用问,当然是车躲城了。”小孩子这下得意了,笑嘻嘻地说:“那你看看,我垒的是什么?”孔子仔细一看,小孩子垒的不仅有房子,房子周围还有城墙。说话算话,孔子便吩咐子路赶着车子从这座“城”边上绕过去。
谁知这小孩子还不算完,紧走几步撵上孔子接着发问:“你既然是圣人,今天我就考考圣人。你说是早晨太阳离得近还是中午太阳离得近?”孔子没有迟疑,张口答道:“早晨太阳离得近呀。”没等小孩子“为什么”出口,孔子便接着解释说:“你不想想,早晨太阳多大,中午太阳多小。”孩子边笑边问:“你说是离得近了暖和还是离得远了暖和?”孔子不假思索:“肯定是离得近了暖和,比如说冬天的火炉,当然是离得越近越暖和。”小孩子更得意了,问:“按你刚才说的中午的太阳小、离得远,那为啥中午却比早晨暖和?”
被问住的孔子,突然醒悟过来,急忙问这个小孩:“你是不是叫项橐(tuó)?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了,今天在这里相遇,也是缘分呀!”项橐毕竟是小孩子,他也早知道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很想当他的学生呢。见这么大学问的孔子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不免高兴得眉飞色舞,急切切地说:“我就是项橐,我就是项橐。”
汉画像石,中间的人就是项橐。
一旁的子路却是不服气,觉得这个小孩不过是蒙了几个问题。特别是自己的老师被问住了,多没面子,他便想找个话题将小孩问住。他看到项橐的父亲正在路旁锄地,子路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亮,装着随意地问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那一定该知道你的父亲一天能够锄多少下地了?”
小项橐只用鼻子轻轻地哼了两声,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你是给你的老师孔子赶车的,你的马蹄子每天踏多少步,我父亲每天就锄多少下地。”见子路眼睛瞪得铃铛一样,小项橐忍不住反问一句:“请问,你的马每天到底踏多少步呀?”
见子路窘得满脸通红,要发怒又没有理由,孔子和蔼地过来解围,教育自己的学生子路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我选择他善的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就对照自身改正缺点。”说罢,又探下身子,诚恳地对项橐说:“项橐,能者为师,你也是我的老师啊。”
多知道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是《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只有聪敏灵活,好学善学而又谦虚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才能够称得上有文化素养。
离任脱靴
孔子做官的第一站是到中都做县长(中都宰),那时孔子51岁。
一日,子贡试探老师:“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老师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答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就是那块急待识货者的玉啊!”可是孔子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让做官服从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天下大同,中正和谐,秩序井然,仁政爱民。可是春秋末期已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诸侯轻视天子,大夫挟制诸侯,家臣反叛卿相,谁还会重用理想主义的孔子?孔子因此度过了许多的蹉跎岁月。
连孔子也没有想到,到他过了“知天命”的50岁,却终于迎来了做官的机会。此时的鲁国,正被家臣叛乱所困扰:阳虎与公山不狃(ni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