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袁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432542

ISBN:97871010902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989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青春的文治武功

余世存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生于1882年12月18日。他6岁入塾读书,13岁中秀才,15岁入湖南时务学堂。这个年轻人的道路几乎一帆风顺。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被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巡抚聘任,但他并没有在成功的道路上忘乎所以。他没有拒绝跟敏感分子如老资格的革命家黄兴联系。也就是说,他没有被社会精英地位所异化,而是对国家社会大道念兹在兹。他没有像大多数海归那样言必称海外,而是总结上几代人的经验,可以说他做的返本开新工作,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915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称帝。此时,无论革命家孙中山、黄兴,还是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都没有实力反对。年轻的蔡锷孤身犯险,他逃离北京,去云南说动实力派唐继尧们组成护国军,起义讨袁。


蔡锷护卫共和国体的奇功历来为人称道。但在我看来,如果他能够理解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的制衡用心,他就不会跟老师梁启超一样为袁世凯利用。他就不会重蹈孙中山、黄兴他们的覆辙,有名无实,有名望而无实力实权。


固然,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登高一呼,使得护国运动不同于二次革命,出乎意料地顺利。袁世凯众叛亲离,从群望所归的位置跌落。蔡锷称“袁氏诡诈阴险”、“袁氏叛逆”。此后的宣言、文告中列数袁的罪状,斥其为叛逆、“国贼”、“谋杀凶犯”。在袁世凯撤消帝制后,蔡锷通电指出“其狡猾无耻,实堪痛恨”,要大家别轻信袁世凯。这大概是有所觉悟的至痛语。


蔡锷在二次革命期间明确说,一旦袁世凯称皇帝,他就反袁。这种设定使得护国运动即使成功也大打折扣,被侮辱戏弄过一次的共和国体再也没有恢复到孙中山、袁世凯揖让总统时的气象,实力派拥兵自重。但蔡锷已经看不到他的护国运动带来的影响,他的病已是很重了,他自题联说:“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也废弃,宁死也芬芳。”


1916年11月8日,34岁的蔡锷在日本福冈病逝。这个年轻的后生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本书作者袁泉先生系蔡公后人,虽然行文偶有时髦却也极为得体,以学术的严谨心态夹以个人认知,为我们再现了蔡锷先生的伟大功行。蔡锷短暂的一生乃是青春沉潜并发扬蹈厉的一生,他因青春而辉煌。他的一生几乎是我们这个老大文明古国现代新生的隐喻,以青春之理想推动文明,而不幸夭折其中。我们中国文明新生,正需要青春的血泪、生命以献祭。清末民初,这样的青春人祭何止千万,从邹容、陈天华,到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到蔡锷……正是因为这些青春的呐喊、奋斗,我们中国才摇摇晃晃地把脚步踏入了现代性的门槛。


蔡锷没看到军阀乱政的局面,他走得清白,并成为后来者不可企及的高标。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他的文采风流也每每为人称道。他写过这样的对联:“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他跟朱德也合作过雪山关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他挽黄兴的对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这些都可圈可点。


还有他跟小凤仙的英雄美人故事也流传百年。据说他被袁世凯羁靡在北京时,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去八大胡同排遣,然后在那里遇到了名妓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据说,他逃离北京也是得小凤仙帮助。蔡锷为小凤仙写下对联:“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不信美人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小凤仙为蔡锷写下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尽管本书作者考证史实,指出他跟小凤仙之间并无其事,但人们乐意把美人风流加诸松坡先生。


比较起来,在青春夭折的革命者中间,蔡锷的病逝可能是最为人痛惜的。因为他能文能武,他的人格、气象足以经天纬地,只是历史没有给予他太多的机会。但他短暂的一生已经展示出足够的密度、温度、力度,这样的人无论认知、立场和行为如何,都会从风从雨,并影响他人。李宗仁、白崇禧、朱德这些国共名将都出于他的门下,朱德称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为人沉静,态度庄重……”“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


人们称赞蔡锷“是真革命之先觉,乃敢特立而独行”。他确实有湖南人的倔强,并有着今人难以想象的国家社会人格。蒋百里在他死后说:“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他的好友丁怀瑾则用行动来怀念蔡的遗志——功成不居,长揖归田。蔡东渡前,丁任四川富顺县长,闻蔡噩耗即辞官,闭门著书,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负勉励其家人子女,并称道蔡是真正开天辟地的人物。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却打破了此例,不论是友是敌,是新是旧,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


蔡锷英年早逝,让人为其流星般璀璨的一生感怀不已。有人甚至说,若能假以年月,蔡锷定能成为拿破仑所说的那种“为欧人之大敌的”东方兵略家。但这种假设只是历史的假设。我们今天谈论蔡锷,则确实可以理解,一个年轻人一旦发愿举意,是可以在短暂一生里成全自己也改变历史的。



较之先人,袁泉先生也许不幸得多,他一出生就注定了终生残疾,没有进过学校,一切全凭自学。但他在先人事迹的激励、启迪和感召下,居然成为作家。通览本书之后,我才略知他的生活状态。让我尤其感动而惊讶的是,年轻的袁泉先生的言路和思路在我读来毫无扞格之处,行文时有的性情、意气和练达也让我多有会心。我想,虽然年轻,袁泉先生却比一般人多经历了时间的沉潜磨洗,因而能够为我们贡献出这样一本叙述蔡锷先生行迹的大著。


这是一部值得信任的著作,也是一部值得致敬的著作。我把读袁泉先生之书所得以及自己平时思考缕述如上,愿与读者分享。蔡锷先生、袁泉先生都在艰难困苦的情形里成就了自己,他们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他们的青春光彩既给了我们这些庸言庸行者以安慰,也给了我们启迪。


是为序。


2010年12月写于北京

第一章 “军人模范,国民模范”——一个被对手敬仰的将军

他在自己34年的短暂一生中,始终向往光明,追求真理,以最大的热情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为之呕心沥血,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叱咤风云、战功显赫的壮举,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清声。


铁血良将 一代风流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想起,曾经给不可一世、窃据天下的袁世凯当头一棒,使之遭遇政治上的滑铁卢并因此一命呜呼的那个人。此人有太多理由值得被永久铭记,不仅因为他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从而挽救了中华民国,还因为他身上无可比拟的传奇色彩。


说到民国初年的将军,人们最多想起的可能是段祺瑞、冯国璋,他们是北洋集团的“哼哈二将”,一个做过总理、执政,一个当过副总统、代总统;或者还会想到“辫帅”张勋,尽管因复辟闹剧声名狼藉,但臭得也让人难以忘记;还有“秀才将军”吴佩孚,做“讨逆军总司令”的时候,他的大头像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中国享此殊荣的第一人;当然,还有上述四人的顶头上司、北洋集团的龙头老大袁世凯,不过此人活脱就是一个近代版的曹操,人们挂在嘴上更多的是“袁总统”,而非“袁将军”。那么,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想起,曾经给不可一世、窃据天下的袁世凯当头一棒,使之遭遇政治上的滑铁卢并因此一命呜呼的那个人。此人有太多理由值得被永久铭记,不仅因为他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从而挽救了中华民国,还因为他身上无可比拟的传奇色彩。


他,就是年轻的蔡锷将军。


说到蔡锷,也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和小凤仙那一段英雄美人的故事。但将军的传奇何止于此。看看蔡将军的照片,清秀儒雅,玉树临风,这翩翩书生竟身着戎装,手按军刀,着实让人惊奇。而更叫人叹服的,是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度被称为“东亚将星摇篮”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令日本军界“惊艳”;是他年仅29岁即领导新军推翻清朝在云南的统治,出任云南都督;是他在非难和质疑、威胁和利诱下,始终坚持原则,在横议中镇定自若,在压力下刚直不弯;是他在国家存亡之秋,在那些横眉立目、虎背熊腰的将军们纷纷缩头观望时,毅然肩负起保卫民国的重担,抛名利、弃生死,慷慨赴难。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而传奇的蔡锷将军。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出征前留影,其时已患肺病。


这个被袁世凯誉为“文武兼资,一时无两”的湖南英杰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若从星座说,属射手座。射手座的人忠心、爱国、守法、大方而无拘无束、精力充沛,性格上诚实、坦白而值得信任。用这些特点勾勒蔡将军的轮廓,大致不虚。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出生的地方。


这个“精力充沛”的农家子弟13岁就考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求学,18岁时立志弃文习武并改名为“锷”,21岁以一介文弱书生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陆士”在日本赫赫有名,以训练方法残忍著称,从这里走出的名将不计其数。身体瘦弱的蔡锷和同样瘦弱的同学蒋方震不但没有被魔鬼训练压垮,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他俩和同学张孝准被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时下的网络名人、畅销书作家萨苏先生对此做过一番精彩的描述,尽管有些夸张,与事实出入不小(本书第四章中有详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蒋、蔡、张三位中国士官生的顽强精神和杰出表现,不仅为疲弱不振的祖国争了光,也得到了日本军界的认可和尊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09年,华夏土地被一片一片地割让、租借出去的时候,正在广西练兵的蔡锷就明确提出:中国要想真正取得独立、自由,重树大国尊严,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入侵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达此目的,就必须普及军事教育,加紧练兵,把中国从怕打仗、打败仗的国家变成敢打仗、打胜仗的国家。而且,蔡锷还锁定了两个假想敌:一个是盘踞在中南半岛、对中国西南虎视眈眈的法国,一个是东面崛起的强邻日本,并为此制订了《越南用兵计划》和《对日作战计划》。事实证明了蔡锷的判断,30年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因战胜日本而重新获得大国地位。所憾蔡将军英年早逝,未见这一幕。若天假以年,给这位壮志铁血的将军延寿几十载,他必将投入那场悲壮的全面抗战,实现他击败外敌的夙愿。而蔡锷若能与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这些早年“陆士”的同学时隔30余载后为了各自的国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相信也将是一段值得玩味的历史吧。


蔡锷身边名家、名流、名将无数,在这些人当中,蔡锷与三个人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文化巨匠梁启超。


风云际会让梁启超和蔡锷成为一对师徒,他们在护国运动中把各自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联手扳倒了袁世凯这座大山,在史上传为一段佳话。


因有这样一位学术上的名师,蔡锷具备了渊深的学养,比之一般武将,在精神气质上更加高贵儒雅。因有这样一位行动上的高足,原本已在政坛被边缘化、只能挥笔摇舌做一策士的梁启超,靠着自己的宣传鼓动,更靠着蔡锷奋不顾身的拼争角力,终于完成了再造民国的盖世奇功,于国于民于己都做出了最好的交代。


梁启超深爱此徒,蔡锷病逝后,他率弟梁启勋,女梁思顺、子梁思成祭奠亡灵时无比悲痛地说:“天不欲使我复有所建树,曷为降罚不于吾躬而于吾徒?……吾松坡乎!吾松坡乎!汝胡忍自洁而不我俱?”


一个是乱世枭雄袁世凯。


一般人都会认为蔡锷和袁世凯是一对政敌,他们最后确实走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那是后话。两人的渊源可追溯到清朝。


梁启超说蔡锷赴日留学前袁世凯曾借给他一千大洋助学,也算是帮过蔡锷一把。袁世凯年长蔡锷23岁,当蔡锷还只是个四处借贷的穷学生时,袁世凯已贵为工部右侍郎。其实,袁世凯并未见到蔡锷,他并不知道这笔钱会落到蔡锷手里(下一章详述此事),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个不知名的湖南后生17年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蔡锷学成归国后,袁世凯欣赏他的见识和才干,便希望笼络帐下,为己所用。两人之间还有一件趣事。1913年10月,蔡锷奉调进京,刚到北京时,他着军服觐见袁世凯,袁世凯送给他一件做工考究的大氅,亲切地说以后见面不必拘礼再着正装,穿这个就可以。第二次在中南海召见蔡锷,袁世凯耍了个心眼,叫上自己的将官们一同见面,而且要求大家都着军装,自己也穿上大元帅服,就这样等着穿便装的蔡锷。这一招曾经用在浙江都督朱瑞身上,身着马褂的朱瑞被着装整肃的袁世凯一通训话,尴尬得汗流浃背。不料,这一次计不得酬,出现在眼前的蔡锷依然是军服、马靴、手套、勋章一样不少。一个回合下来,老袁明白,这个年轻的南方军人极为严谨自持,很难搞定。


袁世凯不但没能征服蔡锷,最终还被他击败。1915年,袁世凯即将称帝时,蔡锷经过一番暗战巧计脱身,从袁世凯眼皮底下消失,回到云南发动起义。老袁得知蔡锷已经脱离自己掌控时顿足长叹:“我一生算计人无数,不想却被人算计!”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所谓的京城名妓小凤仙。


蔡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是人们的一个兴奋点,根据这段姻缘演绎的小说、戏曲和影视剧不计其数,以至于有人坚定地认为凤仙姑娘就是将军之妻,至少是妾。这是艺术的胜利。不可否认,以蔡将军之文武兼备、清秀俊朗,身边再伴一位倾国倾城的奇女子,实在是理想中的绝配。而蔡锷与小凤仙又确有来往,相信他们互相爱慕,小凤仙因这份爱舍生忘死地把将军护送出京,完成护国大业,岂不是把真、善、美推向了极致?


完美的故事总免不了有臆想的成分,约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事实没有这么理想化,至少小凤仙不是将军之妻,连妾都不是。


那么,小凤仙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她和蔡将军的感情深不深?她究竟有没有帮助蔡将军逃离虎口?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谜,后面的章节都将一一详述和解析。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或是对传奇感兴趣的人,都将从蔡将军的故事里得到自己想了解的东西。

勇为道义献身的护国军神


西洋人常常讥笑中国没有为主义而抗争的人,而护国战争终于让他们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人在。蔡公死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新派还是旧派,年老还是年幼,大家都一齐哀痛、悼惜,这就是蔡公的精诚感人之处。


1929年成立的中国青年党党魁曾琦这样评价蔡锷:“松坡是近世很少见的一个完人,他既有德又有才,既通武又能文。他更着重实行,与世界上一般专门好说大话的人不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对智、仁、勇三个字下的注解。西洋人常常讥笑中国没有为主义而抗争的人,而护国战争终于让他们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人在。蔡公死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新派还是旧派,年老还是年幼,大家都一齐哀痛、悼惜,这就是蔡公的精诚感人之处。”


蔡锷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者,他很少慷慨激昂地倡言革命,不会轻易表露心迹,他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在广西任职时,他的沉稳曾遭头角峥嵘的同盟会员误解,他们发动驱蔡风潮,硬是把在广西新军苦心经营五年的蔡锷赶走了。受了这样的委屈,年轻的蔡锷也未有丝毫改变。离开广西后,蔡锷到云南担任新军协统。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员、见习排长黄毓英来找蔡锷大谈革命,希望他表态。蔡锷告诫说:“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时绝对同情、支持。”不久,在重九之夜,蔡锷以总指挥的身份带领革命官兵举行起义,一夜之间占领省城昆明,宣告云南独立。


这样一个人,在日日叫卖革命、咀嚼革命的年代里,一度被历史遗忘。在革命者的谱系中,那些暗杀封建朝臣和反动军阀未遂的刺客们都要远远排在他前面。可是,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终究是实干家。


民国成立后,蔡锷主政云南。为改变云南财政拮据的局面,蔡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整顿经济,开办银行,调整税率,设立审计厅,裁撤冗员,遣散军队,倡办教育,大兴实业。他还两次带头减薪,把自己的月薪从600元减到60元,只相当于一个营长,这在全国各省中是绝无仅有的。蔡锷在都督任上只干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却使云南财政大为改观,不但不再像清朝那样需要中央拨款支援,反而还支援中央数十万元。要知道,这样的经济奇迹还是在组织滇军援川、援黔、援藏,负担了可观的军费开支的情况下取得的。蔡锷的能力由此让全国上下刮目相看。1913年,蔡锷奉调入京,离开昆明前,士绅民众欲建生祠感念其恩德,蔡锷劝止,把立祠的钱款全部赈济灾民。


1915年,袁世凯行将称帝,蔡锷义无反顾地抛下老母幼子和有孕在身的夫人,踏上反抗帝制的险途。他说不能让中国人再卑躬屈膝,他发誓要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袁世凯恢复帝制后,蔡锷在云南起义,亲率护国军第一军出征四川。蔡锷统领的第一军总数不过7000人,而军费只领得1万,子弹平均每人300发——严格来说,根本无法作战。再看看蔡锷的对手:袁世凯派出的征滇军总司令是心腹爱将、陆军第三师师长、虎威将军曹锟,后来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四任大总统;曹锟麾下进抵四川直接与蔡锷对垒的是皖系军阀巨头、陆军第七师师长张敬尧,还有吴佩孚、冯玉祥等人。这些已成名和未成名的大将们都在战场上和蔡锷厮杀过,他们的总兵力是4.5万人。0.7万对抗4.5万,这就是护国军的战斗形势,而且,北洋军队的装备还是冠绝全国的。对蔡锷和他的部队来说,一场苦战、恶战在所难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蔡锷毕竟是一代军事家,越是艰苦的战争越能表现出他高超的军事素养。他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战法,多次取得以少战多的胜利。护国军的战线不断推进,不仅极大鼓舞了护国军的士气,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尊敬和同情,而且打击了袁军初进川时的嚣张气焰,使北洋阵营内部进一步分裂。老袁愤极,他质问曹锟、张敬尧:“战报称滇黔军队加起来还不满万人,以所发子弹计,用一千粒子弹打一个敌兵都能消灭干净了,怎么会越打越多?”


气急败坏的袁世凯命令湖南地方官查抄蔡锷家产,得到的报告是“查蔡锷本籍,无一椽之屋,无立锥之地,其母现尚寄食乡人家,实无财产之可查封”。身为经界局督办、管理着全国土地的蔡锷却不曾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谋得哪怕一处地产。这是袁世凯无法想象也理解不了的。


两军鏖战数月,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护国军的伤亡比北洋军少得多。号称北洋常胜军的第七师第六旅被杀得长官中只剩一个营长,张敬尧后来在停战议和时说,再打下去,我这个师长都当不成了。


然而,累月的苦战也彻底拖垮了蔡将军的带病之躯。他研究部署作战计划,给各方发电痛陈利害争取支持,“平均每日睡觉睡不到三个钟头,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沙硬吞,他在万分艰难、万分危险中能够令全体将官兵卒个个都愿意和他同生同死,他经过几回以少击众之后,敌人便不敢和他争锋,只打算靠着人多困死他,饿死他。到后来,他的军队几乎连半饱都得不着了,然而没有一个人想着退却,都说我们跟着蔡将军为国家而战,为人格而战,蔡将军死在哪里,我们也都欢欣鼓舞地死在哪里”。可以说,蔡将军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和支撑着这支义军,燃烧自己的生命为全体同胞争人格。


1916年3月,迫于西南方面的军事压力和国内外一致声讨,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两个月后,忧惧交煎的袁世凯死在新华宫。袁贼既去,中央任命蔡锷为四川省长兼督军,领益武将军衔。这个职务显然是过渡性质的,目的是让蔡锷凭自己的号召力收拾西南残局。


护国讨袁,各方均有贡献,特别是滇、黔、桂三省,如何协调三方,又如何安抚战地四川,使得西南四省彼此相安,除蔡锷外似无第二人选。因为蔡锷在他的根据地云南已威名素著,护国战争爆发后,贵州和广西先后景从,而战争中蔡锷对四川军民又悉心保护,在川大得民心,他的民望甚高,足以服众。更重要的是,蔡锷没有乘机扩军张势的野心,所以在分配利益时会公平处置。


但蔡锷本人却无心问政,本已患病的身体被连续半年的艰苦征战彻底拖散了架,他请求辞职就医。中央不许,蔡锷只好强打精神进驻成都履职。


早在前线停战、护国阵营和北洋阵营为袁世凯的去留展开政治博弈时,蔡锷就在写给如夫人潘蕙英的信里说:“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引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为疗病计,以适国外为佳。”又在发给云南都督唐继尧、贵州都督刘显世和护国军右翼总司令戴戡的电报中写道:“所谓善后问题者俱易解决,唯关于个人之权利加减问题最易为梗。今侪辈中果有三数人身先引退,飘然远翥,实足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为后来留一榜样,未始非善。”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对这段话每字加圈,又批注云:“松公所以功成身退,原因全在此。在起义前都已与同仁痛言之。惜此等语绝非号称伟人志士者所愿闻也。”蔡锷已下定决心,他的功成身退就是要给那些“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要兑现自己事前许下的“功成不在朝,失败不亡命”的诺言。


但蔡锷并非就此弃国家于不顾。在进驻成都前一天,他对刘显世说出了心里话:“弟之思退,一以偿夙愿,一以病躯难胜繁剧,亟须趁时疗治,俾免哑废。……弟常谓治蜀非十年以上不能收效。……殊盛业也,而弟意甚漠然。北军朴勇耐劳为全国冠,惜少国家思想与军人智能,得贤将领以董率改造之,确可植国军之基础。弟甚欲置身彼中,为此后改良之导线,然刻病未能也。”蔡锷说,和治蜀相比,他更愿意训练和改造北方军队,使之成为未来国家军队的基础,可惜沉疴缠身,实在是有心无力。


经过多次请求,中央终于批准蔡锷暂时挂冠休养。段祺瑞力邀蔡锷北上,并表示愿以国务总理一席相让。但蔡锷去意已决,坚持赴日就医。


蔡锷率军抵达成都时,他嗓音沙哑已不能成声。勉力视事几天,整编川军后,蔡锷便辞职准备赴日就医。他本拟由蒋方震出任总参议兼代督军,但蒋更愿以总参议身份陪蔡锷东渡。川中军民也极力挽留,甚至有人烧着香拦在路上不让蔡锷走。


1916年8月9日,在四川督军兼省长任上仅视事十天的蔡锷扶病离蓉。上万成都民众聚集到望江楼送别,祷祝将军早日痊愈,再回来治蜀,做诸葛武侯第二。面对川人的殷殷期待,蔡锷也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告别蜀中父老文》,并传诵一时,其中最后写道:


锷行矣,幸谢邦人,勉佐后贤,共济艰难。锷也一苇东航,日日俯视江水,共证此心,虽谓锷犹未去蜀可也。


三个月后,蔡将军仙逝于日本福冈。弥留之际对好友蒋方震说:我早晚要和你分手了,没能死在对外作战的沙场上是我的遗憾,我死后一定要薄葬。并授遗训以告国人: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二)意见多由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督军、戴省长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护国军抵成都后留影,前排居中执帽者即为蔡锷。


蒋方震在给总统黎元洪的电报中写道:“一年以来,恶衣菲食以伤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向使蔡公早自知为肺疾,而身不与军旅,自可厚摄其生,以终其天年。乃以亢健之身心,值国家之多难,处僻远则觅医无从,自在军旅则调摄无方,无非为今日致死之因。是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而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于边徼为遗恨,其情可哀,其志尤可念也。伏念我大总统闻颦思将,崇报懋功,而立功各省亦将追念前劳,敷陈遗绩,则饰终盛典,自足为国史之光。”


国会议决,为蔡锷举行国葬仪式,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公长逝后,国内政界、军界、商界、学界,各地名士以至普通市民,纷纷敬献挽联,痛悼再造共和的国家英雄蔡松坡。其中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挽联写道:“军人模范,国民模范;自由精神,共和精神。”上联是对蔡公品行的褒赞,下联是对蔡公节操的概括。民间更把蔡将军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和“护国军神”。


蔡公的精神无论对上位者还是下位者,都是一笔财富。对下位者来说,坚持理想、坚持信念、坚持原则,保持独立意志,不趋炎附势,学习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即使不出大名、赚大钱,也足以令人敬重和感动,不愧为人亦不枉此生。对上位者而言,蔡公之淡泊名利、夙夜为公,足以镜鉴。而更可贵的是,蔡公不做既得利益者,为了信仰,不惜舍名弃利,捐生赴死,用生命完成了一种永恒。


蔡公戮力而为的不只是推翻帝制、保住共和,更是给国人一种勇气——我们可以也应该用生命去捍卫我们的信仰、理想和尊严。拥有这种勇气的民族是勇敢而高贵的,拥有这种勇气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

第二章 以狂士、烈士、死士为师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