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石涛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丁家桐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书籍编号:30461466
ISBN:97873051590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6714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版权信息
书名:石涛
作者:丁家桐
ISBN:978730515903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委会
主 任:张异宾
副 主 任:周宪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生 左 健 吕浩雪
张异宾 周 宪 周 群
金鑫荣 胡 豪 夏维中
徐兴无 蒋广学 程爱民
总序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历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位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2008年9月
一、几方印章透身世
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明藩靖江王后,赞之十世孙。他出生不久明亡,在逃亡中无奈为僧,法名元济(原济),字石涛。在书画创作中,石涛自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他早年辗转于湘楚、皖南、金陵、北京等地,晚岁定居扬州。其绘画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反泥古之风,对近现代写意画派的形成及扬州八怪影响深远。齐白石评其为“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石涛画像(自《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石涛一生经历了66年。在这66年中,有50年左右,他的身份是一位和尚。可以论定的是,他在25岁以后的行迹是可以稽考的,有朋友的证言,有地方史料的记述,有他的传世书画为证。至于他的家世、童年及少年时代的情形,和尚早年对此始终保持沉默。他浪迹四方,他人也无从查考。这种情形和他和尚的身份有关,和时代有关,更和石涛这样一个自号为“苦瓜和尚”的人的不幸身世有关。
遁入空门的人往往不愿意如实地述及过去。家庭情况如何?出家缘由是什么?未来设想怎样?石涛的回答很玄妙:“我自云山来,还向云山去。”云山为何处?往往使人摸不着头脑。石涛的前半生正是这样:“闲写湘中花,往事口不言。”他不说过去,问话的人性子急,连连追问,和尚只是笑笑:“西来君莫问,托迹住人寰。”回答像谜一样,回答了你,也等于没有回答你。一般人认为这是僧人的悟性,出家人尘缘已了,只有了解石涛的人才明白:这不是粤西和尚超脱,而是他有苦难言。
石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讳言过去,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清人入主中原,各地抗清义军纷纷奉朱明宗室人员为领袖,号召四方,清人铁骑所至,到处搜捕追杀宗室人员属自然之势。当日朱姓宗室纷纷改名易姓混迹民间,以求生存。石涛无奈做了和尚,“西来君莫问”、“往事口不言”便容易理解了。到了石涛的后半生,进入康熙年代,天下大定,政策方面有所调整,“令明宗室改易姓名隐逸者,皆复旧原籍”。于是,若干隐姓埋名的末路王孙们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地渐渐吐露真情。由于早期的隐晦,由于别人的猜测,又由于别人对石涛的自述将信将疑,因此300年内对石涛的身世有许多误解。在诸多论证中,应当说,石涛的自述是可信的。一个业已名满天下的画僧,自述系亡明的末路王孙,不足以增加他的荣耀,人们没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现在,我们就以石涛所用的几方印章,并加以推敲,来探明他的身世梗概。
靖江后人
印章系白文,方形。石涛自述为明代靖江王后裔。明代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乃朱元璋侄孙,受封藩邸在粤西桂林。今日广西桂林尚存靖江王府旧址与靖江王陵,两地均属旅游名区。朱元璋封非亲生后裔为王是一个例外,关键在于朱守谦的父亲和他本人自幼受到朱元璋与马氏的抚养,如同己出。在靖江世系中,靖江王是旁系,从皇族的观念看,地位要低于直系诸王一等。所以,1645年南京为清军攻克后,靖江王朱亨嘉不经族议便“自称监国”,宣布自己是朱明皇族抗清的领袖,自封为朱明皇族继承人。这样,不待清军讨伐,朱姓同族及其拥戴者便欲置“僭越者”于死地了。“靖江后人”印,表示这位孤苦无依的画僧其实是当年的金枝玉叶。
石涛身世信息印
赞之十世孙
“赞之十世孙阿长”印章,朱文,长方形。“赞”,为靖江王第二代朱赞仪。从朱赞仪开始,规范后代取名规则,确定20字的世系,这20个字分别是:“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不同的排行,区别不同的辈份。宗室男子姬妾众多,子孙繁衍,需为后辈指定命名秩序,以避免后人乱了辈份。朱亨嘉属“赞之九世孙”,属“亨”字辈,石涛为“十世孙”,属“若”字辈。其实,石涛可以镌“亨嘉之子”,明白而直接。但是,当时朱亨嘉属于朱明皇族中怀有不轨之心的“罪臣”,其罪当诛,至少在亡明旧臣中持这样的看法。说近不如说远,“赞之十世孙”表示石涛属于皇族一脉,是地地道道的王族正宗。
若极与阿长
“若极”章,方形,白文。“阿长”章,方形,朱文,有边框。“若极”为石涛早年之名,在晚年画作中,石涛有时署“极”。他属靖江王世系中的“若”字辈,全名为“朱若极”。“阿长”印,系乳名印。“长”可以理解为身材颀长高大,但仔细分析传世自绘图像可见其身材一般,且诗文中从无身高记述。另一种解释便是长子,俗称老大。此说近于情理。乳名习惯从贱从俗,阿大、阿二、阿三,民间常见。石涛的生年,李驎说是“出腋知君岁在壬”,“在壬”,即在崇祯十五年(1642)之壬午年,又说国变之年,石涛“生始二岁”。李驎所述与石涛即将60岁之《庚辰除夜诗》所述年龄相合,此说目前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清湘遗人
“清湘遗人”印章为长方形,白文。若极为朱亨嘉之子,但他出生的地点不在桂林,而在桂林周边的清湘,即全州。他还有一方自述印:“湘源谷口人”,长方形,朱文,这就说得更具体了。靖江王统治一方,城市中心的王宫以及周边的行宫别院甚多。国变时,小王子“为内官负出”,“生始二岁”。两岁的孩子不可能留下什么记忆,李驎所录的根据是石涛自述,石涛自述也只能是据师兄喝涛(也可能便是那位“内官”)的叙述。
这样,从金石中可以约略了解这位粤西画僧的身世轮廓了。只是这种了解追根溯源,均源于石涛的夫子自道,缺少丰富的史证。于是,便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明清之交天下大乱,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石涛虎口余生,自强自立,应当获得后人的尊重,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的诚实。再说,艺术巨匠不同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理解他的主要渠道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早年的这些生活情节。
原济石涛
“原济石涛”章,一石两印。上为“原济”,白文;下为“石涛”,朱文。清后期以至民国初年,辗转相传,称石涛为“道济”,若干重要辞书均载。检阅石涛诗文书画署名,僧名为原济,或谐音称“元济”,字石涛。石涛书画曾署“石道人济”,后人误称“道济”。近年来,画史论者对此认识趋于统一。原济是法名,“济”与“济山”有关,石涛又一方印为“济山僧”。济山在湘桂交界处的全州,属于石涛削发为僧的寺庙所在地。离乱之世,由靖江王府仆臣抱出的幼童,即末路王孙,日后遁入空门的情形,这里需要多说几句。
公元1645年,南明朝廷所在的南京城破后,靖江王朱亨嘉举旗抗清,自称“监国”,引起朱姓皇族的讨伐,以兴讨僭越、逆谋罪兴师,王爷终被擒获。此时,忠贞的“内官”背负着襁褓中的小王子逃出宫墙,逃跑的路线不是向南,而是向北。至于逃跑的途中情形,石涛日后有一段回忆:
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不辞双屐踏云断,直泛一叶将龙驯。
(《生平行》)
这是一种浪漫的说法,把主仆二人亡命天涯,在洞庭周边深泽野谷中的东藏西躲,说成是天上人间的神仙之旅。对这一段逃亡经历较为翔实的记载,来自石涛晚年友人李驎的记述:
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从武昌道荆门,过洞庭,经长沙,至衡阳而返。
这就是说,顺治初年的靖江王幼子,由忠仆保护,如丧家之犬,流浪在湘楚之间。顺治初年,桂林南北都还是明军的天下,但奉命讨伐靖江王的军事力量却云集东南。“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年建都于福州的隆武王朝视靖江王为叛逆,奉旨平叛的钦使,一个是驻于梧州的巡抚瞿式耜,一个是管辖两广诸地的总督丁魁楚。丧家之犬如果南逃,无异于自投罗网。至于荆楚守将何腾蛟,名义上忠于隆武王朝,但在宗室矛盾方面别有见解,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便于藏身。何腾蛟誓死抗清,直至顺治七年(1650),他被执殉难。荆楚易帜,成了清人的天下。这一年,石涛9岁,“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至迟在此时,隐姓埋名的小王子和他的忠仆,变成了小和尚和大和尚。童年时代的小王子成为小和尚是没有疑问的,至于具体年代,或云四五岁间,或云八九岁间,均属推测之辞,都没有准确的史证。
后来的石涛,不止一次画过《幼僧读骚图》。绘一大泽,岸边高山峻岭,老树森森,渺无人迹,气象荒寒。中流有一小舟,顺流而下,船头坐一幼僧,潜心读书。读的是什么书呢?其中一幅如此题句:
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
读的是《离骚》,读屈子之辞,怀亡国之痛。图中的这个小和尚又是谁呢?在又一幅画中,石涛自跋谓画的是明初的叶希贤。明初,宗室之间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兵伐南京,夺建文帝位。建文帝不知所终,御史叶希贤不肯阿附新朝,落发做了和尚。有传说,叶希贤舟中读《离骚》,读完一页,即投一页于水,投一页,哭一次,书页投完了,叶乃返。
石涛 此吾前身也
石涛说,他画的是历史人物。但明眼人会说,这是障眼法,叶御史当年落发时已非幼童,《幼僧读骚图》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石涛的少年自画像。国破家亡之痛,宗室相残之痛,使得年幼的小和尚寝食难安,深秋寒夜,放舟中流,石涛这是借屈子之辞,放歌高吟,释放胸中的悲愤之情罢了。
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王子朱若极变成了剃光头颅的小和尚石涛,读经礼佛之外,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从艺之路。
石涛的人生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家喝兄”为他设计的。小王子终于生存于人间,总算是大幸,但小王子今后如何发展呢?抗清复国吗?即便复国,靖江王一系也属于叛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习武练功吗?小王子颠沛流离,缺少调养,体质不佳,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科考入仕吗?宗室中人想到这一点便是罪过,这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从商牟利吗?落地的凤凰还是凤凰,这条路是不屑走的。那么,就做潜心佛学的大德高僧吧。坦率地说,做和尚只是求生,并非真的心如止水,这条路也是走不到头的。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条适合没落王孙之路:从艺。
石涛日后成为艺术巨匠,论者多认为他是天才。天赋是重要的,但就石涛而言,笔者以为,更重要的因素是环境的逼迫。朱明皇族统治华夏近300年,子孙繁衍,千千万万,其中就没有若干天才吗?天才而终于成为艺术巨匠者,为什么只有石涛与八大山人?小和尚10岁时,“临古法帖”,而且“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进入艺术之门。其童年习作已出手不凡,“楚人往往称之”。应当说,这是喝涛悉心引导的结果,也是童年石涛奋发努力的结果。
董其昌石刻像
小和尚14岁画兰花颇有影响,他在56岁时曾题句:“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又曾在一幅扇面上画松林独坐人像,题句为“夜梦文殊台上,白云涌出青莲。晓向笔头忙写,恍如乙未初年”。乙未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石涛14岁。此时他还是一名小和尚,但他业已为人生定向了。小和尚16岁时曾在武昌黄鹤楼作画,有史料可查。同年,又在“西湖之冷泉”作画册。此画册今传世,尚待考订。到了20岁,应当算是青年和尚了,石涛在南京天龙古院,作山水轴。他在南京滞留至第二年,于天隆寺,于大报恩寺之一枝阁,作有多幅书画。这些书画流传至今,是真是伪,尚待考辨。石涛同时代人记述和尚早年艺术经历,有一句话不可不予以注意,这句话便是小和尚对于董其昌“心不甚喜”。
石涛自幼不喜欢董其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董其昌一味师古。董其昌一再强调作画“必有门庭”,作品的特点在于“以淡见真,以简入妙”,重在神理意趣。董其昌的书画为清廷多位帝王所欣赏与崇拜,属于明末清初的主流画派。石涛的艺术主张别有见解,他主张以自然为师,在艺理与技法方面,均与董其昌有很大区别。10岁左右的孩子在艺术见解方面业已与董其昌分道扬镳,这可能是石涛在画艺大成的晚年回顾过去的一种归纳性说法,不可过于较真。至于分析石涛“不喜”董其昌,是由于政治态度方面和人品方面的原因,不能说没有道理,只是说得远了一点。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
印章为方形,上镌14字:“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此章刻于康熙初年。
大约在康熙二年(1664)至四年(1666)间,石涛与喝涛终于在松江昆山的泗州塔院拜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成为临济宗三十六代传人,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名单在册的禅宗僧人。这方印章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少年流浪僧终于获得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
关于他的师父,石涛曾经有这样几句描写:
五湖鸥近翩情亲,三泖峰高映灵鹫。中有至人证道要,帝廷归来领岩窦。
石涛拜师的庙宇在九峰三泖之间,九峰三泖是松江西北境的风景佳地,九座山峰中有一峰传说古代产玉,形如覆盆,称“婉娈昆冈”,亦称小昆山。寺庙住持是一位名气很大的和尚,佛名旅庵,字本月,临济宗三十五代传人,极有文化修养,能画,亦能诗。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旅庵接受顺治皇帝之邀,随师入京说法。不久僧师还山,旅庵则奉皇命入宣武门外之善果寺开堂弘法。据《旅庵本月奏对录》,他于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初十奉旨,十一日在万善殿谢恩,乘御赐马出西华门,改乘肩舆至善果寺,迎送僧俗达万人。八月,董贵妃殁,旅庵又奉命率徒于二十四日在景山追荐亡灵。顺治驾崩后,旅庵回到松江,带回了顺治为寺院御赐的对联及横额。横额为“乐天知命”。第一副对联是:“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全有余。”第二副对联是:“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被皇帝称为“人间只一僧”的和尚,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佛门权贵了。
终于找到了保护伞,流浪多年的两个野和尚可以喘一口气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野和尚,而是正宗和尚,石涛刻了这样一方章钤于书画之页:“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善果与天童是两个寺庙的名称,“月”指“本月”,他是北京善果寺说法人旅庵本月的正宗传人。
还要说一说“忞”,即临济宗三十四代传人木陈道忞。道忞是广东茶阳(今大埔)人,早年弃科举入空门,属江南高僧。顺治帝痴迷佛法,尽管四方降伏,广有天下,但经常坐卧不宁,不能入睡,心理需要调适。经僧人引荐,顺治御书请“木陈师兄”入京说法,对坐谈禅。道忞是一位很有文化教养又很懂得政治的和尚,与皇帝周旋多日,应对得体,深得宠信。道忞是个聪明人,对帝王别有所求,不久荐弟子本月代替自己说法,南下归山。“天童忞之孙”,自然是一柄更能遮风挡雨的保护伞。日后道忞住持扬州南门外静慧寺,静慧寺便成为石涛往来江南的一处重要的挂单之处。
石涛拜师,按常情系由喝涛策划。师兄是他的保护人。总体说来,在与清政权的关系方面,石涛不比同时代的画僧渐江、髡残,也不比八大山人,缺乏一股狷介之气。他不像渐江、髡残那样,不与官府往来,也不像八大山人那样,和官府可以保持距离。仔细体察,其寻找保护伞之举情非得已,可以理解。顺治年间以至康熙初年,石涛面临的生存危险,比渐江、髡残大得多,渐江、髡残的身份只是平民;也比八大山人大得多,八大山人距离有王位的祖先业已遥远,已无政治能量。石涛不同,他是自称“监国”的诸侯王之后,而且是“阿长”。在多方追杀王族孑遗的日子里,石涛很可能成为邀功请赏者获取的猎物。这样,两位流浪和尚寻求保护伞的需要自然比别人来得迫切。一位历史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素质有关系,更和时代环境、生存环境有重大关系。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需要实事求是。正确地评述古人应当先了解古人。
渐江画像(自《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髡残画像(自《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八大山人小像 天瑞堂 绘
八大山人作品
二、黄山是我友
寂寞广教寺
拜师以后,石涛与喝涛结束流浪生涯,在皖南宣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据石涛画迹署年分析,宣城时代始于康熙五年(1666),迄于康熙十八年(1679),苦命弟兄拥有了14年难得的安定生活。他们居留的寺庙,有广教寺、闲云寺、苑津庵等处。其中广教寺,即敬亭山麓的双塔寺,是一座著名古寺,是唐代高僧黄檗禅师的道场。到这样重要的大寺担任僧职,按常情分析应得自旅庵本月大师的指派或建议。一个受帝室宠信的炙手可热的大和尚应当有这样的能量。来到宣城时,石涛25岁,能诗善画,又系临济宗传人,不仅令僧俗刮目相看,官府对于这样的佛门青年才俊也会礼让三分。康熙六年(1667),即石涛入住广教寺之次年,石涛作《十六阿罗应真图》卷,作为奉佛的见面礼,用的便是“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印,证明他是一个不被别人歧视的有身份的和尚。
石涛居留的寺庙在敬亭山中,敬亭山是一座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可以说:“山不在高,有诗则名。”敬亭山的出名,与著名诗人的吟咏有关。这些诗人,包括谢朓、李白、梅尧臣等。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天宝十二载(753),他在漂泊中来到敬亭山。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这样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鸟也飞了,云也去了,茫茫宇宙,只有我与青山。我心如止水,而山亦有知,望我生情。我与青山便成为心脉相通的一体。李白并不是一个能够全然忘我之人,他的孤独感与寂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的寂寞感也传染了石涛,石涛画过一幅《山中独坐图》,注明:“写于敬亭山之云斋阁下”。画面表现春深时节,草木茂密,丛竹成林,有人独坐楼头,凭窗远眺,不胜瑟缩。当日石涛不过将届而立之年,却自署“清湘苦瓜老人”,题诗是这样的:
新长龙孙过屋檐,晓云深处露风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凭栏冷翠沾。
安徽宣城敬亭山景色
当然,这是受李白独坐敬亭山寂寞感的影响,但更是石涛步入中年时代内心寂寞的独白。有了保护伞,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天资聪颖、能诗善画、才华过人的年轻人,就这样当一辈子和尚吗?一个在艺坛登堂入奥、心高天下、睥睨一切的星光灿烂的人物,就这样一辈子隐居深山吗?14年的安定生活,石涛能够以自然为师,追求艺术的精进,这是敬亭山的赐予;但是这14年中,石涛正处在血气方刚、青春似火的年纪。一个血气方刚、青春似火的年轻男子却要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过这种清心寡欲、木鱼清磬的日子,“山中四月如十月”,难熬的寂寞滋味可想而知。
神秘的保护人
石涛的前半生,他身边有一位神秘人物——喝涛。也许可以这么说,没有喝涛,小王子便无法度过被四方追杀的童年;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喝涛,日后的石涛也许不会进入艺门,或者不会进入禅门。他是童年朱若极的救命恩人,是小王子平安地生存并日后成才的一位神秘保护人。尽管喝涛面目神秘,但多少还是有踪迹可寻的。石涛称他为“家喝兄”,“喝兄”前有“家”字,说明他姓朱;喝涛在题诗中自称“喝涛亮”,说明他的名字中有个“亮”字,名朱亮,或朱□亮,或朱亮□,姑称之为朱亮吧。正如石涛名若极,常署“极”字,名字无非是一种符号而已。
喝涛的形象,应当说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臣、义仆形象。他不因故主的败亡而背弃。比救护小主人更艰难的是把小主人抚养成人,喝涛不辞艰险,不畏辛苦,为报故主之恩,舍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更难得的是,石涛避险,遁入空门,他也毅然削发,一辈子陪侍在小主人左右,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报故主之恩。喝涛以“喝”为名,与临济宗初祖传道授法有关。临济宗初祖为唐代义玄上人,上人说法,教人顿悟,以机锋峻烈、单刀直入著称。初学弟子请教时,义玄往往不以言语作答,而是大喝。口喝棒打,使痴迷者于片刻间醒悟,不立文字,不落言签,以心印心,中得心源。在宣州,喝涛曾于敬亭山广教寺开坛说佛,记录云:
宣城广教喝涛禅师上堂:心不是佛,六六还他三十六;智不是道,墙壁瓦砾哈哈笑,若作佛法商量,入地狱如箭射。毕竟如何理会,卓拄林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
在宣州的14年,石涛精研的是绘画,喝涛精研的是佛法。乱世忠良,决心献身佛门,要修成正果。只是要到碧潭月影中去才能深入体会佛法,说得也实在有点玄虚。
宣城人是多少知道一点这一对佛门弟兄的真实历史与来龙去脉的。此时康熙业已亲政,允许明宗室回到故地过平民生活,御旨不再追杀,不再歧视。问题倒是在于某些人冒充宗室自高身价,故弄玄虚,以致真假难辨。梅清曾经写过一首《赠喝涛》的诗,他对喝涛身价有所了解:
喝公性寡谐,远挟爱弟游。出险胆不惊,渺然成双修。
石涛的故事,喝涛的故事,宣城的圈内人是听说的,不再是秘密。只是离乱之世,这类故事太多,而且辗转相传,是非难辨。茶余饭后,亲朋之间,说一点令人唏嘘的奇闻轶事,谁也不会去认真考核。
日久,石涛在艺术世界中希冀开辟新路,于是离开宣城去南京大报恩寺,只身与喝涛告别。石涛的后半生,要独立地走向新的生活,而年迈力衰的当年“臣仆”,不能再追随于少主人的左右了。
我是黄山友
在宣城的14年间,石涛有机会多次游历黄山。这是开拓胸襟的需要,也是艺术师法自然的需要。其实,早在敬亭山广教寺住锡以前,石涛就去过黄山,14岁时往来江南,他去过黄山的文殊台,那时候他已作画。清初画坛四高僧之中,渐江得地利之便,常去黄山,可惜的是天不假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