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新颖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506462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571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上部:1902至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1902年12月28日,湘西小城镇筸,诞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沈岳焕。等到这个男孩长大,产生出改变人生的意识和渴望,要一个人自主地去闯荡世界的时候,确定改名为沈从文。


“古怪”,沈从文很可能有意选用了这么一个不那么准确和恰切的词;在他想来,一个“城市中人”,怎么可能准确和恰切地谈论这个史书上记载为“五溪蛮”居住的地方。


沈从文生长的地方,“古怪”地积聚了这么多如此不同的东西:


1. 从外在的视野来看,这里是“边疆僻地”,接近“蛮荒”;此地分明是湘西的中心,十九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得风气之先处,往往超出一般的想象。


2. 在异常美丽而幽静的自然环境之中,极其平常地上演着极端暴虐的人类行为,以至于自然的光、影、声、色,与杀人印象,混合叠加,一并成为沈从文童年、少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3. 人的世界,一方面是“屠杀政治”;另一方面,普通的社会生活却规矩、平和。


4. 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日常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这些不同的东西,本来之间距离遥远,一般很难“统一”到一个地方来;它们偏巧积聚到一起,共同作用于这个小小的山城。可以想见,这里的“密度”何其大,“质量”何其重;同时,这些不同的东西,处在动态的相互关系之中,对照,冲突,融合,纠缠,拉扯——能够拉扯出很大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的构成中,始终绷紧了各种各样的“张力”。


沈从文幸或不幸,在这个地方长到十五岁,早期生命经验的“幅度”,即呼应着这个“空间”的“密度”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沈从文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第四,男孩中排第二。曾祖父沈岐山,1850年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中寨村,有两个儿子,沈宏富和沈宏芳。


沈宏富十五六岁投身湘军,步步擢升为青年将领,1859年任云南昭通镇守使,1863年署贵州提督。几年后回到湘西家中,不久因伤病而死。


沈家从黄罗寨移居凤凰城,是这位青年军官在世的时候;他死后“所留下的一分光荣与一分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一个优越的地位。”


祖母周氏,在沈从文出生四个月后去世。而他的生身祖母,那位苗族女子,早在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就被远远地嫁走,不知所终。沈从文四岁时到乡下,看到过生身祖母的坟墓;直到成年后即将离开湘西之前,才得知自己身上的苗族血统;又过许多年,母亲去世以前,对他讲了苗族祖母的来去,并告诉他,他小时候见过的那座坟墓是空的,是个假坟。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沈从文六岁那年春天,正式上私塾,因为早就认识不少字,记忆力又好,比起其他孩子,过得可谓轻松。


第二年,家里给沈从文换了一个管教更严的私塾,以防已经出现过的逃学情形,不料反而更糟。


几乎从一开始,这颗向宽广世界敞开的小小心灵,就被这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带进了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停不下来的没有边界的探寻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小小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阔大。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此后各地响应,爆发全国性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12月17日,凤凰起义,苗族群众是起义军的主力。沈宗嗣参与组织,事先送沈从文的两个姐姐和哥哥、弟弟躲避到苗乡,只留下想看热闹的二儿子。辛亥革命,对这个九岁的山城孩子来说,就是看到砍下了这么多人头。这还只是开始,杀戮要持续一个月。被杀的、杀人的、看热闹的,这三者之间的数字对比不能不说是奇观。


第二年,民国建立,凤凰再次起义成功,沈宗嗣成为当地要人;但在此后举行的省议会代表选举中,败给一个姓吴的竞选者,一气之下,远走北京。他离开凤凰时,沈从文最小的妹妹沈岳萌,出世三个月。三年后,沈宗嗣因组织铁血团谋刺袁世凯事泄,逃亡关外,隐姓埋名。等到袁世凯称帝失败,家中才得到他的音讯,比沈从文大四岁的哥哥沈云麓18岁,远赴热河寻父;1919年,21岁的沈云麓终于从赤峰把父亲接回湘西。


沈从文是在与父亲相别11年后,才在辰州匆匆见过他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1915年,沈从文入新式学校,先在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半年后转入城外的第一初级小学;1916年暑假后升入高小。


新式学校比私塾宽松、活泼得多,沈从文不必再逃学,但心思仍然在课本之外的空气、声音、颜色、味道,他充分动用“各样官能”来接收、消化各种东西。


本来,这个性格也不只是顽野而已。性格的内部,有这么多因素纠结,综合作用于生命的成长:顽野却内向,不缺少勇气却脆弱、羞怯,倾心人生光景却拙于人际关系、与人疏隔,为现实所拘而富于幻想、郁积屈辱。


沈从文读高小的时候,军队改革,小小的凤凰一下子出现了四个军事学校,用新式方式训练青年。沈从文的母亲正想不出如何管教这个日益放肆的孩子,此时有这么一个机会,既能考一分口粮,而且受严格的训练,总比在外面撒野好,就答应儿子去做兵役的候补者。


后来主持的教官调走,这些预备兵也就只好解散。凤凰军官杨再春带兵路过山城,母亲向这个有点亲戚关系、过去的老邻居说及情况,他应允沈从文用补充兵的名义,随同部队到辰州驻防。


这个少年离家时,没有不舍的感伤,没有愁苦一类的阴郁情绪,相反,他内心几乎是雀跃地呼应即将展开的宽广世界和幻想中的自由生活。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沈从文跟随300余人的队伍上路,当天步行60多里,黄昏前到达名叫高村的大河边,坐船下行。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沈从文到北京第二天,按照通信地址,去西城某条胡同找大姐和姐夫。开门的正是大姐夫田真逸。田真逸大学毕业,找不到事情做,北京无法长住。没料到沈从文异想天开,这个时候特意远远跑来读书。三四天之后,他们给沈从文留下30块钱,被盖和一些杂物,就离开北京走了。


沈从文的表弟黄村生,正在农业大学读书,星期天进城来小客店看沈从文,一问每天房钱得六毛,即刻就要他结了三天的账,带他到前门附近杨梅竹斜街酉西会馆,在西厢房一个窄小房间里安顿下来。会馆管事的姓金,是沈从文的远房表亲,沈从文住在这里的好处是不用花房钱。黄村生还向门房说好,1月花一块钱,每天供应热水;附近包伙食小饭店,1月六块钱,每天送一菜一汤两顿饭。


从酉西会馆向西走,十几分钟就可到琉璃厂;若是向东走,20几分钟到前门大街。如果说琉璃厂百十家古董店、古书店、古画店和旧纸古墨文具店,像个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那么前门大街百家大小挂货铺——卖各种稀奇物件,象征皇权尊严起居服用礼乐兵刑的事事物物,多集中于此——就可以说是明清两朝近六百年间的“人文博物馆”。


黄村生还带沈从文去宣内大街京师图书馆分馆阅览室参观过一次,他几乎每天都在大门前等待开门,所读既有新报刊,也有美术考古图录,各种杂书,不问新旧,看得懂的就看。


不用说,这个时候的沈从文还没有明确的“文学意识”——作为现代学科划分出来的一个独立领域的“文学”,并没有在他那里占据特别的位置,他只是想读书,宽泛地读书,文学是他读书的一类,除此之外的种类,还庞杂得很。但同时也得说,文学对他的“兴味”,如同历史文物对他的“兴味”。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黄村生就读的农大在城外罗道庄乡下,沈从文成了常客。


1924年初,大姐夫田真逸把沈从文介绍给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董秋斯,董秋斯来信邀请沈从文见面。沈从文接信后初次去盔甲厂的燕大,两人彻夜长谈,一连谈了三个晚上,彼此十分相投,从此结下终生友谊。通过董秋斯,沈从文先后认识了一批燕大的学生。


黄村生替沈从文着想,帮他在北京大学附近找了个小公寓,既方便去北大旁听,也可以在新环境中多接触些文化人,减少寂寞,让心情开朗一些。


沈从文当然想成为正式学生,他报考过北大等国立大学,均告失败;投考中法大学,录取后,宿膳费28元想尽办法却筹措不出,过期只能放弃。眼前的现实既然容不得他继续做求学读书的梦了,就必须另寻出路:既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实际谋生问题,又从长远考虑还得合乎人生理想。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拿起笔,开始学习写作。


虽然是初学者,他却不是下笔迟滞的人。他写得急切,源源不断,四处投稿,而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穷极无路之际,沈从文试着写信向一些有名的作家诉说处境、寻求帮助。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也收到了沈从文的信,11月中旬的一天,他来到“窄而霉小斋”,看望这个素不相识的“可怜的人”。当晚,郁达夫带着强烈的愤慨和激动的情绪撰文,并于11月16日发表于《晨报副刊》,题为《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文中没有写出沈从文的名字,却以这一个青年的境遇,揭示出一批青年找不到出路的普遍状况。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一个月之后,发生了转折: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发表了署名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这是迄今所能找到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由此开始,沈从文连续为《晨报副刊》写稿,初期作品大多刊载于此。


1925年,《晨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公寓中》、第一首诗作《春月》、第一个短剧本《卖糖复卖蔗》;当然,还有这几种类型的“第一”之后紧接着的作品。


与胡也频、丁玲相识未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本与沈从文无关,他却被牵扯到事件的“中心”:


丁玲于苦闷茫然中,给鲁迅写信,渴望得到指引。鲁迅当然不知道丁玲是谁,有人告诉他,笔迹很像沈从文。鲁迅极为生气,沈从文竟然化用一个女人的名字给他写信。丁玲得不到鲁迅的回信,两个星期后回湖南了。


后来,鲁迅得知确有丁玲其人,他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么,我又失败了。既然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赶着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见是抱着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没有回她,倒觉得不舒服。”但是,对于误会沈从文,未见有什么表示。


沈从文不久就得知了此事和鲁迅对他的恶感。这场莫名其妙的误会,当然有伤一个无辜而倔强的年轻人的自尊;尤其考虑到两个人的“身份”差别巨大。两个从未见过面、从未交往过的人,由此产生心理隔阂,以后就再难交往。




四、林宰平、徐志摩




1925年5月3日,《晨报副刊》“五四”纪念号有一篇《大学与学生》的文章,作者唯刚,即北大教授林宰平。他引用了沈从文的文章。沈从文以《遥夜》为题,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五篇散文,林宰平从3月九日发表的第五篇中,抄出几个段落。


林宰平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来见面,得以了解这个年轻人的处境,给他很多鼓励和实际帮助。沈从文自此对林宰平终生以师相称。


林宰平托梁启超致书熊希龄,为沈从文在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找了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8月,沈从文到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


沈从文9月与徐志摩第一次见面,之前有过通信。徐志摩从10月1日起接编《晨报副刊》,当日刊出《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文章大张旗鼓地罗列约请撰稿的各方朋友。


从当时来看,沈从文确乎也值得徐志摩以及其他人热心相助:他那么勤勉,努力,1925年这一年,就发表了60多篇作品。若干年后沈从文被讽刺为“多产作家”,其实他从一开始写作就是多产的。大量写作更内在的原因,是强烈的尝试冲动和把这种冲动快速付诸笔端的实践。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沈从文到香山慈幼院后,住到了原先的山门里。“他写信告诉城里的朋友,陈翔鹤“不久就充满兴趣,骑了毛驴到颐和园,换了一匹小毛驴,上香山来寻幽访胜,成了我住处的客人,在那简陋宿舍中,和我同过了三天不易忘却的日子。”


转眼到了中秋节,沈从文回到住处,见桌上放着一张字条。沈从文即刻找去,原来是胡也频和丁玲。丁玲回湖南常德后,胡也频追踪而至,两人一同返回北京,或许是不愿意朋友知道他们同居的消息,悄悄住到了西山。


11月,熊希龄指派沈从文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进修,师从袁同礼学习图书编目方面的业务知识,直到第二年二三月间。1926年3月28日,香山慈幼院正式聘沈从文为图书馆编辑。但此职他只做到8月底即辞去,回到北京城,搬进北大附近北河沿的汉园公寓——去香山之前他已经在这个小公寓住过两三个月——专事写作。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1926年1月,沈从文撰长文《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


他赞赏徐志摩的散文,却对他的诗,以及模仿或类似他的诗,有可谓尖锐的批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他没有因为徐志摩对己有恩而下笔有所顾忌,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论新诗之弊病和前途,有如此反一般印象和议论的卓见。


1926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7卷第8号第一次出现沈从文的小说,是个题为《炉边》的短篇;由此开始,到1932年停刊前,《小说月报》共发表他的24篇作品,数量仅次于《晨报副刊》。


11月,沈从文的第一本书《鸭子》由北新书局出版,为“无须社丛书”中的一种。


说到“大胆地运用土语”,还有更值得注意的一项工作。他特意请在湘西当兵的表弟印远桂代为收集家乡镇筸一带的山歌,他从中整理出《筸人谣曲》,将40余首“单歌”在《晨报副刊》12月27、29日发表,并作解释;1927年,又继续整理出《筸人谣曲选》,仍由《晨报副刊》发表。


1926年这一年,沈从文发表各类作品70余篇。他自己不无骄傲地认为,从辞去香山慈幼院的工作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职业作家。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1927年初夏,沈从文的母亲和九妹沈岳萌为避战乱,离开湘西,打算到北京和他共同生活,却因战事滞留常德,直至夏末才到北京,同住汉园公寓。这一来,沈从文经济上的压力加重,唯有继续拼命写作维持生计。


9月,新月书店出版了沈从文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蜜柑》。1927年沈从文发表作品近40篇,其中有多部中篇。


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的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以写作为生的沈从文来说,有明显关系的变化。“中国的南方革命已进展到南京,出版物的盈虚消息已显然由北而南。在上海,则正是一些新书业发轫的时节,《小说月报》因为编者的方向略改,用了我们的文章,《现代评论》已迁上海,北新已迁上海,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各为我印行了一本书……”所以,沈从文也打算离开北京,到上海。


到年底,沈从文终于踏上了行程,“一点简单行李同一个不甚结实的身体”经由海路,搬往上海。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我老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海上航行,沈从文于1928年1月初抵达上海,住法租界善钟里三号楼上。刚住定即写《南行杂记》,2月1日起在《晨报副刊》连载四天。


1月下旬,沈从文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旧梦》,《现代评论》从2月25日起连载;7月他写完,9月29日连载完。


3月,徐志摩等创办的《新月》月刊出版,从第一期连载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至10月出版的第八期刊完。新月书店同年分两卷出版了单行本。


可是这个“少年”自己说:“我老了。”这是他日记中的话。七月的北平日记在上海《中央日报·红与黑》上连载,八月回上海后又写了一个月的日记,年底合起来由上海人间书店出了一本《不死日记》。穷愁不已,满腹牢骚,自伤自怜,是这些日记的调子;不过从中确实见出生存的压力


靠写作来维持生活,异常艰难几乎是不用说的;不过,沈从文发表、出版的数量都甚为可观,收入虽然不足,但常常窘迫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程度,却也跟他用钱糊涂有些关系。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胡也频与丁玲在1928年2月离开北平到了上海,住在善钟里沈从文处;3月两人即去了杭州,在西湖边葛岭山上住了三个多月;7月再到上海,住法租界贝勒路永裕里十三号三楼。


刚住下来,胡也频就出面编辑《中央日报·红与黑》副刊,7月19日创刊,出到第49号,10月31日即告停刊。丁玲和沈从文都参与了协助编辑的工作。


《红与黑》副刊停办之际,他们三个人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编辑出版计划了。1929年1月10日,《红黑》问世,三人合作编辑,胡也频负责主编;十天以后,《人间》创刊,三人合作编辑,以沈从文为主编。


然而,这份共同的事业并没有让他们兴奋太久,就以失败告终。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三个人当中,没有哪一个人善于经营。《人间》编到第四期,实际只出了三期,即夭折;《红黑》勉强维持到第八期,也不得不结束。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出版事业失败了,文学创作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实,在《红黑》和《人间》诞生之前,丁玲就以喷薄而出的状态,迅疾成为最受关注的文学新星。


相比于一亮相就博得满堂彩式的走红,沈从文的创作则是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进展,一点一点地成熟,而且仍然是通过持续地大量写作的方式,缓慢获得。1928年和1929年,沈从文发表作品70余篇,出版作品集和单行本接近20种。


《小说月报》1928年8月号发表了短篇《柏子》,可以看作渐趋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另一个例子可举《阿黑小史》。这部中篇虽然迟至1933年由新时代书局初版,但约在1928年10月即完成了初稿,也是从这年起陆续分章发表。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另一幅笔墨的描画。1929年发表的短篇《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以及结集的《神巫之爱》等,取材苗族传说故事,浓墨重彩,铺张渲染,纵笔直叙,自成令人惊奇不已的一格。




四、中国公学教书




虽然有大量作品发表和出版,但本就不高的稿酬和版税常常拖欠,最后分文拿不到的情况也碰到过几次,又加上出版处倒闭而背着一身债务,沈从文带着生病的母亲和年轻的妹妹生活,压力日甚一日,难以支撑。


在这种困难的情境下,徐志摩向老朋友胡适推荐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因《新月》的关系,沈从文与胡适结识;胡适1928年出任中国公学校长。


8月,沈从文正式受聘为中国公学国文系讲师。胡适的“破格”,不只是因为他和徐志摩、沈从文的私谊,也不只是因为他对沈从文个人创作的欣赏,胡适有他自己办学的思路,他很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


9月初,新学期开始,沈从文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面对好奇的学生,一时竟讲不出话。这个尴尬的情形,很快即成传说,描述生动有趣,细节未必能一一落实。


1929年秋季学期,沈从文还在上海暨南大学兼了中国小说史的课,这对他是一个新的领域,他也认认真真去编讲义。1930年,暨南大学出版室以“国立暨南大学讲义”名义印行了沈从文与孙俍工合著的《中国小说史》,其中绪论和第一讲神话传说,为沈从文所写。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选沈从文课的,有一个女生张兆和。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大家族。1927年,张兆和与二姐一起进入中国公学预科,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生。当沈从文来中公的时候,张兆和已在外文系读到二年级。


张兆和没有想到,大约是1930年春,新学期开学之后会收到这位老师的信,对她表白感情;沈从文对她的恋情,可能从头年冬天就产生了。她似乎没有惊慌,用她一贯对付情书的方法:沉默,不回复。沈从文一封信接一封信,都不予理会。


1930年5月,中国公学校董会同意胡适辞去校长一职。胡适离开中公,沈从文也就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这未尝不是他也想离开的一个理由,但不是全部的理由。


约在7月12日,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历经此事,从开始到现在,张兆和的态度一直很坚定,表现出来是如终如一的“顽固”;但是,她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未必就没有些微的变化,很可能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去觉察而已;“顽固”到“最后”,她也不能不对自己承认,毕竟还是有所触动。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沈从文从中公辞职后,一个去处,即是青岛,但学校能否按期开学,还是个问题。胡适、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去武汉大学,从陈西滢六月给胡适的信来看,这事颇为不易。最终,陈西滢的努力还是促成了武大聘请沈从文;给的职称只是助教,由这一点来看,这个聘请当然有些勉强。


沈从文从上海动身,9月16日到达武昌。沈从文教的课,还是新文学和习作。武汉大学印行了他以新诗发展为内容的讲义《新文学研究》。




二、作家论




1930年,沈从文出版了《旅店及其他》、《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甲集》、《旧梦》。


沈从文这一年发表作品30余篇,此外,还尤其应该关注到另一种形式的文字:文学批评。这类文字的产生,直接关联于他大学教师的新身份,关联于他在中公和武大讲授新诗和现代小说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因而大部分即脱胎于他的讲义;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由这些文字想象沈从文的课堂。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沈从文在上海迎来了1931年。新年的第一天,两个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一个是,父亲上年11月病逝。另一个是,中共党员张采真在汉口遭国民党当局杀害。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5月,经潘汉年介绍,胡也频和丁玲加入左联。不久,胡也频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投身革命活动;11月,胡也频加入中国共产党。


1月17日,胡也频到汉口路东方旅社参加秘密会议时,已经被捕。2月7日,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了24人,其中有五位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这五位作家,被称为“左联五烈士”。


3月下旬,沈从文护送丁玲母子离开上海,乘船四天到汉口,由汉口搭小火轮,又走了五天,到达湖南常德。丁玲谎称胡也频将去苏联,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三天后,沈从文和丁玲离开常德,到长沙乘火车赴武昌。返回上海已经是4月10日,早就过了武汉大学上课的日期,本来在那里也很不愉快,沈从文就此放弃了这个教职。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5月28日,沈从文到了北平,借住在燕京大学达园教职员宿舍,与圆明园一墙之隔,地方清净;他的生活,因为熟人和新交,一时倒活泛起来。


6月19日,他又给初到北京时期的朋友、此时身在美国的诗人刘廷蔚写了一封长信。他回顾不安定的经历,所得为空,“我的两手是空的”;他跟写《山花集》的诗人朋友说:“读我另一个信吧。我要预备告给你,那是我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的一个故事。”


6月下旬,丁玲从上海给沈从文写信,说她正在筹划一个刊物,希望沈从文帮忙写稿、拉稿。丁玲主编的是《北斗》杂志,左联机关刊物,但不想暴露是左联办的。《北斗》9月创刊,第一期即有冰心、林徽音、徐志摩的诗和陈衡哲的小品文,一望而知是沈从文组来的。沈从文自己还写了短篇小说《黔小景》,11月发表在第三期。不过,既然是左联的刊物,出过几期后,“色彩”还是掩饰不住,到第二年,一共出版八期,即遭查封。


9月初沈从文完成传记稿,寄往上海《时报》,10月起以《诗人和小说家》为题开始连载,连载了11次后改回为作者原题《记胡也频》,共载34次,11月载完。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1931年8月,沈从文应聘任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9月7日开学,开设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课程。九妹岳萌相随到青岛读书。


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时明显不同,沈从文的状态要放松、从容得多。同事间宽和、亲切,常在一起聚饮。在大学里同处,也不必再为自己是个写小说的而低人一头。


另一方面,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特殊敏感,青岛的海天水云。自从离开湘西,辗转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他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自然的“教育”了。似乎是,青岛让他又恢复了与自然的联系。


21日下午,文学院几个朋友正在杨振声家喝茶谈天,忽然接到北平急电,告徐志摩在济南遇难。1931这个年份,几乎是在用“死亡”来“教育”这个即将走向而立之年的人。经历了一连串沉重的变故,这个人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沉溺于恶劣的心绪而不可自拔,不再那么自我感伤,不再那么自己可怜自己;脱掉了青年时期紧张而脆弱的浮表外皮,本性坚强沉实的质地愈发清晰,人显得开阔健朗起来。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1931年,沈从文出版了《石子船》、《沈从文子集》、《龙朱》和《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这一年发表各类作品40余篇。


沈从文对于自己的创作,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目前所处的状态,心里有清楚的认识。事实上,当时的文坛确实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只是关注的眼光各有不同。关注的一种形式,即是对他的批评。在以后很长的岁月里,沈从文还会不断遭遇;以后,他也会在不同的情形下,以一己坚持的方式来回应。




三、《从文自传》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地处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在“一·二八事变”的第二天就遭到日军猛烈轰炸而全毁,沈从文在商务待印的三本小说集书稿一并成灰。


寒假期间,沈从文到北平,住在胡适家里,与胡适长谈,听他说起共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