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高晓声年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曹洁萍,毛定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30
书籍编号:30462086
ISBN:97873051964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915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高晓声年谱
作者:曹洁萍 毛定海
ISBN:978730519644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高晓声(1928—1999),常州武进人,中国当代杰出作家。
他一生创作的作品多达350万字。他在文坛刚刚崭露头角,便遭磨难。然而磨难成了他的垫脚石,正所谓蚌病成珠。下放农村多年,他十分熟悉农业、农村、农民。他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精心塑造了陈奂生等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由此折射时代变迁和演进,深为国内广大读者所喜爱,也为广大评论者所称评,并译成英、法、德、日、西班牙、荷兰等文字,其中英、德、日、荷兰四种文字出版了专集,蜚声海外。他的《李顺大造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王蒙并称“南高北王”,足见其成就的卓越不凡。1981年,全国文联主席周扬曾高度评价高晓声。
高晓声的功力,以短篇小说见长。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随笔领域,他也多有建树。同时,他还贡献了丰富的、宝贵的、活生生的创作经验。他的语言,浸润着江南水乡的灵气,充满生活气息,清新、刚健,捎带高氏幽默,韵味悠长。高晓声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经列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长廊。许多大学的现当代文学教材,专门辟出高晓声一节。中学语文课本也选用了他的作品。
他觉得,与其《陈奂生上城》得奖,不如让《“漏斗户”主》得奖。在他看来《大好人江坤大》写得比《李顺大造屋》还要好,还要深刻。中篇小说《大好人江坤大》,因被陈奂生的光芒掩盖,没有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小说继承并推进了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批判,堪称杰作。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鞭挞是不朽的,而高晓声对江坤大“行动胜利法”的抨击也是不朽的,极富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至于他的《钱包》《鱼钓》《飞磨》《山中》等一组短篇小说,被评论界称为穿越时空的哲理小说、寓言小说、讽喻小说,魅力久远。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历久弥新,高晓声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年谱记述高晓声的生平事迹,力求客观周全,力求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纠正了以往流行的一些错误说法,廓清迷雾。涉及对高晓声作品的评价,力求公允、准确,也不囿于评论界先前的定评,并将作品论和作家论结合起来,就若干重要课题发表新见。
作为国内首部全面、详尽叙说和探究高晓声生平和创作的年谱,大量信息第一次公诸于众,也提出新看法,对读者有着积极认知作用,引发情感共鸣。人们将从中汲取高晓声的人生信念、智慧,剖析他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成果,获益匪浅。他的不足和遗憾,可从另一个角度给人启迪。
通常,人们往往注目作品成果,很少注目创作过程,也即从生活到作品的积累、构思、飞跃,而笔者将作家与作品有机统一,充分再现创作过程的第一手信息,本年谱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年谱的创新处大体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详细探究高晓声的成长经历与其写作的关系。
2.高晓声复出写作“井喷”的缘由:农民命运的大转折与高晓声自身命运的大转折,两者之间的撞击。
3.详细研讨《大好人江坤大》,认定《大好人江坤大》是继鲁迅的《阿Q正传》后批判国民性的又一力作,它形象地揭示了奴性的新走向,极富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4.分析高晓声的小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5.高晓声与陈奂生的原型高焕生的纠葛。
6.探讨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的成就。
7.剖析生前唯一没能发表的文章《歪风因何吹来》,对“歪风”的反应过度,出自他对“反右”的心有余悸和心有余忿。
8.回应评论界对高晓声作品的两大批评:一是说他不写江南风景和风俗,二是说他的陈奂生系列停留在原点。
9.探究高晓声的文学语言特色:浓烈的地方特色和冷幽默。
10.批露几次婚恋的真实情景。
11.探究高晓声的性格与作品的缺失。
活材料第一。作为高晓声的同乡,自有收集和探究高晓声为人、为文相关信息的先天优势,同时清醒意识到肩负一份历史担当。高晓声于1999年去世,他的家人、亲友大多健在,然而时不我待。抢救性发掘原始素材,已成当务之急。
年谱选用了高晓声的部分照片、手稿、信件、书法作品,与文字印证。
本书的前期准备与写作修订前后耗时数年,四易其稿。均由两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其中曹洁萍占工作量的三分之二,毛定海占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祈请广大读者、研究工作者不吝指教。
作者谨识
2017年11月
1950年4月1日,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校舍前,高晓声(后排右一)与学习小组成员合影
1963年4月,武进三河口中学,与高三团员合影
1988年7月,在常州机场,与李文瑞(右)、朱曙声(左)合影
1981年,与陆文夫(左)在常州作讲座
1985年4月,在武进新安,与丁保林(右)、是玉芳(左)合影
1985年夏,常州拖拉机厂办公楼前,与董欣宾(右)、章辰霄(左)合影
1989年10月,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同学聚会。后排左为陈椿年,右为苏叶。吉红提供
高晓声早期作品集,《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
1980年7月,在董墅老家。唐锡勇摄
高晓声1979—1985年小说集
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997年重抄旧句书赠陆林深
1979年创作的小说《嘤嘤之“歌”》的手稿。小说没有发表
1988年创作谈《我的小说同民间文学的关系》手稿
1979年1月11日,高晓声致丁保林
一、少年:文学美梦(1928—1947年)
1928年(出生)
高晓声出生。
高氏乡梓、祖先、父母。
25000年前,董墅尚是一片汪洋大海。浩荡长江日夜夹带泥沙东流入海,不断沉积,遂成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董墅土地肥沃,河道纵横,盛产稻麦,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1928年7月8日(农历五月廿一)晨,大雨。高晓声诞生于后董墅村。
高晓声出生时,董墅隶属江苏省武进县丰东乡。几经变动,1991年12月,董墅隶属武进县郑陆镇。
郑陆,原名郑陆桥,宋咸淳年间《毗陵志》晋陵县图标有郑陆桥等村名。其时,境内分属永丰东乡、永丰西乡、安丰北乡、大宁乡。清代分属丰东乡、丰西乡、丰北乡、大宁乡。民国时期,拆大乡为小乡、镇。1949年4月后,几经分合,至1999年11月,焦溪镇与三河口镇合并为焦溪镇,郑陆镇与东青镇合并为郑陆镇。2007年,郑陆镇与焦溪镇合并为郑陆镇,总面积88.93平方千米。2015年5月,郑陆镇划归常州市天宁区管辖。
迄今,境内先后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梧岗村乌墩、崧泽文化遗址新丰村张家湾乌墩、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的典范三皇庙村寺墩,是距今4500—8000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出土大量文物。舜山南麓卧龙伏虎墩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虞舜巡狩江南,途经常州,于郑陆东侧的焦溪居住了6年。他率先民盖房挖井,拓荒造田,种植桑麻,开掘河道,留下“德为先,重教化”的舜文化精髓。《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前无文字记载,但在焦溪周围,舜山、舜河、舜井、舜田、舜庙、舜桥等遗迹星罗棋布,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不可胜数,万古流芳。
1500年之后,春秋第一贤人、常州的人文始祖季札又相中这块风水宝地,耕读17年,终老于斯。季札是吴国贵族,曾三次让国,封于延陵。延陵,常州最早见诸历史文字记载的古地名。季札挂剑徐君墓的故事,在常州家喻户晓。其为人也,义薄云天,仁冠东南。
公元前242年,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由淮北改封吴地,开浚申浦河,置田上下屯,筑城建仓于舜山与申浦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郡县,返回时经延陵,登焦山主峰东望,留下秦望山等古迹。
常州自古山威水灵,名人迭出:唐代有魏璞,宋代有顾克明、翟梦龙、顾孺履、顾孺俊,元代有谢绍芳,在皇觉寺教过小沙弥朱元璋的焦丙,明代有吴訚、吴椿、谢时化,清代有奚寅、李兆洛、姚祖泰……
古街镇、古石桥、古民居、古牌坊、古戏楼、古墓、古道、古树、古碑遍及全境,故事多,传说多。
郑陆桥,本是北塘河边的一片荒地,人烟稀少。名为郑陆桥,原也无桥。明初,南来北往全靠渡船,渡头名“辋义渡”。当时在今上村高家头后刘家带前有一小街,是唯一的商业、农副产品交易地。
倭寇沿海扰民,波及内河,故两岸不敢住人。后戚继光平倭,始得安宁,交通便利,逐渐有人定居,设摊开店,终成商业、农副业集散中心。
无桥不便,渡船往来时有落水惨剧发生。明万历初,董墅陆姓,嫁女于社渎郑家。双方家境殷实,为防迎亲仪仗渡船往返遇险,即倡议建桥。另一传说是陆女归宁,舟覆溺死,两家共议建桥。辋义渡口建木桥一座,里人歌其德称郑陆桥,桥名流传至今,之后遂成集镇名称。
郑陆乡略成肺形,一马平川。境内河流密织,北塘河横穿中部,芦蒲港、窑墩浜、草塘浜、大漕河纵贯南北,河、沟、塘、潭似繁星点缀,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
董墅位于郑陆西南6里,是个片村。古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据当地《陆氏宗谱》记载,始迁祖陆董,字乐耕,吴县邑庠生,苏州望族。明洪武初年,奉诏移民垦荒,迁来常州郡东北郊白塔里,开荒种植,休养繁衍,聚族而居,以始迁祖陆董之名命名村曰董墅,以资纪念,不忘祖先恩德。
郑陆片村包括前董墅、后董墅、钱家头、邵家庄、前庄头、陈家头、西塘头、仙湾里8个自然村。高晓声出生的后董墅与前董墅相应而得名。后董墅村共三大姓,高氏一族人户仅次于陈、陆。
现今,后董墅第一村民小组,30来户人家,大多姓高,只有2户陆姓,因称高家头。
高,一个古老的多源姓氏,主源有三:一,出自黄帝时大臣高氏,同时代有高阳氏、高辛氏,其后裔以高为姓。二,源于姜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王,六世孙公子高食邑于高(今山东禹城),其后人以高为姓。三,出自他族他姓改高姓。
高氏先祖,汉末从渤海移居无锡的五经博士高彪,高风亮节,《后汉书》有传。江东大名士高岱父子,因刚烈被孙策杀害于镇江。高谟,三河口人,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飞行科,授空军中尉。1937年8月15日,在南京上空与日寇作战英勇顽强,击落敌机6架。8月25日,在淞沪激战中身负重伤,驾机急降时为国捐躯,年仅24岁。高谟的堂侄,三河口人高兴祖,与高晓声同龄。1960年起,他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堪称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开拓者、第一人。怀着神圣的使命感,他自费出版《日军侵略暴行——南京大屠杀》一书。高晓声也传承了先辈的坚毅心志,刚强好胜铸就了他的火爆脾气,也注定了他不服输的执著。
常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高姓,是唐初晋陵人高智周,永徽年间(650—656)进士,历官参军、费县令、弘文馆学士。后任寿州刺史、黄门侍郎、中书、御史大夫、散骑常侍等职。
据《毗陵高氏宗谱》1939年敦睦堂藏版记载,一世祖高彻,字汝通,为宋初检校太尉高琼六世孙,先世亳州蒙城人。他于南宋初建炎年间宋室南渡时,自庐州府合肥县西仪村杨柳巷徙居常州,以德才兼备擢升为晋陵令。在任上“务求恤民,殚心治理,邑人威德,留居郡城东十里,因名其地为高墅”,今属郑陆镇。后世分居常州、无锡、江阴等数十处。
第十八世孙高隆迁江阴高家弄。明代著名学者高攀龙即出自此支。高攀龙,万历进士,熹宗时官左都御史,因反魏忠贤,被革职。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他和顾宪成合撰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流传千古。后魏忠贤党羽崔呈秀派人往捕,他慷慨赴死,投水自沉。
父亲大名高崖青(高晓声在《自传》中写成“高厓青”),小名高兰,生于1896年,大学毕业,私塾先生。母亲王桂英,生于1905年,家庭妇女,是高崖青的第二任妻子。
提起“十亩三间,天下难拣”,乡下人都眼红。高晓声出生于耕读之家,有田8亩、房屋3间。土地出租,生活主要依靠父亲的薪水和“打秋风”,并不宽裕,一家人常为吃饭、穿衣发愁。父亲一介书生,能读英文报刊,喜写格律诗,书生气十足,不善经营,时常失业,又不善种田。耕作水平低,产量极不稳定。种麦,常得黑穗病;种稻,常得白莠病。一黑一白,就像黑白无常。有一年白莠病严重,堂兄家一亩田稻谷只收到一簸箕,约20斤。
高晓声原名孝生,属生字辈:高孝生、高雨生、高云生、高铁生、高铜生……孝生后来改为晓声,音同字不同。父亲赋予这个名字双重含义:既指拂晓出生,又暗含刘勰《文心雕龙》名句:“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
1929年(1岁)
高晓声抓周。
高晓声周岁时,父母在桌上摆放各种玩具、生活和学习用品,让他抓取。此谓“抓周”。
抓周,中国传统风俗,一种小孩周岁时的预卜前途的习俗。小孩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魏晋南北朝时此风俗已存在,“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据说抓周可以预测小孩一生的性情、志趣。
抓周时,高晓声抓住父亲的钢笔不放。父亲皱了皱眉头,“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母亲嘴角微抿,浅笑。儿子头大,额高,将来知书达理,会有出息的!
1930年(2岁)
兄弟姐妹。
母亲唱儿歌。
父亲和前妻生有一个女儿,名凤琴。
继高晓声后,孩子陆续降生。1930年,二儿子云生出世;1936年,大女儿出世;1941年,三儿子铁生诞生。高家日子更加艰难。
田里忙到家里,鸡叫忙到鬼叫,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受冻挨饿,母亲拼了命也尽量让孩子吃饱穿暖。
好母亲是孩子第一位好老师。母亲识字不多,但装着满满一肚皮儿歌。孩子不会说,会听,且能听懂一成、两成、三成……儿歌给高晓声上了人生和文学第一课。
抱在怀里颠啊颠,放进摇篮晃啊晃,随同一颠一晃的节拍,母亲曼声吟唱:
华华大大咧,我家宝宝么吃饱佬咧,眼眼要闭闭咧,要困觉觉咧。我家宝宝……
乡下孩子的名字,常带一“大”字,如兴大、顺大、华大、金大、银大、网大、正大、荷大……暗含希望长大成人的吉祥寓意。华大,孩子的代名词。
孩子乌珠发亮了,耳朵竖起来了,笑了!唱啊唱,直到孩子安然入睡,睡得香香的,眼珠转动,做美梦。
或者唱《摇啊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烧烧,烧得头不熟来尾巴焦。吃饭鱼汤浇,吃好再来摇,呀得儿,呀得儿!
母亲口中的儿歌包罗万象,多姿多彩。
春天,母亲唱:
细小佬,放纸鹞,纸鹞放得高,落到河里一笃糟。
晚上,母亲唱《乱说歌》,自问自答:
亮月白堂堂,贼来偷酱缸。嗲人看见格?瞎子看见格。嗲人听见格?聋子听见格。嗲人喊捉格?哑巴喊捉格。嗲人追着格?折脚追着格。嗲人捉住格?蜷手捉住格。
《颠倒歌》也妙趣横生:
从来勿说颠倒话,今朝说话全颠倒。关关夜饭吃大门,听见外头人咬狗。拿起狗来扔砖头,反拨砖头咬一口。从来勿说颠倒话,老鼠咬着猫尾巴。
类似的儿歌还有:
肩了秧田锄犁耙,鲜鱼跳梁猫满沟,满天亮月一粒星。
多年后高晓声在《李顺大造屋》里创作的“希奇”歌,应是受了儿歌的滋养。
晓声跌倒,撞痛,母亲边按摩边唱歌:
扭摩扭摩,百病消磨。饭饭多吃,“嗯嗯”少屙。射尿滴落落,放屁敲镗锣,屙屎棒头大。
孩子端坐母亲身上,母亲捏住他的两个食指,边唱边点击:“斗斗虫,虫虫飞,飞到东,飞到西,飞到高高山上吃白米……”唱到最后一句“扑隆隆隆飞!”话音未落,晓声两只小手飏开。
不唱《斗斗虫》,那就摊开手掌,低头细数指肚的箩和箕,唱《箩箕歌》:
一箩巧,二箩拙,三箩驮棒头,四箩全勿识,五箩穷,六箩富,七箩挑担做长工,八箩高官做,九箩骑白马,十箩十畚箕,呒米也有三担粞。
还有谜语儿歌:
弯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下锅洗一洗,出来满身红。
肉在里头,骨在外头。小娘出头,扇子遮头。
《东边牛来咧》,好长好长,母亲背得滚瓜烂熟,不吃一粒螺蛳,自玩接龙,自得其乐,与儿同乐:
东边牛来咧,西边马来咧,张家大姐家来咧。戴格嗲花?戴格草花,牛郎踏煞老鸹。老鸹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射箭,射着河蚬。河蚬唱歌,唱着阿哥。阿哥买菜,买着妹妹。妹妹吊水,吊着小猪。小猪扒灰,扒着乌龟。乌龟钻洞,钻着蟹洞。蟹要钳人,钳着蜻蜓。蜻蜓蜻蜓飞上天,大姐二姐家来哭五天。
稍大一点,牙牙学语的晓声,一板一眼跟着母亲哼唱,手舞足蹈。
《正月正》歌,母亲唱:
正月正,灯笼马灯闹盈盈。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三月三,荠菜花开穿件单布衫。四月四,新蚕豆子初上市。五月五,挂个鸭子过端午。六月六,猫狗众生洗把浴。七月七,买个西瓜切呀切……
母亲唱到这里就打住。“八月八,八个癞痢爬宝塔。手一塌,脚一滑,八个癞痢全掼煞”,母亲不唱。“鸭子”就是鸭蛋。儿歌有声有色,好说好听,易记易背,母亲给高晓声上了文学第一课。
1931年(3岁)
高晓声跟随父亲学古诗,读古文。
9月,父亲在村上办私塾,高晓声跟随父亲学古诗,读古文。这种熏陶,无形中为日后高晓声作品语言凝练精粹、富于韵律打下了基础。
1932年(4岁)
高晓声唱儿歌,对歌,念绕口令。
四五岁时,母亲教的儿歌,他都会唱,还在外面学会了好几个母亲没教过的呢!他又发现,《箩箕歌》的唱法不止一种:“一箩巧,二箩笨,三箩肩棒头,四箩开当铺。五箩富,六箩穷。七箩挑粪桶,八箩做长工。九箩骑白马,十箩坐官船。”母亲说的是“十箩十畚箕,呒米也有三担粞”,他听来的是“十箩坐官船”,哪个对?哪个错?都对?都错?还是说说白相相的?
小小的晓声喜欢和母亲一起扳指头,念《数字歌》:“头头头,烂鼻头。二二二,做皇帝。三三三,爬高山。四四四,吃狗屎。”念到这里,晓声忍不住笑出声来。“五五五,过端午。六六六,吃块肉。七七七,捉蛐蛐。八八八,上宝塔。九九九,喊娘舅。十十十,捉着贼。”
儿歌计数,好玩。晓声一边转动眼珠,一边唱:“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他一口气可以念到三只青蛙。
跟母亲对歌也好玩。母亲问:“嗲格圆圆天上天?嗲格圆圆浮水面?”儿子答:“亮月圆圆天上天,荷叶圆圆浮水面。”问:“嗲水清来嗲水浑?嗲水冷来结成冰?”答:“湖水清来江水浑,雪水冷来结成冰。”问:“嗲山有嘴勿会啼?嗲山有翅勿会飞?”答:“鸡笼山有嘴勿会啼,凤凰山有翅勿会飞。”有时,他问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说‘荷叶圆圆浮水面’?鸡头米叶也圆圆浮水面哩!”
绕口令也难不倒小晓声,常念的是《墙上一根藤》,一边念一边用力点头:“墙上一根藤,藤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1933年—1935年(5岁—7岁)
5岁,高晓声上小学。
母亲唱儿歌,讲民间故事。
高晓声看连环画,编故事。
抓周一事多年萦绕母亲的心。再穷,也要尽早让孩子读书。
晓声的外公在郑陆桥开一爿中药铺。5岁那年,母亲便把他送了去,在镇上的小学里读书,也减轻家里负担。
语文课本由叶圣陶作文,丰子恺插画,再加上唐驼书法,图文并茂,可称三美,高晓声喜欢,他仔细看,大声读。
三只牛吃草。
一只羊也吃草。
一只羊不吃草,
他在看花。
竹几上有针 有线 有尺 有剪刀
我母亲 坐几前 取针穿线 为我缝衣
池中种荷,
夏日开花。
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
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
断之有丝。
语文书、小学校,成了高晓声的另一个乐园。不过,他并不满足。
他喜欢读书,不亚于喜欢过年,他爱上游戏、唱歌、故事、数数、识字等课程。他爱读李白的《静夜思》、孟郊的《游子吟》,也爱读白话诗文:“杨柳梢,顺风倒,东风吹来西边倒,西风吹来东边倒。要是没有风来吹,杨柳杨柳你哪边倒?”“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飞啊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墙顶开朵小红花,墙下蜗牛去看花。……爬爬歇歇三天半,才到墙顶看到花。无数花开朵朵红,一齐笑脸欢迎它。”
父亲、外公有时教他唐诗,教了几遍,聪明过人的他会诵能背,也教《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七八岁时,母亲考他:“你看看,我们家好过呢,还是不好过?”高晓声想也不想就回答:“不算不好过,也不算好过。”小家伙无忧无虑,答得准确、得体。大了一点才知,开门七桩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难。家里内亏已极,门面很难撑持。
母亲常常咳嗽、吐血,她患了肺病。在高晓声面前,她挺直了腰,会心地笑,从不说一声苦、叫一声累、道一声烦。
她继续温柔地唱着儿歌:
菜花黄朵朵,杨柳绿阵阵。别人家都在经织布,小姑娘纱头呒一根。
泥瓦匠,住茅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嬷喝淡汤。种粮的,吃米糠。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床,卖油的娘子水梳妆。
晓声听得皱眉头,忙问母亲这是什么歌。母亲说:“《不平歌》。路不平,世道也不平。”
那首《天上一只鹤》,念起来让晓声头痛。头痛归头痛,仍然兴趣浓浓。
天上一只鹤,地上一只鹿,鹤天鹿地鹤对鹿。
“鹤”和“鹿”,要打响舌说出,常州话保留了阴、阳、上、去之外的入声。晓声有点大舌头,学来学去学不像,常常鹤、鹿颠三倒四。母亲一点也没责怪,笑眯眯地看他。夏夜乘凉,一群人七嘴八舌吟诵《天上一只鹤》,反复几遍,大家同步,一片“笃、笃、笃”的打舌尖声,如凉风习习,妙不可言。
母亲还给他讲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以及家乡的名人,比如李兆洛、翟永龄。李兆洛是才子、清官,翟永龄可有点促狭。民间故事给高晓声上了人生和文学的第二课。
母亲嘴里的《孟姜女》,可能是江南民间最古老的版本了:“从前,有个村子,两家人一家姓孟,一家姓姜。孟家种了一棵南瓜,瓜藤爬到姜家地头,开了花,结了瓜。瓜长得特别大,瓜熟了,切开一看,里面有个白白胖胖的女小佬。因为南瓜种在孟家,结在姜家,两家人一商量,就给她起名孟姜女……”
夏夜,在门前土场泼水,防尘降温,地皮滋滋地响。搁块门板,吃饭,饭后乘凉。萤火虫穿梭,好像不灭的流星,高晓声为母亲打扇。满天星斗,母亲开讲《牛郎织女》,指着银河,告诉他:银河对岸那颗亮星是织女,这边的一颗叫牛郎,看哪,牛郎星有三颗,中间的大,两头的小,那是牛郎挑着箩筐里的儿女,追赶织女呢,所以牛郎星又叫扁担星……七月初七,人间都不见喜鹊,原来都飞到银河搭桥去了。第二天飞回来,头上都光溜溜的,没毛,是给织女踏的……高晓声津津有味地听着,忘了打扇。
邱珊花肚皮的故事直听得他一惊一乍,情不自禁拍手、叹气。“邱珊是元末明初人,大财主、大善人,他家与洞庭薛家、盐庄金家、苏州沈家号称江南四富。死前,请裁缝做寿衣。裁缝见邱家麻雀一群一群往外飞,顺手举尺便打,两只麻雀落地变成了金元宝。他拾了金元宝,悄悄回家。想不到回去之后,生起病来,就用金元宝兑钱看病。等到元宝用完,病也好了。命中注定,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总归不是你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七合升箩八合命,满了一升要生病’……东青邱家的老屋还在呢。”
镇上有个专门出租连环画的书店。晓声很快迷上了它。每天上学,总要牛皮糖一样缠住外公讨两个铜板。放学后,先不回家,直奔书店,租了连环画坐在书店门槛上——那里暗得最晚,一直看到天黑才回家。几年下来,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说唐》《岳飞传》,第一好汉李元霸,第二好汉宇文成都,第三好汉裴元庆……寒、暑假回到乡下家里,招来小伙伴,贩卖故事。一个故事,讲着讲着忘了,就自作聪明搬来别的故事里的情节凑合,居然全无漏洞,小伙伴一个个听得痴迷不已,夸他讲得好。“我很得意,认为自己有天才,将来做个编故事的倒不坏。”(高晓声,《曲折的路》,《四川文学》1980年第9期)
1936年(8岁)
大妹出生。
在娘家时,母亲是老大,老二王佩华,老三王桂华。大妹出生,送给郑陆桥大姨王佩华家抚养,改名王婉琴。
1937年(9岁)
日寇侵略。高晓声回家。父亲办私塾,教《促织》。
儿童乐园。
可爱的叔叔。
游戏。“打江山”。
游泳。
1937年,日寇入侵。12月,南京大屠杀。
家乡沦陷,小镇上鬼子常来捣乱,杀人放火,不及乡下安稳。高晓声只得回到乡下家中。学校没了,父亲就在村上办私塾。他是当地有名的塾师。学生有大有小。父亲并不古板,染上新风。传统开蒙先教学生“天、地、君、亲、师”和简易方块字,接着教各种启蒙课本,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启蒙唐诗》之类,再教“四书”,之后便是“五经”……可父亲教他的第一篇古文,竟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太好玩了!他一下子爱上了蒲松龄。
父亲偶尔也讲常武地区的名人轶事。老祖宗季札,路过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佩剑。季札看在眼里,但因肩负重大外交使命,必得佩剑,决意出访结束后赠剑徐君。等他出访归来,徐君已去世。季札来到徐君墓地,解下佩剑,挂在墓旁树上。唐荆川文武双全,乃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向他请教枪法。立功、立德、立言,他占全了。父亲说:“立功、立德、立言,你只要占一个,这一生就不算虚度了。”
住房四周不到50米,开了4爿豆腐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