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郭照东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446078

ISBN:978721421650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4166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引子


1932年12月的一天清晨,六朝古都金陵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寒风呼号,阴霾蔽日。


“如果现在放你出去,你将做什么?”


“干共产党!”


这是敌人准备向陈履真烈士下毒手前的一段对话。


随即,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陈履真倒在血泊之中,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25岁的青春年华。


“干共产党”。为了践行这一党旗下的人生诺言,陈履真献出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陈履真为安徽早期中共党员,是徐州、海州、蚌埠和上海沪东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中共历史著名人物。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求学的陈履真,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初步确立了人生的坐标。


从师范毕业后,陈履真返回家乡萧县,在任教的同时,走进农户访贫问苦,并参与开办“萧县行知学社”,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他真正懂得了革命的真谛。


大革命失败后,陈履真利用局部地区尚维系的国共合作关系,出任国民党萧县第九区行政局长(区长),组织带领农民开展斗争,掩护中共的秘密活动,并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1928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成为一名为了“干共产党”而随时准备抛弃一切的职业革命者。


1929年,在上海华南大学、大陆大学学习的几个月,陈履真系统学习了革命理论,不仅进一步坚定了中国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还在黄浦江畔收获了爱情,与入党介绍人之一的秦雅芬结为革命伴侣。其间,首次被捕囚禁于上海提篮桥监狱,不仅使他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也为他尔后从事对敌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淮海地区革命陷于低潮之际,结束上海学习的陈履真,出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部长,受命参与徐海蚌特委的恢复重建,进而点燃了淮海大地“红旗漫卷西风”的土地革命斗争烽火。


1930年10月,陈履真再次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中共长淮(蚌埠)特委书记,领导淮河两岸十几个县党组织,组织开展了农民暴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士兵运动……极大震慑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嚣张气焰,有力推动了安徽、江苏土地革命斗争。


1931年夏,陈履真调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在加强沪东地区党的建设的同时,他奔走呼号,夜以继日地投身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将士募捐筹款、救治伤员。


1932年秋,中共长淮特委连续三次遭受破坏后,已任中共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陈履真,不顾个人安危,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冒险前往蚌埠、五河、凤阳、徐州等地,联络失散党员,认真思考分析组织屡遭破坏的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力图重新恢复基层党组织,但不幸于徐州被捕。


1932年冬,在徐州、南京狱中,面对恩师、亲属的“好心”劝说和叛徒的轮番利诱、敌人的严刑拷打,陈履真始终铁骨铮铮,他用年轻的生命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入党誓言忠贞不渝的精神追求。


巍巍钟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


历史的年轮已走过85个春秋,是长,还是短?


陈履真烈士,你在哪儿?


落花如雨。


“你的影子已看不清,我还在寻觅你当初你的笑容。千年以后繁花落幕,我还在风雨中为你等候!”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


让历史告诉未来吧!那由陈履真烈士和无数共产党人共同凝聚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

第一章 山区少年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烈士画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提供)


陈履真,乳名平,又名理真,化名力贞、力真,字凤乔,1907年3月3日(农历丁未年正月十九)戌时出生于江苏省萧县(现属安徽省)庄里乡皇藏峪山区龙虎峪村(现属庄里乡)的一个农民家中。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周建萧国,秦置萧县,由此而得名。萧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人杰地灵。


庄里乡系萧县东南名乡,与徐州、宿州、淮北接壤,为逶迤群山环抱,北邻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皇藏峪。皇藏峪为皖北地区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因昔日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古称“黄桑峪”。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在彭城大战中惨败,仅和十几名随从辗转逃进此峪藏匿才幸免于难。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为汉朝开国皇帝,此后黄桑峪改名为皇藏峪,这给庄里增添了几分神秘。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烈士家乡——萧县庄里乡龙虎峪村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烈士旧居


庄里多山,蜿蜒连绵,峰峦层叠,似长龙潜行,山顶平缓,山坡较陡,远观林黛草绿,山清水秀,近看怪石嶙峋,沟壑纵横。高约400米的官山,因状似官帽而得名,为徐淮地区最高峰,寻路可达山顶,登顶远眺,徐淮之地尽收眼底,这给庄里增添了几分威严。


庄里少水,一条山涧溪流发于南岭,贯穿全境,自南向北,转而向西,故名倒流河。境内因几被绿色之植覆盖,故河水清澈,多鱼虾河蟹。每逢夏日,雨水渐多,涧水淙淙,沟满河平,这给庄里增添了几分柔美。


龙虎峪村有着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上不多见的低山丘陵地貌,为平缓群山与广袤平原并蓄兼容的小山村,几十户陈姓人家的房屋坐北朝南有序地排列着。村北为东西向并列挺拔的龙山。龙山山脊东西走向,逶迤如龙,中间突出处如同锅帽,被当地人称为“大顶子”。大顶子常有祥云缭绕,当地谚语称:“大顶子出云,不要问神。”意思是说,只要大顶子出云遮住半山腰,肯定会下雨。山下有泉,名曰“筛子泉”。龙山与南部的低矮虎山遥相呼应。虎山亦为东西走向,似卧虎沉睡,头东尾西。山中树林茂密,雨后满坡碧绿的地衣。壮美的山川、广阔的土地护佑着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劳作的人们。村东的凤山间一条乡间公路与皇藏峪相连,承接绵延不绝而东来的紫气。村西则为平坦无垠的肥沃农田,滋养着龙虎峪世世代代的村民。山坳村旁,遍植杏桃,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硕果累累,秋日落叶缤纷,冬日苍虬劲枝,一片典型的淮北山村景象。


陈氏家族自十二世“淑”字辈起,就迁居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养育着后人。陈氏家族自十一世起,辈分依次为廷、淑、朴、煦、勋、章、方、履、文、明,到陈履真祖父已是第五代。


陈履真祖父陈伍章,字功召,祖母丁氏,共养育一子两女。其子陈方如,字颂九,媳郑氏,膝下共四子两女。其中,长子陈履芬,次子陈履业,三子陈履真和四子陈履英,陈履真行三。


在少年时期,陈履真的成长深受父母和长兄、二哥的影响。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萧县陈氏族谱》友集·下


其父陈方如(1872-1951)、其母郑氏(1872-1926),都是淮北地区典型的农民,淳朴、勤劳,不知疲倦、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业。据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951年采访时统计,大家庭共27口人,有房屋30间,土地70亩,牛3头,驴2头。陈方如粗通文字,这在当时并不多见,使得其思想并不守旧,他既想要守住和发展祖业,又想要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面貌,本着“学而优则仕”的朴素愿望,他和妻子郑氏商定,长子、老四守家,从牙缝中省出一点、小生意收入中拿出一点,分别送老二、老三读书求学。


按照父母的安排,长兄陈履芬(1893-1960),字馨芳,较早担负起了家庭的重任。他一生勤劳,忍辱负重,不仅是种田的行家里手,还是小本生意的经营者。农忙时节,在父母的协助下,他和妻子风里雨里操持家中几十亩农田播种、田管和收获,以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农闲时分,他起早贪黑做着豆类加工、木工手艺,任劳任怨地奔波于城镇、乡间,为家庭补贴收入,为两个弟弟筹措学费。为防范匪患,1912年,他带领家人修筑了老虎驿寨,周长500余米,高4米,为家庭的兴旺提供了安全保障。长兄的坚守、勤奋、勤俭、忍耐的品格给陈履真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哥陈履业(1895-1960),字进之,号及时,毕业于萧县师范,毕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成为陈履真走出乡村、认识世界的启蒙老师。


四弟陈履英(1911-1986),字冠东,一生在老家皇藏峪山区龙虎峪村务农。


陈履真自幼聪颖伶俐,入学前已在二哥陈履业的悉心指导下初识文字。7岁时,尽管家境一般,父亲陈方如还是将其送到位于尠沟村的一所私塾,拜同门族兄、秀才陈履廷先生为师,开始求学生涯。


在私塾里,陈履真首先跟随先生背诵《千字文》《百家姓》,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中,他逐渐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不久就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执着追求的聪慧少年的形象。据说,尠沟寺后面龙山上的石头可以制作砚池,这种名为“沙砚”的砚池,滴水不干,是文房四宝中的佳品。学习之余,他和同学们结伴跑到山上扒石头,返回后,把千挑万选出来的石头凿成砚池,再慢慢滴入水珠进行试验。可是,每次滴入水珠后,不久就被蒸发,试验总以失败告终。见状,同学们泄气了,但他仍坚持不懈,乐此不疲。有的同学说:“能做成沙砚的石头可能埋得太深,凭我们小孩子的力量,用手不可能扒得出来,等将来长大再说吧。”陈履真却认真回答道:“我非要扒出来不可,只要有恒心坚持扒下去,总会扒出能做成沙砚的石头来!”


当时,私塾管教甚严,稍有违反私塾先生的规定,轻则罚站,重则受到戒尺惩罚。一次,沉迷在龙虎山扒石头的陈履真,竟然忘了上学堂。陈履廷先生发现后,命学生把他从山沟叫回私塾,怒气冲冲地让陈履真站在学堂门口,准备加以严惩。面对衣冠不整、满身泥土的陈履真,陈履廷既恼怒又心疼,为了让心爱的学生心服口服,他让陈履真背诵《千字文》。


出乎先生预料,陈履真昂起头、挺起胸,抑扬顿挫地朗诵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看着先生和小伙伴惊讶不解的目光,陈履真顿了顿、定定神,一鼓作气,背诵完毕:“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不大功夫,陈履真竟把《千字文》一字不错地背下来,不仅同学们对他佩服不已,还得到先生陈履廷的大加夸赞。


陈履廷见陈履真年少聪颖,除开展正常教学外,还给陈履真施以“小灶”,不时教之经书、杂文。在尠沟私塾学习两年后,陈履真已能写出300字左右的短文,并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同龄孩子已无人能出其右。为此,陈履廷先生感慨地说:“人言后生可畏,阅罢你的文章,可见你是可塑之才,未来必非等闲之辈!”


一次,陈履真在参加族亲丧礼时,闻丧主亲友正议论约请其师陈履廷前来撰写碑文。他竟然站出来说:先生为乡邻所作碑文多为奉承之词,内容千篇一律,可刻板印存,日后如再有请其撰写碑文者,可将印文与之,只需换换姓名而已。此言传至陈履廷耳中,先生不仅不恼反而啧啧称赞:“后生真乃可畏,此乃我陈门之幸事!”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烈士少年时阅读过的《论语》


10岁时,陈履真到卯山私塾继续求学,跟随私塾先生继续学习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几年的私塾教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这为他参加革命后发动群众、编印红色报刊进行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此为后话。


随着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教育改革运动,与徐州咫尺之遥的萧县很快受之影响,以推广白话文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代替私塾教育也得以逐步推广。


20世纪20年代初,陈履真来到刚刚开办的永堌小学求学,开始接触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等课程。这令他耳目一新,他的心中再次点燃了求知的火种,如饥似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吮吸着知识的养分。1922年,小学尚未毕业的陈履真,即以初中毕业的同等学历考入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读书。他迈出了走出封闭山区乡村,到外面的广阔世界继续探求人生的第一步。

第二章 七师立志


徐州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萧县为徐州府所属八县——丰县、沛县、萧县(今属安徽省)、砀山(今属安徽省)和铜山(今徐州市铜山区)、邳县(今邳州市)、睢宁、宿迁(时为县,1996年撤县建市)之一,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历史可追溯到1721年创建的云龙书院,历经铜山县学堂、徐州中学堂、徐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的演变。1912年1月,在原徐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前曾一度停办)基础上建立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开学,首任校长为刘仁航。开办之初学生共96人,教职员工19人。江苏在试行大学区制过程中,1927年7月,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与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徐州中学,翌年改称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今徐州市第一中学)。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旧址——徐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七师”)还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后,不仅凸显了位于苏鲁豫皖交界的徐州区位优势,更给徐州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在徐州的影响所及,使得马列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在省立七师应运而生。


省立七师部分学生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引起了徐州反动势力的恼怒和嫉恨。徐州镇守使陈调元下令撤换七师校长,惩治进步学生。陆裕柟继任校长后,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开展进步活动,相继开除了25名“赤潮社”学生(大部分是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员),引起学生强烈不满,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潮由此爆发。为此,徐州社会各界向省教育厅请愿,公开要求让被开除学生继续返校就读。上海《民国日报》公开披露事件真相后,此事进一步得到了徐州地区各县进步学生、部分学生家长与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社会人士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斗争坚持了几个月,最终校长被撤换,被开除的学生得以复学,学生要求全部得到满足,学潮取得完全胜利。这对徐州的进步学生运动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徐州省立七师,陈雪尘老师是陈履真的班主任。陈雪尘,萧县人,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理科、文学皆出众,其诗清新,尤为人称道。在陈履真入学后的首篇作文上,陈雪尘老师毫不犹豫地批注了“横扫千军”四个字,这也许是对同乡的相惜,但更多是对陈履真的非同一般文字功力的肯定,同学们对陈履真称赞不已。


在徐州求学期间,正是陈履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受到省立七师进步学生运动的影响,他广泛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深受马列主义熏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夏,北伐军到达徐州,陈履真和同学们深受鼓舞,结伴前往南京,但因北伐军退却而被阻于“江北避难同乡会”暂住。此间,他巧遇萧县籍共产党员刘亚民,这些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很快结为知己。不久,他们以江北避难同乡会的名义先后栖身于南京鼓楼北新新旅馆、丹凤街高岗里。这批人员共约20人,除来自徐州所属八县外,还有从武汉撤离的共产党员。刘亚民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读书会,引导大家学习革命理论、分析当前时局、揭露蒋介石反革命本质。


经国民党元老、萧县籍人士刘汉川介绍,1927年秋后,刘亚民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干事。嗣后,经刘亚民举荐,陈履真到国民党江苏省监委会工作,挣得一份微薄薪水。时令转冬,天气渐寒,在江北避难同乡会中,鲜有稳定收入来源者,众人连糊口都成难题,根本无钱置办冬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陈履真,便把夹衣改成棉袄送给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大家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在南京共同度过了一段精神上富有而生活上窘迫的日子。


生活虽然艰难,但陈履真和大家团结在刘亚民的周围,听他讲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清政府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地镇压共产党人的一系列反革命事件真相。他们阅读进步书刊,研修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义愤填膺中立志成为一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生奋斗的革命者。刘亚民成为陈履真这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引路人。


已经受到革命先进理论洗礼的陈履真,决定改名为“理真”,以表达自己彻底献身革命的崇高志向。

第三章 投身革命


从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陈履真返回家乡,到母校永堌小学任教。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办农民夜校,开始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他们参加农民协会,组织起来翻身求解放。

第四章 求索上海


1929年初,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影响波及徐州及所属八县,萧县政局发生急剧变化,国民党开始把魔爪伸向徐州地区,腥风血雨笼罩着淮海大地。首先,同情并支持革命的国民党萧县县长李承霖被免职,刘丙晨继任萧县县长。继而,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头目段木桢率领武装到萧县,在新任县长刘丙晨配合下,迅速成立“萧县清党委员会”,一面对机关、学校人员逐一审查,一面加强对共产党活动地区的控制,并随即对共产党员进行清洗。其间,中共萧县县委委员胡文清被逮捕,共产党员刘亚民等遭通缉,部分中共组织被摧残,蓬勃发展的萧县革命形势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萧县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1929年初,县委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镇转移到农村,同时,为保存党的力量,凡已经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要利用各种关系离开萧县,暂时到外地躲避风头。


为了保护和培养党的干部,经中共江苏省委安排,1929年春,陈履真进入上海华南大学学习。上海华南大学是由共产党开办的,学生来自江苏省委所辖党组织中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教授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为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


已具有初步革命实践的陈履真,亟需系统革命理论武装,以指导日后漫长而曲折的革命实践。初次来到大都市上海,他无暇领略城市的风采,而是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在聆听讲解的同时,他思考着,如何把学到的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并不时向授课老师请教。课余,他主动与参加学习的学员进行交流,了解、学习各地革命斗争经验。


因上海华南大学过于“显眼”,陈履真在校仅学习50多天后该校即被查封。尽管学习时间很短,但对陈履真而言,这段难得的经历使他较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与同志们交流了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因陈履真在校表现突出,时任华南大学教授王学文几十年后仍对他赞不绝口:“理真很聪明,是优秀学生,也很调皮,因他善提问题。”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海提篮桥监狱


上海华南大学被查封后,陈履真学习革命理论的进程被迫中断。经江苏省委再次出面协商,不久,陈履真被送到上海大陆大学继续学习。在大陆大学,他因参加进步学生和工人联合举办的“飞行集会”而被上海租界英国巡捕房逮捕,关押于英租界提篮桥监狱。狱中,在几次审查时,陈履真一口咬定自己就是一名穷学生,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也没有参加什么活动,只是在观看游行时而被误捕。因没有真凭实据,一个多月后,租界英国巡捕房只好将他释放。


陈履真出狱后,通过地下交通联络点找到中共江苏省委,汇报了自己在狱中的情况,请求党组织分配工作。此时,江苏省委在上海举办的党员干部学习班(亦称“中央党训班”)即将开学。为满足陈履真系统学习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江苏省委决定,陈履真参加该班学习,通过培训深造,进一步提高理论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章 喜结良缘


有缘千里来相会。


在中央党训班,陈履真再次与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也在这里学习的秦雅芬重逢。他不仅再次有机会得到系统培训,还在这里寻觅到了爱情,与秦雅芬在黄浦江畔结为革命伉俪。


秦雅芬,又名秦其芳,1906年(农历丙午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归仁集(今属泗洪县)中大街的一个中农家中。其父秦成贞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于宿迁、徐州等地任教。秦雅芬早年随父就读于宿迁县清节堂女子小学、钟吾小学和徐州女子高小,1924年与妹妹秦雅芳一同考入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在徐州第三女子师范求学期间,受到中共党员吴亚鲁的影响、教育,她开始阅读进步书刊,追求真理,不满现实,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履真烈士的爱人——秦雅芬


在徐州党组织的号召下,1927年,秦雅芬与妹妹秦雅芳和几名女同学结伴经南京乘船赴武汉,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三期)女子大队学习。其间,聆听了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教官陈毅等人的讲话、授课,并曾编入学生军开赴汀泗桥,参加攻打杨森、夏斗寅等军阀战斗,后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而被解除武装。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得到锻炼的秦雅芬,1927年8月,经同学、中共党员石侠生介绍,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的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中共沪东区委领导下,她被分配在上海市杨树浦日本商人开办的纱厂,与郁达夫、郭青杰、曹少白(王一清)、张晓梅、罗小红等共同承担女工夜校工作,为女工补习文化,宣传革命理论。1928年初被调回徐州后,随即被派往萧县,协助刘亚民开展发展党员和创建地方党组织活动。正是在萧县,在追求共同理想的斗争实践中,秦雅芬首次与陈履真结识。在进一步了解中,秦雅芬对陈履真的才干赞赏有加,并于1928年春与刘亚民共同介绍陈履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的革命引路人。


萧县国民党右派势力对共产党人实施“清剿”后,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秦雅芬被迫离开萧县,先后被徐州党组织派往睢宁县、宿迁县,她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妇女工作。1929年2月,秦雅芬参与组织发动的宿迁“小刀会”农民暴动爆发。农民暴动队伍在占领县城后被镇压,身份暴露的共产党员遭受全面搜捕,为此,秦雅芬和宿迁县委书记马伦等暴动组织者,辗转到达上海,先后向江苏省委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汇报、请示工作,并向中央和江苏省委呈送了一份关于宿迁“小刀会”农民暴动详细经过的书面报告。在接到宿迁“小刀会”农民暴动报告后,彭湃第二次接见到沪的宿迁县委成员,并决定,马伦等仍回宿迁继续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为加强对女干部的培养,秦雅芬暂时留在上海,由江苏省委重新分配工作。不久,江苏省委决定,秦雅芬到即将开班的中央党训班学习。秦雅芬曾回忆:“后来才知道调我去学习的缘由:一是培养女干部,二是妇女干部可以掩护党训班人员的安全。”


在萧县离别半年后,陈履真、秦雅芬对能在沪上重逢都感到喜出望外,他们相互倾诉分别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共同回忆在萧县几个月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交流参加革命后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憧憬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愿景。


几十人在白色恐怖严重的上海集中学习充满风险,而以家庭为掩护无疑成为很好的选择。心有灵犀一点通。学员们点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革命”成为他们的牵线红娘,中央党训班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地,学员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人,共同的追求促使陈履真、秦雅芬自然走到一起,他们在革命中心上海喜结良缘。捉襟见肘的他们,没舍得照一张结婚照留个纪念,只是散发一点糖果算是和学员们分享这份喜悦。


革命者理想大于天。陈履真、秦雅芬没有黄浦江畔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没有南京路上亲友云集的气派婚礼,只是租住了居民区的一处亭子间作为安身之处,一切平常如昨。两名共产党人为了共同革命理想走到一起,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风雨征程中又多了一对执着的革命伉俪。


来自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的约20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秘密汇聚上海后,1929年8月,中央党训班开学。其中,来自徐海蚌地区的除陈履真、秦雅芬外,还有徐州(铜山)临时县委书记陈资平(原名陈文正,又名陈治平、陈锡庐)、宿县县委书记孔子寿等。在中央党训班,他们先后聆听了刘少奇主讲的学生运动和职工运动的开展、罗迈(李维汉)主讲的农民运动的开展、康生主讲的党的组织路线的开展等报告,使他们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在土地革命中如何开展斗争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之余,部分学员经常聚集于陈履真、秦雅芬夫妇的出租房交流心得,这里成为这群革命者探索革命真理的沙龙,大家心甘情愿地守持着物质上的贫困,分享着精神上的富有。


9月,历时一月有余的中央党训班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受中共江苏省委的指派,陈履真、秦雅芬前往徐州,在徐海蚌特委组织开展以农民暴动为中心的土地革命斗争,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淮海大地。

第六章 受命徐州


受中共江苏省委的派遣,1929年9月,结束在中央党训班学习的陈资平、孔子寿和陈履真、秦雅芬夫妇,从上海回到徐州,共同担负起中共徐海蚌特委的恢复重建工作。


在徐州,陈履真租了一处位于北关外城墙根下的三间民房,陈履真、秦雅芬夫妇住东间,陈资平、陈淑媛夫妇住西间。这处位置隐蔽的民宅,不仅成为他们的安身之所,还成为恢复重建徐海蚌特委的办公之地。


按照中共江苏省委1928年7月《关于江苏农民秋收斗争决议案》精神,1928年9月,省委派遣罗世藩到徐州筹建中共徐海蚌特委。9月20日,罗世藩在徐州召开徐州所属八县铜山、睢宁、宿迁、邳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和海州所属四县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前因未能与在蚌埠开辟工作的朱务平取得联系,蚌埠所属七个县党组织没有派人参加。会议宣布中共徐海特委成立,罗世藩为主要负责人。


陈履真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位于今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西侧的中共徐海蚌特委联络站旧址


徐海特委在与蚌埠所属各县即宿县(包括今安徽省淮北市及濉溪县)、蚌埠、灵璧、泗县(包括今江苏省泗洪、泗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