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学者全新书写,讲述马克思传奇一生
作者:袁雷,张云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15
书籍编号:30425215
ISBN:97873002549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1527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袁雷,张云飞
ISBN:9787300254944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马克思与燕妮的自白
卡尔·马克思
自白[1]
您喜爱的优点:
一般人………………………………………………………纯朴。
男人…………………………………………………………刚强。
女人…………………………………………………………柔弱。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喜欢做的事:……………………………………………看小尼达。
您厌恶的缺点:…………………………………………………逢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厌恶的是:…………………………………………马丁·塔波尔。
您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克、刻卜勒。
您喜爱的女英雄:……………………………………………甘泪卿。
您喜爱的诗人:……………………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
您喜爱的花:……………………………………………………瑞香。
您喜爱的菜:………………………………………………………鱼。
您喜爱的格言:…………Nihil humani a me alienum puto[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箴言:……………De omnibus dubitandum[怀疑一切]。
燕妮
自白[2]
您喜爱的优点:
一般人………………………………………………………真诚。
男人…………………………………………………………坚定。
女人…………………………………………………………热忱。
您的特点:……………………………………………高度敏感。
您喜欢做的事:……………………………………………缝纫。
您厌恶的缺点:………………………………………忘恩负义。
您能原谅的缺点:……………………………………犹豫不决。
您对幸福的理解:…………………………………………健康。
您对不幸的理解:……………………………………依附别人。
您厌恶的是:………………………………………………债务。
您喜爱的英雄:…………………………………科利奥兰纳斯。
您喜爱的女英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您喜爱的诗人:……………………………………………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马丁·路德。
您喜爱的花:………………………………………………玫瑰。
您喜爱的颜色:……………………………………………蓝色。
您喜爱的格言:…………………………纵有万难,处之泰然。
您喜爱的箴言:………………………………………永不绝望。
马克思(1867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8-58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画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133.
第1章 人生的起步 崇高理想和职业选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马克思的青少年时期,他就在一些具有民主意识的师长的教诲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以照亮人间,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终生。
注释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家庭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1818年5月5日凌晨2时,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特利尔[1]城,并在此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特利尔城是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莱茵省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虽然特利尔城位于工业发达的莱茵河地区,但是它本身几乎没有工业,其居住者大多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法国军队于18世纪90年代占领了特利尔城。根据1801年的《吕内维尔和约》的规定,包括特利尔城在内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并入法兰西共和国版图之中。因此,莱茵省比德国其他地方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更为彻底和深远,在经济方面消灭了大地主和教会的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在司法方面推行《拿破仑法典》和陪审员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这些变革措施不仅推动了莱茵河地区工业的发展,也使得该地区的思想文化的自由程度较高。1814年,随着拿破仑帝国的战败,特利尔地区脱离了法国的统治,并入莱茵大公国。到了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的决议,莱茵大公国又并入普鲁士王国,成为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一夜之间,特利尔居民由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变成普鲁士王国的臣民。为了维护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普鲁士王国运用一系列手段对莱茵河地区的自由民主思想进行压制,激起了后者强烈的不满。因此,高度发达的工业和思想文化自由,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制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成为莱茵河地区的重要特征,构成了马克思成长的重要环境。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律法学家。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出生于1872年,是特利尔高等上诉法院的律师。他的母亲罕丽达·普列斯堡,是17世纪定居荷兰的匈牙利犹太人的后裔。马克思的父母一共生育了9个子女,包括4个男孩和5个女孩,但只存活了4个,分别是马克思、姐姐索菲亚、两个妹妹艾米莉和路易莎。在马克思的青少年时期,父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人之一。当莱茵河地区并入普鲁士王国之后,封建专制制度再次显示出了其残暴和压制人们思想的一面,由于亨利希·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和信仰犹太教的原因,他被禁止从事法律业务,因此,为了能够继续从事律师活动,他于1816年正式脱离犹太教并加入新教,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女儿爱琳娜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的父亲很有才干,是一位律师,思想上深受法国18世纪关于宗教、科学和艺术等概念的影响”[2],经常给马克思念伏尔泰和拉辛的著作。这表明亨利希·马克思并没有受宗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要是受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教育和影响。也正因为亨利希·马克思的进步的思想倾向,他被普鲁士政府看作“可疑分子”。父亲的进步思想倾向,以及对马克思关于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对马克思的成长产生了重要作用。对此,爱琳娜指出:“摩尔[3]的父亲——摩尔非常钦佩他的父亲——是一个真正的18世纪的‘法国人’。像老威斯特华伦背诵荷马和莎士比亚一样,他能背诵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摩尔的知识惊人渊博,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遗传’的影响。”[4]通过努力,亨利希·马克思当上了特利尔的司法参事,并当选特利尔律师协会的会长,从而获得了一份较高的收入,使马克思能够度过衣食无忧的青少年时期。
燕妮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威斯特华伦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自由思想的人,不仅熟悉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还非常热爱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威斯特华伦非常喜欢马克思,并和马克思成为真正的忘年交。威斯特华伦能够用英语和德语背诵莎士比亚的大部分作品,并将《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讲给年轻的马克思。爱琳娜回忆道:“卡尔·马克思从他们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他有一半苏格兰血统)那里,受到熏陶,很早就热爱‘浪漫派’;当他的父亲给他念伏尔泰和拉辛的著作时,威斯特华伦却给他念荷马和莎士比亚。”[5]和启蒙思想一样,《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马克思全家的挚爱,而这从根源上与威斯特华伦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作为特利尔城的枢密官,威斯特华伦每天都接触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他本人对社会现实问题也十分关注,并研究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柯瓦列夫斯基回忆道:“马克思告诉我,老威斯特华伦醉心于圣西门的学说,他是第一个向《资本论》的未来作者谈起这个学说的人。”[6]显然,威斯特华伦是推动马克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威斯特华伦教给马克思的许多知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不具备的,它们不仅从文学方面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还在激发他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接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打开了一扇窗户。为此,马克思于1841年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也是自己人生的第一部著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献给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威斯特华伦先生:“我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请您原谅我把我所仰慕的您的名字放在一本微不足道的小册子的开头。我已完全没有耐心再等待另一个机会来向您略表我的敬爱之忱了。”[7]可见,威斯特华伦在马克思成长历程中发挥了思想引领的作用,而马克思也十分珍视和感激这段宝贵的经历。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的玩伴主要是他的三个姐妹和他未来的妻子燕妮及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马克思十分聪明,也非常淘气,喜欢和姐妹们在一起玩耍,并表现出了博闻强识的才能,尤其擅长讲故事。爱琳娜回忆道:“我常听姑母们说,摩尔小的时候对姐妹们简直就像一个可怕的暴君,他把她们当作驾车的马,驱使她们从特里尔的马可山上飞奔下来。更糟糕的是,他用一双脏手把很脏的生面团做成‘饼子’,一定要让她们吃下去。她们毫无怨言地一一照办,于是卡尔就给她们讲故事作为奖励。”[8]讲故事的才能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并常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830年,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读书。虽然从特利尔地区并入普鲁士王国起,特利尔中学就受普鲁士文化部领导,后者也一直试图用容克精神来改造这所学校,然而,得益于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校长维滕巴赫的领导,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仍然在此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学校中也有部分反动教师,副校长勒尔斯就是一个典型,他专门负责对学校师生进行监督。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向除了勒尔斯之外的所有老师告别,以表达自己对于他的轻蔑和憎恶。为此,勒尔斯非常生气,因为只有马克思和克雷门斯没有向他道别。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反抗精神。在中学期间,马克思的同学大多是资产阶级和官员的子弟,少部分是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子女。这为马克思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和马克思相处最融洽的是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根据爱琳娜的描述,马克思在同学中留下了复杂的印象:“他的同学们非常喜欢他,但又害怕他——喜欢他是因为他总是淘气,而害怕他则是因为他随手能写出一些讽刺诗来挖苦他的对头。”[9]中学时期是马克思接受教育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特利尔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马克思的家庭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而宽松的环境,马克思由此脱颖而出。
注释
[1]特利尔现多译为特里尔。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8.
[3]指马克思。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8.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4-28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8.
2.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在中学期间,马克思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独立思考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
1835年9月24日,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在王室考试委员会颁发的中学毕业证书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操行方面,马克思对待师长和同学态度良好。在才能和勤勉方面,马克思的成绩是良好。在语言方面,马克思学习了德语、拉丁文、希腊语、法语和希伯来语,其中德语、拉丁文和希腊语成绩很好,法语的成绩较弱,而希伯来语的成绩没有填写。在毕业证书鉴定中,老师对马克思的作文写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客观地说,他的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不过经常过于冗长;在语言学方面,作文表现出是经常长期练习的,并力求运用规范化的拉丁语,虽然里面还不免有些语法上的错误。”[1]在科学知识方面,马克思学习了宗教知识,能够明确认识并用其论证基督教教义和训诫,对基督教的历史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数学、历史和地理知识方面,马克思的成绩都很好,仅仅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中等成绩。显然,马克思学习的语言为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必要的语言基础,马克思学习的宗教知识为他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马克思学习的数学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他后来从事数学、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作文是马克思的强项之一。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宗教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德语作文)和《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拉丁语作文)。这三篇文章是记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早文献资料,反映了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发展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宗教作文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历史教导我们同基督结合为一体是必要的。同样,对于个人来讲,“同基督结合为一体可使人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有镇定的信心和一颗不是出于爱好虚荣,也不是出于渴求名望,而只是为了基督而向博爱和一切高尚而伟大的事物敞开的心”[2]。显然,受社会大环境和宗教教育的影响,这时的马克思高度评价基督教对于各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了其思想仍然处于唯心主义阶段。
在马克思的中学毕业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在1835年8月12日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通过对客观社会现实环境的冷静观察和深入思考,马克思全面阐述了人们在追求职业选择时应该坚持的主要指针。在选择职业时,青年人必须坚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应该选择一个最适合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职位。然而,选择本身具有两面性,“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3]。显然,选择是青年人必须承担的首要责任,而选择本身又具有可能毁灭青年人的一面,因此,青年人该如何选择职业呢?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针呢?青年马克思的回答是,人们在确立目标时必须遵循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果这种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然而,这种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被淹没,因为我们认为热情的东西可能瞬间产生,也可能瞬间消逝。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遵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还必须确认自己对这份职业确实怀有热情,而非一时冲动,或者受虚荣心和名利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4]。显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得到满足。这都是由内在的虚荣心和外界的名利引起的,也是个人的理性很难克服的。在此基础上,年轻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5]显然,只有在经过自己独立的认真的思考,并清醒地面对困难后仍然坚持选择的,才是真正值得从事的职业。这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17岁时就立志选择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职业。
当然,由于人是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受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限制和影响,还受个人体质的限制和影响。如果由于这些限制,我们选择了不能胜任的职业,就不能将其做好,更不会取得任何成就,而导致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然而,自卑是一条毒蛇,会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述了选择职业应遵循的方针:“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6]可见,职业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实践中,哪些职业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尊严呢?“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7]除了职业平等的思想,青年马克思还初步提出了自由劳动的思想,即个人的职业选择不是奴隶般地进行被动劳动,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只有每个人都从事自由劳动,才能真正地实现职业平等。
在选择诸如真理研究这样一些较为特殊的职业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更为慎重的考虑。“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的原则和牢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8]显然,研究真理是十分艰难但又非常高尚的一种职业。要选择这份职业,就必须深思熟虑,尤其要有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因为这是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论述了选择职业的两项指针:“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9]显然,追求人类的幸福和个人的完美不仅体现了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还将个人的完美寓于追求人类的幸福之中。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马克思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而这两者都并非可以量化的具体的目标,而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是需要每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崇高目标。而选择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将这两项指针完美结合呢?马克思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0]这篇文章具有宗教救世般的情怀,它向世人表明,马克思已经立志为人类解放而工作,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语:;英语:Promethe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狄坦神。他帮助宙斯打败了以克罗诺斯为首的老一辈神,夺得了统治世界的权力。
宙斯夺得权力后,很快变得专横、残暴起来,并拒绝向人类提供火。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保护人类免遭灭亡,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带给人间。普罗米修斯的大无畏的举动严重冒犯了宙斯的权力和威望。宙斯大发雷霆,把普罗米修斯锁缚在悬崖上,令一只饥饿的恶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以示惩罚。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出来。于是,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无尽头。但是,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丝毫没有动摇。
根据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创作了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光辉形象。
最早对这篇文章做出评价的是特利尔中学校长维滕巴赫,他的评语是:“相当好。文章的特点是思想丰富,布局合理,条理分明,但是一般来说作者在这里也犯了他常犯的错误,过分追求罕见的形象化的表达;因此,在许多加有着重号的地方,在个别措词以及句子的连接上,叙述时就缺乏必要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往往还缺乏准确性。”[11]虽然维滕巴赫对这篇文章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但他仅仅将其看作一个中学生的即兴之作,而非一篇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作者自身志向的、作者立志为之奋斗终生的战斗宣言。这显然不是维滕巴赫的错,而是一位教师对一个中学生写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文章的通常评价。
可见,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立志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要选择为人类而工作,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的统一。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7-8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45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1.
3.遇见终身伴侣燕妮——《爱之书》
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曾说过,在马克思的生命中,燕妮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他们两人志趣相投,互相取长补短。
燕妮·威斯特华伦于1814年2月12日生于德国威斯特华伦的一个贵族家庭,年长卡尔·马克思4岁。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燕妮的母亲是普鲁士官员的女儿卡洛琳·坎伯尔。燕妮的父母共育有两个子女,即燕妮和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在此之前,冯·威斯特华伦还有过一段婚姻,共留下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男孩叫斐迪南,是后来普鲁士著名的反动大臣。他对马克思和燕妮一家极端不友好,甚至参与了对他们的迫害。1816年,燕妮的父亲携家搬迁到特利尔,并担任特利尔城的政府枢密官。在这期间,冯·威斯特华伦一家和马克思一家距离较近,两家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共同成长。马克思的姐姐索菲亚和燕妮年纪相仿,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马克思和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不仅一起成长,还同时在特利尔中学读书,并结下了终生的友谊。燕妮和马克思则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思念
致燕妮[1]
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
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我的思念比茫茫宇宙还要宽广,
它无比崇高,胜过寥廓的穹苍,
它无比美丽,胜过梦中的仙乡,
它无比深邃,胜过惊涛澎湃的海洋。
这思念无穷无尽,热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