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缪钺先生编年事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缪钺先生编年事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缪钺先生编年事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缪钺先生编年事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缪元朗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436241

ISBN:978710110217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601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缪钺先生编年事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凡例


一、本书尽可能详尽准确地收集使用有关缪钺先生生平、思想、著述、社交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记述缪钺先生一生的行迹。各年之间,内容详略有异,均视资料多少而定。


二、本书叙列以年、月、日为序。一年之中,无日可考者系月,无月可考者系年,以“是年”标明于该年之末。凡属某一时期之事迹,则系于此一时期之最后一年之后。


三、凡参考、引用之资料,一律注明出处,并列于书后之“主要参考文献”。1973年5月至1992年5月,凡根据先生《日常要事随录》者,不注出处。


四、凡引用资料中有无法辨识之字迹,一律用□代替。所引书信中的双行小字,用括号内的小字替代。部分引文的分段提行处以“/”表示。


五、为求行文简洁、格式统一,书中人物姓名后一般不冠尊称或职称,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写明工作单位,其后若工作单位无变动,则不再注明(先生所在单位行政领导以工作身份出现时,姓名前保留职务)。人物表字只在该人物于正文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后加括号注明,以字行者不加标注。

  • 参见先生《自传》,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71页。
  • 参见《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 参见《清史稿》卷三九五《缪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月版,第11781—11782页;《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 《溧阳县续志》卷十一《人物志·文苑》,清光绪乙亥刻本。
  • 参见《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 参见先生《先世》,家藏手稿。
  • 盖为按旧法计算,以出生年为一岁。
  • 先生《〈玉虹鉴真帖〉残本跋》,《冰茧庵序跋辑存》,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9月版,第85页。
  • 先生《华西大学教职员登记表》,1952年8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四年同。时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俗称莲池小学,校址接邻莲池公园,公园旧为莲池书院所在地,抗战前更名为“保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先生1987年4月作《寄怀姜长英学兄》诗,有“七十年前同读地,荷香藤影忆平湖”之句,自注云:“……余十二三岁时,与长英学兄同在保定读小学,校舍接邻莲池公园,有春藤夏荷之胜。”(《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81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三年同。时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址在保定西南郊,为灵隐寺旧址。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束鹿人。
  • 肃宁人。
  • 宁河人,系桐城吴挚甫(汝纶)的再传弟子。
  • 参见先生《追忆三位中学老师》,《中学生文史》1985年第7期。
  • 先生《自传》,《冰茧彩丝集》,第572页。
  •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12页。
  • 该文写于1947年5月31日,其时,先生任教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而非齐鲁大学。
  • 许君远《写作二十年》,《读书与怀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190页。
  • 校址在保定。
  • 参见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53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其时学制为六年,前两年为预科,成绩合格者,后四年进入本科。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校址在北关(即北门城关)外。校长段云峰,字巍霄,河北蠡县人。
  • 校址在城西南角,校长张敏斋,河北深县人。七七事变后,辗转入川,曾居江安。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五年同。
  • 1927年,先生作《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诗,见《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 参见先生《自传》,《冰茧彩丝集》,第571页。
  • 胡厚宣《人生漫漫为“甲骨”》,许明主编《我与中国20世纪》,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83-284页。
  • 幼名福林,河北望都人,第一班学生,后专治甲骨文和殷商史。
  • 字熙亭,河北文安人,第二班学生,后专治地质。
  • 字之屏,河北雄县人,第四班学生,后专治明史。
  • 河北保定人,生于1906年4月10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三月十七日)。
  • 指王氏所著《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 缪锺《赴都述怀》:“负米嗟何补,空生十八秋。衰亲升斗累,孤客稻粱谋。”《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附录二《君山遗稿》,第112页。
  • 此处之省略号由笔者根据先生原文添加。
  •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3册),沈阳:辽沈书社,1993年10月版,第1841页。
  • 先生是年作《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诗,见《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第413页。
  • 参见先生《回忆吴宓先生》,黄世坦编《回忆吴宓先生》,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页。
  • 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第416-417页。
  • 指吴宓。
  •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63页。
  • 参见先生《纪念籍忠寅先生》,《文献》1986年第3期。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
  • 白永文《忆保定私立培德中学》,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92年8月。
  • “冰茧庵”乃先生之斋名,“冰茧”二字出于王嘉《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寸,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入火不烧。”由此诗可知,先生取用此斋名当在1929年前。先生《从张效直先生处取沈汉青先生赐题冰茧庵读汉书图赋此志谢兼呈张效直先生》,《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8页。
  • 参见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回忆吴宓先生》,第2页。
  • 参见先生《纪念籍忠寅先生》,《文献》1986年第3期。
  • 参见梁国常《丽泽集叙》,《丽泽第一集》,私印本,1929年版,第1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浙江绍兴人,生于1914年7月26日。
  • 先生《回忆妹丈杨联陞教授——我与联陞教授的诗词赠答》,《冰茧庵剩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43页。
  • 参见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97页。
  • 刘节《刘节日记》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42页。
  •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 先生《〈梁鹤铨诗词稿〉题记》,《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48-149页。
  • 参见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7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三年同。
  • 转引自李允豹主编《河南新文学大系(1917-1990)·史料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 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8页。
  •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5页。
  • 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回忆吴宓先生》,第2页。
  • 《冰茧庵序跋辑存》,第83页。
  •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7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参见先生《乙亥南游杂诗十六首》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21-22页。
  • 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03页。
  • 先生1984年3月23日致钱鸿瑛函(原信复印件,由钱鸿瑛提供)。
  • 参见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8页;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第13页。
  •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13-14页。
  •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14页。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原载张晖《龙榆生先生年谱》,上海:学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2页。系于1937年。又见龙沐勋等著,张寿平辑释《近代词人手札墨迹》(中),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版,第552-553页。张寿平按:“此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札。”
  • 先生1937年8月29日致郭斌龢函(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疑“致”当作“知”。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周祖训《我任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十年》,周培聚主编《信阳师范学校志》,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476页。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据缪慈明回忆。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此具体时间见先生本年8月19日致郭斌龢函。
  • 据缪慈明回忆。
  •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348页。
  • 先生《坦白材料》,1955年8月18日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 9月13日,竺可桢日记曾记致电先生,但未记具体内容,或许与聘任有关。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579页。原文为“电重庆缪钺、彦威”,标点有误,应为“缪钺彦威”。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据刘操南回忆,先生还讲授过“诗经”、“高级国文”。参见刘操南《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遵义》,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2页。
  •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6卷,第579页。
  •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五年同。
  •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06-307页。
  •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7页。
  • 费巩《日记》,《费巩文集》编委会《费巩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91页。
  • 当时,治疗肺结核无特效药及其他有效之疗法,“人工气胸”一法,盖给胸腔内加压,可使肺部病灶扩展较慢。
  • 据缪慈明回忆。
  •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126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24、132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2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3-144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4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4-145页。
  • 原信复印件,由程千帆提供。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7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8-149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1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2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4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6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9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0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4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7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8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1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1页。
  •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200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5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7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9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9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1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4页。
  •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219页;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6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7页。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7页。先生1939年12月19日致陈槃函(原信复印件,由王汎森、陈鸿森提供)。
  • 原信复印件,由王汎森、陈鸿森提供。
  •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94页。
  • 参见先生《一九三九年岁除之夜王星贤招饮戏为长句时栖泊都匀》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5页。
  • 参见先生《鹧鸪天 贵阳候车,七日不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5-36页。
  •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附录一《大事记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1310页。
  • 参见先生《北归省亲腊月廿六日过重庆有感》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6页。
  • 参见先生《奉母赴遵义庚辰人日舟发江安》,《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6页。
  •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301页。
  • 参见先生《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第1集第1册,1940年。
  •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350页。
  • 参见费巩《日记》,《费巩文集》,第521页。
  •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202页。
  •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205页。
  • 此处原留一空格,疑脱“思”字。
  • 此处疑脱“言”字。
  • 参见许伯建、唐珍璧《饮河诗社史略》,《文史杂志》,1994年第2期。
    卷一 1904-1940年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
    先生名钺字彦威。江苏溧阳人。12月6日(农历十月三十日),出生于直隶迁安(今属河北省)。时先生双亲随外祖父邹梓生(字蘅衫,江苏镇江人,时任迁安县令)居住。
    高祖壬,字汝黓,号质庵,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邑庠生,屡赴举,不第。卒于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四十四。高祖母狄氏,溧阳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卒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三十七。
    曾祖梓,字可培,号南卿,生于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道光五年秀才,道光八年举人,道光年间历任知县于浙中。咸丰年间历任绍兴、宁波、杭州知府,署杭嘉湖道,两署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卒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谥武烈,年五十四。著有《缪武烈公遗集》六卷,已刊行。曾祖母王氏夫人,溧阳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卒于光绪十五年(戊子,1889),年七十九。
    祖父巩,字坚士,为武烈公幼子。生于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幼不好弄,与兄彝共学,互相切劘,经史百籍,靡不淹贯。弱冠后,有志经世,襟抱宏达,见者目为伟器。中光绪己卯科乡魁(光绪五年),寻议叙员外郎,改知府,又以浙江海运劳保归部,尽先选用,历办直赈及上海洋务差。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春,谒选入都,触暑遂卒,年三十七,时论惜之。著《海上卮言》、《菁华山馆诗文集》、《日记》,各若干卷,稿藏于家”。祖母金氏,浙江嘉善人。生于咸丰七年(丁巳,1857),卒于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年三十三。
    父亲颂唐,字饮仙,生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早失怙恃,由六伯祖父彝抚养成人,生长于北方。任北洋军械局秘书多年,家居保定。性温靖恬淡,喜藏书,公务之暇,以读书教子为乐。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十四。著有《惟是斋文集》、《惟是斋笔记》,藏于家。母邹氏,名守媛,字稚衫,江苏镇江人。生于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卒于1968年,年八十六。
    是年,张尔田31岁,王国维28岁,陈寅恪15岁。
    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 先生一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 先生二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 先生三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先生四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 先生五岁
    随全家迁居直隶省保定(今属河北省)。
    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 先生六岁
    随全家居保定。
    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 先生七岁
    随全家居保定。
    读《论语》、《孟子》,由先生外祖父口授。是岁,先生外祖父病卒。“(蘅衫公)晚岁致仕,居保定。钺七八岁时,读《论语》、《孟子》,即公所口授。宣统三年卒,年八十”。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 先生八岁
    随全家居保定。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 先生九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 先生十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 先生十一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 先生十二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 先生十三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 先生十四岁
    8月,考入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蟋蟀》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 先生十五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中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 先生十六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乞宋子痴先生画山水》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 先生十七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人日寄怀李子撝许君远》
    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 先生十八岁
    6月,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在中学四年中,先生先后受业于高兰坡(庆题)、马献图、王心研(念典)等三位国文教师,获益甚多。
    由于少承庭训,加以师长教诲,先生于中学毕业前已“受过文史之学的基本训练,学习了文字、声韵、训诂以及目录等诸种学科的常识,略通治学门径(譬如参阅《书目答问》、《四库总目提要》、段氏《说文解字注》、王氏《经义述闻》、章氏《文史通义》等);读过一定数量的经、史、子、集类的重要书籍(少量是精读,大多数是选读或翻检),也看过一些小说戏曲”。先秦书中“最喜读《诗经》、《左传》、《庄子》、《楚辞》。同时,又练习写作古文、诗、词等”。并与中学同学共结吟社,先生1928年所作《与张益孺共饮》诗自注云:“君昔年与余共负笈中学时,共结吟社,君有‘长空万里送秋雁,流水一溪冷钓船’句,余最爱诵之。”还是校刊的主要撰稿人。“最初写稿应该远溯到中学读书时间,校中发行校刊,由地理教员夏云僧先生主其事。我们那一班很有几个国学成绩卓越的人,如前年在北平病逝的李子撝兄,和现在成都齐鲁大学任课的缪彦威兄,都是家学渊源,一校之俊(他两人后来都是北大同学)。/彦威兄作诗填词,子撝兄担任翻译。两人作品名重一时,我的国学基础不及他们,但因为缺人,他们拉我合作。我试写小说。……”
    8月,就读于河北大学预科。
    编年诗
    《京都旅舍中作》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 先生十九岁
    8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282号刊登《北京大学布告》,谓“本校此次复试新生试卷业经评定完竣,兹将取定各生姓名揭布于左”。先生名列其间。是月,先生就读于北京大学文预科。
    中华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 先生二十岁
    6月,因父亲病重,先生从北京回到保定。
    8月,经马殿元介绍,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先生教书所获薪金成为全家的生活来源,供养父母、两弟、两妹。
    夏秋之际,先生父亲逝世,安葬于保定城郊江苏义茔。其地属保定江苏会馆所有。其后先生正式从北京大学辍学。
    在培德中学,先生先后讲授“国文”、“国学概论”及“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1924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培德中学。在培德中学,我非常幸运,遇到国文老师缪先生。……1924年,先生20岁时,……在培德中学任教,以赡养家人。缪先生在培德中学四年,先后开国文、国学概论及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材料充实,分析明确,口齿清俐,语言生动简洁,深受同学欢迎。又指导同学课外读书,根据梁任公所开书目,凡先秦经子,《说文解字》,四史、《通鉴》,《昭明文选》和诗词选集等等,无不研习”。所教学生中有胡厚宣、任绩、王崇武等。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 先生二十一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秋,与贾湘女士结婚。
    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 先生二十二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7月1日,长子缪慈明生。
    同月,《学衡》第59期节录发表先生致《学衡》编者函:
    神州厄运,百事殂落。文化沈黯,尤为大忧。即以文学论,皙人之长,清澄细腻,毫分厘析,抉择入微,婉达衷情,曲肖物状,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如游丝袅空,缠绵无绝。而评衡之作,尤多善言。此固学人所同感。吾宗邦近虽不竞,然以数千年之蕴积,其璀璨之光,要自有不能掩没者。譬如梨柚异味,而同悦于口;施嫱殊色,而同美于魂。不可以国势强弱横生轩轾也。故居今之世,尊人尊己,举无一当。惟有镜照衡权,撷长弃短,镕冶为崭然之真新文学,兼蓄新质,而能存故美,庶几得之。自三五巨子,以肤受末学,投国人嗜奇趋易之心,登高一呼,得名而去,使后生嚣嚣然狂走不已,其弊既为识者所洞鉴矣。而鸿生硕彦,湛溺旧闻,墨守故矩,傲然自尊,于西人之作,一切闭拒,以为绝不可相谋,斯亦未为得也。荀卿有言:“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今哗众取宠之士,既蔽于今,蔽于浅矣,而老师宿儒,抱残守缺,又不免蔽于古,蔽于博。闳达不出,孰通其邮,此千钧之责,惟冀诸君子负之。而华夏文运,亦将于斯卜盛衰焉。然则钺之所以景慕高明者,又岂独声应气求之感而已哉。
    编年诗
    《七夕雨夜》 《观菊》 《寄怀李子撝北京》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 先生二十三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2月26日,《甲寅周刊》第1卷第44号“通讯”发表2月21日先生致章士钊(行严)函及章士钊回覆:
    ……前岁曾有芜笺,辱蒙省览,浮辞鄙意,无当伟怀。嗣因丛感百端,复欲有所陈述,疏懒因循,操翰旋止。适会停刊,遂致中辍。今《甲寅》继起,蚀日重明,凡属同心,忭慰无量。读三十六期,知先生方于撰述馀暇,研讨《论衡》。王充绝学,久湮尘土。近人习于浅尝肤受之风,虽震其说之惊创,稍稍称道之,然终无大裨。先生以精邃之思,治深美之籍,阐发微义,昭宣士林,庶几仲任之子云乎?乃观近数期,先生与人往复,似殊注意于校勘考订。钺窃以为治学者,宜以闳识孤怀,旁搜远绍,校同异,辨根枝,执其纲纪,则以简御繁;泛其波流,则由博返约。呼吸千载,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轨沟通,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若夫校订训诂,乃学术之蘧庐,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纵研之至深,不为造极。譬如自沪赴都,秣陵、历下,为所必经。然若终身徘徊于秦淮河边、大明湖畔,访六朝之遗迹,挹山水之灵光,即使选胜搜奇,纤细不漏,亦只可为抵宁抵济而已,岂可谓已抵都乎?恒持此义,讥评清儒,以为唯休宁戴君,濯汉暴阳,邈不可及;会稽章氏,亦嘉禾秀出,颖竖群伦。馀则虽如高邮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