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平天下:王阳明(全两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一心平天下:王阳明(全两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唐文立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428220
ISBN:97875143660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550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一心平天下:王阳明(全两册)
作者:唐文立
ISBN:978751436601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活着就为征服人心
人心是宇宙头等大事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心即理也!”
这里的“心”不仅仅是看得到摸得着那团血肉器官,还是能操控视、听、言和动的指挥部,就是那个可以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的中枢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加上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天理。
《尚书》中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极好的文字,完美贯通了理性和心灵,一头牵着理性,一头拉着心灵,世上还有比这更有正能量的文字吗?
古语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
古今中外都对人心充满畏惧同时也充满了好奇。但人心最难掌握,看不清,摸不到,控不住。到现在,人类可以上天,可以登月,可以入海……许多人依然弄不懂人心……
其实,人心就是理性和心灵的事,理性和心灵合二为一就简单,理性和心灵南辕北辙的话就复杂。如此来说,人心不可捉摸的原因既简单也复杂。
人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只要掌控了人心就掌控了一个人,掌控了所有人的人心,就掌控了天下。孟子说过:“仁,人之心也。”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儒家的修身体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人说,西方文明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印度文明研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文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历代先贤注重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为了政治。我们向来崇尚天人合一,认为研究人就是研究天,把人研究透了就懂了天。在王阳明之前,孔子、孟子、张载和陆九渊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人开始,到人心,到天心,到宇宙心。最后,王阳明又回归到人心,这就是王阳明心学。
根据这套理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征服人心,天大的事也大不过“心”,所以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一般人的理解,王阳明心学是不是就是心理学?是不是读心术?是不是洗脑术?是不是权术?……
好像都是,实际上都不全面,因为王阳明心学可以简单分成四个部分:
一个字:“心。”两个字:“知”与“行”。三个字:“致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完整的逻辑是这样表述的: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
这段文字虽然是文言文,但理解起来也不太难。提炼一下就通俗了,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理、性、心、意、知和物,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格、致、诚、正。我们把第二部分的四个关键字和第一部分最后四个关键字倒着组词就得到: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理”凝聚一起形成“性”,主宰“性”的是“心”,发动“心”的是“意”,明觉“意”的是“知”,感应“知”的是“物”。怎么能控制这些呢?就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在《大学》中,儒学的体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大学》体系没有形成闭环,有很明显的漏洞,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入手处,格物?从哪里格?怎么格?
王阳明的四句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用力处就是“为善去恶”,入手处就是“知善知恶”,开始之处就是“意之动”,本源就是“心体”。
这样一来,王阳明的四句教与《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打通了儒学的“任督二脉”,形成了闭环,有入手处,有用力处,就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实现了自己做圣贤的理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儒家观念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达到圣人标准的仅仅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到今天,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为圣人的只有两个人:孔子和王阳明。
为什么写王阳明?
很早以前就有人游说我写王阳明先生,说我比较熟悉王阳明,应该能写出王阳明接地气的一面。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拒绝的,我很崇拜王阳明,要写一个人,毕竟要写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写败走麦城。在内心塑造一个偶像很难,但分分钟就能让其轰然倒塌,我不忍心亲手推倒这个自己在心中塑起来的偶像,更担心自己不能重塑王阳明先生的伟大形象。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既然艰难就更要修心炼胆,那就一定要写王阳明,既然担心倒塌,索性就朝着毁掉偶像路子上去写!想到此,我欣喜若狂,有一种悟道的感觉。
今天的人看王阳明,都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且仰着脸看,把王阳明神化了,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一面,那我就摘下眼镜,注意王阳明俗的一面。
看看作为一个人,王阳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回到五百年前的大明朝,一起见证王阳明的一生,一个没有任何神通,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好名利,也喜欢美女,也会享受生活……一个有烦恼,有困苦,有挫折,有无奈,有压力,也曾犹豫,也曾彷徨,甚至也放弃过……一个看起来很俗很普通的人,和我们都一样,那他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多次犹豫,多次徘徊,甚至想到过放弃,但一想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就立马精神百倍,内心充满了能量。一边写作一边探索,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和王阳明差别不大,就在一个圣人理想。
克尔恺郭尔说过:“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王阳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找到了对他而言是真理的真理,他找到了为之活为之死的理念,他从十二岁开始决定做圣贤,然后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坚持是历经千死百难不忘初心,在黑暗中摸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前行,在无力时刻集聚为善去恶的力量。他一生为善去恶,时刻保持独立,时刻保持清醒,因而无论何时何事何地,他都准确找到入手处和用力处,然后勇往直前。
这正是王阳明伟大之处!
他一生辽阔高远,他立志做圣贤,他内心光明,他为善去恶,他极具智慧,他最有人格魅力,他最受人尊重,他生前弟子如云,他征服了他所在的时代,五百年来,追随者络绎不绝,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五百年后,依然有人“一生伏首拜阳明”。
他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当我们认识了王阳明,就能时刻理解心学的智慧所在,就能深刻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就拥有了为善去恶的勇气,就会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活中,总有一些和王阳明一样的人,有理想,有情怀,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希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榜样,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他们一点光,给绝望中坚持的他们一点希望,给迷茫中前行的他们一个方向,给无助中的他们一些为善去恶的勇气。
一、六世之德圣人出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这个人,是个奇才。尤其在控制思想方面,能笼络孔子后人,能管控孟子,能删节《孟子》,能实行八股考试,还要“存天理,灭人欲”,结果使得文人居然不愿做官,于是朱元璋大举屠刀,不愿做官,砍头!这事儿,的确是奇葩!当然,明朝的奇葩还有很多。后来出了一个王阳明,有人称之为“圣人”,也是奇葩,不知是不是朱元璋行为的一个结果。
和尚皇帝
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旦做了皇帝,就会把这句话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且还要踩上几脚,再压上一块青石,万世不得翻身。用今天流行的俗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朱元璋,一位很有个性的皇帝,他的个性不是来自于他是平民皇帝,而是他的一些行为。做过和尚,造过反,称过王,后来修成正果,做了皇帝。之后,屁股决定脑袋,就有治国的责任。
朱元璋一再提及孔子、孟子,并不代表他本人一定真的对孔子、孟子很崇拜。所谓的“重民”“仁政”,可能只是朱元璋做一位“贤君”所需要的法器。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是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思考问题的,他对一切问题的思考都只是紧紧围绕着他屁股下面的那把龙椅。
孔子、孟子、读书人……在朱元璋眼里,都是自己的工具。“天地君师亲”,只要搞定孔子,就搞定了天下的读书人,搞定了读书人,就有了人才。洪武元年(1368),刚做皇帝的朱元璋就在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明史·高祖本纪二》)。他把孔子抬出来,放在很高很高的位置上,其实就是标明自己的合法性。之后,朱元璋又派人专程到曲阜祭拜孔子,使者临行前,朱元璋谆谆告诫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明史·礼志四》)
招待好孔子之后,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克山东济宁后,朱元璋命令徐达护送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到南京受封,这个孔克坚曾经在元朝为官,官拜国子监祭酒,作为元朝曾经的官员,按照自己老祖宗的规矩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克坚没有。这个时候,朱元璋又来征召,去还是不去,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元朝刚刚败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未可知,到时候怎么办?但现在身处朱元璋的地盘,不听朱元璋的号令,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孔家人来了一个很中庸的办法,称自己身体有病,无法前去,让儿子孔希学做代表去朝见朱元璋。这样,两面讨巧,谁都不得罪。
这等小儿科的伎俩,哪里能糊弄住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
不就袭封衍圣公吗?想脚踏两只船,搞二选一,没门!再就是居然敢小瞧布衣出身的自己,看不起自己出身微贱,朱元璋认为孔克坚羞辱了自己,虽再三忍耐,但还是极为不爽,拟一道圣旨,教训孔克坚:“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朱元璋的意思是,如果你爱刘邦,请你也爱朱元璋,而且是必须的。如果你爱刘邦而不爱朱元璋,后果自己想想!
皇帝很生气,孔克坚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连天加夜,屁颠屁颠地赶到了南京。一方面,孔克坚的到来,给足了朱元璋面子,圣人家都认可了,自己的皇位就具有合法性了;另一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衍圣公都从了朱元璋,天下读书人都从了吧。于是,朱元璋不仅得到了面子还得到了里子,遂转怒为喜。洪武元年(1368)四月初八,朱元璋在谨身殿隆重亲切而且温和地接见了孔克坚。四个月后,朱元璋下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明史·高祖本纪二》)。
这样,朱元璋就轻松搞定了孔子和他的后人以及读书人。
治国要靠“孔孟之道”,搞定孔子之后,朱元璋开始研究《孟子》了。不研究倒还罢了,一研究《孟子》,朱元璋差一点把鼻子气歪了,决定收拾孟子。
以吏为师
朱元璋尽管不太拿衍圣公孔克坚当盘菜,但对孔子还是蛮崇拜的。
作为圣人的孔子是幸运的,但位居其后的孟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什么原因呢?朱元璋研读《孟子》的时候,读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时候,大发雷霆。在朱元璋看来,天下最难的事就是做皇帝,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要历经灾难,百死千难,最后才能做皇帝。如果这样的人还不重要还不尊贵,那谁尊贵呢?是那些庶民吗?是那些刁民吗?是那些书生吗?
要以吏为师嘛,谁最牛,官员啊!这李斯早就告知天下了,天下,谁的知识最多?官员!天下,谁最有智慧,官员!天下,谁的学问最大,还是官员!不然如何能指导工作!
当然,官员之中也有级别,谁的官大,谁的权力大,谁的一切都大。明朝谁的官最大?皇帝,这个时候,朱元璋是皇帝,所以朱元璋的学问也最大。朱元璋不仅是所有民众和领导的领导,同时还身兼思想的导师和道德的楷模。孔子和柳下惠都不如朱元璋,他们是过去的,朱元璋是当世的。
既然在这个位置,朱元璋当然有资格甚至有义务对一切思想和道德进行教谕了,而且是万民的福祉。首先就拿孟子做典型,在朱元璋看来,孟子有些信口雌黄,怎么能“民贵君轻”呢?这是原则问题,一定要进行批判,不然民众都认为“民贵君轻”,岂不是都能做皇帝了,想想都怕!
朱元璋很不高兴,“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大意就是,要是这个老儿还活着的话,看我怎样收拾他!幸亏孟子已死,不然的话,肯定会被砍头。
后来,朱元璋研究《孟子》,当他读到卷四《离娄》时,发现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前两句话,还是有一点点道理的,后面一句太不靠谱了,说“民贵君轻”就有点不着调了。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臣子在皇帝眼里不就是土芥吗?这不是公然鼓动人们造反吗?最不能接受的是还要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胆子也忒大了吧。
为了涤除孟子思想的流毒,朱元璋亲自操刀诏告天下,在诏书中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进行大加挞伐,并号召读书人批判孟子。洪武五年(1372),南京孔子文庙落成,文庙里居然没有孟子,取消了孟子配享的资格,先前历朝历代的文庙都是孔子为主,颜渊、曾参、子思和孟子陪在左右,其中颜渊、子思在孔子的右边,曾参和孟子在孔子的左边。朱元璋罢免了孟子在文庙里和列位大儒们吃冷猪肉的资格,虽然是皇帝,但他还是有些担心,他知道读书人不会同意的,尤其那些读圣贤书的大臣,他们是肯定会反对的,说不定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为此,朱元璋明告群臣,有敢劝谏关于孟子被罢免文庙资格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
但就是有不怕死的人,而且愿意杀身成仁,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抗疏入谏,慨然而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大臣们都为他的安危担心,毕竟朱元璋是杀人如翻书的主儿。说罢,钱唐让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袒着胸,抱着必死的决心,向皇城奉天殿方向走去。进入奉天殿,朱元璋果然命御林军卫士杀气腾腾地引满弓,等着他的到来。见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朱元璋更加恼恨,便真的让卫士连射了好几箭。钱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他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
看到钱唐“情辞剀切”,朱元璋“为之感动”,并没有因为这事惩罚钱唐,还派太医给钱唐精心治疗箭伤。就在朱元璋把孟子逐出文庙的第二天,主管天文的官员就向他汇报,说文星黯淡无光。朱元璋自身迷信,有些担心,以为上天在警示自己。收拾孟子就是为了强化君权,现在刚把孟子清出文庙,文星就黯淡无光,不利于稳定啊,于是朱元璋顺水推舟,“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很快,朱元璋重新下了一道给孟子平反的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尽管很不情愿,但为了天下,为了皇帝之位,朱元璋还是把孟子的牌位请回到文庙,而且恢复孟子在文庙中的位置和待遇。
就这样放过了孟子,朱元璋心有不甘,思来想去,决定在孟子的书籍上下手,于是下诏书命令大臣删除《孟子》中的不当言论。朱元璋担心大臣不尽心,亲自上阵将《孟子》中所有不利君主专制的地方全部删除,诸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一概删除。
最后一下子删掉了《孟子》中85条,仅仅剩下170多条。洪武二十七年(1394),翰林学士刘三吾负责删改的《孟子节文》大功告成,朱元璋下诏,“颁之中外交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并规定删除的条文“课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就这样,《孟子》部分精彩内容就被从国考中删除了,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国考的内容本来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这样不但效率高,而且正确。在传统中国,教化的责任不是学者负责,主要是官员负责,级别越高责任越大,皇帝的教化责任最重。因为只要有皇帝在,他的知识水平就最高,道德水准就最高,就掌握了真理,因而教化民众就成为皇帝和官员的不二选择了。哪怕事实上某个官员的道德真的很差,但只要官比你大,就可以教训你,就可以作为道德模范进行教化。
朱元璋作为最大的官,教化成了本分,对孟子都要进行教化,对读书人就更不客气了。其实,朱元璋哪里能教化孟子,无非借助孟子树立自己的威权,树立威权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往往是通过让下面的人做错误的事情来树立,明知道是错误都要去执行,那就说明威权树立了。朱元璋的威权树立了,但读书人都不敢做官了,真是咄咄怪事!
做官成了高危职业
朱元璋算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尽管做了皇帝,并不为尊者讳,相反还经常一口一个“淮右布衣”自称。可是一到文人士大夫面前,朱元璋多少还是有些心虚,总担心这些人瞧不起自己,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到极点的话,就是狂妄,极度蔑视文人士大夫,不允许文人士大夫有丝毫的不敬。
当然从文人士大夫的角度来看,这位新皇帝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一个当过和尚做过盗贼的人做了皇帝,是什么世道?表面上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心灵底处的声音是:什么玩意儿。在朱元璋心目中,自己就是“真命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是绝对权威,不允许有任何的不屑和不恭。据记载,曾有人对朱元璋说:“文人鬼点子很多,往往让人受人辱骂还不知道。当年张九四让身边的文人给他起个雅一点的名字,文人给他取了士诚。他哪里知道《孟子》上说:‘士,诚小人也。他被人骂了一辈子还蒙在鼓里。”后来,朱元璋查看《孟子》,发现果然是这样的,此后不论是谁的文章他都多长一个心眼,进行仔细“研读”。
治理国家自然需要读书人,可朱元璋对读书人又不信任,两难啊。朱元璋决定采取信任并检验的方法,就是先相信读书人,然后再进行检验,看看是不是对自己忠诚。
危素算是一个典型人物,曾经在元朝为官,做过参知政事、礼部尚书,主持编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明朝的军队占领大都后,危素跳井自杀,以求得杀身成仁,不巧被几个和尚救活了,就只能活下去了。听说危素没有死,朱元璋久闻危素的大名,就把危素召到南京,授予他翰林侍讲学士,弘文馆学士。朱元璋很看重危素的才华,就让危素为自己写作《皇陵碑》,这个差事不好做,如实写吧,如同脱皇帝的衣服;拍马屁吧,万一拍马蹄子上了,后果也很严重。
最后,危素采取一半加一半,半真半假,把朱元璋稍稍美化一下。朱元璋一看,不满意,认为太过粉饰,不能教育后世子孙,其实就是嫌拍马屁,最后亲自撰写,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御制皇陵碑》。
由于曾经在元朝为官,朱元璋对危素这个政治污点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第一次做皇帝,大臣却是前朝的,心里有些不舒服,就好比自己第一次做新郎,而新娘却是二婚。这本来不是问题,前朝的老臣,可以不用,二婚的新娘可以不要,问题是前朝的老臣有能力,二婚新娘美丽漂亮,真是既爱又恨。但心里难免疙疙瘩瘩,总有些不舒服,因而总想找点碴儿,发泄一下。
尽管危素忠诚能干,但前朝旧臣的阴影始终在朱元璋心里抹不去,动辄就找机会嘲讽羞辱。表面上,朱元璋发泄了舒服了,但也说明朱元璋的选人眼光有问题,给人留下了小肚鸡肠的恶名。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东阁处理政务,危素被召到东阁汇报工作,一听走路声音,朱元璋就知道是危素来了。就故意问:“来者何人?”
一听皇帝问话,危素急忙答:“老臣危素。”
老臣?大明朝才建立几年啊,哪有“老臣”,典型的前朝余孽思维,于是脸色遽变,对危素冷嘲热讽道:“我以为是文天祥呢!”
听到这句话,危素立马跪地磕头不止,这是皇帝嘲讽自己不忠于前朝啊,都怪那些和尚,干吗要救自己,不然怎么受此侮辱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有磕头求平安了。
后来,在一次朝会上,朱元璋心情不错,让人牵一头会舞蹈的大象来助兴。据说这头大象是元顺帝的宠物,不知道大象是怀念元顺帝还是被朱元璋的长相给“雷”着了,见了朱元璋却卧地不起,一点儿也不给朱元璋面子。一头大象居然不给皇帝面子,这让皇帝情何以堪,不给面子就让你没命,朱元璋下令把大象杀了。杀了之后,心里的恨意还没有消除,睹象思人,朱元璋想到了危素,于是派人制作了两块木牌,亲自在牌子上题字,一块写上“危不如象”,另一块写上“素不如象”,最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竟然把这两块牌子挂在危素的两个肩膀上,以此来解恨。一看皇帝如此对待危素,御史王著等人趁机上奏攻击危素,说他是前朝之臣,这样的人怎么能在皇上左右担任侍从之职?都是读书人,何必如此难为同行呢。朱元璋于是就把危素发放到和州给元朝忠臣余阙守庙,士可杀不可辱,危素不到一年就郁郁而死。
在当时,危素不说是文坛泰斗,最起码也是声名显赫,门生故吏遍天下,新皇帝如此对待危素,文人士大夫于是纷纷谢绝皇帝征召,不愿意去做官。做官这件事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当然也不是想不来就不来的。当时的大儒名士秦裕伯,为躲避战乱,居住偏僻的上海,朱元璋做皇帝后,两次征召,秦裕伯都坚决拒绝了。两次拒绝后,朱元璋生气了,你秦裕伯算什么啊,衍圣公孔克坚都从了,还拿不下你?于是,在信中警告秦裕伯:“海滨的百姓好斗,你裕伯乃智谋之士,居此地而坚守不出,恐有后悔。”大意就是秦裕伯你不愿做官,是不是居心不良,想造反!秦裕伯看到这封信后,立即收拾行李,到南京去朝拜朱元璋了。
让你出来做官,你就得出来做官,否则砍你的脑袋!朱元璋是一个讲究法制的皇帝,还专门为这事制定并颁布了一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的律例,而且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个律例在古今中外法律都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的皇帝,谁还愿做官,谁还敢做官?当时文人士大夫都怕被举荐为官,做官就意味着倒霉开始了。当时的“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就按照这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的律例,结果将他们“诛而籍没其家”。
做官这样的好事,读书人居然不愿意去?太荒唐了吧。荒唐背后必有玄机。玄机就是这位皇帝太草菅“官”命。做了皇帝后,为了万世一表,担心他人夺取帝位,于是就借口谋反叛乱诛杀功臣宿将,而且实行连带,每一个功臣被杀都会株连一万多人。除了诛杀功臣,朱元璋还用“廷杖”酷刑羞辱,所谓“廷杖”就是在朝堂上当众用板子打大臣屁股。这算是新创,因为历来都讲究“刑不上大夫”。这对向来讲究面子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再就是“廷杖”要当着朱元璋的面,每五棍换一个打手,大多数人都是当场毙命,即使被杖者命大,逃过一死,也会落下终身残疾。
据《廿二史劄记》载:“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种状态下,人人自危,哪还有工夫做正事,做官做到这样,也够窝囊了。这样一来,读书人大都不愿意做官,官府眼看就无法运转了,那就是要求在职官员推荐,按照级别分配指标,完成不了要惩罚,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
这个时候,刘伯温想起了他曾经一个朋友—王纲。这个时候,想起谁,谁几乎就成了下一个倒霉蛋。
这个王纲是谁呢?他和刘伯温曾经有过什么往事呢?王纲真是下一个倒霉蛋吗?
问道五泄山
说起刘伯温和王纲的往事,有一个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五泄山。
五泄山在中国的确算不上名山大川,但却是一个很灵的山。正如《陋室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五泄山就是靠“大仙”名传天下的。五泄山闻名天下,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第一位大仙当属在这里出家的曹洞宗的创始人良价大师,第二位大仙就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
元朝的统治一直是流年不利,统治近百年,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是极端气候,有天灾必有人祸。天灾加上人祸等于乱世,乱世英雄起四方,但英雄毕竟是少数,多是混江湖的流氓、无赖和兵匪。这个时候,倒霉的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和那些读书的人,这些人一是心地善良,无法和这些人比恶;二是有家有室,有后顾之忧;三是手无缚鸡之力,耍流氓也没实力。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王纲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践行者。王纲这个人在元朝虽然是底层人物,但祖上还是很阔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就是他们家,据说王羲之还是他们祖上,最近有人根据族谱证明其不是王羲之的后人。
尽管不是王纲的祖上,但王纲家肯定不止一次把王羲之作为励志偶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王纲就深信不疑,并以王羲之为榜样。有王羲之这样的励志榜样,加上王纲天赋不错,又很努力,后来果然才学出众,能文能武,尤其善于识别鉴定人才。王纲以文章知名当时,《琵琶记》的作者高明经常和他惺惺相惜,往来唱和。
王纲要才有才,要能有能,在那个时候,又怎么样,又能怎么样?国家不能尽忠,那就好好尽孝,养好自己的老母,于是背着老母就到五泄山定居。在深山里,找一块平地,搭一间茅草房,平整出一块庄稼地,开始了文人最为向往的耕读生活。干活累了,读读书;读书累了,干干活。再就是陪老母聊聊天,给老母捶捶背揉揉肩,实在是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平淡过去,一天夜里,忽然听到敲门声。王纲也是一惊,兵荒马乱的年代最怕不是人家不知道你,而是人家都知道你,名声大成为靶子的概率自然高,这个时候会是谁呢?土匪?兵痞?故知?
这个门是开还是不开?尽管很忐忑,王纲还是打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