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体明星 >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罗西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452279

ISBN:97870201393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20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体明星

全书内容: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爷爷和奶奶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舅舅和舅妈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58年,我在幼儿园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四世同堂的李氏家族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这是我写的《向毛主席表忠心》小文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排委会的评语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刚刚入厂的照片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70年代,我的堂兄弟李文谦(左)、李文恕(右)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76年,我和同学们在二一九公园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70年代末,在学习的我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2年,我和同事们在千山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70年代,我给爸爸做的书柜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0年代初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业余时间看苹果园来劲,在这里一个月的收入等于我两三个月的工资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为了足球,我就要离开工作了十八年的鞍钢供电厂。上、下图为1985年,我在变电所。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长城杯”,我们第一个打出横幅:“2002世界杯,我们来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由“长城杯”凯旋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的鞍山球迷角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6年,中国第一次举办球迷图片展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88年,我们在杭州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雷鸣东大哥(左)、刘良州三弟(右)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罗西酒家”开业,鞍山—沈阳球迷举行联谊会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0年,“罗西酒家”聚会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0年,央视剧组来“罗西酒家”拍摄纪录片《啊,球迷!》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在球迷商店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29”令我一生回味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1年,我在照片下题的小诗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2年9月23日,在鞍山举行了简朴的长征出发仪式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2年9月25日上午,我以哈尔滨抗洪纪念塔为起点出发长征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朋友送我到102国道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路边便餐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锦州球迷的欢送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抵达北京天安门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参加巴西集训的小队员跑过来同我合影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许放办公室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太行山(上、下图)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车子坏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山西潞城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安阳球迷协会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西安球迷协会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秦岭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发烧的我,流的鼻涕把毛巾都打湿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2年12月12日,第十二届“亚俱杯”,十二瓶点滴。十二点,我神奇地好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数双手把我举起来传向大门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在董小祺家接受四川电视台采访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裴永阁(左四)、小地主(左一)和四川足协主席王凤珠(左三)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尧茂书,我心中的英雄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再见了,重庆的哥们儿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东溪镇一堆篝火旁球迷的激情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云贵高原坡路难行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张良庙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年三十的我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昆明高思义给我换单车“欧拜克”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弥勒球迷使我悟出足球的真谛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南宁邕州球迷协会的欢送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桂林球迷协会的朋友在一起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小平头家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柳州电台直播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与三亚“亚运烽火台”广州市球迷协会的朋友们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西藏雅鲁藏布大酒店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球迷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面对二十多位记者拍照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贾幼良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孙锦顺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张邦伦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镇江市唐三彩壁画厂为我做的三彩壁画:“万里长城不倒,罗西精神永存。”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海市球迷协会来南京看我,并和南京市球迷协会一道合影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大学为学生签名(上、下图)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长征途中在大学(上、下图)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九江’93罗西风足球对抗赛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九江发高烧两天的我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4年1月3日,营口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欢送我回鞍山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营口大学生的热情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94年1月9日,凯旋入城式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记者来协会采访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宝贝儿子来协会看我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第一次组“球迷远征团”看球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第一次出国看球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汪富余在海都酒店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潘长江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马季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马拉多纳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杯,我来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巴黎凯旋门前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程思远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阑尾炎小手术好了之后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在宜昌活动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老滑头”米卢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倪萍在倪萍聊天室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02世界杯,中国球迷来了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用光头伴随中国足球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藏品(上、下图)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国画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书画合璧“牛”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书法作品:杜牧《山行》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罗西画苑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我书法的证书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辽宁省爱心工程聘书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陪伴爸爸度过最后时光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凤凰卫视和许戈辉“五一”做节目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奥运会唯一的一号五星红旗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神秘嘉宾闪亮登场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表弟邓琛在大连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南非世界杯,我来了!”(上、下图)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六十了,快乐的生日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今天真的很开心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巴西世界杯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们全家开心看球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与儿子、儿媳、孙女共享天伦之乐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和龙之队在一起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心爱的龙之队

前言(我要写)


夜已经很深了,并非这南方不夜之城的喧噪,更非那旁边床上传来朋友如雷的鼾声,也许是酒中的乙醇在体内的冲撞吧,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披着衣服来到窗前,拉开窗帘,俯身,手臂支着白钢栏杆,透过这淡茶色的落地窗,望着这江南灯火辉煌不夜的都市,那甲虫般的汽车,我的思绪万千,遐想纷飞,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名的激情在体内涌动。我忽然想起了白天的事情。


“是他!是他!”


“你是罗西伯伯吗?”


当我和几位朋友拎着收来的一包足球藏品从商场出来时,被一群十几岁的小朋友围了上来。


“你是罗西叔叔吗?”


“你好,小朋友,我是罗西。”


“哇,太好了。”


“你能为我们签名吗?”十几双小手送上来书和本。


“好的!”我拿出一沓我特印的签名卡。


“我要,我要,我也要。”


这时旁边有不少老百姓围了上来,无数双手伸到眼前,好在几位朋友冲了上来护住我,才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


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位小女孩上来说:


“罗西叔叔,我认识你,我爸爸也是球迷。


“我在报纸上和电视上见过你。


“你为什么这么痴迷足球?


“你一生真的离不开足球吗?


“你放弃了一切,这样值吗?


“你出书了吗,在哪里能买到?我们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我刚要说:我是球迷,我爱足球,写书是作家的事。但是在这喧哗之中我永远清晰地记得那一连串问题。望着那天真幼稚的脸庞,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停下了笔。


我忽然说:“我要写,我要把小朋友们想要知道的一切都写出来,这里有我的电话,我指着卡片上的电话说,我从不换电话号,当你听说我出书了给伯伯打个电话,我把第一本书签好名送给你。”


那些可爱的小手再一次伸过来。


“好的。小朋友们,到时给我打电话,我不送你们,伯伯就不是你们想象中的罗西了。”


对!


我要写!我要写!!我要写!!!


对!


我要写出我人生的顿悟与足球的真谛。哪怕一个人,两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理解。值!!!


对!


我要写!我要写!!我要写!!!


对!!!


我要写!!!


当!


当我一拳砸在白钢的护栏上,不小心把朋友惊醒了。


“怎么还没睡?”


“对不起!对不起。”


“天亮了,你睡一会儿吧,十点还有活动呢。”


“好的,我睡一会儿,我一定要写。”


“写什么?”


我一笑:“我要休息一会儿了。”


他自言自语道:“真是个怪人。”

万物天缘:球迷罗西自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的幼年


人生第一记忆


在远古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始盛于华夏,她的名字叫中华。这是我的祖国。在祖国的东北这块唯一的黑土地上,有一个以生产钢铁出名的城市叫鞍山,被称为钢都,那是我的故乡。我就出生在鞍山的八家子。


据父亲说,我的老祖宗在我十四代前,从山东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移民来到东北。分了三支,一支在海城落户。我的祖父李换福和祖母李氏领着大姑、伯父、父亲,挑着老姑,从海城来到了鞍山,在八家子落了户。祖父在外买卖旧物,祖母和大姑给人洗衣服,伯父学做白铁,全家劳动来供父亲读书。


我的外祖父娶了当地一个大户闺秀王氏为妻。


我的母亲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1952年2月,姐姐李萼来到了人世。


而我的生日说不清,我从小就过阴历生日10月28日,而我的户口本出生日是1953年12月5日。差一天(直到1993年走长征路时,成都董小祺大哥说我的阴历和阳历生日不在一天才发现的),回来问父亲也说不清,之后我就过阳历了。


父亲给我起个名字:李文钢。户口一直用了将近四十年。90年代换身份证时,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子李文钢就变成了李文刚(后来我又给自己起了一个名,“伸”。姓李,名伸,字文刚)。姐姐李萼也变成李娥了。


妈妈为了我的健康给我起个小名叫“黑子”,姥姥家的人有的叫我“二黑子”,邻居有的叫我“黑子”“小黑子”或“黑小子”,有的同学叫我“黑驴”。一直叫到我当了球迷之后,没有人再叫了。只有我的少年首长,儿时的班长杨金光有时还是亲昵地叫我“黑子”。


我小时候,爸爸在鞍山钢铁学校化学实验室工作,从化学实验员到退休时任职为化学工程师。妈妈在1960年之后在路边做缝纫活。


我人生的第一个记忆是上幼儿园发生的事。爸爸经常说姐姐好,不抢东西吃,有东西会给爸爸妈妈吃。我说我也会。


我记得清清楚楚,第二天幼儿园发四块饼干,我吃了两块,剩下两块放进兜里准备给爸爸妈妈,可是在木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假装睡着,一会儿用手捏一小块放到嘴里,由于来回翻身,饼干被压成小块。可能是看我睡不着来回动弹,最后老师来到我的床前看我。


我一下子把饼干抓出来放到嘴里。我刚要哭,老师走了。只差一点点就哭了。


爸爸来接我,把我放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我第一句话就是:


“爸爸,今天我也给你留饼干了!”


爸爸高兴地夸我懂事。我好开心,说了好几遍。最后爸爸说:“我不要,给姐姐吧!”


我说:“怕阿姨说我,我吃了。”


“孩子,那不叫留,那叫想着。”


“我是留了,不信你看。”我把兜翻了出来。


爸爸笑了,我却哭了。


到家妈妈问哭什么,我说我给你们留饼干了。我真留了。这是我人生记的第一件事。


我对姥姥的印象很深,姥姥来了,我的姥姥很矮很矮,有一双小脚,后来才知道,叫三寸金莲。姥姥说:“走不动了,脚疼。”


妈妈说:“上炕把脚放了吧。”姥姥上炕后一圈一圈把灰色的裹脚布解下来,原来姥姥的五个脚指头是压在一起的,是畸形的,尖尖的,圆圆的,姥姥把畸形的脚趾一个一个活动活动,我把拳头伸了过去比了一下,比我的小拳头大不了多少。我凑上去想帮助活动,姥姥打了一下我的小拳头说:“一边玩去,小脚是不让男人看的。”说完盘起双腿,拿出长长的烟袋,对妈妈说:“把‘取灯盒(火柴)’拿来。”


妈妈给姥姥点上一袋烟,姥姥晃着身子,样子非常悠闲。


姥姥来了,我当然不爱去幼儿园了。我躲在妈妈的缝纫机底下,抱着轮盘不出来,后来爸爸硬把我拉出来,送我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一直在哭,老师很生气,把我推到了小厨房。


小厨房挨着教室的那边有一扇窗,窗户是开着的,我看窗户底下有很多饭盒,就把那些饭盒摆放成阶梯状,不小心弄倒了一摞饭盒。老师开门看了一下。我哭得更厉害了。见老师把门关上,我又把饭盒重新摆好,踩着饭盒慢慢往上爬,爬到顶上时,手扒着窗户,一下子跳上去,而脚下的饭盒却倒了,发出很大的动静。我从窗户跳了出去向大门跑去。窗户离大门只有几米远,到了门口我又从铁栏杆的缝隙挤了出去。


幼儿园的东面是一片很大的玉米地。中间只有一条小道。我沿着小道跑了出来。那条小道只不过二百多米,可当时对我来说是那么可怕,跑了好长时间。出了玉米地就是日本式的二层小白楼。穿过三四排小楼就到了对炉山下。那里有个小山包叫小东山。妈妈就在那里工作。


我在大门口哭着喊:“妈妈!”后来来了一位阿姨把我领进大门。进门后我看见走道的右面被各种骨头堆成一座小山,发出难闻的腐臭之气;左面是两排大草棚,有好多排像便池一样的长条白锅,底下烧火。有的池子装着满满的咸盐,有的里头装的是酱红色的液体,后来才知道那是水胶。再往里头走,右面有几排架子,架子上耷拉着一条一条的水胶,在最里面的一排火池我看到了妈妈,戴着口罩,系着胶皮围裙,手上套着黄色胶皮手套。我抱着妈妈的大腿一个劲地哭。后来妈妈把我领到了外面。


妈妈对我说:“不要进来,这里全是火,很危险。你就在外面玩吧。”


外面有一大坑,里面全是锯末子,还有不少冰碴,我在捡里头的冰碴玩。门口不远处有个山洞,有一辆大汽车往里面拉大方冰。妈妈出来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要了一块很大的冰给我,夏天里玩冰真的好开心,比在幼儿园好玩多了。


爷爷的尊严


我的爷爷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戴着一顶黑色的瓜皮帽,蓄着八撇胡,有人时给人感觉很严肃。但没别人时,他总是和我笑。印象中我只记得爷爷来过我家一次。


爷爷来了,我不上幼儿园,和爷爷在家玩。我家有一面大木板炕,爷爷在炕上。有时我坐在爷爷的怀里,拿爷爷当汽车,爷爷的手放在膝盖上。我把爷爷的胳膊当车门,打开,关上。爷爷也很开心,因为我是他大孙子。


记得我说:“我要骑马。”爷爷让我当马骑。一天玩得很开心。


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问我:“爷爷好不?”


我说:“好!玩得很好,我还要玩。”


此时,爷爷已经靠着墙,在床上很严肃地坐着。我这时还要开车骑马,爷爷一下子把我拉到一边,说:“我是你爷爷。”


我哭了,委屈地说:“刚才我还拿你当马呢。”


这时爸爸打了我一下说:“那是爷爷,不可以骑。”


当时我真的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变化这么快。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是爷爷在家里树立的尊严。

我的童年


第一天上小学


我们家是1960年大调房子时,从对炉山搬到铁东区园林公社的。记得有一天,爸爸骑着自行车从钢校回家,顺道带我到胜利小学,说:“以后你就在这所学校读书了。”当时的胜利小学,有一个二层的主楼和两排独立的平房教室。


1960年,我便进了这所学校,开始了我小学的生涯。


记得第一天上学时,我穿着妈妈给我做的新衣服还非要带上我喜欢的宝剑。最后爸爸妈妈拗不过我,同意我带宝剑。


那天是爸爸把我送到教室的,我一进教室,得来的是一阵嘲笑。


下课时,满操场只有我一个人拿着宝剑玩。后来有几个小朋友要玩,我借给了其中的一个,他拔出宝剑往地上一砍,木质的宝剑断了。本来我想哭,可是,我没哭,我忍住了,只是把宝剑捡了起来,往断处吐了口吐沫,对在了一起。回到教室我也无心听课。放学爸爸来接我时,我把宝剑给了爸爸说:“宝剑断了,是同学给弄断的。”


爸爸说:“断了就断了吧,没打架吗?”我说没有。爸爸笑了说:“这才是好孩子。”


这是我第一天上学。


我在胜利小学学习半年便转到了二一九小学。1948年2月19日是鞍山解放日,所以鞍山最大的公园叫“二一九公园”。旁边的小学叫“二一九小学”。小学是一个三排房子组成的“凹”形建筑。旁边又多了一排八间教室的房子叫“八趟房”。我们来时房子刚刚盖好,有的教室玻璃还没有安上,没有桌椅板凳。西边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教室。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上学要扛着四腿的板凳(马杌子)、拎着坐的小板凳、背着书包过六七幢楼房,是很困难的。每天肩膀很疼。后来我只扛“马杌子”当桌子,至于凳子嘛,我不拿了。我在学校边上捡两块砖头当坐凳,省了不少劲。后来又有不少同学也跟我学,只拿大凳子,不拿小板凳了。扛了几个月的马杌子,学校才搬来新的桌椅。


在二一九小学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姓姜的女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我记住的第一个字是“爸”字。当老师教我以后,我还没完全学会,回到家之后,我和爸爸说:“我今天学会了写你,‘爸’字。”


爸爸说:“怎么写?”


我就拿出笔写出了一个错的“爸”字。


记得在“父”和“巴”的组成上,打了一个“叉”。“叉”的下面写了一个“日”。


爸爸说:“你写错了,‘爸’字是这么写的。”他便拿了笔,教我写了一遍。


我和爸爸说:“你错了,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爸爸说:“孩子,你写错了。爸爸教的是对的。”


可是我一直弄不明白,是老师教的对还是爸爸教的对。


第二天到学校,我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姜老师,昨天你教我的‘爸’字错了。我爸爸说,‘爸’字是那么写的。”记得我刚说完。姜老师说:“我教你的是对的。”


后来开家长会的时候。爸爸领着我和老师见了面,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记得老师和爸爸都很客气。


困难时期,父母的大爱


1960年和1961年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听爸爸说,以后家里不做饭了,要吃大食堂。我好高兴!我想:一定是有大饼和火烧了。可是和爸爸妈妈到食堂以后,已经没有饭了。两天了,邻居叔叔阿姨和大爷的话题全是大食堂,后来听说不可能吃大食堂了,还要自己家做饭。


那时粮食不够吃,只有自己想办法。我们家楼下有一个食品加工厂,有一天爸爸来到楼下,看到粮食加工厂外的排风口有不少磨面粉时排出的粉尘。爸爸在通风口处抓了一把闻了一下,笑了,说道:“这个可以吃。”


回到家,爸爸拿来了笤帚和面盆,扫了多半盆的粉尘,回来掺了玉米面,发了一大盆面团。


第二天,父母做了两大屉发糕。当时真的高兴,因为发糕是酱红色的,真好看。于是我吃了一大口,没想到这发糕太牙碜,里头沙子很多并带有臭糠的味道,太难吃了!


当时,我们每天的食物是四顿两大碗小米粥,或者大米粥,或者糊头(玉米面面糊)。每次我先把自己的粥喝完,再把空碗往妈妈的碗上一撞,说:“吃完了,不吃了。”每次妈妈都会给我倒上多半碗,只留一小口自己吃。这是我惯用的伎俩。而姐姐总是把自己的粥先放在一边,先吃不好吃的,最后喝粥。


记得有一次一辆给加工厂送粮的马车停在我们家楼下。我见马槽子的稻草里星星点点地有点豆饼渣,便从那里头一点一点地朝外捡了十几个豆饼渣。这时车老板出来看见了,大喝一声,拿着长长的鞭子向我走过来。我一看,抓了两把稻草塞在兜里回头就跑。但车老板还是一鞭子打在了我的身上,很痛。记得那个鞭子甩得很响很响。


回到家后,我把兜里的稻草倒了出来,放到炕上,将稻草捡出,再把剩下那一点点的豆饼渣放到炉子上。一股青烟冒出,煳味很浓。豆饼底下黑了,顶上没熟。我马上用笤帚把豆饼扫到地上,再一点一点捡起来放到嘴里。现在回想起来,生豆味伴着黑煳味太难吃了。可当时我还是感觉味道不错。


有一个星期天,父亲领我去钢校食堂。在倒炉灰的垃圾堆旁有不少大葱皮,父亲用小面袋捡了不少。我很高兴,终于有好吃的了。


这时出来一个肥肥胖胖的穿着白上衣戴着白帽子的老家伙说:“这里的东西,不要捡。回家去吃文化吧。”


记得爸爸的眼圈发红,眼瞅着就要哭了,可是父亲还是捡了最后两个葱皮再离开。


回到家,妈妈用水洗干净葱皮,再用开水烫了一遍,剁成馅状,抓了两把玉米面搅在一起,放点酱油、花椒面等调料,做成菜窝窝。我在厨房一直等待,气味好香好香。记得当时是吃了不少。


春天的杨树狗子、榆叶、榆钱、榆树皮和槐树花都是好东西。这些东西加一把苞米面,放一点糖精,做出的菜窝窝头,可是相当不错。


我和妈妈没少去二一九公园山坡上挖野菜,什么墙门菜、婆婆丁、车轱辘菜、蚂蚁菜、酸浆子、芨芨菜、苋菜等种类众多。


那时议价粮站也关门了。


有一天早上,我刚要上学。门口来了一位老太太,给妈妈跪下说:“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能给一口吃的吗?”我只记得妈妈对我说:“你上学去吧。”可是我看着妈妈没有离开,只见妈妈从桶里拿出那么一小把挂面(能有一两多吧),后来又从面里抽出一点点放回桶里。我知道这是给老太太下的挂面,然后我背起书包上学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是真的难熬啊!


那时钢校工会太忙,就让爸爸帮忙干些杂事,买电影票什么的,所以爸爸总是带着我去新华电影院和儿童电影院去买票。那些叔叔阿姨和爸爸非常熟悉,当他们在谈这个月都有什么电影时,我就在一旁看电影。


有一天爸爸下班,给我一张电影票说:“明天早上你自己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吧,演《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的战争片。”哈哈!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去看电影。


第二天早上我五点起来。我妈给我做了馒头,还给了我两瓶汽水。我一个人蹦蹦跶跶来到新华电影院,影片是上下集,那时我只知道苏联是好人,德国鬼子是坏人,没有好房子,全是废墟。后来苏联万炮齐发,坦克马达轰鸣滚滚向前,骑兵骑着战马,挥舞着马刀势不可当。在白色的雪中,苏联军人披着白色的斗篷,喊着口号铺天盖地冲上去。那时非常激动,我只知道,好人胜利了。为了炫耀,我给同学模仿了好几天电影的情节,那真是“连比画带划拉”。


大概是1963年吧,我舅舅家的表弟郑琛常来我家。妈妈从台町搬到我们家园林合作社(我们叫“合社”)做缝纫活。缝纫铺旁边有人摆地摊,出租小人书给人看。有的一二分一本,最贵一角一套。每次表弟来,妈妈都给他钱,最多三五毛钱。而郑琛和我总是拿着小人书从园林合社看到胜利合社。那段时间,我和郑琛几乎把所有的小人书都看完了。


小人书里波斯人的弯刀和伊斯兰人的胡子,罗马帝国的铠甲和希腊美丽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人国的故事也给了我很多的幻想。


那时虽然很多的字不认识,但是每一页都认真地看,从图画中去理解故事的发展。


小人书中的中国历史故事与战斗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深深扎下了根。那时我更敬仰的英雄人物是解放军。可以说小时候在我心灵深处有两个伟大的人物形象:一、解放军叔叔、二、警察叔叔。那时候认为,只要有解放军叔叔和警察叔叔,什么事情都好办了。他们那种高大伟岸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并且一直保留到今天。


小时候读的第一本小说——《古城春色》


我记得非常清楚,1963年我们家的“戏匣子”(“收音机”,我小时候的称呼)是小北京牌电子管的。每到礼拜六的晚上八点钟,几乎是所有的邻居都会围着戏匣子收听周末相声晚会,这已成了惯例。


鞍山市每天《晚间新闻》之后都有一段评书。当时,是由艺术家杨田荣播讲的《古城春色》。


有一天吃完饭之后在收音机旁听到杨田荣说:“咱们明天接着讲。”我就不干了,非要继续听不可,哭着叫着别人说什么也不听,逼得爸爸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听见妈妈跟爸爸说:“你给电台打个电话吧,看看能不能加播?”现在回想,我当时已经十岁了,这么做真的不应该。


其实这是妈妈把爸爸支出去了。好长时间爸爸回来了,说:“播不了了。明天我从图书馆把书借回来,如果电台不播我给你讲。”


第二天爸爸下班回家,一进门。我第一句话就是:“书带回来了吗?”


爸爸笑着说:“带回来了。”并从拎包里拿出一本《古城春色》。


当天晚上杨田荣讲到“乔连长要冲出包围”,便结束了播送。接着爸爸便拿出了书给我念,念了几回。


我说:“不是。你和评书念得不一样。”


之后爸爸说:“养成习惯,你自己看吧。”


哈哈!我为难了。我的学习真的不好,语文更是极糟。我打开第一页就发现很多很多的字都不认识。说来也怪,自从给我借这本书以后,我从第一页开始一直往下看,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不知不觉我竟把一本长篇小说《古城春色》从头看到尾。那是在1963年,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内容不是太了解,但我毕竟是把它看完了。爸爸还书的时候用妈妈熨衣服的熨斗子把我弄的折页熨平之后,才把书送回钢校图书馆。


之后爸爸又给我拿回来一本战争小说。名字记不住了。


哈哈!我认识的字突然多了。


有一天晚上,爸爸回来给我拿了一本小说叫《西游补》。


爸爸说:“这是《西游记》的后传,还带不少图片,是图文并茂的。”我叫它大小人书。


小人书《西游记》我看过一套,孙悟空在脑海里已经定型了,所以再看《西游补》就不一样了。孙悟空就是一个不穿衣服的猴子。


那时每天晚上我都和爸爸一起看书,爸爸在台灯下学日语,写出一条一条的单词卡片。而我就在一边看小说。这段时间为我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相比较阅读,在小时候我更爱看电影,我看过的电影老鼻子了。


至今我的右手腕还有小时候看电影时留下的伤疤,一见到这个伤疤我就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那时学校经常组织各个年级一起看电影。


那天我们年级去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妈妈给我的书包里放了一瓶汽水和一个面包,我和同学拉着手路过胜利合社时,路边有一个被锯断的电线杆根子,同学走到那里都绕过去,而我走到那里时正好一边走,一边回头和同学说话,一下子绊倒了。


书包里的汽水瓶碎了,而我的手正好按在书包上,就在那一瞬间,我的手腕一阵剧痛,正好老师就在我身边,一下子把我拽了起来。我一看手腕子好长的大口子,眼看着血从手腕的大口子中流出来,老师一把捏住我的手腕说:


“血管断了,去医院!”


真怪,只痛一下,我也没哭。


市立医院就在电影院对面,老师领我到了医院,我和老师说:“看完病,我要去看电影。”


妈妈就在三百米的园林合社的路边做缝纫活,另外一位老师便把妈妈喊来。


听到医生和妈妈说,我的伤口要缝针,我立刻哭了,哭得很厉害。


我只记得,医生在我的伤口前后左右打了四针麻药。这是我第一次缝针。


我看的第一场足球赛录像


1964年我十一岁时,有一天父亲带我到钢校的物理实验室,说让我看电视。


我问什么叫电视?爸爸说就是小电影。那是一个很大的设备,能有办公桌大,是电子管的,还有不少开关和设备,中上方有一个小屏幕,现在来说就是九寸大小吧。


当时屋里坐了七八位叔叔和阿姨,一同在调试电视机。


后来问爸爸才知道,那时鞍山市电视台只是一种试验发射台,只在礼拜六下午一段时间播放四个小时。当时播放的是一场足球比赛。记得好几位叔叔争得好凶,平时少言寡语的他们今天却争得很厉害。我听不懂他们在争什么。当他们看到进球时又都激动地蹦了起来。那是我看的第一场足球比赛,当时我只记住了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随后播放的是一部电影《母亲》,我现在只记得一个镜头:一个大铁门和一个老妈妈在镜头前痛苦凄惨的表情。


播放电影时看球的叔叔们都走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叔叔爱看球,不看电影?”我只记得爸爸说了一句话:“孩子,足球好啊!这是男人的世界,力量的象征。”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痕。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足球。


三四年级,我们的体育课有很长的时间。除了做操、跑步之外,老师会给我们男生发一个足球。女生则跳绳,跳格,男生分两队踢球。


我们班两个守门员,一个是杨金光,一个是吴刚。他们两个是我们班最高的大个,我们叫他俩铁大门。两边的后卫是李家俊、马哲仁等。我们叫他们铁二门。前卫记得好像是崔政新吧,那时前锋叫内锋和外锋,内锋是刘其光等,外锋则是张涛等。他们都是各队的主力,而我们只能踢两脚就被换下。


一次,街道发了一个胶皮足球。楼下本楼的组长(大家叫她老组长,我叫大姨)拿着球到我家说:“街道发了个球,就交给黑子领大家玩吧。”


于是,每天我都领着几个小孩踢球。


有一天,我们和另一个单元的单琦和单伟小哥俩踢球,我让单琦把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