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段祺瑞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彭秀良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06-01
书籍编号:30436057
ISBN:978710110889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349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段祺瑞传
作者:彭秀良
ISBN:978710110889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段祺瑞写给孙中山的信
追思祖父段祺瑞
段慧敏
今年适逢我的祖父段祺瑞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由彭秀良先生撰写的《段祺瑞传》也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此书即将付印的时候,作者和出版方邀请我作为祺瑞公的后人,写一点感受。为此我很感谢。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祖父及我们家族的关心;感谢现在社会昌明,可以客观地讨论我祖父的得失短长;感谢研究人员抽丝剥茧、正本清源,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还原出历史真相。
我出生时祖父已经过世,所以关于他的事情我大部分是从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谈论中了解到的,很早就知道他曾任过三届民国总理,一届临时执政,享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上学,得到的又是截然相反的评论,主要就是“军阀”、“卖国”等。这让我很困惑,不知祖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慢慢地,我也变老了,血缘亲情驱使着我去了解祖父更多的信息,甚至想走进他的内心,看清他的想法,全面立体地了解他。好在随着社会日渐进步,很多史料逐渐披露,以前的一些研究“禁区”也逐渐开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变得客观公允,我也才能以独特的视角,思考祖父的为人为政。
祖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当政期间的是非功过,还是留待学者和历史去评价吧。但在我看来,至少有部分事情还是有利于历史进程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比如说“三造共和”,比如说对德宣战。“三造共和”是祖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贡献。听老人们说,祖父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三造共和”之马厂誓师,讨伐张勋复辟。
对德宣战是祖父一生最欣慰的事情。作为军人,成功争取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让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祖父的性格就是对的就坚持,谁反对也不行,即便靠“府院之争”争来的权力无法实施也无所谓。此事当时就连他最信任的徐树铮也不太赞同,但后来理解了老师的前瞻性,还借助“一战”战胜国的威名,收复了蒙古国土。
作为政治人物,在清末民初贪腐横行、人心不古的混乱时代,祖父在人品上的表现堪称杰出。祖父一生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被公论称道为“六不总理”,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早岁就听母亲描述过,祖父不仅自己不收礼,就连家中的门房都不能收门包。每逢年节,外省官员要给京官送礼,这还是清朝时期留下的规矩。当时但凡送到段公馆的物品,都要由门房放在内客厅门口的条案上,等祖父亲自过目。他总是很仔细地察看,然后挑一两件不值钱的东西收下,其余的原封退回。家里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齐燮元送来了二十多样礼物,其中最昂贵的是镶嵌多种宝石的几扇围屏,五光十色,非常漂亮,大家都喜欢,但祖父看后仍是给退回了。就连张作霖来北京看他时送的江鱼、黄羊等土特产,他也是只留下两条江鱼而已。倒是冯玉祥送来的一个大南瓜他收下了,说是不能再切了。我们将此品格视为是我们段家的骄傲和家族的家规。
我的祖父还酷爱围棋,资助培养了一批国手,特别是大家知道的吴清源等,可以说在这方面做了好事。我父亲(段宏业)也达到了国手的水平,但他和祖父下棋,输赢都要挨骂,所以他只能和顾水如等到外面去一较高下了。我小的时候,父亲要教我下棋,但看到哥哥姐姐们都在外面玩,我也坐不住了,“不学不学,我还和他们玩呢”。母亲责怪我:“男孩贪玩也就罢了,怎么女孩也坐不住呢”。自此后人没能继承下来,真是悔之。
另外,祖父的文采也是很不错的,但很少被人关注到。以前每当提到“军阀”,就好像特定在赳赳武夫之类,其实不然。我的祖父出生于人文荟萃的地方,所以能淹贯旧籍,四书五经烂熟胸中,偶尔写作亦文字精通,不离古法。他还曾将写的诗印成册,编成《正道居集》。
由于多种原因,我家基本没有保存与祖父直接相关的原始资料。在外人看来,这实不应该,甚至可以说是目光短浅。此事确实可惜,但如果说这是冥冥天意呢?因为只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这种遗憾对后人未必不是一种幸运。
2011年,我被邀请回到合肥,参与合肥段氏续修宗谱的活动。当飞机落地走出舱门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年逾古稀还能回到祖父生长的地方亲炙,甚感欣慰。回到祖父曾经住过的肥西城西桥,听族人说起了很多往事,特别是当地百姓说起城西桥很多的传奇故事,皆是因为祖父在任时期修过此桥,还说祖父感恩尊师,为他的私塾老师盖房子,而他自己却没有房产。我听着心里酸酸的,却又是热热的。
我们段氏后人目前分布在国内多地及海外,从事各行各业,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都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奉公守法,以自己的辛勤付出奉献社会,我想这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吧。
感谢当今社会能将民国的历史重新研究,能让广大民众重新认知那些“军阀”们,能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先人们说句公道话。我的祖父为官可能不是成功的,但他的人格魅力是让后人尊敬的。我希望看到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2015年2月2日
序言
杨天石
似乎是2014年7月,河北的独立学者彭秀良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是他写了一部《段祺瑞传》,中华书局准备出版,希望我写一篇序。当时,关于北洋时期或北洋政府的讨论正热闹,我虽然以十年时间主编过《中华民国史》中的一卷《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但我执笔的是其中有关“北伐战争”的段落,对“北洋军阀”,却并没有下过很深的研究功夫,属于“半瓶子晃荡”一类,很想读彭先生的书,借此补补课,对那段历史进行再学习、再思考。
段祺瑞(1865—1936年),安徽合肥人。其祖父及叔父皆为淮军将领。段本人于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被李鸿章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国后被袁世凯调到天津小站新建陆军,担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成为袁的亲信,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1905年,任新建陆军第四镇统制。辛亥革命时,派署湖广总督,并任清军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曾受袁世凯指使,率领北洋将领46人,通电“请立共和政体”,否则即“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清利害”。民国建立后,任陆军总长。1915年年底,袁世凯称帝,段表示不拥护。1916年袁取消帝制,邀段出任国务总理。1917年,张勋复辟,段组成“讨逆军”,于天津马厂誓师反对。自1916至1918年期间,段祺瑞三次出任国务总理,掌握国家大权,是北洋政府内部的皖系一派领袖。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大总统曹锟,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发生“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段祺瑞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在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段祺瑞拒绝与日本人往来。1933年2月,移居上海,受到蒋介石的礼遇。1935年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因胃溃疡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遗言称:“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彭先生此书,广泛收集资料,博采诸家学说,对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了详尽的叙述,对其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对其为官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的“六不”戒条做了绍介,对“三一八”惨案后在牺牲者面前长跪不起以及自此吃斋的讹传作了辨正。读后,收益良多,思考良多。
多年来,对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早有定论,一言以蔽之,曰“军阀”。自然,这是负面评价,似乎将其“妖魔化”,一棍子打死了。本人一向主张:以实事求是为治史最高原则,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爱之不增其美,憎之不益其恶。因此,我对于重新研究北洋史是赞成的,寄以希望的。然而,近年来,对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溢美之词日渐多了起来。例如,有人说,北洋时期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民主的时期,更是言论最自由、结社最自由、舆论环境最宽松的时期;甚至说,北洋政府最大的成就当属思想解放;还有人说,北洋政府是近代最伟大的政府,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政府;是最宽大、最有人性的政府,云云。在这些观点面前,我有点茫然。
上述观点,不是全无道理。例如:经济学家可以用数字说明,1920年之前,中国经济如何以每年平均13.8%的速度向前发展;政治学家可以用几部宪法的递嬗以及国会、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说明那个时期的民主发展程度;文化史学家可以用社团、报刊的数字来说明那个时期的结社自由和言论、学术环境的宽松,等等。然而,我觉得,上述论者的最大缺陷是将“时期”和“政府”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只要我们比较深入地研究以下的问题:哪些成绩的取得是由于20世纪时代、潮流的影响和辛亥革命精神的承续?哪些社会进步是由于人民,包括知识界的奋斗、努力和抗争?当时政府和统治者的执政重点何在?他们提出了哪些政策,其倡导和推动作用如何?北洋时期的中国发展和其政府政策之间是否存在,或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我相信,如果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上述问题之后,也许我们对北洋政府和北洋人物的评价就会持平一些、允当一些。
以上是我读彭先生的书,浏览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的一点感想,算是“序”。当然,再说一遍,我对北洋史研究不够,可以说至今尚未入门,说错了的地方,或应该说而没有说到的地方,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2015年4月2日—3日,急草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祺瑞诞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家庭背景并不是很显赫。但到段祺瑞去世时,他的地位却已很高了,可以称得上民国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可是,他的青少年时代却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
段氏家世
段祺瑞被当时的人称为“段合肥”,他是合肥人么?
关于段祺瑞的祖籍,长期跟随在段祺瑞身边的胞侄段宏纲回忆说:“段氏祖籍饶州(今江西鄱阳),明朝末年迁来安徽,起先在英山县落户,后来迁至寿县,又迁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段祺瑞出生后才迁居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故而,段宏纲说:“伯父于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祖居,后数年始随家迁至合肥乡间。他的祖父名佩,早年曾办团练以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淮军统领;父亲名从文,务农。”
最早给段祺瑞撰写年谱的吴廷燮,对于段祺瑞的家世介绍得很清楚:“唐太尉段忠烈王秀实三十八世孙也。二十三世祖讳璋,号芝山樵者,天性至孝,居父丧,寝苫枕块无殆容,有芝草生于墓前,事迹详县志,并《庐墓记》。九世祖讳本泰,清初由英山迁居寿州南乡保义集坊。曾祖讳友杰,赠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妣杨氏,赠一品夫人。道光中,迁居六安,再迁合肥。祖讳珮,字韫山,咸丰初,值洪杨之乱,与乡人刘壮肃公铭传、张靖达公树声、周刚愍公盛波、周武壮公盛传等联创团练;及淮军兴,又与刘壮肃公等隶李文忠公鸿章部下,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妣赵氏、曾氏,封一品夫人。父讳从文,赠光禄大夫、振威将军。母范氏,赠一品夫人。”
其实,段宏纲和吴廷燮关于段祺瑞家世传承的描述都不够准确。段祺瑞祖籍在湖北省英山县南河镇瓦前寻村,现在那里还建有段氏宗祠。段秀实是段祺瑞的第四十四世祖,他是唐朝一位有名的将军,为抵御吐蕃人的进攻而转战西域,后因反对朱泚僭位称帝被诛杀,唐兴元元年诏赠太尉,谥曰忠烈。《旧唐书》记述段秀实少年时的一段经历甚是感人:“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到其二十三世祖段璋那里,也就是以“芝山樵”为号的那个人时,又因“天性至孝”被载入县志,此处所说的县志就是英山县县志,可见其祖上奉长至孝的良好家风。
从英山县迁居到安徽寿州的,不是段祺瑞的九世祖段本泰,而是其第十二世祖段宪伦;从寿州迁到六安的,是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杰。段祺瑞的曾祖父为什么要搬家呢?据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回忆:“段友杰妻把一碗羊肉送给穷人吃了,段友杰不依,一巴掌失手把她打死。当地人出于义愤打抱不平,段友杰理亏,不得不搬迁。”看来,段祺瑞的曾祖母还是很有爱心的,可他的曾祖父就有些过分了,这样的搬家原因也可算是够无奈的了。但段友杰却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人,才会被清政府“赠光禄大夫、振威将军”。
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我们用“佩”字,而不用“珮”字,是多数段祺瑞研究专家的一致意见)字韫山,是一位有军功的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事于广西,很快就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段佩与同乡人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一起创办团练,助官军剿太平军。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兴起,段佩又入李鸿章麾下,“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段佩从一个粗识文字的农村青年,成为一名领取朝廷俸禄并受朝廷册封的淮军将领。不仅如此,段佩还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吴廷燮记述说:“先是有土豪刘枏、刘枢者,乘洪、杨之乱,为暴乡里,公祖韫山公仗义诛之。刘氏以惧韫山公从军于外,刘氏时谋报复,至是迁寿州炎刘庙以避之。”刘姓土豪仗着家大势大,横行乡里,欺压乡民,段佩看不过去便把他杀了。但是刘家毕竟在当地是大族,极有势力,于是,为躲避刘姓家族的报复,段家不得不搬到寿州炎刘庙(今寿县炎刘镇)。
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虽出身武将之家,却一直在家务农。“祺瑞之父尝租周氏之田,为之耕稼,治事勤谨”。“周氏”即是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系当地的大地主,段从文尚要租种周家的田地,可见段家的家境很一般。清同治九年(1870年),段从文在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买了一百多亩地,段家搬到合肥。那一年,段祺瑞六岁。
两个“合肥”
合肥逍遥津公园张辽像,三国时期的逍遥津大战就发生在这里
现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的合肥市,在清末民初只是个大县,其区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还包括今日的肥东、肥西和长丰县的南部。尽管合肥只是一个县,但它的历史却很久远,三国时“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市内尚有逍遥津公园供人游览。近代历史上,合肥出了两位颇有影响的大人物,在段祺瑞之前的李鸿章也是合肥人。徐一士说:“李鸿章为段之乡前辈,以声望之隆,当晚清同、光、宣之际,一言‘合肥’,皆知所指为李氏也。自入民国,段氏乃继之而起。专‘合肥’之称,先后若相辉映。”
段祺瑞曾作《先贤咏》诗一首,既盛赞合肥的山川风物之美,更盛赞李鸿章之于晚清历史的重要:
昆仑三干脉,吾皖居其中。
江淮夹肥水,层峦起重重。
英贤应运起,蔚然闲气钟。
肃毅天人姿,器识尤恢宏。
勋望诚灿烂,宛如万丈虹。
盛年入曾幕,文正极推崇。
发逆据白下,十三秋复冬。
分疆且不可,遣军犹北攻。
开科已取士,坛坫以争雄。
公奋投笔起,淮将征匆匆。
移师当沪渎,神速建奇功。
一战克大敌,中外咸靖恭。
全苏勘定后,抚篆摄旌庸。
助攻金陵复,鸟兽散群凶。
还师定中原,捻匪无遗踪。
分军靖秦陇,归来戍辽东。
卅载镇北洋,国际庆交融。
甲午败于日,失不尽在公。
寅僚不相能,未除芥蒂胸。
力言战不可,枢府不相容。
已筹三千万,意在添艨艟。
不图柄政者,偏作林园供。
海军突相遇,交绥首大同。
损伤相伯仲,几难判拙工。
策画设尽用,我力已倍充。
胜负究谁属,准情自明通。
及至论成败,集矢于厥躬。
继起督两粤,远谪示恩隆。
庚子拳乱作,权贵靡从风。
德使竟遇害,八国兴兵戎。
转战迫畿辅,无以挫其锋。
銮舆俱西幸,都城为之空。
联军客为主,洞穿乾清宫。
责难津津道,要协更无穷。
仰面朝霄汉,气焰陵华嵩。
环顾海内士,樽俎谁折冲?
五洲所信仰,惟有李文忠。
国危而复安,深赖一老翁。
李鸿章
“肃毅”即李鸿章,他逝世后清政府晋封他为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因此世人也称其为李文忠。段祺瑞对这位乡前辈充满了敬佩之情,更对他的历史贡献赞美有加,“国危而复安,深赖一老翁”。无论后人对李鸿章怎么评价,他却是挽救晚清朝廷免于外国人过度侵蚀的关键人物之一。
从年龄上看,李鸿章比段祺瑞足足大了四十一岁。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这天正是“财神”的诞辰日。正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合肥市瑶海区)李氏宗族更是欢声笑语,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因为又有一个小小的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位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婴儿,就是后来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的李鸿章。李鸿章先世本姓许,自江西湖口迁至合肥。李鸿章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清政府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段祺瑞出生的那年,李鸿章升署两江总督,挑起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他并于同年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掀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可以这样说,是太平天国起义成就了李鸿章的事业,而李鸿章也正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看到了西方先进国家“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才附会于曾国藩之后,把洋务运动推向了深入。有这样一位乡前辈的提携,段祺瑞才能够崛起于清末军界,进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清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京师贤良寺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心中的无奈与期盼: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去世当天,清政府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同日,袁世凯奏准段祺瑞留在直隶襄助,以知府补用,统领新建陆军炮队并总办随营学堂。随着袁世凯地位的一步步上升,段祺瑞也渐升高位,入民国后更执国柄多年,于是李“合肥”与段“合肥”前后辉映,书写了合肥历史上的一段惊世传奇。
宿迁军营
根据段宏纲的说法,段祺瑞出生在六安祖居,这也得到了很多传记作家的确认。但吴廷燮认定,段祺瑞的出生地在合肥,“二月初九日午时公诞生于安徽合肥”,似是有以讹传讹之嫌。我们还是觉得段宏纲的回忆可靠,段式巽也说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六安,所以段祺瑞的出生地是可以确定的,即六安太平集。后来,段家迁到合肥,也是确定不移的事实。
据说童年的段祺瑞不像个小孩子,不苟言笑。“祺瑞幼而岐嶷,颇静穆。儿时嬉戏,每好整以暇,见者辄称其沉默有度。即偶然言笑,亦不涉童騃杂沓之态”。沃丘仲子的这段话颇有过度赞誉的嫌疑,故而他的说法也不可全信。要说段祺瑞小时候不似其他小孩子那样具有浓浓的童稚味,好像还能说得过去。
段祺瑞八岁那年,正在担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的段佩将他接到江苏宿迁的军营里,从此开始了他最初的耳濡目染的“军旅生涯”。宿迁军营里,安徽人十居其九,段氏家族中的许多人也都投身其间。兵营偏南有一家私塾,段佩就把他送去念书。段祺瑞不喜欢读书,只喜欢舞刀弄枪。他经常把小伙伴集合在一起做战争游戏,他自己则手持指挥刀,下达一个个作战命令,行动进退,颇有章法。私塾先生看见了,也不禁止,只是见他不重学业,忍不住劝过一次:“你身为将家子弟,自宜深通行兵布阵之法,但不读诗书,则不过是一勇夫耳,你该牢记这一点。”段祺瑞从此之后,专心学业。受到老师的批评,勇于改过自新,表明少年时代的段祺瑞已胸藏大志,并具有坚忍的毅力。
由于缺乏母亲的管束和照顾,段祺瑞整天鼻涕邋遢,灰头土脸儿,很不像样子。多少年后,他府里的老佣人提起他的少年时代,还是一副不屑的口吻:“……邢宝斋这几个老人,提起段祺瑞来,都仿佛挺不佩服似的。邢宝斋说,当年段祺瑞的祖父在军队里当管带,段也随在身边。当时段祺瑞一天到晚鼻涕邋遢的,挺不起眼。邢宝斋实在看不上他,就说:‘你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可是段祺瑞总不改。邢宝斋气急了,就说:‘你这个屌样!’”
段祺瑞虽然没有少爷样,但他却交了不少朋友。这个私塾中有学生二十余人,段褀瑞与他们相处甚好,同学们都喜欢他。其中有一个叫申孟达的,住在城南申徐庄。四十多年后,申孟达在报纸上看到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时,就去北京寻找。段祺瑞亲自把申孟达接到府中,设宴为其洗尘,谈话时无拘无束,仍似当年。
申孟达不愿做官,在段祺瑞处过了两个多月,饱食终日感到厌倦,遂生回乡之念。段祺瑞赠给他很多钱,并给他一个临时执政府咨议的头衔,申孟达就返回了宿迁。回到宿迁后,申孟达在宿迁中学东南斜对门设立公馆,门前挂有“临时执政府咨议申公馆”的牌子,申家中有段褀瑞亲笔信和段祺瑞身穿官服的照片,后来因保管不善,没有留存下来。
段祺瑞在宿迁军营一呆就是八年,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儿长成了初晓世事的少年,而且还在这里与吴家姑娘订下姻缘。家住宿迁老城区东大街南端财神阁外(现老南菜市西首附近)的吴懋伟,以相命为生,人称之为相面先生(另一说是宿迁举人)。其祖上是开丝线店的,后丝线生意败落,吴懋伟便改行相面。由于家中人口多,生活贫困,吴懋伟的夫人靠推磨烙煎饼卖,来资助家庭生活。
吴懋伟经常到城郊各处串游营生,与段佩也很熟悉,并有交情。看到段祺瑞,会算命相面的吴懋伟心里暗自高兴:“此人相貌不凡,日后必做大事。”意在将女儿许配给段祺瑞,便向段佩说合,段家应允同意,并订下了婚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十二岁的段祺瑞与十九岁的吴懋伟之女结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夫人吴氏病故,时年三十四岁。吴氏之弟吴光新后来成为皖系军阀集团的重要人物,也是段祺瑞幕府中的一名重要幕僚。
清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二日(1879年4月二十二日),段佩在宿迁的军营中亡故,段祺瑞护送祖父的灵柩归葬合肥西乡小蜀山与将军岭之间的何家巷,结束了早年的军营生活。这一年,段祺瑞十五岁。
读书逸闻
把祖父的灵柩扶送到合肥家乡归葬后,段祺瑞又去做什么了呢?有人说,段祺瑞只身返回宿迁,在军营中当了一个杂役,也就是勤务兵,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日子。但大多数研究者和传记作者都认为,段祺瑞留在了合肥的家里,进入大陶岗北五千米的侯大卫庄(今肥西县小庙镇马场村)续读了一年多的私塾,在此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段祺瑞的祖父去世后,段家家道中落,生活处在贫寒之中,不但付不起学费,还欠下了私塾侯先生的膳费。为此,私塾先生扣下了段祺瑞的端砚和书桌。段祺瑞在私塾先生家搭伙,侯先生每月安排三次加餐。每逢“打牙祭”,学生除青菜豆腐外,饭头上多加两块大渣肉。有趣的是,每次“打牙祭”,段祺瑞碗底都会多两块大渣肉。有一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