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雯·丽:永远的乱世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费雯·丽:永远的乱世佳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她的一生,是一句深情的叹息,一部未完的经典。
作者:(英)肯德拉·宾(KendraBean),金朗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453045
ISBN:978753999874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9715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体明星
版权信息
书名:费·雯丽:永远的乱世佳人
作者:(英)肯德拉·宾(Kendra Bean)
译者:金朗
ISBN:978753999874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代序
克莱尔·布鲁姆(1)
我手里拿着一个古董珐琅盒子,里外都装饰着玫瑰花。盒子脆弱而精致,这是来自费雯的礼物,我很珍惜它。费雯一整年都在仔细挑选礼物,留给某些特殊的场合和完美的收礼人。
我们是在伦敦舞台上一同出演让·季洛杜(2)撰写的《天使决斗》时相识的。我饰演身穿白衣的牺牲品卢克丽斯;穿着红色衣服的费雯则饰演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葆拉。当时正值50年代末期,仍然是时尚剧院的时代,那时的时髦女郎都期望自己能在舞台上衣着光鲜、美丽迷人。克里斯汀·迪奥设计了我们的衣服。费雯美得就像一只暹罗猫——她的眼睛有着与暹罗猫一样别致的蓝色;她的台风也如猫一般轻盈灵巧。她的骨架非常纤细,以至于在演出过程中,当我把胳膊放在她的肩膀上时,会觉得自己正在拥抱一只充满异国情调的脆弱的鸟。而在某种程度上,她确实是这样。
我比同台的费雯年轻18岁,但这个年龄差异从来没有影响过我们对彼此深沉的爱。我与她的丈夫劳伦斯·奥利弗(3)曾有过短暂的情愫,我曾在《理查德三世》电影中与他演对手戏。她本可以憎恨这一点,也可能会憎恨我的年轻,可她从未这样做过。
那些对费雯表演的批判性评论多数无关痛痒,但有一两次是彻头彻尾的侮辱。因为有人认为,这位公认的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不可能是一个优秀而认真的女演员。其实她的敬业无须证明,但如果一定需要证据,那么她扮演的角色(如克莉奥佩特拉、强大而坚定的麦克白夫人,尤其是最精彩的《欲望号街车》里光芒四射的布兰奇)无一不能告诉世人她是电影和戏剧领域里非常重要的艺术家。
在戏剧巡演中,我了解到了她生活中悲惨的一面。有一次我去更衣室找她,她正在流泪。我不知道原因,也不想刨根问底。可是后来我知道她已经听到传闻,知道奥利弗在演出后与美丽的女演员共进晚餐,并且这些女演员都比她年轻得多。而结果也证明,传闻确实是真的。
本书中有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她的精神疾病,这一点,费雯身边许多人都曾亲眼看到过。我只见过一次这位最自律且敬业的女演员被疾病控制到失去自我。那时我告别了戏剧舞台,去出演一部我希望可以成为重磅之作的电影《愤怒的回顾》。几个星期后,大约是凌晨三点钟,我接到了费雯的电话。那天晚上她感觉不适,以至于无法表演,并告诉我她在家中洗澡时试图把头埋入水中,淹死自己。她说自己很孤单,问我是否能过去。我毫不犹豫地冲进一辆出租车,到达伊顿广场酒店。此时费雯已不是孤身一人,而是被一群人包围着。两台留声机在房间的两端播放着不同的唱片。费雯漂亮的脸庞浮肿着,几乎无法辨认。一位医生试图让她进入卧室,这样就可以给她注射一些镇定剂了。我停留了一段时间,最终意识到自己完全无能为力。
在我停止戏剧表演后,以往在封闭的剧院中才有的亲近关系渐渐淡化了,但我与费雯的感情从未完全消失。几年后,当我的女儿出生时,我收到了来自费雯的一封电报:“恭喜,亲爱的。”
她全心全意地爱着那些她所爱的人,并且毫不在意回报。我很幸运能够成为她的朋友,这令我感到荣幸之至。
(1) 克莱尔·布鲁姆,1931年出生于英国,犹太移民的后裔。英国著名女演员,代表作有《故园风雨后》《影子大地》等。
(2) 让·季洛杜,法国文学家、戏剧家。1882年10月29日生于法国贝拉克。
(3) 劳伦斯·奥利弗,190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著名的导演、制片人、演员。他是20世纪最著名和最受尊崇的演员,两次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他还获得了9次艾美奖提名并5次获奖。在电影表演方面,他则得到了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的高度承认——一生共获得14次奥斯卡提名。
前言
费雯·丽每每走进房间时,都会立刻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这种迷人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美貌,还在于她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令人沉迷。她最初热衷于舞台表演,不过她的魅力被电影银幕成倍放大,所以她演艺生涯的绝大部分都是和电影银幕有关。虽然费雯·丽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个世纪,但是她饰演的电影角色却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无论是在《乱世佳人》中文明崩塌后仍竭力回归上流社会的斯嘉丽,还是在《欲望号街车》中不懈奋斗但最终屈服于严酷现实的布兰奇,费雯·丽一直拥有独特的力量让她的表演保持新鲜。因此她总能留住聚光灯,而许多同时代的明星已经从大众的记忆中消失了。
英国舞台和银幕上的“变色龙”亚利克·基尼斯爵士(1)曾如此评价她:“我们必须热爱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且我们必须保持忠诚。因此,许多人曾热爱费雯·丽的作品——包括舞台上的和银幕上的。但他们在她脆弱的时刻,或者潮流转变的时刻却离她而去,我觉得这毫无道理。当我们的真心付出无法得到认可时,就会和费雯一样,感怀于世态炎凉。”
就像一些公众人物一样,费雯·丽也曾受到诋毁。许多人都羡慕她得到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垂涎的角色。在33年后的脱口秀节目《梅尔夫·格里芬秀》上,贝蒂·戴维斯承认自己仍然因为没有赢得《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一角而怀恨在心。有人很快就指出费雯·丽的演技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评论家肯尼斯·泰南评论费雯·丽从“不需要配偶的女王”变成了他要一直批评的对象,因为她竟敢与她的爱人兼最好的导师,亦即英国最伟大的演员(2)演对手戏。但是,对于每一次由于嫉妒而向她抛来的指责,以及每一条负面的评论或误解,总会有无数人站在她这边保护她和安慰她。“了解费雯·丽之后你就会爱上她,”泰伦斯·拉提根(3)在1967年8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这样说,“爱过费雯·丽也就曾被她爱过,她的爱真挚、热情而忠诚,可能还会让你为自己的心意动摇而感到羞赧。”
1960年,在与劳伦斯·奥利弗离婚前夕,费雯表达了她对未来的担忧。她给这位与她共度了颠沛动荡而又弥足珍贵的25年时光的男人写信说道:“我希望我的生命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用而值得借鉴的。”这句简单的引语似乎总结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自从我开始编写本书以来已经被多次问到的问题:为什么费雯·丽无可替代?
我第一次认识她是通过电影《乱世佳人》。许多影迷似乎都是通过该片知道了她,这部电影流传甚广且地位极高,它已经成为向世界开启经典好莱坞电影之门的敲门砖。我已经记不清我这一生中有哪个时刻是不热爱电影的。作为一个敏感的年轻人,斯嘉丽·奥哈拉的传奇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开始大量阅读所有能够找到的文献,这能让我了解更多关于电影制作和电影明星的信息。费雯·丽扮演的角色是这部电影众多人物中最有趣、最神秘的。
尽管费雯·丽是一位时尚明星,但她一直令人难以捉摸。她从来没有机会写下自己的故事,而对她一生最有影响的人物劳伦斯·奥利弗则一直拒绝接受她的传记作者的采访。1977年,安妮·爱德华兹(4)揭露了费雯·丽与躁狂抑郁症(现在通常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长期斗争过程,这也导致围绕在费雯与奥利弗两人身上田园诗般的婚姻童话幻灭了。
大英图书馆2000年收藏的与奥利弗相关的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重新了解费雯·丽与精神疾病斗争的各个方面以及她与奥利弗的浪漫伴侣关系和事业伙伴关系。这些之前未被发掘的档案材料,包括费雯和奥利弗的私人信件、电影合同、医生的笔记、采访记录、法律和医疗记录,为这两个经常被讨论却总被误解的主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上一部重要的费雯·丽传记是在25年前出版的。现在,让我们再次聚焦这位女演员,将新的研究与稀有的、之前未曾发表过的照片(5)结合起来,再次向世人展示她惊世的美貌,并且呈现出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演员和一个传奇的多重角色。
(1) 亚利克·基尼斯爵士,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演员,有“影坛千面人”之称。
(2) 这里指的是劳伦斯·奥利弗。
(3) 泰伦斯·拉提根,英国剧作家,20世纪中期英格兰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游龙戏凤》《蔚蓝深海》等。
(4) 安妮·爱德华兹,《费雯·丽传》的作者。
(5) 薇薇安·弗洛伦斯·恩特威斯勒说:“她是艺术摄影师的拍摄梦想,她倾国倾城。分析她的特征——比例、搭配、容貌、线条,像她这样的条件,摄影师很难出错。”
第一章
一夜成名
第二章
乱世佳人
第三章
战争年代
第四章
剧院贵族
第五章
欲望号街车
第六章
邪恶魔鬼与蔚蓝深海之间
第七章
爱情的尽头
第八章
迟暮
后记
“给予我们勇气、快乐和平静的心灵……我们将有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我们会勇敢地面对危险,在苦难中保持不变,在愤怒中保持节制,在财富的变迁中,在死亡的大门前,彼此忠诚而友爱。”
——费雯最喜欢的格言之一节选自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我们感谢您》
“我现在很高兴,”费雯在1965年告诉记者罗伯特·奥特维,“我不认为我们可以从抑郁和兴奋的角度来思考生活。我只是不明白那些说自己会做职业规划的人……规划意味着无法抓住从天而降的机遇,也不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而这一切却都会令生活充满激情。”
1964年11月,费雯与出版商哈米什·汉密尔顿和他的妻子伊冯一起去了法兰克福、维也纳、伊斯坦布尔和加德满都等地旅行。之后,她自6岁以来首次返回印度。虽然孟买是唯一一个与她的童年相关的地方,但是这个国家,它的前景,它的人民都令她着迷。杰克·梅里维尔收到的信件里详细描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难忘之美、恒河上举行的葬礼、鲜艳的檐壁画作、骑乘大象、参观佛教仪式以及乘坐拉杰的飞机近观珠峰的体验。回国后,费雯表达了她想在印度拍电影的愿望——“拍一部印度电影”。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想法,但也许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她是印度电影制作人萨提亚吉特·雷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迎接挑战有时会带来挫败。1965年4月,费雯在保罗·奥斯本的《伯爵夫人》中扮演一位77岁的女性角色,这部戏剧改编自莫里斯·德吕翁的小说《记忆的电影》。她戴着一顶鲜艳的橙色假发,眼睛下面戴着怀旧的意大利伯爵夫人式的黑色面纱。阿兰·登特称“她的装扮令人心碎”。这是费雯唯一一部在伦敦制作却没有被搬上伦敦舞台的戏剧。
《愚人船》于7月在好莱坞首映,并在次年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费雯对于自己未被提名的事并不在意,她说:“哦,这些我都有了。”(她指的是自己曾凭借《乱世佳人》和《欲望号街车》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虽然无缘奥斯卡,她却得到了欧洲电影界的一致认可。她去了巴黎,在那里凭借在《愚人船》中所扮演的玛丽·特雷德韦尔与著名影星阿努克·艾梅、碧姬·芭铎、米洛斯·福尔曼和阿仑·雷乃共同获得了水晶星奖。
1966年初,费雯前往纽约,实现了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出演契诃夫的戏剧《伊万诺夫》。该剧由约翰·吉尔古德执导并与费雯共同担任主演。尽管费雯的角色在第三幕结束时染上了肺结核,但吉尔古德知道观众和评论家们是来看费雯而不是自己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娜·彼得罗夫娜竟是费雯出演的最后一个角色。1967年5月,她以为自己患上了流感,结果却发现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她的肺上有一块儿拳头大的阴影。尽管费雯感觉到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但她并没表现出来。1967年7月7日晚,她的离去令世界震惊。她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是在卧床中度过的。当她的亲友拥进伊顿广场54号(她的住所)时,发现她的卧室就像切尔西花卉展一样——她躺在那里,玫瑰簇拥,宛若女王。多年来,她数次与慢性肺结核抗争,并总能凭借自己特有的乐观精神恢复过来。她拒绝到医院接受治疗,那年她只有53岁,所以没有人觉得她这次不会康复。
▲ 费雯·丽在研读保罗·奥斯本创作的剧本《伯爵夫人》。摄于1965 年3 月。
在她的床头柜上放着一幅装裱精美的奥利弗的照片,以及爱德华·阿尔比(1)创作的《微妙的平衡》的剧本。她会通过饰演安吉斯与老朋友迈克尔·雷德格雷夫重逢,剧中的安吉斯是一位感觉自己处于疯狂边缘的中年社会名流。如果费雯能够出演这部戏,她的好朋友们可能会再次发现费雯和这个角色有着相似之处。而费雯也承认这一点,但她依然勇敢地选择出演这部戏。她在1960年说道:“毕竟人生的经历是一个演员所能拥有的最好的道具。”
媒体悲叹道“一代佳人,就此陨落”。与她共事过的演艺界人士悼念她的离世,并称非常钦佩她的勇敢和坚毅;世界各地的影迷都在哀悼这位耀眼明星的逝世,她是永恒的斯嘉丽。尽管命运的阴影一度笼罩着费雯,但她的出现丰富了一些认识她或不认识她的人的生命——惊鸿一瞥,浮生若梦。
在她去世后,过去的分歧仿佛已被忘记,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位体贴、慷慨并且拒绝被苦难击败的朋友温柔的回忆。凯瑟琳·赫本在回忆录中称费雯是一位“优雅的女演员,她体贴、无畏、亲切,而且非常善良……”她像一朵玫瑰色的可爱的云一样,在夕阳的映照下,飘过她所有朋友的生活,想着除了她自己以外的每个人。诺埃尔·科沃德在给奥利弗的信中颇富诗意地写道:“她总是让我想起天堂中的小鸟儿,现在她也许已经找到它了。”
费雯一直想着奥利弗。尽管屡屡尝试,但她从未有机会见到他的孩子们,也没能和他的新家庭和平相处。费雯写了几次信给琼·普莱怀特,邀请她和奥利弗在1965年2月光临提克利治。然而,费雯的医生却不鼓励她参加这样的聚会。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聚会是没什么不妥的,但她反复的病情使情况变得非常不同。1966年12月,奥利弗收到了精神病学家S.M.怀特瑞吉的一封信,敦促他“要回避和费雯的任何接触”,因为这将是对费雯最仁慈的做法,也是从医学角度来说对她最有益的做法。在1967年的春天,奥利弗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费雯非常感激琼·普莱怀特,因为她请求宾基·博蒙特轻轻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费雯,这样她就不至于看到报纸才知道了。在那之后,她更担心奥利弗的恢复状况,而不是她自己的病情。7月8日早晨,奥利弗得知她的死讯后,从圣托马斯医院赶往了她的公寓。杰克·梅里维尔离开了卧室,让奥利弗能和费雯独处一会儿。奥利弗后来透露,他站在那里,为他们之间的纠葛祈求宽恕。
根据遗愿,费雯被火化了,她的骨灰撒在了提克利治别墅的池塘里。她的母亲葛储在伊顿广场的花园里为费雯建了一座墓碑。墓志铭借用了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句子:“死神,你可以夸耀了,一位绝色佳人已为你所有。”
1967年8月15日,英国舞台剧和电影界的名流们聚集在特拉法加广场的圣马丁田园教堂里,与费雯的家人一起对费雯进行了追悼。杰克·梅里维尔收到了来自文艺界各个领域的同仁所写的慰问信,其中包括演员范·约翰逊、瑞秋·坎普森、林恩·方坦、约翰·米尔斯、大卫·尼文、厄休拉·琼斯、罗伯特·施恩·曼、西莉亚·约翰逊、丽莉·帕尔默、乔伊斯·凯里和劳伦·白考尔;服装设计师露辛达·巴拉德·迪茨和维克多·斯蒂贝尔;还有假发制造商斯坦利·霍尔。
▲ 费雯·丽在其去世前不久于提克利治磨坊拍摄的一张照片。她的骨灰后来被撒在了这里的池塘中。
悼念活动层出不穷。7月8日晚上10点,西区的剧院经理们让所有户外剧院熄灯一小时以示对费雯的怀念与尊重。杂志编辑福勒·考尔斯、依灵工作室的制作人迈克尔·鲍肯以及英国电影协会共同设立了以“费雯·丽”命名的学者基金。青年电影制作人费雯·丽奖(后来更名为费雯·丽纪念基金)曾为1975年由安德鲁·莫罗和无声电影史学家、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凯文·布朗洛共同执导的独立题材电影《温斯坦利》提供资金帮助。1968年,好莱坞电影界的明星们在南加州大学齐聚一堂,以纪念费雯“对演艺的热情投入,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对角色的广泛涉猎,她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其不断超越自我的无价品质”。乔治·库克30年来首次在大银幕上播放了费雯试镜《乱世佳人》时的片段,这令在座的嘉宾们都感到意外和惊喜。“试镜结束之后,我自己都没有看过。”他对葛储·哈特利说,“观众们异常激动。显然,这位才华横溢、美貌绝伦的女演员试镜成功了,毫无悬念地成功了。”
“费雯在舞台和银幕上大放异彩,”亚历克·吉尼斯在1991年说道,“如果你注意到摆放着她所有倾情演绎的作品的小架子,你会觉得很震惊——惊异于她竟然在如此短暂的演艺生涯和生命历程中取得了如此之成就。”时至今日,费雯在电影界的成就仍是她的遗产。正如约翰·科巴尔所言:“摄像机拍出了这个女人的内心,它的转动使她原本就可爱而孤独的灵魂变得更有吸引力,除了演戏,她别无所求。”美国电影协会将费雯评为银幕上最伟大的25位女演员之一。与榜单上的其他女演员凯瑟琳·赫本、贝蒂·戴维斯、琼·克劳馥、芭芭拉·史坦威克、伊丽莎白·泰勒等人相比,费雯的作品数量相当有限。然而,她对电影文化的贡献却巨大深远。
费雯认为,真实是所有表演和演员的宗旨。她的斯嘉丽和布兰奇——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还有她饰演的其他角色,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如此令人震撼,因为她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展露了自我,并且通过这种做法让观众们一窥人类的真实状况。当在银幕上看到费雯时,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不是我们希望成为的电影中的幻象,而是我们真实的一面:有着人性弱点却又独一无二的人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地证明生命的意义呢?
▲ 费雯·丽的电影仍然是她的遗产。她所饰演的斯嘉丽作为最著名的好莱坞人物之一始终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费雯·丽充分展现了她那个时代的魅力,并且作为一个完美的明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1) 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 美国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微妙的平衡》《海景》《三个高个子女人》,曾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
电影年表
1935年
《欣欣向荣》
角色:无名女学生
导演:阿尔伯特·德·考维尔
编剧:阿尔伯特·德·考维尔,斯坦福德·狄更斯
其他参演人员:西塞莉·卡特奈姬,马克斯·米勒,威廉·加根,玛丽·劳森,马克·莱斯特
制片人:迈克尔·鲍肯,高蒙英国影片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乡村绅士》
角色:罗斯·维纳布斯
导演:雷金纳德·德纳姆
编剧:谢拉德·鲍威尔,根据亚瑟·贾维斯·布莱克的剧本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大卫·霍恩,莱斯利·佩林斯,莫伊拉·林德,玛格丽特·沃森,艾弗·巴纳德
制片人:英国&多米尼克电影公司的安东尼·哈夫洛克·艾伦
《君子协定》
角色:菲尔·斯坦利
导演:乔治·皮尔森
编剧:巴兹尔·梅森,根据詹尼弗·霍华德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弗雷德里克·佩斯利,安东尼·霍利,大卫·霍恩,维拉·博杰蒂
制片人:英国&多米尼克电影公司的安东尼·哈夫洛克·艾伦
《仰面大笑》
角色:马乔里·贝尔弗
导演:巴兹尔·迪安
编剧:J.B.普里斯特利,戈登·韦尔兹利
其他参演人员:格雷西·菲尔茨,阿尔弗雷德·德雷顿,道格拉斯·威克菲尔德,比利·尼尔逊,哈里·塔特,亨特利·赖特
制片人:联合有声电影制片公司的巴兹尔·迪安
1937年
《英伦战火》
角色:辛西娅
导演:威廉·K.霍华德
编剧:克莱曼斯·戴恩,根据A.E.W.梅森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弗劳拉·罗博森,劳伦斯·奥利弗,莱斯利·班克斯,雷蒙德·梅西,塔玛拉·戴斯尼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黑暗旅程》
角色:玛德莱娜·戈达德
导演:维克多·萨维勒
编剧:拉约什·比罗,亚瑟·维姆佩瑞斯
其他参演人员:康拉德·韦特,琼·加德纳,安东尼·布谢尔,厄休拉·琼斯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茶杯风波》
角色:维多利亚·高
导演:维克多·萨维勒
编剧:伊恩·达林坡,唐纳德·布尔
其他参演人员:雷克斯·哈里森,塞西尔·帕克,萨拉·奥尔古德,厄休拉·琼斯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1938年
《牛津风云》
角色:埃尔莎·克拉多克
导演:杰克·康韦
编剧:约翰·蒙克·桑德斯,利昂·戈登
其他参演人员:罗伯特·泰勒,莱昂内尔·巴里摩尔,莫琳·奥沙利文,埃德蒙·格温,格里菲斯·琼斯
制片人: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的迈克尔·鲍肯
《伦敦的人行道》(又名:圣马丁斯巷)
角色:利伯蒂(莉比)
导演:蒂姆·威伦
编剧:巴特利特·科马克,克莱曼斯·戴恩,查尔斯·劳顿,艾里奇·鲍默,蒂姆·威伦
其他参演人员:查尔斯·劳顿,雷克斯·哈里森,拉里·阿德勒,蒂龙·格思里
制片人:五月花制片公司的艾里奇·鲍默和查尔斯·劳顿
1939年
《乱世佳人》
角色:斯嘉丽·奥哈拉
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编剧:西德尼·霍华德,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克拉克·盖博,莱斯利·霍华德,奥莉薇·黛·哈佛兰,海蒂·麦克丹尼尔斯,托马斯·米切尔
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国际影业公司的大卫·塞尔兹尼克
1940年
《魂断蓝桥》
角色:玛拉·莱斯特
导演:茂文·勒鲁瓦
编剧:S.N.贝尔曼,根据罗伯特·E.舍伍德的剧本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罗伯特·泰勒,弗吉尼亚·菲尔德,露塞尔·沃特森,玛丽亚·奥斯彭斯卡娅,C.奥布里·史密斯
制片人: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的西德尼·富兰克林
《二十一天》(又名:空前绝后)
角色:菀达
导演:巴兹尔·迪安
编剧:巴兹尔·迪安、格雷厄姆·格林,根据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劳伦斯·奥利弗,莱斯利·班克斯,弗朗西斯·L.苏利文,大卫·霍恩,罗伯特·牛顿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1941年
《汉密尔顿夫人》
角色:艾玛·汉密尔顿
导演:亚历山大·柯达
编剧:沃尔特·瑞奇和R.C.谢里夫
其他参演人员:劳伦斯·奥利弗,萨拉·奥尔古德,亨利·威尔克斯昂,艾伦·莫布雷,格拉黛丝·库珀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1945年
《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角色:克莉奥佩特拉
导演:盖布里埃尔·帕斯卡
编剧:乔治·萧伯纳
其他参演人员:克劳德·雷恩斯,斯图尔特·格兰杰,弗劳拉·罗博森,巴兹尔·西德尼,塞西尔·帕克
制片人:兰克公司的J.亚瑟·兰克
1948年
《安娜·卡列尼娜》
角色:安娜·卡列尼娜
导演:朱利恩·杜维威尔
编剧:朱利恩·杜维威尔,让·阿努伊,盖伊·摩根
其他参演人员:拉尔夫·理查德森,基隆·摩尔,莎莉·安·豪斯,休·登普斯特,玛丽·凯里吉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1951年
《欲望号街车》
角色:布兰奇·杜波依斯
导演:伊利亚·卡赞
编剧:田纳西·威廉斯,奥斯卡·索尔
其他参演人员:马龙·白兰度,金·亨特,卡尔·莫尔登,鲁迪·邦德,尼克·丹尼斯
制片人:查尔斯·K.费尔德曼
1955年
《蔚蓝深海》
角色:海丝特·科尔耶
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
编剧:泰伦斯·拉提根,根据自己的剧本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肯尼斯·摩尔,莫伊拉·李斯特,埃里克·波特曼,埃姆林·威廉姆斯,亚瑟·希尔
制片人:伦敦电影公司的亚历山大·柯达
1961年
《斯通夫人的罗马春天》
角色:卡伦·斯通
导演:何塞·昆特罗
编剧:加文·兰伯特,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沃伦·比蒂,罗蒂·兰雅,卡罗尔·布朗,吉尔·圣约翰,杰里米·斯宾塞
制片人:联合制作制片公司的路易斯·德·罗歇蒙
1965年
《愚人船》
角色:玛丽·特雷德韦尔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
编剧:艾比·曼,根据凯瑟琳·安妮·波特的小说改编
其他参演人员:李·马文,西蒙·西涅莱,奥斯卡·沃纳,伊丽莎白·阿什利,何塞·费勒,乔治·西格尔
制片人:斯坦利·克雷默制片公司的斯坦利·克雷默
戏剧年表
1935年
《绿腰带》
编剧:德博奈尔·西尔维斯特,T.P.伍德
伦敦Q剧院
角色:基斯达
导演:马修·福赛斯
《道德的假面》
编剧:卡尔·施特恩海姆,阿什莱·杜克斯改编
伦敦大使剧院
角色:汉丽艾德·杜克斯诺
导演:麦克斯韦·雷
1936年
《理查德三世》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牛津大学戏剧协会
角色:王后
导演:约翰·吉尔古德,格伦·比亚姆·肖
《快乐伪君子》
编剧:克莱曼斯·戴恩
伦敦陛下剧院
角色:詹妮·梅雷
导演:莫里斯·科尔本
《亨利八世》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伦敦摄政公园露天剧院
角色:安妮·博林
导演:罗伯特·阿特金斯
1937年
《势在必行》
编剧:尹格利特·吉法德
伦敦威恩汉姆剧院
角色:帕梅拉·戈尔丁
导演:诺曼·马歇尔
《钟楼里的蝙蝠》
编剧:戴安娜·摩根,罗伯特·麦克德莫特
伦敦大使剧院
角色:杰西卡·莫顿
导演:A.R.沃特莫尔
《哈姆雷特》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丹麦科伦贝格城堡
角色:奥菲莉娅
导演:蒂龙·格思里
《仲夏夜之梦》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伦敦老维克剧院
角色:泰妲妮亚
导演:蒂龙·格思里
1938年
《赛琳娜·布兰迪斯》
编剧:S.N.贝尔曼
伦敦大门剧院
角色:赛琳娜·布兰迪斯
导演:埃斯米·珀西
1940年
《罗密欧与朱丽叶》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
纽约51街剧院
角色:朱丽叶·凯普莱特
导演:劳伦斯·奥利弗
1942年
《医生的窘境》
编剧:乔治·萧伯纳
伦敦海马基特皇家剧院
角色:詹妮弗·杜比达特
导演:艾琳·亨切尔
1945年
《九死一生》
编剧:桑顿·怀尔德
伦敦凤凰剧院
角色:莉莉·莎宾娜
导演:劳伦斯·奥利弗
(1946年在伦敦皮卡迪利剧院重新上演)
1948年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巡回演出,与同时执导的劳伦斯·奥利弗合作演出,扮演《理查德三世》里的安夫人,《丑闻学校》里的蒂则尔夫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