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把心揉进红土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把心揉进红土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把心揉进红土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把心揉进红土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陶正明,李爽译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书籍编号:30504344

ISBN:97875500216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7151

版次: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把心揉进红土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八一精神军人魂(自序)


我在江西工作三年多,有三个很深的感受。一是回家的感觉。没有江西,就没有共产党的今天,没有新中国的今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二是寻根的感觉。军旗升起在南昌,我们解放军的根在这里。三是感恩的感觉。没有南昌这座英雄城,没有江西这块红土地,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江西人民是我们的大恩人,知恩就要报答!


二〇一〇年七月,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紧接着中共中央批准增补我为江西省委常委。我知道在军队领导岗位上这是我的最后一站。当时南京军区空出三个正军级政工位置:军区联勤部政委,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委。许多同志都猜测我会去这三个位置中的一个,纷纷祝贺我。因为两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驻地环境好,经济条件好,生活基础好。谁也没想到我会到江西当省军区政委,因为当时江西省军区有政委,才刚刚上任十个月。但我心里拿不准,我知道在干部去向安排上经常有许多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果然,事情的发展完全在我预料之中,领导找我谈话说,我们党委经过认真考虑,决定你到江西省军区工作比较合适,还讲了一大堆理由,又提了许多殷切的希望。不少同志听到这个安排,有的摇头,有的叹息,也有的为我抱不平。本来升为正军,是件喜事,听到这样的安排后却很少有人祝贺我,因为江西在南京军区范围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时也是唯独没通高铁的省份。而我又在一军,十二军,浙江省军区工作过,从基层、机关一步一步地干过来的,在副军位置上整整干了七年。个中具体原因到如今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与当时的大气候是有关系的。


浙江省委和浙江省军区给了我最高的礼遇。临行那天,省军区首长,司,政,后,装四大机关所有在家的干部在公路两边列队欢送,我一一与他们握手道别,他们几乎都是一句话“首长多保重”!刚到江西报到第二天,浙江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赵洪祝同志专门派人打来电话说,老陶走得太急,连顿饭都没在一块吃,请他辛苦一下回来一趟,我们班子成员好好聚一聚,送送行。我赶回去了。晚饭前,洪祝书记拉着我的手,说了许多鼓励祝福的话。第二天我又赶回了江西。


江西,我并不陌生,在这之前,我去过上十次,有的是开会学习,有的是探家训练路过。印象最深的有四次。第一次是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在一军组织处,我们到中越边境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还击轮战,专列停留上饶、鹰潭、南昌等站,当地领导和人民非常纯朴实在,我们十分感动,许多同志说老区人民就是不一样,一点不做作,不玩假!第二次是一九九三年初冬,我在一师任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组织代号为“成功三号”的演习。万人千车开到上饶地区,师部住在方志敏的故乡弋阳县。我们在政治教育中,组织部队学习方志敏的事迹,邀请烈士后人讲传统,我和全师官兵印象非常深刻。第三次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上旬,九江长江大堤决口,上级命令我们一师部队连夜从浙江赶往九江现场,和兄弟部队一块奋战五个昼夜堵住了决口。在后来严防死守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师领导睡在船坞的甲板上,长江边上气温高,铁板滾烫到深夜,蚊子小咬嗡嗡叫,没有办法挂蚊帐。部队比我们更艰苦,可没有一人倒下来!第四次是二〇〇六年夏天,我任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到井冈山参加军区的读书班,路过南昌住在省军区阳明宾馆,第二天上午参观了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下午赶往井冈山。尽管我们一军的创始人贺龙元帅是八一起义总指挥,朱毛会师的故事也耳熟能详,但什么叫震撼心灵,什么是刻骨铭心,这半个来月在南昌和井冈山的参观,读书听报告,才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种难忘的情感,我眼眶里经常噙着泪水,脸颊上经常发热滾烫!


井冈山的精神,八一起义的精神,有许多精辟的总结和概括。我的理解就是八个字“信念坚定,毅力坚强”。这八个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两条腿,信仰的力量有时是超出人生理极限的支点和力量。我曾经有幸在一军、十二军两支部队工作过。这两支雄师劲旅,是共产党军队的精锐。一军有个硬骨头六连,凭着“四过硬三股劲”的精神,曾被统帅部两次命名,毛主席曾六次亲切接见。十二军有个英雄王杰,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名言,被毛主席多次引用,激励亿万人民。一军还有两个“一把手”的指挥员:政委余秋里(江西吉安人),师长贺炳炎。他们都在长征中负了伤,一个只有右手,一个只有左手,截肢手术时没有麻药,没有制式手术刀,硬是用农民家的锯子拉断的。他们图的是什么?又是被什么力量支撑着?我在十二军负责编纂军史的工作,看了许多英雄壮举。老前辈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作为后续增援部队,坚守时间长,打得异常惨烈,甘当无名英雄。春节,我代表老部队去给十二军首任军长王近山的夫人韩阿姨,老军长、曾任党中央副主席的李德生,老政委、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等老首长拜年。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特别是王近山,杀敌不要命,人称“王疯子”,就是身处逆境也是敢作敢为敢担当,有个性,有血性,是天底下的第一爷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人说电视剧《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是王近山,其实,真实生活中的王近山比李云龙要传奇得多!这些彪炳史册的战将,无畏的勇士,他们的血脉里蕴藏着的就是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的精神。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精英,社会的楷模。


江西是中央红军战斗最多、鲜血浸润最多的地方,是红土地,南昌城是英雄的城,井冈山是英雄的山!江西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贡献最大,牺牲最多。我的家乡在大别山,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我出生在苏区,在革命生涯的最后时段,又到了另一个苏区,这是缘分,是自豪,更是责任!


上任后,我的第一件大事是去向老红军老首长报到。先到张元和家。张老是宁夏人,从军职岗位退下,住在南昌。他开门见山地说:“陶政委,欢迎你来省军区工作,不知你准备干多长时间?这几年省军区的领导换得太快啦,像走马灯,还没熟悉就调走了,都想到好地方去,哪还有心思工作。下次南京军区首长来了,我要给他们提意见,不能这样对待江西省军区。”我向老首长表态:“请张老放心,我来了就不走了,一直干到在江西退休!”在省军区召开的全体官兵大会上,我更明确地亮明我的态度:“我到了江西省军区,就要热爱红土地,奉献红土地,扎根红土地。”


为了更快地了解情况,我与每位机关处长谈心,抓紧时间下到人武部去认认门,见见人。一台越野车,三个人,司机、机关干部加我,从早六时到晚九时,不停地跑。到点一块就餐,过了点吃剩饭,多数时候在服务区吃。有一天到了下午一点半还未赶到目的地,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到路边老乡家里讨饭吃,老乡说只有中午没吃完的狗肉汤,半盆剩饭,我们自己动手往锅里加了一瓢水,又放了几把青菜,再将剩饭倒进去。水沸了,我们将就吃下去了。上任一百天,除了面上的工作外,我利用周末节假日,把一百个人武部都走到了,情况大致有了粗略的了解。


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我认为与我过去工作过的地方相比,江西省经济欠发达,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和自然生态相比,政治生态负面的东西多一些。省军区长期遗留的问题,多数是硬骨头。


人心齐,泰山移。幸运的是我有个好搭档郑水成司令员,他与我同乡,同年入伍,又同在一军机关和一师工作过。他人很大气,有魄力,我俩很投缘。班子其他成员对我们很支持,大家很团结。我们在一块共事,尽管身心很累,但共出了安全感,共出了和谐感,共出了快乐感,共出了成就感。


我们紧紧抠住部队风气这个关键,运用红色资源抓教育,抓首例,抓苗头,抓主官。扬善惩恶不手软,扭住顽症下猛药,反复治,使政治生态逐步朝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出干部、出形象、出效益、出典型的好局面。


在加强省军区部队建设的同时,我们与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江西省委要求每个常委挑选一个贫困县作为扶贫帮困的联系点。我拿着机关送来的表格,看到赣南石城县的收入是最后一名,我就选定了石城县。我说:“我们省军区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和石城人民一道移走贫穷,一定要把石城的贫穷帽子摘掉。”我发动官兵捐款建希望学校,结穷亲,组织县里领导到经济发达地区边学习边引资,动员认识的企业家到石城投资。退休后仍然与县里领导保持密切联系。每当看到石城的进步,我就打心眼里高兴!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是我交班的日子。南京军区政委郑卫平中将到江西省军区宣布中央军委的命令,并做了讲话。他说:正明同志军旅生涯四十二个年头,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军队,为军区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军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一位有才华、有造诣、有底蕴、有建树的高级领导干部,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对党忠诚,政治上很强,充满对党,对军队,对革命老区的真挚情怀;他经历厚重,水平很高,在两个集团军、两个省军区任过职,经历过战火洗礼、积淀了果敢、坚韧、大气、务实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善于统班子,把方向,抓大事,带部队;他崇尚事业,政绩好,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忘我,始终充满激情,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一流的业绩,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人格高尚,是很好的表率,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一身正气,求真务实,敢于担为,廉洁自律,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形象!


我听了首长对我的评价,感到既欣慰又惭愧。只有在今后的日子把这段话当尺子时时丈量自己,当镜子时时照正自己,当鞭子时时抽打自己!


我在江西工作整整四十个月。二〇一三年底我退休了,年年都会上井冈山,去瞻仰那里的峰,去熟悉那里的路,去呼吸那里的氧!去一次,前进有方向,浑身增力量!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二日

第一章
童年、家世

童年


我懂得熬的滋味。知识改变人生,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孕育成败。对我来说,身处苦境、逆境和绝境,能使人醒悟、坚毅和成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伴随我在人生征途上艰难跋涉的,是苦学、苦干、苦忍。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熬”!


我是“熬”过来的。我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三里镇黎家湾村,大悟县地处大别山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我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读书、干农活、当乡村医生。


那些年,我亲身经历了农民的疾苦。正是有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垫底,对未来遇到的任何坎坷和磨难,我都能过得去、扛得起、忍得住、背得动了。


小时候,我非常渴望读书。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我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再也无书可读了。


在小学的六年里,我先后转了陶家湾、汪家畈、四里庙、三里城4个地方上学。读书的七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饥寒交迫。


读小学四年级时,我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我常常只吃早、晚两餐,中饭有时带点食物,有时就饿着,实在撑不住了就喝冷水。


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是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大新镇,每隔一星期回家拿米和菜到学校。家里人多口粮少,母亲就给我装一升米,大概四斤,再给一毛钱的菜金。那一毛钱,是用来买豆瓣酱当菜吃的,这就是我一星期的伙食。


有时候,时间才过一半就吃光了,就去附近生产队的田地里弄点稻子、麦子,搓掉壳子用凉水冲进胃,或是拔出红薯、萝卜吃。或者提前到伙房掀开蒸笼,把县城的孩子或干部家庭同学的饭菜拿出来吃,说难听一点,就是有点“偷”的味道。由于营养不良,我十四岁的年龄、一米七的个头,体重却只有七十五斤。第一次当兵体检,刚刚称体重就被接兵干部拉了下来。


读书的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冷。我家祖孙三代八人才三间破房,家里没有地方睡觉,身为长子的我,只好每天晚上到村里邻居家借宿,冬天经常没有被子盖,从夜晚一直冻到天亮。


到三里城读书的时候,离家八里多路,冬天就穿一条单裤、一双布鞋。路上有一条河,河面有三十多米宽,水面都结成了冰,我就脱掉布鞋、卷起裤腿涉水过河,有时冰碴把腿都划破了。碰到下雨没有雨伞,只好穿上父亲干活的斗笠和棕衣。风大雨猛,等走到教室门口,全身都湿透了。老师让我把斗笠和棕衣放在过道里,等进了教室,上下牙齿还在发抖,嘴唇全冻紫了。


有一位退伍军人,送给父亲一双军用胶鞋,42码,父亲舍不得穿,让我穿。鞋大脚小,无法走路,母亲就用针和线把脚后跟缝得严严实实,才凑合着穿。这双鞋我穿了三年,又送给大弟弟。


读书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再就是累。


除了白天上学,早晚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只能等干完农活、吃过晚饭,母亲点起煤油灯做针线活,或缝补衣服,或做鞋子,或纺线织布……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个时候凑到煤油灯旁,借助微弱的光亮做功课。有时实在太困了,头一低就撞在桌子边上,碰痛了也就清醒了许多,继续写作业。


为了交学费,星期天还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山里砍柴去卖。十三岁的小孩,一天只能挑四五十斤,卖两角钱。


后来,没有书读,就回家干农活。当时,生产队安排父亲到河南信阳搞副业,类似现在的“打工”。这个名额来之不易,因为一个月下来,除了吃饭、每天交给生产队一块钱之外,自己一天还能另外分一块多钱。


因为父亲腰疼去不了,名额丢了又可惜,父母亲在家里反复商量,拿不出好办法。我看到老人焦急无奈的样子,就说老子不行儿子顶。我就去干了两次。当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五点半挑土修路,一天一百担,每担一百二十斤,少一担罚十担。


当时我十五岁,挑不动一百二十斤,充其量只能挑一百斤。相继得了感冒、疟疾,发烧不舍得花钱买药,硬是挺着,甚至非常愚昧,跳进水塘里降温,咬着牙坚持干活。不然,少干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不少好心人看我可怜,就在收工之后帮着我多挑几担。


由于那时身体还没有发育好,习惯用一个肩膀挑担子,后来养成习惯,右肩一直比左肩低。到部队之后通过队列训练,才矫正过来。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人为的伤害。


那时候农村青年也有保送上工农兵大学、提干招工的机会,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就走了好几个。


由于我的祖辈和亲戚都是普通农民,家里又穷,既没有关系可找,又没有值钱的物品可送,虽然几次推荐了我,后来都被别人给顶了。特别是有一年,县里在我们公社招干部,一共要五个人,除了我是个男青年外,其他四个都是女青年,她们两个高小,两个初小文化。结果,这四个女青年都当了干部,有的是公社妇联主任、团委书记、有的是县广播员,唯独把我刷了下来。来招干的是县里一位局长,我去问他,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当时真恨不得揍他一顿!


后来,湖北省中医学院到丰店区县第六中学探索大学教育试点,培训乡村医生(当时叫“赤脚医生”),分给我们大队一个名额。这时又有人给我出点子,让我快去找大队书记,否则又失去了这个机会。由于乡村医生不进城,还是拿工分的性质,大队书记扳着指头算,大概关系户都走得差不多了,他就满口同意了。我到湖北中医学院脱产学习了八个月。


记得我在武汉中医学院学中医期间,天天要花大量时间学政治,背毛主席著作,我还被推选为唯一的学习积极分子,当作先进被学校表彰。


眼看一天一天就这样混过去了,我心里很着急。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四诊八纲,人身上的经络穴位,中药的药名赋,汤头诀、十八反、十九畏,那么多内容都要靠业余时间学,总是学政治,如何钻研业务?


多数同学私下议论,觉得不解,少数人想当典型,表面说好!课时进行一半了,学院领导、工宣队、军宣队代表来征求意见,培训班事先指定的几个同学,拿着准备好的稿子,有的从头到尾头都不抬一直念,有的按照题目念,大同小异,都是称赞课程安排好,又红又专,突出了政治。


他们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问还有没有同学发言,我举手站起来,说:“与我的期望值相差比较远,学政治占的时间太多了。如果我们学不到真本事,回去不能给老百姓治病救人,怎么办?比如,一个人得了急病,我们要能看岀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光读毛主席的话对病人作用是不大的。”


我说到这里,台上领导交头接耳,台下也发岀各种声音。可能他们觉得太突然了,主持人宣布“今天会议暂时结束”。


晚上,学院一把手、军管会马主任(武汉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安徽金寨县人,老红军)让我去他房间,我猜想八成是为会上的事,心里直打鼓。我忐忑不安地到了门口,站在那,再也不敢迈半步!听到“进来坐”的声音,我才回过神来,跨门槛时脚不听使唤,差点绊倒。我坐了下来,首长看我的四肢还在不停地抖。


停了一会,马主任像长辈一样开腔了:“小陶,你不能在那种场合说那些话。今后要注意。”之后话锋一转,问我家里情况,学习班伙食怎么样。


过了半个多小时,马主任说:“小陶,培训内容多、时间紧,你回去学习吧。”过了个把星期,医术业务课明显多了。后来听说马主任专门组织学校开了几次会,统一了思想,修改了教学计划。


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我结业了,回到了大队。

大队卫生所


结业回到大队,我才十六岁。由于我家庭出身好,又刚刚上过学,算是“科班”出身,大队就让我当了卫生所长。我们所需要管辖方圆十多公里的地域,二十二个自然村,三千二百多人。


当时卫生所一共五个人,其中三个是坏分子:一个是地主分子,五十二岁,一个是反革命家属,五十二岁,还有一个是县卫生局下放管制的“右派”,四十六岁。就我和会计出身好。


开始,卫生所安置在付家湾,是借用一套民宅。我发现房子不适用,村民看病还不方便,就建议把卫生所和大队中心小学建在一起。于是,二十个生产队按人头分摊建房物资和费用,很快就建起了十间房,既实用又方便。


卫生所实行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五分钱。为了节约开支,少用西药、多用中草药,我就分批带着各小队抽来的人,到深山老林里采捡中草药,还用鱼腥草、柴胡等试制出了针剂和药丸。后来,我自己还学会了部分兽医、禽医技术。老百姓家里人病了要找我,牛、猪、鸡、鸭生病了也找上门来,我们也都出诊治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睡在卫生所,几乎天天都有夜诊,只要有人在外面敲窗户,紧接着喊“陶医生……”我就马上穿衣下床,随来人出诊。连大年初一也是背着药箱,奔走在田埂上,山谷中。一年下来,公社和县里都把我们卫生所树为典型。


在卫生所,我订了《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三份报纸,有人说我是神经病,还在做美梦,我根本不管这些闲言碎语!我有我的想法,一个是当学习资料,二个是了解国内外大事。第一份能知省情,第二份能知国情,第三份能了解世界。所以,每天不论出诊多晚、身体多累,我都要把这三张报纸上的文章全部读完,然后把旧报纸拿去包中药,一举多得。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离开了“赤脚医生”这个心爱的岗位,离开了大别山的沟沟壑壑!


那是一九七〇年秋天,我在卫生所干了不到两年,一天下午在出诊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双手捂着肚子,弓着腰,脸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我一看就意识到他病得不轻,就扶着他一步一步到了卫生所。


经过诊断,他可能是胆结石发作,我就给他喝了自制的排毒消炎水,扶他在床上躺下。过了两个多小时,他的疼痛缓解了,就开始和我聊家常。他是湖北省物资厅金属公司的干部,名叫黄深,广东高鹤人,转业军人,这次到大悟县招工,招工对象是城市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


他说:“我看你小伙子不错,今天帮了我大忙,只要你把大队工作做通了,肯定放你,公社以上的工作由我去做,我想办法把你带走!”我听了他的话激动不已,心想终于盼到了出头之日,可以跳出“农门”,到省城大武汉去工作了。


我当天就去找大队干部,一个书记经不住我死磨硬缠,终于同意了。可两个副书记说什么也不同意。书记只好说,晚上开全体生产队长会议决定。


那天晚上,我哭着一个队长、一个队长地恳求。他们说我们都离不开小陶医生,但有这么好的机会,也不能耽误了他的前途。医生可以再培养,可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还是让他走吧。


我听到乡亲们的这番话,扑通跪在地上给伯伯和叔叔们磕头,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


乡亲们像大山一样包容我,如慈母一样呵护我,为了我的前途,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让我更加懂得了善良淳朴的人间真情!这份亲情血浓于水,大爱铭记于心!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珍藏着这段宝贵的感情。这一切,都是激励我坚毅向前的巨大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我的父亲


三十年前,我在一军纪检办公室当主任,正月初三,不识字的父亲跟着在上海警备区的表弟到部队来看我们,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那时春运火车特别挤,从我老家湖北大悟到浙江湖州军部,汽车、火车要转五次。在河南郑州转车时,他和我表弟走散了,父亲上了车,表弟却没上去。父亲身上只有到上海的火车票,还有几块钱,再加上带给我的猪肉等土特产。他节省,在车上不舎得买吃的,就一直饿着。


火车到了苏州,不知什么原因,他下了车。


父亲除了知道我的名字,还是个当兵的外,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找到儿子的部队,他没有法子,苏州百姓听不懂父亲的话,他就凭着儿子是当兵的这一点,见穿军装的就求帮他找儿子。别人问他儿子在哪个地方当兵,是干什么的,他只会一遍遍重复,叫陶正明,当兵的。这样简单的信息,别人如何帮得了他?


严寒的冬天,雨夹雪下个不停,父亲不停地走,走了一天一夜,不断地到处打听。第二天下午,他看到有个军营大门,当兵的拿着枪站岗,他立刻像遇到救星一样,赶紧请战士帮帮忙。由于父亲的信息过于简单,又是个农民穿着,加上湿透的衣服,背上的布袋,哨兵只当他是个上访者,或是讨饭人,或是精神病患者!几次驱赶,父亲就是不走,父亲认为在这里踏实,因为是部队,有当兵的站岗,儿子就能够找到。天黑了,别人晚饭都吃了,父亲还在墙边蹲着,嘴里不停地说,我找我的儿子,他是当兵的!


事也凑巧,这个部队是军炮兵旅。旅政治部陈副主任正好坐车回家,父亲知道坐小车是当官的,就去拦车,车停了,父亲大声叫,我要找儿子,儿子是当兵的。陈副主任问父亲那里人,儿子叫什么名字?父亲回答后,陈副主任立即指示值班室电话联系上了我。我和家人正在为走失的父亲焦急万分时,突然听到电话那头父亲那亲切而熟悉的声音,顿时又惊又喜又难过!


陈副主任立即通知组织科(师以下纪检部门设在组织科)林超科长。因天太晚,苏州到湖州的公共汽车已经停班,林科长把在家的干事全动员起来,派人把父亲接到招待所,叮嘱伙房做饭,并搬来煤球炉子,帮父亲烤干衣物。


不一会,父亲吃上了热腾腾的肉丝面。这一夜,尽管卧室、床和铺盖是他有生以来见到最漂亮最舒服的,尽管他两天两夜未合眼,但他想儿子,想媳妇,想孙女,还是睡不着,不停地起来看窗户外天亮了没有!


第二天一大早,林科长陪父亲吃了饭,把父亲送到长途汽车站,买好票送上车,目送汽车远去才离开。


我和家属早早赶到湖州市长途汽车站候着。父亲下车看到我们,顿时满脸笑容,连声说:“你当兵这么远,这一趟真是怪难的,你们快去谢谢那几个领导。”我连忙从父亲肩上拿下包裹,背起来,带他回军部家,妻子去帮父亲买帽子、衣服。


到了军部,女儿见了爷爷有点陌生,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爷爷,她发现了我俩长得像,幼小的心灵一下子知道了这是自己的亲人,是爸爸的爸爸呀。她扑进爷爷怀里,哭着说:“这几天,爸爸妈妈天天念着爷爷,担心你走丢了,我没有爷爷了!”女儿哭了,父亲哭了,我也哭了!父亲用手抹干脸颊上的泪水,对女儿说:“孙女乖乖,你要好好读书认字,你爷爷就是家里穷,从小没上学,是个睁眼瞎,来找你们才吃了这大苦。”听了父亲的几句话,女儿不哭了,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她读书从未马虎过,这是最值得爷爷骄傲的!


妻子把父亲的衣服买回了,又带他到军人服务社澡堂洗澡,然后换上新衣服。人靠衣装马靠鞍,父亲一下子年轻了许多,驼背也伸直了一些。


我们陪着他到湖州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是他有生以来留给我们珍贵的唯一的相片!


父亲劳作惯了,闲不住。吃完中饭,他就帮我种菜(那时工资低,军部在乡村,我们种了几块地)。种好菜,又到处找活干,我说你歇歇吧。等我们上班了,他看警调连战士在打扫军部大院,便去和战士们一块干,铲杂草、通水沟、扫树叶。战士们开始不让他干,后来知道是我的父亲,就主动给他水喝,拿毛巾让他擦汗。


他每顿吃饭,掉在桌子上的一片菜叶、一粒米饭,他都用手拾起来放进嘴里。他从老家带来的猪肉,在路上耽搁时间长,有些变质,散发着异味。他说,你们不要吃这个,吃新鲜的,我来慢慢吃。每顿吃饭,他总用这猪肉醮些辣酱,一块一块吃得那么香甜。我们用筷子去挑,他连忙把那只碗端开,说,你们肚子受不了,我不要紧的。我们喉头发硬,但也不能当他老人家的面难过!


星期天,我陪他到杭州去玩。第一站看西湖,听说景点要花钱买门票,他说,这有什么看头,不就是一个大水塘吗,我们老家哪个湾子没有?不过,这个塘大,塘边上栽的树、花、草,比我们那里的塘边好看。一听说到了岳王庙,他主动要进去看。他仔细端详着岳飞的坐像,对我说:“我从小就听说书的,最爱听杨家将、岳飞传。岳飞也是个当兵的,他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几个字。”我带着他去看那四个字,他突然冒出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