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曹雪芹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樊志斌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432645
ISBN:97871010867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98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曹雪芹传
作者:樊志斌
ISBN:978710108671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中华名人传丛书》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为民族发展、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柱,是历史留给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无价瑰宝。为他们立传,既是梳理中华文化的脉络,又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升全球华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有鉴于此,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中华名人传丛书》。
自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人为名人立传。在当代中国,各种传记亦见诸市面,其中亦不乏戏说之版本,但是,能称得上代表国家级水准、资料准确、著述严谨、行文流畅、语言通俗的名人传记并不多见。本套丛书的出版即旨在做出这样一种尝试。
本套传记的作者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全部为在该著述领域有过长期深入研究,对传主生平及所处历史背景十分了解的专家学者。当然,本套传记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文学创造,恰当还原了前人的生活场景和心理活动,相较其他传记,既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又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中华名人传丛书》收录的人物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科学、文化等领域。“中华名人”的选择和收录,是经过网友投票、专家审核后确定的。本丛书由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题写书名。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大众提供一种阅读选择。衷心希望这套好读耐看、依据史实的传记读本能够为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一定贡献。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2年3月
引言 想见其为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
——《孟子·万章》
乾隆晚期,一部《红楼梦》横空出世,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赢得了人们的欣赏与欢迎。京师士人家庭,几乎家置一本。读《红楼梦》、谈《红楼梦》成为知识界的一时时尚,民间甚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的说法。自此以后,小说再也不是不入上层知识分子法眼的“小道”了!
这是一部千古奇书,读《红楼梦》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甚至认为,《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作《中国小说史》的鲁迅,从中国小说史的发展着眼,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中国小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红楼梦》不仅让中国人惊讶,也让外国人叹服。曾于1840年来华的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以中西兼通的素养和审美眼光,在他的《论圣彼得堡大学的东方藏书》一文中写道:“《金瓶梅》通常被誉为(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其实《红楼梦》更高一筹,这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坦率地说,在欧洲很难找到一本书能与之媲美。”
《孟子·万章》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见,读书而后想了解作者的情况,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种想法,既是人们对伟人的仰慕,也包含着通过了解作者,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图。
自《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谁写作了这样一部奇书,他何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就成了人们心中不解的疑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也多是些猜测而已。有些文字记载了有关作者的情况,但因为流传问题,也不为广大人群所熟悉。
民国初年,胡适引袁枚《随园诗话》中“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的记载,认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他又引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敬亭家有西园,起四松草堂,筑梦陶轩,拙鹊亭,五笏庵……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叫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的文字,知曹雪芹名霑,为通政使曹寅的孙子。
胡适兴奋地宣称:“我们有许多假设,都经不起这一条的推翻!”其后,胡适购得满人铁保编定的《八旗人诗钞》,又名《熙朝雅颂集》,从中发现了四首敦诚、敦敏兄弟有关曹雪芹的诗,分别是敦敏的《赠曹雪芹》、《访雪芹不值》和敦诚的《佩刀质酒歌》与《寄怀曹雪芹霑》。胡适认为诗中“秦淮残梦忆繁华”、“扬州旧梦”等语,皆可供考证。“于今环堵蓬蒿屯”、“残杯冷炙”等句可见雪芹贫状
。
以后,胡适依靠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写出了《红楼梦考证》的改定稿。文中,胡适指出:
《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为汉军正白旗人,曹寅之孙,曹之子,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652)前后。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雪芹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雪芹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能诗会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据上述资料,胡适断定,“《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胡适的考证方式和考证成果,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周汝昌以一部《红楼梦新证》震惊学界,将当时可以找到的曹雪芹及其家世资料扫荡一空,为曹雪芹研究的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过,《新证》一书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曹家的家世,与之相比,有关曹雪芹的材料就少得多。周汝昌清楚地了解这一点,1964年出版《曹雪芹》一书后,不断发表著作对曹雪芹进行研究和介绍。在新发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周先生于1980年将他的《曹雪芹》进行扩充,形成《曹雪芹小传》一书出版。周汝昌对《小传》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世间第一部雪芹的传记”,“是一部开山伐路的创业之作”。
吴恩裕也是致力于曹雪芹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发愿写作一部曹雪芹的传记。早在1954年,吴恩裕就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曹雪芹的生平》一文,利用曹雪芹友人诗文,对曹雪芹的家世、今昔、性格、思想、才能、爱好、家属、友人等情况进行了探讨。该文共计二十四篇,五万多字,相当于一部简略的 《曹雪芹传》。
吴恩裕还大量搜集民间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曹雪芹佚著浅探》、《曹雪芹丛考》两部重要著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外,曾保泉有《曹雪芹与北京》、李广柏有《曹雪芹评传》。小说家也参与进来,高阳创作了《曹雪芹别传》,端木蕻良则有《曹雪芹》一书。
已有的著作,为后来人的研究和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除吴恩裕外,研究者多排斥民间口碑资料,认为其中虚妄信息不少。然而,我们平时常引为证据的文人笔记所提供的信息,跟口碑资料相比,也难称准确,甚至政府官书中的记载也历来为人们所诟病。资料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问题,如何使用和研究,则在于研究者的学识与眼力。学识、眼力不同,从而引发学术的争议,进而从各个角度推动学术的研究。
当我们把有关曹雪芹的文献资料、口碑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发现,祖先留给我们的有关曹雪芹生平的信息并不少。如果我们能够再了解曹雪芹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结合各种资料,对他的个人素养、生活情况、娱乐方式进行考察,一个有立体感的曹雪芹,就会比较清晰地站在人们面前——虽然这个形象的一些细节还有些模糊。
每个研究者都清楚地知道,在当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部曹雪芹的传记不会引起争议。但是,伸向远方的路需要不断有人来探索。即便走错了,他也证明有一条路不通。何况他还有踏上光明前路的可能呢!
曹雪芹给国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多的思考,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他,应该把这种研究告诉《红楼梦》的读者,即便只是为了引起一点争议也好。
牛顿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取得成绩,但我将努力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以使自己看得远些,再远些……
上卷 百年家族
第一章 包衣世家
努尔哈赤的崛起
申时行对边境问题的处理是否全部合适,即令时至今日,也不是易于判断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总应该提到,就在这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他觉察到养虎将要贻患,就派兵征讨,但是出师不利……申时行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所以他又以和事佬的身份出面调停,建议皇帝视双方的互相参劾业已彼此对消,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于是,这位酋长今后得以为所欲为,而且还能够继续利用本朝内外官员的不和来发展他自己的千秋大业,此是后情,也不在本书叙述范围之内。这位酋长并非别人,据当日记录称,他名叫努尔哈赤。若干年之后,他的庙号则为清太祖。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历史上的女真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倏忽不定的骑兵,是中原王朝永远的噩梦。
秦帝国建立后的千年历史中,先后崛起的北疆马上民族不断地侵扰着中原王朝以及王朝治理下的农业文明:承平之际,他们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互开马市贸易;一旦时机允许,他们就会长驱直入,兵临城下,索需不厌。
为了阻断来自北方的威胁,中原王朝在东起大海,西至流沙的广阔疆域上建造起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万里长城。
长城配以中原王朝强大的军事,终于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和由此诞生的灿烂文化。但是,从来没有攻不破的城池。一旦中原王朝陷入衰落,铁马金戈就会越过长城,黄河边上就会响起声声羌笛。
历史上,不断有马上部族逾越长城,牧马中原;但是,要说最风光的,恐怕还得数东北的女真。
他们在唐时建立了渤海国。北宋末年,他们又灭亡了统治他们的辽,进而灭亡了辉煌一时的北宋王朝,将那个著名的书画皇帝徽宗及他那不抵抗的儿子钦宗,并数以千计的妃子、王孙、公主、臣工一并掳去。
中原王朝被颠覆了,但中原文化却屈服了那入侵的蛮族。关内的女真人在学习中原文化和与中原民众通婚的历史中,慢慢失去了自关外带来的、原始的文化特征。
关外的部众则仍然过着逐水草、行渔猎的生活,元、明两朝,向中央王朝进贡,并领受赏赐。
努尔哈赤登上历史舞台
按照所处位置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明朝的女真分作三部:建州女真,分布于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占据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库页岛一带的女真,因为保持着较多的原始部族特点,则被称作野人女真。
为了争夺财富和人口,三部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史书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所谓:“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不管是时势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势,频繁的战争让努尔哈赤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这位一代雄主出生于建州左卫的奴隶主家庭。
努尔哈赤兄弟三人,他是长子。十岁时,生母因病逝世。十九岁时,娶妻别住。为了生活,他到山上采松子、挖人参,运往抚顺、清河、宽甸、叆阳等关口与汉人贸易。后来,努尔哈赤投军到明朝辽东守将李成梁帐下。由于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受李的信赖。
这段经历,是努尔哈赤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他熟悉了辽东一带的山川形胜,了解了战争的指挥艺术,为他后来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出兵攻打桀骜不驯、屡犯明边的古埓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正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子礼敦之女。
城围之时,觉昌安进入古埓城中。城破之后,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唆使明军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及父亲塔克世。
战后,为了安抚努尔哈赤,明政府允许努尔哈赤承袭祖父觉昌安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一职。
愤怒的努尔哈赤,把怨气发在了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身上。他派人传言给尼堪外兰:“尔当初系吾祖部属,怂明兵害吾祖、父,恨不能手刃尔头,岂能反从尔偷生?”于是,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以父祖遗甲十三副、士兵百名讨伐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逃遁,图伦城陷。
随后,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己东征西讨,扩充势力的兼并战争。他一面以恭顺的面孔成功地蒙蔽明朝官员,使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面加紧自己势力扩张的步伐。
努尔哈赤的策略是成功的,正是他的恭顺,让以申时行为代表的一干明朝官吏放松了对他应有的警惕。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努尔哈赤由一个兵不满百的部族酋长,变成了东北各部女真的首领。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国,建元“天命”。
随着羽翼渐丰,努尔哈赤对自己东北一隅的统治也开始不满起来,他要挑战那不可一世的天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底,天命汗把各贝勒、大臣召集到自己的住处,直接对他们下达了命令:“朕与明成衅,有七大恨,其余小忿更难悉举”,故而,“今岁必征明”。
为了准备作战所需的云梯,努尔哈赤以为诸贝勒修盖马厩为名,秘密派遣七百兵丁到山上砍伐大树,制造工程器具;同时,命令各贝勒厉兵秣马,准备随时出击。
孰料,转过年来,上天却显示了不祥的征兆。史籍记载:“清晨,月将落时,有黄光贯月中,其光宽若布幅。”
金国的贝勒、大臣皆以为,这是不祥的兆头:天象示警,今岁不应轻动兵戈。努尔哈赤对此很是不以为然,他相信的是实力,是铁血的道义,他呵斥了进言的贝勒、大臣,再次重申征明是不可更改的事情。
三月十四日,准备了近四个月的两万金军出师征明。临行前,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鼓舞战斗士气。
所谓“七大恨”,是努尔哈赤认为的、明朝政府有愧于他的七件大事。实际上,说穿了,也不过是他发动战争、借以鼓动部下仇恨明朝的托辞而已。
金军实力非常,他们迅速攻陷了抚顺,虏得财宝无数,毁城烧屋而去。
抚顺陷落,大明王朝满朝皆惊。连因受挫于文官和传统,对朝廷诸事不理的万历皇帝,也深感“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一时坐卧不安起来。其后,金军不时入寇,攻城略地,杀掠人民。
努尔哈赤的军事挑衅,让明廷上下感到极大的恐惧,这个曾经恭顺的奴酋正在不断挑战着天朝的权威。更让天朝大国将相们难堪的是,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无往不利,明军被打得丢盔卸甲,关外的城堡和土地不断被扎着辫子的金人夺取。
九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的举措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打在天朝的脸上。这一天,辫子军攻下了抚顺东北的会安堡,并将俘虏的三百名屯民一律杀死,只留下一个割去双耳的屯民。努尔哈赤让他给明朝守将带回一封信。
在信中,努尔哈赤写道,如果你们认为我的行动不合理,我们可以约定时间进行决斗,十天也好,十五天也好,互相攻城决战;如果你们认为我做得对,就要向大金国输纳金帛,以求息事宁人。作为大国,你们可以偷袭我国,杀死我们百名农夫,我难道不能杀你农夫一千作为报复吗?难道你们大明要在城内种田不成?
这封信写得如此咄咄逼人,显然,这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不把大明朝放在眼里了。如果说,天朝自恃百万田土、亿兆之民,对蕞尔边关薄田不加重视,能容忍努尔哈赤种种挑衅的话,九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的举动是一个拐点,明朝政府的自尊心被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决定集中兵力、财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彻底解决辽东边患。
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四月,辽东经略杨镐率领八万多明军、一万余朝鲜军,兵分四路,直指金国都城赫图阿拉。
从表面上看,明、金双方的兵力对比大约为五比三,明、朝联军略占优势。但是,如果从军事人员的素质上来看,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由于朝廷腐败,长期以来,明军不修兵戈,不加训练,哪里有什么战斗力?!更可笑的是,一些将官听说本部要被调往辽东与辫子军作战,竟吓得伏地哀号,哭而求调。
反观金国,则是另外一种状况: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他们,因为渔猎生活的需要,对马枪箭的熟悉,就像农耕文明下农夫对牛锄锹的熟悉一样。战争对他们而言,跟吃饭、睡觉没有什么不同。加上金国方兴未艾,军令严明,因此,仗还没有开打,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金军。
努尔哈赤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很快就看透了明军的战略部署。他对诸将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 他派五百军兵抵挡南路刘綎部,自己则亲率八旗劲旅六万人,去抵挡西路杜松大军。
西路明军共计三万人,杜松以其中两万驻守萨尔浒,自率一万兵丁抵达界凡。努尔哈赤亦将自率的六万大军分为两路:代善的正红旗和皇太极的正白旗以步骑一万五千人截击杜松,其余六旗共计四万五千人则去进攻萨尔浒。
这样,在西路战争中,后金军队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金国军队狂风般的攻击下,明朝军队迅速溃散。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随后,金军兵不卸甲、马不解鞍,调转方向,继续攻击他路明军,马林、刘綎部先后遭到歼灭,四路大军仅有李如柏一部因行动稍缓,得以保全。
萨尔浒一战对明金双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被党争、宦官搞得焦头烂额的明政府,再也不能集结大量兵力主动出击,其后的国内农民战争更迫使他们在东北问题上不能有所作为。
金国这一方面,战争的胜利使得他们的装备更加精良,军事物资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与他的子弟们看清了天朝的虚弱与力不从心。
如果说,在以“七大恨”名义起兵时,他们还有所顾忌的话,现在他们没有了任何畏惧,他们要在关外建立自己的花花世界。
战争改变曹家命运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
——弘昼、鄂尔泰等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附
载满洲分内之尼堪姓氏》
曹玺,字完璧,宋枢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父振彦,从入关,仕至浙江盐法道,著惠政。
——于化龙纂修:《江宁府志》卷十七《宦迹》
公元1620年,大明帝国神宗皇帝驾崩。
神宗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的时间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算得上超长,很少有皇帝能够像他一样执掌国家权柄时间如此之久。
在朱翊钧做皇帝的四十八年中,朝廷上下发生了不少事情。其中,没能阻止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张,无疑是最要命的一件。
神宗之后,是光宗朱常洛。光宗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一月就驾鹤西去。其后继位的,是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年号称为“天启”。
天启,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汉文中少有的吉祥词汇。可惜的是,好名称没能给明朝带来好气象。
天启元年(1621)二月初三日,“辽阳一带日晕,旁有珥,如月状,赤白色,光焰闪烁。其西南东北面复各有形如日,景色昏惨;又化为青虹,状似弓”。
按照中国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委实不是什么好兆头,似乎预示着,辽阳这个东北巨城要发生什么不吉的事情。
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赶忙把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年轻的天启皇帝,接到报告,心中惊讶。不过,他只是下达了一道要求经、抚各官严饬备御的谕旨而已,其他,就没见有什么动作了。
努尔哈赤可没有闲着,他在酝酿又一场军事行动。二月十一日,也就是辽阳日晕后的第九天,努尔哈赤就统率诸王、大臣领兵数万攻击奉集堡。
奉集堡位于沈阳东南四十里处,其西南三十里处为虎皮驿,西南九十里处即是明军东北军事重镇辽阳。三处互为犄角,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