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孙勤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5-11
书籍编号:30432671
ISBN:978710108506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7874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友声集: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65周年纪念集
作者:孙勤
ISBN:9787101085068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永远的乡情(代序)
孙勤
2012年,来新夏教授九十初度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来新夏教授当之无愧!他的家乡人祝贺他!
浙江萧山,钟灵毓秀,代有人出。来教授祖上于南宋建都临安时迁居于此,是当地的大姓望族,至今老屋犹在。虽然他少小离家,却心系故土,他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离乡七十余载,犹不忘冠山青绿、祗园梵呗。我来氏家族世居长河,而舅家经商西兴……忆少时寄住舅家,每雨中着钉鞋,踏行于老街青石板路间,叮叮音响,重绕耳畔……”每读至此,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热流。这是多么浓厚的乡情!
来教授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心体现在他对萧山发展的由衷关切,尤其关注萧山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来教授与家乡的联系日益密切。上世纪80年代初,他悉心指导萧山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使《萧山县志》在全国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90年代,他多次莅临萧山,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萧山图书馆、方志办、档案馆都曾得到过他的支持和具体指导。至本世纪初,来教授年过八旬,却离而不休,仍然笔耕不辍。勤奋和执着的收获是硕果累累,名满天下,而他对萧山的炽热乡情不仅丝毫未减,且又做出了更多的奉献。2007年2月,座落在萧山城区江寺藏经楼的“来新夏方志馆”和设在萧山图书馆内的“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相继成立,来教授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地方志和专业书籍四千余种无偿地捐献出来,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
我与来教授相识于我任萧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之时。多次的工作接触,他在我心目中不仅是博学弘通、令人尊敬的大学问家,更是一位仁厚蔼然的长者。“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的设立,不仅提升了萧山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更成为弘扬萧山地方文化、彰显乡人成就的一座标志,萧山人引以为自豪!为此,我们也要把这一份故土对游子的乡情回馈给他。于是,便有了编辑这本《友声集》的创意。2011年孟夏,趁来教授到杭参会之机,我向他表达了这个意愿。随后,即开始收集相关资料,邀约诸友撰稿。令我深受鼓舞的是,此举得到海内外友人的热情响应,三个月之内即收到相关文章四十余篇。作为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我不仅被其中诚挚的友情、亲情、师生情所感动,更每每被专家学者们所记述的来教授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所叹服!这是我编辑这本《友声集》意外的、也是最大的收获。
本书稿于10月底顺利集结,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收集了自2003年即来教授八十岁以后见于各报刊对其人其书的评论,二是邀约近年多所交往的一些同道、书友的文章。限于篇幅,对前一类文章进行了筛选,并取每位作者仅存一篇的原则后,共得篇。又根据内容,分为上、下两卷:卷上主要涉及著述与事功,卷下则记述交往与友情。其后附录“来新夏著述提要”,以概括来教授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无论是对其书的评论,还是对其人的嘉许,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深情,每一位作者都是来教授的知者。正由于此,编排起来颇感难分轩轾,于是采取了如此简易的方法——每卷中的文章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遂使书稿大致就绪。
感谢每一位作者,是你们的论与述让人们更了解来新夏教授的人品、书品和生活细节;
感谢协助编辑本书的南开大学图书馆和萧山图书馆的同仁们,是你们的工作让萧山人的一片乡情融入字里行间;
感谢中华书局和责编李晨光先生,是本书的出版把九旬游子的荣耀带给萧山。
家乡是生命的根,这本书中所承载的,正是永远的乡情!
2011年岁末
卷上
为人之学著新编——读《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有感
柴剑虹
来新夏教授出了新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来公长我21岁,诚为学术前辈,因系吾师启功先生在辅仁大学早年任教时高足,谦虚自抑,常呼我为“同门学弟”,令我每不敢应。来公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大家,又长于图书馆学,尤精于方志、谱牒之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乃厚积宏著,我学识浅陋,于古今人物年谱所知甚少,岂可妄加评骘。只能略叙一二感想,以求方家教正。
我国以谱牒叙事记人载史,据司马迁所说,始于周秦。《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太史公并说明谱、谍(牒)类的《五帝德》、《帝》、《春秋历谱牒》等,是他撰写《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的资料来源。人类社会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事迹为中心,为重心,自司马迁以来我国优秀的历史学家都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治史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至于人物年谱,如来新夏教授所论:“它是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胪述谱主一生事迹的一种传记体裁。”“它杂糅了记传与编年二体,并从谱牒、年表、宗谱、传状等体逐渐发展演变而自成一体。”年谱之作,肇始宋代,元、明二代继有所作,至清而极盛。人物年谱产生、发展的缘由,编撰的形式、体例,刊行及流传方式,等等,来公在《清人年谱的初步研究》一文中都有精辟分析,兹不赘述。尽管年谱的史料及文化价值早有公论,但是,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百年间,我国社会动荡,外强侵侮,革命接踵,政权更迭,随着对“英雄史观”的批判,对历史人物的臧否亦大起大落,不但旧有年谱的遗存保护遭遇危机,而且新谱著作也呈低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公抱定以“为人之学”为宗旨,寻访爬梳,焚膏继晷,历时十载,于1964年撰成《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六卷;不料尚未付梓,又遭“文革”厄运,书稿散落,仍在“下放劳动”之余重理笔墨,再成书稿后又多次整理补订,终于得以在他年届花甲之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更令人感佩的是,《知见录》问世后,来公诚恳听取各方意见,决意增订此书,于是再写叙录,并引朋援友,同为《知见录》纠谬正误,拾遗补阙,二十多年间孜孜
,以苦为乐,完成《知见录(增订本)》,由中华书局在2010年底印行,使“为人之学”又添新编,推进学术,功莫大焉。
《知见录(增订本)》较之原编,来公自己在是书《序言》中归纳了五点:其一,扩展内容。(原书收叙录778篇、谱主680人,新增803篇、572人;增加了谱主别名和字号索引。)其二,增添版本著录多家;一些稀见稿本、抄本多注其藏家,以便用者求书。其三,重分卷次,改六卷为十卷,完善了编纂体例。其四,增补订正,内容不独增加,而且有许多重要订正。其五,指引史料,以省却研究者翻检之劳,亦增加了此书的资料价值。除这些之外,我个人觉得此书还有下面两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点,据此书“凡例”,著录年谱谱主系“近三百年人物”,实为出生于明末清初至清末的“清代人物”,但特别注重增录生于1911年之前的近、当代著名人物的年谱。据我大略统计,全书收录近、现代人物(生活至辛亥革命之后)谱主410余位,约占全体的三分之一;其中生活至上世纪60年代者(可称当代人物)142人,又占了三分之一强。而这些人物的谱记,许多是我们研究近、现代史的关键资料,也是我前面所述因种种原因而稀缺或还来不及关注的材料。近百年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的年谱或传记,此书都有著录,而且有许多堪称最新的材料。如去世不久的文学大家施蛰存(1905—2003)、臧克家(1905—2004)、巴金(1904—2005)的谱记均有收录,其中施先生的著译年表还曾经他本人审阅修订,臧先生的年谱则有他夫人、女儿参加编撰,也都是前几年刚刚出版的。来公还把搜录年谱的视野扩展到香港及海峡对面的史学界、出版界,此书著录的年谱中就不乏香港三联、台湾商务印书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等一些著名出版社的权威出版物。
第二点,来公对所收年谱及各著录版本都经过了认真的考辨,而非简单叙录。据我统计,他在著录中所加按语(即“新夏按”)有803则之多。这些按语,或指正各家著录之误(谱主生卒年、姓名、籍贯等),或考辨年谱版本、编者、谱主行事系年,少则十几二十字,多则五百余字,均有研究心得融入其间,大大提高了此书的学术价值。目前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往往只强调搜集、罗列材料,而不重视对材料的科学辨析和准确运用,致使基础不牢,结论架空。来公治学之严谨,对改进学风应该有启示意义。
人物年谱及活动事迹往往是各种地方志的核心内容,故而来新夏教授对方志之学情有独钟,老而弥笃。他于耄耋之年支持家乡萧山设立“来新夏方志馆”,将自己历年收藏的各类方志289种528册和相关论著、工具书347种捐赠给方志馆,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与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年,启功先生曾亲笔书写了一首七律,命我带给来公,祝贺他的八十大寿。诗云:
难得人生老更忙,新翁八十不寻常。
鸿文浙水千秋胜,大著匏园世代长。
往事崎岖成一笑,今朝典籍满堆床。
拙诗再做期颐颂,里句高吟当举觞。
如今,来公已过米寿之庆,仍神清气爽,体健心壮,文思敏捷,笔耕不辍,此乃来公之福、学界之幸。我们在衷心祝愿来公康泰吉祥的同时,也期盼他仍有大著不断问世。
(柴剑虹,中华书局编审)
《书目答问》研究及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大成之作——评来新夏先生等的《书目答问汇补》
陈东辉
古籍数量众多,人的精力有限,许多古籍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精读甚至泛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很多古籍仅需了解其大体情况。虽然近现代曾先后推出了多种古籍导读著述,但就总体而言,至今还没有可以完全替代《书目答问》之作。《书目答问》作为一部带有导读性质的重要著作,曾经影响了几代学者,至今仍为此类读物之翘楚。笔者每年为浙大古典文献专业学生讲授“古典文献学”课程时,均将《书目答问》列为首部向学生重点推荐的精读之书,避免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在初读之时,确实感到满纸书名、人名,颇为枯燥,但渐渐入门之后,感觉收获甚大。笔者将《书目答问补正》视为案头必备之书,收有该书的多种版本,当时感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刊布的方菲点校整理的《书目答问补正》颇具特色,因为它加入了部分重要图书在1949年以后的整理出版情况。关于《书目答问》的增补之作,数量不少,但分散各处,并且大多印数较少(有的还是稿本),流布欠广。当时曾想,如果有一部著作能把上述增补之作汇成一编,必将给广大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将使《书目答问》的学术价值大为增强。中华书局于2011年4月推出的来新夏、韦力、李国庆三位先生共同完成的《书目答问汇补》(以下简称《汇补》),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笔者见到此书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部120万字的著作通读一过,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深感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之性质有点类似于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和杜泽逊的《四库存目标注》
,不但嘉惠读者良多,而且必将极大地推动《书目答问》的研究,堪称《书目答问》研究及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之著作。具体而言,该书之特色至少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底本选择妥当。因当时条件所限,来先生之旧稿以民国二十年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本作为底本。清光绪五年王秉恩所刻的贵阳本(简称“贵阳本”),改正了光绪二年刻本多处误字而成较善之本,编者遂决定改用贵阳本作为《书目答问汇补》之底本。柴德赓曾经先后撰写了《记贵阳本<书目答问>兼论<答问补正>》和《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
,揭示了贵阳本的价值。柴氏曰:“《答问》由光绪五年王秉恩贵阳刻本,与原刻颇有异同,予尝校得二百八十余条,大率原刻本误而贵阳本是,范氏补正,殆未见此本。今观范氏所补正者,贵阳本每先有之,贵阳本所已正者,范氏或沿旧未改,则范书虽佳,贵阳本亦自有其价值。”
此外,吕幼樵在《<书目答问>王秉恩刻本述论》
一文中,也充分肯定了贵阳本的价值。但吕氏在文中得出的“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这一结论,尚可商榷。范氏未能见到贵阳本确实是一大遗憾,《书目答问补正》之所以出现多处沿袭旧本讹误的情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利用贵阳本。然而就总体而言,范氏的重要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前人已多有指出,此不赘述。从《书目答问汇补》所收录的16位学者、藏书家的增补批校也可以看出来,范氏所补之内容最为丰富,除了订正原书之误外,既有大量增补,又有不少点评,应该说总体上最有价值。
(二)材料丰富,内容完备,堪称《书目答问》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汇集了江人度、叶德辉、伦明、孙人和、赵祖铭、范希曾、蒙文通、邵瑞彭、刘明阳、李笠、高熙曾、张振、吕思勉、韦力等清末至当代16位学者、藏书家的增补批校(含两位佚名氏批校本),其中大多乃首次公开刊布。如伦明批校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邵瑞彭批校本乃稿本(如今已不知去向),来先生早年曾自书肆借录一过,今将校文汇补于该书。刘明阳批校本乃稿本(如今已不知去向),来先生早年曾自书肆借录一过,今将校文汇补于该书。诚如该书“后记”所云,刘明阳批校本考订精审,见解独到,品评是非,冰释疑窦,实有点睛之效。如在该书第769页《笠泽丛书》一条下,刘氏批“陆本、顾本两本行格同,显明区别,只在卷末‘清朝’两字抬不抬”。高熙曾批校本乃稿本(如今已不知去向),来先生早年曾借录一过,今将校文汇补于该书。韦力批校本乃稿本,今藏韦氏芷兰斋,此前从未公布。该书中有不少汇补者按语,对各家校语及贵阳底本略作说明,同时兼采其他学人的研究成果,以断是非。正文中为来先生所加,附录中为李先生所加。如第261页的按语指出,张锡瑜《史表功比说》一卷,范希曾误“表”为“记”。第277页的按语指出,孙联薇,范希曾误“薇”为“微”。第284页的按语指出,《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四川初刻本著者作倪
,笺补本作倪粲,并误,应作倪灿。第325页的按语指出,《穆天子传郭璞注》七卷平津馆本刊于嘉庆丙寅(十一年),嘉庆无庚寅,叶氏题“庚寅”,佚名及伦氏并题“庚申”(嘉庆五年),亦皆误。第358页的按语指出,范希曾题“旷照阁”,当系“照旷阁”之误。第370页的按语指出,《武林旧事》十卷的知不足斋本刊于乾隆癸丑(五十八年),叶氏所题“癸亥”当误。第393页的按语指出,《曾文正公奏议》三十二卷,《书目答问》初刻本作薛氏编,苏州刻本、贵阳本有增改。第458页的按语指出,宋刘
撰《汉官仪》三卷,晁志作刘敞撰,非。有绍兴九年刻本,阮元有影宋钞本缮写本。第788页按语指出,刘氏误“嘉靖”为“万历”,“己巳”应作“乙巳”。关于宋苏过《斜川集》六卷《附录》上下二卷,该书第784页的按语指出,《宋史·苏过本传》,有集二十卷,久已散佚。乾隆时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复从各书纂辑成帙。阮元从旧本重加缮录,矨定诗文六卷。除了上述正讹纠谬、补充材料、考辨原委之类的按语外,尚有一些按语乃言简意赅之点评。如第259页按语谓明凌稚隆刻本《史记评林》和《汉书评林》乃“精刊大本”。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与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同为清代尔雅学最有影响之论著。关于郝、邵二书之高下,多数学者认为郝书胜于邵书,但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如梁启超就是典型的挺“郝”派。《汇补》第154页《尔雅义疏》条下,张之洞曰:“郝胜于邵。”叶德辉評补云:“按邵书胜郝,谓郝胜于邵,耳食之言也。”第154页《尔雅正义》条下,李笠批曰:“不及郝。郝取材极富,精读之,识字之道思过半矣。”《尔雅义疏》、《尔雅正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并且此类评价见仁见智,不易断定。在此我们无意评论郝、邵之高下,但《汇补》所收录的上述相关资料,对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颇有价值。
(三)附录完备,索引详细,在编纂体例方面颇具特色。《汇补》之附录包括“书目答问版本图释”、“书目答问刊印序跋”、“书目答问题识”和“书目答问通检表三种”,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其中“书目答问版本图释”详细著录了编者经眼的49种《书目答问》的书名、著者、出版者、行款以及收藏者。此外,编者还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较为重要的版本,配以清晰之书影,共计53幅,以达版本比勘之功效。《书目答问》问世之后,各家不断翻雕递印,由此产生了大量版本。各家翻刻时多有序跋述其刊刻原委。“书目答问刊印序跋”收录了8家11种序跋,包括潘靇的《书目答问序》、王秉恩的《书目答问跋》、李元度的《重刻轩语书目答问序》、舒龙甲的《书目答问笺补序》、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自序》、《上南皮张相国论目录学书》和《书目答问笺补凡例》、叶德辉的《书目答问評补序》和《书目答问評补后序》、柳诒徵的《书目答问补正序》、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跋》。这些序跋对于明了各家刊印《书目答问》之旨趣,以及该书之流布颇有助益。《书目答问》乃影响巨大之重要书籍,不少学者和藏书家常常把相关感想记在所得书上或所编书志中。“书目答问题识”收录了陈彰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叶德辉的《书目答问》题识十二则、秦更年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伦明的《书目答问》朱笔题识、孙人和的《书目答问》蓝笔题识二则、王伯祥的《书目答问补正》墨笔题识二则、袁行云的《书目答问补正》墨笔题识二则、王秉恩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二则、潘景郑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罗
的《书目答问笺补》墨笔题识、高熙曾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三则、来新夏的《书目答问》墨笔题识五则、刘明阳的《补书目答问补正》墨笔题识五则、邵瑞彭的《书目答问补正》墨笔题识。这些题识虽然多为短札片语,但不乏真知灼见,并且刊有这些题识的《书目答问》大多珍藏在各大图书馆,故对于《书目答问》的研究当属不可多得之宝贵资料。“书目答问通检表三种”包括《书目答问所谓著述家之姓名、籍贯、学派、著述表》、《书目答问著录之书籍而作者未列著述家之书名表》、《书目答问未列著述家而著作著录于书目答问中之各家姓名、著述表》,系来先生1943年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时,在其师余嘉锡的指点下,利用暑假编制而成,有点类似于课外作业,但至今仍有重要学术价值。
《汇补》附录中有不少精到的考辨文字。如第1119页指出,清光绪二年四川初刻初印本《书目答问》四卷、清光绪二年四川修订重刻本《书目答问》四卷的行款字数相同,而其他版刻方面则完全不同,实为两个版本。二者相异之处如下:一、两个版本经部正文从第四行双行小字开始文字不同;二、两个版本的刊刻字体不同;三、两个版本的版框大小不同,初刻初印本大,修订重刻本小;四、卷端下书口所题刻工姓名不同,初刻初印本题“邹履和”,修订重刻本题“彭焕亭”。又如第1121页著录了清光绪四年吴县潘靇影刻本,认为此本与清光绪二年四川修订重刻本的行款字数、卷端下书口题“彭焕亭”刻工姓名,以及经部正文第四行双行小字始题“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均相同,当据以影刻。再如第1131页著录了民国十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增辑书目答问》四卷(题艺风老人辑),初学者仅看书名,容易产生此乃《书目答问》增补之作的误解。其实,此书行款字数及正文内容几与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相同,唯边栏不同。同时,附录还纠正了某些版本著录之讹,如该书第1120页著录了《书目答问》四卷有近年《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影印清光绪三年濠上书斋重刻本,指出:影印本卷首载《书目答问》提要云“此为光绪元年刻本”,当错。上述种种,显示出汇补者在版本目录学领域之深厚功底。
该书之所以能成为精品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三位编者的精诚合作。来先生撰有《“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一文。从古至今,“文人相轻”固然十分普遍,但“文人相亲”亦代不乏人。该书可谓“文人相亲”之硕果,堪称典范。该书凝聚了来先生近七十年的心血。来先生学识博洽,德高望重,提携后进,自不待言。《书目答问》在来先生的学术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他曾满怀深情地说道:“四十多年读了一些书。如果有人问我何书最熟?答曰:《书目答问补正》;如果有人问我有何经验?答曰:《补正》当是治学起点。”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来先生精通古典目录学,在“文革”的动乱年代中克服种种困难撰写了《古典目录学浅说》这一高质量的著作。此书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刊布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至今已重印多次,被全国多所大学选为教材或指导参考书,另外还被译为韩文出版
。笔者长期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开设“目录学”课程,即以此书作为教材。来先生在古典目录学领域的高深造诣以及对《书目答问》的烂熟于心,乃《汇补》取得成功之基础。另外,私藏古籍善本之富超过不少省级图书馆的韦力先生,很爽快地将自己“所写存私藏古籍著录成稿”纳入《书目答问汇补》,来先生颇为感动,喟然而叹曰:“韦力君,固今之刘杳也!”
韦氏之补内容较多,版本丰富,尤其是收录了不少和刻本。从该书的“叙”和“后记”可以看出,李国庆先生对该书贡献颇大。当时来先生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甚至以前自己在书上批注的那些墨笔小字也因目力不逮而模糊看不清。李先生利用整整五年的业余时间,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将来先生“毛笔行楷,蝇头细字,上下勾画,左右移写,密布于字里行间与天头地脚处,几无隙地,形如乱麻,如入迷宫”之旧稿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之清稿,并增补了大量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李先生还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搜集了珍贵的《书目答问》之图录。再则,他还在《书目答问》原书卷末所附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加了按语,其内容是在每位学者之下增补字号、籍贯、主要履历及著述等,使《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带有简明清代学术史之性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此外,李国庆还撰写了学术性很强的《书目答问汇补后记》,既显示出他在相关领域的深厚功底,又为该书锦上添花。
(陈东辉,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副主任)
年谱研究的经典之作——读《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
崔文印
来新夏先生虽已过了米寿之年,但正如他在八十初度时所讲,“热力犹在”,“只要早晨起床,依然天天向上”。近些年来,先生在继续他的“衰年变法”,不断推出学术随笔之外,还积极组织学有专长的年轻人参加,编纂大型工具书,而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之增订本,就是这种工具书的一种。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该书共有谱主680人,年谱叙录778篇,凡56万字。该书出版之后,来先生继续搜辑这方面的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又得谱主572人,年谱叙录803篇。这样,这个增订本《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即已收录谱主1252人,而年谱叙录则达1581篇,篇幅视初版几增了一倍,字数已达110万字。可以说,举凡明末以来重要人物的年谱,本书皆收录无遗。
该书按谱主生卒年原分6卷,另附谱主索引和谱名索引两种。增订之后,该书分为10卷,即卷一:生于明卒于清的人物;卷二:生于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人物;卷三:生于乾隆时期人物;卷四:生于嘉庆时期人物;卷五:生于道光时期人物;卷六:生于咸丰、同治时期人物;卷七:生于光绪元年至十九年前人物;卷八:生于光绪二十年后人物;卷九:知而未见录;卷十则是索引4种。可以看出,这种分卷勾勒的是历史结构,展示的是历史画卷。同时,其索引除初版两种外,新增补了编者索引和谱主别名字号索引两种,极大提高了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效力。
这部《年谱知见录》已远远突破了一般书目著录的模式,而是先叙该谱著录情况及谱主生平大略,次叙各年谱之特点,并间有编纂者评论。如本书共著录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的年谱4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