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述传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马克思自述传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本能够梳理马克思全部作品线索展现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传记
作者:刘乃勇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443800
ISBN:97875166108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0848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马克思自述传略
作者:刘乃勇
ISBN:978751661087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一节 出生在德国的法国人
我于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1]
解说:普鲁士是“德意志同盟”(成立于1815年)的38个独立邦国之一。各邦国相互独立,因而此时德意志并非统一的民族国家。[2]“特里尔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位于两山之间的一片风景诱人的谷地,满山遍野都是葡萄;摩塞尔河从这里流过,一座古老的八孔石桥横跨两岸,这一段河上可行驶100吨位的货船。……城内有一所教会学校和一所普通中学。……总共……有1150所房屋……13座城门……人口15300。”[3]特里尔是个小城市,却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文化中心,这里与法国毗邻,深受法国自由主义文化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影响,在马克思出生前不久还曾被短时期并入法国。
我……出生在酿葡萄酒的地区。[4]
我父亲是特里尔的……法律顾问亨利希·马克思,他曾长期担任那里的律师公会会长,而且以自己的纯洁品格和法学才能出众。[5]
解说:“摩尔的母亲是荷兰籍犹太人,她的父亲姓普雷斯堡。……摩尔的母亲讲荷兰语,……说德语一直错误百出,感到很困难。”[6]摩尔是家人后来对马克思的昵称。女儿爱琳娜回忆说,“我们一家人都有绰号。‘摩尔’……几乎成了他的正式名字了。……他还叫‘恰里’(大概来源于查理,查理也就是卡尔)和‘老尼克’(魔鬼)。”[7]
解说:在马克思出生两天后,民政事务官员艾·格拉赫签署了马克思的出生证书,编号231号。[8]出生证上记载,“1818年5月7日下午4时,三十七岁的特里尔高等上诉法院律师亨利希·马克思先生,向本人(特里尔市政管理局负责特里尔区民政事务的官员)出示一名男性婴儿并申报,该婴儿于5月5日凌晨二时在特里尔出世。生于特里尔律师亨利希·马克思先生及其妻子罕丽达·普勒斯堡家。他们拟给这婴儿取名为卡尔。出示婴儿及办理上述申报手续时有两位见证人:特里尔三十二岁的政府书记员卡尔·佩特拉施先生和特里尔二十一岁的职员马蒂亚斯·克罗普。”证书一式两份,宣读后,由婴儿出示人、见证人和民政官签字。
解说:出生时,马克思有一个哥哥,名叫莫里茨·大卫(1815年10月30日生于特里尔,1819年4月15日夭折),一个姐姐,名叫索菲娅(1816年11月13日出生)。[9]
解说:在马克思出生后不久,当局颁布了一个公告,所有的犹太人或者接受洗礼,或者放弃任何官方工作。马克思的父亲在马克思出生之前就已经改宗新教。[10]马克思的女儿劳拉认为,“他这样做是出于自愿,并非为了遵从官方的规定。他告诉自己的儿子,他相信上帝,在他之前,牛顿、洛克和莱布尼茨也是这样做的。同时他也相信伏尔泰。至于我的祖母,要是问到她是否相信上帝时,她说,她相信,但并不是为了上帝,而是为了自己。”[11]1824年8月26日老马克思为孩子索菲娅、卡尔、海尔曼、罕丽达、路易莎、艾米莉和卡洛琳施洗礼。[12]1826年4月17日,马克思的弟弟爱德华出生。这时马克思有一个姐姐、四个妹妹、两个弟弟。[13]
解说:小时候,马克思是一个既聪明又淘气的小孩儿。“他真是一个少有的讲故事的能手。摩尔小时候对待姐妹们简直像一个可怕的暴君,他把她们当作驾车的马,驱使她们从特里尔的马可山上飞奔下来。更糟糕的是,他用一双脏手把很脏的生面团做成‘饼子’,一定要她们吃下去。她们毫无怨言地一一照办,于是卡尔就给他们讲故事作为奖励。”[14]“在他童年的友伴中,有燕妮和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卡尔·马克思从他们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那里受到熏陶,很早就热爱‘浪漫’派;当他父亲给他念伏尔泰和拉辛的著作时,威斯特华伦却给他念荷马和莎士比亚。”[15]伏尔泰是启蒙思想代表人物,而浪漫主义则对启蒙思想进行反思。因此威斯特华伦男爵被马克思称作:
“敬爱的父亲般的朋友”。[16]
“冯·威斯特华伦家族”不是莱茵人,而是不伦瑞克人。按父系说,[燕妮]的祖父曾是著名的不伦瑞克公爵的秘书。因此,他很受不列颠政府的宠信,并同阿盖尔家族的近亲结了婚。……“按母系说”,[燕妮]的外祖父是普鲁士的一个小官吏。实际上[燕妮]生于勃兰登堡的萨尔茨维德尔。[17]
解说: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在她出生以后不久,她父亲便调到特里尔任政府顾问,在那里和马克思一家有了亲密的交往。两家的孩子一块儿长大。这样,两个天赋很高的孩子日益亲近起来。”[18]
第二节 特里尔中学
我于……特利尔……城读中学。[19]
解说:1830年10月,马克思12岁,进入特里尔中学。关于马克思是否还上过小学,现在没有确切记载。“他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但又害怕他——喜欢他是因为他总是淘气,而害怕他则是因为他随手能写出一些讽刺诗来挖苦对头。”[20]从马克思在中学时写的诗歌《人生》,就可以看出少年马克思对人生的短暂、渺小、愿望的贪婪与实现后的空虚的慨叹。[21]1832年,18岁的燕妮留下了一幅肖像油画[22],这一年马克思14岁。
解说:1834年3月23日马克思受坚信礼。[23]坚信礼在基督教中是孩子正式加入教会的仪式。事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宗教教义学习。孩子通过仪式宣誓,按照教父或教母在洗礼时表达的意愿入教。[24]
解说:1834年10月,马克思进入中学毕业班。下面是马克思所在的特里尔中学毕业班的功课表(1835年教学计划),其中课程名称之后的括号内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25]从课表我们看到,马克思在中学就开始通过外语的经典原著来学习外语。其中的历史老师维腾巴赫(1767—1848)是特里尔中学的校长。
1.拉丁语(廖尔斯):西塞罗《论演说家》;塔西佗《编年史》《阿古理科拉传》;荷拉提乌斯《颂诗》《讽刺诗》。
2.希腊语(廖尔斯):柏拉图《斐多篇》;修昔底德《历史第一卷》;荷马;索福克勒斯《安提冈涅》。
3.德语(哈姆马赫):歌德、席勒和克洛普什托克的诗;十七世纪以来的德意志文学史。
4.希伯来语(施涅曼)。
5.法语(施温德尔):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拉辛《阿塔里》。
6.数学(施泰宁格尔):代数、几何、三角。
7.物理(施泰宁格尔):热学、光学、电学、磁学。
8.历史(维腾巴赫):罗马史、中世纪史、近代史。
解说:1835年8月10日,马克思开始毕业考试,其中8月10日至16日笔试,21日至23日口试。[26]
解说:第一天是宗教考试,题目是论述题《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马克思是个聪慧的学生,而且接受坚信礼不久,他十分清楚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只需要按照学校教给的内容,按照赎罪、上帝的本体论或者认识论等常见的方式论证即可,但是他把一个宗教教义的问题转化为理性分析。贯彻到底的理性必然同宗教产生裂痕,进而导致无神论。[27]
解说:8月12日德文写作考试,是自由选题作文,马克思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题目。在作文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28]在作文中马克思写道: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9]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30]
解说:8月15日拉丁文考试,是命题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元首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独裁统治,公元前27年由奥古斯都在罗马建立,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政体,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但是实际上是由元首(元老院之首)大权独揽。拉丁语授课教师廖尔斯是普鲁士专制政体的支持者,他出这个题目的意图是要大家给出肯定专制的解答。马克思同廖尔斯关系一直不好,虽然仍给出了肯定的解答,但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民的自由”,马克思用是否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作为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标准。用一个专制政体来论证人民的自由,这同马克思学过的知识——比如塔西佗对奥古斯都的评价——是有出入的,论证也有的地方生硬牵强。原因同宗教作文一样,马克思不是不知道这些知识,只是无法因为获得分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31]在这篇作中文马克思写道:
“尽管各种自由,甚至自由的任何表面现象全都消失了,尽管根据‘罗马首席公民’的命令改变了机构和法律,而往昔为护民官、监察官和执政官所拥有的一切权力都转入了一人之手……如果百姓都柔顺亲密,讲究文明风尚,而国家的疆土日益扩大了——那么统治者倒会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解说:此外,考试还有拉丁文即席翻译、希腊文翻译、法文翻译、数学。[32]
解说:中学马克思一共上了五年,其中一年级修了两年。而普鲁士的教育制度规定一年级应该修三年。[33]“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念完报考大学诸门课程,……特利尔中学发给……中学毕业证书”。[34]毕业后,同学们都向老师们辞别,只有马克思和他的一个同学克雷门斯没有向副校长勒尔斯辞行。这让这个专制主义支持者非常不快。勒尔斯后来向马克思的父亲提起这件事,父亲不得不撒谎说,两个孩子去过他那里辞行,不过正好他不在家。[35]向父母辞行之后,马克思去波恩读大学,这一年马克思17岁。
当我离开了[父母]的时候,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爱的——而且起初是热烈追求的、没有希望的爱的世界。甚至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别的时候,那会使我异常高兴,会激发我去观察自然,还会燃烧起我对生活的渴望。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难受,因为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起消化,最后,艺术也不如燕妮那样美。[36]
解说:关于马克思为什么会说“没有希望的爱的世界”,爱琳娜后来解释说,“卡尔初次向燕妮求婚的时候只有17岁。当然,忠贞爱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卡尔的父母反对他这么年轻就‘订立婚约’,这是不难理解的。这件事造成了相当激烈的场面,我的父亲常常说,他那时真是成了疯狂的罗兰。”[37]
第三节 波恩大学
解说:带着特里尔中学的毕业证书,马克思于10月15日被波恩大学(即波恩弗里德里希-威廉皇家普鲁士莱茵大学)录取,选修法律。[38]
解说:“对莱茵母校的学生们来说,那是一个沉闷的时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志向,无非是为了谋生而求学,也谈不上有过去的大学生那样的思想。30年代初,对蛊惑者的迫害几乎勾销了人们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凡是觉得知道一点政治思想的人,都秘而不宣。……培养驯服的庸人,让他们发泄年轻人的过剩精力,是当局实施大学教育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基本上也被那些感到受到禁锢,有时也起来反抗的大学生们顺从地接受了。在大学生酒会上,谈论‘学术’是很不受欢迎的,在真正的饮酒晚会上,他们别开生面,当场召集‘啤酒之友会议’,对闹事者按照情节轻重罚酒。”[39]
解说:这种状况一开始可能并没有影响到在中学时勤奋好学的马克思,这可以从马克思父亲的来信中看出来,父亲表达了对马克思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关心和担心:“你的良好愿望、你的勤奋努力,以及你想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情的坚定志向,我丝毫也不怀疑。而现在又使我感到高兴的是,刚刚开始的学习使你感到满意,也不费劲,并且你对你的专业也产生了兴趣。九门课程,在我看来多了一点。我不希望你学的东西超过你的身体和精力所能承受的限度。”[40]“亲爱的卡尔,祝你健康,在用丰富而有益的食物来滋养你的智慧的时候,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41]
解说:而母亲在信的附笔中写道:“亲爱的卡尔,我还想提醒你注意,不要把清洁和整齐看成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因为健康和饱满的情绪都和它们有关系。因此要注意经常收拾你的房间,并且要安排出一定时间来做这件事。亲爱的卡尔,你每星期都要用海绵和肥皂洗一次澡。……你的可爱的缪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的女神)总不会因你母亲的这一番平庸之谈而感到受屈吧!告诉你的诗神,一切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都是通过平凡的东西而达到的。”[42]
解说:年末,马克思到母亲的故乡荷兰的奈梅亨旅行了一段时间,事先并未通知父母。[43]之后,马克思回到波恩。
解说:从马克思父亲1836年2、3月间的信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能否照顾好自己的健康一直很担心:“令人痛心的经验应使你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注意一些。要知道一个人除了纯洁的良心之外,健康就是他的最大财富,而青年时代的不良行为,漫无节制的或者本身完全是有害的享乐,会可怕地进行报复的。……在类似情况下甚至连过度用功也是愚蠢的,相反,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或者甚至有时骑马,但不要狂奔,是非常有益的,而能做到心情舒畅,摈弃一切胡思乱想,那就更好。”[44]在信中父亲也提了一些对马克思人际交往的建议,“参加小型聚会比起参加酒宴来,你可以相信,要使我满意得多。在这样的聚会中寻求快乐的青年人,当然是一些有教养的人,他们对自己作为国家未来的优秀公民的价值也比那些以放荡不羁为其特长的人认识得更清楚。”[45]
解说:此外,信中也有对马克思理财问题上的抱怨,“亲爱的卡尔,你这份账单十足是卡尔式的:简直乱七八糟,没有结算。要是账目比较简短,比较连贯,数字有规则地排成纵行,那么算起账来就很简便。一个学者也需要有条理,一个开业的法学家更需要如此。”[46]“我乐意把一切都办到,但我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你又知道得很清楚,我并不富裕,所以除了你的健康和前途所必需的之外,我不想再多给了。……我要肯定地告诉你,分给你的数目,是最高额。我相信,比这少一点,也尽够用了。”[47]
解说:这样,大学的第一学期过去了。[48]
在德国的大学里,每当学校领导在夜间11时左右把学生赶出啤酒馆,如果天气好的话,各社团的学生通常便聚集在市场的广场上。在这里,各个社团或“派别”的成员开始同其他“派别”的成员做互相“嘲笑”的竞赛,目的是想挑起一场流行的不太危险的决斗,这种决斗是大学生活中最明显的特色。在市场的广场上进行这种挑衅性的口角竞赛时,主要的技巧在于嘲笑得体,不加正式的或公开的侮辱,但同时又能尽可能地激怒对方,使他最后失去冷静,破口辱骂,而你也就不得不向他提出决斗。[49]
解说:从马克思父亲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给父亲的印象仍然是那个中学时代勤奋好学的马克思。但是,第二个学期时,5、6月间,父亲得到马克思在学校参加决斗的消息,十分恐慌,立即写信告诫马克思,“难道决斗也与哲学密切有关吗?要知道这是对舆论的迁就,甚至是对它的恐惧。而那是谁的舆论呢?绝不总是正经人的,可你还是!!!无论何处人们总是很少前后一贯的。你得设法不让这种爱好,即使不是爱好,也是欲望,在你的心里扎下根。否则,你终究会使你自己和你父母的最美好的愿望遭到毁灭的。我相信,一个有理智的人,是能够很容易地、体面地对这一套不予理睬的,让人尊重自己。”[50]
解说:6月13日,马克思因夜间酗酒吵嚷被大学法庭判处禁闭一天,16日执行。[51]波恩大学在马克思的肄业评语中写道:“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除此之外,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该生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52]
解说:经过父亲同意,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父亲在7月1日的函件中写道:“我儿子卡尔·马克思下学期要进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在波恩选修的法律和官房学。这不仅得到我的准许,而且是我的意愿。”[53]不过自始至终马克思对官房学都没有什么好印象:
所谓的官房学——各种知识的杂拌,满怀希望的德国官僚候补者必须通过的炼狱之火。[54]
解说:8月22日,马克思取得波恩大学肄业证书。[55]马克思到特里尔休假,期间,同燕妮秘密举行订婚礼。[56]秋末,马克思离开特里尔乘马车前往柏林,带着对燕妮的思念,途中写下了诗歌《两重天——致燕妮》。[57]
两重天
——致燕妮
乘马车赴柏林途中
森林隐约闪现,
山峦渐渐模糊,
山川林木往后奔,
目光也挽留不住。
群山和万木如在画中,
看上去真要凌云参空,
一转眼,
不知是哪位神仙,
精心地让山林景变物迁。
……
第四节 柏林大学
解说:10月22日,18岁的马克思持特里尔中学毕业证书和波恩大学肄业证书在柏林大学注册入学,进入法律系。[58]“柏林位于斯普累河的两条支流上。人口30余万。把外城和警政区算在内的话,方圆9.6公里。内城的城墙全长15公里。……共有居民331994人。全城有17座城门、290条大街和小巷,24个广场和市场,32座教堂,一座城堡,20座宫殿,一所科学院和一所艺术学院,一座博物馆,一所大学,6所中学,3家公共大剧院,3家私人剧院,280所各种类型的学校,一个武器库,15座兵营,17家医院。”[59]
解说:到柏林之后,马克思的第一个住所是米特尔街61号。[60]米特尔街在新城,或叫多罗滕城,属第17警政区。[61]
解说:第一学期马克思选的课程包括:萨维尼讲授的罗马法全书,甘斯讲授的刑法,斯提芬斯讲授的人类学。[62]
解说:柏林大学当时在德国是学风最好的大学,“与柏林大学的学风比起来,德国其他的大学就是不折不扣的酒馆。”[63]优秀的学风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不再喝酒、决斗胡闹,而是更加专注于学业。
到了柏林以后,我断绝了从前的一切交往,有时去看人也是勉强的,只想专心致志于科学和艺术。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情况和我从前的整个发展。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缺乏自然性、全凭空想编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思想,不过也许还有某种热烈的感情和对蓬勃朝气的追求——这就是我赠给燕妮的头三册诗的内容的特点。无边无际的、广泛的渴求在这里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使诗作不够紧凑,显得松散。[64]
解说:献给燕妮的三个诗册分别是《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65]
解说:从马克思父亲11月9日的来信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从在波恩大学时担心马克思喝酒决斗闹事,到又开始担心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过于用功学习而损伤身体:“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体力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66]
解说:与燕妮秘密订婚一事,马克思一直瞒着父母,他们得知以后很担忧,父亲在11月9日的信中说:“我虽不是天使并懂得人不光靠面包生活,但是,在履行神圣的义务面前,次要的意图应当放弃。我重说一遍,对一个男子汉来说,再没有比他为一个弱女子承担的义务更为神圣的义务了。因此,在这方面,也像在所有其他方面一样,你对我要像对朋友一样完全开诚布公。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后,真的坚持你原来的主意,那你就该马上像一个堂堂男子汉那样行事。这丝毫也不会妨碍诗情的激发——为履行义务而产生的激情本来就是充满诗意的。”[67]“我已和燕妮谈过话,因为我多么希望她完全得到安宁。我能做到的全都做了,但是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她还不知道她的父母对此持何种态度。亲属和外界的议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我害怕你那种并不总是有道理的、好埋怨人的态度,所以还是让你自己去估量目前的状况。”[68]关于这件事的下文,由于马克思本人的书信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69]
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一方面,我读了——不加任何批判地,只是按学生的方式——海奈克齐乌斯和蒂博的著作以及各种文献(例如,我把罗马法全书头两卷译成德文),另一方面,我试图使某种法哲学体系贯穿整个法的领域。我在前面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的原理作为导言,并且把这部倒霉的作品写到了公法部分,约有三百印张。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已。……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绝不应任意分割它们。[70]
解说: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法学是和哲学交织在一起的。这里说的“三百印张”估计是“三百页”的意思,此时马克思可能还不理解这个印刷术语的具体含义。
解说:得知马克思要构建一个法哲学体系的宏大构想,父亲在12月28日的来信中告诫马克思学术圈也并非平静之所:“你的法律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如果把这些观点建立成体系,它却可能引起一场风暴,而你还不知道,学术风暴是何等剧烈。如果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易受指摘的论点不能全部取消,那么至少在形式上也应当弄得比较缓和、令人中意一些。”[71]
解说:时间到了1837年1月前后。[72]
这时我养成了对我读过的一切书作摘录的习惯——例如,摘录莱辛的《拉奥孔》、佐尔格的《埃尔温》、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卢登的《德国史》——并顺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同时我翻译了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并且开始自学,即根据文法学习英文和意大利文——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绩。我读了克莱因的《刑法》和他的《年鉴》以及所有的文学新作,不过后者只是顺便浏览而已。[73]
解说:大约这个时候马克思初次接触到黑格尔哲学。
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74]
解说:诗歌《黑格尔——讽刺短诗》[75]表达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等问题最开始的认识。从该诗的前两节来看,诗中的“我”应该是指黑格尔,但是马克思作为诗的作者,其实也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这首诗的第三节如下:
3
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
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
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
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
到学期终了,我又转向缪司的舞蹈和萨蒂尔(□希腊神话中象征音乐、创造力等的神)的音乐。在我寄给[家里]的最后一册笔记中,理想主义渗透了那勉强写出来的幽默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还渗透了那不成功的幻想剧本(《乌兰内姆》),直到最后它完全变了样,变成一种大部分没有鼓舞人心的对象、没有令人振奋的奔放思路的纯粹艺术形式。[76]
解说: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册笔记”就是马克思在父亲的生日之际写给父亲的诗册和小说、剧本习作。[77]
解说:从父亲的来信可以看出,马克思要通过书信向燕妮求婚,燕妮很担心。“燕妮几天前(在她收到索菲娅交给她的你的来信之后)来看望了我们,也谈到了你的意图。看来,她是同意你的理由的,但她在要迈出的这一步面前感到害怕,这也是不难理解的。至于我,认为这一步是好的,是值得称赞的。照燕妮的暗示的意思看来,她写信给你是要你不要直接寄信给她(这个意见就是不赞成的)。为了使她安心,你在确定发信之日的前八天就得预先通知我们。”[78]
解说:3月,马克思在摩尔人街17号住了几个星期。这里属弗里德里希区,第15警政区。这条街上有酒家和娱乐场所,例如英国酒家,是社交和舞会的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还有豪华的福尔皮咖啡馆。[79]
第五节 通读黑格尔
我在第一学期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