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军政领袖 > 李鸿章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鸿章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李鸿章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李鸿章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旧京影像,图说李鸿章,遗失在西方的晚清史

作者:张社生著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489555

ISBN:978754772802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020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全书内容:

李鸿章旧影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 李鸿章旧影


孙郁


自从洋人敲开古中华的大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之迹遍地,可记的片断多痛楚的形影。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让人一言难尽,如今思之,不禁为之隐痛不已。我们过去只是从国人的视角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的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之甚少。在真正通晓历史的人看来,李鸿章给世人呈现的往往是半个脸面。


终于在张社生的《李鸿章旧影》里,读到了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图片和史料,才知道先前我们对洋人世界的模糊程度。书中的图片和绘画都有实录性,是西洋人为我们留下的中国印象记,这个大清王朝的风云人物的内心苦乐,文化冲突里的恩怨,总算有了另一种镜头。中土社会“被近代”的足迹,在根基上动摇着我们的旧有文明。作为这个文明的官僚使者,李鸿章唱的不过是日薄西山的凄凉之曲。


洋人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对清朝的遗老遗少而言,没有精神的准备。专制社会下的愚民对此也只是阿Q般地呆看着。张社生借着大量的史料图片还原着当年的形影,像一部电影,婉转起伏之间,散落着人间的旧事。但我们的作者不像以往的谈史的文人那么严肃的道学气,他的轻松的笔触下自嘲的调子,把我们内心的沉重转换成智慧的内省。只有自信的读书人才会有类似的笔法,也只是自今天这个语境里,我们看人看事,比前辈多了一种洒脱,虽然其间也不免淡淡的忧戚。毕竟,我们的前人在剧变之际,还没有一个多维的语境。也恰恰是那时种下的苦果,在后人的咀嚼里,才有了摆脱旧梦的挣扎,这挣扎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


李鸿章一生难以用一个尺子衡量,从不同角度看他,结论自然不同。他走了那么多国家,视野要比国内的官僚开阔得多,也因此搞起洋务运动,派遣留学人员出国,改造旧的外交路线,都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萌动。只可惜他不能像日本的启蒙前辈那样从制度结构的层面深入思之,加之在官僚社会久浸,思想自然是笼子里的东西。先前学界争论,近代中国的开化是“被近代”还是“自改革”呢?如果是“自改革”,那么李鸿章是个代表无疑。不过就我看来,“近代化”是被迫的结果。你看,李中堂与洋人谈判,一步步退让,一步步妥协,又一点点讨价还价,还不是被迫的时候居多?因为是“被近代”,就一面是保守地面对世界,一面为了江山社稷而做小规模的修补,根底还是孔孟的旧梦,大清政权问题远比民生与文化复兴更重要。官僚下的走卒,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


在剧变的时代,国人能应对棘手的国际纠纷者不多。李鸿章是个渐渐掌握通变本领的人,他知道,皇宫的那套思路不行,民间的义和团也是胡闹,至于孔老夫子的遗训也是失灵的。他身上的江湖气与痞子气,加上官僚相,在此杂然相交,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智慧。在良知与世故之间,他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二者虽不能得兼,可是却应对了一个大的变局。荣辱一身,善恶相兼,这在此后的官僚世界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面对现代西方强势文化,想要使中华古国有点面子地斡旋,李鸿章对人的警示作用在正反两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


讲近代中国的变迁,日本、俄国是很好的参照。可是我们对此的深入打量,还不太够。同样是“被近代”,日、俄的路就与我们不同,大概是深层的文化起了作用也未可知。李鸿章是一个失败的群落里在安顿自我及重建他人关系时代的象征性的人物。他走过世界许多地方,内心的体味一定复杂,这是无疑的了。他知道大清帝国衰微的结局,但一面又在修补着那个世界,竭力挣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他在受辱和自尊间的平衡点里,重复了古中国庙台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精巧的东西,但那些并没有现代意味的闪光。所以梁启超对他的微词也是自然的了。不过他的价值也许在另一个层面更有吸引力。那就是在读书人看来,改良与革命是必然发生的事,因为重复李鸿章模式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这一本书的图录对读者是个刺激。那个大变动的图景不幸多是洋人记录着。那些铜版画的韵味,都暗示着人的命运。可惜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画家对那个时代的描绘,那时候中国的文人还睡着,对不幸的国运似乎没有应对的力量。借着外人的图片,我们不仅感到精神的隐痛,还有审美的自责。直到现在,我们的画家对域外的事件还很少反映,还囚禁在自己的天地。可是那时候日本的浮世绘对李鸿章世界的描摹,已透出研究异类存在的好奇心。当今天我们看到前辈被漫画地呈现出来的时候,才知道我们许久以来是没有“他人的自我”的概念的。这不仅是李鸿章那代人的悲剧,也是今天许多人的悲剧。李鸿章还不能说是过时的人物,现在人们常常谈及他,依旧为不衰的话题,是因为我们还在历史之中,“被近代”还没有化为句号的缘故。

前记


我写李鸿章,有几个没想到。


没想到李鸿章的图像这么丰富!有些李鸿章的老照片一直在全世界享受明星照片的待遇,进入商业流通领域买卖呢。这是不是中国第一人?


没想到当年李鸿章在世时,有那么多世界媒体关注他,Li Hung Chang 这个英文译名,在德文、法文等多国语言中都成了约定俗成的专用词。“中国总督”的一颦一笑都能引来好莱坞明星式的关注。这是不是中国第一人?


没想到“落后的旧中国”,一位副国级的领导人能获得全球舆论如此正面的评价,有些褒扬之词堪比以后的“伟人”。这我就有点儿纳闷了,不是说那是典型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吗?那为什么咱们晚清自产的高级公务员也能受到“外媒”的喝彩?要命的是,听到洋大人的赞美之词,我这不争气的体内会有情不自禁的高潮。


没想到,越看老外的“李鸿章报道”,越感到这个官场老油条性格之有棱有角——说话不带外交辞令,不玩儒家的“那一套”,在百万洋人的站街欢呼声中,不但不露丝毫真笑,甚至连假笑一下都不给。最不堪入目的是,此君还在费城、纽约和华盛顿的欢呼人群面前打起瞌睡来。更加不可原谅的是,见到美国东部战区司令卢尔将军时,竟然问起人家的工资待遇。当我正在为他感到羞愧时,人家的媒体却说,这样直率的中国领导人未曾见过,少了不少洋人厌恶的“孔子式假客气”,好打交道,容易沟通。


于是我一直计划将这位有性格的“中国总督”拍成真人真事的纪录片。为避免争议,我打算不纠缠于他一生的评价,只取其1896年环球旅行来演绎一番。即便这样,有些尺度也很难把握,所以就一直纠结着。


少时听人讲道理,感到都是至理名言,还娘娘腔地抄了一些唬邻桌的女同学。后来,大概是抄多了撑的,审美疲劳起来,常常把名言颠三倒四乱用,发现“至理名言”这样用过之后居然还是至理名言!比如大学时总喜欢装哲学家引用萨特名言“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日,不小心说成“不存在的也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发现都可成名句供入“庙堂”之上。依此类推竟然发现大半名言都可随意组装!从此就不大相信文字这个“二手货”的描述性工具了。


“图”不然,凝视一张历史图片30秒,你往往会发现一部自己的历史。有些历史人物,你可以通过读脸就能判断个大概。相信你自己的读脸功能吧,那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经过千千万万代的进化才得来的一种高级遗传特质。相比较,文字算什么,百年瞬间就几乎把字面的意思换了个遍。文字并不是什么“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东西,而且,文字记录从来就没有100%的真实,大多是一时一地压力下的“委屈小媳妇”。


《李鸿章旧影》有图近500幅,85%来自百年以上的英、德、法、日、俄、美的报纸杂志,一不小心就有“1856年”“1872年”字样出现。想想心冷,中国人的历史影像,需借麻省理工、康奈尔大学和东洋文库才得以保存,这是不是另一种悲哀?


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海内外的众多朋友们,在此一并致敬!就不再一一鸣谢了。

张社生
2016年岁末于江南吴地

第一章 李鸿章小像

016-01

李鸿章小像题跋


李鸿章叱咤晚清风云三十多年,是是非非一世纪。这小像绝不是中国画几笔能勾勒出的,必加之西洋画法、浮世绘画法才能写其真之一二。

李鸿章档案

016-01

016-01

016-01

李鸿章母亲李氏,人称”麻大脚“。摄于1871年底。那年,李母被接到天津直隶总督府,与二儿子李鸿章小住,时年72岁。








5 5
由李鸿章弟李鹤章之孙李国松等修纂的五修本《合肥李氏宗谱》,现存于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殿试成绩小皇榜上记载着李鸿章的殿试成绩:“第三十六名,李鸿章。”这个小皇榜不对外张贴,只供皇帝自己查看。

016-01

016-01

李鸿章(左)和大哥李瀚章(右)的合影。李瀚章(1821—1899)字筱泉,以拔贡朝考出曾国藩门下,初为湖南知县。曾国藩建湘军之初,即奏调瀚章至江西南昌综理粮秣。李瀚章后升至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曾任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一生无大的跌宕坎坷,也无二弟李鸿章那样的名气。

016-01

夫人赵小莲及其女儿李经璹(菊耦)。赵小莲(1838—1892),籍隶安徽太湖县,道光进士、广东高廉道署按察使赵畇之次女。同治四年封一品夫人,后封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女菊耦后嫁于清流领袖张佩伦,系张爱玲的祖母。

016-01

李经迈肖像,李鸿章小儿子(莫氏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任出使奥地利大臣,次年授光禄寺卿。历任江苏、江南、浙江等地按察使。宣统二年(1910年)以随员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次年署民政部右侍郎。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密与宗社党人往来。1917 年张勋复辟时被授外务部左侍郎。

016-01

长子李经方(右)和次子李经述(左)随李鸿章访欧美时在德国拍的照片。李经方(1855—1934),李鸿章过继的大儿子,外交家(后面有详细介绍)。李经述(1864—1902),李鸿章次子,实为亲生的大儿子,为赵氏夫人所出。曾国藩见了经述对李鸿章说:“此公辅器也。”可是李经述后来既无其父之寿,亦无其父之名,只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孝子留名清史孝友传。1896年李经述加三品衔,以参赞官的名义随父访问欧美。

c1

李鸿章和孙子合影。照片中从左至右的三名儿童依次为:经述四子李国熊、经述长子李国杰、经述次子李国燕。

李鸿章的孙辈


李鸿章的儿子不多,但是孙子辈人数不少(国字辈)。从右页这张李鸿章“全家福”照片看,光二儿子李经述就有长子李国杰、次子李国燕、三子李国煦和四子李国熊。


李鸿章将爵位传给了亲生儿子李经述,后由李国杰袭爵。李国杰以弱冠之年晋封二品大员,并以诰封通议大夫、建威将军、一等肃毅侯充钦差大臣出使比利时,后做了轮船招商局的董事长。


李国煦从小患眼疾,故戴墨镜。有人说张爱玲《金锁记》写的其实是李国煦家里的事,书中“长白”即是李国煦的儿子李家瑾,“长安”则是其女儿李家瑜。《金锁记》里曹七巧的丈夫姜二爷就是以李国煦为原型创作的。


李国熊小时候长得可爱乖巧,这里的几张李鸿章和孙辈合影的照片里都有他的身影。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三爷姜季泽的原型即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干爹李国熊。李鸿章有一枚德皇颁发的“红鹰大十字头等宝星”勋章,后来传给了李国熊,李国熊1952年去世前,又传给了他的大儿子李家珑,一直到“文革”爆发。“文革”中古代的东西都被视为“四旧”,何况是外国人发的。那时李家珑一家住在北京后海后河沿,在抄家风刮起来的时候,为确保一家安全,在一个漆黑之夜,把它扔到什刹海里去了。

016-01

李鸿章和儿孙们的合影。由左至右(中排)儿李经迈、儿李经述、李鸿章。(后排)孙子李国杰的夫人(张氏)、李经述的女儿、李鸿章小女儿李经璹(菊耦)、李经迈的夫人(卞氏)、李经述的夫人(朱氏)。前排为李鸿章的孙子们(国字辈)经述四子李国熊,经述三子李国煦(从小患眼疾,故戴墨镜,长大后即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丈夫姜二爷原型),经述次子李国燕,经述长子李国杰。

016-01

016-01

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在戈登洋枪队“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12月攻陷太平天国的东南屏障苏州、无锡。





4 5

“天津教案”发生地——望海楼(“火烧望海楼”)。1870年6月21日,“天津教案”发生。1870年6月,天津民众闻教堂杀婴,20日,万人聚集育婴堂前,要求入内检查。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枪恫吓,后被击毙。随后人们焚毁法国领事馆、各国教堂、育婴堂等,打死外国教士、商人多人,其中法人17名,俄人3名,英、比、意人各1名。史称“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曾国藩先办,接着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

016-01

016-01

016-01

016-01

1896 年李鸿章访法期间,法国杂志《小日报》上登载的李鸿章画像。

016-01

日本浮士绘,描绘中日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海战。此战历时 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这类日本浮士绘大多扬己贬人,并不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仅供参考。

016-01

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与美国总统克里夫兰(左二)在纽约会面的铜版画。

016-01










4 5 5
江南机器制造局炮厂炮房 1880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电报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外景

016-01

1901 年的上海外滩轮船招商局大楼

016-01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的照片

016-01

美国杂志根据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的照片制成的铜版画

最早的李鸿章照片

016-01

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1837—1921)。汤姆森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苏格兰旅行摄影家。他于1862至1872年十年间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克服重重苦难,漫游了马六甲、印度、柬埔寨、中国等地,使用湿版法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当时清廷要员的很多照片都由他拍摄,包括李鸿章。站在清兵旁的就是汤姆森本人,时间为1871年。

016-01

1871年的李鸿章。这是李鸿章留给后人最早的一张照片,原照刊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杂志《卡斯莫莱廷》1894年的文章里。这张照片是英国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森1871年在李鸿章天津府中拍摄的。这天约翰·汤姆森给李鸿章拍了很多照片,李鸿章为此还几次换装呢。照相毕竟是当时十分罕见的“高科技”(这么看,咱们的李老也喜欢玩新玩意儿)。从着装看当时应该是冬天。





4 5

1872年的李鸿章。这是在天津李鸿章府上拍摄的照片。照片原来没有标明日期,为什么确定为1872年?很明显李鸿章着的不是冬装。那时候,屋内没有电,这是在院子里拍的。李鸿章不可能为了拍照,忍受天津严寒天气“轻装上阵”。为什么不是1871年春秋两季?据查,汤姆森1871年春夏还在岷江、福州、台湾和日本东京一带旅游。京津的照片大多标1871至1872年,故此推算出。为什么放两张同样的照片?因为有人认为从李鸿章眼神和花格幕幔看这不是一张照片。但是我们的疑问是,汤姆森当时用的是“湿版法”拍摄,“胶棉湿版法”的最大缺点是,必须在玻璃基板沾满溶液的湿润情况下尽快完成摄影、显影程序,否则感光溶液一经干燥,感光度就会迅速下降。故此汤姆森最少要十分钟左右才能“搞”出一张。李鸿章不是打坐的和尚,不可能在十分钟内纹丝不动。至于幕幔,可能是1894年重新刊登时,“老美”做上去的。不管怎么说,该照片有待专家的鉴定。

百年回望李鸿章

骂也骂过了,赞也赞过了,百年回望李鸿章,他在我中华二十五朝官吏中,依然属于异类。这样的一位能儒、能军、能使、能谈、能洋、能痞、能出点子、能和洋人胡搅蛮缠的中外通吃的“能臣”,不独有清一朝少有,便是查遍二十五史也没见着一个。


自古以来,盘踞朝廷半世纪的权臣就不多,能善始善终,身后没让新皇上挖坟抛尸,身败名裂的更少。昔日明代能臣张居正何等的能,几乎是各朝少有的为官当政者之楷模,身后还是让万历皇帝给臭了。李鸿章的身后不但没事,而且朝廷还为其在各地修了不少李公祠。更绝的是,别人都是人走茶凉,“李大圣人”的门徒袁世凯竟自添银子,在管辖区为其修了一个派头十足的天津李公祠。故而,此人不写定会遗憾。


鸿章者,一江淮儒生也,十年修成封疆大吏之身,朝廷倚为“中流砥柱”,西人奉为“当世三杰”,日人称之“世界五伟人之三”。可谓八面威风,十分成功。然,组成李鸿章之成分终究和他人无甚两样,为:一分痞气,二分底子,三分运气,四分才智,五分努力,六分热忱,七分悟性,八分应酬,九分忍耐,十分做事。


鸿章者,一汉员是也。二十年为清廷办外交,成了“国人皆曰可杀,万口一词”,成了“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其实这个“杀”,那个“奸”的,李鸿章还不配享用。因为晚清走到这一步,整个国家都在患十种病:一曰惰性,二曰愚昧,三曰封闭,四曰固执,五曰败俗,六曰迟钝,七曰自大,八曰锁国,九曰落后,十曰贫穷。


骂也好,赞也罢,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本没有什么“大奸”“大忠”之说,大多是三七开、四六开的“中间人物”。后人的“大奸”“大忠”观,其实是诸多因素影响的产物。一曰:史官不直笔。往往将个人的好恶掺了进去,张三已经不是那个张三,李四也不是那个李四了。二曰:文学性的添油加醋。经过演义的历史人物都是假人物,《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半个神仙,最后蜀国还不是第一个灭亡?三曰:教科书式的“简约历史”。真实的历史人物往往由无数个细节构成,但是教科书那种黑白分明的定论,虽然可以拿来应付考试,却难免会流于武断,害人不浅。四曰:人的好恶不是永恒的,今天对的,明天可能是错的。拿一时一地的标准去套几千年的历史,一定可笑。所以说到底,“大奸”“大忠”之说都是书本闯的祸。


给李鸿章画像就不能简单地套“大奸”“大忠”。这张画儿一定是写实风格的,我们给您的只会是李鸿章的几个角度,几个细节,几笔速写,结论还是得由您自己得出。

016-01

当年西方报刊精心绘制的一幅李鸿章铜版画像

第二章 另类李鸿章

异类李鸿章

016-01

历朝历代的官场,讲的就是循规蹈矩,中庸为大,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李鸿章则不然,他走的是自己的李氏为官之道


端详李鸿章片刻,你会发现这老夫子是个异类!而且是五千年独一份的异类。这话怎讲?


身高1.83米就很另类,便是站在人高马大的洋人堆里也显个儿,更何况来自一个当时蛋白质缺乏的国度;声音沙哑很另类,和他交谈过的洋人,大多认为他有一副老军头的沙哑大嗓门,说话不带之乎者也。这个老家伙出门在外也不穷讲究,自己弄把竹椅子,让下人找来两根粗毛竹一捆,便满世界地展示李氏竹轿子风采。可毕竟七十有四之人,洋人看不过去,给腿脚不便的“副总统先生”(德国人对他的称谓)弄了把刚刚推向欧洲市场的老人轮椅,中堂大人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坐轮椅第一人。这些如果还不能算异类,我们想一想,当时的中国有几个人能活到七老八十?就是能,又有几个敢带着棺材去巡访世界。大多国人到了这把年纪,惦记的就是快些了却四世同堂、含饴弄孙的夙愿。


江淮之地历来闭塞保守,一个从小读四书五经的农家孩子,除了老父有些文章底气,母亲“麻大脚”满脸麻子,脚非三寸金莲。在合肥乡下的昏昏油灯下,一个纺棉纱,一个有嘴无心地背死书。居然让他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青云直上。这在中国不算另类吗?想想现在的父母,从小为儿辞职陪读,时间、银子大把大把地花,最后孩子顶着个博士帽,连老婆都讨不起。这一比,鸿章成才的性价比不要太高!更加另类的是,成就了封疆大吏后,旧时士大夫便装起文化老师,口必称儒学,手必练羲之。李鸿章则不然,人家40岁开始自学夷务,在船上悟出了近代文明的真谛,成功地转型到了能和欧美文明人士打擂台的新式士大夫。而且在慈禧太后、摄政王恭亲王、军机大臣文祥等领导看来,危危大清,还非他来救不可。什么事业能做到天下非你不可,你的地位便坚如磐石,非三五个御史大夫搬唇弄舌能参倒的。这个新旧通吃、“学贯中西”的李鸿章在老牛拉破车的时代还不算另类?

016-01

1896年5月26日,李鸿章在圣彼得堡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时,与俄国敖德萨市市长、退休海军少将泽列诺伊合影。这张照片的特别之处是李鸿章坐在东道主提供的轮椅上。查李鸿章1888至1900年期间国内外的老照片,发现其大多情况下用的是中国制造的竹轿子。这把轮椅一定是欧洲产品,那会儿咱们还造不出这类工艺级产品。李鸿章在俄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坐这样的轮椅。如此,李鸿章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历史上坐轮椅的第一人。到了美国,他便又乘坐国产竹轿子到处跑。

搞洋务,办外交,在第一线和洋人打交道的所谓国人“外交家”,大多见洋人矮三分,说话行事遵循“外交无小事,事事得请示”的老规矩,不是低三下四,就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咱们的李大人不管这些婆婆妈妈的规矩,和日本驻华公使大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老资格,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大吐受寡妇(慈禧)、毛孩(光绪)之气的苦水,要人家“德夷”俾斯麦给他出馊主意。妄议君上,还在洋人面前把家丑外扬,这不是里通外国是什么?要是别人,早就腰斩了,可李鸿章没事儿。五年后他在谈判桌上殉职后,慈禧还哭成个泪人儿,你说另类不?

官场异类李鸿章

历朝历代的官场,讲的就是循规蹈矩,中庸为大,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李鸿章不然,他敢走自己的李氏为官之道,说白了就是在同道、同事、领导和师长面前不停地“炫耀”,也不怕引来官场同人尔虞我诈的嫉妒,最后居然还引来上下一片叫好声。连装清高的清流大腕张之洞都得强压一颗嫉妒之心,私下里不得不承认李鸿章的能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转述这位晚清“美髯王”、人呼“张香帅”的话说:“香帅尝叹曰:无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观中外大小臣工,学问非不好,品行非不好,即心术亦未必都不好,然问以大小炮数百种,后膛精枪亦数百种,形式若何,运用若何,某宜水,某宜陆,某利攻,某利守,某利山林,某利平地,其左右前后之炮界何在,昂度低度若何……以及水雷旱雷炮台地营一切攻守之具,无一人能知,且并其名亦不能辨,又况西人政事法度之美备,有十倍精于此者。某国当与,某国当拒,某国善良,某国凶狡,吾之联之而备之者,其道何在,宜更无一人知之矣。稍知之者,惟一合肥。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张之洞不愧为晚清能臣,这段私房话基本上把政敌李鸿章的“洋务”特点一一历数了出来。


李鸿章的特点就是,放得下40岁前念的那十多本“官场敲门砖”,偷偷地掌握了些那个时代被人唾弃的“雕虫小技”,我们暂且称之为“洋学”吧。那会儿,满朝大员从小学的是四书五经,讲的是孔孟之道。蒙古族的清廷道德文章大腕倭仁大学士,在瞬息万变的格局面前,以不变应万变,就会一句永远正确的废话:“唯人心耳。”


李鸿章虽也是母亲“麻大脚”油灯下逼出来的二甲第十三名进士,但一个江淮小赤佬要想混出个人模狗样来,非得有独一门的为官之道不行。在围剿太平天国的时日里,在南京至上海的洋人运兵船上,曾国藩帐下的这位小秘书,经过一路上的所见所闻,72小时到了上海后,蜕变成了“洋学家”。连老师曾国藩都感觉,三天不看李文章,觉悟跟不上李鸿章。从此李鸿章成了清廷独一份的“世界百事通”。


中国官场文化的潜规则是枪打出头鸟,官场上的陋习开口闭口“愚见”“窃以为”,怎么低调怎么来。鸿章大人不管,在天津北洋通商大臣的衙门里,天天和一帮中外宾客高谈阔论,还来者不拒,什么人都见,连“反贼”孙文他都见。


遇到中外新鲜事,朝廷还得六百里加急去天津问道李中堂。这在别人眼里真不是个滋味,可他就是半个世纪坐在封疆大吏的正一品位置上没栽过跟头,要不是甲午战争打输了,李大人可能会把天下第一总督——直隶总督的椅子坐穿,你说他是不是官场上的另类!

016-01

西方漫画家笔下的李鸿章。1900年前后,李鸿章在国外的知名度绝对高于国内。因为每次中外有冲突,出面收拾残局的总是这位高个子的李鸿章。国内对他的“主和”谈判立场多有责难,其实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是有句说烂了的口头禅叫“弱国无外交”吗,在当时国力羸弱的状况下,一味地走“豁上老命拼了”的蛮干路线是不现实的。战不能战,和不能和,工商不能工商,民智又未开的状态下,连拼的老本都没有,李鸿章能求一个和局,已经是抽了上上签了。试想,如果李鸿章自作主张割地求和,你以为清廷的当家人会放过他?咱们不能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却步步歇。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就是因 为他和洋人谈和局,总能谈出一个慈禧太后惊喜的好价来。这样的人其实满朝找不到一个。别看平时满朝文武慷慨激昂,一要真刀实枪地和洋人周旋,个个把乌龟头缩回,作扭捏状。如果您是当家的慈禧太后,您会不用李鸿章?如您所见,一旦用上了异类李鸿章,朝廷就像吸了鸦片一样,再也没法戒掉,直至他生命终结都不肯撒手。

商场另类李鸿章

从大一统的秦朝一直到清末,商人在中国不是一个有面子的职业,历来受士子文人的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官吏敲诈勒索的永恒对象。从一开始,秦始皇和李斯俩人就强调重农抑商。中国历史上408位皇帝,几乎每年都得春祭先农,而后还要亲耕。立春日迎春,祈求丰收,是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必须参加的一项活动。可你见过皇帝在销售旺季去市场上示范销售或者祭拜商神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