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之间:迈向权利巅峰的希拉里(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毁誉之间:迈向权利巅峰的希拉里(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敖军,万墨轩图书策划编辑编
出版社:九韵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20
书籍编号:30502543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81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军政领袖
版权信息
书名:毁誉之间:迈向权利巅峰的希拉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敖军
出版社:九韵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2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幕
北京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希拉里再度竞选,
理所当然,却又有些令人击乎意料。
这种希拉里式引人热议,贯穿了她的政治生命乃至家庭生活,成为这个全球瞩目的女人鲜明的人生缩影。在华盛顿政坛,67岁的希拉里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或许,从入主小石城州长官邸的那一刻开始,政治就已经取代克林顿,成为希拉里生沽的全部意义。否则,很难相信,一个女人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在看过丈夫搞砸的那条裙子之后,还能继续跟他同床共寝;也无法理解,希拉里为何要在第一夫人“任期”的最后2年,选择远离白宫,去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否则,我们难以解释,在2008年大选中与奥巴马血战到最后镣羽而归的希拉里,为何却在半年之后,欣然同意为自己恨过、骂过、也骂过自己的奥巴马站台助选,呐喊拉票;我们更无法相信,在岀任国务卿的四年时间里,像女超人一样,希拉里奔波访问世界112个国家,积累了150多万飞行里程,其目的只是为了如她所说的“重塑美国的大国形象”。
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一起长期预谋、精心策划、精准实施的政治野心路线图,并且即将在2016年迎来希拉里人生政治长跑的终点——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嗯……演义的成分多了一点。
历史毕竟不是丹•布朗小说,尽管希拉里在2008年大选后的政治史,有着与《达芬奇密码》一样的血泪曲折和坚毅隐忍,在绚烂华丽的政治舞台符号背后,充满着利益交换和宫心斗计,隐匿着一个长达八年的“白宫道路工程”。
引爆这一工程的最后时刻,将被定格在2016年7月28日,费城,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红蓝白条的彩旗和气球铺天盖地,欢呼声排山倒海,希拉里的身后是比尔•克林顿、女儿切尔西和2岁的外孙女夏洛特,还有几万名民主党的铁杆党员,希拉里将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这场景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只不过,8年前,站在这里的主角是政治上初出茅庐的贝拉克•奥巴马一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曾经在华盛顿创造了20多年政治神话的希拉里,这一次,能否再度创造历史?
希拉里不是神,可能在某些人眼里,她是女神,但她真的不是“神”。
有时候,她的神经有点“大条\"。坐在军用运输机上,戴着墨镜看手机;在南非扭着屁股,与黑人女歌手大跳贴面热舞;几乎一成不变的裤装和怎么改变都会被嘲笑的发型。
有时候,她给人的感觉很强势,鹰派作风明显。在白宫地下军情室,希拉里强烈主张用巡航导弹将本拉登藏身地炸飞,一了百了;在遏制中国崛起和南海争端上,她第一个提出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策略;在阿拉伯之春”发轫之初,希拉里就警告中东一些僵化体制国家,警惕来自民间的公民运动力量,总有一天会将“专制国家陷落沙丘”。
希拉里并不善于处理政治危机,国务卿四年,她全世界到处“扑火”,但收效甚微。中东和谈基本陷入无和平可谈的地步,巴以冲突不断;朝核、伊核问题停滞不前;极端宗教恐怖主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且更加隐蔽,分散和残忍;在亚洲地缘政治上不断搅局,亚太轴心战略反而诱发地区局势不稳。
希拉里甚至不会处理个人形象危机。在班加西美国领事馆遭袭事件的国会听证会,希拉里几乎是咆哮着敲着桌子,为自己辩护,面目有点狰狞,颜值大跌;在联合国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媒体对她利用私人电子邮箱处理政府公务邮件的质疑,希拉里像个高中生一样,面无表情地朗读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生硬苍白,而显得毫无诚意,最后竟然任性地将家庭服务器上的3万多封电子邮件全部删除。
希拉里不是一个宏观的战略家,作为女人,她对细节的关注超过对大势的研判。她会记得国务卿专机上空姐的生日,会在拜访缅甸民主人士昂山素季的时候,细心地穿一件东方风格的白色套衫,会事无巨细地给自己的重要政治捐款人每人发封感谢信。
希拉里是女人,却不肯在男人和深色西装\"统天下的华盛顿流露出女人的柔弱,她期待着打破笼罩在女人头上的那块“玻璃天花板”,却没有信心把自己推到女权领袖的前台,直到升级成为外婆,她才意识到自己作为女人,对于美国政治的重要性。
希拉里不是神,也从来没有想过走上神坛。她大部分的时间是真实的,率直的,如果政治必须虚假,她宁愿选择沉默,这也让她在公众面前显得有点高冷和疏离。
因此,这本书无意将希拉里捧上神坛,能够尽量还原一个真实、多元的希拉里,还原一个政治生命在遭遇大选滑鉄卢之后,她的痛苦、隐忍、奋进、不满和幸福。
希拉里的八年白宫之路,也是美国现代政治史一个转折悄然发生的时期,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全球的超级霸权地位凤光不再;奧巴马疲于应对国内危机,在医保改革、移民法案等新政上的实施举步维艰;人口地理的变化,少数族裔尤其是西班牙裔、亚裔人口的增加,正在改变着美国的遶举地图和民主共和两党的力量对比;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政治舆论场的渗透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本书不会非常专业地讨论这些问题,但从希拉里的政治之路嬗变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受美国当代政治的复杂和生动性,这可能是你在《纸牌屋》里看不到的。
第一部分 隐忍出山
2008年总统大选,希拉里在民主党内的候选人提名战中,尽管奋战到最后一刻,但仍然不敌政治新秀奥巴马,灰溜溜地回到参议院,并转而支持奥巴马竞选。
国务卿一职给了她政治上凤凰涅磐的机会,希拉里能否在国务院重塑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能否以她的个人魅力和国际知名度,为自己在美国外交史上写下新的传奇?
第一章 团结
―、团结镇的象征
国家建筑博物馆的谢幕演说之后,希拉里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她回到家中,静养了几天,或许是觉得离华盛顿还不够远,她索性去了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度假。
但希拉里必须回归现实,回到国会山上她原本的纽约州参议员办公室。6月24日,回归的这一天,希拉里参议员的助手在国会大厦为她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
对希拉里来说,最为“大度”的姿态,就是站在奥巴马的身边,为他接下来的总统选战摇旗呐喊。对于这种角色转换,希拉里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反而是她的助手和忠诚的支持者难以接受失败。
在团结镇中学一个开阔的操场上,4000多人前来参加奥巴马的竞选造势活动,“团结镇,你们好!”希拉里走上台,“团结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对吗?!\"
奥巴马站在右侧仔细揣摩着希拉里的每一句用词,他带头鼓起掌来。台下奥巴马的支持者欢呼\"谢谢你,希拉里!谢谢你,希拉里!\"
二、丹佛大会的花瓶
8月底的丹佛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是见证奥巴马和希拉里合体的最好机会。奥巴马将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被提名为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而特拉华州资深参议员约瑟夫•拜登将作为奧巴马的搭档,竞选副总统。
能够容纳7.5万人的丹佛百事中心,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昔日以金矿闻名的西部小镇,自从掘金热退潮以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人潮汹涌了。8月26日晚上8点,这场以奥巴马为主角的白宫故事,终于迎来了它第一个高潮。
“不管你投了我一票,还是投了奥巴马,现在,是团结的时刻,为了同一个政党,为了同一个目标。为未来而战,我们必须赢得这场战役。我支持奥巴马作为候选人,他必将成为我们的总统。”多次彩排后,希拉里的语气显得很坚定。
演讲结束,在休息厅,拜登迎上前来,单膝跪下,夸张地给希拉里行了一个骑士风度的\"吻手礼”。希拉里对拜登颇有好感,他在国会一直是克林顿政府的支持者,在参议院与希拉里的关系也不错,即使是指民主党候选人提名竞遶的热战时期,拜登同希拉里的关系也比他与奥巴马的关系更亲密。
三、250万Email地址
希拉里很快意识到,这场初选,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用人失当。希拉里对自己圈子里的朋友过于信任,尤其是她竞选班子的第一任经理帕蒂•多尔和首席战略师马克•佩恩。另外,她的首席对外联络官霍华德•沃.尔福森和政策主任妮拉•谭顿也是“自傲狂妄”,无形之中损害了希拉里团队的执行力。
其次,希拉里对2008年大选的拉锯战缺乏足够的准备。
反观奥巴马阵营,从“变革”竞选口号的提出,到那幅广受好评的具有政治波普艺术风格的竞选画像,从志愿者细致一家一户敲门拜访,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制造话题,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竞选造势搞得有声有色。
在希拉里的参议员办公室里,罗布•卢梭刚刚从芥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作为希拉里参议员资历最浅的助手,整个夏天,他都在干着一件枯燥乏味的工作,向希拉里竞选的支持者和捐款人邮寄感谢信,共计16054封。总统竞选向来是\"一次性\"的生意,选举结束,大家散伙。但希拉里仍惦记着那些铁杆的支持者,从重要政治捐款人、志愿者,到资深政治家,希拉里团队保留一份上万人的名单,给每一个人写一\'封亲笔签名的感谢信,这不仅仅是希拉里沿袭已久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希拉里重整旗鼓,她希望这些忠诚的希粉知道,希拉里不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她一直惦记着他们。
这份1万多人的联系人名单只是希拉里竞选资产的冰山一角。希拉里的捐款人Email联系地址曾一度高达500万个,后来经过重新整理欹掉“僵尸粉”之后,仍有250万个Email地址。虽然与奥巴马阵营的1300万捐款人名单相比略显寒酸,但却比约翰•克里2004年竞选总统所积累的200万人捐款人名单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政治资产。
11月4日,选举日的那天,希拉里和克林顿来到纽约查帕克的一所中学,投下他们自己的选票。晚上,票选结果逐渐揭晓,克林顿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仔细对比岀口民调的结果和各州逸票数据,虽然不可能有妻子的名字,但他的兴奋却是一名政客本能的反应。
希拉里在一旁,竭力做出一副对选举结果并不在意的样子,她想找点事情做做,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家里除了闪动的电视屛幕,实在没有其他可以让她分心的事情。
奥巴马以压倒性的多数赢得了这场大选,当晩,希拉里给奥巴马打了一个电话,祝贺他当选总统。现在是给这场竞选之旅画上句号的时候了。希拉里突然感到很放松,一切都已经结束,洗洗,睡吧。
第二章 岀山
一、对奥巴马说不
林间小道上,希拉里享受着喧嚣后的宁静,她仍在咀嚼奥巴马名字前的“总统”两个字。距离,曾经这么近,却又那么远一一
突然,比尔的手机响了,是“当选总统”奥巴马打来的。克林顿礼貌地说,我们在外面散步,稍后回到家再打给你。
希拉里有点奇怪,刚刚当逸总统,奥巴马这个时候打电话,有什么企图吗?难道是想寻求我对他明年一系列法案在国会的支持?或者是对某项重要政策制定,比如,经济振兴或医保改革,问问我们的思路?还是克林顿经验老道,他说,就像当年他当选之后的第一个举动,奥巴马肯定是想就组阁人选征求克林顿夫妇的意见。
其实,早在10月底,奥巴马就同他的助手讨论过让希拉里出任国务卿的可能性。
国务卿虽然风光,但说白了,也只是国家公务员,区区18万美元的年薪,希拉里猴年马月才能还清她欠下的630万美元竞选债务,更何况,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希拉里一旦出任国务卿后,将不能继续直接筹款,除非奥巴马答应继续替她还债。
当然,姜太公钓鱼,时间就是机会成本,看见鱼饵,就一口咬上去,希拉里也显得太没有底气。在华盛顿,政坛如同菜场,待价而沽和坐地还钱,都是必须的。
希拉里是一条大鱼,她在等待奥巴马放出长线。
二、克林顿的牺牲
奥巴马已经打过来两次电话,希拉里决定再等一等,她并不急于表态,任由媒体的揣测和谣言再飞一会儿,仿佛她的政治身价能够与谣言并涨。
11点,希拉里的助手终于打来电话。希拉里上午已经致电奥巴马,正式接受国务卿的提名。
没有人知道从挂断奥巴马的电话到中午11点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促使希拉里改变了想法。一些政治阴谋论者猜测,奧巴马可能在深夜的那一通电话里对希拉里作出承诺,如果她愿意出任国务卿,奥巴马将支持她参加2016年的总统大选。
三、自由组阁
米尔斯、胡玛和杰克,二女一男,形成希拉里在国务院的“三驾马车”,这些职位,连同国务院内较低层级的200多个岗位,都不需要总统批准或参议院同意,直接由希拉里任命。
虽然奥巴马给了希拉里极大的人事自由权,但在关键性的副国务卿任命上,希拉里的\"自由\"碰到奥巴马的天花板。
奥巴马当然不会把国务院关键性的二把交椅让给希拉里派系色彩明显的霍尔布鲁克,他必须在国务院的决策圈内安插一名自己的人,或者至少是一位党派色影不太明显的人。吉姆•斯坦伯格是奧巴马和希拉里都能接受的人选。
不过,整体而言,在国务院的人员任命上,希拉里还是得到了她所想要的一切。这些人以希拉里为核心,组成一个庞大的裙带关系网。
四、大国地位和\"巧实力\"
“巧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岀的,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2007年,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尔发表题为《巧实力战略》的研究报告,提出运用“巧实力”进行对外战略转型,帮助美国摆脱当前困境,重振全球领导地位。
从接受奥巴马总统的提名,到国会听证会召幵,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希拉里马不停蹄地为她未来的国务卿任职招兵买马,集思广益——在国务院正常的职务序列之外,希拉里通过任命特使、特别代表和高级顾问等手段形成自己的权力运作圏子,将国务院最大限度地掌控在手里;从基辛格、贝克、鲍威尔到赖斯,希拉里走马灯似的拜会了所有仍健在的前国务卿,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议员挨个儿走访了一遍,虚心求教,为听证会争取人缘;在广泛听取各方专家智囊的建议后,希拉里以“巧实力”为突破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新思路。
第三章 雾谷
一、 明星红毯
波多马克河从华盛顿市区的西南角缓缓流过,曲折蜿蜒,北岸形成一片沼泽湿地,氤氟笼罩,迷雾升腾,当地人称之为\"雾谷\"。
第四章 宫心
一、 “剪刀手”盖特纳
国务卿希拉里以她第一夫人和8年参议员的资历,在她生活了4年的白宫,无疑具有地利和人和的天然优势。从水门事件听证会的一个小职员开始,希拉里就在华盛顿政治圈内耳濡目染,摸打滚爬,对于权力运作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心,她烂熟于心。在她看来,那些无论是从州长、议员或是大学书斋里爬过来的阁僚,政治能级上跟她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49岁的蒂莫西•盖特纳是一个例外。
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财政部长,由于个子矮小,加上娃娃脸的造型,看起来要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加年轻。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9年,这位手中掌握着7000亿美元国会财政救助拨款的财政部长,被奥巴马视作是能够快刀斩乱麻地化解美国曰益严重的金融、房地产危机的一把好手。而他对亚洲事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在日益重要的中美战略对话中发挥的柞用,是希拉里所不能比拟的。
在美国国务院的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的关键时刻,盖特纳是希拉里战船碰到的第一个暗礁。
二、 “账房先生”奥斯扎格
皮特•奥斯扎格不是部长级人物,但奥巴马内阁,他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一般的内阁部长。作为白宫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奥斯扎格掌管着所有联邦机构财政拨款的否决权和监管权,每年在几千页的预算表格和文本中,他负责按照总统的政策方案,汇总各部门属于联邦幵支的项目,初步研究审核后,提交总统核准,同时,协助奥巴马检查各行政部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状况,并向总统提出改善管理工作的建议。
三、 “土豪”防长盖茨
如果把希拉里在白宫为丈夫克林顿出谋划策的8年时间也算上,希拉里应该是国安会里资历仅次于盖茨的人。每次在白宫召开国安会议,她的座位总是被安排在总统身边,或左或右,最多中间再隔1人。希拉里很在意这种位次安排,每一\'个政治生态中都有类似的规律屁股有时真比脑袋重要。盖茨总是坐在希拉里的对面,隔着桌子,两人与总统构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基本的权力三角。
希拉里和盖茨在国安会上的气场激荡,即使奥巴马身边最信赖的红人、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也能感受到“压强”。
在奥巴马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里,67岁的罗伯特,盖茨的资历是无可取代的。从1974年开始,盖茨就以他在中情局内对苏联情报的精确分析,进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此后,他相继担任中情局副局长、老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和中情局局长。
盖茨和希拉里同仇敌忤,打心眼里看不起国家安全委员会里一帮奥巴马的人,认为这些家伙太嫩,没有经验,又非常狂妄傲慢,看问题缺乏思考,他们只是凭借大选时替奥巴马卖命,就被委以国家安全的重任。
第二部分 亚洲战略.
希拉里并不是美国向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的设计者,她只是碰巧成为第一个全面贯彻奥巴马外交战略转移意图的国务卿。不巧的是,她碰到了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如何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成长,希拉里在南海地区导演了一场场外交大戏。“未来70年,我们必须考虑我们在外交领域投入的时间和资源,从而能够维持我们的领导地位,确保我们的国家利盖,推动我们的价值观。未来,美国外交政策最最重要的事务是在亚太地区切实加强我们的存在。
第五章 首秀
一、 波音757专机
希拉里第一次站在了她的波音757专机前。蓝白相间的机身上,写着“美利坚合众国”。希拉里对于自己的专机,并不陌生。她曾跟随丈夫克林顿,坐着“空军一号”,满世界兜圈,也曾以参议院代表团的身份,坐着小飞机,出访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相比当年“巨无霸\"的波音747,如今的这架波音757客机,虽然个头小了不只是一点点,服役年限也超过了11年,但依然有它应有的舒适感和霸气。未来4年,希拉里将征这座空中城堡里度过2000多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60万公里。
希拉里告诉随行人员,只要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倒好时差,他们想做专机上干件么都行,睡觉,喝酒,打牌,侃大山,或者穿着睡衣走来走去,都不要紧。飞机上经常举办生日会,以调剂气氛,希拉里对别人的生日似乎特别敏感,她几乎记得身边每个助手的生日,因此,蛋糕和蜡烛是飞机上必不可少的。希拉里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只是对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片子情有独钟,《走岀非洲》看了好几遍。
她最喜欢讲的笑话,一是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外交官对着电视上肥皇剧泪流满面,另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她的好友霍尔布鲁克。霍尔布鲁克当了40多年的职业外交官,是希拉里在华盛顿最敬重的官员之一,最后也是倒毙在希拉里的国务院办公室里。希拉里说,霍尔布鲁克坐她的专机,经常是要把每个位子都坐一遍,直到找到自己感觉最舒服的椅子,才肯罢秫。如果有人已经坐在位子上,老霍会不厌其烦地请求别人跟他换座位。希拉里最开心的是看到霍尔布鲁克上了飞机就躲到厕所里换衣服,走出厕所时,下身穿--条肥大的黄色睡裤,在机\'舱里晃荡,像一直超大型的复活节兔子在单色调的机舱里,绝对亮瞎双眼。
希拉里的波音757专机加满一次油,最多只能飞行9个小时,中途要在多个基地加油休整,从而让这趟亚洲之旅变得更加漫长。习惯于在路上奔波的希拉里,对碎片化的睡眠早已习以为常,无论是在飞机上,汽车里,或是开会之前的宾馆小憩,都能让她迅速恢复精力。小睡利器也不管用的时候,希拉里就拼命喝咖啡或茶,否则就只能在会场用手指甲拾手掌心来保持清醒了。
但在上任后的第一趟远门,希拉里却怎么也睡不着了。她在自己的座舱里,捧着一本厚重的文件夹,逐句阅读。这本“大书”是此次亚洲之行的国家情况汇总,包括背景介绍、分析和出访细节安排等。
二、太平洋世纪
为了这场东亚外交首秀,希拉里从入主国务院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了。
希拉里的第一次岀访,有很多选择。为了奥巴马的战略转型,希拉里决定打破惯例,将国务卿首次出访的目的地定格在东亚,首站是日本,随后访问印尼、韩国,最后一站是中国。
2011年11月,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名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试图为美国亚太战略转型完成理论上的最终塑形。
希拉里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一个“亚太轴心”的提法,引起舆论的关注。奥巴马政府j些专家认为,这个说法过于极端,他们更倾向于温和一点的说法,例如“向亚洲地区的再平衡”。美国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盟国,如欧盟等国也认为,“轴心”的说法是否意味着美国抛弃欧洲,将战略重点彻底转向亚太。
三、 亚洲旋风
经历了22小时的长途飞行,晚上11点,希拉里的波音757降落在东京羽田机场,除了日本外务省官员按照惯例到机场迎接,日方还安排了一名特奥会运动员和女宇航员在机场,欢迎希拉里一行。
繁复的外交行程,对希拉里身边的“三驾马车\"来说,简直就是令人抓狂的节奏。这是希拉里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以国务卿的身份亮相,虽然她不是一位病态的完美主义者,但亚太之行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转型的重要首演,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希拉里的助理和外交顾问身上。
四、 朝鲜
希拉里到访韩国之际,正值朝韩关系空前紧张的时期,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自2008年罹患中风之后,加紧了接班人的培养和政•权移交的准备工作。2010年,朝鲜宣布金正日的三子金正恩分别就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劳动党中央军委副委员长,在军事委员会的排名仅次于金正日,从而正式确定金正恩为朝鲜政权的接班人。
希拉里在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强调除非看到朝鲜在核计划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缓和举动,否则美国不会改变对朝的强硬态度,她同时也流露出通过强化与日韩同盟以应对朝鲜的基本思路。
希拉里说,除非朝鲜放弃发展核武器,否则,奥巴马政府将不会同朝鲜举行任何谈判,美国将扩大对朝鲜领导人以及他们的财产实施更严厉的制裁。
希拉里在等待什么呢?
一是等待朝鲜政权更迭。二是等待朝鲜经济崩渍。
在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原则下,希拉里在她的国务卿任内,对朝外交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希拉里等待的朝鲜变数和外交契机,直到她2013年卸任国务卿,都始终没有出现。
第六章 试水中国
—、同舟共济
在雾霾这个词尚未被正式用作气象用语的2009年,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表述来形容北京的冬日,那种沉甸甸的迷幻感,尤其是在入夜,当希拉里的波音757专机2月20日晚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冰雪纷飞,仪仗队和欢迎仪式被迫取消。身穿黑色大衣,围着红色围巾的希拉里,走下舷梯,很快就钻进停机坪上的黑色轿车,扬长而去。
希拉里想起她4年前第一次来中国的情形,回忆录中,希拉里说“那是她人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位“第一夫人”的首次亮相,却有点口不择言,不知所云。“妇女权就是人权,人权就是妇女权。中国官方对此反应冷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不点名地批评希拉里,“某些国家的某些人”提出了\"毫无根据的评论和批评\",“这些人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国内问题\"中国媒体大多只字不提希拉里的访问和发言。
在国务卿专机上,希拉里对随行记者团表示,人权问题当然是会谈内容的一部分,但并非焦点所在,全球经济问题才是重点。
中国之行是希拉里第一次验证其所谓“巧实力”外交的机会。
在正式的官方会晤之外,希拉里不失时机地提出要通过网络和民间外交的手段,推出中美关系多层次广泛接触。希拉里接受了《中国日报》的网络采访,约有1000万中国网民观看了网络直播。在美国大使馆,希拉里会见了中国部分主张女性权利的社会活动家。在星期天即将离开北京之前,希拉里在北京海淀教堂出席了礼拜。
中国政府以开放的姿态对希拉里的这些“额外”要求均给予满足,对于这位国务卿新官上任烧岀来的\"巧实力\"之火,对于希拉里倡导的对华外交全方位、包容性接触的理念,以及口无遮拦地“人权争议靠边说”,中国人也在冷静地观察。
二、世博会
希拉里很快就找到了另一个对中国展示“巧实力”外交的机会。
在上海黄浦江畔,2010年世博会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各大主题馆和国家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唯独中国馆旁边一块6000多平方米的空地,依然在静悄悄地等待它的主人,\"坊间传言\",那是留给美国国家馆的。
在这样一个展示国家崛起形象的世界级盛会上,中国对于美国国家馆的期待是不言而喻的,之前曾通过多个外交渠道向美方发岀邀约,一个月前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访华,中国已经提岀美国参与世博会的问题,此次希拉里来访,世博会更成为中美会谈的重要议题。
回国后不久,希拉里开始积极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募款的行动。2009年3月,希拉里访华后一个月,她开始给上海的美国简会写信,希望他们从爱国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自己在中国的商业利益,积极参与世博美国馆募款。
第七章 围堵南海
一、送给越南的大礼
距离1975年4月西贡美国大使馆那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撤离行动35年后,希拉里以国务卿的身份再度重返越南。
2010年7月22日,希拉里的专机抵达河内,在连续一周出访阿富汗、巴基斯坦、韩国之后,希拉里终于抵达了此轮外交之旅的最后一站越南,出席美越关系正常化15周年的纪念活动。
在希拉里看来,越南是美国在南中国海制衡中国的“战略抓手\",利用越南介入南海冋题,参与东亚合作:分散和影响中国的注意力,以达到恶化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