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在中国:18位著名科学家的人生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赛先生在中国:18位著名科学家的人生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智效民,虞雪芬校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01
书籍编号:30434166
ISBN:97873081637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007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五
马克思说,商人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开始”。事实上,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商不富,社会的价值观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商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出现了许多商帮名贾,尤以晋、徽、齐鲁、江右扬州、洞庭、宁波、龙游、闽、粤、陕最为著名,史称“十大商帮”。商人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明末清初的商人则提出了名利相通、义利相通的观点。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士商并无对立,更没有阶层地位的根本差别。士与商都是一种追求生计的职业而已,无非是职业技能要求和方法不同而已,更不能以“君子”、“小人”相区分。
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不仅不认为商人是四民之末,而且还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农本商末,反其道以商为尊。在山多地少土薄人稠的徽州,由于粮食产量不高,就算是丰年也要倚靠从江楚一带贩来的粮食才能饱食。所以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不仅能创造财富,更关系到人民的衣食生存,商重于农的观念由此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对此就有一段经典描写:“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轻重。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
作为一个读书做官的士人,凌濛初当然不能理解这样利来息往的逻辑,他看到的只是世态炎凉,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有许多对徽商的贬低评价,然而这种评价却也不失客观,比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中有:“元来徽州人心情俭啬,却肯好胜喜名,又崇信佛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中又说:“元来徽州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事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
尽管如此,在他的《初刻拍案惊奇》开首第一卷里就记录下一个书生从商、文人下海的故事,从探讨“士商相杂”和社会阶层的视角,颇值得一读。
故事名叫“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说的是明朝苏州阊门外的一个书生文若虚,下海经商“却又百做百不着”。到北京贩扇子,请出“吴门四家”题画扇面,原本以为“直上数两银子”,偏偏北京连绵阴雨,不仅扇子卖不掉,扇上胶墨还粘作一块,弄得血本无归。没奈何,邻居张大请他随同去做海外贸易,并奉送一两银子作本钱。张大是看文若虚有文化,“在船上说说笑笑”,聊解寂寞而已。上船之时,众商人大包小包搬运货物,文若虚自觉惭愧,便用一两银子买了“洞庭红”橘子百余斤,一则充充门面二则也是想途中可以解渴。没想到船到一个叫吉零国的海外异邦,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洞庭红”橘子,纷纷拿了银子论个买,让文若虚赚了个一本万利。归途遇风,船泊荒岛。文若虚百无聊赖,上岛闲走,意外发现“床大一个败龟壳”,“却便似一张无柱有底的硬脚床”。文若虚想想自己出来一趟没有置下一件海外物事,便将此物带回,原本只想作为“希罕的东西,与人看看”,没想到回到福建入住一个波斯人开的旅店,那波斯商人识货,以五万两银子买下这个大龟壳,并一定要文若虚签了买卖合同,才说出这个东西的“希罕”:原来,这叫鼍龙壳,有二十四肋,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唤做“夜明珠”,乃无价之宝。文若虚虽让波斯商人占了便宜,但他自己也一举暴富。
尽管“三言二拍”二百卷里,文人下海经商致富的故事仅此一篇,但仍能说明明末中国社会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已受到冲击,商人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地位逐步上升。
与此同时,士商合流的双向互动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带来新的社会阶层,也就是所谓的绅商阶层。当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绅开始兼营工商、投身商海时,商人阶层也在向士绅阶层流动。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政府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开始实行“纳监”制度,就是说,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之后就可以做官。刚开始,这个政策还有资格限制,即只有秀才可以纳监,到后来,即使没有秀才的身份,只要能够加倍缴纳钱粮也可以进国子监,于是,“纳监”就成为与科举并行的制度。其结果是巨富之家纷纷掏钱纳监,国子监太学生人数爆棚。纳监之后,又有捐银纳官。据南明弘治末年吏部尚书马文升的统计,当时1200名京官中有800余人的官衔是用钱买来的。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拥有钱财的多少渐成社会地位高低依据。
在苏州的钮家巷有一处大宅第,它的主人是大清朝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的潘世恩。这位大清相爷23岁状元及第,他中状元整整一个甲子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皇帝亲自邀请他出席新科进士的宴会,不仅因为他是健在的老状元,更因为他的儿子、吏部侍郎潘曾莹就是这一科进士的主考官。而在一年前,即咸丰二年,潘世恩22岁的孙子潘祖荫已高中第三名探花。潘家在官场确实是世受皇恩。然而,就在他们的府第旁边,又搬来一户姓潘的人家,这位出生徽州的富商在商场中同样搏杀出赫赫盛名,而他的府第甚至比潘世恩遗留下来的更显气派,八座砖雕门楼睥倪当下,气势恢宏,连潘世恩的后代见了都得绕着走。苏州人怕分不清这两个潘,于是分别称其为“贵潘”、“富潘”。而富人、贵人同居一条街,成了街坊邻居相安无事,正是“士商相杂”的时代见证。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朝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国门大开,被迫向资本主义工业化体系过渡,这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次整体重构,正所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变局中,商人的地位更上升成为振兴洋务的重要力量,清政府也设立商部,颁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可以根据商人集资入股的多少而分别授予顾问、议员等名誉称号或者赏给不同品级的顶戴。在此背景下,红顶商人胡雪岩、状元商人张謇更是把绅商阶层的政治角色推向了顶峰。
绅商在清末民初已经成为一个独特而强势的社会阶层,但是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强大,明太祖和雍正帝的担心毕竟没有出现,这个阶层还是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阶级,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敢也不可能去挑战官僚阶层的政治地位,而是努力维持着与统治阶级的合作关系,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随着财富的增长,他们对政治的依附关系反而更加强烈,绅商的合流终于又演变为官商的合流。
来看下面一幕:
1931年6月9日,上海华格臬路216号,上海三大亨之一杜月笙的杜公馆。
这一天,天刚亮,杜公馆附近的几条路上就挤满了人。7点一过,嵩山路、华格臬路一带,各种仪仗、彩旗、金牌齐集。当外滩的海关大钟当当响了9下时,排在杜公馆大门两旁的24响“高升”蓦地嗤嗤作响,升到半空,砰砰爆炸。杜氏宗祠“奉主入祠”的大队人马出发了。
杜月笙的故乡在浦东高桥镇。那里从前有座杜家祠堂,虽称为祠堂,但跟当时农村大多数的祠堂一样,仅有两间东倒西歪的土屋。但杜家的子孙发达了,杜家出了个杜月笙,这位海上闻人为了光耀门庭,便以祠堂为中心,收购了周围五十来亩土地,重新兴建了一座杜氏宗祠。这座祠堂从1930年初开始破土动工,到1931年5月建成。杜月笙让秘书拟出一个长达160字的大请柬,送印刷厂印刷邮寄或派专人递送,向全国各界名流发出邀请:参加杜氏宗祠的落成大典。
请柬一发,立刻惊动朝野。不到十天,各式各样的礼物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专程送来,别的不说,最让杜家人骄傲的是,达官贵人和在野名流送的匾额就挂满了一堂:
“孝思不匮”——国民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贺。
“好义家风”——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贺。
“世德扬芬”——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贺。
“慎终追远”——实业部部长孔祥熙贺。
“千国栋家”——司法院院长王宠惠贺。
“光前裕后”——警察总监吴铁城贺。
“敦仁尚德”——民国前大总统徐世昌贺。
“俎豆千秋”——民国前大总统曹锟贺。
“望出晋昌”——民国前临时执政段祺瑞贺。
“武威世承”——前北洋将军吴佩孚贺。
“武库遗灵”——国学大师章太炎贺。
“源远流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贺。
“慎终追远”——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贺。
“东方望族”——法国驻沪总领事甘格林贺。
“明德之后”——日本驻沪军司令坂西利太郎贺。
这些朱底金字闪烁生辉的匾额无一例外一个意思,就是赞美杜氏家族历史源远流长,杜氏子弟托庇祖荫杰出优秀。为了印证自己的非凡来历,杜月笙还请国学大师章太炎写了洋洋千言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杜之先为帝尧,夏时有列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湿叔……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高桥者,上海浦东之乡也。杜氏宅其地,盖不知几何世。其暑群日京兆。末孙镛自寒微起为任侠,以讨妖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桥建祠堂祀其父祖以上……
国学大师一开口,使杜月笙的家世与帝尧、杜伯联系起来,真个是“源远流长”的显赫家世了。而这个“镛”的名字也是章太炎根据《周礼大司乐疏》中的出典起的:“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这样一来,杜月生不仅在生字上加了竹头改作“月笙”而且有了“杜镛”这么一个典雅不俗的名字。从此以后,凡是公开正式的场合,他都用“杜镛”签名,如法租界当局公布的华董名字,写的便是“杜镛”。而章太炎的大手笔“祠堂记”一出,又引来一大堆名流长篇巨制的祠堂记送来,内中有胡汉民、刘芦隐的《高桥杜氏祠堂记》、汪精卫的《高桥杜氏家祠记》、前清遗老郑孝胥的《杜氏家祠记》、虞洽卿的《杜氏宗祠记》、杨度的《杜氏家祠落成颂》等等。这些“记”和“颂”全都是金泥翠墨,妙笔增华。
“奉主入祠”的黄道吉日订在1931年6月9日,这是老城隍庙的星相霸头高铁嘴选定的。为了接待好嘉宾,杜月笙的手下早已在祠堂四周加盖彩幔席棚百余间,按照计划,此次大典庆祝活动将持续三天,每天开七八百桌酒席,为此专门调来厨子三十八名,专司筵席执事安排有经验的徒子徒孙五十人;交通方面,在金利源码头自备两艘汽艇:“月宝号”与“波涛号”,此外,还从招商局和其他轮船公司调来多艘轮船,专门接送客人来往于上海、高桥之间。高桥埠头至杜祠之间,十来里路,备了奥斯汀客车十五辆、黄包车一百五十辆,接送客人;浦东高桥一带沿途没有路灯,就临时安装木桩,高悬起汽油灯,专供夜间照明之用。为了吸引高桥一带的农民也来凑个热闹,杜月笙吩咐账房预备好大批毛巾、脸盆、痧药水、灯笼和纪念章等,派人到四乡张贴海报,宣布凡来送礼的,不论送什么,一律发给纪念章一枚,凭这枚纪念章,三天内随便吃酒席、看戏,还有毛巾、脸盆等纪念品拿。这些纪念品上都印有“杜氏落成典礼”字样。
回到奉主入祠的仪仗队列:
充当开路先锋的是二十四名“红头阿三”,他们骑在高头大马上耀武扬威,这是英租界当局主动送给杜月笙做仪仗的。在两旁挤得密密麻麻的看热闹的人墙中,马队蜿蜒而过。紧接着马队之后,由八名大汉撑着一面两丈见方的国旗,国旗后边,是象征着杜月笙当时岁数的四十四面杏黄旗,当中一杆大黄旗,上书一红色“杜”字,足有五尺见方。杜字旗由四个人扶旗杆,四个人拉旗角,在六月的骄阳下,非凡耀眼。在旗帜后面,由法租界当局派出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安南巡捕步行作为护旗队。
当年画报上杜氏祠堂落成典礼的盛况
队伍之后,又有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军乐队在行进奏乐,一个连的士兵踏着乐曲的节奏,抬着蒋介石送的那块大匾,齐刷刷地走来。大匾之后,是高官达人送的匾额与“万民伞”十顶。这之后才是神主轿亭,轿亭中绣绵低垂,彩帷密匝,香烟缭绕,细乐铮琮。这轿亭是特地向老城隍庙借来城隍菩萨乘坐的金顶大轿装饰起来的,轿亭里供着栗木制成的“总神主”,由杜月笙带着几个儿子扶着轿杠,缓步而行。轿亭之后,跟着一大串送行人士,有西装革履,有长衫马褂,浩浩荡荡,总计不下三四千人。他们从杜公馆出发,经李梅路、恺自尔路、公馆马路,转入华界的老北门、小东门,直到黄埔江边的金利源码头。为了这支队伍的通行,租界当局特地停驶两个小时的电车。
11点半,仪仗队到达江边,码头上一座五六丈高的彩牌楼下,早有几百个保卫团恭候着。飘着“杜“字旗号的船只一字排在江边,上完人马车辆后,依次开发。此情此景,正应了《上海滩》那首著名的歌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汽笛一声长鸣,船到达高桥码头。大队人马又弃舟登岸,向杜祠进发。杜祠的里里外外也已经布置得花团锦簇。大门外,石牌坊前,扛起了五层高耸的大牌楼,上面镶嵌着蒋介石手书的“孝思不匮”匾额的复制品,两旁悬着立法院长于右任撰写的贺联。而最让前来贺喜与看热闹的乡亲们感兴趣的是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杨小楼、马连良、谭富英、言菊朋、肖长华、金少山、谭小培等大牌云集的一台台堂会戏文。
杜氏祠堂落成典礼上的合影
从下午3点,堂戏开锣,一直演到入夜,暮霭四合。祠堂内外开始大摆筵席。祠堂内酒席款待嘉宾,精馔细脍,出自名厨;祠堂外席棚酒席,招待当地亲朋,邻村故旧,肥鱼大肉,全是浦东风味。
6月10日清晨5点,在灯火辉煌中开始了奉主入祠典礼。上海要塞司令部奉命鸣放21响礼炮,警备司令部、第五师及上海公安局的三个军乐队依次演奏军乐。在军乐声中,杜月笙捧着神主牌位神色庄重地走上台阶,迈入享堂,毕恭毕敬地将神主放入神龛里。后面跟着孔祥熙、宋子文、何应钦的代表以及吴铁城四人为执祭。主祭仪式上,杨虎以国民党中将参议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和主席蒋介石宣读颂词。
典礼结束后,又是开宴,又是演戏……多亏了明星电影公司的张石川,带领摄影组,将杜氏宗祠的盛大奉安典礼拍成了电影纪录片,由此我们今天仍可一瞻当年的盛况。
——抚今思远,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读到过汉代大侠郭解的故事吗?事实上,杜月笙的出身就类似于郭解,但是两个人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令人感慨系之。在帮会势力的背后,杜月笙的成功还有财富的力量,而这位长袖善舞的海上闻人正是很好地调动了这两种力量,并且积极寻求与政治统治势力的合作。从官僚社会的体系来说,杜月笙并不是一名体制内的官员,但他的权势却已经超过一般的官员,而官僚体制中上层人物对他的认可,又赋予了他的权力的正当性。官商合流,从那个时代就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新格局下的秩序与等级正在一一形成,并且朝着越来越森严的方向演变。一个个家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就在这样的格局中依次展开,依次上演。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是喜,是忧,浪里看不清欢笑悲忧……
后记
人,生来平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和独立……”
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借助《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一系列经典文献已经深入人心。想想也是,大家赤裸裸来,赤裸裸去,生命的两端,无非生死;而在一场生死面前,人倒真是绝对的公平。
然而,人生毕竟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尾两端。我们真的生而平等吗?
有的人衔玉而生,钟鸣鼎食,富贵荣华似乎与生俱来;而有的人降生郊野,命比纸薄,黄泥土屋就是他全部家底;有的人死如泰山,托体山阿,起陵筑墓,备及哀荣;而有的人暴卒瘐毙,尸骨无存,轻如鸿毛,随风飘去。仅此两端,就已天壤之别,更遑论中间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说,人生来平等只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而几千年的社会现状却是——人,生来不平等。
柏拉图说:人天赋的不平等决定了政治的不平等。孔子说:尊卑有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理论就是这么相互矛盾,就看你站在哪个立场。现实却只有一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那只是个人的选择;也有人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尔等均之!——反正,我不说你也知道。
其实,人,生而不平等也没关系。虽说我们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只要凭着个人奋斗还能够换来光明的前景,那么,眼前的不平等无非是人生的不同风景。只要这个社会还在流动,只要上升的通道还是敞开着,道路坎坷又奈我何?
天生我才必有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切似乎都可逆转,情节就像电影。
然而,这一切似乎也像电影一样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现实严峻而残酷,专家警告: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后社会流动性容易降低,阶层固化正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是靠基因、靠家庭出身、靠社会环境、靠运气,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这是中国正在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机会的不平等才是最大的不平等!
然而,不平等的现象难道只是今天才有的吗?套用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那么,一切今天的东西也必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端倪。
本书就想从历史去印证为什么人会生而不平等,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破解这个难题。
作为一种德性,让我们还心存梦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