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女性人物 >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咏絮之才、林下之风,她是谢家女,也是王家妇,更是女中名士。

作者:木犀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5-01

书籍编号:30450014

ISBN:978755029048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749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全书内容: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已是暮春,阳光渐炽,又到了柳絮飞舞的季节,小城再次弥漫在一场没有寒风的春雪里。如同千年前那场雪,穿越滚滚红尘而来,勾画出一个飘逸灵动的女子,踏过满是荆棘的凡尘,伤痕累累之下依旧冰清玉洁,被江南天青色的水色晕染成翠竹的色彩,在如絮的雪花中羽化而去,在烟色的长空中划过一抹长长的裙痕。


那场混战将晋王朝分为两段,一段西晋,一段东晋。政权中心从国色天香的洛阳城南迁至金粉之都建康,没有根基的柳絮落在了江南的水乡,等待一场邂逅。在那个午后,看万物静谧,听沙沙作响的声音掠过树梢,终于化作满天白蝶翩然而落,融在江南的每处屋舍、每条河流,绕在青山水郭外,打湿了东山别墅长廊两侧的花圃。隔窗看见那个轻盈灵动的小姑娘,有着儿童懵懂不知人世艰辛的天真,接一片六瓣雪花,化为她梦里的一只蝴蝶,翩然飘动,扇起灵气满满的才华。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有着江北陈郡祖籍的名号。出生在雅致之族,嫁与簪缨世家,她本该是那段动荡岁月里幸福的女子,大树下剪一汪江南雨做墨,采一朵江南云做笺,描绘一幅只有自己才懂的风情,不承想洪流涌过,无人幸免。但她不是那轻盈的柳絮,她是一片江南雪,早已融入山河湖泊中,化为一汪清泉,随遇而安,不急不躁,却又汹涌澎湃。少年时那幅画早已泛黄,握在她手中是另外一幅,绘着青松寒梅,隐隐有香气盈袖。


谢道韫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所有的事迹凝在一起,也不过短短数段。开始时她便已是聪慧灵动的小姑娘,一句咏雪联句,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才女的名号。她自飞雪中走来,踏着江南的烟雨盛景而成长,不蔓不枝,亭亭秀秀。她永远是江畔那株白玉兰,清丽而不妖娆,不矫揉造作,不喧宾夺主,人品就如她的诗句一般质朴无华、清丽自然,但又开阔大气、气势恢宏。她不喜欢便直接告诉叔父,心无尘垢,如明镜般晶透。她钦慕当世名士的风骨,便一生如此要求自己,待人行事处处透着清峻通脱,被人称作女子中的名士,有着烟云水气般的飘逸仙姿,超凡脱俗而又大气开阖。直到战乱袭来,火烧平野,她的人生顿生颠覆性的变化,才发现原来所有的评述都不足以描绘她的风骨。生死面前体现人性,嵇康不屈从容赴死,谢道韫不畏刀剑奋起抗争,生命开出绚烂的花,在魏晋黑暗的天空中绽放灿烂的光华。


她是一朵莲,生在淤泥般的浊世却活得清雅秀挺;她是一枝梅,生在冰冷寒冬之时却绽放得雍容大方;她是一株竹,长于千岩万壑间却生长得青翠秀丽。她是天地间的一股正气,是满园花丛中的芝兰玉树,打开魏晋的另一扇窗,满眼白袍中的一抹亮色。


窗外又是雨珠飞溅,江南已入夏,从陈郡出发,顺水南下,踏青山访碧水,沿着当年的痕迹探寻,渴望与曾经的芳魂共鸣,做一场名士之梦。

序 乌衣巷中谢家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踏着斜阳余晖,漫步于街亭的喧嚣之中,商铺鳞次栉比,游人如织,曾经的魏晋风流早已随水东逝,一切前尘旧事烟云般消散,再难寻觅片点雪泥鸿爪。秦淮河微起波澜,是否还记得乌衣巷中曾经的衣香鬓影、繁花似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苍茫大地承载着几多枯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伊人已逝,此地空余乌衣巷,白云千载空悠悠。


随着东晋王朝的凋落,曾经荣极一时的王谢家族如夏末的一枝莲,空灵之姿还在,神情却已黯然。


人才济济的王谢望族是魏晋时期的一颗明珠,璀璨若浩瀚星河中的启明星,有着木秀于林般的独树一帜,只要提到东晋王朝便无法从他们这里越过,他们俨然是东晋王朝不可或缺的部分。“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六朝粉黛的金陵城内,朱雀桥旁承载着两个豪门巨阀,他们乌衣为尊,以凝重的色彩厚重地涂抹于碧绿的秦淮河畔。


或许是东晋的风气使然,或许是王谢两家的家教造成,抑或是竹林七贤的熏陶,谢家小女道韫亦是王谢众星中的一颗,风流蕴藉,秀外慧中。若是能画一幅东晋时期王谢名人榜的画像,一片乌压压的肃色中,定然唯她艳丽独秀、高鬓宽袖、华袿飞髾,梳云掠月却又英气逼人。她会是众星捧月般独特的存在。


她没有倾国倾城引得君王不早朝,没有长袖善舞在政治风云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有“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她只是那个乌衣巷中长大的贵家女,是那个才气高雅的谢家姑娘,若不是中年时的战乱,这一生便是平平淡淡的安稳,纵有不如意,也不过是水中的气泡,终会消散在漫长的岁月中。


红颜从来薄命,上天似乎也不愿这么轻易放过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逼迫她不得不在浩瀚的史书中写下最浓重的一笔,如同温情脉脉的话本在结尾处忽然高潮迭起,上演一番生死别离,引得观者唏嘘,泪如雨下之中见她脱去稚气,刀剑相向,屹立在风雨飘摇中。


英雄从来寂寞,读史之人感慨动容,谁又曾见书中之人酸楚悲愤?偏偏锤炼她的正是那给予她咏絮之才的东晋王朝。


她是历史长河中涉水而过的飞鸟,碧波纤影一掠而过;是青山绿水中的一竿青竹,却又不输红梅一段清香。她不矫揉造作,不攀扶而生,风神疏朗,朗朗如日月入怀,千古映照,风骨巍然。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魏晋风流


本该秋高气爽的天气却遇上了连绵阴雨,缠缠绵绵仿佛是初春,一杯清茶,一卷书,听窗外淅淅沥沥空阶滴到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迷惘之感。


推窗而立,凉风卷带着细雨扑面而来,窗外只有入秋的景,却没有入秋的寒,秋风温凉而细腻。在这样的季节里,觅一段史,念一个人,仿佛连灵魂也踏入得格外清晰。


漫长的岁月里,浩瀚的史书中,皮影戏般滑过的又岂止几个英雄、几位佳人?跨越滔滔江水,在重峦叠嶂的密林间找寻,碧水清流,谁又是那个立于水畔等待的人?


没有绝世容颜,没有红缨盔甲,不妖不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隔岸相望沉鱼落雁、巾帼须眉、庭阶玉树、珠玉满堂,她在其中翩然而立。她便是谢道韫,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名满天下、千古流芳的才女。


隔着东晋这条暗潮汹涌、血腥浮躁的河,她的家族如同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她便摇曳其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本该是一朵被呵护的春花,却飘摇于风雨如晦的冬日,伤痕累累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寒梅傲雪的顽强之姿。


谢道韫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代表着繁盛一时的谢氏家族曾经有这么一位姑娘,姓谢名道韫,被历史铭记。


道,“自然,自然即道”;韫,“收藏,蕴藏”。似乎冥冥之中已注定,她这一生如韫椟藏珠,期待光芒万丈却又宝匣深藏,可惜待千帆看尽,波澜不惊时方醍醐灌顶,这世间浮光掠影,原来不过一个“道”字,万法归宗。


记得谢道韫便记得那样一个时代,记得那样瑰奇而混乱的一段史,成就了她的千古英名,也给了她一世伤痛。何其不幸,又何其幸哉。如若有来生,渴求国泰民安,小女子一生碌碌,不求显达于世,但求岁月静好,一世长安。


推开那扇满目疮痍的大门,踏着历史的烟尘,在江南的雨幕中细细找寻,眉眼清丽,秀外慧中,史册上的墨迹堆砌着对那个风骨非凡的女子的赞美,却总觉得有些疏离而遥远,有一种冷冰冰的生硬僵直。她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子,美丽而温婉,不急不躁,微微如风,才华横溢。她立在湖畔岸边,如一竿青竹,又如一株玉兰,亭亭而立。


想走近她,听她娓娓而述王朝兴衰,欣赏她如蛟龙出海般的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看她意气风发,口若悬河,清谈玄辩,如出鞘的宝剑,秋虹似水。与她讲闺房密语,怅然感叹夫君没有双飞翼,心意难通。


史册总是热闹的,记录着枭雄豪杰,记录着英雄侠客,记录着美女如云,也记录着烈女贞妇。掩卷而叹命运之不公,世事变幻莫测,高山是一景,小溪也是美不胜收,只是更多的人去仰望高山时,谁还曾记得那些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卑微灵魂。


漫卷诗书,繁花缭乱,魏晋时代造就了一个奇异的社会现象。一边是追求自由率真个性的文化,一边是动荡不安的社会,仿佛一个人格分裂的精神病人,忽左忽右,时而残虐疯狂,时而开阔博大。


这是一个瑰丽而妖异的时代,有着与众不同的基调。她亦正亦邪,任性狷狂,而又真诚可爱,与她相遇,莫问是缘是劫。


魏晋南北朝的朝代特征如此之多,与当时的政治风气有关。曹丕于220年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四十五年后,265年,司马家族秉承曹家得天下的手法夺了这天下大权,建立了晋王朝。然而短短五十二年后,政坛再起纷乱,统一的王朝如大厦倾倒,土崩瓦解,安定平稳的生活仅仅是昙花一现,便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失了北方国土,晋室只得南渡,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也没能让朝局安稳下来,建立在士族门阀支撑基础上的政权危如累卵,有着“王与马,共天下”之称。皇权弱,士族强,势必产生权力之争,在东晋王朝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各种篡权、起义不休,动荡的朝局使这个时代纷杂混乱、号角声不断。


政治的混浊黑暗,国家的分裂对峙,却造就了文化的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撞击,相互妥协调和,终于融成特立独行的文化氛围。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个时代,有着漆黑的政治,却有着光彩的文化。


这是一个士族当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皇权没落,士族豪门风涌崛起。他们左右着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从魏时开始渐渐壮大,至东晋时期已到顶峰。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与司马氏皇权同生共息,此消彼长而平衡。谢道韫是陈郡谢家之女、王家之媳,显赫的出身给予她的不是飞扬跋扈,而是诗书字赋样样出众的才气,是有着林下之风的名士风范。


从元康名士到“竹林七贤”,再到江左八达,魏晋的风气已然与前朝不同。不再是儒家独霸天下,老庄的思想渐渐走入朝堂,士族名流们开始重才气,重艺术,重感情,重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是一个相对于前朝而言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他们不再被教条约束,渴望探视内心,寻找心底深处的真情。


他们开始相信,这世间一切皆有情,情义之深不亚于理之重,是人才会有情,有情才能算一个真名士。名士王衍丧子,悲痛不已,山简安慰他不要太过伤心,他痛哭道:“情之所钟,正是我辈。”圣人可以忘情,我辈岂敢?情到深处自然涌出,不压抑,不克制,情到深处无法自拔。这世间最真切的正是用情至深之辈,他们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里深情以待。


频繁的战乱和动荡的朝局,无法释放的家国之情、故土之恋,太过压抑的仕途前景,让士人们如同落入黑暗的深渊,需要伸展的心性只得在老庄的飘逸思想中一展双翅,放纵任达,率真任性。


追求美色、玄学清谈、服药之习、饮酒成风、任诞率直等迥异于其他封建王朝的风气,带着魏晋时期独有的风采扑面而来。青山绿水间,文人墨客三两成行,或坐于曲水之畔,或散衣而卧,洒脱不羁,“斗酒十千恣欢谑”,画轴半卷描史册。


江南王朝内斗不断,江北更是战火弥漫,汉、羌、匈奴、鲜卑等各族之间的摩擦不断,王权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乱世治兵,盛世治典,群狼环伺的权力之争使当权者们在短暂的统一中来不及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江北、江南在纷乱中寻找自己独有的平衡,在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的碰撞和挤压中催生出了一种绝世独立的文化风貌。


在失去半边国土的东晋,玄学有了自己的新核心——如何超生死、得解脱。动荡的王朝让士人们觉得生死无常,所有美好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烟花,生命亦不过是大梦一场。由此,他们提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追求个体人性解放,纵情放欲。


永嘉之乱后,中原沦落,山河已破,朝局动荡,政权频繁更迭,士人南迁,这一切使得他们对于国家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而家族的观念越发浓厚。他们远离家国故土,面对的虽是江南的秀丽江山,然而想到江北还在动荡离乱中,故土难回,家园不再,无法割舍的落叶归根之情终于喷薄而出。


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乱,厌倦了朝堂之上的波诡云谲,他们自绝望中生出新的感情寄托,他们抛弃实用功利,轻视世俗礼法,超越玄远,向往精神的纯净。如嵇康爱打铁,不是为生计,只因喜爱;阮孚制屐,神色悠然。他们所求只是心中所爱,因为爱而去做,没有目的,没有算计,所凭只是一颗心而已。


他们纵情山水,寻找安乐之所,放浪形骸,以酒精麻痹神志以求忘怀或自保,以隐逸山林为乐土。


儒家那些三纲五常的理论,“以经义决狱”的烦琐经学,还有谶纬怪诞的神学,到了这个时期都如同美人迟暮,光环泯灭,魅力不再。士人们厌倦了政治斗争的残忍黑暗,转而开始关注个人的修为,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名人雅士攒三集五地谈玄说理成为一种时尚,世人称为清谈或玄谈。


清谈是将人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做了形而上的认知,思考来去有无这样无法参透的玄理来进行辩解,士人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当时的士人皆爱此道,文人墨客们聚在一起,饮酒清谈,有时会就一个论题辩论不休,遇到高手,甚至可以通宵达旦。


美人卫玠便是此中高手,虽然有“看杀卫玠”的说法,但还是有部分史学家认为,卫玠是因身体羸弱,又彻夜清谈,以至于累死,可见清谈的魅力之大。


陈郡谢氏也深爱此道,谢道韫的叔伯和兄弟们都是此道中人。谢安是清谈高手,侄儿谢玄、谢朗也是少年时便名扬天下,谢道韫自幼受叔父谢安影响,又才学过人,加上日常里来往的皆是风流名士,才学深厚,辩识机敏,都是清谈高手,她自然也成了此道中人。


如果说清谈玄学是魏晋的主导思想,饮酒长啸便是日常行为。魏晋时期士人爱酒,上至帝王,下至士人,皆嗜酒如命,尤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刘伶更是酒中仙,他曾乘鹿车,携酒壶,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可见他爱酒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对酒的喜好写成文字,作了一篇《酒德颂》来阐述自己饮酒的原因和酒后的感知,所谓“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也许便是当时爱酒的士人们共同的心声。借酒避世,借酒放达,醺醺然而自得。


饮酒不过是魏晋士人任诞之风中的一种,各种越出当时礼教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阮咸人猪共饮、阮籍居丧无礼、王羲之东床坦腹、王徽之雪夜访戴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正是魏晋名士们追求遵循内心的行为方式,放达率性。


如果这些行为还不够让人瞠目结舌,那么服食五石散才真是任性到怪诞的地步。食药之习大约是从“美人”何晏而来,何晏吃五石散治病,病好后称此药便是不治病也能让人神清明朗。在那样一个跟风的时代,此论一出,世人纷纷尝试,后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气,一代名流王羲之也服用此药。


五石散的药性很烈,吃过后需要散发,以至魏晋士人都喜爱衣袖宽博的服装样式,褒衣博带,行动之时衣袂飘飘,恍若谪仙。士人们以此为风尚,行动中自带一股翩然之态。


欣赏世间一切美好,不论是对物还是对人,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恶,真诚而不做作,是这时期独有的一种风景。譬如当时的女子看到美男便围观,将果子抛入车中以示欣赏,这种纯真而美好的喜爱之情,率直得可爱。嵇康在山中徘徊,猎户夸赞他为神人;谢安有鼻炎,说话鼻音重浊,世人于是皆捏着鼻子说话,跟风的狂热程度甚至导致满城洛下之音。


率性而为,行为怪诞,只是这魏晋风度中的一种表象,后世的文人墨客真心钦慕的是名士们风流蕴藉的才情,是他们的放达而不放纵,率直而不鲁莽,真性情而不淫乱。阮籍别嫂,虽无视礼教,却重亲情;嵇康刑场上让弟子送来自己的琴,从容弹一曲《广陵散》,长叹一声此曲终要消亡,其淡定放达之态,世人皆感怀;谢安会桓温,被满帐刀斧手合围而不变色,谈笑风生,于不动声色中化险为夷。如此种种,后人岂能企及?


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张扬的个性背后是对精神世界的纯净的追求,任诞放肆背后是不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


谢道韫便生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然美、崇尚玄风、清谈盛行的王朝。


谢道韫出生在一个富庶的门阀世家之中,被娇养长大,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在当时不知被多少士人倾慕。


茂林修竹间,亭台楼榭深处,阳光透过檐角洒入庭院,层累的紫藤萝架下,不谙世事的少女拈花而笑,一生如若画卷初展,怀揣美好的憧憬,只盼此生遇一良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然而冰冷的史实总让人措手不及,即使超凡脱俗如星子般的他们,也难抵粗野的金刀铁马,所有的情感和矛盾在家国天下的面前渺小如一粒尘埃,历史的车轮倾轧着血肉之躯轰轰而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谁曾记得车轮下的尘埃中曾经开放过的花儿?阿基米德倒在野蛮的血泊中,谢道韫怀抱小外孙独面钢刀血雨。


血腥推进的历史进程将这个热闹的时代渲染成另一种风景,如同地狱中的彼岸花,绝望中开出的艳色,妖异无双。咨经诹史,这一世的悲欢离合、欢喜凄凉,都凝成墨落于纸上,不过是几笔墨迹,凭记一生。


纵使她千古留名,风骨铮然,我们甚至连她的出生之日也无从追寻,能记得的大约就是那年那岁,她还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豆蔻少女,秋千架前立,白果树下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派少年不知愁滋味时浑然天成的纯真。随着岁月的浸润,白纸一样的人生便轻易地被这样热闹而繁芜的时代培育成毛竹一般的秀挺。


墨色中依稀可辨她衣袂飘飘、面目清丽、形容开阔,有着君子般的洒脱,但终是落入这凡尘世间,身心疲惫,伤痕累累。


春雨如幕,夏日如花,秋凉若霜,冬雪绵绵,人生一幕如这四季,少年时的美好,成年后的烦恼,中年后的遭遇,朝而欢,暮而寂。


多希望这一世不过是庄周一梦,石入水中激起碧湖波澜,惊醒梦中人,再抬头,庭院深深,绿肥红瘦,微风吹拂,秋千依旧。


翻开泛黄的史料,相悖于她千百年来的名气,有关谢道韫的资料屈指可数。浩瀚如垠的字海里,觅迹寻踪,点点滴滴被尘封的往事,如若昙花般幽然开在寂寂的黑夜,执起的烛火还未燃尽,花已谢去,只余下淡淡的香气萦绕心间,如隔湖而望的一朵白莲,如深山幽谷那枝寒梅,不待你的到来,便已过了花期,空余怅然漫山谷。临水凭吊,碧空余鸟痕,清波舟影远,心中唯余那个踏波而来的仙子,空灵飘逸,仙踪难觅。


2.风起青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风起于青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之末,江湖潮汐起伏,动静皆有因,看似平常的事件下是涌动的机缘。陈郡谢氏祖辈生活于江北,最终在江南成就一世盛名,本该是江北崖上白玉兰的谢道韫,由此而成为江南的一棵木棉树,花开锦绣,钟灵毓秀。


西晋王朝的巨轮在风雨刚歇的晦涩天幕下缓缓滑行,没有罗盘的指引,不知道如何加固船身,贝阙珠宫、金玉满堂也不过是燕巢基上,社稷如累卵之危,苍生有倒悬之苦。海面风雨交加,船内刀剑相向,王朝不可避免地再次驰入风浪区。


西晋从曹魏手中接过江山大任后,来不及整顿就开始庆贺,从奢华糜烂到一步步走向深渊,直至覆灭。北方大片江山已落入他人之手,东晋只是晋王朝大乱后南移的政权,也是依赖和猜忌交织中的政权,生存得格外战战兢兢。


从最初在贫瘠的花园里种下那颗生存的种子开始,这棵王朝之树的生存之路就注定会格外艰难,风雨如晦,刀光剑影,它孤寂无助却又热闹喧哗,无暇关注生存之源,它更急切的是想得到树上的果子。正因为如此,方有了魏晋乱世,有了“竹林七贤”,有了魏晋风流,有了魏晋风骨,有了琅玡王氏,有了陈郡谢氏,也有了拥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


西晋如若依旧如日中天,根基在陈郡的谢氏不会乔迁至江南,琅玡王氏不会与司马家共天下,王谢不会携手共游东山,曲水流觞集一册《兰亭集》,谢道韫也许就不会嫁给王凝之,也许这一生可以爱恋无绝期,共剪西窗烛。偏偏王朝覆灭,人事变迁,短短几十年,一切变得面目全非。都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今生的擦肩而过,谢道韫的姻缘也好,王谢两家的联姻也罢,或许都是前世已定下的缘吧。也许这轰轰隆隆的王朝剧变,只是为了赴一场他们相会的盛宴。


无法猜想当年晋武帝内心的考量,为何最终将锦绣河山交给自己痴傻的儿子,以致贾后弄权,引出八王之乱,将西晋王朝拖下无间地狱。鲜血的味道唤醒了司马氏骨肉血亲们内心深处的魔,让他们一个个踏着尸山血海狰狞而来。最是薄情帝王家,为了那至尊的高位,无数英雄竞折腰,亲情泯灭,道德沦丧,余下的只有僵尸般的肉体,撕咬吞噬,任由邪恶之火吞噬天地。


风雨飘摇的西晋被蹂躏撕扯,终于被碾成齑粉,任由北方的大军潮水般涌入,铁蹄踏碎残梦,惊醒了满城士族。自曹氏手中掠夺的王朝轻易地便被付出一半给予了新的掠夺者,司马氏抛下半壁江山,逃避江南,自此残缺成了晋人心头永远的伤。


北方的士族们没有想到会有一天举族南迁,别离故土,于青山绿水间再觅根基。即便是再华丽显赫的家族,也不过是国家怀中的雏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家亡,国土已失,何处为家?战争的烈焰舔舐着每个东晋子民,轻易地将他们灼伤。


来到他人的梓里,王导采取的是忍让之策,以求各方势力平衡。他采取了“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只为让东晋这艘已是积重难返的巨轮先稳稳地靠岸。


江南是另一片天地,有着自己的豪族门阀,他们有引以为傲的家族史,有江东的富饶之土,又有名士风范,不趋利求势,即使是皇家也不在他们的眼中。初来江左,无人相迎,豪门士族皆摆出观望之态。朝局不平衡,即便是已停了岸,依旧无法抵挡风浪。


江南士族并不认可仓皇而来的江北士族,称他们为“荒伧”或“伧父”等,意思是边远粗鄙之人。江北士族多为朝堂之上的重臣,自视甚高,即使北方故乡已失,士人骨子里的傲气还是让他们无法弯下腰去,对待南方士族的蔑视只回以不屑,仍以中原望族自我标榜,傲然不融。


王导夹在司马氏和南方旧族间捭阖,同时要保证江北旧族的利益,可谓左支右绌,夹缝求生。为能保证江南的政局平稳,求得江南士族的认可,他曾不怕被人耻笑而学习吴语,并弯下腰向当地门阀陆氏求亲联姻,却被陆玩轻视。陆玩冷笑道:“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即使王导曾是江北望族,在这里也如同离开家乡的柑橘,早已没了故乡的香气。


王导为了保证南下士族能平稳过渡,采取了侨寄法,在不影响南方士族生存利益的地方设置侨乡、侨郡、侨县,而且多设置成拱卫之势,可以护卫京城。江北的士族在这些地方可以保留原来的姓氏和利益,使这些朝堂上的重臣暂时安下心来,暂时保证了东晋王朝的平稳过渡。


南方的士族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是自孙吴以来早已盘踞在江南当地的门阀,分别是吴郡顾氏、陆氏,义兴郡周氏,他们本就瞧不起北方士族,遑论将南方大片田地给予他们。但司马氏是自江北而来,带来的北方士族多在朝堂上手握重权,而南方士族虽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王导便让朝堂重用江南士族,礼敬优待。几经努力,终至南北士族融合。


每个家族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同样是琅玡王氏的王敦却没有王导的温和态度。政局的动乱对于枭雄来说是一次权力崛起的绝佳机会,手握重兵的他野心勃勃,要取司马氏而代之。作为同族的王朝中流砥柱,王导不仅没有站在自己族人那边,反而坚定地做了保皇派。为了全族的利益和安全,他带领全族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处罚。曾带领着全族人紧跟着司马氏南下建立根基的王导,此时心中是何种感受?只怕他内心深处虽有恨有怨,更坚定的却是儒家的“忠义”两字和全族的性命。长安陷落、王敦专权后,王导并没有因为族人得势而得意,他坚决反对王敦篡权,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王敦无法,最后只得退回武昌,一场战事终于无疾而终,同是族人的王敦至死没有越过王导。


流水东去,冲走多少往事。王导立在滔滔江水之畔,心意澎湃起伏。他的身后是数百人的庞大王氏家族,每次站在风口浪尖,面对两难抉择时,他都没有迟疑犹豫,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内心认定的方向。无论面对的是何人,他的意志从未有过半点儿改变,刀剑相向亦无悔。王导一生付出良多,一路走来多少艰辛泥泞,所幸命运不负,不论是东晋王朝还是琅玡王氏,皆平安度过了衣冠南渡最初的动荡。


相对于琅玡王氏的崛起,陈郡谢氏就缓和了许多。他们和江北其他跟随着司马氏南下的士族一样,平淡无波地落入青山秀水间。按照王导的侨置法稳稳停下,遵循朝廷规定购置田产,有官职的子弟住入京都秦淮河畔乌衣巷的新居,其余子弟家眷皆在会稽上虞、东山重建了谢氏庄园,自此扎根江南,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所幸谢氏家风严谨,子弟才俊众多,再加上努力经营,终使谢氏成为水墨江南的明珠一颗。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传承的是什么,回报便是什么。谢家三百余年风流不绝,正是由于传家以德。东晋时虽然以玄学为主流,但士族门阀在治家上依旧是以儒学为重,重门风、重家学。作为当时一流高门的谢氏,其门风是当世标杆,以老庄精神为主导,率真风流,重情轻礼;家学更是特立独行,注重儒家的礼法,崇尚孝悌忠义,所以他们虽然也会着力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但更会将东晋王朝的利益摆在家族利益的前面。不是愚忠,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是在规避树大招风、圆满则缺的规律。这便是谢安提出的在政治上要采取的素退政策。


谢家也和其他门阀家族一样,如同一棵盘根错节的苍树,根系深深扎在故土之中,枝叶却已远远地伸向皇权所在地,以求获得更充足的阳光雨露来滋润、维持整个家族。


谢安自东山翩然而下,前半生他倾力为谢氏家族培养下一代,后半生他为谢氏家族门阀不倒而努力,无论哪一件他都做得极为成功。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