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拂去历史的尘埃,解密遗落的档案。芳香的书页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齐家的“规矩”,有治国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贤,敦勉后学。思想在路上……

作者:唐浩明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425104

ISBN:97875552424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387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晚清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忠诚程度、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曹丕的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话,曾经被无数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其实,对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经国大业”这个高度的,惟奏折这种文章或许可以接近。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的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副录的奏折,是那个时代所留下的最权威、最直接、相对来说也是最为真实的记录。


在咸丰后期至同治年间,备受海内瞩目的奏章,当属两江总督衙门所拜发的各类折片。以总督曾国藩为名义签发的这批折片,一时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称。


咸丰十年春,曾氏取代何桂清做了两江总督。两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域宽阔,物产丰富,且人文荟萃,历来为国家的重要地区。而眼下它的衙门所在地江宁府,却做了与朝廷对抗的敌国都城,攻克江宁便成了朝野上下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又是肩负收复国土重任的湘军最高统帅,这个衙门自然成了天下关注的第一衙门,从这里发出的奏折,几乎每份每篇都牵涉到当时整个国家的军政要务。同时,此时的两江之主乃望重士林的一代文章宗师。他所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总汇。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两三百名才隽之士,当时的文章高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人先后都为他代拟过奏折,即便从纯文章的角度来看,两江总督衙门里所产生的折片也决不会是平庸之作,像《参翁同书片》这样的折子,一时间全国各大衙门的师爷们争相传抄,广为播颂,奉为参折弹章的经典之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评点者从曾氏存世的两千多道奏折中,选出其中最为精粹的四十七篇来加以述说议论。与对曾氏家书的评点一样,评点者会联系到该折产生的背景、上折人其时所处的状况、折子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内幕等等,来为读者剖析这道奏折中的不为常人所知的曲折机奥,抉出其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精微细末。


评点者尤为注重的是,从这些奏折里所体现出的晚清时期大臣与君上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身为朝廷的部院负责人,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与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的抱负才干,以求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一个处于大局重新洗牌的特殊时刻的离职大臣,是如何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天赐机遇,借朝廷之力,将事业做大做强,以至于领一时之风骚,为当世之骄子;一个执掌兵符的战地统帅,面对同一营垒中的种种疲软散漫、腐败恶劣,是如何通过引来上方宝剑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从而赢得军事上的最后胜利;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借上奏申述的机会,巧与中央政府周旋,既如愿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大老板;一个想干大事业的方面大员,又是如何通过奏折来提出自己的设想创意,并因此取得朝廷全面赞同的最佳效果。评点者一如既往,也很乐意借议论所选折片之机,说说点点滴滴的读史浅得,与读者一道来领略中华民族那些永具魅力的历史智慧。


奏折其实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其名称虽随着封建皇朝的消失而消失,其实质毫无疑问将会长久存在。通常人自然轮不到给中央写报告,但给上级写报告,则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在政府部门里,地市要给省写报告,县要给地市写报告,乡镇要给县写报告;在其他部门里,中层干部要给主管领导写报告,主管领导要向董事会写报告,即便身为一个普通员工,到了年终时,也要有一个本年度的述职报告。可见,报告这种文章,几乎于每个人都有关系。当年这批有着“第一报告”之称的折片,给我们今天有志于写好本职报告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借鉴和启示作用。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湘军某营官给曾氏呈递一份军情报告。报告说这段时期来仗打得是“屡战屡败”。曾氏读到这里,提起笔来将“战”“败”二字互换,变为“屡败屡战”。同样是四个字,只不过位置换了一下,通篇报告的气象便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曾氏败而不馁的气概,但这种气概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改动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则说明文字本身的重大功能,二则也说明曾氏文字功夫的精到。我们透过保存在曾氏老家富厚堂奏折草稿的修改原件,可以知道当时每道折片都是经曾氏精心修改而后誊抄拜发的。所选的这四十多道折片,是曾氏全部奏折中的文章精品。评点者在每道折片后都加上“写作简析”与“要言妙道”两个栏目,分析其写作上的特色,勾出其篇中的精采文字,以求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该折片在为文上的良苦用心,而于自己的报告写作有所裨益。


唐浩明


癸未深秋于长沙静远楼

原折: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新补翰林院侍讲充四川正考官曾国藩为呈请代奏,恭谢天恩事。


八月初三日,接到知会转准吏部咨称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其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窃国藩楚省菲材,山乡下士。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本年三月初十日,廷试翰詹,猥以芜词,上邀藻鉴,列置优等,授翰林院侍讲。沐殊宠之逾恒,俾迁阶以不次。旋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乃复荷高深之宠,俾真除侍从之班。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


译文: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乡试正考官请为代奏谢恩状


新近补授翰林院侍讲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曾国藩,为恭谢天恩之事请人代为呈递奏章。


八月初三日,接到转来的吏部咨文上说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予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暗思国藩不过是湖南省一个平庸之辈,偏僻山村里的下等士子而已,供职翰林院,惭愧学术疏浅;协修史书,在众史官中也只是叨陪末席。今年三月初十日,朝廷考试翰林院与詹事府官员,臣以粗劣的文词,获得皇上的赏识,列于优等,升翰林院侍讲。沐浴着破格的特殊恩宠,得以迁升不按常规。接着在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温馨的谕旨再次捧到,心中的惶恐更加深重;初次持节出使,此身已作好万里奔波的准备。又蒙受高厚的宠信,得以正式进入文学侍从序列。惭愧屡次获得宏大的恩赐,却没有给皇上以露珠尘埃似的报答;惟有勤奋学习,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态对待职守。所有国藩的这种感激心情,按理应请人代为具折奏报,借以叩谢天恩。谨呈。

评点:清代奏折的传递


在评点曾氏这道奏折之前,笔者先来对清代的奏折作点简单介绍。


在清代,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有两种。一种是报告例行公事,如财政的收入支出,军营的管理操练等等。这种报告叫做题本。先送通政使司收取,由通政使司报往内阁,由内阁处理后再择要汇报给皇帝。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则用奏折的形式直接向皇帝陈述。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上奏,它有级别和职责的限制。清制规定: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职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将军、都统、提督有权上奏。用今天的职务来套,即中央各部部长副部长、监察纪检方面的官员,文职省长副省长、武职大军区司令员、省军区司令员都有上奏折的权利。由省里派出的管理数府州及负责督粮、盐法事务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遇有要事,也可以专折上奏。此外,负有特殊使命的人,虽不在这个级别之内,也可以临时授予他单独上奏的权利。如曾氏后来带湘军出省打仗,他当时是一在籍守制的人,没有任何职务,但肩负的担子非一般,他向皇帝请求单独奏事的权利,皇帝同意了。


这两者之外,遇有非要向皇帝通信息不可的话,则只有请够资格的人代为呈递了。


题本、奏折分行到光绪二十七年时,朝廷实行“改题为奏”,即将题本改为奏折,也就是说废除了题本。从那以后,文武大员向皇帝报告情况,便只有单一的奏折了。


各衙门对呈递奏折一事极为看重,尤其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大员更是视为神圣。各省题本,均由驿站按规矩一站一站地送往北京,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达通政使司。但奏折不同。它是由发折官员的侍从武弁专差护送到京,并且限定时刻到达。若是紧要公文,则用快递。当时的快递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几个等级。若是四百里、五百里则逢站换马;若是六百里、八百里,则日夜兼行,逢站不但要换马,说不定还要换人。将奏折送出衙门外,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拜折”。拜折时得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天一早,衙门警卫森严,卫兵严执刀枪站在甬道两边,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余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一切准备就绪后,奏折的主衔官员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走到庭院中,面对着大堂香案上的木箱。这时,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主衔官员对着香火燎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弁。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


有趣的是,这个看似神圣的黄缎木箱里其实是空的,奏折并没有放在这里。要等这个仪式结束,衙门内外完全安静下来后,奏折才由人包好,从衙门后门交给折弁带走。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揣测,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热热闹闹中办的是“假的”,“真的”却是在悄没声息中进行。读者诸君不妨细细地去观察观察,便可以发现,世间许多事其实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办成的。


奏折到了北京后,它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到达皇帝的手里呢?原来,清廷有专门办理此事的机构,名曰奏事处。


奏事处分内外两个部分。外奏事处由御前侍卫大臣兼管,其办事官员系从军机处、内务府及各部院的中级官员中调充。内奏事处的办事人员全由太监充当。


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有一则关于内廷奏事的记载。这则记载上说,每天半夜十二点钟时,各部院派人将奏折带到东华门外。没多久,东华门开,这些人随外奏事官进入大内,来到景运门内的九卿朝房,将所带之奏折连同本衙门名片一同交给外奏事官。外奏事官将奏折登录于簿。过一会儿,乾清门打开了,外奏事官捧着所收的奏折进去,将它们交给内奏事官。内奏事官将奏折全部收集后,时间不会超过凌晨两点。乾清门外的石栏杆上搁置着一个白纱灯笼。当这个灯笼从栏杆上移到石阶上时,则表明皇帝对今天奏折的处置意见快要下达,于是各衙门送折者聚于门外候旨。不久,内奏事官捧着奏折出来,高呼“接事”。大家静听。内奏事官叫某衙门的名,该衙门送折者走上前去。内奏事官一边将奏折递回,一边传达皇帝的旨意,或是“依议”,或是“知道了”,或是“另有旨”。即便数十上百道奏折,内奏事官的传达都不会出错。


从这则记载来看,清代皇帝处置国事的效率之高,简直惊人:一道奏折凌晨递上去,天不亮便有了结果。这样的高效率,倒令人生疑了:一、皇帝每天半夜两点就得起床看奏折,这可能吗?二、如果这一天的奏折有一百多道,他在天亮之前能看得完吗?不过,徐珂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他虽没亲自去过奏事处,但还是有机会听到过别人说起这类事的,故而这则记载也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瞎说。姑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下面,就来说说这道奏折。


这是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一道奏折,作于道光二十三年八月。此时曾氏三十三岁,中进士点翰林已经五年了。在京师翰林院度过三年勤奋而清苦的岁月后,迎来了他仕宦生涯的第一个幸运期。


这年三月,道光皇帝亲自坐镇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翰、詹两个衙门的官员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即为皇帝做文字方面的工作,如起草一些朝廷需要的应用文,为皇帝代笔做些诗文,整理史料档案等,工作清闲,亦无实绩可考,故而翰、詹的迁升,便主要依仗于诗文的考试。这是曾氏进翰苑后所遇到的第一次大考。考试的内容为一赋(题为“如石投水赋”)一文(题为“烹阿封即墨论”)一诗(题为“半窗残月有莺啼”)。曾氏的成绩为二等第一名。一等取五名,可知曾氏为此次考试的第六名。赋和诗都已无法找到,《烹阿封即墨论》这篇文章却被保留了下来,笔者将它附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此处便不再抄录了。


因为成绩优良,曾氏得以升级,由翰林院检讨升为翰林院侍讲,品级为从五品,还是属于低级官员的行列。


过了两个月,好运气又降临到曾氏头上。他在考差之试中获胜,被钦命为四川省的乡试正考官。京官薪俸薄,全靠年终的养廉费和外官的进贡而过舒服日子。翰林院事少权轻,养廉费最低,外官又几乎没有进贡的,故翰林院的官员一般都较清贫。翰林院的外快主要来自于放差,最好的差使便是做乡试的主考官。做一次乡试的主考官,朝廷所发的程仪,外加该省再送的程仪及中式举人的谢银在内,可得一千五六百两至二千五六百两银子的额外收入,相当于翰苑中小官员四五年的俸禄的总和。四川路远人多,较之其他省的收入亦更多一些,故此次的乡试正主考,对于经济拮据的曾氏来说,正是从天而降的一笔大财富。曾氏从心底里感激皇家的天恩高厚,遂有这道谢恩折。因为官阶不够,得请别人代递,故有“呈请代奏”字样。


这类折子表达的是一种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并没有实事,其核心乃一个“谢”字,若要简洁,只需几个字就行了:谢谢您给我升官放差。但作为一道奏折,便不能这样直白粗放地写,因为那将会显得没文化、没学问。这类折子最看重的是富有书卷气的典雅味。要造成这种氛味,主要的功夫便在营造文字上,即锻字炼句。汉魏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创造了以四六相间为主的文体,十分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文章华美丽,读起来,又极富抑扬顿挫之感。这种文体被称为骈文,又叫四六文,在当时很受人喜欢,发展到后来,则成为专门在文字上做游戏,于内容反而不顾了,于是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便是针对这种骈文而来的。从那以后,骈文被散体文所取代,不再成为主流文体了。但有些场合上的为文,本就没有多少内容可言,但又不能写得简短直接,于是这种专在文字上用功夫的骈文便派上用场了,如祝寿文,如庆贺文,如包括谢恩折在内的各种谢情的应酬文等等。这种文章要写好也很不容易,它需要肚子里藏着许多书卷,又需要文字功夫精深老到。


比如“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便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的典型四六文。西清,是清代宫廷内南书房的代称。南书房在大内的西南角,为康熙皇帝的读书处。后来康熙招来一些学问优长的翰林来南书房当值,起草诏令,并为他代笔诗文。这间房子位置在内宫的西南,房子里的活计清闲高雅,故又称之为西清。古时以滴水计时,滴水器称之为漏壶。待漏,即等待时刻的到来,也即待命的意思。“西清待漏”,很贴切地表示了他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四术,指诗、书、礼、乐四种经术。东观,汉代宫中藏书之处,此处借指翰林院里的国史馆。曾氏在此之前做过国史馆协修官,即校书之事。“三长”,泛指国史馆里的官员。这两句骈文,说的是曾氏谦称自己学问不足,是个滥竽充数的翰林院官员。这个意思经过如此的文字加工,便显得很文雅,很有档次。下面的“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两句也是典型的四六文。其中的“之”“而”是虚词,可算一个字,也可不算一个字。


这种四六句式的骈文不可多用,但若在文章中偶尔用上一两句,只要工整贴切,便会给文章增加不少美感,让本来一篇平平淡淡的散文顿时闪烁亮光,即使是写给上级看的公文汇报也不例外。这便是这道谢恩折给今天读者的启示。


这道折子中有“蛾术”两个字,今人文章用得极少,稍微给大家解释下。这两个字出自《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郑玄对此有一段注释。意思说,蛾就是蚍蜉,蛾子即蚍蜉之子,是很小的虫子。这种小虫也跟着蚍蜉时时学习它们的作为,日积月累,也可以垒起土堆。后人于是以“蛾术”比喻勤奋学习。


写作简析 以贴切之用典、工整之对仗抒格外感激之情,文字华丽而不绮靡。


要言妙道 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

原折:应诏陈言疏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


奏为应诏陈言事。


二月初八日,奉皇上谕令,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仰见圣德谦冲,孜孜求治。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既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请为我皇上陈之。


所谓转移之道,何也?我朝列圣为政,大抵因时俗之过而矫之使就于中。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圣祖继之以宽;康熙之末,久安而吏弛,刑措而民偷,故世宗救之以严;乾隆、嘉庆之际,人尚才华,士骛高远,故大行皇帝敛之以镇静,以变其浮夸之习。一时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逞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我大行皇帝深知此中之消息,故亟思得一有用之才,以力挽颓凡。去年京察人员,数月之内,擢臬司者三人,擢藩司者一人,盖亦欲破格超迁,整顿积弱之习也。无如风会所趋,势难骤变。今若遽求振作之才,又恐躁竞者因而幸进,转不足以收实效。臣愚以为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汉臣诸葛亮曰:“才须学,学须识。”盖至论也。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我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委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所谓培养之方,何也?凡人才未登仕版者,姑不具论。其已登仕版者,如内阁、六部、翰林院最为荟萃之地,将来内而卿相,外而督抚,大约不出此八衙门。此八衙门者,人才数千,我皇上不能一一周知也。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其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堂官常到署,譬之农夫日日田间,乃能熟悉穑事也。今各衙门堂官,多内廷行走之员,或累月不克到署,与司员恒不相习,自掌印、主稿数人而外,大半不能识面,譬之嘉禾、稂莠,听其同生同落于畎亩之中,而农夫不问。教诲之法无闻,甄别之例亦废,近奉明诏保举,又但及外官,而不及京秩,培养之道,不尚有未尽者哉!自顷岁以来,六部人数日多,或二十年不得补缺,或终身不得主稿;内阁、翰林院员数,亦三倍于前,往往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固已英才摧挫矣。而堂官又多在内廷,终岁不获一见,如吏部六堂,内廷四人;礼部六堂,内廷四人;户部六堂,皆直内廷;翰林两掌院,皆直内廷。在诸臣随侍御园,本难分身入署,而又或兼摄两部,或管理数处。为司员者,画稿则匆匆一面,白事则寥寥数语,纵使才德俱优,曾不能邀堂官之一顾,又焉能达天子之知哉!以若干之人才,近在眼前,不能加意培养,甚可惜也。臣之愚见,欲请皇上稍为酌量,每部须有三、四堂不入直内廷者,令其日日到署,以与司员相砥砺。翰林掌院,亦须有不直内廷者,令其与编、检相濡染。务使属官之性情、心术,长官一一周知。皇上不时询问,某也才,某也直,某也小知,某也大受,不特属官之优劣粲然毕呈,即长官之深浅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于圣主之胸中,彼司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矣。然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乎旧章。皇上偶有超擢,则楩楠一升,而草木之精神皆振。盖培养之方,其略如此。


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而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矣。国家定例,内而九卿科道,外而督抚藩臬,皆有言事之责。各省道员,不许专折谢恩,而许专折言事。乃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主德之隆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稷、契之臣乎?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臣考本朝以来,匡言主德者,孙嘉淦以自是规高宗,袁铣以寡欲规大行皇帝,皆蒙优旨嘉纳,至今传为美谈;纠弹大臣者,如李之芳参劾魏裔介,彭鹏参劾李光地,厥后四人,皆为名臣,亦至今传为美谈。自古直言不讳,未有盛于我朝者也。今皇上御极之初,又特诏求言,而褒答倭仁之谕,臣读之至于抃舞感泣,此诚太平之象。然臣犹有过虑者,诚见我皇上求言甚切,恐诸臣纷纷入奏,或者条陈庶政,颇多雷同之语,不免久而生厌;弹劾大臣,惧长攻讦之风,又不免久而生厌。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肯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三者相需为用,并行不悖。


臣本愚陋,顷以议礼一疏,荷蒙皇上天语褒嘉,感激思所以报。但憾识见浅薄,无补万一。伏求皇上怜其愚诚,俯赐训示,幸甚。谨奏。


译文:应谕旨命陈述意见疏


为响应诏命陈述个人意见之事而奏报。


二月初八日,奉皇上命令,各部门领导及负有监察献言之责的科道官员,都要对朝廷用人行政诸方面的一切事宜,据实禀告,并以密件形式上报。从这道命令中可以看到皇上品德谦虚且励精图治。臣私下认为,用人与行政,这两者自古以来都是相提并论的,独独到了我们清朝,则各种政事,朝廷都有一定的规矩制度,既完备又详尽,不是可以随便议论的。故而今天我们应当仔细研究的,不在行政,而是在用人一个方面。当今人才并不缺乏,给这些人才以好的作育,并让他们脱颖而出,确实需要依靠皇上的巧妙运作。大抵说来,此中的机制为三点:一为转移,二为培养,三为考察。三者不可废一,请容臣来为皇上陈述。


所谓转移,是什么意思呢?我朝每代君王为政,大抵都是因为时俗出现了偏差,于是提出一些新的措施来纠偏归中。顺治时代,因战争创伤刚刚恢复,民心未定,故圣祖皇帝(康熙)以“宽和”为政策的基调。康熙末期,国家长久平安无事,故吏治松弛,刑罚少使用,故百姓偷懒,因而世宗皇帝(雍正)以严刑峻法来加以补救。乾隆、嘉庆的时候,社会风气崇尚才华,故读书人好高骛远,因而刚刚离开我们永远而去的皇帝(道光)以镇静来加以收敛,以求改变浮夸的不良风气。一时间,优秀人物皆墨守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