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状元轶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历代状元轶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国历代状元郎轶事,揭秘古代“高考”真相!
作者:风飘石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书籍编号:30507141
ISBN:97875034980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288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版权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作者:风飘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349802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王能宪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士人的一种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科举制度,严格遵循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擢拔的原则,使无以数计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得以脱颖而出,登上历史的舞台,尽情抒写生命的意义与辉煌。科举制度取代此前的“世禄世官制”“征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取士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为繁荣文化教育、巩固中央集权做出过历史贡献。毫无疑问,有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之誉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是对历经乡试、会试、殿试最终成为科举制度金字塔顶尖人物的特别称谓。据《中国历代文状元》(王鸿鹏、王凯贤、张荫堂先生编著,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记载,在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史上,包括并存政权举行的科举考试在内,有名有姓的状元也只有653人。平均每两年产生一名状元,真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历史上的状元虽然曾因唱名赐第、簪花打马、曲江欢宴、雁塔题名、释褐授官等无上荣耀而为时人称羡,但更为后人所推崇膜拜的是他们的博学多才、高风亮节和齐家治国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譬如,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状元、以直言敢谏而名垂青史的孙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状元);迎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状元);有“诗佛”“画祖”之称的王维(唐玄宗开元九年状元);“颜筋柳骨”的书法宗师柳公权(唐宪宗元和三年状元);“长淮望断”的爱国词人张孝祥(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状元);不附权贵的杂剧大家康海(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状元);矢志不渝愈挫愈奋的杨慎(明武宗正德六年状元);政声卓著的毕沅(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状元);踏遍青山的植物学家吴其濬(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状元);两为帝师殚精竭虑的翁同龢(清文宗咸丰六年状元);竭力维护国体的外交家洪钧(清穆宗同治七年状元);立志实业救国的张謇(清德宗光绪二十年状元)。他们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还有古稀自荐的尹枢(唐德宗贞元七年状元),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僧饭噎瓜”的吕蒙正(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方逢辰(南宋理宗淳祐十年状元)身残志坚;傅善祥(太平天国三年女科状元)“巾帼不让须眉”;苏瓌、郭震、贾至、程宿、王拱辰、彭汝砺、汪应辰等则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有力诠释;更有许多兄弟、父子、祖孙状元和“三元”“六首”状元,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家风的薪火传承。
如今,科举制度废止已逾百年。状元虽已成为历史,但千百年来,随着文字的传承和戏曲的演绎,“状元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状元”再也不是对科举考试第一人的专属称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激励着人们奋力精进,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魁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时代已赋予“状元”全新的内涵。“状元”已成为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承这种精神,成为自己心中的状元。
在《中国历代状元轶事》这部书里,风飘石先生以翔实的史料、轻快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状元故事。字里行间处处浸染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构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期望。
这是我第二次应乡党风飘石先生之请为其作序。第一次是他的地域史研究著作《九派浔阳》,那是了解九江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现在,我还是要郑重地向读者推荐:这又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丁酉年(2017)冬月
于北京钟鼓楼下之忘机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第一章
有据可考史上第一
大唐状元隋朝旧臣
◎孙伏伽
一
说起中国科举制度的创立,唐高祖李渊功不可没。李渊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非常重视育才选士。武德元年(618)五月称帝,随即诏令置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十一月又诏令在秘书外省创办专门招收皇族子孙和功臣子弟的学校。武德四年(621)四月,再次诏令全国:“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是中国科举史上极富意义的一年。根据唐《大诏令集》的记载,这一年的三月,高祖李渊诏告天下:“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术;推贤进士,奉上之良规。”“朕膺图御宇,宁济兆民,思得贤能,用清治本。”要求“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皇帝一言九鼎,群臣雷厉风行。十月,全国各地共贡举明经143人,秀才6人,俊士39人,进士30人。十一月,高祖亲自接见了这些人,并钦定由尚书省负责考选。十二月,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奉命主持考试。孙伏伽于进士科30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状元。
二
为什么说孙伏伽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状元?这要从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状元”这个称谓的由来说起。《礼记·射义》载“天子试之于射宫”。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考试制度,有考试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名次,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状元”的称谓。在此后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朝廷取士都有察举制度下的考试。到了隋朝,科举才逐步替代察举占据取士的主导地位。科目也更加完备,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按理说,通过考试每科都有名次的排列,都有一位占据头名的“状元”,但科举发展到隋末仍然没有“状元”这一特定的称谓。
唐武德四年(621),高祖李渊诏令建立县考和州考制度。只有通过县、州两级考试后成为“贡士”者才能于每年十月由各地贡举到尚书省参加统一考试。贡士到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投递状、书。“状”需写明贡士的各项基本情况。“书”则是各州司功参军所出具的相关证明书。要想顺利参加考试,“状”与“书”一项都不能缺少。考试结束后,主考官要将考试的相关档案交尚书省,再由尚书省排列名次上报给皇上,称为“奏状”。这“奏状”上的第一名称为“状头”,也叫“状元”。“状元”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科举制度形成之始,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按理说每科都有状元,但为什么独独只有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呢?这是因为进士科在诸科之中最被重视。
唐武德五年(622),孙伏伽夺得进士科考试第一名,所以说,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状元。根据《登科记》所载,孙伏伽这一科共录取进士4人。《唐摭言》又说这一科录取了进士14人。但是武德六年(623)只录取4人,武德七年(624)录取6人,武德八年(625)录取5人,武德九年(626)录取7人,贞观元年(627)录取4人。通考后续几年的录取情况看,《登科记》所载较为可信。
三
孙伏伽(?~658),贝州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孙伏伽传。两传记载,隋炀帝时,孙伏伽便是大理寺的一名小吏,因为工作勤奋努力,累得升迁“补万年县法曹”,负责京畿要地的奸盗缉捕和刑狱审理工作。
孙伏伽是一位敢言善谏的直臣。李渊于长安称帝立唐伊始,孙伏伽不顾自己的遗臣身份,连谏三道,直言高祖“有献鹞者,不却而受”“相国参军事卢牟子献琵琶,长安臣张安道献弓矢,并被赉赏”、允许“太常假民裙襦五百称,以衣妓工,待玄武门游戏”的错误行为。告诫高祖要牢记隋亡的教训,革除淫风,广开言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高祖深有感触,慨叹“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当即任命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锦缎三百匹以表其功。
李渊立唐之初,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还没有平定。军费开支巨大。百姓赋役繁重。孙伏伽多次奏请革除弊制,高祖都欣然纳谏。武德四年(621)五月至七月,窦建德、王世充被相继平定,大唐一统天下。高祖先是赦山东,后又大赦天下,并诏令“奇才异行,随状荐举”,以显大唐帝国的若谷虚怀。但是没过多久,高祖又要自食其言,问罪王世充、窦建德的党羽部属,发配流放。孙伏伽再次上表劝谏,君临天下就应该“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并要求设置谏官,负责朝廷诏令的纠偏黜错、拾遗补阙工作。这些建议高祖都一一采纳。
唐朝初年,战事频仍,民部下达的赋税征敛任务十分繁重,百姓不堪其苦。武德九年(626),孙伏伽挺身为民请命,上奏弹劾八十岁的民部尚书裴矩不恤百姓、苟钓虚名。唐朝的赋税自此改按户征收为计口征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孙伏伽像(图片来源:约拍)
唐太宗即位以后,封孙伏伽为乐安县男,拜大理寺少卿。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前,南征北战,惯于骑射。承继大统以后,无仗可打,便迷上了骑马打猎,案牍之余经常带着侍卫啸叫山林。孙伏伽认为一国之君不能沉湎于此,便决心谏阻太宗。一天,李世民又牵黄擎苍,带着侍卫要去打猎。孙伏伽当即拉住御马的缰绳,告诫太宗要以社稷生灵为大计,不可迷少年诸王之所务。太宗当即表示,爱卿能够直言我的过失,我一定改正。
贞观五年(631),孙伏伽因工作失误被免职。不久又复起为刑部郎中,后又复职大理寺少卿,转民部侍郎。贞观十四年(640)官拜大理寺卿。数年后又外放为陕州刺史。唐高宗永徽五年(654),以年老致仕。显庆三年(658)病逝家中。
四
目前为止,明人徐应秋著《玉芝堂谈荟》、清人徐松著《登科记考》以及今人所著《中国状元全传》《中国历代文状元》和《中国科举史话》等文献资料均持孙伏伽是唐朝的首科状元之说。但是,由于史料的散失,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难解之谜。
孙伏伽是怎样参加武德五年(622)的进士科考试的?
孙伏伽直言谏止唐太宗(图片来源:约拍)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孙伏伽在隋朝大业年间即“补万年县法曹”,唐高祖武德元年因建言献策而擢治书侍御史。王鸿鹏先生等编著的《中国历代文状元》说孙伏伽武德五年(622)因上疏而被免官,同年以免官身份参加科考,状元及第后官授刑部郎中。但新、旧唐书孙伏伽传中均没有武德五年(622)被免官的记载。官授刑部郎中也是太宗朝贞观五年(631)的事情。两相比较,自然是新、旧唐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车吉心先生主编的《中国状元全传》中说孙伏伽虽然颇受高祖李渊的器重,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唐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更是牵强附会。唐初的治书侍御史是专掌监察执法的御史大夫的副手,品级为正四品下。这样的高官怎么可能还要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呢?而这一科的主考官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自己的品级也只是从六品上。
《唐摭言》记载:“进士,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既然孙伏伽在隋朝便已取得进士的身份,又有什么必要再次参加唐初武德五年(622)的科考呢?新、旧唐书记载房玄龄、杨纂都是隋末进士,而他们又为什么不参加武德五年(622)的科考呢?翟国璋先生主编的《中国科举辞典》称孙伏伽为隋大业中秀才,唐武德五年(622)始贡举。此说相对符合情理。
孙伏伽究竟是怎样参加武德五年(622)的进士科考试的,史家说法不一,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关于孙伏伽的籍贯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今山东省武城县人,一说是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武城与清河比邻,造成这两种不同说法的原因是区划建制的变更,不足为奇。但林白先生在《中国科举史话》中说孙伏伽是今河北省南宫市人,不知依据何来。
第二章
投笔从戎征讨吐蕃
落拓无羁金龟换酒
◎娄师德 贺知章
一
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九岁的娄师德高中状元,初授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尉,后屡迁至监察御史。
娄师德是一个忠君爱民满怀赤诚的人。高宗年间,吐蕃屡犯唐边,掳掠牲畜财物,边民不得安生。唐高宗仪凤二年(677),为打击吐蕃嚣张气焰,靖边安民,高宗特颁《举猛士诏》,招募敢死善战武士。年近半百的娄师德时为文臣,却激情澎湃,头戴红巾上表应招。高宗大加赞赏,特拜娄师德为朝散大夫。是年,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十八万唐军与吐蕃军队交战于龙支(今青海省乐都县南)。由于主帅李敬玄怯懦畏战,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唐军节节败退,退回鄯州时已损兵过半。此时的唐军已是将失谋略,兵无斗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娄师德受命危难,收拾残部,提振士气,又奉命出使吐蕃,达成和议,成就缓兵之计。唐高宗为表其功,迁娄师德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治今青海省西宁市)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兼文臣武将于一身。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五月,吐蕃军队再犯柘、松、翼等州。娄师德率兵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省湟源县南)相遇,唐军八战八捷。娄师德因功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声名大振。武周天授元年(690),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娄师德在主管西北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武周长寿元年(692),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夏官侍郎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娄师德随王孝杰兵败甘肃临洮被贬为原州(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但朝廷知道娄师德不负主要责任,半年后,武则天复起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二度拜相。
神功元年(697)五月,娄师德率军二十万平定契丹,得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娄师德任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圣历二年(699)四月,娄师德以天兵军副大总管身份,负责招抚吐蕃一切事务,病逝任上,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抗敌靖边,虎虎生威;待人接物,谦谦君子。作为一名状元,娄师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寓庄于谐,堪作榜样。
娄师德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唐人韩琬《御史台记》有载,他任监察御史的时候,陕县大旱。武后下诏禁止杀生。娄师德奉命察询旱情,地方官员为了奉迎他,照样烹羊剖鱼相待。娄师德责问为何杀生,厨子说羊是被豺狼咬死的。一会儿又上来一盘红烧鱼,娄师德故意又问,厨子还说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哈哈大笑说,你就不能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吗?这就是豺狼咬鱼的典故。
大唐帝都长安(图片来源:梅曙平)
娄师德待人最有雅量。他身长八尺,生得肥胖,又患有足疾。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有一次他准备巡视屯田,便随意坐在光政门外的一根木头上等马。一个不认识他的县令因“诉身名”便与他并排而坐。县令的儿子远远看见,赶忙跑过来告诉父亲他是当朝宰相。县令立即跪下连言“死罪!死罪”!娄师德却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又解释说患有眼疾,请求谅解。后来有一天晚上,这个县令书写表奏时清楚流畅,娄师德便调侃道:夜书表奏心明眼亮,青天白日怎么就不认识宰相呢?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他的弟弟出守代州前来向他辞行。他反复告诫要宽厚退让待人。弟弟说一定谨记哥哥的教诲,就算是人家把口水吐在脸上,也不与人争执,自己擦干就是。娄师德却说,人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说明有怨气要发泄,你去擦干了,人家心里的怨气还是不会消。所以说,你不能擦,要让口水自干。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典故。
娄师德还是一位慧眼识人的伯乐。青史留名的宰相狄仁杰就是他举荐的。狄仁杰当上宰相后,与娄师德同朝辅政。狄仁杰几次建议武后外放娄师德。有一天,武后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贤良吗?知人识人吗?狄仁杰如实回答道:过去不曾同事,不清楚。武后拿出一沓奏章来说:你看,你当宰相就是娄师德推荐的。狄仁杰接过奏章一看,万分惭愧,由衷叹道:我与娄公比,真是差之千里呀。
史臣曰: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
二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史上留名的饮者。汉代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刚回成都时,没钱买酒,脱下鹔鹴裘作价换酒,夫妇同饮尽欢。晋代元孚将皇帝赐给他的冠饰金貂用来换酒,遭到弹劾。贺知章也有“金龟换酒”的佳话。唐朝的官员都佩有朝廷赐予的龟饰。三品以上佩金龟,四品、五品佩银、铜。这是身份的象征。贺知章官居秘书监,得佩金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孤身一人来到长安,寻求出仕机会。有一天,在紫极宫道观里偶遇贺知章。当贺知章读到李白的《蜀道难》时,不禁拍案叫绝,称赞李白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时值黄昏,贺知章便热情邀请李白饮酒谈诗。但身上却没有一钱银子,贺知章便解下腰间佩戴的金龟充作酒资。李白拦住他说,这是朝廷特颁的圣物,怎么可以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道:这有何妨?我只记得你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人一见如故,酩酊大醉。后来,贺知章还极力向玄宗皇帝推荐李白。玄宗皇帝读了李白的诗作后,极为赞赏,随即诏令李白供奉翰林。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写到的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朦胧醉态、嗜酒程度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贺知章还是一位奉道者。唐人皇甫氏《原化记》载,他家住在宣平坊,对门有一位老者每天骑着毛驴出入,五六年过去了,依然颜色如故。贺知章看出老人道行深厚,便要拜老人为师,还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一颗明珠献给了老人。老人却吩咐童子将明珠拿到街上换来三十几个烧饼。贺知章很不高兴。老人对他说,道术只可心得,不可力争。怀有悭惜之心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贺知章听后颇有心得,于是请求辞官,把自己在京城的府邸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乡奉道。玄宗皇帝不但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赐名道观为“千秋观”,又诏令按照饯别的最高礼节在京城东门撘起十里长棚来,让百官为之饯行。并御笔题诗为他送行。在诗的序言中玄宗皇帝写道: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先写了一首,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再赋一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可见,玄宗皇帝与贺知章的私交也是非同一般。
当然,贺知章最为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诗歌成就。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风格独特,清新潇洒,遗憾的是大多散失。《全唐诗》录有19首。《咏柳》与《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咏柳》
——《回乡偶书》
三
娄师德与贺知章是不是状元,说法不一。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两人均收录。翟国璋先生的《中国科举辞典》和陶易先生的《唐代进士录》均认为两人只是进士而不是状元。王鸿鹏先生的《中国历代文状元》录有娄师德而未录贺知章。毛佩琦先生的《中国状元大典》和车吉心先生的《中国状元全传》两人都未录入。
第三章
不怕火炼始是真金
独具法眼明察奸邪
◎张九龄
一
张九龄(680~748),字子寿,亦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张九龄乃官宦世家,是汉相张良之后。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曾任窦州(治今广东省信宜市)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是新州索卢县(今广东省新兴县)丞。张九龄于武周长安二年(702)状元及第。初任校书郎、左拾遗。玄宗朝深得倚重,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情拜同平章事。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翩翩。他去世后,玄宗皇帝念念不忘,每有荐举之士,他总要问:风度得于九龄否?
在广东的民间有一个传说,张九龄的母亲足月不产,面黄体弱。一位行医算命的长者对他的父亲说,尊夫人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始兴地脉太轻,不能承载,要让他到大地方去出生。张父如是举家迁居韶州。张九龄就是生于韶州。
张九龄的人生恰被这位长者言中。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时人称为神童。七岁那年,张九龄随家人游当地名刹宝林寺,遇韶州太守进香朝拜。大家纷纷回避,独张九龄不惊不惧。太守见他袖中藏着一枝桃花,童蒙初开,落落大方,便问他:是想吃供果吗?我出个对子,对上了就给供果你吃。张九龄点头答应。太守曰:
九龄当即应道:
太守大悦,又出一联:
九龄抬头一望,眼前正是三尊大佛,立即应景而答:
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断言张九龄将来绝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夺得状元也富有传奇色彩。武周长安二年(702),张九龄满怀信心,赴京应举,一举夺魁,当时年仅22岁。但是,皇榜公布后,一些落第贡士具表反映张九龄才能不具为榜首,是主考官沈佺期徇情枉法,偃优举劣。如是,中书令李公责令作废此榜,重新考试。结果张九龄仍然独占鳌头。大家顿时哑口无言。这件事情在徐浩《张九龄神道碑》中是这样记载的:
二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勤奋好学,能诗擅文。长安三年(703),当朝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武后的宠臣张宗昌而流放岭南,过韶州时读到张九龄的文章,称其能“济时适用”,留下深刻印象。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张九龄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再次登第。第二年,太子李隆基举天下文士亲自策问,九龄应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擢为右拾遗。先天元年(712),唐玄宗登基,再举文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因“封章直言”招致宰相姚崇不满,去官归养。开元六年(718),张九龄因归养期间开凿梅关古道之功应诏入京,官拜左补阙,主持吏部人才选拔,因公允服人,连迁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开元九年(721),张说复相,因笃爱其才而擢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东巡泰山封禅,因拟定随行大员不当,张说遭到弹劾,罢去知政事。张九龄受到牵连,改任太常寺少卿,后又放为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代理刺史,旋改洪州(治今江西省南昌市)都督。开元十七年(729)张说再复相,转授张九龄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市)都督并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张九龄三入京城,出任秘书少监,次年转工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二十一年(733)底,张九龄得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理朝政。开元二十三年(735)拜金紫光禄大夫。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始兴县开国伯。建中元年(780),唐德宗复赠司徒。
就这样,张九龄在玄宗一朝几经沉浮,最终炼成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成为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三杰之一。
张九龄独具法眼,是识破安禄山暗藏叛唐谋反之心的第一人。他出任宰相的时候,安禄山还只是幽州(治今北京市北)节度使张守珪手下的一员偏将。为了手握兵权,安禄山曾入京拜见他。张九龄明察秋毫,一眼就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日后必是反唐的乱臣贼子。当时就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开元二十四年(736),已是平卢将军的安禄山讨伐契丹兵败,张守珪将安禄山押到京师奏请朝廷按军法处以斩首。张九龄接到奏章,即刻批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但是玄宗皇帝看了奏章后却对张九龄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为了显示浩荡皇恩,不但不斩安禄山,还将他无罪释放,官复原职。此后,安禄山弄奸作巧,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的庇护下,深得玄宗皇帝的信任,不但一人独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还拜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母,随意出入宫廷禁闱。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野心膨胀,于范阳(治今北京市南)起兵反唐,酿成“安史之乱”,不幸被张九龄言中。在这场动乱中,唐玄宗圣驾西移入蜀,想起当年没有听取张九龄的劝告,不禁潸然泪下,立即派遣专使到韶州凭吊张九龄,优恤其家属。后杨贵妃命殒马嵬坡。玄宗皇帝也被迫禅位,可谓自饮其鸠。
三
张九龄是在张说的提携下逐步走进大唐帝国中枢的。他自己也是一位热衷举贤荐能的贤相,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擢拔王维为右拾遗。他还是一位关心民生、热心公益的人。开元四年(716),受宰相姚崇排挤,他赋闲居家。当时,连接岭南的大庾岭梅关古道狭窄如羊肠,过往商旅备受险峻之苦。张九龄便将实情奏告朝廷,并自请为开路主管。得到朝廷批准后,张九龄募集民夫,踏勘线路,指挥施工,将十几公里的梅关古道拓宽至二丈余,两旁遍植松柏。路修成后,张九龄还亲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