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徐锦庚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463706

ISBN:97875115523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2962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习近平语,《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序 一轮明月照海疆

    张立国


    徐锦庚同志嘱我为他的新作《大器晚成》作序,起先我觉得人微言轻,勉为其难,但当我通读了书稿后,立即产生共鸣,乐而为之。主要原因是他写了尊师敬教的题材和令我为之动容的师生关系。


    从中央文件到主流媒体,都在强调“看齐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发凸显。”


    徐锦庚以新闻记者的敏感和担当,写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报告文学。今又结合自己的切身感悟,不忘师恩,为恩师立传,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大器晚成》。这绝不是私体写作,我们不应局限于他为恩师立传,而应看到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


    徐锦庚不忘师恩,为陈明福先生树功扬名,“君子万年,永锡祚胤”。陈明福先生不忘师恩,每次回乡都要登门看望恩师贺静斋,念念不忘恩师戴瑚璧。不忘师恩,代代相传,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的。“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国学也好,儒学也罢,传统文化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会历久弥新、生机盎然。


    《大器晚成》给人的阅读感受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没有沉湎于恩师的苦难人生,而是展现恩师在苦难中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二是以人物为统领,串联起苦难与成就、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军队与地方等方方面面,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让人沉思难忘;三是以报告文学之笔立传,呈现历史反思型报告文学之状,也可称之为“纪传体报告文学”,可见《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之深远。细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所呈现出的更深刻、更感人的东西,能够深悟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夜读《大器晚成》,两段话始终萦绕脑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也体现在传主的践行中。


    陈明福先生因职业原因,写了一系列关于海洋、海难、海战、海军的作品。对于我们这个缺少海洋意识、海疆意识的民族,确实是一巨大贡献。他帮助我们了解了海洋,了解了海洋文化,了解了海难、海战,了解了海洋战略。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真正的大师在民间”。所以我这篇序言的题目定为“一轮明月照海疆”,以示敬意。


    现在,有些教授躺在往昔的成就上,挂上一串名誉会长,当上一组资深顾问,时而给年轻人讲讲大道理。也有健康第一的保命派,什么也不干,除了养生就是旅游。当然更多的教授退休后仍科研不止,笔耕不辍,这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使命感、责任感使然。但因年龄体力所限,大多是在实验室或蜗居斗室默默地工作。而很少有人能像陈明福先生这样,耄耋之年,自掏腰包,跋山涉水,去寻踪觅迹、考察验证、收集资料,为左宗棠、苏东坡、柳宗元、李世民、司马迁、司马光等著书立说,且能辨伪存真,立一家之言,以匡视听,由此成为国内知名的传记作家。根据书后所列“陈明福主要著作一览”,我计算了一下,至今陈先生已完成各类著作46部之多,合计1600多万字,可谓著作等身,无疑是学界翘楚、军中翘楚。有人说,“没有成就的才华毫无意义”。的确,才华与成就相符才更有意义,才更让人钦佩。


    一般传记文学作家都不愿去为活着的人、普通的人立传,因为往往出力不讨好。而当徐锦庚通过陈明福先生写出一代知识分子坎坷多舛的命运和历史担当时,这部作品的意义就不一般了。他以报告文学之笔写人物,在文笔上显示出与一般传记和报告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


    其一,笔触灵动,传神阿堵。作品不是单纯地叙事写史,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让人物性格、人物命运跃然纸上。如陈明福少年砍柴卖柴的细致描写;母亲到学校逼婚的场景描写;半夜被岳父赶出家门欲哭无泪的情景描写;去废品收购站卖大骨头的尴尬;买蜂窝煤翻车被甩出几十米的惨状……此作的感人之处,恰恰在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上。


    其二,祛邪扶正,激浊扬清。作者以老吏断狱之笔揭露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干预生活,这不是传记文学的应有之义,而是报告文学的专长。书中不乏对丑陋邪恶的人、事、社会现象的揭露。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勇气和历史担当,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其三,内摄外铄,气象万千。传记文学不一定讲新闻性,而报告文学却离不开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新闻通讯的新闻性又不一样,它还含有新鲜性、新奇性、陌生性。在《大器晚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我们以前不大知道或不太清楚的东西,我们可以读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像某国访华巡洋舰进吴淞口时竟欲抢先我领航舰;周鸿庆叛逃事件;某部爆炸案;军中“大老虎”于大清的往事等。书中还引用了史学泰斗戴逸先生的话:“不能为眼前的需要而牺牲真实性。”徐锦庚正是这样做的,在书写陈明福人生历史的同时,也以真实、新鲜、多彩、多姿的史料匡正着历史,以正视听,并给人以新知。


    其四,欹嵚历落,匠心独运。作者以师生对话或曰作者与传主对话的形式,别开生面地阐释了深刻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小说、报告文学还是传记文学,对于深奥的理论问题的探讨都是难以处理的。对读者进行说教注定不受欢迎。有些纯理论问题用形象又难以说清楚。没想到徐锦庚在不同的场景下几次穿插了师生对话,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师生二人关于解析武士道和日本民族二重心理结构、岛国根性的分析对话,不仅让人读之耳目一新,而且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对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作品中也指出:一休的“入佛界易,进魔界难”“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是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之一。这不禁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另外,作品中趣闻逸事、历史掌故也不少,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又可让读者变换阅读节奏。像关于宁波话的笑话:市委书记尽量用普通话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滔滔不绝讲了半个小时,中央领导说:“你刚才说啥?我一句没听懂。”当然,书中也有催人泪下之处,“英雄的后代在受穷,我们于心何忍?”一句话便让我热泪盈眶。还有大鹿岛人在甲午海战后,含着泪水,用几天时间,把这些支离破碎的遗体,漂在海面上的遗物,挂在礁石和树枝上的布条、碎片,虔诚而小心地收集起来,在岛上隆重安葬,让这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捐躯的将士,安息在土里,把忠魂装进心里。读之更是让人泪如泉涌。总之,《大器晚成》虽不乏逸闻谐趣,但总体给人的是一种悲壮美。


    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轰动之时,广大记者功不可没,他们是那个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主力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徐锦庚等一批记者,又在展示出一代雄风。他们的成功,足可以吸引一部分记者重新回到报告文学队伍中来。我希望锦庚同志赓续先贤,继续战斗,为党和人民写出更多新鲜活泼、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纸短角多,言多必失,不再赘言,企望读者与方家海涵。


    (作者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执行副会长)

  • 引子 百花园里摘蟠桃

    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


    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


    这是五年一度的奖项,也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学姹紫嫣红,每年有5000余部作品问世。这意味着,第四届的参评作品多达2.5万部。要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位腰板笔挺、颀长消瘦的老者走进会场,他向四周望了一会儿,找到自己的座签,怯生生地坐下。座签上写着:陈明福。


    会场上,人渐渐多起来。熟人相遇时,热情打招呼。陈明福左顾右盼,没发现一张熟面孔,只好目不斜视,静静坐着,显得有些拘谨。他觉得奇怪:站了半辈子讲台,十几人小课也好,数百人大课也罢,哪个场面没见过?自己从未怯场过,今天是怎么了?


    想了半天,他终于找到答案:自己不是“圈内人”,却侥幸在百花园摘了颗蟠桃,好像当年的孙悟空。


    下午3点,颁奖活动开始。主持人道了开场白,介绍了与会嘉宾。陈明福一听,嗬,尽是文学界的大腕,还有几位将军。


    接着,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本届评委会主任万伯翱致辞。他介绍说,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由老一辈革命家、文学家刘白羽、林默涵等人发起设立,已于1995年、2001年、2007年先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过3届,在第四届优秀作品评选过程中,经过多轮的无记名投票,最终产生12部获奖作品,其中长篇作品5部、中篇作品4部、短篇作品2篇、传记文学翻译作品1部。此外,还有18部(篇)作品得到获奖提名。这些优秀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传记文学创作的水平。


    颁奖开始了。先上台领奖的,是长篇获奖作品的作者。每个作者上台时,银幕上都会显示评委会的点评语,并配音宣读。


    第一部获奖作品是《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作者张胜将军,是张爱萍上将的儿子。他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手中接过奖状后,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这部作品,是张胜从1990年开始,历经多年完成的。其间,张胜在父亲退休以后,与父亲对话将近一年。父亲把他参加革命以及到了老年的人生经历、他的信仰,包括他的困惑,都与儿子谈了。“这就给了我一个丰富的创作资源,如果没有一个人跟你倾诉他的内心,你的创作是无源之水,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幸运。”张胜说。


    第二部获奖作品是《王蒙自传》。年近八旬的王蒙缓步上台,谦逊地说:“非常不好意思,非常惭愧,因为我本来就是爬格子、写字的,不写字就觉得是白活了,所以得奖实在是太惭愧了。本来应该写得更好,所以我觉得很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咱们传记文学学会。惭愧、惭愧!”


    第三部获奖作品是《左手礼》,作者丁晓兵、文炜。文炜是武警部队女作家,以英模人物丁晓兵为主人公创作了这部作品。文炜上台后,羞涩地说:“可能我是最没有资格站在这儿说话的一个作者。获奖以后,我特别意外。这次获奖的5部长篇除了我这个,其他都是大作家写大人物,只有我是名不见经传的。”


    当张胜和王蒙致辞时,陈明福坐得四平八稳。他俩,一位是将门之后,一位是文学大家,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在情理之中。当文炜发言时,陈明福坐不住了:哟,每个人都要发言呀?还以为只是上台领个奖呢!


    文炜发言很简短,陈明福头脑还没转过弯来,主持人就开始宣布第四部长篇获奖作品:“《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作者陈明福。陈明福先生为了写这部作品,跋涉过山山水水,到过很多左宗棠去过的地方,历经艰辛,这种精神实在让我们感动。”


    陈明福一个激灵,慌忙站起来。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明福在颁奖典礼上


    这时,音乐声起。银幕上,出现评委会点评的字幕,并伴有配音:“古稀之年的陈明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充沛的激情,历时六载,循着晚清名将中兴名臣左宗棠的足迹,遍访其关内塞外、天山南北、万里海疆生前所到之处,查阅数千万字的史料,搜集大量趣闻逸事。作品气势恢宏,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成功塑造了左宗棠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这位民族英雄传奇的人生历程,填补了百余年来在左宗棠传记写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对有关左宗棠的种种争议,亦力求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


    主持人接着说:“下面有请获奖作者上台领奖,有请乔宗淮副部长为获奖者颁奖。大家欢迎!”乔宗淮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是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和龚澎之子。


    掌声中,陈明福往台上走,边走边扯衣摆。这是一件新衣服,棱角分明,有点不服帖。这辈子,他从没给自己买过衣服。上学时,哥哥给他买过。参军后,他一直穿军装。退休后,子女给买过几身,多数时间仍穿旧军装。这次为了进京领奖,他破天荒花470元,买了一长一短两件衬衣。


    主持人说:“陈老师,请您给大家讲讲写作中的艰辛和甘苦。”


    陈明福脑子一片空白,好在毕竟是教师出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


    接下来,话匣子便打开了:“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每个人都做过很多梦。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梦,能够写一部重要作品,能够来到京西宾馆这个神圣之地,更没有想过能获得中国传记文学最高荣誉。我怎么敢做这样的梦呢!”


    大器晚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明福已出版作品一览


    语调铿锵激昂,只是一口宁波味。好在影视剧里蒋介石常说,大家并不陌生,报以宽容而热烈的掌声。


    陈明福受到鼓舞,侃侃而谈:“但是今天,我不是做梦,现在我捧着这样崇高的荣誉,我梦想成真了。我梦想成真,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党,感谢各级领导,尤其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他们是那样的公道、那样的公正,因为我是一个草根作家,我是一位军事干部、一位业余作者,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从内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掌声又起。


    “我为什么写这部书呢?”陈明福刹不住脚,继续说道,“我原来是海军业余作者,写了4部海军的作品——‘中华名舰’系列,接着我想写海军4位统帅。研究以后才知道,左宗棠不仅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军,而且在晚清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守住了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左宗棠的功勋了不得啊,可谓功高盖世。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新疆丢失,内蒙古就会丢失;内蒙古丢失,塞外就会丢失,我们国家还成什么国家?所以我写了这部作品,可以说8个字,‘披肝沥胆、心力交瘁’。但是,我终于写成了,这是我作为海军军人的责任,我没有想到能够得奖。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全场再次爆发热烈掌声,万伯翱还夸了一句:“讲得好!”


    陈明福惶恐地走下来,回到座位。其他获奖者鱼贯上台领奖时,他手上鼓着掌,心里还在懊丧:我都讲些啥呀,语无伦次,语病很多,太惭愧了,要是事前有个准备,可以从容不迫地讲,该多好!唉,还是见识少、素质低呀!


    惶恐、懊丧之余,陈明福更多的是欣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吃的那些苦都值了。


    欣慰归欣慰,陈明福可不敢懈怠。他已经76岁,岁月不饶人,人生已进入倒计时,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创作计划已排到5年后,他没有懈怠的资本,唯有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只争朝夕。

  • 浙东方言。与肩同高的木棍,顶上扁平或带杈,歇担时用作支撑扁担或冲杠。
    第一章 走出山岙
    卖柴
    1950年,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入夜,月牙儿低低悬挂着,溢出淡淡冷光,静静洒落在山岙里。树木,竹林,还有山脚下的农庄,裹着一层薄薄白纱。一条鹅卵石小道,蜿蜒曲折,穿村而过,向山外延伸。
    鸡刚叫过两遍,小村的阒寂被一声呼唤打破:“阿福,阿福,侬卖柴去勿去呀?”
    “去嗬,去嗬!侬等等阿福。”一个妇人隔墙应答。
    “那么快些啊。”墙外催道。
    “好咯,好咯。”妇人说。
    妇人是阿福母亲,口里应着外面,从灶间走进卧室。
    阿福已经惊醒,呆坐在床上,咂吧着嘴。
    母亲有点奇怪:“吃啥东西?”
    阿福揉揉眼睛,又揩揩嘴角,一迭声说:“可惜哉,可惜哉!”
    “啥可惜?”
    “侬刚刚捧出一碗红烧肉,我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被阿叔叫醒了。”说罢,阿福喉咙咕噜一声,口水又流出来。
    “馋佬坯。”母亲哭笑不得,“红烧肉没有,泡饭倒是烧好了,快些起来,吃饱了赶路,第一回挑柴走介远路,很辛苦的。卖了柴,买只肉包解解馋。”
    “嗯。”阿福已完全清醒,急急穿衣起床,狼吞虎咽,连汤带水,扒了两碗泡饭,穿着一身旧衣裳,光脚套上草鞋,就要出门。
    母亲眼尖,嘱咐道:“嘴巴揩揩,还沾着饭粒呢。”
    阿福伸出舌头,灵巧一转,饭粒就没了踪影。
    门外墙角,竖着两捆柴,高出阿福两个头,中间横着扁担,是昨天准备好的。阿福右手操起桗柱,略弯弯腰,左肩伸到扁担下,站直身子,顿感肩膀沉、脚步重,显然分量不轻。他上下颠了颠,找到平衡点,两捆柴晃晃悠悠,随着步伐移动。
    “姆妈,我去啦。”阿福直着脖子,朝身后嚷了一声。
    “欸,慢慢着啊。”母亲不放心,跟着走了几步。
    “嗯。”
    村口,已聚着七八个人,每人面前一担柴,看到阿福,纷纷说:“好了,好了,阿福来了,人到齐了,好走哉。”
    领头的,是本家阿叔,朝阿福招招手:“阿福,侬年纪最小,到前面来,大家好照应侬。”众人便挪挪位置,让阿福插到前面。
    本家阿叔发声喊,大家挑起柴担,迤逦上路。
    月色朦胧,山风徐徐,竹海起伏,声如箫吟。本是如画美景、如诗意境,在卖苦力、果饥腹的山民眼里,却暗淡无彩,平添几分凄惶。
    山路弯弯,窄如肩膀,高低不平,山民走惯了,脚步如飞,如履平地,却苦了阿福,年不满十三,高不及扁担,肩负沉重柴担,高一脚,低一脚,跌跌撞撞。
    阿叔心细,走了个把钟头,听到后面气喘如牛,知道阿福挨不过,便喊了声:“歇一歇。”
    众人停下脚步,用桗柱撑起扁担,一手握住桗柱,一手扶着扁担,腾出肩膀休息。
    阿福怯怯叫了声:“阿叔……”
    “啥事体?”阿叔问道。
    “我,我……”阿福吞吞吐吐,“我早上泡饭汤吃多了,想尿尿。”
    众人哄的一声笑开:“傻孩子,就这样尿啊。”
    阿叔前后看了看,这一带路很窄,一边是水田,一边是小溪,柴担无处可倚,便说:“你就这么站着尿吧。”
    阿福左顾右盼,脸窘得通红,扭捏半天,才掏出小鸡鸡,众目睽睽下,使了好大劲,才尿出来。
    众人嘻嘻哈哈,拿阿福开心:“嘻嘻,童子鸡,没见过世面。”
    后面有人嚷道:“阿福,使出吃奶力气,滋远点,别沾到路边草,臊我们一身!”
    这时,远处传来鸡叫声,天边泛出鱼肚白。“天快亮了,快点赶路。”阿叔说。
    阿福提着一股劲,紧跟着阿叔步伐。柴担渐渐加重,压得迈不开步,他使劲撬着桗柱,让右肩分担部分重量。小道两旁,不时有突出的石块、土丘,因人矮柴长,前面那捆柴经常触碰到石块和土丘。每次触碰,都会一个趔趄。有时力度过大,身体把持不稳,险些摔倒路下,惊出一身冷汗。不一会儿,身上汗如雨注,从里到外,两层衣裤湿漉漉,像从水里捞出来般。开始,他还担心,再想尿尿时,不好意思开口,怕人取笑。可是奇怪,走了几个钟头,歇了几次,却再也没有尿意。他纳闷好久,悟出道道:尿都变成汗了。
    走出大山,路渐渐平坦,天也慢慢亮起来。卖柴队伍折向东,加快步伐,一座小镇渐渐映入眼帘。这是霞浦镇。
    小镇炊烟袅袅,街上有了行人,一些人家已大门洞开。卖柴队伍四下散开,消失在街巷小弄里。阿福紧跟阿叔,阿叔停,他停;阿叔走,他走,一步不离。阿叔停下来,回头瞅瞅他,一张脸已成了花脸,爱怜地替他揩了一把,说:“别跟着我,两个人一起反而卖不出去,你挨家挨户去喊,卖完后在这等我。”
    “咋喊?”阿福茫然不知。
    阿叔叹口气,扯起脖子喊道:“卖柴喽,柴要哇?粉燥的柴,要哇?”
    阿福盯着阿叔的嘴,嘴巴张了几回,舌头嚅动半天,却发不出声。阿叔皱着眉头,连连摇摇头:“唉,照你这样子,到天黑也卖不出。做生意,面皮要厚,嘴巴要甜。”
    阿福这才知道,卖柴也是做生意。
    阿叔就近指了条道,让阿福独自前行,自己挑着担往远处走。阿福见阿叔走远,心里忽然空荡荡的,像是失去主心骨。
    阿福挑着担,走进小巷,压着嗓子喊:“卖柴,卖柴。”喊了半天,侧耳听听,声音好像只有自己能听到。
    这时,对面有人走过来,阿福赶紧噤声,像做贼被人发现似的,低着头,脸朝着墙壁,避到一边。来人走近时,奇怪地看看他,走了。听到脚步声远去后,他才转过身,探头探脑往前走。
    一条小巷走到头,一无所获。阿福迟迟疑疑,拐到另一条小巷。挑着这副重担,连赶几个钟头路,两碗汤水泡饭早就不顶事,肚子咕咕叫起来,肩上越发沉重。他有些心焦,顾不了面子,大着胆子,提高声调:“卖柴喽,粉燥的柴。”
    正走着,前面吱呀一声门响,走出一个中年男人,长得慈眉善目。阿福趋步上前:“大伯伯,大伯伯,柴买哇?粉燥的。”
    中年男人看他一眼:“哟,还是个小孩子,侬几岁了?啥地方人啊?”
    阿福赶紧回答:“我13岁,是岙底的,城湾岙的。”岙底,不是地名,是指山岙的最底部。
    “城湾岙?”中年男人想了想,“哟,我晓得,介远路挑过来,侬放下来,我看看。”
    中年男人近前,忽然吃了一惊:“哟,侬咋满脚血淋淋的?弄伤了?”
    阿福低头一瞧,吓了一跳,右脚大拇指血肉模糊,半只趾甲往外翻,脚上尽是血,已经凝固,草鞋也染红了。估计是赶路急,不知啥时踢到石头了,一路来竟没察觉,这时才感到钻心疼。他强忍着,挤出笑脸:“没关系,没关系,不痛的。”
    “咋会不痛呢?罪过,罪过!”中年男人发了声感慨,“这柴我买了,咋卖法?”
    阿福高兴极了,连连摇手:“大伯伯,没关系,侬随便定好了!”
    中年男人说:“好,那侬挑进来。”说罢,先走进去。
    阿福弯着腰,小心翼翼挑柴进门,里面是个院子。阿福放下柴担,四下一瞅,院子挺宽敞,有一排房屋,屋檐下还雕着花,是个富裕人家。
    这时,中年男人从屋里出来,手上拎杆秤。阿福取下扁担,将秤钩住柴,扁担穿进秤纽。
    称罢两捆柴,中年男人一算,共106斤。他上下打量一下阿福,问:“侬有多少高、多少重?”
    阿福回答:“我一米四八,80斤重。”
    中年男人又发起感慨:“哎呀,介小年纪,挑介重担,走介远路,真是罪过!”
    中年男人给阿福倒了杯水,让他歇会儿,然后把两捆柴搬到屋里。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一张钞票出来,认真地对阿福说:“小娃,镇里买柴是80元一斤,侬的柴106斤,总共是8480元。看侬小娃介罪过,我给侬1万元钱。喏,这是钞票。”边说边递给阿福。
    阿福大喜过望,口里不停说“谢谢大伯伯”,双手接过,翻过来,覆过去,放到鼻子下使劲闻,心里怦怦跳。这是一张新钞票,挺刮刮的,还有油墨香。他长这么大,第一回挣钱,就赚了这么多!
    1950年,因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尚未建立新币制,仍实行旧币制,通行的是大额票面,即1万元、10万元等,到1952年前后才实行新币制,面额缩小到万分之一,即1万元变成1元,1000元变成1角,100元变成1分。
    那时,挣1万元(新币制1元),是什么概念?看一则新闻,就知道了。
    2009年8月21日,媒体曾发过这样一则报道: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文波介绍: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8.5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由1.6元增加到16407元。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2008年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GDP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2013年GDP核实的总量为58.5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中国GDP总量预测是63.6万亿元。
    1949年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1952年时储蓄存款人均才1.6元,可见当时挣1元钱,有多不容易!
    阿福收好钱,藏在内衣口袋里,拿起扁担和桗柱,正欲走,想了想,留下了桗柱,向中年男人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走远后,一拍脑袋:哎呀,不知道这好心伯伯姓啥?下回卖柴时,再挑到他家卖多好!又一想:这回他已经多给钱了,哪好意思再占他便宜?还是算了,怪难为情的。
    这时,右脚痛感加剧。阿福拄着扁担,一瘸一拐,走在街上,心里美滋滋的。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斜斜照过来,房屋一半红、一半暗,很有层次感。阿福的心,就像这房屋的层次,一半美,一半痛。
    一阵肉香飘来,阿福猛吸几下鼻子,身体不由自主,被鼻子牵着走。前面是个包子铺,阿福想起母亲的话,摸了摸内衣口袋,朝包子铺走去。
    铺子里,一摞蒸笼热气腾腾,肉香越发诱人,一个女子正在揉面团。阿福问:“阿姨,包子咋卖?”
    女子抬起头,看他一眼,回答:“200元一只,要几只?”
    “嗯……”阿福眼睛盯住蒸笼,喉咙动了一下,赶紧抿紧嘴,提防口水流出来。
    女子拍拍手,面粉在案板上跳起舞。她走过来:“小娃,要几只?”
    阿福捏捏口袋,支吾了一阵,下不了决心。
    女子皱起眉,有点不耐烦:“买不买?别耽搁我工夫!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