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珍藏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珍藏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珍藏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珍藏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她曾用指间触摸过无数古迹的余温,她曾置身诗篇沾染着文字的热切,她付诸一生探寻着美学真正的奥义

作者:朱云乔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442488

ISBN:97875180524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455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珍藏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容提要


她从人间四月天走来,宛若白莲,顾盼生辉。她是林徽因,游走在《再别康桥》的诗句里,穿梭在古建筑的名词间,换得一世情缘、三世爱恋、千篇赞颂。无论岁月静好,还是时代激荡,她始终面不改色,优雅前行,用蕙质兰心,照亮一方天地。她是诗人徐志摩的痴恋,是建筑师梁思成的贤妻,是学者金岳霖的挚爱。她的诗句优美灵动,她的建筑成就斐然。她是女人心中渴望成为的范本,是男人眼中的完美女神。

序言


历史是深不可测的黑匣子,装了生生世世的爱慕与离别、快乐与忧愁。总有人喜欢在其中捡拾故事的残片,温暖的、遗憾的、残酷的、撕裂的……借着昨日的温度,来复苏今世的记忆。


江南的阳光里,走来一位少女。眉眼温柔,嘴角倔强,柔和的光线里,她笑靥如花,青色襦裙闪动着细碎的光芒,表情生动得像音符在跳跃。


她是林徽因,是天生丽质的绝代名媛,是跨越时代的旷世才女,是娇柔旖旎的一方佳人,更是千万男子的一个梦。


秀美的杭州给了她清雅的容貌与灵动的气质。年少时,她的聪敏、她的优雅,使得她举手投足间充满了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羡慕与喜欢。几十年之后,当年一同玩耍读书的堂姐妹们还能够细致描绘出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可见她是如何令人倾倒。


豆蔻年华,裙下之臣比比皆是。他们不止爱她美丽的容颜,更爱她恬静的性格、高雅的气质、聪慧的才思、高傲的风骨。


她被爱包围着,却从未丧失判断与理智。她没有选择璀璨的烟火,最终执起一双温柔手,走进幸福围城。


“一代才女”的美誉,并非虚传。结婚后,她的沙龙里依旧不乏才子俊秀。才与貌,已难双全,再加上旷世的智慧,她就像是明亮的星星,无论何时,都吸引着无数崇拜的眼睛。她的客厅里,弥漫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芬芳空气。


没有人的生命是永恒的暖色。在时代的变迁里,她同样面对过苦难。质疑、羁旅、孤城、贫穷、病榻、迟暮,光鲜亮丽的光影背后,她吞咽过千般滋味。只是聪明如她,懂得平静面对,小心安放。


1955年4月1日,斯人离去,她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人间四月天。有人慨叹,红颜早逝。我却觉得,她连死亡都选择了完美。


那时,时代的阴云还没有降临在她的家庭里,她的生活尚未被撕碎,她仍旧拥有醉人的容颜和无数的关爱,可以在从容间完美地告别人世。


费正清说:“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她并非不食烟火,而是游刃有余地行走在红尘中,成为美,成为暖,成为爱与赞颂的对象。


朱云乔


2018年春

第一章 翻阅时光:轻轻走来的江南女子


莲开六月


六月,湖边细柳摇曳,湖中莲叶涌动。


这一月,“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月,“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中,芬芳素雅的一袭白莲,静静地绽放于接天的莲叶之中,纯白如雪,无瑕如玉。如身着白裙的仙子,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那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美得纯粹,让人心动,却不敢轻易靠近,更不敢动手采摘,生怕冒犯了它的清、它的纯。它不像那些看起来就娇弱无比的花朵,让人在它面前不由得生出一种保护欲;也不像那些生就充满诱惑气息的花朵,让人一见就禁不住想要占有;也不像那些拙朴的花朵,让人看到后只会感叹它的坚韧,却不想与它有所亲近。


它是精致的,那一瓣瓣洁白的花瓣,仿佛经过天工精心雕琢。那若有若无的清香,仿佛并非人间所有。它来到人间,优雅地、悠然地立在湖水之中,柔情似水。它静看人世间的变幻,静听人世间的声音,不悲不喜。无论听过多少哀怨的话语,看过多少对着西湖流泪不止的伤心人,它的心中依然洁净无瑕,不曾被尘世繁杂沾染丝毫。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柔情似水的夏季里,几丝轻风让西湖的湖面泛起些许碧波,拂动湖边垂柳柔媚的发丝,掀动湖中那一片片莲叶碧绿的裙摆。叶子中间的莲花,白皙的花瓣上透着一抹娇羞,时而抬起头轻轻一瞥,时而低下头默默不语。


一场细雨悄然而至,织出一扇轻薄的纱窗。想起曾经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借伞那一幕,浪漫而唯美。雨后的莲叶上,一颗颗清透的水珠饱满而灵动,它们收集着阳光,闪闪的、亮亮的,美极了。那清雅的莲花,因它的存在,竟平添了几分华贵的气息。


杭州,人间的仙境,尘世中的天堂。在这样的城市中出生的人,仿佛生来就带有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这样的仙境中,生出了多少温婉可人的仙子?这样的天堂里,又成长着多少令人倾心的女神?无人细数。但若是有女子如同这六月西湖中盛开的白莲一般,优雅而美丽,纯粹而坚持,那必然要引起世间无数男子的爱慕,令他们不见便倾心已久,一见便无法忘怀。那女子,定像一道光一般,穿过尘烟,透过雾霾,照在男子的心中,令他们挥之不去。


宁静而幽远的巷道里,萦绕着古朴气息的青石板从头铺到尾,散发着一股岁月的气息。无人经过时,它空空的、静静的,有人经过时,它不再空空的,却仍然静静的。高跟鞋敲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那声音回荡在巷子里,不但没有破坏那份宁静,反而为巷子更添了一些幽静的感觉。恍然中,看到一位身穿素色旗袍、脚穿黑色高跟鞋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身姿轻盈地走在这小巷里。


雨后的青石板上湿漉漉的。几分潇洒、几分柔情,都尽在那蒙蒙的江南烟雨中。而几分深沉、几分迷醉,又被揉进了那散发着潮湿气息的青石板里。行走于其中,心中会莫名生出一种情愫,一种穿越了时光,与那旧时年代融为一体的情愫。仿佛自己是那多年前的某人,曾将这条巷子中那些青石板一遍又一遍地细数,将这巷子中的气息一遍又一遍地静静品味。


在杭州,这样的小巷并不少,每一条小巷中,都走过不同的人,响起过不同的声音,流传过不同的故事。这其中,唯有一条小巷因一人出了名,坐落于小巷中的那座老宅,也不再是一座普通的老宅,而成了一所有名的故居。往来于门前的人们,特意前来拜访的人们,怀着崇敬之情前来追忆的人们,比比皆是。


走进老宅大门,庭院深深,和其他江南老宅一般,这里有白墙黑瓦,有木制楼梯,有高大的柳树,几经寒暑,这里几乎还保持着它原来的样子,仿佛宅子的主人从未离开,一直眷顾着这里;仿佛那位让数位才子魂牵梦萦的女子随时都会出现在那木制的台阶上,微微仰起头,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那来去的雁群。


当她站立于人群之中,露出淡淡的微笑,便出现了一朵清雅的莲。这巷子,是杭州的陆官巷,这座宅子,是林宅,民国才女林徽因曾经居住过的地方。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就出生在这座林家老宅中。她的出生让整个老宅中充满了幸福和喜悦的氛围。林家人围绕在林徽因的身边,看着这上天赐给林家的礼物。虽然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女婴,虽然很多人都不相信,在刚出生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她的未来,但在场的所有人看着她的小脸,都不约而同地感觉到,这个孩子一定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林家是官宦世家,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早年考取了进士,曾在浙江多地任职,家境殷实。林家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林长民是林徽因的父亲,他年轻时被林孝恂送去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留学,所学专业为政治法律。毕业后,林长民回到祖国,与他的同学刘崇佑一同在福州开设了“政学会”,之后成立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厦门大学法学院。林徽因的叔叔林天民也曾赴日学习,所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1910年,林天民和刘崇雄、陈之麟等人创办了“福州电力公司”,名震一方。


出生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自然是幸运的,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她一生下来就能够得到细致的照顾,以及全家人的关爱。她也继承了父辈们敏锐的头脑和条理清晰的思维,这聪慧虽然不能在她刚出生时便显露出来,但在之后的时光里得到了印证。


可以说,林徽因是一个很受上天眷顾的孩子,不但继承了父辈的智慧,也继承了母辈优雅的容貌。她是那么可爱、那么漂亮、那么充满灵气。一生下来就拥有可人模样的林徽因,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她的祖父为她取名“徽音”,这个名字来自《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一句。“徽”意为美,“音”意为声誉,徽音二字放在一起,意为“美誉、美德”。林徽因的祖父希望她成为一位拥有美誉的女子,而林徽因也如祖父所愿,成为一名美誉远扬的女子,并得到了许多男子的倾心。“林徽音”这个名字陪伴她度过了30年,直到1934年,为了避免人们将她与当时一位以写“花边新闻”出名的作者林微音混淆,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林徽因。


小孩子的成长总是天天多变,稍不留神,那个之前跟在长辈身边,拽着衣角哭哭啼啼的小娃娃,摇身一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个摇晃着学走路,像只小鸭子般摇摆的小不点,摇身一变成了风度翩翩的少年。很多时候,时光就在我们不经意间匆匆地过去了,岁月在父母脸上留下风霜的痕迹,也在我们心中刻下喜乐和悲伤。


当澄净的西湖中开满洁白的莲花时,在林家老宅中,一枚含苞待放的白莲也在静静地孕育着。


在古老的宅院中,林徽因在全家人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着,她的每一次进步都让全家人喜悦。当她用稚嫩的声音向家中每一位长辈问好时,长辈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幸福感。他们看着这个瓷器一般的小人一天天长大,学说话,学走路,看着她可爱的模样,心中那份清甜的感觉就好像饮下一碗杨枝甘露。


这些人中最为喜悦的,还是她的祖父林孝恂。在同龄孩子当中,林徽因总是显得格外聪敏,她识字很快,记忆力也很好,教给她的话她很快就能够学会。林孝恂一直喜欢敏而好学的人,不但支持自己的儿子们外出留学,还曾资助过一些天资聪敏,学习刻苦,但家境不好的年轻人去日本留学。当他看到小小的林徽因身上所展露出的天赋和才华时,他不由得感到格外心喜,对她的疼爱自然也就不自觉地增加了几分。


林徽因并不记得那些在陆官巷老宅生活的时光,毕竟那时的她年纪太小,还没有到记事的年龄,丝毫不记得自己身边发生过哪些事情,也不记得周围的人都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更多关于自己那时的事情,也都是从长辈们的口中得知。不过,人们都说,童年时发生的事情,若是痛苦,定会影响孩子一生,既然她不记得,那便一定是平静而和谐的了。


关于林徽因五岁之前的生活情况,怕是只能从一张老照片中看出几分。照片是黑白的,看不出她身上的衣服是怎样的颜色,却能看出那确是大户人家小姐的衣着和打扮。照片中的林徽因看上去三四岁的模样,身后是一把看起来华丽的藤椅,小小的人儿还不及藤椅靠背高。她的身子靠在扶手旁,小巧的嘴微微嘟着,一副懵懂的表情。她的额前没有刘海,精致的额头暴露在相机前,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也许是照片太过古老,难以看清她的眼神,有人认为那眼神应该是清澈的,有人认为那眼神应该是智慧的,也有人认为那眼神应该是思索的。


无论别人怎样猜测、怎样揣摩,无论成人后的她有怎样的传奇和美誉,当时的她,只是个孩子而已。她的娇小可人、她的乖巧贴心、她的聪明伶俐,都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明显,就像一枚睡在湖心的小小花苞,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一片一片地张开它娇嫩的花瓣,绽放它的笑脸,释放它的芬芳。

墨香里的哀愁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剥落了透明的蝉衣,洗涤了灰色的巷道,吹开了粉嫩的花蕾,吹散了淡雅的芬芳。夏尽秋至,冬去春来。树木的叶子绿了又凋零,凋零后再萌芽,周而复始。地上那串小脚印,从歪歪扭扭到走成一缕直线,再到步子稳当,经历了不少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小的瓷器一般的可人儿长大了,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优雅和诗韵也渐渐从她身上散发出来。


1909年,林家将住所迁至蔡官巷,林徽因在这里度过了3年的时光。在这里,5岁的林徽因开始识字读书。教会她读书写字,让她爱上书香的,不是她的父亲,也不是她的母亲,而是她的大姑。


林徽因的大姑林泽民是一位大家闺秀,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熟习传统礼教,为人温婉友善,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感受到她的身上洋溢着别样的娴静和优雅。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偏又知晓诗词歌赋,擅长琴棋书画,在当时的女子中实属难得。


晚风吹,树摇动,洗笔树下清池,梅开墨香隐隐。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一枚丝帕夹入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中,久了,丝帕上虽无字迹,却也墨香淡淡;若是将丝帕放入酒香四溢的地下酒窖,久了,丝帕上便会沾染上酒的浓香;若是将丝帕放置在旧物堆积、不见光亮的储藏室里,久了,丝帕便会透着一股阴冷潮湿的味道。


5岁的林徽因像一张纯白无污的细软纸张,像一绢纯净无香的柔美丝帕,在这位端庄优雅的大姑的影响下,林徽因也开始爱上那些被麻线串成册的纸张,爱上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方块文字,和那些由方块字串联成的优美句子。


大姑耐心地教,林徽因认真地学,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能体会到那些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越来越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神奇。书中描述的那些景象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书中描写的那些事情让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于是,她对书籍的喜爱也一天天加深,除了家人,书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书香伴随着她成长,影响了她的一生。在阅读书籍的日子里,她那天生的优雅气质也被加上了一层光环。书中那些优美的辞藻和句子印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她变得与许多同龄的孩子不同,谈吐中无意流露出的优雅和成熟常常令人们惊叹,世间怎能有如此清新脱俗的小女孩。


每个人在初生之时,都不知忧伤为何物,只要张开的小嘴吸入了香甜的乳汁,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头脑中那单调的线条也就开始发生变化,或波动不停,像海风激起的浪花;或纠缠打结,像被猫咪玩乱的毛线。当一个人懂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世间之事看得越来越透时,那伤感也就随之越来越重了。当一个小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她的童年便止于此了。


林徽因的可爱和天资聪颖让她深得全家人的喜爱。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这本应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在不知不觉中,那份优雅中却揉进了些许忧伤。幼小的心灵中也生出一丝哀愁,那哀愁来自于父亲,也来自于母亲。


从小受到优越教育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敏感的心。渐渐长大的林徽因发现,父亲每一次面对自己的时候,总是笑颜慈爱,而面对母亲的时候,则冷冷的,看不出丝毫的温存。起初,她对这一现象不理解,试图让父亲像对自己一样对待母亲,可是父亲仍然对母亲保持着那种生疏的态度,即使偶尔对母亲流露出一些温和,那也是因为她的存在。


待长大一些,林徽因渐渐知道了,父亲为何会这样对待母亲。


在当时的年代里,大户人家娶妻纳妾都是平常事,更何况林家是有名的官宦世家。林长民一生共娶了三位夫人,而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在十四岁时嫁入了林家,成为林长民的二房夫人。


感情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与心爱的人生离死别,而是与他朝夕相对,却永远走不进他的心。自从嫁入林家后,何雪媛的心中便有着这样的感触。何雪媛满怀希望地嫁入林家,本以为自己能够在这里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进入林家之后,她才发现这里的环境与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自己都难以跟得上丈夫的步子。


与林长民不同,何雪媛出身于商贾之家,是一名浙商家中的千金小姐。虽然家境很好,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她却从未进过一天学堂,不曾读书识字,也不曾学习那些女子的传统礼教,女红和书画更是一样不通。嫁入林家后,何雪媛既无法与丈夫一起欣赏那些高雅的艺术,也不懂得持家之道和相夫教子,这都让林长民十分失望。同时,何雪媛那种身为大小姐的高傲和娇惯作风,更让林长民心中感到非常不舒服。


作为一名留洋回国的海归,林长民的眼界是开阔的;作为一位擅长诗词歌赋、精于书法的才子,他的心气也是高傲的。面对一个与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女人,林长民实在找不到,也无心去寻找与这位妻子融洽相处的方式,更不要说对她心存爱意了。索性,他选择了冷落。他的母亲游氏也不喜欢这个儿媳妇,于是,何雪媛只能在林家默默地生活着,做着一位有名无实的“林家二夫人”。


这一切,直到林徽因出生后才有所好转。


或许是实在太喜欢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儿,林徽因出生后,林长民对何雪媛的态度变得客气了许多。虽然仍然没有喜爱的成分,却也不是完全的冷漠。有时,为了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他也会对何雪媛言语轻缓一些。然而,何雪媛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林家上上下下对她的态度也没有过多的改善,所有人能够对她客气,不过因为她还是名义上的“二夫人”,不过因为她是林家最可爱的小姐的母亲。


再后来,林长民结识了一位性情温婉、年轻美丽的上海女子,并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位名叫程桂林的上海女子出身平凡,同样不懂文学书画,可是她却懂得如何服侍自己的丈夫、如何持家、如何教育孩子。生于平凡家庭的程桂林带给林长民一种前所未有的温馨,他想,或许这才是一个家应该有的感觉,于是,他将程桂林娶进了家门,使她成为自己的三夫人。


红绸几尺,红布一块,精心地准备,热闹地操办。林长民满心欢喜,老夫人喜上眉梢。程桂林性格如水,温顺贤良,待人谦逊,从不与人争执,一进入林家,就得到了老夫人的喜爱。林长民对她更是宠爱有加,虽然工作在外地,很少能够回家,但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会陪伴在她的身边。若不是因为林徽因的存在,此时的林长民怕是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位明媒正娶的二夫人。


从来只听新人笑,有谁闻得旧人哭?一直被丈夫冷落的何雪媛看到丈夫对另一位女人倾心倾情,心中的苦涩岂是一两句话便能说得清的?想到自己从小被家人当作掌上明珠,再看看如今那如在冷宫之中的生活,她心中的哀怨越来越深、越来越重。可是,虽然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痛快,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她也无力去改变丈夫不爱自己的事实,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何雪媛带着林徽因从前院搬了出去,住进了偏僻的后院。这里少有人来,与其说这里清静,倒不如说这里冷清。林徽因每天在前院玩耍学习后,就回到后院,与母亲住在一起。前院里的热闹和后院里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敏感的林徽因心中意识到了什么,可是她却什么都做不了。


冷漠无形无影,却能如一把锋利的刀子般,一刀刀割痛人心。当冷冷的风吹进空空的房间,无边的夜笼罩静静的小院,院中的花打着冷战,花香变得淡然无味,花瓣也变得黯然无色。院中的人流着清泪,泪水中闪着孤寂,也闪着哀愁。搬到后院的何雪媛像生在院墙角落里的一朵小花,只得在没有人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细数着丈夫的无情,抱怨着生活的不公。


林徽因爱她的父亲,爱那个每次看到她都笑盈满满,将她视为骄傲的父亲;她也爱她的母亲,爱那个有着优雅气质,却整日里忧愁满面的母亲。无奈父亲与母亲总是不能融洽相处。


父亲是从来不踏入后院半步的,想要见他,只有去前院,而去了前院,看到的就不只有父亲,还有那位似水柔情的二娘。看到父亲对二娘的呵护,看到二娘幸福的笑脸,她的心中有不忍,也有羡慕。她明白,二娘并没有错,可自己的母亲也同样没有错,为什么明明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母亲和二娘受到的待遇却天差地别,明明拥有同一个父亲,自己却不能像弟妹们一样与父母共享哪怕只有一小段的幸福时光?


童年的记忆在她的心上第一次涂上了一道擦不去的墨痕,深深的、浓浓的。那小小的女孩心中,虽然还不曾体会到什么叫作爱,却已然明了不存感情的家庭中,必然有人会受伤,也许是一人,也许是两人,也许是三人……每当看到母亲的眼神,她便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伤的痛楚。


或许从那时起,她便决定今生都不要重蹈母亲的覆辙。或许正是童年的这段经历,让她在日后心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之念,让她定下绝不与任何人分享自己情感的念头,所以她才会在日后的感情道路上,宁愿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追求,也不愿伤害一位无辜的女子。

东方遇见西方


江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精致的、清淡的、安然的,小桥流水旁,一位姑娘静静地走过,人入景,景映人,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惹人流连,令人难忘。成长在江南的女子总有温婉可人的性情、清秀的样貌,她们言如小溪流过,行如微风抚柳,让人一见就能感受到江南小城的那份安逸。


在江南,林徽因渐渐长成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小姑娘。只是这姑娘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格外多愁善感,思想也过于早熟。1912年,林家移居上海。8岁的林徽因开始为家中的女眷代笔,与在北京当职的父亲通信。有时,她也会将自己的心意写进信中,当林长民得知那些严谨的字句是自己年仅8岁的女儿写出时,他十分惊讶,也更加钟爱这个女儿了。


1916年,林家迁至北京,从此,林徽因离开了那温婉的江南。环境变了,周围的人变了,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南方,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女孩,北京带给她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息,那是一种硬朗、一种霸气。若是将城市比作茶,江南便是那清香优雅的碧螺春,柔美中带着一股香甜,而北京便是香气浓郁的铁观音,浓郁中透着几许深沉。


初到北京,难免有些不适应,幸好,书籍仍然是林徽因最好的陪伴,那些书中散发出的墨香是那样熟悉、那样温暖,令她不再有陌生和不安的感觉。闲时,除了读书,便是写写画画,周身的才气如仙子身上的仙气一般,自然而然地萦绕在她的身上,这种气息与那历史悠久的北京城格格不入,却为她平添了缤纷的色彩。


在北京,林徽因就读的学校是由英国都会创办的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这个软声细语的姑娘入校后,她那眼眸中时时透出的清澈,天生秀丽姣好的面容,还有自然流露出的优雅姿态都让同学们对这个来自江南的姑娘格外关注。而当大家发现了她所拥有的斐然才华之后,仰慕她的同学便更多了。


那朵来自江南的白莲,就这样静静地开在了北京,开在了这座满是历史底蕴的古城里。少了江南微风的打理和细雨的滋润,它不曾有丝毫的枯萎,仍然那样亭亭玉立地绽放着,一如既往的清香,一如既往的优雅,一如既往的秀丽。只是那份清香中,又多了一丝沉静;那优雅中,又多了一丝洒脱;那秀丽中,又多了一丝坚韧。


13岁那一年,林徽因曾有过一段独自留京的日子。一个弱小的女孩,突然之间要独自面对所有来自生活和各种方面的问题,那是怎样的一种挑战呢?令人意外的是,她将家里的所有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无一丝纰漏。想来,自12岁起,家中的二娘身体不好,已经将许多事情交予她打理了,许是那一年,这个看上去本应该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女孩就已经长大了。


1920年,林徽因收到了一封父亲从北京寄来的信件。读过父亲的信后,林徽因第一次感到了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林长民在信中告诉林徽因,政府派他去欧洲进行长达一年半的访问考察,而他决定带着林徽因一同前去。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父亲在信中用几句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这令林徽因心生感动。虽然父亲对母亲一直很冷漠,而他对自己,确实是关怀的,那是一份不善言语却发自内心的关怀。


在培华女子中学,林徽因接受的是西式化的教育,那些知识与她在江南老宅中接受到的有许多不同之处,也让她了解到在自己生活的国度之外,还有更为精彩的世界。书本中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引起了她的好奇心,让她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当得知父亲要带自己去欧洲时,她心中那兴奋之情自然格外强烈,她期待着早日去那个不一样的国度,看一看那里的人,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学习那些不曾接触过的知识。


林徽因在1920年9月考入了英国的圣玛莉学院,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迁宅北京,曾让林徽因感受到自己在这世上的渺小,而远渡重洋,更让她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当她踏上那只远行的船只,看到洁白的浪花在脚下翻滚,而瞬间又被船只拉得好远,最后消失不见时;当她坐在船头,望着那深不见底的大海,想着家乡那碧玉一般宁静清澈的西湖时;她第一次明白,世界如此广阔,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个过客,就像那海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此时跳跃,下一时或许就已经化作一滴海水,沉入了海底。


想象固然能够营造出一场美丽的邂逅、一幅清秀的山水、一曲动人的音乐、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却不能描绘出那些真实存在,和不曾触碰过的深刻。若不是远渡重洋,她纵使能依据所读过的文学作品组出唯美的诗句,却也绝不可能写出那些富有深刻意味的文章。自从离开中国之后,林徽因便游览了许多欧洲的山川,那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在她的内心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影响,她爱上这样的风景,为它们能够将这个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而感动。


林长民带着她参观了许多工厂和报馆,他认为参观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发展,而林徽因对这些场所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那些充满异国风情的名胜古迹。这些美丽的建筑彻底地征服了她,她曾想,人类要用怎样的爱,才能设计出这么多绝美的建筑,对建筑的热爱之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再也不曾熄灭。


有人说,若林徽因不曾与父亲前往欧洲,或许她仍会如深宅大院中的一朵白莲,静美安宁,做一个小家碧玉的女子,然后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相夫教子,淡然一生。而这一去,她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不再是一朵只开在深宅大院中的花朵,而是一朵将芬芳释放到彼岸的花。


也有人说,即便不曾走出中国,如林徽因这般的女子,也定能做出一番令人惊叹的成就,因为在她的心中,一早就生出了追逐自由和梦想的种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