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邦伟人曾国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东邦伟人曾国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作者:(日)紫山川崎三郎,王纪卿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439904
ISBN:97872031045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4639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东邦伟人曾国藩
作者:(日)紫山川崎三郎
译者:王纪卿
ISBN:978720310454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译者的话
在我研究湘军史的二十余年中,《东邦伟人曾国藩》是我所知的两部由外国人撰写的曾国藩传记之一,而且是出版年代最早的一部。此书问世于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是与曾国藩大约同时代的日本记者紫山川崎三郎的作品。该书的出版,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因此是以近代文明的观念,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其人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谨以此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献给曾国藩诞辰二百周年。
从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看来,作者对中国清末军政巨擘曾国藩有清晰而深入的了解。很难找到一本传记作品,能以区区二十余万字的篇幅,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全面揭示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令读者轻松地徜徉于字里行间,掩卷之后,对传主能有囊括整体而又细致入微的印象。紫山川崎三郎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传主的深入研究,也在于其具有结构文章、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的高超技巧。
川崎先生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其上卷述写曾国藩从出生到去世的生平与功业,下卷介绍其家庭、教育、修养、学术、交友,由此两大层面构成伟人的巨像。而在此两卷中又分章分节,以大量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小标题,来标示正文的内容与思想,犹如讲师为学生标示课程重点,读来明快而便于理解消化,又易于记忆,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微博体裁有所类似。本书就像是围绕同一题材而撰写的微博之集合,但是其条分缕析、结构有致,则是微博所远不能及的。
作者采用了所谓心理历史学的手法,在叙述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时,以其本人所做的诗歌,生动地表现了传主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状态。这在传记作品中是很难办到的。若非作者对传主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做过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精到的心灵剖析。由此一斑,可窥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提供的这部传记,是值得一读的信史。
将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类比,是外国作者为中国人写传时常有的特色。川崎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正是以中外对比为基础。他不仅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物,而且以西方国家的大人物如华盛顿、俾斯麦等人作为标杆,使读者对于曾国藩其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高度,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紫山川崎三郎的职业是记者,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于中国晚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过颇为深入的研究。其专著除本书以外还有多部,其中的《日清战史》记载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专家们认为,对于研究中日战史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知识界中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这些著作,使他达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出版后影响颇广。因此可以说,阅读了这部《东邦伟人曾国藩》,我们便有可能看到曾国藩其人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
本书旁征博引,随处可见作者从曾国藩的奏疏、书信、诗文和日记中撷取的精华,但由于作者没有标明引文的出处,无法根据原书出处校对而正误,译者只能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来校对,又发现两者有诸多未能吻合之处,于是以《曾国藩全集》为标准,对本书中的引文做了订正。特此说明。
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重印或再版时改正,在此先致谢忱。译者联系方式为:电子邮箱,7000901@qq.com;QQ号,7000901。
王纪卿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于长沙听雨轩
东邦伟人卷序
中华之为国,四百二十一万五千方里(此处当为日本的方里。中国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译注),人口四亿余万,土地肥沃,物产繁阜,治民兴富,何为不成,何行不遂!苟有大英雄出,则世界遂不能压之;大英雄不出,则为世界赌场矣。紫山川崎三郎君曾游中华,历禹域,超长城,察其壤土之肥饶,物产之繁殖,而问其内治,则纪纲紊乱,士气消沉,因慷慨悲愤,追慕曾国藩之为人,著东邦伟人一卷,论曾氏经世之功绩之有可取,载李少荃之言曰:曾氏之为人,临事谨慎,似诸葛亮,而宏度则过矣;发谋决策类陆贽,而阅历艰难则过矣;沉重笃实肖司马光,而战功勋业则过矣。呜呼,此三人者为汉唐宋之一大伟人,而曾氏一身兼之,岂不大英雄乎。川崎君评为东方华盛顿,非诬言也。夫中华与我为同文,为唇齿,余愿复生大英雄若曾国藩者,压倒世界××,则非特中华帝国之为幸,亦我神州之幸也。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四月
古香秋月种树撰
题词
洞庭南去蛰龙蟠,维岳降神亦盖棺。
戎马关山烽火急,君臣社稷水鱼难。
文章一代庐陵正,人物千秋诸葛完。
笔下英雄呼不起,定知邻局壮心寒。
明治癸卯佛生后二日
宁斋主人弌
东邦伟人序
前十年,鸡林八道之风云是急。乃为东亚百年之计者,岂能无所动其心乎哉。明治六年,故西乡南洲先动其心,固是已。余闻曾国藩亦忧之。而其门下有李鸿章,能自承云。当此时,予与紫山川崎三郎共在京城,其讲亚细亚经纶之策也尚矣。果逢日清之役,而输赢之决也,李鸿章乃奉命下马关求成焉。予将归,先谓紫山曰:绝继废兴者,固王者之业也。故宜以雅量宏怀待之,又能资焉以为东亚百年之计也。紫山曰:可矣。既至,乃见外务大臣陆奥福堂,以献,皆不用。予于是不绝喟然叹曰:恨无雄才伟略若南洲者也,咨千载一机亦已失矣。鸿章还,又多事。既而露扼辽东,英踞威海卫,山东、云南则独、佛也。噫,危矣。吾每思清朝一机之变,至东亚百年之计,未尝不慷慨愤激,眦裂发竖也。虽然畏友紫山向著南洲传,今又著国藩传,予于是知其非偶然也。顾国藩之虑固及焉,而或贻谋未尽也。鸿章失坠亦可悲矣。吁,欲起二大俊杰于九原,以为东亚百年之长计,得乎。不如与紫山语之。以质于紫山,紫山笑而不言,不知予言果能当其意否。姑书以为序。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五月下浣
涛山冈本柳之助撰
第一章 大经世家
◇时艰忆伟人 ◇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 ◇大经世家的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时艰忆伟人
“时艰忆伟人”,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慨。我曾游历禹域,看到其版图广大,山河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看到人民的状况;然而举目四望,纪纲废弛,霸图消沉,满目悲凉,所谓“正气扫地山河羞”;目击现状,也曾慨然浩叹。回国后,与客人把酒而谈,论及东方局势,历数近世俊杰,每每想见曾涤生国藩的高风亮节,巍然高耸,超立于物表,不得不追忆其人。
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
华盛顿是世界第一流的经世家,俾斯麦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加里波第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曾国藩与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相比,虽然性格各异,但就其格局和人格而言,绝不在他们之下,不会下居于第二流的经世家。请看华盛顿统率义兵,抗击英军,终于完成创建美国的伟业;曾国藩则提领湘勇,立下戡定太平军的大功。俾斯麦辅佐威廉一世,披甲从戎,伐奥挫法,完成统一德意志联邦的大业;加里波第奉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皇帝之命,扫荡内乱,开启意大利中兴的隆运;曾国藩则网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沈葆桢、彭玉麟等一批俊杰,平粤、平捻、平回,统一西方人所谓“严格意义的中国”,亦即中国本土的十八行省,功勋卓著。如此看来,曾国藩的格局力量未必输给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可以见诸中华帝国建设的伟业。
曾国藩不似杀人未见血决不罢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不似龙蛇之略、虎豹之机、出没无常、手腕灵活的加里波第;他持心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知人之明,任人之度,用人之才,容人之量,火眼洞识,综合大观,把持经纶的大纲,鄙视空文,看重实践,无一语涉虚,无一步蹈空,规模宏远,思虑周透,大事不糊涂,小事无渗漏,大节义,大文章,大学问,敬天爱民,忠于职守,至诚如神。曾国藩的确可谓有世界级大经世家的大本领。
华盛顿崛起,开拓美国独立的天地,伟则伟矣,也无非代表富有自由自主精神的国民,摆脱母国的羁縻;俾斯麦崛起,成就德意志帝国的霸业,大则大矣,也无非追随前所未有的英主,率领勇武的精兵,继承腓特烈大王的遗国;加里波第崛起,创建意大利中兴的基业,壮则壮矣,也无非趁列国风云际会,投机取巧,玩弄外交手腕的结果。曾国藩则不然,上无明君英主,下无国民后援,中则无自居大宰相的权力,左支右绌,群小猜疑,立于其中,只手担当,建立拨乱反正的大功。虽有建设帝国的大经纶、大抱负,却不得付诸实施,非其力量规模不如那三位伟人,而是因为时势不得已之故。
大经世家的本领
曾国藩不似杀人未见血决不罢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不似龙蛇之略、虎豹之机、出没无常、手腕灵活的加里波第;他持心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知人之明,任人之度,用人之才,容人之量,火眼洞识,综合大观,把持经纶的大纲,鄙视空文,看重实践,无一语涉虚,无一步蹈空,规模宏远,思虑周透,大事不糊涂,小事无渗漏,大节义,大文章,大学问,敬天爱民,忠于职守,至诚如神。曾国藩的确可谓有世界级大经世家的大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若论理想之崇高,品性之高洁,器宇之宏阔,胸襟之极度光明,曾国藩与华盛顿正在伯仲之间。因此,曾国藩是东方国家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我曾向李少荃(李鸿章)打听曾国藩的为人,他说:“其临事谨慎,动应绳墨,而成败利钝有所不计,似汉臣诸葛亮,然遭遇盛时,建树宏阔,则又过之;其发谋决策,应物应务,下笔千言,穷尽事理,似唐臣陆贽,然涉历诸艰,亲尝甘苦,则又过之;其无学不窥,默究精要,而践履笃实,始终一诚,似宋臣司马光,然百战勋劳,阅世变,则又过之。”
曾国藩几乎是诸葛亮、陆贽、司马光合而为一的人物,他的人格结合了以上三个时代的人物优点,宛若云中之龙,无以亲近。李少荃的评价,可谓千古铁案。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如今东方正气郁屈,长久不得发泄。昆仑山巍巍,也无法遏止“斯拉夫”人种的侵入;扬子江水滔滔不绝,也挡不住“盎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进逼;何况清政府长夜之梦未醒,四亿民众昏昏于醉生梦死之中。呜呼!时当今日,谁能再造东亚乾坤,成就帝国建设大业?我俯仰古今,目击清国衰运,不得不眷眷于曾国藩其人。
第二章 政治生涯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
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并无绚烂夺目的伟观,而只有苍老稳重的光景;其政治生涯未必如李鸿章一般变化多端,波澜起伏,趣味盎然,也无一段功名赫赫的历史,但也绝非淡泊无色。他的事业,自然成为中华帝国的精神。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1811年),死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1872年)。考察其政治生涯,于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进士及第;七次迁升而任礼部侍郎,历任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任江西正考官,时值太平军大乱,临危受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五年(应为四年——译者注)甲寅(1854年)因收复武昌之功,授署理湖北巡抚,但固辞未就,被授予兵部侍郎衔;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任兵部侍郎;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四月授兵部尚书衔,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同年六月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因克复安庆之功叙太子少保衔,授予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全权;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以戡定太平天国之功叙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世袭侯爵,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剿讨捻军;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因病辞职,回到两江总督本任;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闰四月,升武英殿大学士,同年六月任直隶总督,从金陵进京,驻节保定府;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主持天津教案谈判,为御史弹劾辞职;同年七月转任两江总督,死于任地。
三朝历任,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其间三十五年,历任三朝。他倾注半生精力,成就拨乱反正的大业。这是曾国藩生涯的一大异彩。
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是经世家与国士
曾国藩得以发挥他的大本领,是因太平天国之乱所促成;但他本领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名军人,不在于他担任了将帅,而在于他是一位政治家、经世家,在于他是一位国士。
未能发挥本领的原因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官位虽重,曾国藩身为大宰相却未能掌控天下枢机,所以他虽有赫赫的军功武勋,却因此而无法建立政治功业,未能充分发挥本领。
第三章 湖南
◇潜德不耀 ◇湖南的形胜 ◇正气发泄的中心 ◇遍征十八行省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潜德不耀
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
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
湖南的形胜
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南界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北连湖北,其面积为二十一万一千八百平方千米。其人口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二千。《广兴记》记载道:“自武昌至江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潇湘,北控关洛,人皆知荆湖之险。”曾国藩则写道:“自古大江南北有事,必争此上游形势。”这都是通透实际的描述,道尽了湖南的地理形势。
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原称八本堂,取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后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之”而改现名。
富厚堂虽不胜豪华,然曾国藩得知修屋花钱七千串而为之骇叹,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道:“是日,接腊月廿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爱新觉罗氏崛起于长白山下,统一中国四百余州,建立起一个新的大帝国,产生不世出的明君英主,如太祖、太宗、圣祖、高宗,谋臣如猛云之雨,前后辈出,翼赞其霸业;而长江一带上下数千里地方人才寥寥无闻,难道是天地的正气消磨已尽,无所剩余?衡山之秀,湘水之深,洞庭之奇,云梦之大,依然无异于旧时,英雄豪杰之士却久未出于其间。
正气发泄的中心
康熙、乾隆的帝业,传到嘉庆、道光手中,逐渐衰败,满洲八旗文弱娇柔,犹如妇人女子;满洲大官无能无为,无异于木偶;政纲紊乱,威信扫地;世道荆棘,天下茅苇;大江南北,群雄割据,四百余州有如裂爪,湖南才产生了一位大伟人,天地正气发泄于长江之间,而其正气发泄的中心不问可知,便是曾国藩其人。
遍征十八行省
在宋朝的时候,周茂淑讲学于濂溪,远溯圣源,阐明天地大道,海内风响,圣学由是而兴。但是,自元明以至清初,湖南并未听说出什么巨人。直到曾国藩崛起,则探寻圣学本源,为国家而将圣学用于事业,湖南从此人才辈出,所谓“以一县之人遍征十八行省”,可见这并非偶然的现象。
《湘军记》有如下记载:
粤匪捻回既诛,余威震殊俗,北慑乌桓,南渡台澎越裳,西北涉流沙,达乌孙,西南暨于阗葱岭,武功之隆,近古罕觏,然而总其成者,湘乡曾文正公国藩也。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上面的说法虽然稍有夸张,但是团结湖南人来挽回清国的颓运,发泄天地的正气,这份功劳不可不归因于曾国藩的崛起。
然而,湖南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的元气?曾国藩解说道:
当其负羽远征,乖离骨肉;或苦战而授命,或邂逅而戕生;残骸暴于荒原,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望祭宵哭;可谓极人世之至悲。然而前者覆亡,后者继往;蹈百死而不辞,困厄无所遇而不悔者,何哉?岂皆迫于王事,逐风尘而不返与?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动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亦岂始事时所及料哉!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须知清朝自咸丰以来,天下人才,辈出湖南,固然是基于所谓循环的道理,但也是因为曾国藩倡率天下,鼓舞士气。呜呼!一国以一人而兴,曾国藩一人的精神,就是湖南一千八百万人的精神,其实也是中国四亿人的精神!
第四章 进士及第
◇曾国藩的抱负 ◇登龙门 ◇县试 ◇科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乙未岁暮杂感诗 ◇辛丑杂诗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曾国藩的抱负
“平生企高遐,力微不自量。树德追孔周,拯时俪葛亮。又兼韩欧技,大言足妖妄。”
这是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抱负。
登龙门
男儿立世,当然不能没有德追周孔、功凌管葛的抱负,但若要施展抱负,必须先占好位置;而要占好位置,则必须去登龙门,应科举。科举虽然不是容纳英雄的地方,但在清朝的中国,平时除了科举以外,就没有获取功名的余地,如果不去应科举,就不得不甘于终身不遇。于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与通常中国人的出身相同,汲汲于做好应科举的准备。
县试
曾国藩十六岁应县试,取为佾生。县试是最初的考试,就学的童生在本籍州县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几段,由县官考察。第一段要写以四书为题的作文,五言六韵排律,到了开试时间,乐手奏乐,炮手发炮;第二段要写以五经为题的作文;第三段、第四段也要按照出题写诗作文;到了第五段,县官预设筵席,在场内宴请应试者。取为第一等者称为“案首”。
科试
曾国藩经过县试以后,去应科试,补了县学生员。这是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他此年二十三岁。所谓科试,就是学政召集其管下的生员以及已经府县试过的童生加以检验的考试,其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分别升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得以补了县学生员,曾国藩则在二十三岁就补上了。由此可见,他的学识到这时已经超出一般人。
乡试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曾国藩应乡试,中了举人。乡试是将管下生员召集到该省首府举行的考试,又称“贡举”。其考试分为三段,历时八天,题目又都是四书五经、诗及策问。考试官是皇帝特派的钦差,考场事务由巡抚或总督监管,唯有顺天府由皇帝钦定。考试中试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魁元”。中试者都叫“副贡生”。
会试
翌年乙未,曾国藩去应会试,榜上无名,留在北京。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又应会试,中榜,取为贡士。会试是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三月份举行的考试,全国的举人用官费旅行,聚集于京城。考业由礼部管辖,考试官为大学士、尚书等官员,稽察大臣为亲王、大学士、都统等官员。其中试的发榜,也就是登第告示,由皇帝特命钤榜大臣来执行。中试者称为“贡士”。
殿试
曾国藩在会试中试的下一个月参加了殿试,进士及第,取为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是在会试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召集全国贡士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举行,由两名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内选取六人任阅卷大臣,即副考官。领侍卫内大臣率銮仪卫兵守卫宫门。考试只有一段,题目称为“制策”。开试时,大学士奉上制策的题目,授给礼部尚书,颁给贡士。制策有数条,要一一条对书写,书写有格式,一画之误就不得中选。每条限三百字,全文须在千字以上。其优劣分为三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赐予进士及第。其他无定员,都赐进士出身。发榜仪式有引见、赐宴及金银、簪花、银两的恩赐,待遇优渥。在清朝,这是人生荣誉的极点。进士及第,为曾国藩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也是从来功成名就的立足之地。
嘉庆十二年丁卯科江南省乡试第二场题目。乡试是将管下生员召集到该省首府举行的考试,又称“贡举”。其考试分为三段,历时八天,题目又都是四书五经、诗及策问。考试官是皇帝特派的钦差,考场事务由巡抚或总督监管,唯有顺天府由皇帝钦定。考试中试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魁元”。中试者都叫“副贡生”。
乙未岁暮杂感诗
曾国藩进京,在道光十年(1830年)甲午之交,翌年乙未参加会试,没有中榜,留在京城,不懈地钻研经史。《乙未岁暮杂感诗》写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铲)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诗中可见曾国藩雄志落落,奇气摇斗牛,这就是他当年的本色。
辛丑杂诗
曾国藩还有《道光辛丑杂诗》一首,写道:
早岁事铅椠,傲兀追前轨。张纲挈陬维,登山造岌峩。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三公渺如稊,万金睨如屣。肠胃郁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兰蕙滋,烈芬行可喜。岂期挝驽骀,前驱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染丝不成章,橘迁化为枳。壮盛百无能,老苍真可耻。樗散吾所甘,多是惭毛里。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由此可知,曾国藩抱负伟大,志望宏远,不满足于区区眼前的虚名与虚荣。
第五章 谠议
◇京官 ◇立朝謇愕 ◇转移风化之本 ◇剀议切论 ◇俨然社稷之重臣 ◇盛德亮节
京官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曾国藩授国史馆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授四川正考官,赴任四川,不久补翰林院侍讲。十一月返京,授文渊阁校理,第二年甲辰(1844年)授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宣宗驾崩,文宗登基后,曾国藩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署理刑部左侍郎。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署理吏部左侍郎,未几,任江西主考官。
立朝謇愕
《湘军记》中写道:
国藩官京秩,以理学文章著,立朝謇愕,有大臣之言,中外想望。
据此可以想见当时曾国藩是怎样的人物。
文宗即位之初,下诏求言,曾国藩陈述行政用人的意见。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写道:
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且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唯)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
接着,他论及人才萎靡的弊端:
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割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转移风化之本
其次,曾国藩论及皇帝以身作则是转移风化的根本:
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萎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再次,他又论及人才培养之道:
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