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俞敏洪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04212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732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俞敏洪的奋斗史(套装共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俞敏洪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初出茅庐

缘起:我为什么离开北大

我为什么选择从出国考试入手

如何招收第一批学生

小班模式为什么会变成大班模式

为什么我要备几乎所有的课

为什么第一个“造反”的老师是数学逻辑老师

最正确的领悟:优秀老师等于一切

我和其他老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

第二章 试水江湖

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有着怎样的合作机制

要成功就得死磕:新东方的第一张办学许可证

和竞争对手的较量:人才聚集+流量入口

竞争对手砍伤新东方员工

品牌传播:饥饿营销+顶级产品

励志的象征:冰块教室与蜡烛课堂

留学,还是做新东方,这不是个问题

游走加拿大、美国,拉徐小平、王强等人入伙

机遇和风险:邀约被拒绝

第三章 创业维艰

家族成员一起创业的利与弊

“原始合伙制”奠定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各占一摊:业务划分

鼎力互助与利益分配

包产到户激发的潜力与局限

如何从家族企业中走出来

发展的制约:相关法规不明朗

险些没命: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朋友同学一起创业的利弊

新的力量加入新东方

第四章 风云变幻

没有良好的公司结构,业务就没有了载体

成立公司:一场咨询引发的新东方变革

合伙人之间,股权如何进行分配

从合伙人到股东,再到职业经理人,一场艰难的历程

定心丸:给股权定价

引进外部投资人的是是非非

我是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变革中职位的起起伏伏的

卢跃刚对新东方稳定起到的作用

第五章 雾里看花

和ETS的是是非非

新东方和ETS的战略合作是如何达成的

新东方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太受内部争执的影响

回到新东方领导岗位

新东方分校发展:个人发展与组织规范

老虎基金进入新东方

胡敏、江波的退出和新东方VIE的设立

第六章 走向国际

我对新东方去美国上市的矛盾心理

我是如何寻找到优秀CFO的

新东方启动上市进程

不做假账:新东方最珍贵的传统

国家部委文件的出台,新东方上市提速

10天路演,新东方成为“抢手货”

敲钟的那天,我做了些什么

中关村管委会出资为新东方庆功

第七章 承前启后

老股东退出,新生代崛起

生源的改变,促使新东方业务模式发生变革

泡泡少儿:新东方有了全新的年龄层次

教学管理部成立,新东方有了产品和教研的全国指导

教学管理部拆分为五大项目中心

前途出国咨询是如何起来的

新东方在线,发展过程中的是是非非

大愚出版,为新东方品牌助力

第八章 瞻前顾后

新东方业务布局的亮点和失误

新东方的电脑培训业务为什么做死了

为什么新东方在10多年前就开始做家庭教育

新东方优能业务的发展和一对一业务的兴起

为什么要限制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发展比例

竞争对手给新东方带来的利与弊

新东方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于教育的介入

新东方上市后走过的弯路

第九章 回归本质

浑水公司攻击:新东方的应对策略

试错:盲目营销和开校区不是做培训的好方法

屁股决定脑袋:新东方考核机制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新东方的迷茫与探索

坚持教学产品和教学质量,新东方的再次崛起

重视教学管理部,发挥总裁办公会作用

情怀和人文精神是新东方企业文化的核心

新时代变革:以科技为驱动力

第十章 自我剖析

从大学老师到上市公司创始人,我的点滴成长

我的个性如何成全和阻碍了新东方的发展

我的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了新东方的发展

新东方的人为什么会有创业基因

如何看待人才的流动和发展

做人做事的核心要素:诚信、坦诚和信任

与政府官员打交道:坚持原则做事情

我的未来不是梦:为孩子们的成长全心服务

附录 新东方发展大事记

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场景和故事。通过场景还原,总结我的经验教训,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坦诚地与大家讲述我曾遇到的问题,帮助跟当初的我一样的创业者、年轻朋友,回避掉一些坑,让他们尽可能获得一些参考,哪怕一点点。

序言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讲新东方的成长历程,那么我会说,新东方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4个世纪,快要迎来而立之年,这对于新东方来说,是一个既趋于成熟又继往开来的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回顾新东方一路走来的历程,重新理解新东方的发展轨迹与文化,别具意义。


这20多年来,新东方走过了非常多的艰难时刻,也遇到了很多发展机遇,从一家小小的培训机构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一路砥砺前行,到今天依然在中国民办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教育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教育行业创造自己的事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所以,我想总结一下新东方过去2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为大家提供我在教育领域创业的思考。所以,这也是我讲新东方成长历程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本书里讲什么


新东方在教育领域还没有《公司法》、没有《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时候就开始,一路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在美国上市的教育集团公司,虽然不是中国最大的公司,也为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领域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样本。


同时,我也希望我在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能够帮助大家绕过各种陷阱。所以,我抱着一种坦诚的心态,毫无保留地来跟大家讲述新东方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节点所遇到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以及我的个性,包括我个人的决策能力是如何在新东方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正面或负面影响的。


所以在本书里,我要讲述新东方从0到1的成长历程——从我自北大辞职开始创办新东方,一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这里面包含了我的创业心得、成长心得、管理心得,以及新东方结构变化、组织变化的心得。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公司的创业过程,看到一个创业公司成长为一个上市集团公司的组织变革过程,看到人才替换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一个公司不断发展、不断变革、不断突破、不断尝试,以及不断失败也不断地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本书里,我不会讲系统的理论知识,因为我相信场景以及故事会有真正的力量。通过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的还原,能够让大家体会自己所在的创业公司是不是有过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故事,以及我用过的解决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可以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参考。


当然,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也是不断进步的,每一种方法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场景的局限性。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待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时,也要多思考一下,不能照搬照用。


同时,在过去这些年中,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也投资了不少创业公司。从这些创业公司中,我也看到很多共性问题。所以在本书里,我也会把我的投资心得、对创业者所碰到的共性问题的理解,以及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方案,分享给大家。


从中可以收获什么


如果要问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收获什么,我觉得是以下几点:


第一,你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从北大出来,创立新东方的时候只有30岁,到今天我已经50多岁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一个从三十而立到事业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过的各种甜酸苦辣,以及我的心路历程,也许对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二,你会看到一项事业的成长历程。新东方从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做起,如今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到今天依然在中国民办教育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你会发现,它的利益分配制度和组织结构变革、高科技对它的发展历程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对它的成长的影响,每一点都可以掰开揉碎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新东方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第三,大家可以看到团队合作和发展的经验。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干出来的。从新东方创立到今天,我依然是新东方的领导者,但是,是新东方太多太多的人才,跟着我一起才把新东方做大、做好的。所以,如何管理人才,如何跟合伙人搞好关系,如何进行利益分配,这些都是新东方反复经历的,而且这个过程是要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


第四,你可以收获跟社会的各种组织、系统打交道的经验。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跟社会的各个系统打交道。比如你创办公司,就要跟工商局、税务局打交道;在拓展业务时,你就要不断地跟竞争者以及合作者打交道,甚至要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当走向国际时,你还要跟国际机构、国际投资人打交道。总而言之,这里面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从创始人内部的关系到跟社会系统的关系,再到跟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契约关系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曾在新东方出现过。我们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解决方案的。我想,这也许能够给广大创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当你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时候,一定是把它跟你的理想和价值观连在一起的。在纵观新东方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大家一定会发现一条暗含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新东方这群人到底在坚持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理想和价值观,在这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我想你读完本书,一定会有所感悟。


适合谁来看


这本书肯定是适合教育行业的创业者的。因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一定会遇到很多跟新东方同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读者远远不止教育行业的创业者。


因为创业和管理企业都是相通的,不管你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去看一个人、一个组织从零发展到行业巨头的过程,一定对你有某种启示。所以总体来说,本书适合所有想创新、创业的人。


此外,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讲成长的书。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进大学的时候,就能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了解发展。所以讲述新东方的成长历程,是让大学生提前知道他们想知道的,让他们知道创业、企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便更好地在上大学期间确定自己未来是否可以创业。因为你会知道创业的过程原来是这样的,并判断创业是否可以跟自己的个性相匹配。所以你可以思考:我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俞敏洪,或者下一个马云?


还有一点,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希望能够激励一些挣扎在困境中的朋友。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新东方的校训和励志文化,但并不知道校训中的那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我在什么情境下写在笔记本上的。也许很多人可能会想“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太危言耸听,但我想说,这就是真实的创业历程,成功并不能掩盖我们曾经遇见的困难与困惑——现实总是比电影更精彩。这就好似我曾在北大做分享时提及的一个例子,蜗牛虽然不能像雄鹰一样一下飞到金字塔顶,但是它的坚韧,照样可以带它看到更高的风景。


总而言之,希望我的这些感悟和思考,能够对所有成长中的年轻人,但也不仅限于年轻人,有所帮助,哪怕一点点。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加油。

c1

在北大工作的时候,我就进入了教育培训领域。那时,我的年龄跟现在的很多创业者差不多,二十七八岁。我为什么离开北大,又为什么选择从国外考试入手?我是如何招到第一批学生的?在我创立新东方之前,全国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都是小班模式,为什么新东方采用了大班模式?作为一名老师,我为什么要备当时新东方开设的所有课程?为什么新东方第一个“造反”的老师是数学老师,而不是英语老师?我和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这些,都是我想在本章与大家分享的。

缘起:
我为什么离开北大


首先,我要讲一下当时的“出国热”。我记得1980年我到北大读书的时候,同学中还几乎没有出国的。但是到了1982年,我的大学同学中就有离开北大跑到国外去读书的了,因为那些同学有亲戚在国外,愿意资助他们。此外,我们英语专业的同学也可以读西方的书,看西方的电影了。同时,我们开始跟外国人有了直接的接触,比如北大英语专业就有两个外教在教我们英语。那个时候,出国潮还没有兴起。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参加了一次没有经过备考的托福考试。当时,老师抱着一种玩的心理,说“你们考着玩一玩”,所以我们就参加了那年的托福考试。我记得我考了520分,而当时的托福考试满分应该是673或者677分。大学毕业后,我们班的同学几乎全都被分配到了国内的单位,从政府机关到中学、大学,没有几个出国的。1986年以后,国内突然就兴起了出国的热潮。


1988年,我身边的朋友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出国了。我想,如果一直留在北大教书,不出国进行深造的话,那么我会在未来的世界失去机会。所以在1987年、1988年的时候,我开始准备自己的出国考试,包括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由于我是学英语的,所以托福考试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些,我复习了两个月就考了673分,这在当时算是非常高的分数了。因为当时跟我一起考的英语专业的老师大概只考了580分。紧接着,就是GRE了。这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我的数学相当于零分水平,所以我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考试要求的数学和逻辑题的复习上。好在我的词汇考得相当不错,最后我的分数虽不算特别高,大概700分——满分是800分,但也算是不错的成绩,因为当时中国考生的平均分是400~500分。


考完了托福、GRE之后,我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精心准备出国。大概在1988年下半年,我联系了二三十所美国大学。当时,我对这两个专业颇感兴趣:一个是比较文学,另一个是国际关系。于是,我就沿着这个思路联系了一些学校。原本在1989年的时候我还在努力地跟美国的大学联系,并尽力让自己能够拿到奖学金,以准备出国。因为当时美国的大学给中国留学生发放的奖学金少得可怜,但我觉得作为北大的学生我应该还是有机会的。但后来,由于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我就完全把出国的事扔到一边了。等到情况稳定,已经是当年的6月了,美国所有大学的奖学金发放以及招生录取已经完毕。而且,我当时的心思确实不在出国上,就这样把出国的事给耽误了。


紧接着,我在心理上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修复期。修复期过去以后,由于没有奖学金,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不得不靠自己挣钱去美国读书。就这样,出国考试也考过了,也没事干了,我就等着第二年继续联系美国的大学。同时,我还在北大继续教书。教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教的都是和原来一样的内容,每个星期只要上八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当时,我在北大拿的工资比较低,想靠工资出国留学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有了自己出去挣钱的想法,就开始参与一些培训机构的托福、GRE课程的教学工作。就这样,我每个月有了一两千元的收入,比在北大的工资高出了差不多十倍。所以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让我感觉如果去参加培训班教学的话,会挣钱更快。


但后来,我又觉得参加培训班教学还不如自己开培训班来钱更快,所以我就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托福培训班。这个托福培训班实际上是没有工作人员和证照的——当时我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办证照,而且我那时还是北大的正式老师。但招生并不困难,一是因为我还在北大当老师,二是因为打着北大的招牌,所以有二三十个学生来班内上课。


当时,我北大的学生也帮我贴广告,我们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老师和学生开培训班的联盟。这件事给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做生意的本事。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这一点从我家乡江阴现在有近50个上市公司就可以看出来。


但我们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证照。因此,我们做事情就不能光明正大,而且我还是北大的老师。当时,北大也有托福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是北大老师,尤其是英语系老师的业余收入来源。而我开这个培训班就等于在抢北大托福培训班的生源,因为学生到我这来上课,那边的学生就会相应地减少。所以北大的领导就找我谈话说我这样不行,因为我是北大的老师,不能跟北大抢生意。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北大的培训班,我也不能去讲课,也不让我去讲课,所以我说我还是愿意开我这个培训班。后来,我跟北大的领导发生了一些争执,甚至是冲突。最后,北大给了我一个行政记过处分。我的行政记过处分被贴在了北大当时著名的三角地,贴了整整一个月,也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个星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名,有人在北大看见我会说:“你看,那个就是被处分的老师。”当时在北大已经有一些学生上了我的课,认识我了,所以出现了这样很有意思的一幕。


本来我还是想留在北大的,因为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出国留学,留学成功以后,比如到国外读了博士,回来继续在北大当老师,图一个安逸的生活。对我来说,每天早上读读书,在未名湖边散散步,是很舒适的生活。而且当时我已经结婚了,就图个安稳。


但是我突然发现,被处分以后我在北大有很多方面都落了下风:比如分房子,当时国家还是分房子的,由于我受过处分,就轮不到我;北大要派人出国进修,也轮不到我。有人会对我说:“你看,某某没被处分,跟你同样的资历,都没出国进修,怎么能轮到你呢?”我发现在这个体系中,被处分这件事情在那段时间甚至终生都会给我带来很大影响!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我在北大已经落了下风,而且工资还那么低,不如离开北大出去教书,挣的钱会比现在多很多,而且出去以后我再开培训班,也不会有任何人给我处分!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在北大过得不如意,还不如自己主动离开。


所以在1990年的时候,我向北大提交了辞职报告,然后用一辆三轮车从北大宿舍拉上了我的所有家当离开了北大,到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住。当时,北京还没有什么可以出租的公寓房,所以我就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这间房子在北大西边一个叫六郎庄的地方,尽管六郎庄这个名字现在还在沿用,但村庄已经被拆掉了。就这样,我毅然离开了北大,这是整个事情的缘起。所谓“初出茅庐”就是我离开了北大。但是,也正是因为离开了北大,离开了北大的庇护,才有了后来自己不断前行的事业,才有了新东方翻天覆地的发展。所以,这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人挪活,树挪死。”离开北大的时候,我内心还是很凄凉的。但是今天看来,凄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虽然我离开了一个让我感到极其安全的舒适区,走进风雨之中,但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我为什么选择从出国考试入手


从北大出来以后,我很自然地要开始自己的事业,继续着手创办培训班。因为我当时已经考过了托福、GRE,对这两个考试非常熟悉,所以就决定从托福和GRE的培训开始做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发现尽管国内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更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考托福和GRE出国。这就意味着,参加英语考试的生源比纯粹学习英语的生源要更加充足。所以我最终决定,从出国考试开始做。后来我发现,这一决定十分英明,因为我要是只从英语培训开始做的话,到最后我的培训班可能就是一个小型的英语培训机构。正是由于我当时隐约地感觉到了出国考试培训将会变成中国的一个热门培训,并且出国人数每年都会越来越多,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觉得从托福、GRE入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这两个考试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难的,尤其是GRE。坦率地说,连北大的老师也没有几个愿意去教GRE的,因为教GRE的基本要求是你的词汇量得在两万左右。那时,没有几个人会吃饱了撑的背两万个词汇在那放着,而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吃饱了撑的没有事干的人。因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那一年,我在医院没事干,就一边读书一边背了很多单词。所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掌握了接近两万的词汇。后来,我在北大又当了六年多的老师——在北大当老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北大的学生本身非常聪慧,而且中间的黑马也非常多,所以我不得不时时做好学生向我挑战的准备。就这样,在北大的六年间,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实际上是当时北京教GRE教得最好的老师之一。甚至不夸张地说,我是京城GRE词汇第一老师。


就这样,我教授这两个考试实际上是有了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也就是说,我不会遇到别的跟我教得同样好甚至比我教得更好的老师,来跟我竞争。由于我参加过这两个考试,再加上自己的不断钻研,对这两个考试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把握。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出来以后招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北大、清华,因为中国的出国热就是从北大、清华开始并蔓延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的很多学校、研究生院都知道北大、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所以只要北大、清华的学生申请,基本上都有希望被录取。紧接着跟进的,就是复旦、同济、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所以,这些学生之间就产生了竞争,他们需要在托福和GRE中比别人考得高,于是这些学生就变成了我培训班里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名牌大学,并且都是奔着出国来的,所以刚好跟我的教学水平和内容契合。


此外,这些学生本身的基础也非常不错,所以很容易被教出高分来。一旦他们被教出高分,会反过来对我培训班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甚至说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时,我并没有抱着要在国内一直开培训班的想法,甚至那时这个培训班都不叫新东方,就是一个培训班而已。我个人的想法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希望自己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重新考托福、GRE,以后自己也能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或进入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能够出国读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非常愿意跟我的学生打交道,因为这样我可以认识一些非常聪明、有才华的人,未来到了国外也可以跟他们变成朋友。这就是尽管那时英语学习在中国也还算火,但是我要从这两个出国考试入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招收第一批学生


创立培训班时,我已从北大出来,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我该怎么招生。因为在北大的时候,我毕竟带着北大的光环和声誉。而从北大出来以后,“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当时是不可能有人知道的,也是不值钱的,所以用我个人的名声来招生是行不通的。而且离开北大后,我也没有任何办公地点,最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中关村二小的一间小破房子。那间小破房子,下雨都会漏,总共也就20平方米,而且要在一个小巷中拐十八道弯才能进去。在那个地方招生,都会让人觉得是骗人的。有学生真的来了,本来是要报名的,结果一看那个招生的破地方,拿着钱又跑掉了。就这样,招生成了我的一大难题。我到处贴各种各样的招生广告,甚至把广告跟马路边上的性病广告贴在一起,但是来的学生还是非常少。因为当时附近都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蛮挑剔的。尽管有几个北大学生认识我,报了名,但是这几个学生还是凑不成一个班。


当时,我想:必须要想办法吸引学生。大家都知道,现在各种网络发展获客都是靠发各种免费的东西,创造免费流量入口。其实,我当时想到的也是这个路子,既然收费招不来学生,不如先搞免费的活动。我把托福、GRE试卷研究透了以后,给学生讲课,于是就有学生来听免费的讲座和课程。在讲课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学生除了听我讲题目,还非常喜欢听题目之外的一些知识和内容。所以,这成了今天我,还有其他新东方老师讲课的底子和基础,就是如何用知识加上其他的幽默或励志的故事让学生愿意来听讲座。当时,我们也没有办法租到好的场所,因为当时像大教室或者会堂、中关村礼堂这样的地方,月租要好几千元——现在要好几万元了。我那时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所以我前面几场讲座干脆用的是中关村二小的操场。当时没有任何音响设备,我就在操场上扯着嗓子给学生喊。


结果来的学生还不少。我记得第一场讲座就来了100多人,这在当时是个巨大的数字。当然,这跟现在一场讲座能来几千人、上万人不是同一个级别。但是当时,这100多人听完了,觉得很好,可能就有十个八个留下来报名,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低的获客成本了。


今天,很多互联网教育公司的获客成本依然非常高,一个交费客户的成本大约为3000元或5000元,甚至更高。但是当时,我的获客成本几乎为零,因为操场是免费的,我自己讲课也是不用钱的,如果学生听完课以后愿意报名,那就等于我白得了学生的报名费。为了帮助学生解答有关出国各方面的问题,我把讲课内容分成了几个主题,比如托福的学习方法、GRE的学习方法、单词的背诵方法,还有出国的注意事项等。这些内容加在一起是非常密集的。我把这些内容研究透了以后,再加上一两个辅助老师,短短时间内就进行了几十场讲座。


除了这几十场讲座,我还开展了一系列免费活动,包括免费为学生录制磁带、免费为学生提供出国咨询。当时,培训班没那么多学生,我也没那么多事情,所以坐在报名处的时候,学生有问题我就跟他们聊,甚至有时候我还会请学生去吃夜宵,通过吃夜宵来跟他们沟通,增加他们对我的信任。就这样,我逐渐吸引了不少学生来我这上课。一个学生上过课以后,就会告诉另一个学生:“那个老师讲得挺好的,我们一起去上课吧。”当时还有过这样的现象:一个班招生的时候只有20人,但是等到这个班结束的时候就变成了40人。为什么会变成40人呢?就是因为那20人不断把自己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