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晓波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4

书籍编号:30502433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2131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的焦虑心态,可以踏实了


【人物小传】


说起中国的企业家,我想到的第一个人是柳传志。


在我的企业史创作中,他可能是出场次数最多的企业家,没有之一。


《激荡三十年》就是以他开的篇:1978年,柳传志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如何养牛的文章,察觉一个新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然后是1984年,柳传志下海创业,与他同期的有张瑞敏、王石、李经纬、牟其中和潘宁等等,于是那一年被称为“企业元年”;


接着,1996年,柳传志主导联想转型,投入于国产电脑的生产,“世界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的广告词宣告了第一个国货时代的到来,联想的“贸工技”模式成为中国公司的经典成长路径;


再然后是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电脑业务,成为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第一案;再然后是2009年,联想遭遇重大转型;再再然后是2015年,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柳传志罹患癌症退居二线,却又在无意中引发“在商言商”的大讨论。


但是,我希望今天见到的这个柳传志,不是墙上挂着的那个传奇,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使命的、金盆洗手的“教父”,而是一个与时代一起进步,甚至仍然在焦虑的那个人。


在这部视频访谈中,柳传志谈到了企业家的当前心态,谈到了他的投资心得,谈到了他对青年人的忠告和期盼。


在中国企业家中,他是极少数拥有自己战略哲学的人,“走正道,拐大弯”“组班子、定方向、带队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这些柳氏格言流传很多年,已构成中国式企业的成长范式。


同时,柳传志的自律型人格和他们那代人所独有的家国情结,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它非常的古典,甚至有时候看上去有点“迂顽”,但却像岩石一般的坚硬。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受到了业界的尊重。


对柳传志的访谈,是在中关村联想控股大楼、他的办公室进行的。从高楼望下去,我突然发觉,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


26岁那年,柳传志从珠海白藤农场抽调入京,进入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当一名助理研究员。十四年后的1984年,他在中科院的一个门卫室创办联想公司,从此展开了一段别样的人生。十多年前,中科院把计算所的土地拿出来,交给柳传志开发,今天的联想控股大楼正盖在这块地上。


站在幕墙大玻璃前,73岁的柳传志饶有兴趣地指给我看,这排老楼是中科院的宿舍区,那边绕一个弯,就是当年创业的门卫室。


你看,时间走了四十年,在空间上,柳传志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出发的起点,而生命的故事却早已面目全非。


【访谈内容集结】


吴晓波:柳总做了30多年企业,做企业的最大乐趣在哪里?


柳传志:自己有一个想法能追求,比如电脑,最原先我们在计算机所的时候,什么叫PC机都不知道,却能做到世界第一。你能按照你的打法一步一步去实现,肯定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做了部署,到今天,别人认为根本不可能成,最后把它一步一步地弄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每往前进一步,打了败仗退回来又进了一步。这可能是对人生价值本身的充分体验。


吴晓波:我一直想写本书叫做《企业家与中国社会》。1978年到现在40年,中国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出现企业家阶层,我们叫有产者也好,高净值人群也好,原来是没有的,现在已经非常多。你觉得这一拨人,跟中国社会现在是怎么样的关系?


柳传志:我觉得企业家应该属于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主要因素。


凡是现在我观察到的,大学、研究所、政府、企业,第一把手都至关重要。所以我希望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中国好好干的人,努力去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施展他们的能力,这个对社会很有价值,对中国也是极为重要。


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是赞助商,请了国外很多大客户和合作商,外国人说那年奥运会中国花钱。但是不管怎样,反正外国人把嘴巴张成O形那么看着,我觉得这是中国从贫穷慢慢富裕起来的表现。


钱从哪来的?有我们做企业的贡献。好多人瞎说,说这些人怎么富起来的,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自己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企业创造财富的话,就当年那个,你分什么啊?只能分粮票,甚至连粮票都分不了,什么都没有。


创造财富的过程,其实真的是企业家一步步实现追求的过程。


吴晓波:中国企业家所面对的那些不安,焦虑是来自于哪里?


柳传志:我去年下半年认真地看了《将改革进行到底》,讲经济改革的时候,领导人突出强调,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关于个人私有财产立法的问题,说跟做,人们当然担心怕不是一回事。但是此刻我倒是心里踏实了很多,趋势是坚决会往那个方向去的。


吴晓波:和你前两三年前说在商言商那时候相比,心态上有变化吗?


柳传志:那时候心态不踏实。现在想通了一个道理。就是你是拿拖拉机犁地,还是拿黄牛犁地,其实和我们的关系都不大,关键是犁完了地种什么?你到底是不是真种庄稼?


吴晓波:拖拉机和黄牛具体是指什么?


柳传志:就是发展是不是真发展经济,这个是根本的。中间是用什么方式在管,我觉得不是很重要。


注意每一个变动化中的具体环节,叫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固然重要,但是老实说,要是没有一个民主的文化,就先形成了民主的制度,那也是很可怕的。


吴晓波:你是40后,你怎么看像马云、马化腾这一拨新起来的60后、70后企业家,企业家跟企业家之间存在代沟吗?


柳传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他们的业务模式,当年我看不懂,才没敢去投。孙正义,人家就敢去投。他们也非常了不起,后来就真的做到了。


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中国人在从一到一百、到一千的突破,是很有本事的,但是从零到一的突破其实是很困难的。比如像微信应该就属于发明,就很了不起,能把这个口子一个一个从零开始一直拉到一千。


吴晓波:说到投资,我前年写完了《腾讯传》,马化腾同学到2000年还不知道有个东西叫风险投资(VC)。联想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做投资,为什么会那么早?


柳传志:我自己觉得还有点得意的三件事,战略方向算一件。我1984年出来创业的时候,电脑是全世界的中心行业,有几千家、上万家。到1998年全变了,那时候怎么能活下来?我觉得应该多元化,把业务拆分,准备进入到新的领域,商量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做VC最好。


当时卖了一些股票,在2001年的时候大概有3500万美元,那时候钱是募集不来的,就是自己出,让他们要特别小心,都是卖机器一块钱一块钱挣出来的钱,怎么敢去投像BAT这样的企业,2002年,2003年,看不懂那个。这样就先由朱立南做了第一个,连续再做的时候,前几家投的其实全都投回来。


吴晓波:那时候投资有哪些原则?比如是主要投中关村,还是全国投?


柳传志:我们后来的理念非常清楚,就是要想做得好,一定要让企业有增值能力。


增值在四个方面:一个就是帮企业融资;第二就是机制的改革;第三就是上下游的链接;最后一项,也是最大的帮助还是管理上的帮助。


君联有一个CEO俱乐部,弘毅也有一个类似的组织,每一年企业一把手、CFO都要聚在一起,经常不断地进行交流。(注:君联、弘毅分别是联想控股旗下的VC和PE基金)另外有些团队、企业,技术特别强,但是财务管理特别缺,我们也会专门派人过去帮助他们。


吴晓波: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创业者教育。


柳传志:对我们的意义也非常大。联想的投资,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得注意地里的粮食,就是五年、十年以后的科技创新。到2008年,除了财务投资,我们在几个认为重要的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投资。


比如像投农业食品,主要是因为中国环境、生态被破坏了,是因为我们把它们拿来换钱了,现在钱多了,是可以对资源进行修复的,想透了这些事,其实是能做到的。


吴晓波:所以这些年,外界可能不是很清楚,但其实变化挺大,做得很漂亮。这么十几年投下来,联想做投资和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风格有区别吗?


柳传志:对每个企业,我们有几件事比较注意。


第一就是他们本身的机制。合伙人这个架构怎么制定,是不是保证跟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每个人能非常认真地经营。


第二是对大战略形势的分析。把这些事情研究好了以后,投资就不单纯是一个价值变换的行为。


我们现在是双轮驱动,VC投完了以后,可能交给PE来接,如果真的不错,这两家还没控股,就变成战略投资。像拉卡拉,君联先投了,投完了以后,连续亏大概有七八年,后来控股觉得苗头不错,控股就坚决上了,这两年利润就起来了。


吴晓波:如果年轻的创业者问你,做企业一路往前跑,是个爬山过程,而且是爬很长的坡,它最要防范的那些风险,是什么?就是最终导致爬不上去的那部分。


柳传志:第一是性格上不坚韧,这个好多人都是。冯仑他们当年开海南五君子会的时候,都是说,熬呗,熬其实就是一种坚韧。


第二就是追求是否高远。你觉得日子不错了,但是外界不确定性那么大,被淘汰的可能性还是很挺大的。


还有一类,学习能力不强。你要不停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再把能力不断提高,适应社会。不仅是把这个事情做正确,更是要研究怎么去做正确的事。


我们失去了BAT的机会,给我的教训就是,也许河的对岸有一棵苹果树,我们看着那个树上有苹果,就想要先千辛万苦造个船、或者搭个桥,先过去,然后再摘苹果。其实回过头来,隔壁就有一棵树,树上有很大的苹果,其实没好好去看,是不是被挡住了什么,是不是一个拐弯的后头就有另外一棵苹果树。


吴晓波:2008年到现在。奥运会走到今天。这个十年如果简单回看一下,柳总你觉得对这个时代而言你最大的一个感触是什么?


柳传志:对这个时代,突出的就是不确定性,格外多维的不确定性,中国内部的政经形势,还有国际上的形势。


美国,特朗普上台,非常突出。欧洲,不仅仅是脱欧,还有宗教冲突,都也许会从某一个点爆发,突然间引起整个世界变化。像以前几次,历史上的和我自己亲眼见过的,某些微小的因素,实际底下隐藏着火药桶。

刘强东:太保守,让我只能看着机会流走


【人物小传】


前几天,我在北京六环之外的亦庄访问了刘强东,那里的风很大。我想起我刚刚去了一趟他的老家江苏宿迁,那天下了一场十年来最大的雪,我给他看我拍的照片,他应该有好多年没看过家乡的雪了。


刘强东是小镇青年创业的典范,在他的身上仍然嗅得到那股逆袭的浓浓气味。他从不回避自己的出身,反而引以为傲,对他来说,京东一直就像他24岁时坚守的那个小柜台——除了家庭,这就是他的一切。


刚刚过去的十年,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改变。十年,京东的营业额增加了一千倍;十年,京东的员工人数急增到了16万人。


我觉得京东能够走到今天,都跟十年前的那次冒险和决定有重大关系。十年前,刘强东看到了一些东西,比如3C型电商太窄小,要做全品类的电商;比如如果要做一个全品类的电商,就需要非常强大的闭环物流支持;比如闭环物流需要在中国各地建立一些非常庞大的物流仓。


这些事情从来没人干过,而且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绝大部分人都没能看到这个未来。


把人引向未来的不是上帝,而是他本人的作为。在采访视频中,刘强东表示,他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并不是在烧钱,至少他的“烧法”跟那些“补贴式烧钱”不同。他还第一次对我谈起,当年腾讯为什么投资京东,将电商业务交给京东。


刘强东怎么看他刚刚度过的十年,他的骄傲和畏惧是什么,他有什么遗憾?还有,我想问他,你是一个保守的人,还是激进的人?


【访谈内容集结】


1 我拼命烧钱,但是我很保守


吴晓波:2008年以来,京东做了几件很冒险的事情,例如改卖全品类,开始做物流,当时你们规模还没那么大,物流还烧钱烧得厉害。


刘强东:其实我的烧钱跟补贴烧钱是不一样的,补贴烧钱,钱很快就用完了,还不知道用户能不能留下来,而且如果有人比你烧更多钱,也许只花三天就能取代你。


我的烧钱是把现金换成资产,钱还在那儿,如果京东需要烧十年的钱来打造物流,其他任何公司也都得需要十年,这几乎是无法逾越的。


吴晓波:你的这些冒险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刘强东:不管是扩品类,还是建物流,其实逻辑很简单——都是用户需要的。当时几大电商并存,我们的投资人觉得将来电商会分成好几家,每家都在某个细分领域非常强,比如买书就去当当,买电器就在京东,买服装就选淘宝天猫。


但是大家却忽略了用户的看法,去四五个平台注册四五个账户太麻烦了,他们最喜欢的一定是一站式购齐。


吴晓波:你觉得你是一个偏保守的人,还是偏激进的人?


刘强东:我是非常保守的人,我的保守在于如果一个业务烧钱,我一般不会再做第二个烧钱的事情。所以我在物流上烧钱后,就停止了其他所有烧钱的项目,常常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心里很痛苦。等到物流结束烧钱,开始做技术,支付行业留给我们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2 腾讯投资京东是因为那些年我什么也没做


吴晓波:我写《腾讯传》的时候,发现腾讯有个总办会,专门研究腾讯的核心能力,15个人每个人写两个,得出了二十多个答案。


2013年,也就是腾讯投资你们之前,他们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流量,一个叫作资本。如果要用一到两个字来形容京东的核心能力,你认为是什么?


刘强东:文化。和许多公司挂在嘴上的文化不同,京东的文化能深入到每个快递员、打包员、检货员等员工的心中。


我们总共有16万正式员工,还有100万兼职员工,大部分员工的工作都是没人监督的,如果想让他们真心地为我们的用户服务,就只能把文化输入到他们的脑子里去。


你知道为什么腾讯决定把电商交给我们吗?其实我们之前已经跟腾讯秘密谈判了两年,他们一直犹豫不决。


后来我去美国待了八个月,这段时间腾讯倾尽所有的资源,使劲打价格战,拼命投物流。这几个月我不接电话,也不开早会,只是每周定时收邮件,完全放手让兄弟们跟他们对战。结果几个月之后,腾讯跟我们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大了。所以马化腾和刘炽平说,这仗没法打了,我一回国,他们就把电商拍板给我了。


3 为什么牛逼的亚马逊却拼不过中国的电商


吴晓波:你觉得京东这十几年在中国地区的电商或者科技金融,有全球输出的可能性吗?


刘强东:我觉得完全的商业模式复制肯定会失败,真正能被拷贝的只有“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方式,我们去国外跟亚马逊竞争,比拼的也是谁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更好。


吴晓波:为什么亚马逊在中国做不起来,它去年在中国电商的份额连1%都不到。


刘强东:我们觉得亚马逊非常可惜,它最核心的问题是不信任中国团队,中国区的总经理是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而且还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可笑的是,就连要买个打印机,都要写邮件去总部申请。子弹都不够,士兵还能打仗吗?


吴晓波:对,中国市场变化非常快,如果没有前线的大规模授权,是会有问题的。


刘强东:昨天我跟一帮朋友还聊到这个话题,很多公司都是老板决定一切,我也决定公司的一切,但是我决定的是人,是文化,是公司的战略,却很少决定具体的业务。


很多人都以为老刘很强势,觉得如果有事儿需要帮忙,找我底下的高管没有意义,找到我就能搞定。但是其实京东的很多业务我是搞不清楚的,找我完全是浪费时间。


4 最懒惰的法国人创业每天也会工作十几个小时


吴晓波:从开小店卖VCD开始,到今天这个局面,你如果回过头来看,有什么经验教训吗?


刘强东:如果回过头,我一定会在三方面加强自己。第一就是努力,所有优秀的创业者,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甚至大家口中懒惰的法国人,其实都很勤快。甚至LVMH集团的几个二代,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的努力超出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我觉得做一天企业家,就要努力一天。


第二就是自我学习能力,今天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管理经验,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甚至连融资经验也没有,包括我,一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是融资。


最早徐新(京东的第一个投资人)问我公司值多少钱,我还以为她在问我公司的净资产,我就让财务算账,用我们的净资产减去负债,给她报了个数。


第三就是用户体验,我现在每天都在京东下订单,从不间断,公司的所有产品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深度体验。


吴晓波:你觉得这十年中国企业家阶层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刘强东: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阶层很多,但是最大的民营企业可能也只有几十亿的市值,在全球产业中非常微不足道,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都很有限,但今天却不是这样。


而且十年前的企业家都是在想怎么降低成本,说白了就是拼命压榨员工的血汗钱。这种十年前的玩法,今天不应该再用了,社会会越来越容忍有钱人的存在,但问题是你的钱是否干净,你是不是在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获得该有的利润。

胡玮炜: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最后你都得还回去


【人物小传】


2018年春节前,我在北京的摩拜总部访问了胡玮炜。


摩拜的北京总部在亮马河上,有一个像轮船前舱那样的大露台,那里有一张跳床。正式访谈前,我跟胡玮炜一起跳了一会儿。她的平衡性比我好多了。对于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来说,蹦床是她在公司忙里偷闲的一项活动。


胡玮炜是《十年二十人》访谈项目里,年纪最小的,是一个80后。十年前,她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记者,现在,她是当今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创业者。


创业三年,胡玮炜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强大的竞争追赶,但是她却是一个被改变较少的人。当我和她聊起这一点,我说你看,雷军他们这些年改变多大,她突然歪过脑袋问道:“他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很好奇哦。”


我想了想,大概是很多人在创业后,慢慢就不再天真了。


她问我,这是好的吗?


“就是你一个少年不见了嘛。”


“我再过几年,会不会也这样啊。”她一边笑着一边把身体往后靠了靠,大概是真的抗拒,“太恐怖了。”


她没有被打磨成一块圆石头,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依然排斥被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所改变。


在胡玮炜的身上聚焦了很多的悬念:一个北漂青年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共享单车有怎样的未来,资本到底在她和摩拜身上催化了什么,以及胡玮炜怎么看待她创业的三年,她的焦虑和改变是什么?


我希望在胡玮炜的身上,看到一些在以往接触的企业家身上看不到的特性,这次,我觉得我看到了。我想,大概是自由、自信。这些元素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出现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胡玮炜真的是比柳传志、王石等人,更幸运了一些。


但她也有她的苦恼,有些很大的问题过早地来到她的工作中,比如说团队的急速扩容和资本的追赶。


胡玮炜和我说:“有一段时间,我回想过去,是不是有别的路可以选,是不是能够有一个稍微不同一点的过程,或者一个跟现在不太一样的结果。其实没有,我真的想了好久,没有。”她停顿了两秒,又斩钉截铁地重复道,“没有。”


【访谈内容集结】


1 最差最差的情况我的人生也拥有一个小箱子


吴晓波:咱们原来都是观察企业、做企业报道的记者,到自己真的去做一个企业,你觉得和你原来想象的有区别吗?


胡玮炜:作为记者,我们是要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不然你怎么去采访,很多你不认识的人、不认识的领域,我们就得直接跑到那儿,去找到那个人。所以一个人一样可以拥有很大的能力。


但公司或者说商业的好处,就是好像你拥有了法力,可以去把你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在更大范围去实现。


吴晓波:那你有考虑过代价吗?


胡玮炜:我大概想过。你可以想象我十几年前来北京,拎着一个小箱子就来了,那也是人生啊,那也是我拥有的东西。我觉得最差最差的情况也不过如此,能拥有这些,我觉得一个人能活下去就很简单了。


2 我并不想自己每天都要去打仗


吴晓波:摩拜用很短暂的三年完成了其他企业的一辈子,两年不到就成为了行业的独角兽,整个行业三年基本上洗牌完成,摩拜也成为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这三年你个人成长最多的是哪一点?


胡玮炜:我觉得是对人性的认知。我只是觉得,不要去考验人性,而是要认知人性,并且顺着这些来,而不是把人性想得非常理性主义、非常光明,不要去考验这些东西。


吴晓波:这三年最让你意外的是什么?


胡玮炜:竞争的惨烈吧,这个是让我比较意外的。以前没经历过这些,而且可能我也不像很多男性那样荷尔蒙旺盛,每天想着要打仗。


吴晓波:你觉得三年创业里最让你焦虑的三件事是什么?


胡玮炜:第一是产品追不上合适的时间,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总是会打架;第二是团队的成长,包括个人的成长;第三,当然也有如何去明确你的战略,其中也包括融资。


3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到了最后都得还回去


吴晓波:共享单车的这三年是很多资本催化的一个过程,就你个人来看,资本通常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胡玮炜:我自己觉得它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就像科技一样,它不是非黑即白的,投射进去的都是人性,你把它用好了就是服务人类,用不好就是毁灭人类。


吴晓波:那么,资本在摩拜的发展过程起到了什么作用?


胡玮炜:资本和摩拜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肯定是被资本助推了,但没有我们这样的产品和团队,其实它也没有办法助推。


我自己的观点是,没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业最后成功的原因,完完全全只是因为资本。所以,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4 我们开始怀念一些让自身变得更好的东西


吴晓波:摩拜虽然用的是共享的概念,但实际更像是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摩拜,能在这个时间点引爆分时租赁的新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胡玮炜:第一,自行车在中国一直是相对比较庞大的产业,在2016年,一共生产了八千多万辆自行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这个产业作为基础,来实现摩拜的产品。


第二,从价值观层面,我觉得由于空气污染、城市拥堵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已经开始去怀念一些让自身变得更好的东西。举个例子,你的朋友圈可能晒的是跑马拉松、游泳、旅行,这些都不是用钱买来的,都是你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些东西。


所以在这个时候,自行车在如此方便使用的情况下重新出现,我觉得人们是没有理由去拒绝它的。


吴晓波:你觉得三年后这个市场会怎么样?


胡玮炜:现在我们也在提供更多的服务,它可能会变成一个用户的体系,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务。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两亿多的用户,平均每天两三千万的日活量,以此为基础只作为一个重要的入口,使日活量继续增长。

沈南鹏:这是一条“穿着西装的鲨鱼”


文/巴九灵


【人物小传】


沈南鹏是《十年二十人》节目中的对谈嘉宾,录制视频那天早上,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全球最佳创投人的榜单,于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排在第一名的那个名字——沈南鹏。


这是这份榜单创建以来,第一次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风险投资人排到了全球的第一名。


所以,那天下午见到沈南鹏时,吴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恭贺他。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拍着吴老师的那本新书说,水大鱼大。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市场到达世界顶峰的结果。


但是,如果说中国市场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沈南鹏一定就是其中最神秘、最特别的一条大鱼。


周鸿祎说,沈南鹏是一条鲨鱼。鲨鱼嗅觉敏锐,只要有一丝血腥味,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追来:据说红杉中国65%以上的项目,都是在A轮完成。即便是马化腾,也曾在公开场合“抱怨”,这几年做投资,基本在每一个项目里都会撞见沈南鹏,而且是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条领域。


但是,在沈南鹏身上,除了勤奋和敏锐,更具备一种罕见的精确判断,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大部分投资人的最大特质——而这种精准,大抵和他学数学的出身有关。


如果你有机会和他深入交谈,他极快的语速、不间断地推出的见解和判断、跳跃式的逻辑推演,会让你觉得自己掉入了一个漩涡,越深入内心,浪潮便越汹涌。


但是,他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说服你。


十年前,周鸿祎和沈南鹏买了两张奥运会跳水比赛的门票,坐在水立方的观众席上,看着运动员翻滚着身姿“扑通扑通”跳到水里。周鸿祎告诉沈南鹏,他想做一个完全免费的杀毒软件,这让沈南鹏觉得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沈南鹏竟然支持了周鸿祎。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周鸿祎的“免费”思路,不仅为红杉带来了神话般的回报率,甚至从某方面而言改写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沈南鹏就像是一条用尾巴搅起漩涡的鲨鱼,将一切新物种的信息卷入他的领域,但他意不在吞食,而是希望在漩涡最深最中心的地方,看见新的世界。


吴老师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沈南鹏在对谈中频繁提及“创业者精神”这个词汇。他其实和一个创业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享受着自己所做的事,并在自己创造出的事物中获得荣誉感。只不过创业者干一件事,而投资人一年要看几百家、上千家项目。


在这几年内,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投身于创业,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能在三年五年时间里面获得很大的成长,创造出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背后不可或缺的,就是中国市场经济当前特别重要的,非常隐蔽而巨大的资本力量。


这里面,不仅有大水,还有大鱼。

激荡:十年二十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结束访谈后,有人请吴老师给沈南鹏一个标签。


他受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世界上顶尖的银行工作。在他的办公室,摆放着他喜欢的绘画,据说他在周末喜欢去爬山,偶尔打羽毛球。


他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享受追逐本身而不是因为焦虑奔波,像一条鲨鱼,自如地游曳在水中。


吴老师说,沈南鹏不仅是一条鲨鱼,更是一条“穿西装的鲨鱼”。


【访谈内容集结】


1 中国独角兽的名单可比美国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