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不朽的英雄颂歌。傅雷先生经典译本。

作者:(法)罗曼·罗兰,傅雷译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450460

ISBN:978751437147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039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出版说明


本书由傅雷先生译罗曼·罗兰作品《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


《贝多芬传》初译于1931年,重译于1942年,并于1946年由骆驼出版社出版。《弥盖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翻译完成于1934年,并分别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


本书为尊重译者译文的完整性,根据上述版本,将常见的人名、地名采用了译者原译,后面括号标注现行译法,将译者未译为中文的人名、地名采用现行译法,根据现行出版规定对个别文字略作改动,并统一体例。为方便读者阅读,本版将作者注解排入正文,将译者注解放置页脚。同时,将《贝多芬传》后的参考书目及译者所作附录,《托尔斯泰传》后的著作年表擅为删去。

  • 这部书的初译稿,成于一九三二年,在存稿堆下埋藏了有几十年之久。——出版界坚持本书已有译本,不愿接受。但已出版的译本绝版已久,我始终未曾见到。然而我深深地感谢这件在当时使我失望的事故,使我现在能全部重译,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

    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译者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者


    一九四二年三月

  • F.Weingartner,系指挥贝多芬作品之权威。
  • 罗曼·罗兰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数卷的事实和主人翁的性格,颇多取材于贝多芬的事迹与为人。且全书的战斗精神与坚忍气息,尤多受贝多芬的感应。
  • 法国近代大诗人,与作者同辈,早死。
  • 本书全文曾在班琪(贝玑)主编的《半月刊》上发表。
  • 此系弥撒祭典礼中之一节。
  • 此书早已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在巴黎出版。
  • 一九二七年适为贝多芬百年死忌。

    原序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一九〇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篷恩(波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科布伦茨)访问的韦该勒(韦格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韦格勒)夫妇。在曼恩兹(美因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魏因加特纳)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贝玑)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拿去披露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韩德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编地拿了去,给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的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离得更近?)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作者预备另写一部历史性的和专门性的书,以研究贝多芬的艺术和他创造性的人格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罗曼·罗兰


    一九二七年三月

  • 作者另有《弥盖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皆与本书同列在“名人传”这总标题内。
  • 一八九四至一九〇六年间,法国有一历史性的大冤狱,即史家所谓“德雷福斯事件”。特莱弗斯(德雷福斯)大尉被诬通敌罪,判处苦役。一八九五年陆军部秘密警察长发觉前案系罗织诬陷而成,竭力主张平反,致触怒军人,连带下狱。著名文豪左拉亦以主张正义而备受迫害,流亡英伦。迨一八九九年,特莱弗斯(德雷福斯)方获军事法庭更审,改判徒刑十年,复由大总统下令特赦。一九〇六年,特莱弗斯(德雷福斯)再由最高法院完全平反,撤销原判。毕加大佐为昭雪此冤狱之最初殉难者,故作者以之代表正义。
  • 蒲尔民族为南非好望角一带的荷兰人,自维也纳会议,荷兰将好望角割让于英国后,英人虐待蒲尔人甚烈,卒激成一八九九至一九〇二年间的蒲尔战争。结果英国让步,南非联盟宣告成立,为英国自治领地之一。作者以之代表自由的火焰。
  • 神话中的火神,人类文明最初的创造者。作者常用以譬喻贝多芬。

    初版序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般英雄的友人,一般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和蒲尔民族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儿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普罗米修斯)名人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罗曼·罗兰


    一九〇三年一月

  • 梅杜(梅杜萨)系神话中三女妖之一,以生有美发著名。后因得罪火神,美发尽变毒蛇。
  • 邱尼(车尔尼)(1791—1857)为奥国有名的钢琴家,为晓邦(肖邦)至友,其钢琴演奏当时与晓邦(肖邦)齐名。
  • 奥雪安(莪相)为三世纪时苏格兰行吟诗人。
  • 莎士比亚名剧中的人物。
  • 今法国与比国(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国(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弗郎特(佛兰德)。弗拉芒(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
  • 盎凡斯(安特卫普)为今比国(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名。
  • 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
  • 希那哀特(施奈德)生于巴维亚邦(巴伐利亚邦),为斯塔斯堡雅(斯特拉斯堡雅)各宾党首领。一七九四年,在巴黎上断头台。
  • 从前著作付印时必先售预约。因印数不多,刊行后不易购得。
  • 此系指法国大革命后奥国为援助法国王室所发动之战争。
  • 黑森为当时日耳曼三联邦之一,后皆并入德意志联邦。
  • 裴氏(贝氏)为法国元帅,在大革命时以战功显赫;后与拿破仑为敌,与英、奥诸国勾结。
  • 葛冷(介朗)为法国名画家,所作拿破仑像代表拿翁少年时期之姿态。
  • 系纪元一世纪时希腊伦理学家与史家。
  • 系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名画家。
  • 此处所谓幼婴系指儿时的耶稣,故有未来的悲剧之喻。
  • 唐·裘安(唐·璜)为西洋传说中有名的登徒子,莫扎尔德(莫扎特)曾采为歌剧的题材。
  • 通俗音乐书上所述《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是毫无根据的。
  • 此处小像系指面积极小之釉绘像,通常至大不过数英寸,多数画于珐琅质之饰物上,为西洋画中一种特殊的肖像画。
  • 拿破仑于一七九三,一七九七,一八〇〇年数次战败奥国,兵临维也纳城下。
  • 意谓共和民主的政府。
  • 神话载伊加尔用蜡把翅翼胶住在身上,从克里特岛上逃出,飞近太阳,蜡为日光熔化,以致堕海而死。
  • 系交响曲之第二章。
  • 奥许(霍赫)为法国大革命时最纯洁的军人,为史所称。一七九七年战死科布楞兹(科布伦茨)附近。
  • 拿破仑曾攻陷维也纳两次。
  • 贝多芬的歌剧。
  • 洛氏为波希米(波希米亚)世家,以武功称。
  • 勋勃洛(舍恩布伦)为一奥国乡村,一八〇九年的《维也纳条约》,即在此处签订。
  • 欧洲贵族家中,皆有教士供养。
  • 她比贝多芬多活三十四年。
  • 贝多芬此时四十岁。
  • 系歌德的青年女友,裴母曾与歌德相爱;故裴成年后竭力追求歌德。裴对贝多芬备极崇拜,且对贝多芬音乐极有了解。裴兄格莱芒(克莱门斯)为德国浪漫派领袖之一。裴丈夫阿宁亦为有名诗人。
  • 裴蒂娜(贝蒂娜)写此信时,约为一八〇八年,尚未满二十九岁。此时贝多芬未满四十岁,歌德年最长,已有六十岁左右。
  • 此系歌德官衔。
  • 系指奥国王室,托帕列兹(特普利兹)为当时避暑胜地,中欧各国的亲王贵族麇集。
  • 系贝多芬的钢琴学生。
  • 孟特尔仲(门德尔松)那次是奉歌德之命替他弹全部音乐史上的大作品。
  • 歌德原词是Grandiose,含有伟大或夸大的模棱两可的意义,令人猜不透他这里到底是颂赞(假如他的意思是“伟大”的话)还是贬抑(假如他的意思是“夸大”的话)。
  • 采尔脱(策尔特)为一平庸的音乐家,早年反对贝多芬甚烈,直到后来他遇见贝多芬时,为他的人格大为感动,对他的音乐也一变往昔的谩骂口吻,转而为热烈的颂扬。策氏为歌德一生至友,歌德早期对贝多芬的印象,大半受策氏误解之影响,关于贝多芬与歌德近人颇多擅文讨论。罗曼·罗兰亦有《歌德与贝多芬》一书,一九三〇版。
  • 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征俄败归后,一八一三年奥国兴师讨法,不久普鲁士亦接踵而起,是即史家所谓独立战争,亦称解放战争。
  • 系指一八一四年三月奥德各邦联军攻入巴黎。
  • 勃罗克纳(布鲁克纳)与雨果·伏夫(雨果·沃尔夫)皆为近代德国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在当时为反动派音乐之代表。
  • 每杜加约合九先令。
  • 系拿破仑之弟,被封为威斯发利亚(威斯特伐利亚王)。
  • 为奥国银币名,每单位约合一先令又半。
  • 即《第九交响曲》。
  • 当时德国的提琴家兼作曲家。
  • 却氏(凯氏)为意大利人,为法国音乐院长,作曲家,在当时音乐界中极有势力。
  • 贝多芬钢琴朔拿大(奏鸣曲)一项,列在全集内的即有三十二首之多。
  • 系指《D调弥撒祭乐》(《D调弥撒曲》)。
  • 系华葛耐(瓦格纳)的名歌剧。
  • 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失败,列强举行维也纳会议,重行瓜分欧洲。奥国首相梅特涅雄心勃勃,颇有只手左右天下之志。对于奥国内部,厉行压迫,言论自由剥削殆尽。其时欧洲各国类皆趋于反动统治,虐害共和党人。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早已弥漫全欧,到处有蠢动之象。一八二〇年的西班牙、葡萄牙、拿波利(那不勒斯)的革命开其端,一八二一年的希腊独立战争接踵而至,降至一八三〇年法国又有七月革命,一八四八年又有二月革命……贝多芬晚年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一八一四—一八三〇年间欧洲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读者于此,必须参考当时国际情势,方能对贝多芬的思想,有一估价准确之认识。
  • 洛亨即韦该勒(韦格勒)夫人爱莱奥诺(埃莱奥诺雷)的亲密的称呼。
  • 系拿破仑一八〇五年十二月大获胜利之地。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册)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梅杜萨)头上的乱蛇”。以上据英国游历家罗赛尔(罗素)一八二二年时记载。——一八〇一年,邱尼(车尔尼)尚在幼年,看到贝多芬蓄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小说中的鲁滨逊。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滦白(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〇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希尔斯(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太勃(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勃罗姆·洪·勃隆太(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坡霞娜(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出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克滦白(克勒贝尔)说是奥雪安(莪相)的面目。以上的细节皆采自贝多芬的朋友,及见过他的游历家的记载。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李尔王”。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佛兰芒族)。他的祖父名叫鲁特维克(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盎凡斯(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篷恩(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以上见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五日贝多芬致奥斯堡(奥格斯堡)地方的夏台(沙德)医生书信。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他一八一六年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上已经知道了。”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布罗伊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埃莱奥诺雷)嫁了韦该勒(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韦格勒)、爱莱奥诺(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他们的书信,读者可参看本书《书信集》。他的老师C.G.纳夫(C.G.内夫)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指导:他的道德的高尚和艺术胸襟的宽广,都给贝多芬留下极其重要的影响。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以上见一八〇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致韦该勒(韦格勒)书。
    大革命爆发了,泛滥全欧,占据了贝多芬的心。篷恩(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点。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奥洛葛·希那哀特(厄洛热·施奈德)讲德国文学,——他是未来的下莱茵州的检察官。当篷恩(波恩)得悉巴斯蒂狱(巴士底狱)攻陷时,希那哀特(施奈德)在讲坛上朗诵一首慷慨激昂的诗,鼓起了学生们如醉如狂的热情。诗的开首是:“专制的铁链斩断了……幸福的民族!……”次年,他又印行了一部革命诗集。我们可举其中一首为例:“唾弃偏执,摧毁愚蠢的幽灵,为着人类而战斗……啊,这,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干。这,需要自由的灵魂,爱死甚于爱谄媚,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婢膝……须知在这等灵魂内我绝非最后一个。”在预约者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勃罗宁(布罗伊宁)的名字。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正当战事蔓延到篷恩(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纳去。一七八七年春,他曾到维也纳作过一次短期旅行,见过莫扎尔德(莫扎特),但他对贝多芬似乎不甚注意。——他于一七九〇年在篷恩(波恩)结识的罕顿(海顿),曾经教过他一些功课。贝多芬另外曾拜过阿勃腊赫兹(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与萨利哀利(萨列里)为师。路上他遇见开向法国的黑森军队。无疑的,他受着爱国情绪的鼓动,在一七九六与一七九七两年内,他把弗列特堡(弗里贝格)的战争诗谱成音乐:一阕是《行军曲》;一阕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但他尽管讴歌大革命的敌人也是徒然: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贝多芬。从一七九八年起,虽然奥国和法国的关系很紧张,贝多芬仍和法国人有亲密的往还,和使馆方面,和才到维也纳的裴那陶德(贝尔纳多德)。在裴氏(贝氏)周围,还有提琴家洛道夫·克莱采(鲁道夫·克勒策),即后来贝多芬把有名的朔拿大(奏鸣曲)题赠给他的。在那些谈话里,他的拥护共和的情绪愈益肯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可看到这股情绪的有力的发展。
    这时代史丹霍塞替(施泰因豪泽)替他画的肖像,把他当时的面目表现得相当准确。这一幅像之于贝多芬以后的肖像,无异葛冷(介朗)的拿破仑肖像之于别的拿破仑像,那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波拿巴)充满着野心的火焰。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似乎不到他的年纪,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一七九六年,他在笔记簿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临到了吗?……就在这一年上,整个的人应当显示出来了。”那时他才初露头角,在维也纳的首次坡霞娜(钢琴)演奏会是一七九五年三月三十日举行的。特·裴恩哈特(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