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黄建南,邱学凡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505751

ISBN:97873091229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072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Preface

我1945年在中国闽南地区出生,祖籍温州,母亲怀我的最后阶段由老家辗转到父亲部队驻地,我就降生在那。我5岁以前,父亲停止了约15年带兵打仗的军旅生涯,到南京及上海安定下来并工作了几年。在这短短的几年内,身为温州人的我,到访过温州但一直都没有在那生活过。由于当时仍处于国内战争时期,我身不由己, 5岁那年和家人又由上海途经厦门到了台湾,和近200万来自大陆的人们一样,在台湾度过了人生最初的20年左右的时光,并在那里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教育。由于想改变自己,我在24岁时又和许多当时的年轻人一样,远渡重洋到美国求学深造,期望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没想到这一去,我便在那成家立业,自己的国籍都归美国,整个时间跨度接近4个十二年之久。我在最近的40多年里还搬了近20次家,其中包括到香港居住了4年,而职业的跨度从原先设想在制造业的工厂工作改成进入了金融领域,并在服务社区之余又跨入了美国主流政治圈,短暂地进入美国政府及美国的政党工作。


我的人生也因为这样的经历而走到了一生的高点,但也因此而经历了从高处摔下来的过程。在经过一番修身养性后,我在自己甲子之年作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那就是在我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在自己的出生地,在自己的母国多待些时间,因为我以前待在那的时间很少。中华民族的人口曾经占人类的几乎四分之一,我要尝试为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为他们作自己微薄的贡献。


我这次在人生的大十字路口作决定时,又再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挣扎了很久。为什么我不选择在甲子之年后陪着老伴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呢?就是想要做事,也可以在美国为老人社区做些事呀——这样离家也近一些。甚至还有同学问:既然你人生的初期在台湾度过20年,台湾对老人的服务也好,医疗保健齐全,台湾当局也认可双重身份合法,为什么不回台湾呢?我最后之所以选择到大陆来,是因为大陆地区的中国人占整个中华大家庭的人数最多,地域最大,同时更是因为这个地区中的人们最有能力及机会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曾经处于人类文明高峰的民族,再次复兴。在这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分子都必须作出贡献,必须把这作为我们的责任。也唯有当我们对世界作出贡献后,才能使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人群对我们尊重,同时使我们在返回世界文明高峰的过程中,走得更好更扎实。


处理与13亿人有关的事必定很复杂,到底什么原因让我们由历史的高点滑落至低点,虽然近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一个极端贫困的阶段很快地走到另外一个很好的境地,但还是有许多人仍需要已经有成就的人去帮助并提携他们一把。30多年来,虽然一代人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面对未来,如何唤起下一代人好好地承接并为他们指好方向,鼓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因为传承工作做不好会带来使前人开创的事业功亏一篑的风险,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走过人生70岁的我,对以往的日子总有些回顾及思考,虽然会发现一些可与人道的乐趣之事,但有些总结难免是由令人心酸的经历产生的。正如古人所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但无论如意不如意,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可以拿出来与人分享的,这种做法的效果是正面的,可以帮助人少走弯路,帮助他人在短暂的人生中节省宝贵的时间。


我经常说老天爷是公平的,很少人一世坎坷潦倒,但也很少人一世平步青云。人生总是有上有下,显示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也说明了当我们处在人生高点时往下滑的几率会愈来愈高;当走在低谷时,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的话,往上走的几率也会呈现出来。这成了一个“自然规律”。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如此。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类似的兴衰故事及例子。


人生有起伏是正常的,如何处理起伏却是关键,妥善处理就可能让“起”的过程更上一层楼,或者减低“伏”的几率,或者遇到“伏”的时段将之缩短乃至使其可以掌控。人生本来就是一出舞台剧,每个人都有他可以扮演的角色,但角色的大小与所处的环境格局有关,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我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扮演着“边际人”的角色,在祖籍温州人当中自己是边际人,在台湾的20年里也处于边际的位置,到了美国这个民族大国中,我更成了少数群体的一分子。如今多年在中美之间穿梭,自己更成为边际的边际人。虽然如此,这不代表我作为边际人就不能具有正面的功能,也就是说自己虽非主流而是边际人,但一样可以做很多正面的事,就这一点而言,如果我能对很多人产生鼓励作用,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这本《上下人生》的书涉及上述的很多事情,它采用了两代人对话的方式,涉及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及正确的思维。有了好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再妥善地利用好我们人生中的宝贵时间,保持健康的身心,积极有效地规划好人生的各个阶段,才有更高的几率创造出自己的灿烂人生,从而不枉此生。


我和邱学凡先生的结识源于十多年前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虽然我们都属于温州籍,但我祖籍是温州永嘉,而他是温州苍南,两个人的母语方言是不同的,我们的相遇应属缘分吧!我们的组合不是像传统“父与子”的两代人组合,也不是学校里“师与生”的组合。我几乎每个月都在中美间穿梭,他却经常在国内外到处跑,而且我们的生长环境及背景都极大的不同,但我们经常保持接触。邱先生是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与一般温州年轻人不同,他思维缜密、目光远大,对事物的看法非常独到,所以目前他在金融投资领域成就卓著,建树颇多。邱先生还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在当今的年轻创业者中,与“大咖”级企业家有密切交往乃至合作的,少之又少,而邱学凡则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显示了他在企业界的广泛人脉以及上升势头。目前邱先生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文化和医疗领域,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布局,我想这也体现了他一贯的对新事物反应敏捷,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性格特点,相信他一定会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当然也相信他的参与使这本书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


这里需要向读者着重说明的是,本书所述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数字并不一定十分精准,它们仅反映所述内容的某一方面,如有出入,敬请大家谅解。


最后,我要感谢朱琼敏小姐,她做的细致的笔录工作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我还要谢谢我的老同事蔡蓉蓉女士协助整理我的中文文稿。


著名摄影师李解先生为我和邱学凡先生拍摄了高水准的照片用于本书中,令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也要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上海建桥集团、江苏中洋集团的支持。


黄建南


写于洛杉矶到上海的空中航班


2016年1月8日

缘起

美籍华裔银行家黄建南,祖籍中国温州永嘉枫林,1945年出生于福建省。曾任国际跨国金融集团——力宝集团副总裁及美洲地区总裁。美国媒体曾盛赞他为“兼具儒家教养和西方绅士文化熏陶的杰出人士”,而在所有华裔中,他也是一位可称获得了“罕见的政治成就”的同胞。


黄建南祖父黄绥之是商人,曾创办温州大南门外锦春坊口黄聚昌商号;父亲黄惕斋,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国民党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并曾主导创建台湾著名的荣民总医院。


黄建南年幼时便辗转于福建、上海、南京各地,5岁时为情势所迫随父母移居台湾,后入读台湾名人辈出的台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黄建南又独自一人负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用一年的辛勤治学提前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从此投身美国社会,从基层开始向上发展,凭借着出色的专业知识与足够的聪明智慧,从一名银行分行管理实习生成长为颇有经验及卓见的华裔银行家,并成功跻身美国主流社会。


70后创业者邱学凡,1970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苍南县,历任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温州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崇明县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蓝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健安(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温州商人的杰出代表,邱学凡积极致力于企业创新,他的中国版迈克尔·杰克逊“梦幻庄园”的设想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为MBA教案,而他本人也曾获得多次相关奖项,并曾接受《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采访。他曾在人民大会堂获颁“2013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荣誉称号;2016年初,在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10个部门主办的“世界温商百名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又荣获“世界温商百名风云人物”的荣誉称号。除了企业发展创新之外,邱学凡更长期关注环保公益,他的公司与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苏州环保产业园共同合作,并在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环保专家峰会。


邱学凡的家乡是明朝海防重镇温州苍南县金乡,那里是温州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邱家祖宅殷家大院,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其中便有台湾建筑业先驱殷之浩。邱学凡出生在工人家庭,祖上务农,但创新的传统代代相承。祖父在务农之余,涉足养蜂业。父亲邱新亮继承了祖父的经营理念,筚路蓝缕,成为一名成功的乡镇企业家。邱学凡曾就读于全省重点中学温州第一中学(现名为温州中学),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小试牛刀,掘得了“第一桶金”。毕业之后,在温州当地工商局担任数年公务员,后加入家族企业盈泰塑胶,负责运营管理,成绩卓著。离开家族企业后又顺应时势,开创自己的事业,创办了上海蓝基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华佰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健安(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黄建南与邱学凡两位(代)创业者年龄相差二十多岁,成长、创业于不同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出生在抗战末期的黄建南经历过中国诸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风云诡谲;他享受过贵胄般的待遇,也曾忍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到如今,反观一切,70载岁月时时处处都闪现着意义。不同于许多“早慧”的成功人士,黄建南认为自己的人生过程没有经过任何精心刻意的策划,无框无架。与那些少小立志的伟大人物不同的是,他在人生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贯穿着自己的探索和领悟,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教会了他不同的事,而他的人生选择也在这些体悟中发生改变。走到今天,蓦然回首,他才发现自己摸索出来的这条路与多数人的如此有别,恰如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笔下的那条“少有人走的路”,这位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地区、成就在美国的曾经少年,在这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上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如今虽已高龄,但黄建南依然怀揣着对故乡的拳拳之心。他仍诲人不倦,奔波在中美之间,时常在中国大陆为各地年轻人做演讲,与他们沟通,为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不遗余力地作贡献。在他看来,一个年轻人只要有努力奋斗的意愿,有侧耳倾听的耐心,其都会心怀感念,并获得继续前行、传播思想的动力。黄建南是一个将理想与现实巧妙融合的传授者,每个人都能在与他对话的过程中撷取他的一些观念、想法或做人的道理,以为自己的人生添置向上攀爬的抓手。就如他本人所说:“如果你20岁听懂我的话,你已经省了40年。我的责任是把我所总结的问题与道理,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与媒体机制,与他人共享。”


本书中与他对话的青年创业者邱学凡便是其中的一位共享者。作为一名中国大陆的青年创业者,邱学凡具有中国70后的典型性,同时也不乏多元性。他曾经在基层当了11年的公务员,又在自己的家族企业盈泰塑胶打理过生意,之后更借助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乘风而上,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


在本书记录的两代人的对话中,黄建南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了一次梳理,其中不乏他对世界情势的独到看法,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嘱托和告诫。而邱学凡则以一名新生代优秀创业者的身份向前辈黄建南求教和探讨。其中的话题涉及人生百态,也涉及民族道义;涉及商业,也涉及科技;涉及他们本身,也指向每位读者。黄建南与邱学凡两代创业者之间的经历互相应照,相信年轻一代必能从中收获教训,汲取力量,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 黄建南与父母亲、哥哥合影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 黄建南夫妇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 黄建南夫妇与两个儿子合影


上下人生:两代创业者的人生对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 黄建南青年时期留影

第一部 你的过去暗含你的将来

第一章 不忘起初


无论对生于1945年的黄建南,还是对生于1970年的邱学凡来说,童年时代他们都曾面临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前者出生在抗战末期,少年时颠沛流离;而后者则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然而,所谓“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在这样较为恶劣的成长环境下,黄建南与邱学凡通过自身的理性判断和不懈努力,白手起家,筚路蓝缕,走到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度。


话题一 少时苦难不足惧


邱学凡: 我出生时是个早产儿,母亲怀胎七月就生下了我。那时候医疗并不发达,稍不慎重,就会使我没了性命。出生之后,没有保温箱,外婆就用一个热水袋伴我度过了一个多月,这第一站过得可谓不易。小时候,父亲打铁,母亲纺织,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也没有时间管我。我是个很调皮的小孩,小时候从来不正经走路,6岁的时候就自食其果,从二楼摔下来,使左边的头颅伤得不轻,但这样的“挫败”并没有让我“学乖”,现在回头看,反而是在暗示着我跌倒可以重新爬起。


黄建南:我们年纪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出生在富贵之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一段不忍回想的经历。我也曾经有过所谓的挫折,但是在长大后,回顾这样的经历,反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也很同意学凡你说的“跌倒可以重新爬起”这种说法。当初4岁的我随父母从福建转移到上海,不幸得了伤寒,在那时候这是致命的大病。伤寒让我的肠道非常脆弱,有些动静,就可能会断,后果不堪设想。大人让我躺在床上,认为我只是一个孩子,还在生长,还可以修复,但是,肠细菌每时每刻都在破坏我的内部系统,我一天到晚都在失血,如果不止住血,就会因大出血身亡。我在医院里躺了90多天,如今想起来,其实那时候虽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但我已经知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这也让现在的我明白,其实,别看孩子年纪小,经历少,但是他还是有智慧去了解自己所身处的境地的,所谓人小鬼大。


邱:是的。对很多东西我们在孩提时代通过不断的观察就会有大概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对你之后的人生会有长期的效应。那么之后您是怎么逃脱伤寒病痛的魔爪的呢?


黄:那还是我父亲的功劳,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们绞尽脑汁,心想要生存下来就一定要通过止血或者输血来维系生存。这样的想法在当时还是相当新的。来为我输血的是我的父亲,但那时候,设备如此落后,人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细节问题,大人的血管那么粗,而孩子的血管好细,在输血过程中,输出的大量的血液会堵住,而无法顺利到达孩子的身体里。后来,他们通过调整,让血液放缓流淌,而我父亲的手因为血液长时间流动不畅,变成了青紫色。输血过后,我原本冰冷的下半截身体终于暖和起来,血液循环的功能也得以恢复。休整一段时间后,父母同我启程回家,途中有个地方是石子路,颠簸不平,父母小心翼翼,抬也不行,推也不行,担心我肠道还是很弱会出问题,幸好最后有惊无险。


邱:所以如果当时您的父亲没有作出输血的决定,后果肯定不堪设想。您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黄:对。我常想,当年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从疾病的魔爪中挣脱,纯粹属于侥幸,而这条性命某种程度上说是捡来的。现在经历了很多沧桑世事之后,我还能健康地活到70岁,心里很感恩。宗教上讲,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是为世人而死,故而世人降生总要做补赎的工作,所以我就想在有生之年为世人做更多有益的事。


话题二 父母亲情需感恩


邱:我的父亲刚开始是在集体经营的钢铁厂工作,那时候属轻工业企业。他的工作很辛苦,还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许多人,父亲被抬着回了家,原来是铁水溅到了身上。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在32岁的时候当上了副厂长,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富起来的一代,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之后,父亲主动请辞,做起了个体企业,负责往全国各地发送信件,人称信息大王。从现在的概念来讲,我的父亲一直都在创新,后来在经营自己企业的同时,他又在当地政府力邀下,在轻工业徽章厂当上了厂长。父亲对我来说是有榜样作用的,在我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也深刻地影响着我看待事物、面对人生的态度,尤其还在向他学习办好一家企业所应具备的耐心与毅力。


黄:父亲的角色对下一代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代代相承。从潜意识的层面来说,学凡你今天的成就可能有一部分要归功于父亲的栽培和影响。现在中国的父母都致力于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为年轻人的腾飞准备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邱:的确如此。其实早在我们那个年代,父母就已经有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意识。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初中的时候,他把我从金乡送到温州城里读书,进了温州一中这所全省重点中学,之后又远赴上海,进入复旦大学。父亲很早就开始投入慈善事业,1980年代,我父亲为温州大学捐助了一万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现在,我也在向他学习做相关的事,力所能及地捐资办学。黄部长,我知道您的父亲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地区都曾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对您是不是也产生了记忆深刻的影响?


黄:我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他那个年代,我的父亲不只在本职工作上为民服务,而且还一直都在做善事。他在台湾担任国民党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的时候,面对的都是退役军人。他帮助他们解决退役、退休的问题,还帮离散家庭找工作,并主持建设荣民总医院让医生照顾病人。荣民总医院是20世纪60年代远东最好的医院,他为台湾人民的健康作了很多贡献。他不是很懂医学,所以当时也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懂医还建医院,但是我的父亲都不是太介意。


战争过后,许多家庭离散了,而那些没有妻子的,就娶了当地农妇及山地人,并且生下很多孩子。他们缺乏生活的技能,但是整个大家庭又要存活下去,就陷入了窘境。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人敲门让我父亲帮忙,一家人跪成一排说,黄先生你今天不处理,我们就不起来。到最后,我父亲总是自己掏腰包说,你们一定很饿了,到隔壁去吃个饭,吃完饭,看到他们蓬头垢面,就让他们去招待所住两天,清洗一下,他就是这样做人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竟有人写黑函,诬陷他,让他一时郁郁不乐。之后台风突袭台湾,大水漫入了房间,他一个人跑去搬木箱。第二天,他感到心痛,去自己创建的医院检查,医生说你没事了。结果他又跑回去工作,后来倒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他去世时我都没能赶上见最后一面。这就是我父亲的故事,同时也是我的成长史上,原生家庭在我身上烙下的抹不去的记忆。我从父亲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让我一辈子受用。


邱: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个原生家庭,而大多数人都能受到父母的扶持,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而做子女的我们最期待看到的也就是父母能健康长寿,自己不让他们失望。小时候,我的母亲常年在家里织布,晚上织布到两三点钟,五点就去交易市场。在我童年记忆里,耳畔总响着织布机的声音。一直以来,我的母亲也是个心态很开放的人,现在已经70多岁了,还能有年轻人的反应力。有一回,她来上海,车票和身份证一并丢了,但是她还是记得自己的座位号,成功地抵达目的地。早在父亲担任徽章厂厂长期间,母亲一个人担当了整个家族企业领导人的角色。她的勤劳和智慧对我们影响尤其大。对我来说,母爱是水,父爱是山,山水长相依,才有了今天的我。


黄:母爱和父爱是相辅相成的。当年母亲怀我的时候就离开了城市,躲到乡下,吃尽苦头,而即将临盆的时候,她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跨越了浙闽边境,从此远离家乡。我是母亲四个小孩里的幺儿,上面有大哥、二哥和姐姐。我的父亲十八九岁从军后,和母亲聚少离多。之后母亲独自扛过了丧子丧女之痛:大哥和姐姐出生的时候,父亲都不在身边。我大哥在4岁逃难到陕西的时候,挤火车淋湿了身子,最后死于肺炎,而姐姐也在出生后一月内夭折了。这样的惨痛经历让母亲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也让父亲心头有了阴影,在母亲即将临盆的时候,认定这个孩子要在他的目光注视下出生,才能健康成长。当时浙南闽南多的是陡峭之地,山路盘山而下,我的母亲坐在车子的前面。下坡的时候刹车难以控制,身边的人就跟着车子跑,所幸车子并不快,人便拿着枕木,不断地赶上车,往轮子底下塞,一个不够,就两个,这才让车子得到控制,放缓速度。如果连这一招都失灵了,那么汽车也就只好冒险往山崖上撞,以求停下。这样一路南下,千辛万苦,成功抵达福建,几天后我才出生。这一路母亲吃尽苦头,颠沛流离,这样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怀。


话题三 出身不决定一切


黄: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强调人的出身并非自己所能决定。你生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在你的掌控之外。尤其在形势糟糕、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这就意味着你面对着比别人更为严酷的竞争。有些孩子,比较幸运,父母早早帮他改变了,条件相对来说就比较好,但是更多的人并没有这个福气。人生过程中,每个人冥冥中都会面临一些转机,把握好了,就能成功,把握不好就只能失败。人生并不会一直往上走,每个人的旅程都有起伏。只不过有些人多,有些人少,有些人大,有些人小。


邱:我同意您的观点,出身你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不代表你未来不能改变。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飞出大山,变成了“金凤凰”。这个过程里,一方面父母栽培很重要,另一方面从小成长的环境必定让寒门子弟养成了更强的自尊心,更加上进。我个人认为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父母的品德为人的某种影射,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例如《钱氏家训》中的钱家人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在子孙教育上却非常成功。从学识上讲,我的母亲小学水平,而父亲也只上过初中,但是他们身上有许多传统的宝贵品质。我能从中取长补短。反过来对那些出身很好的年轻人来说,不可以满足于不劳而获,而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后天努力上。黄部长,您接触的年轻人比较多,您有哪些具体的看法?


黄:现在我自己已经是年老的一辈,有责任正面提醒现在的年轻人。首先,那些所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家境优渥的年轻人,我想他们更应该把握机会去做更多更好更有效益的事情。事实上,许多人会觉得自己条件好了以后,心生轻视,反而就落后了,但是如果落后以后又在困境中觉醒,那么转而成功的速度就不会太慢,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从人群来分析,出生在富有阶层的人占比可能只有5%,而另外95%的人可能都出身平凡。前者可能会瞧不起后者,骄傲自大。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遇到挫折其才会有所反省,有所调整。公正的看法是这个世界有许多事情不是少数人能办成的,还是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一幅已然成型的完美的画,你很难找到它的瑕疵,但是这种完美本身其实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有些人的角色作用可能是很显著的,但是这幅画的基础可能恰恰是不那么显眼的普通角色。这个思维如果改变了,那么这两个阶层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邱:是,在我看来,那些出身好的人,如果能努力就很好。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人却因为自满并追求一种更安逸的生活而放慢了脚步。这种情况下,能否走上真正的成功路,就完全看你自己的品质。我觉得年轻人即使有了条件,脚步也不能放慢,同时也不能去鄙视家庭条件比你差的人。这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很多人说你不能笑小,更不能笑老,但是有一句话更有道理,那就是你更不应该笑贫,现在中国很多的脊梁之才都是寒门出身。我认为人生起跑线不重要,最后的终点线才比较重要。


黄:这个道理,无论对个人、家族还是企业都是适用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比较好的学校,只局限于中国这个范围内,如果我们只看国内,那老大可能就是这些,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如果我们从与国际接轨看,就会发现上述国内名校与世界名校还差一大截。在我看来,正因为你的机会已经比谁都好了,所以你要更加发奋,在更大范围内变得更好。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回望起来,有许多个阶段都身处世界的顶端,但是为什么近代以来曾一蹶不振?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自傲造成的。道家的理论其实早有言及,所谓物极必反,上下循环。夏朝400年,商朝600年,周朝80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扬言皇位要传千秋万世,结果传了两代就断了。康乾盛世过后,清朝一路下滑,直到辛亥革命。但是,即使政权被推翻以后,光明也不是随即就来,还是要调整。一路坎坷,直到如今,我们才上来。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第二,但是离第一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人均值更是远远落后。年轻人可以努力为整个国家作贡献的空间还很大。


话题四 华人乡情难忘怀


邱:黄部长,算起来您从5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地区到现在,都已经一个多甲子过去了;而在您这个年纪,许多人都已经解甲归田,享受含饴弄孙之乐,您却还在中美两地之间奔波,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