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历史名人 >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武则天

作者:雷家骥,林静薇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461957

ISBN:97873051925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2100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全书内容: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编 委 会


主任:张异宾


副主任:周宪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生 左健 张异宾


周宪 周群 金鑫荣


胡豪 夏维中 徐兴无


蒋广学 程爱民

总序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历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位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2008年9月

第一章 明空的家世、性格与初次入宫


一、山西文水武氏崛起


唐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诏册封应国公武士彟(yuē)的次女为才人。就这样,年方十四岁的明空奉诏入宫,由此,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的历史大戏帷幕悄然拉开。


过去,许多历史文献都争论武士彟家族地位的高低,因为武则天在位期间曾经大举提升武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却同时也有文献记载她的父亲武士彟出身寒微。考证诸多史料,由于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当时出身山西文水、经营木材生意的武士彟便以此发迹,藉由贩卖木材入京城,进而结交许多京城里的政治权贵。在山西文水的武氏家族,也因武士彟的交游广阔,结交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隋朝末年,武士彟及其家族追随李渊起兵,一路攻入关中,占领长安,建立唐朝。之后,在唐高祖李渊论功行赏时,武士彟被列名为第二等功臣,担任兵部库部郎,也就是掌管全国武器军备设施的官职。因此,如果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的角度来观察,经商致富的武士彟还称不上是当时社会所重视的世家名门,但唐朝建立之后,由于受到当朝政府的重用,其实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当世勋贵”了,只是此时的武家还属于新贵阶级,尚未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至于骆宾王《讨武曌檄》一文中所说武氏家族“地实寒微”一语,也不过就是政治对手的抹黑打压罢了。


武则天唐武德三年(620),已经官拜工部尚书的武士彟先是遭逢两个儿子相继病死,来年又遇原配病故。消息传到朝廷之后,唐高祖李渊便为他安排了一门新的婚事。自南北朝以来,在北方群聚而居的大家族多依赖主妇操持门户,这些北方主妇们争讼曲直、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在北方土地上十分活跃。因此,少了女主人的武士彟家族在门户内、社会上或官场上都有诸多不便,唐高祖便为丧妻的武士彟牵线续弦。这时的武士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木材商人,而是当朝显世勋贵,因此,婚配对象当然要慎重挑选,此时,唐高祖为他选定的联姻对象乃是当时社会上数一数二的高门大族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从汉朝时就兴起,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北朝末年因杨坚建立隋朝而成为王室高姓。又由于李唐王室与弘农杨氏有姻亲关系,许多唐初的宰相如杨雄、杨师道均出自弘农杨氏,因此,唐初的弘农杨氏无疑是当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社会上的地位甚至高于王室陇西李氏。在当时注重门第背景的情况之下,能与显赫的弘农杨氏联姻,文水武氏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想见了。不过有趣的是,当时这位名为“真”的杨氏女婚配为武士彟续弦时,实际上已经四十六岁,这年纪即便是在今天看来都已过了适婚年龄,更何况是在古代?在专为她所修的《望凤台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中有记载,杨真虽出身高门却不重视女红,反而是明诗习礼、阅史披图,颇能属文,属于才女类型。但可能因为门第过高而又教育良好,因此不容易找到婚配对象,再加上三十多岁时遭逢父亲、伯父均死于征高丽战事,杨氏女遂有依托佛门、不愿婚嫁的心理。当时若非由皇帝钦点此门婚事,杨真恐怕终身不嫁,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武则天这号人物了。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武则天像


话说这位弘农杨氏之女杨真,以如今看来都是高龄产妇的年纪,却总共为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即为次女,小字明空。明空的生卒年在各史籍中的记载并不一致,不过根据武士彟与杨真联姻的时间、明空初次入宫时间以及最后神龙政变的时间节点来推断,明空的生年应在武德七年(624),十四岁时,即贞观十一年(637)应诏入宫,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底,依中国出生即算一岁的传统算法,享年八十一岁。


武氏的名字也是历来争议的热点,除了最为人所知的“曌”字之外,就是她的小字“明空”。考察武氏掌政期间,史书诸多避讳改名的记载,“约”字最有可能是她原来的名字;又按照中国古代女性有名有字的惯例,可以推估武氏的原名为武约,字明空。在武则天进行革命之前,也曾有一短暂时间以“明空”为名,直到创造“曌”字为她称帝的正式名字为止。因此,在本书中,就以“明空”来称呼入宫以前的武则天吧。


二、幼时明空人格发展


明空于武德七年(624)出生于京城长安,贞观九年(635),十一岁时丧父。武士彟死时,继室杨真五十七岁,必须独立面对前妻所生男丁与众武家亲戚的眼光,还有自身及所生女儿们如何在武家生存的问题。根据新旧两《唐书》记载,武士彟的儿子与侄子们都在士彟死后曾对杨真有过“失礼”行为,虽然史书上写得非常隐晦,但猜测可能与争夺门户主持权有关,也可能是与此相关的家人感情不睦。就当时北方社会的风气来说,家族子弟对后母、庶母无礼已经隐然成为一股风气,有的在父祖殁后就分其妓妾,甚至将她们嫁卖取财。在武家虽然没有将后母嫁卖取财的事情,但很可能会有忽视或是蔑视的情况发生,毕竟杨真没有生下男丁,自己又是继室,夫君亡后便无人为其撑腰。


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出身门户不高且又早逝,还没来得及享受武士彟爵位所带来的富贵;后来入门的继母杨真又出身高门、家世良好,这可能都让原配之子心中有所不满。《新唐书》中就有记载,武家子弟对杨真及明空有“礼薄”的行为,显然不只是对后母无礼,而且对异母妹妹也同样无礼。只是当时明空年纪还小,即使心中有所不满,也只能隐忍不发。在儿童心理学上已经证实,童少时期的经验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此,杨氏母女与武家兄弟之间的长期衔恨,对于明空往后的人格成长,以及明空与武氏家属间的感情关系,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后果十分严重。明空当上皇后之后,便常常与母亲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诬赖武家兄弟,想尽办法排除武家兄弟,甚至在他们死后让武士彟留下来的爵位改由士彟的外孙、武后大姐之子贺兰敏之来继承,而不是由武家的子孙来继承。即使在武后当了女皇之后,也不立武家子弟为大周王朝的继承人,想要让武家皇统就此断绝,这都可能与他们小时候的感情不睦有关。


武士彟死后,杨真原本打算以长期礼佛,为夫家祈福来度过余生,但在这样不睦的家庭氛围之下,她可能感于对明空姊妹的养育保护之责,于是打消出家的念头,继续留在武家养育幼女。杨真笃信佛教的信仰也影响了明空,“明空”两字即出自佛教经典之中。而且,母亲影响明空的不只是佛教信仰,她本身知诗习礼、阅史披图的才华似乎也遗传给了明空。《唐会要》中记载,贞观皇帝听闻武明空“有才貌”,于是,“召入宫”;《旧唐书》中也说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显然明空不只是外貌出众,才华也不在话下。不过,在美貌才华之外,《新唐书》中也记载了对明空的负面评价。例如:明空在青少年时期“有权术”,而且“诡变不穷”;又说明空城府深,“柔屈不耻,以就大事。”显然,明空幼年时期生活在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大家庭里,一直承受着某些压力,忍受一些家人或亲属间的无礼待遇,这些经历都可能使明空变得早熟又世故,甚至城府深、能权变、能忍耻,因此而养成具有斗争性的人格。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童年时期的武明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十一岁丧父之前,她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政治新贵家庭,蒙受母亲良好的照顾与教养,因此从小就具有佛教的宗教信仰及文史的才华根底,举止优美而又聪明多计。但自从父亲死后,由于亲属关系和家庭环境丕变,促使她变得早熟而有城府,具有忍辱、狡猾和斗争性的特征。正面和负面人格特征都可能已经潜伏或出现在青少年时期的武明空身上,这些特质能否在人格上得到调和,抑或变成失调,就要看她在青年时期如何面对更大的环境改变——入宫的遭遇和适应。


三、青春才人驯骢性格


十四岁的武明空被唐朝第二任皇帝太宗宣召入宫的时间是在太宗的长孙皇后薨(hōng)后第二年。其实在隋末时因为炀帝采纳无度,唐初一直存在宫人过多的问题,高祖及太宗都曾下诏放出宫人三千余人,让她们返家团圆、各自婚配。既然如此,为何太宗此时还要召武明空入宫呢?《新唐书》及《资治通鉴》都说是因为明空有美色;《旧唐书》说因明空容貌、举止皆美;《唐会要》则指她外貌、才华俱美。也就是说,经过母亲杨真的教养,十四岁时的明空不仅天生丽质,还教育良好、举止优美,是个大家闺秀。因此,太宗诏她入宫并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太宗像


才人是内官之一,正五品,主要负责安排宫中宴会和休息,也是处理宫中女性蚕丝纺织政令的妃嫔。可能因为才人这个职位必须负责安排宴会娱乐事宜,需要美而有才的人来担任,因此,才貌兼具的武明空就成了贞观朝的武才人。她处理事情的才干,以及具有支配性、自主力的性格,很可能就是从内官职位上磨练出来的。除此之外,由于太宗十分重视读书和教育,因此,皇宫内设有文学馆、教坊等读书学习的场所,不少妃嫔女官都有在宫中学习的案例。武媚后来经营权力以至于革命称帝,都表现出过人的学识才干,这应当不只是入宫前幼年学习的成果,在宫中的长期学习和磨练,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不过,虽然武媚因为美而有才被召入宫,但事实上并没有受到太宗的宠幸。


长孙皇后薨后,太宗最宠爱的一位妃子就是杨氏,但这位杨氏却是太宗自己同母弟齐王元吉的妃子。当年太宗在玄武门兵变时杀死兄长太子建成及弟弟齐王元吉,连带将两家的子孙全部杀光,然而这位杨氏却被没入宫中,成为太宗的宠妃,甚至为太宗生了儿子。太宗原本想将她立为皇后,却也囿(yòu)于伦理道德而被魏征劝阻,显见太宗对这位杨氏的宠爱。除了这位杨氏之外,还有一位妃嫔徐惠也十分受到太宗的赏识。徐惠一开始也是因为有才学而被拜为才人,去世后陪葬昭陵。徐才人入宫之后仍手不释卷,文采华美,后被升为九嫔的充容,太宗十分赏识她的贤德。太宗驾崩时,这位徐充容因追思哀慕而病倒却不愿意接受医治,宁愿早死以随侍太宗陵寝。因为如此,武媚自入宫后至太宗驾崩,其间有十一年的时间一直受到太宗的冷落。坊间尝言武媚失宠于太宗,其实不然,因为武媚既未曾受宠过,又何来失宠之说。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在宫中虚度十一年青春之后,太宗驾崩,此时的武媚以二十五岁青壮之年,却必须依照皇室惯例出家入寺为尼,长伴青灯古佛,这真叫人情何以堪。


无论如何,贞观时期是武媚从青少年蜕变为成人的主要时期,在这被冷落的十一年间,武媚似乎也费尽心机想要争取太宗的青睐,但此期间关于武媚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她的几段回忆来探索。例如:她曾经回忆在入宫之前,母亲杨真垂泪舍不得女儿入宫,当时的小明空却认为,去见天子未必是件坏事,母亲不需过度为女儿感到悲伤。这段话显示,小明空对入宫的前途并不感到悲观,与其在家里受武家子弟的气,还不如入宫赌赌运气,或许还能开拓新的天地。这个推论如果成立,那么就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武明空,对武家亲戚的无礼和受辱的家庭生活感到厌恶的心理,而且有以积极态度面对现实人生、以冒险精神面对未来的进取精神。


关于进宫之后的生活,她也曾回忆过一段关于太宗之马的往事。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cōng),是大宛国所进献千里名马的后代,价值连城,宫中一时无人能够驾驭。当时,武才人向太宗要求三样工具: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抽打;不服,就用铁锤敲其脑袋;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其喉咙。这段回忆大大显露出此时期的武才人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而且有反社会价值的人格倾向,此处将之名为驯骢心理,显示武媚在贞观朝就已发展出某些人格特质,可能具有暴烈、攻击和敌视不顺从者的倾向。而且在能力上,对自己处理的态度与方式,有极大的自信和果断;在动机上,喜欢自我表现,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价值观上,不重视事物是否珍贵名贵,以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半个世纪过后已身为女皇的她回忆起这段往事,犹有深刻印象,并且引以为豪,可见这件事情对她的心理影响甚大。这件事情蕴含着青少年时期的武媚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成就需要,具有支配、自主、暴力等的性格倾向,亦即具有权威人格的特征。


唐朝的学校和医疗系统都设有医学,其中有咒禁科这个部门,类似今天的精神心理医学,但始终没有见到武媚向咒禁科求诊就医的记录。不过,武媚后来用剧烈甚至非法手段当了皇后,杀人甚多,精神心理似乎经常处于敏感和紧张状态,所以曾求助于术士的巫祝符术,就表示了她有精神心理舒解的需要。等到她当了太后,一些反对她的宗室大臣纷纷起兵要推翻她的统治,当时她所说的一段话则可以反映她六十岁时的心理状态。她说:“我侍奉先帝二十余年,一直为天下担忧。王公大臣的富贵都是我给予的,天下百姓的安乐也是我给予的;先帝撒手时将天下交付与我,我爱百姓甚于爱我自己,而你们竟然与我兵戎相对,实在是辜负我至深!本朝最有威望的裴炎、徐敬业、程务挺,都因对我不利而被我所杀。你们的能力如果高过他们,就拿出本事;如果没有,就好好为我做事吧!”这时的武后已经六十岁,思想都已经成熟,加上掌握了君权,其所呈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正属于权威人格型,而这种权威人格的养成,绝非突然出现,而应该是从青春期乃至幼年时期,慢慢累积培养出来的。


从这几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从武明空到武媚再到武太后,这段时间她的人格特质的形成与转变、定型的过程。


她生长在一个新贵的佛教家庭,小时候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十分良好,而且才貌皆美。十一岁丧父之后,由于家庭环境产生变化,母女受到武家亲属的无礼对待。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衔恨,使小明空变得早熟、能权变、能忍耻,并产生了压制心理,且进一步发展出向外—入宫—发展的进取人格倾向。


第一次入宫是在她的青少年时代。其实宫中嫔妃众多,武媚只是五品才人之一,不容易被注意到,因此她力求表现,充分展现她的旺盛企图心。藉由驯骢事件可以看出她具有支配、自主、暴力的性格倾向,也就是渐渐具有权威人格的特质。此时期的武媚,人格基本上已经成熟。第二次入宫后,又经历了对内争宠、对外斗争的磨练,等到她临朝称制时所展现出来的是对群臣的整肃威胁,不过是支配、暴力、谋杀等人格特质的展现。然而,正因为她具有这样的权威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篡位者或开国者。


根据这样的分析推论,武氏的权威人格因为遗传、环境与学习,随着环境变动而有其发展轨迹,而且有一定的持久性。也正因为她在人格上有如此的独特个性,她才会是女性中的怪杰,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第二章 两度入宫与昭仪心机


一、两度入宫与再续前缘


太宗驾崩后,武媚立即面临一个重大问题:离宫。从北朝以来常见的皇室惯例是先帝驾崩之后,妃嫔中有子女的,都会出宫依靠子女;没有子女的,就会被安排进入寺庙道观成为女尼或女道士,又或者是安排进入先帝别庙安享余年。根据史书记载,武媚身为太宗的才人,由于没有生育子女,因此在太宗死后便被安排进入感业寺为尼;至于她选择为尼而不为道士的原因,可能与她从小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有关。但即使从小笃信佛教,对于期待入宫之后会为人生带来转机的武媚而言,出宫入寺无疑是人生的绝望。只是,有时危机也会带来转机,在感业寺度过一年青灯梵唱的生活后,她的人生再次出现了重大转折。


武则天太宗在驾崩之前,就已经长年深受心血管疾病之苦,逐渐将国家大事交代给当时身为宰相的妻兄长孙无忌来处理,由长孙无忌总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政事,自己则是长期在别宫养病。太宗在驾崩前那段发病期间,当时的太子李治随侍在侧,昼夜不食,苦心照料,甚至因忧虑过度而出现了白发。但是,太宗仍然不敌病魔而崩,李治登基为新皇帝,是为高宗。在太宗驾崩后的第一个忌日,高宗率领大批随从到感业寺为先帝上香祈福,就在那里高宗与出家为尼的武媚相见。根据书中记载,两人见面时是“相对而泣”。此后不久,武媚就被召入皇宫。这就是武媚人生中的第二次进宫,也是她后来登基之路的起点。


究竟为什么高宗李治会在感业寺中与父亲的妃嫔“相对而泣”?而且为什么不久之后武媚就被召入皇宫,甚至还成了高宗的妃嫔?他们是否在此之前就已相爱相恋?高宗对武媚的感情如何成为历史的重大转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还得从高宗李治的个性与人格特质谈起。


李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在太宗诸子之中排行第九,所以,最初并非皇太子的法定人选。按照唐朝的法律,原配长子为嫡子,是法定继承人;无嫡子,或嫡子有罪或重大疾病时,由嫡孙为法定继承人;无嫡孙,则以嫡子同母弟依长幼之序为法定继承人;无母弟,以庶子依长幼之序为法定继承人。李治在十五岁被封为晋王时,按照法律是第三顺位继承人。


武则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唐高宗李治像


当时,被立为皇太子的嫡长子李承乾,幼时十分聪慧,长大之后却好声色,又漫游无度,不受太宗喜爱,反倒是排行老四的嫡次子魏王泰,因为有才学而深受太宗赏识。二人之间开始有了争夺皇太子之位的冲突。李泰想效仿太宗当年玄武门兵变杀嫡夺位的故事,李承乾也极力防范旧事重演。后来太子承乾被人告发有谋反企图,遂被撤去太子身份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原本太宗想改立宠爱的李泰为新太子,此时却因为承乾的申辩而改变心意。承乾向太宗说:“我是因为四弟魏王泰的逼迫而不得不谋反,今天如果册立魏王为太子,不就宣告天下说太子之位是可以逼迫求来的吗?”太宗听罢深觉有理,也自知理亏,当年自己的行为已对儿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公平起见,放弃立嫡次子李泰为皇太子,而将太子之位封给了年十六岁的嫡三子晋王李治。


由于李治是意料之外的皇太子,当时已年近五十岁太宗,担心储君教育的时间不够长久,因此,对于李治的太子教育就非常用心。太子教育与诸王不同,太子是储君,东宫组织犹如中央政府的具体而微,让太子平日就学习政府的运作机制,有利将来即皇帝位后能立刻进入状态。因此,除了任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为东宫诸师,倾尽朝廷一时之选外,太宗也亲自教导太子,随时做机会教育。例如:吃饭时告诉他农耕辛苦的道理,乘马时告诉他不竭其力的道理,搭船时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太宗临朝时,也常常要太子在旁边观察朝政如何决议,或让太子参加讨论。换言之,也就是亲自指导太子如何处理国政。


在亲自指导太子李治处理国政两三年后,太宗曾两次对外发动战争,分别是贞观十九年(645)征高丽,以及贞观二十年(648)征薛延陀。太宗甚至主持亲征。亲征期间,太宗便要求当时已十八九岁的太子监国,也就是代理国政。当太宗出发亲征之前,太子担忧得连日哭泣;太宗亲征回来后,因病卧床调养,仍然要太子继续处理国政;而太子处理完国政,便至父亲病榻边侍奉汤药,不离左右。也因为如此,后来为太宗修筑几座适合养病的宫殿时,也都在旁边另外设置别宫,好让太子李治可以朝夕陪伴父皇。从此处可以看出,李治是个有孝心,但十分依赖父亲的内向青年。此外,史书上多次提到李治“仁懦”或“仁弱”,这是史官用来表示皇帝懦弱的笔法。连太宗也感叹李治不如自己当年的刚猛,并要他多接触军旅以培养勇武之气。知子莫若父,既然担心他的性格软弱依赖,未来恐怕当不好皇帝,这可能是太宗感到有必要亲自教育他为君之道的原因。


既然太子李治朝夕不离地陪伴父皇,那么负责伺候皇帝宴寝的才人,自然颇有机会与太子相遇。李治与武才人的初次相遇,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生的。但是,在太宗驾崩、武才人入寺为尼之前,二人之间的感情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史书上记载,太子李治在东宫时就已经认识武才人,过程是“因入侍,悦之。”显然就是因为李治入皇宫侍奉父皇才认识武才人的。这个“悦”字,可以解释为喜爱之意,即是李治对武才人产生了喜爱的感情。那么武才人对太子李治又抱持什么样的感情呢?有一首诗,人们相信是出自于武则天之手,诗里充满相思之情: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全唐诗》将这首诗记载为武则天所写,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如果确实是武媚所写的话,那么,会让她相思憔悴、泪湿罗裙的对象,究竟是谁呢?太宗比武媚年长三十多岁,武媚入宫为才人时也没受到太宗多少重视,那么最有可能的对象,就是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太子李治了。毕竟深宫内苑之中,真正的男人只有皇帝一人,太子李治则是因陪伴父皇之侧才得以留在宫中的,否则依照惯例,皇子十岁后就必须出宫就第,不容易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后宫的妃嫔们。那么武媚身边真正的男人,就只有太宗与随侍在侧的太子李治,若非前者,也就只能是后者了。这首诗写成的时间也应该是在太宗死后,武媚依惯例出宫为尼与李治分别的这一年间吧。


武才人与太子李治在名义上属于母子关系,二人相恋简直是震撼人心。不过太宗仍在世时,二人之间的发展应仍十分有限。因为李治侍奉父皇至孝,个性又十分怯懦,不太可能在父皇之侧大胆地与父皇的嫔妃发生暧昧关系。例如,当初隋文帝寝疾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