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拂去历史的尘埃,解密遗落的档案。芳香的书页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齐家的“规矩”,有治国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贤,敦勉后学。思想在路上……

作者:唐浩明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425103

ISBN:97875552424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793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修圣贤之身,悟日用之道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三十四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一百三十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此手稿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被其第四代嫡孙宝荪、约农姐弟带到台湾,后来捐赠给台湾政府,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十年代中期,台湾学生书局以《曾文正公手写日记》为书名影印出版。


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身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更多地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将家庭日用间的绝大学问,通过自身的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实亲切,晓畅易行。读他的日记,就如同听一位阅历丰富喜欢琢磨的智者在谈心。


第四,我们常说历史要细读,真正的历史之细,不存在于官方史册,更不存在于学者专著,而是散落在各种不经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会透露出大风大浪初的细微涟漪、大变大故前的蛛丝马迹。曾氏的日记,偶尔会留下一些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记中说,朝廷颁发下来的代表王命的旗帜,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儿玩具。朝廷再穷,也不会穷到连制作几面小王旗的银子都没有。这个细节所传达的信息是:爱新觉罗王朝气数已尽。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点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点。笔者从传世的曾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后的评点,仍旧像过去一样,尽笔者之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笔者会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当年,王闿运在宣统版曾氏日记的序言中说:“惜其记事简略,非同时人莫能知其厓涘。故闿运观之而了然,不能喻之人也。时历四纪,欲学裴松之以注辅志,则同时记录文字不备,无从搜求证明。此轮扁所以叹糟粕与!”连曾氏的好朋友一代宿学王闿运都感叹不能将曾氏日记喻之人,在曾氏去世一百四十年后,笔者以浅陋之学来评点其日记,自知离其厓涘相差甚远。好在有湘绮老人的感叹在前,想必读者会给予宽容。


癸巳冬月于长沙静远楼

修身

曾国藩是个有大志的人,这从他考上进士后将名字由过去的“子城”改为“国藩”一事上足以为证。对于一个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人来说,所谓大志,就是治国平天下。然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平地建高楼,它得有基础,其基础即建立在修身齐家之上。《大学》开宗明义说的就是这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什么是修身?按照《大学》的解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用我们今天通常的语境来表述,修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质方面的提高,即去掉自身的毛病,学习别人的长处;二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即把自己的心态理念价值观从世俗的境界上提高一步。在儒家学说看来,修身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即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要把身修好,因为它也是整治家庭的先决条件;至于家庭,那当然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拥有的一块领地。


据曾氏说,他在辛卯那年就给自己取了个字号曰涤生。所谓涤生,即涤旧生新,这就是修身。可见早在二十一岁时,他就已经认同儒家的修身之说。由于没有文字资料,我们今天无从知道当时曾氏是如何涤去旧习生发新意的了。道光二十年,曾氏进京做翰林院检讨,身份地位的改变,促使他对自己的期许更大,要求更高,加之京师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德高望重的老师,于是在“师友挟持”之下,曾氏开始了一段极不平常的修身岁月。


那时京师士人的修身,重在以日课为监督。日课即日记。课者,考核督促也。每天以文字来反省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检查失误,督促自己向圣贤靠拢,同时也借以获得师友的帮助。曾氏早期写于京师的日记,很醒目地展示了这一特色。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看到一个身上有不少毛病的青年翰林。这些毛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褊激、躁动、虚假、自以为是、好名、好利、好表现、有不良嗜好、缺乏恒心。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也看到一个真诚、不留退路、发誓要跟自身毛病血战到底的志士:他敢于亮出灵魂深处的阴暗,他不惜痛骂自己卑鄙下流,他的自新态度是破釜沉舟式的——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更看到一个努力将高远目标一步步落实到日常言行中去的踏实践履者:他知错后主动向朋友认错,他戒掉抽烟的陋习,他坚持夜不出门,他立志不以做官发财为人生目的,他要求自己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的宏伟抱负。


后人谈论曾氏,多认为他前期的官运亨通得力于人脉的畅达,后期的功业显赫则受惠于时代的机遇,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的因素。对曾氏而言,决定的因素恰恰是翰苑期间的诚正修身。这种人格的锤炼,才是他日后克难成功的关键。


要说曾氏经过早期的修身完全做到了脱胎换骨,那显然是不实之言。青年曾氏身上的一些主要毛病,如褊激、如躁动、如自以为是等等,在他后来的事功生涯中也屡屡重犯。早期修身带给他终生的受益,则是因此养成的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即自律克己。正是因为自觉的律己克己,使得曾氏在日后的日子里,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对自身保持着克制、低调、冷静、审慎的心态。这既是曾氏本人独具的特色,亦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底色。笔者真诚地希望,有志献身于公众事业的读者诸君,能从所选的曾氏部分有关修身的日记中,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之可触可摸的言语行为与思想活动,来领悟中华文化这一精髓要义,从而更好地构筑人生与自己的事业。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原文


晏起。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榇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处拜寿。又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榇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公全集》二部。又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曰: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闭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着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评点


道光二十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再次来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两年前,经过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七次考秀才、一次考举人、三次考进士的坎坷经历,曾氏终于考上进士,并点了翰林,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并因此彻底改变他本人以至他那个“五六百年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的曾氏家族。


曾氏顺利通过散馆考试,被分发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检讨。从七品固然衔小,检讨也固然位卑,但翰林院可是个“储才养望”的大好之地,朝廷中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地方上的巡抚、藩司、臬台,绝大部分从这里走出。瞻望前程,真个是美好无限。何况翰林素有“天子文学侍从”的美誉,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近皇帝。一个生在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的草根野民,能有如此出息,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科举的胜利,也让这个素有大志不甘平庸的青年,平添一股强烈的自信与自许的情怀,以做国家栋梁为期待,并“遂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黎庶昌:《曾国藩年谱》)。


这“澄清天下”,就是儒家信徒的最高目标:平天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这个程序即《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圣贤看来,一个人先得把自身修炼好,然后再把家整治好。古代家庭一般三代同堂,许多人家第二代兄弟数人即便娶妻生子亦不分家,十多二十口人在一起生活,要治好家亦不易。治好家后再把所从事的公务办好,最后才谈得上澄清天下。修炼身心,充实才干,这是曾氏进入翰苑之后为远大理想的实现,而自我规划的两大任务。曾氏因此而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帮助他完成这个人生大转变的,是他的一班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曾氏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给诸弟的信中说:“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畬、庞作文。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曾氏所开的这一长串名单中,打头的“镜海先生”,其实不是他们的同辈人。


镜海先生姓唐名鉴,湖南善化人,翰林出身,历官地方二十年,道光二十年七月进京为太常寺卿。唐鉴学问渊懿,勤于著述,有《朱子年谱考异》、《省身日课》、《畿辅水利》、《学案小识》等著作传世,名满天下。无论是年岁、官阶,还是学问、资望,都远在这批年轻人之上,毫无疑问,唐鉴是曾氏这一班子朋友的领袖与导师。


曾氏日记中最早出现唐鉴名字的是在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唐镜海前辈来,继朱啸山来,同至琉璃厂买纸,又同至杨杏农处,又同至萧史楼处,请萧写寿屏。”可见,唐鉴进京后不久,曾氏便与他有往来了。唐鉴当时六十四岁,为正三品的朝廷大员,而此时曾氏只是三十一岁的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他能亲自来到曾家,一则可见唐对曾的器重,二则可见唐是个不摆架子的人。


黎庶昌编曾氏《年谱》,在“道光二十一年”中记载:“善化唐公鉴由江宁藩司入官太常寺卿,公从讲求为学之方。时方详览前史,求经世之学,兼治诗古文词,分门纪录。唐公专以义理之学相勖,公遂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年谱》中的这一段话,其详细的文字印证,就是上面所录的这段日记原文。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吃过早饭后,曾氏离家先去看望同乡同年同官翰林院的好友梅钟澍的儿子。梅钟澍不久前去世,其子明天将护送灵柩回湘。一向热心公益事业的曾氏,此时还兼任管理长沙府会馆事。于公于私,曾氏都应该在灵柩离京前,对其遗属予以关心存问。接着又到一个姓许的长辈家为之送行,接下来又到周华甫的母亲家为之拜寿。然后再到胡林翼家,问六月份去世的胡父灵柩南归事。胡之父亲胡达源,二十三年前以探花身份留京任职,死时官居詹事府詹事。虽官位不高,但出身巍科,也算得上湖南的一代名宦。胡林翼将其岳父陶澍的全集两部送给曾氏。于此,我们可知这两位日后的中兴名臣,其私交基础之深厚。离开胡宅后,曾氏便去拜访唐鉴,并在当天夜里留下这段重要的日记。


曾氏这次向唐鉴请教两个问题:一是检身之要,即查检自身的要点,问的是修身之事;一是读书之法,问的是求学之事。唐鉴就此两个问题回答曾氏。他说,修身应当以《朱子全书》即朱熹的著作为宗旨。这部书应该熟读,以之作为日常功课,按着朱子的教导切切实实地履行,不宜将它当作泛泛而读的一般书籍对待。唐又告诉曾氏,研究经典,应当专精一部经。一部经典如果能够精通了,其他经典则可以触类旁通。若一下子就急于兼通所有经典,其结果是连一部经典都不能精通。唐鉴说他一生最喜欢读的书也只有《易经》一部。


谈到为学事,唐鉴说,学问只有三大门类:一为义理之学,即探求天地人生大道理的学问;一为考核之学,即追根寻源考证学问;一为文章之学,即诗文写作。考核之学方面的著作,大多数追求的只是粗浅,而将精粹遗漏了。文章之学,若不精于义理则不能达到高水平。至于经邦济世的学问,即包含在义理之学中。曾氏于是问,关于经邦济世这门学问,怎样才能入门深造。唐鉴回答:这方面的学问之获得,不外乎勤读史书。古人的作为,他们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史册上。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也都记在书中。


接下来,唐鉴特别表扬倭仁。倭仁是蒙古正红旗人,字艮峰,翰林出身,此时正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倭仁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他以理学大师之名在士林中享有清望,又官运亨通,先后做过大理寺卿、工部尚书、同治帝师、文渊阁大学士。他比曾氏大七岁,应该算是唐鉴的第一号大弟子。唐鉴告诉曾氏,倭仁在检身方面用功最笃诚实在,每天从起床到就寝,其间的每句话每个行动,读书写作饮食起居,皆有记录。或是心里面有私欲没有克除,表现在外的检点不够之处,也都写在日记里。


曾氏写到这里,想起唐鉴曾经对他说过:若不是自己的本心已被其他欲念来捉弄时才想到要提醒,那就到达邪端已被禁闭、诚意已被保存的境界了。接着曾氏又记下唐鉴所说的话:对于自身表露在外的言行容止,只有用“整齐严肃”四个字来要求;持守于内心的信念把握,只有用“主一无适”四个字,即守定一个宗旨不分心。诗、文、词、曲这些方面,都可以不必太用功,倘若能致力于义理之学,那些小技能并不难于掌握。唐鉴特别强调要戒除欺瞒这个毛病,万万不可藏着掩着等等。


听了唐鉴这些话,曾氏有蒙昧被启发、心里突然明亮似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已经是学问满腹才华洋溢的文学侍从有再次启蒙之感呢?


以笔者的体会,主要有两点:一是修身方面的“身体力行”,即在自我身上切切实实地践行圣贤教导,不应该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文章里写的是一套、现实中做的又是另一套。二是学问方面,要真正地弄通义理,也就是说要详究天地、宇宙、社会、人生、人性等方面的深刻道理。其他的学问,则在其次。


曾氏一直在读圣贤书,在做代圣贤立言的文章,但联系自身却想得少做得更少。曾氏过去醉心于诗文创作,对义理深究不够,没有将它们视为笼罩一切的学问。这两点,唐鉴的话都让他有茅塞顿开之感,如同再次发蒙。从那以后,研究义理之学,反省自身,便成为曾氏坚持一生的功课。

戒烟


原文


黎明起,走会馆拈香。归,圈《汉书》《冯奉世传》、《宣元六王传》、《匡衡张禹孔光传》。下半天,走雨三处、寄云处、敬堂处。夜归,早睡。是日早起,吃烟,口苦舌干,甚觉烟之有损无益,而刻不能离,恶湿居下,深以为恨。誓从今永禁吃烟,将水烟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烟瘾者,岂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耳。(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一日)


评点


曾氏有吃烟的不良嗜好,甚至到了一刻都不能离开的地步,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烟管、佩烟袋,形象已属难看,更重要的是对身体戕害甚大。不只是他说到的“口苦舌干”,更严重的是影响他的肺部。曾氏三十岁时就患有肺病。《年谱》中说他道光二十年进京散馆,正月到的北京,“六月移寓果子巷万顺客店,病热危剧,几不救。同寓湘潭欧阳小岑先生兆熊经理扶持,六安吴公廷栋为之诊治”。


肺病重得几乎要夺去性命,幸亏靠了欧阳兆熊、吴廷栋二人的医治护理,才渡过那道难关。欧阳与吴,也便因此成为曾氏的挚友。曾氏晚年委托欧阳开办金陵书局,他一生最后见的旧友即吴廷栋,生死之交结下来的友谊维持终生。


曾氏以捶碎水烟袋的决绝态度立志戒烟,希望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间很多吸烟者,都曾经有过戒烟的经历,有的人后来戒掉了,也有人屡戒屡复,最终没有戒掉。曾氏戒掉了吗?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七日日记:“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他的日记为此一问作了回答:近一年时间了,他还没戒掉。

聪明日减,学业无成


原文


早起,温《诗经》《鼓钟》、《楚茨》。饭后,走俪裳处拜寿。因走蔡春帆处、仙处、少鹤处。归,阅《汉书》《马宫传》、《王商史丹傅喜传》、《薛宣朱博传》。下半天,小珊来,余走吴和甫处。


三十年为一世。吾生以辛未十月十一日,今一世矣。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语不云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道光辛丑初度日识。(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


评点


曾氏生于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到了道光二十年,刚好三十岁整。孔子说三十而立,可见三十岁对于男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照世俗的眼光来看,三十岁的曾氏已是“立”得出类拔萃了。但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以“聪明日减,学业无成”来概括眼下的自我处境。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这种衡量标准有点过于苛严。可能曾氏鉴于记诵能力不如早几年,以及尚未有学术专著问世这两个方面来责备自己。这应该说是取法乎上上了。古人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说的是自我要求不妨高些。曾氏之用意亦在此,故而告诫不能“自逸”。

研幾工夫最要紧


原文


丑初起,至午门外迎送圣驾,在朝房不能振刷出拜。杨朴庵论《四书》文有诞言。至会馆敬神,饭周华甫处,言不由中。拜倭艮峰前辈,先生言“研幾”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恶。”《中庸》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照。”刘念台先生曰:“卜动念以知幾。”皆谓此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云:人心善恶之幾,与国家治乱之幾相通。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出城拜客五家,酉正归寓。灯下临帖百字。(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


评点


这一天的日记虽然短,但内容丰富。先是对自己本日的所作所为做了三次反省:一是在朝房内精神不振作,二是与人谈论文章时说了虚诞之语(细揣“杨朴庵论《四书》文有诞言”一句,“杨朴庵”前当缺一“与”字),在别人家吃饭时,说了假话。曾氏如此省身,真正做到了《论语》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接下来,简要记下倭仁的话。


倭仁对曾氏说的这番话,核心在“研幾”二字。幾是什么?幾就是事物出现前或变化前的细微迹象。《易·系辞》说:“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举动前之细微,吉凶前之征兆即幾。对这种“幾”细致地考察,详尽地研究,就是研幾。倭仁对曾氏说,人心善与恶的幾微,与国家治与乱的幾微是相通的,道理是一样的。人在恶念初萌时不能遏制,则有可能酿成罪恶行为的发生;国家若不能在动荡征兆出现时予以制止,则有可能爆发大动乱、大灾难。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处在细流时毕竟好改变,一旦成为江海,则不能对付了。恶处于细流时,别人不知道,但自己有可能知道。此时如果能自我反省,就有可能将它堵塞。故而,一个时时反省的人,只要他是真诚的,便可以杜绝大恶大罪的出现。


最后,倭仁还告诉曾氏要赶紧写日课。所谓日课,即每天将自己这一天来的思想行为予以反思,并记录下来,随时督促。光绪二十六年,偶读曾氏文字后便大为震撼,决心以曾氏为人生榜样的梁启超,在写给朋友叶湘南、麦孺博的信中说:“弟日来颇自克厉,因偶读曾文正家书,猛然自省……弟近日以五事自课:一曰克己,二曰诚意,三曰立敬,四曰习劳,五曰有恒。盖此五者,皆与弟性质针对者也。时时刻刻以之自省,行之现已五日,欲矢之终身,未知能否……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梁启超这段话,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日课的做法与意义。

静坐


原文


辰初起,静坐片刻,读《易·咸卦》。饭后昏昧,默坐半刻,即已成寐。神浊不振,一至于此。读《咸卦》,卦彖辞能解,《系传》释“九四爻”,不知其意,浮浅可恨。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昏浊如此,何日能彻底变换也。午正,金竹虔来长谈。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饭后,走恽浚生处商公事。灯后,临帖二百字。读许文正公语录,涉猎无所得。记昨日、今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评点


日记说的是通过静坐来澄清昏浊事。静坐可以净虑去杂,让心安定下来,本是佛家、道家修行的重要途径。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参悟大道,达摩祖师面壁少林终日默然自修。庄子更认为静坐可以忘记一切,浑然物我是非,这便是著名的道家坐忘。三十二岁的曾氏正处于血气方刚的青春躁动期,外间的应酬繁忙,内心的欲望很多,要想安静的确不易。他的日记中常见的“嚣”、“浊”、“昏”、“浮”等字眼,便是他日常心境的真实写照。他对此种景况非常不满意,然一旦坐下来,便又想打瞌睡,这很令他沮丧。如何让静坐达到净虑的目的?他总结出“天地位,万物育”的六字体会。


这六个字,初看颇为玄虚,其实恰到好处。所谓天地位,就是天地正位的意思,泛指大脑、四肢、五脏六腑各个器官都处于正常秩序之中。正常秩序就是自然状态,不必做作克制,更不要紧张霸蛮。所谓万物育,就是万物发育,也就是身体内的各种运行畅通无阻,生命处于一种蓬勃盎然的兴旺状态。如同朱熹所说“鱼跃于渊,活泼泼的”,又如曾氏后来所作的联语“养活一团春意思”,说的便都是“万物育”。这既是一种恒常境界,也是一种高尚境界。这样的静坐,方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日记又反省自己今天的不当之处,与朋友谈话有游言、巧言,也就是有无根据、讨好乖滑一类的话,责备自己没有实实在在地改过自新。

诤友陈源兖


原文


一早,心嚣然不静。辰正出门拜何子敬,语不诚。至岱云处,会课一文一诗,誊真,灯初方完。仅能完卷,而心颇自得,何器小若是!与同人言多尖颖,故态全未改也。归,接家信。岱云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责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着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天头:直哉,岱云克敦友谊。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复周明府乐清信。利心已萌。记本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


评点


古人有诤友、畏友之说,意谓能直言规劝、令人敬畏的朋友。日记中提到的岱云就是这种诤友、畏友。岱云姓陈名源兖,湖南茶陵人,与曾氏为同科进士、翰林,关系密切,后又结为儿女亲家:曾氏次女纪耀嫁陈氏次子远济。陈源兖品学俱佳,然命运并不太好,咸丰三年死于安徽池州知府任上,年仅四十一岁。


陈源兖指出曾氏三个缺点:一是对人怠慢,二是恃才自负,三是处事刻薄。能如此直爽、如此不讲情面地批评人的朋友,现在已经不容易见到了,而像曾氏这样把别人的批评记在日记上,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称之为“药石”的朋友,现在可能更难找了。这三条批评,对曾氏震动不小,甚至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以此为警戒。他后来为人处世的谦虚谨慎、大力提倡恕道,特别是晚年将书房命名为无慢室等等,都可以看到陈源兖之诤在他身上所起的作用。


此篇还检查自己的“语不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