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家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蒋介石家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与蒋介石青春有关的那些日子……
作者:沈寂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448004
ISBN:97875520238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529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蒋介石家史
作者:沈寂
ISBN:978755202381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一 奉化蒋氏先祖
从西晋末年起,有一些蒋姓的氏族,陆续从各地移民到山明水秀、商市云集的浙江。
东汉时已定居在江苏宜兴徐舍镇的蒋澄,父亲蒋横在东汉初官拜将军之职。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蒋横随刘秀征讨赤眉军有功,被封为浚遒侯;后来,遭到中央监察官匡路的诬陷,被判死刑。蒋横的九个儿子被迫向四处迁徙。最小的两个儿子蒋默和蒋澄,到阳羡(今江苏宜兴)安身。
后来,蒋横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蒋默封云阳侯,官拜谏议大夫。蒋澄封函亭乡侯,任婺州刺史。
蒋澄因政绩显著,多次受到朝廷嘉奖。六十多岁,他告老还乡,在阳羡安居。他热心公益,修桥铺路,周济贫民。蒋澄和蒋默的子孙,分别任丹阳太守、荆州刺史、兖州刺史等官职。蒋氏便成为宜兴的名门望族。
蒋澄于七十二岁时无疾而终。乡人为了纪念他,在宜兴城内东庙巷及官林镇各建一座函亭侯祠。官林镇的函亭侯祠的庭院中,还有一石碑。碑额上篆刻“九侯世家”四字。
蒋澄的后裔,曾于晋朝时迁居到以天台山得名的浙江台州。他的第五代蒋显,竟任四明盐官,除主收盐税外,私下与盐商联络,获利不少,因此将全家搬至四明(今浙江宁波)。
蒋显的儿子蒋光,在五代后梁时又移居风光绮丽的奉化山岭,成为奉化蒋氏的始祖。
蒋光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宗祥,次子名宗霸。宗祥名祥,命却不祥,早年便夭折。宗霸字必大。名字中含义自大逞霸,他为人倒慈善温顺,而且敬神信佛。因祖上曾封侯为官,加上本人熟读经书,被遴选为明州“评事”,去宁波上任。这是一种职位不高而责任重大的小官吏,专事决断疑狱。
几年下来,他埋头在一堆堆案卷里,释疑解难,使他终日苦心冥想、殚思竭虑,不禁终日神志恍惚、疑心疑惑,仿佛有无数冤魂纠缠不休地向他求援讨命。可能是因为他无权为民申冤,不由得义愤填膺,忍不住常与上司顶撞,也可能他一时糊涂,错断冤案;或者是明知故犯,使罪犯冤上加冤,成为冤魂。使多少无罪的人关入牢内甚至进入地狱,也让有罪的逍遥法外。最后终因“评议”不当,不善理案为由,遭黜罢官。他从此洞悉人世,看破红尘,弃家出走,皈依佛门。在宁波天童寺旁小盘山上自筑一间小庵,超凡脱尘地躲在里面隐居静修。从早到晚,嘴里只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梵文佛经的音译。意为“胜利者到达彼岸”。总的含义是凡崇仰苦行主义的信徒,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和智慧的“六度”,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达到灵魂的解脱。他自称是“摩诃居士”,乡人也就称他为“蒋摩诃”。
一个人独宿小庵,口中只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很难成为一个解脱灵魂、到达彼岸的胜利者。他听到奉化大桥有座岳林寺,寺里住着一个出生于长汀村、名叫“契此”的和尚,形体肥胖,面带笑容,袈裟披身,袒胸露肩,肩上背根木棒,棒上吊只口袋,常常到闹市行乞,嘴里念念有词,宣读佛经,教化百姓。人们被他落拓不羁的神态和那嬉哈笑谑的讲道所吸引,一等到他出现在街头,就道路壅塞,听他笑谈,把冷饭残菜倒进他的布袋。不知道他名字的干脆叫他“布袋和尚”。蒋摩诃仿佛受到启示和点化,认为这位游方和尚一定能带领他到达解脱灵魂的彼岸。于是从狭小而黯暗的小庵里破门而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在奉化剡溪旁找到了“布袋和尚”。
他当着众人的面,扑身下跪,口称“师父”。“布袋和尚”既不谦让,也不拒绝,仰面呵呵大笑,扬长而去。蒋摩诃急急跟随,亦步亦趋,紧追不舍。从此,师徒二人,云游四方,浪迹天涯。“布袋和尚”每到一处,满面嬉笑,施教布道。蒋摩诃站在一旁,神色肃穆,口口声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相传在后梁贞明二年,他们跋山涉水去到福建长汀,因气候燠热,满身风尘,便脱下僧衣,跳入温泉里洗浴。蒋摩诃意外地在“布袋和尚”赤裸的背心上发现有一只眼睛,炯炯发光。他惊奇地呼叫起来:
“师父背心长眼,莫非是仙佛?”
“布袋和尚”缓缓转过身,收敛笑容,露出从未有过的尊严神态,喃喃相告:
“吾已被你窥破,当去矣!”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回到浙江奉化。一踏进岳林寺,就将从不离身的那只布袋,交给跟随三年的蒋摩诃,以庄重而又神秘的口吻嘱咐:
“吾将此布袋送给你。”说罢,卧躺在寺院东廊的磐石上,仰天呵呵大笑,笑个不停。蒋摩诃接过布袋后,想牵扶他进禅房安息。不料布袋和尚盘膝坐起,敞开袈裟,眯缝双眼,张着大嘴,吐出一句惊动天堂人间的遗言:“吾乃弥勒佛化身是也!”骤然含笑圆寂。
弥勒佛原是印度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在千万年以后,竟然化身为布袋和尚,下凡到浙江奉化,这一震动天界凡间的奇迹,当然引起哄动。身为弥勒佛弟子的蒋摩诃更是受宠若惊,魂不附体。他四处宣扬,召来乡民,以最隆重的佛教仪式,将弥勒佛化身的遗体葬于岳林寺的后山。还和寺院的和尚一起外出摹化,按照“布袋和尚”生前的形态塑成笑口长开的弥勒佛神像,供在天王殿正中神龛里,其左右是高大的四大天王像,更显得宏伟庄严。
之后,蒋摩诃就像布袋和尚生前一样,用木杖背着布袋,四处布施。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布袋与和尚同葬。他就将弥勒佛的神旨,郑重宣告:“这布袋是菩萨赐给蒋家,世世代代可高官荣禄。”借此宣扬蒋家未来的荣耀。一年之后,有人从四川回奉化,惊惶地告诉蒋摩诃:他曾经在峨眉山遇到布袋和尚。蒋摩诃不信,一起到岳林寺,发冢一看。坟内只有禅杖和净瓶,和尚的遗体印迹全无。众人都目瞪口呆,只有蒋摩诃领悟到他的师父是真正神仙,连忙问:“你见到我师父,他有没有提到我?”那人思索片刻,记了起来,“布袋和尚要我带口信给你,只有一句话:相见之日已近,愿自爱!”
蒋摩诃听了,顿时浑身寒栗。他原以为师父会暗示蒋家未来的荣显,不料反明告他本人生命的结束。他恍惚地自语一句:“我知道了。”便遍访亲友,一一告别,然后回到他的小庵,闭门不出。几天之后,他的儿子前去探访,打开庵门,只见蒋摩诃也学布袋和尚,盘膝而坐,无疾而终。那只布袋却不知去向,遍寻不得。家属和乡人便将这位弥勒佛弟子,自称摩诃居士的蒋氏太公葬在小盘山上,成为奉化蒋氏先祖中第一位成佛的神仙。
蒋摩诃成佛,他的儿子却碌碌无为,只是个俗世凡夫。凡夫的儿子蒋浚明,居然又能立志继承祖业,也许受到弥勒佛赠布袋、传神旨的鼓励,发奋求学,居然高官荣禄,在北宋神宗时,拜大理“评事”。他和祖父蒋摩诃同任“评事”,但地位悬殊。祖父隶属地方,孙子擢升“中央”,复审各地方的奏劾和疑难大罪。后来,又升职为尚书金部员外郎,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还掌管全国库藏钱帛出纳账籍的审核等政令,是中央官员中的要职。更由于他忠心耿耿,尽责尽力,受到皇帝宠信,又御赐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他“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一身穿戴高级阶官的衣冠。每年清明,他总要衣锦荣归,到宁波小盘山祖父蒋摩诃坟前祭拜。非但显示本人高官进爵,还借此荣宗耀祖。奉化乡民也都蜂拥而至,称赞蒋氏祖辈积德,蒋门有后。也总有人提到:光禄大夫的紫绶衣冠,就是弥勒佛升天时赠给蒋摩诃的那只讨饭布袋。蒋浚明虽登官阶,还不满足,为了抬高自己在众官中的地位,查考蒋氏宗谱。发现在《左传》里记载有:“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就不管来龙去脉,肯定奉化蒋氏就是周文王之后,还考查出最早的祖先是周公的第三子伯龄的嫡系!他就更为自豪,也不免自大,竟敢公然上书反对丞相王安石主张的新法,惹皇帝发怒,遭谪降职。他心灰意懒,告老还乡,在宁波采莲桥一带河巷安居。他的两个儿子蒋璿、蒋珫后来虽都登“进士”,但与尚书相比,有天壤之别。直至元朝,蒋氏后裔蒋仕杰,因不能再在宁波逗留安居,便在白水巷筑造一座蒋家祠堂,供奉蒋浚明牌位,以显示蒋家在浙江的荣禄,自己率领全家连同蒋家数世坟茔,一起迁回奉化。其利用先祖为官时获得的余荫和财帛,在奉化溪口买进田地、竹山和房屋;从此,蒋家十几代子孙都是男耕女织,依靠收租换粮,过着式微的农村生活,直到第二十六代蒋斯千,奉化蒋氏的命运才有较大的转机。
二 玉泰盐铺
蒋斯千,字玉表,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他有两个哥哥斯生和斯水。他父亲蒋祁增生养斯千这个小儿子时,已是中年,因身弱多病,无力耕种,加上不断灾荒,田园荒芜;又称家室所累,一家数口,实在难以度日。在苦难中蒋祁增不禁追念先祖的显荣,痛惜后代坎坷的命运。他惊愕地发现:蒋氏家族自从仕杰公迁居溪口以来,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历时约四五百年,世世代代都是力勤穑事,靠天吃饭,二十多代子孙中从未有一人读书做官。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蒋氏的家道渐趋衰落,长此以往,势必陷于穷途末路,以致使曾显赫一时的蒋家,将默默无闻地泯灭在乡里山谷间。他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便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斯生、斯水和斯千身上。斯生、斯水庸碌无用,安贫由命。只有小儿子斯千长得眉清目秀,一副读书人样子,而且聪明智慧,也很有志气。于是,他典卖掉祖传周坑岙法华庵三十多亩田地、几座竹山,让斯千进私塾读书。斯千不负父望,也很争气。不出五年,非但熟读经书,还谙医学。在太平军兴起时,也舞弄棍棒,愿望将来当一名武将。只是蒋家被踢出官阶久远,在几易朝代之后,一个乡里书生,既无求通仕籍之途,也乏进爵求荣之术,几次进京投考,都名落孙山。父亲蒋祁增悲观绝望,便倾其所有家产,为三个儿子娶亲成婚后,一命呜呼。蒋斯千知书达理,深知蒋家是为了培育自己才落得如此下场,决心挑起振兴家业的重担。做官无望,田里又长不出黄金,只有弃农从商,从事贸利的营生。
溪口是奉化县境内一个小镇,通往新昌、嵊县、余姚、鄞县四个县的交通要道,又是附近八个乡的交易中心。镇上有三里长街横贯东西,平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乡民,络绎不绝,川流不息,贩运和买卖米、盐、酒等日常生活用品。富有善心而又聪慧的蒋斯千福至心灵,转念想到如果在镇上开一家盐铺,兼售食米,既减轻贩运者长途跋涉的疲劳,又能方便附近乡民,省下的运费足以削低售价,岂非是利民的善事?而且蒋氏先祖从江苏宜兴迁至浙江后,曾任四明盐官。有了先祖的荫庇和余威,还有祖传的经营之道,虽非一本万利,也是事半功倍,实在是名为国计民生实是谋富图利的良策。于是,他将旧宅抵卖,在中街簟场弄口开起盐店,招牌名为“玉泰盐铺”。“玉”字取自他的名字玉表,“泰”字图个吉利。
蒋斯千在开设盐铺后,为了让人知道我即盐铺,盐铺即我,就对外改用“玉表”名字。数年之后,在奉化的蒋氏家族中也算蒋玉表著称乡里。原已破落的蒋家就此以商业起家,由拮据而小康,把以前典卖的周坑岙法华庵三十多亩田地、几座竹山买回来不算,又在盐铺附近造起一幢二层的新楼房,名为“素居”,供全家住宿。他与两个哥哥没有分家,合住一起,全由他供养。外人称赞他有手足之情。也有人认为他不该如此慷慨,忘了“亲兄弟,明算账”的古训。而蒋玉表不愧是蒋摩诃之后,信佛、行医和开店都是为了济世利人,普渡众生,何况是同枝兄弟?好心必有好报,在他身发财发之际,接连生了两个儿子。按照蒋家宗谱排行,自二十五世起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围,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他的儿子是肇字辈,长子肇海,次儿肇聪。他看到二哥斯水无子,就好心地把自己的长子立嗣给二哥,免得哥哥绝后,自己的儿子就此成了二哥的儿子,哥哥的后代也就是他的子孙,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了。
常言道:“命运虽好,劫数难逃。”正当蒋玉表家业兴旺之际,“太平军”突然兴起,战乱使奉化人民的生活失去安宁。由于交通的堵塞、米盐价的涨落,玉泰盐铺也不免受到损害。有几次难民过路,逃荒者乞讨,更让这位善心的商人蒋玉表为难,不得不以救济的名义,“慷慨”解囊。更令人懊丧悲痛的是两场大火,将玉泰盐铺烧了又造,造了又烧。十几年来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毁于一旦,损失殆尽。奉化蒋氏家族再度过艰难贫困的生活。他们踡缩在“素居”房屋里,一家老小穿布衣素裙,除过节忌日外,长年吃芋艿头、霉干菜。斯生和斯水重又耕种,玉表仍振作精神挑起兄弟三家十余口的衣食重担。他又一次把田地、竹山典卖,带着十二岁的大儿子肇聪贩运盐、米,还在家里悬壶行医,勉强糊口,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几年下来,又积累资金,在已成废墟的原址再造起房屋,开办玉泰盐铺。开张之日,鞭炮怒放,站在店铺门前的蒋玉表,经过几十年岁月流逝,世局播迁、家业兴败和本人在风尘中的悲欢忧哀,才五十不到,已两鬓染霜,在原本眉清目秀的脸庞上刻下难以磨灭的条条皱纹。他伤感地抚摸自己唯一的儿子肇聪的头,禁不住老泪盈眶。
蒋肇聪自小跟随父亲,既读书,又经商。他年轻有为,血气方刚,目睹蒋家乍兴乍败,也亲历世间多变沧桑,不忍苍老衰弱的父亲再一次承担振兴蒋氏家族的使命,便毅然将玉泰盐铺的营业从父亲手里移到自己肩上。从此蒋玉表只要清闲地坐镇店堂,手指拨动算盘,计算每月盈利。蒋肇聪比当年精明能干的父亲更有魄力,也有手腕。他因为祖先蒋显曾任四明盐官,后代子孙当然可以世袭,便特地在店堂内挂上一块“盐官”的招牌,表示玉泰是奉化唯一“盐官专卖”的店铺,这个办法也真有效验,可以打着“官”牌,直接向宁波批发盐,甚至从远处的富阳运来大米,真是“官”名亨通,四通八达。他为了扩展盐铺的业务,除了盐、米、酒外,还兼营茶、饼、石灰等。又为了增强实力,除了吸收存款,增加流动资金外,还设法打开局面,与溪口镇毛颖甫开的“太昌盐酒店”、萧王庙镇孙昭水开的“永兴行盐酒店”、亭下乡孙惠祥开的“永利米店”等合伙,克服陆路交通不便的困难,租用木船运货,自宁波溯奉化到萧王庙,再用竹筏沿着剡溪至溪口。由于他善于经营,生意兴隆,不到几年,盈利所得,超过他父亲掌管时的几倍。蒋玉表满心欢喜,但见儿子终日劳累,需要生活上的体恤和精神安慰,要肇聪早日成亲,也可以为又复兴的蒋家传宗接代。可是蒋肇聪信誓旦旦:事业不成,决不结婚。他一心扑在生意上,脑子里只想到为奉化蒋氏重振家业。他将父亲当初抵卖的田地、竹山一一赎回买进,再增加盐铺店面,从两间扩充为三间,后屋增设作坊,砻米、酿酒,还做菜饼。他雇用帐房、伙计、学徒和长工,一整天围着他转,还忙不过来。此外,他花了一大笔钱财,将“素房”重新翻造,不但在素居门内栽有两棵色彩鲜艳呈现富贵气的紫玉兰,还在院子中间种下两株飘香的金桂,更在住屋四周栽上七株又名“子孙树”的银杏,意思是前辈积德,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了另立房名,父子俩查考宗谱,发现奉化蒋氏原来是一千多年前周公的血统,而“斯”字辈的伯父和父亲兄弟三人分为“夏房”、“商房”和“周房”,则“周房”的斯千当是周公嫡传无疑。由此再作考据,查到一千多年前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今将“丰、镐”两字合在一起,取名“丰镐房”,正是蒋玉表父子显示自己是货真价实、查有实据的周公后裔。
当蒋肇聪不负厚望,事成业就之日,他自己已年满三十。这真是一个蒋氏门中志高威重的孝子贤孙。父亲玉表对这个为了家族不惜辜负自己青春的儿子,又是歉疚,又是感激。他希望肇聪勿再延迟婚期,本人也抱孙心切,便擅自做主,与离溪口镇五里路的上白村徐家配亲。这是奉化蒋氏最为隆重的一次婚礼。因为新郎蒋肇聪在奉化既有财又有势,赫赫有名。年近花甲的蒋玉表也要趁机炫耀蒋门的兴旺和威风。徐氏过门后,先生一女,取名瑞春。后养一子,按排行为“周”字辈,谱名为周康,学名锡侯,奶名瑞生,名介卿。当时,蒋玉表看到他的大哥斯生只有儿子肇余而无孙子,便又将自己的孙子介卿过继给他们,作为肇余的继承人。蒋玉表这一巧妙而又合乎情理的安排,使“夏”房和“商”房的后代全是“周”房的子孙,也就像古代时的“周”朝将“夏”“商”先后并吞。
肇聪喜得爱妻,又获麟儿,说不尽的欢悦和兴奋,在事业上更要求猛进。他已不满足于仅仅是一家盐铺的老板,而奢望成为整个奉化出人头地的乡绅。于是他每天穿了长袍马褂,手拿水烟壶,来去奔走,在热心公益的名义下包揽讼诉,他仗着自己读过八年书,又谙知官场内幕,凡是涉及财产、商业等经济案子,便以“讼师”自居,为原告或被告出谋献策,包打官司,他能使原告获得加倍补偿,也能使被告转败为胜。反正“鹬蚌相争”,得利者是渔翁。八年下来,他声名昭著,成绩累累,人们便公认并推举他为“管公堂”,也就是包揽整个溪口的诉讼。做生意有亏有盈,他的盐铺年年招财进宝;诉讼有输有赢,这位“管公堂”每场官司必得好处,而且还不会被人抓住把柄。人们因他热衷公益,为人调和排难,而且待人接物总是严肃中微露笑意,当着他的面,称他为“好好先生”;可是十有八个在他背后指着他瓜皮帽下拖出的发辫,叫他“埠头黄鳝”。他常穿一件古铜色长袍,走路时甩动的辫子,也真像游动的黄鳝尾巴。这是奉化人对“狡猾者”极为刻薄而又非常形象的嘲骂:黄鳝在洞里容易抓住,一旦游到埠头边,就难以捕捉。他能获得别人好处,别人占不到他的便宜。蒋肇聪这条“埠头黄鳝”,凭着本领和威信,被推选为乡间庙社的“首事”,即成为民间的“官吏”,管辖溪口男女老少乡民。
“管公堂”却无法管住自家的命运。他宠爱的贤妻徐氏,在与他成婚十年后,一病不起,撇下九岁的儿子周康,于光绪八年二月,含泪离世。蒋肇聪一家人遭受人生三大不幸,蒋玉表老年丧子,肇聪中年失偶,他的儿女幼年死亲,偌大的玉泰盐铺和丰镐房变得悲凉凄清,食无味,夜失眠,再也无心思经营。他心里还隐藏着一件不可告人的心事:那就是他唯一的儿子周康,就是那由父亲玉表做主过继给蒋斯生的介卿,也等于一半给了别人,难保将来没有缠不清的纠纷。所以即使是亲生骨肉,也不是十分可靠。原以为可以因此吞掉别人,也可能反过来被人吞掉!他不由得忧心忡忡。人们看在眼里,既劝慰又勉励。有人说只怪徐氏无福,不得寿终。还有人甚至以“五年不死老婆,要大败流年”来减轻鳏夫的悲痛。更有不少人来说媒求亲。蒋肇聪一向以事业为重,找配偶不但要贤惠温淑,还要对盐铺和自己的名望有利。他在众多的求亲者中,选中了曾与他合伙的萧王庙镇“永兴行盐酒店”老板孙昭水的女儿。孙昭水患足疾,行动不便,盐米的水运全由蒋肇聪做主。而孙家后代中有的出任户部主事官职,如果配亲,既门当户对,在营业上和名望上都有利可图。从不让别人占他便宜的“埠头黄鳝”便欣然允婚。这次婚礼不及前次隆重,为了表示他仍对前妻徐氏的哀悼,但内心却比娶徐氏时更是兴奋,孕育着将来更兴旺发达的愿望。只是天违人愿,虽因蒋、孙两家亲密合伙,增加了玉泰盐铺盈利,但孙氏过门不到两年,忙于抚育徐氏留下的一对孤儿,自己却来不及为丈夫生育一个有关继承大事的儿子,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疫”夺去生命。蒋玉表捶胸自责,懂得医道的公公却无法挽救媳妇性命。从此不再行医。蒋肇聪更是悲痛,失去爱妻也就是失去将得的利益。大多族里人都为他惋惜,予以同情,也有曾受他气、吃过他苦的人暗暗攻击:“肇聪命太硬,又不积德,一连克死两个老婆,谁也不敢嫁给他了!”蒋肇聪也因两次丧失配偶感到悲痛和迷茫,甚至怀疑自己真有克妻的宫官。于是心灰意冷,提不起再娶的兴趣和愿望了。
两年之内蒋肇聪就在孤独和寂寞中苦度光阴。年老的父亲不幸死去老伴,无人侍奉;年幼的儿女缺少慈母的爱抚,就将已经过继出去的儿子介卿干脆推给二房去养育,引起徐氏娘家的不满,说他死了妻子也不要儿子!他本人在营业忙碌之后,孤独苦闷,毫无闺房之乐。玉泰盐铺的老账房王贤栋看在眼里。有一天,悄悄地对东家耳语,他已经为肇聪物色到一个妇女,按照双方的情况,可以配成一对。
“谁家女儿还肯嫁给我?”蒋肇聪坦率地苦笑两声。
“是我堂妹。”王贤栋介绍那女人和他的亲戚关系后,又详加补充:“就是我家乡葛竹村王有则的女儿——王采玉。”
三 孝女王采玉
葛竹村和溪口相隔五十多里。从溪口向西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再搭竹筏漂游在两边临山的葛溪,然后到达风景如画的葛竹。过一座桥,就能见到山谷里的一片村屋。
村屋缘山而筑,山谷又状同“交椅”,一直有“金交椅”之称。村前排峰数矗,形似笔架,便有“仙笔乡”的雅名。
这里世代耕读的村民几乎都姓王。王有则的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奉化连山迁来,一连六代全是单丁,务农为本。直至传到二十二代,王有则的父亲王毓庆,在少年时读了几本书,总算踏进官阶,当了“迪功郎”。这是个不在皇帝眼里的卑小官职,可是在山里小村却成了大人物。他的三个儿子有则、有模和有金,也都是“国学士”,可惜几次应试,全未登仕籍。“迪功郎”眼见王家缺少官运,便放下官架子,弃仕从商。他先是收购山里乡间的土产:笋干、干菜,运到宁波去贩卖。没想到宁波也有同类土产,而且价廉物美。好在晒干了的笋、菜不易霉烂,赶紧运到苏州。那个吃不到笋干、干菜的天堂,物以稀为贵,居然高价脱售。几次贩运所得,竟能在家乡造起一所砖木结构五间两层的楼房。还收藏不少真假古董。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迪功郎”和“国学士”都不能使王家增加一砖一瓦,亏得细细的笋干竟成了王家屋宇的栋梁。王有则三兄弟便先后在这新造的住宅里成亲。有则娶的是嵊县欢潭姚家之女,五年之内,为他连续生了三个儿子贤侯、贤宰和贤达。怀才不遇的郁闷和家室之累的苦恼使精通诗礼的王有则仿佛长年被困愁城。平时钓鱼打猎,消遣时光。不幸他的妻子又因疲劳过度,生育过多而夭逝,三个儿子也相继死去。当时王有则正年富力强,壮志未泯,他早就不甘心屈居于山间小村,也不愿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商人儿子,这次丧偶和丧子,更使他灰心丧气,失去人生乐趣。他为了宣泄苦闷,排遣失意,也宁愿舍弃尚称小康家庭的安乐生活,竟洒脱放浪地远离家乡,出游四方,到皖北浙西。在安吉开荒,经营垦殖,开始富足。西北粗犷的民风和人心的凝集,激励了这位南方书生的斗志。他回到家乡后,见乡民族人因太平军败亡,悒悒不乐,无心耕作,以致田园荒芜。他便迈动轩昂魁梧的身躯,精神抖擞地从外地招集流亡佃农,为各家各户经营垦殖,三五年后,全村遍田稻禾,五谷丰登。他自己还献出大半祖产和部分古董,疏河渠、开道路,使葛竹成为兴旺发达的村庄。他又兴办保甲,褒善罚恶,使地方安宁太平,人人安居乐业。人们见到他无不肃然起敬,比对皇帝还要尊重。曾任“迪功郎”的父亲王毓庆,目睹儿子的显荣,耳闻乡邻的奉承,不禁捋须颔笑,仰望大柱合抱,古色古香的王家祠堂“溯源堂”,得意非凡,忍不住拍额庆幸王家有后,出了个没有官衔的地方官。王有则本人也陶醉于众星捧月之中,他公而忘私,到四十三岁才想起应该续弦,娶与前妻同村同姓的姚氏。
这一位姚氏比前一位姚氏出身好,是欢潭乡乡绅姚培松的女儿,父亲质直方刚,闻名嵊县。女儿性情娴静,仪容温厚,待人和蔼,持家勤俭。一手“女红”更是出色。她比王有则小十七岁,但因怀着敬慕之心,不顾年龄的悬殊,只求美满婚姻。她过门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清同治三年,在王家砖瓦住宅的东厢房里,生下女儿王采玉。接着又是两个儿子贤巨和贤裕。这些年下来,王有则的两个弟弟,在父亲死后吵着分家,把富裕的祖产分去一大半。王有则本人又因热心公益,将所得遗产几乎耗费半数。家里人口多吃饭多,即使金山银山也要坐吃山空。他每年每月,入不敷出。可是为了维护自己名声和地位,“豆腐翻了,架子没有倒”,他还硬撑着这个快成空架的家。最使他气愤和伤心的是,第二个姚氏所生的大儿子贤巨,长一头瘌痢,没头发保护的脑子不发达,难怪他无心读书,也不愿下田,成天找人赌博不必用脑的“牌九”,他从早赌到晚,一夜赌到天亮,赢了钱自己花,输了回家伸手要。二儿子贤裕倒很争气,非但爱读书,而且入了迷,从早读到夜,半夜读到鸡叫。白天他手捧书本,口念唐诗,围着屋子兜一圈,念一首。走完三百六十圈,念完全本唐诗为止。晚上,闭着眼睛背《三国》,睡熟了,梦里也在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这两个宝贝,一懒一呆,气得王有则天天长吁短叹。长女王采玉既懂事又孝顺,父亲教她识字,过目不忘,又在母亲那里学会那手出色的“女红”。她从小就梳着双螺髻,侧着圆浑红润的面庞,睁着一对水灵的眸子,帮母亲穿针引线,裁裁缝缝,无论男人的长袍马褂、短衫鞋袜,女人的圆袄花裙,滚边绣花,学啥会啥,做啥像啥,她后来还请人用篾竹做成大小两只圆圈,绷着布,端端正正坐在明堂门槛上用红绿丝线绣花。十三岁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帮娘做完家务,就在窗口前,用四根钻满小洞的木条做成绷架,左右两端架在两只椅背上,自己坐在一张木椅上,一针上一针下,穿梭不停地刺绣。她不但能在枕头上绣出一对对五彩鸳鸯,还能在整幅绸缎被面上绣成富丽豪华的“金玉满堂”,博得全村甚至周围四乡的赞赏。哪村哪家要办嫁妆,就事先半年三个月来定货。出色的绣品换取丰裕的报酬。她千针万针辛苦所得的钱财,除了家用外,几乎全被大弟赌博输掉,二弟又只知看书,什么也不会,父亲未老先衰,耳聋眼花,难得出门,母亲白天上灶头,晚上忙纺纱,一家人的开支,全靠女儿一双手。可是王采玉毫无怨言,也不因此娇恣,她认为自己是长女,应该尊老爱少,应该义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