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艺术家 >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他对艺术的锤炼永不止步;他开创了风格独特的艺术流派;他就是梅兰芳,创立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大师。

作者:齐如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书籍编号:30507147

ISBN:978752050403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423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全书内容: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


主编:刘未鸣 韩淑芳


执行主编:张春霞


编辑: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伟欣 牛梦岳 李军政 李晓薇 赵姣娇 高贝 徐玉霞

第一辑
众人谈梅录:似与不似之间


梅兰芳在崇文区的生活


刘嵩崑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一般均指西城区护国寺街甲1号,实际这仅是梅兰芳晚年的寓所,该处原为晚清庆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曾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一度成为军人住宅。此院共有房37间,新中国成立初曾作为招待所。1951年,梅兰芳由上海迁回北京,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周恩来总理拟让梅氏全家迁回无量大人胡同(今东城区红星胡同)旧居。该宅第为秀丽纤巧的七进院落打通的豪华大宅,建有花园、假山、游廊、荷花池、洋楼等。诗人李释戡为梅兰芳的书斋起名“缀玉轩”,自1923年至1932年冬,梅兰芳一直住此,该处是梅氏一生最好的寓所,后因时局关系举家南迁,1943年将此寓所变卖,以维持生计。梅兰芳当即婉言谢绝了周总理的美意,言道:“那所宅子我早已卖掉,今天我不能借共产党的力量再把它收回来,请政府随便给我安排一处住所吧。”最后定居护国寺寓所,直至1961年8月8日病逝,梅兰芳在此居住整10年。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邓小平题写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悬挂大门外横楣上方。


梅兰芳在京城内,除西城区、东城区的寓所外,在宣武区、崇文区亦有他的故居。清光绪二十年(1894)阴历甲午年九月廿四日,梅兰芳诞生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该寓所为其祖父梅巧玲(1842—1882)购置,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落。原宅院外沿街建有高墙,高大的门楼与宅门相对,倒座南房三间半,半间辟为门道,迎门为雕砖影壁,原两厢房南山墙间为木隔墙,中为月亮门,东、西厢房各为两间,北房为上“四破五”带前廊,光绪八年(1882)梅巧玲病故北屋。梅兰芳之父梅竹芬(1872—1897),因患大头瘟亦故于此宅,梅兰芳时年仅三岁。1900年庚子时随祖母陈氏和伯父雨田迁居百顺胡同租赁房,时年六岁,曾就读于附近的万佛寺湾(今万福巷)私塾馆。九岁从蒙师吴菱仙学戏,11岁首次登台于广和楼,客串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织女,此为戏中戏。


1907年,举家由宣武区迁至崇文区居住,梅兰芳时年13岁。先后在该区居住有四处之多,是梅兰芳于京城住处最多的一区。首先迁入的住所是位于珠市口东大街北桥湾道北的北芦草园,此时梅家的经济状况正处于最窘迫的时期,故该住所是梅兰芳一生居住最窄小简陋的一处。就在迁入此宅的当年,他带艺搭喜(富)连成社借台演戏,虽拿到的仅是一点点心钱,但心理上觉得自己已开始挣钱了,当第一次把钱双手捧给母亲时,母子俩的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快慰之心使慈母激动地滴下了热泪。孰料第二年的阴历七月十八日,其母杨长玉病故于这所房内,享年仅32岁。


1909年,15岁的梅兰芳已是失去双亲的孤儿,这年又随祖母和伯父迁至南桥湾东侧的鞭子巷头条一所小四合院内(2001年因扩建两广大街该巷已不存)。16岁时因变声“倒仓”离开了喜连成社停止演唱。不满一年嗓音恢复后,正式搭玉成班演出,有了固定收入。此时孝服已满,于此宅与前室王明华(名老生王少楼之姑母)结婚,次年其子大永出生。


1912年,梅兰芳18岁时,全家又移居鞭子巷三条(今锦绣三条26号,现为天坛派出所)。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寓所原坐北朝南(现从南房西侧开门通往前院办公室),该院北房为上,共五间,左首两间为其祖母卧室,右首两间为其伯父、伯母居住。因其祖母喜欢看经念佛,故当中一间辟为佛堂。院落内东、西厢房各为三间,梅氏夫妇住西房,东屋为厨房。南屋三间为倒座房,两间为客厅,一间是书房。其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琴师,长期辅佐谭鑫培,曾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凡场面乐器无一不精,常于客厅接待前来讨教京昆音乐问题之人,并于此课徒传艺。迁居此宅不久,其伯父便将银钱来往、日常度用的账本交付与他,自此梅兰芳便开始掌管此家。梅雨田于秋季病故此院,享年43岁。该年,梅兰芳得谭鑫培提携,于天乐园(华乐园前身)首次与谭合演《桑园寄子》,自此身价倍增。年内女儿五十在此院出生。


1913年秋,应上海丹桂第一台许少卿之邀,挂二牌旦角随头牌老生王凤卿赴沪演出,月包银为1800银圆,时年尚不足20岁。因首次出远门,故由其伯母陪同照顾。琴师茹莱卿,梳头师傅韩佩亭,跟包的“聋子”宋顺等同往。此行不仅在沪唱红,而且得王凤卿提携,以《穆柯寨》首次演大轴戏,这也是梅第一次唱扎靠戏。为期45天的演出,于年底载誉返京。从未出过远门的梅兰芳,离家日久多么思念家人呀!归途中深深体会到“归心似箭”的心情。出了北平东车站,忙与伯母坐上家里来接的车,回到阔别两月之久的家,更感受到“祖母倚闾,稚子候门”的滋味。一进家门直奔上房祖母屋内请安,“奶奶,您好吧!可想您啦,我给您带回许多南边的土产,有火腿、龙井……等打开行李来孝敬您。”他的长子大永,跑到爸爸身边要糖吃。当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时,祖母说道:“常言说得好,‘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的忙,照应同行,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有用的钱。你要学你爷爷为人处世,也要学他勤俭的美德。我们这一行的人成了角儿,钱来得太容易,就胡花乱用,糟蹋身体。等到渐渐衰落下去,难免挨饿受冻。像上海那样繁华的地方,我听到有许多名角儿都毁在那里。你第一次去就唱红了,以后短不了有人来约请你,你可得自己把握好,别沾染上那套吃喝嫖赌的坏习气,这是你一辈子的事,千万要记住我今天的话。”祖母这一番训诫,成为他一生立身处世的指南。


梅兰芳爱好养鸽子,在东房旁搭有鸽子棚,里用木板隔成许多鸽子窝,每个小门上都有一流通空气的小洞,窝内放有草囤。每日天一亮,他就给鸽子喂食、换水、清扫,然后开始放飞训练,他亦睁大眼睛随着鸽子飞行注目观望,日久天长,竟把双目锻炼得炯炯有神,对他的舞台表演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由沪返京,见到这些暂别重逢的小宠物,犹如朋友相聚般的格外亲切。


1914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以提高艺术修养。在此居住时,结识了王梦白、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许多名画家,他们常来鞭子巷三条梅家欢聚作画,使梅兰芳的绘画艺术迅猛提高,造诣颇深。1915年阴历九月二十三日白天于吉祥园首演了第一出古装戏《嫦娥奔月》,编剧齐如山,服饰、扮相参考诸多仕女画设计而成。剧中梅兰芳饰嫦娥,俞振庭饰吴刚,李寿山饰后羿,谢宝云饰王母,李敬山饰兔儿爷,路三宝、朱桂芳、姚玉芙、王丽卿饰四仙姑,新颖的演出轰动一时。该年,其子大永4岁夭折,次年,女儿五十亡故,梅兰芳极为伤感,这促使他早日另迁新居。


1916年,演出收入日渐增多,遂以两千几百两银圆典了南芦草园一所宅院。该寓所为两所打通的四合院,有房30余间。在此居住之时,其表演艺术更趋纯熟。有幸又与谭鑫培合作演出了《汾河湾》《四郎探母》等。《木兰从军》《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童女斩蛇》《红线盗盒》《麻姑献寿》《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等戏的首场演出,均是在此居住之时。1916年底,朱幼芬组“桐馨社”,梅兰芳、杨小楼同时应邀加盟。梅、杨于舞台首次合作演出《长坂坡》,杨饰赵云,梅饰糜夫人,“掩井”一折,二人配合默契,至今无人能比。梅兰于该班新排《春秋配》中饰姜秋莲,杨饰配角张衍行,使戏大为增色,这是杨有意捧梅,使梅获益匪浅。1919年,梅兰芳为其祖母办八十大寿堂会,于距住所颇近的织云公所举办了一场名家荟萃的堂会戏,开场是梅兰芳的《麻姑献寿》,大轴反串戏是《艳阳楼》,余叔岩饰高登,梅兰芳饰呼延豹,传为梨园佳话。同年四五月梅兰芳率团首次赴日演出,夫人王明华陪同前往,以照顾梅氏饮食起居。演员有高庆奎、贯大元、王毓楼、姜妙香、姚玉芙、芙蓉草、陶玉芝等,乐队茹莱卿、高连奎、何庆斌等,领队齐如山,一行35人。剧目为《御碑亭》《女起解》《武家坡》《游龙戏凤》《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游园惊梦》《思凡》《琴挑》等。演出盛况空前,载誉而归。该年经罗瘿公力荐,15岁的程砚秋拜25岁的梅兰芳为师。1923年,梅兰芳于寓所为其伯母办六十大寿。后梅氏全家告别崇文区,乔迁至内城无量大人胡同新寓,开始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我所认识的梅兰芳


齐如山


君子之交


我同梅兰芳有五十年的交情,在一间屋中,共同用功工作也有二十几年之久,对于他的性情品行,我知道得相当清楚。之所以清楚,不止因为相处甚久,而且也曾经详细留神,严格审察过。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审察呢?这里无妨连带谈几句,吾国社会中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再前不必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风俗,凡是正人君子,都不肯与戏界人来往——尤不敢与唱旦角的熟识,免招物议。所有与戏界来往者,都是纨绔子弟。倘某人与他们稍为亲近,则亲戚本家,便可与某人断绝来往。一直到宣统年间,这种思想还仍然存在。也无怪其然,因为明清两朝的法律,凡唱戏人的子弟,不但不许做官,且三辈不准考秀才。彼时不许考的人,不止唱戏的,还很有几类,如衙役、妓女、剃头师傅等等都不许考。其实这并不新鲜,隋文帝十六年定制,工商不得仕进,此见过正史的。不过是朝廷待他们如此,就无怪社会鄙视他们了。我虽不以这种制度情形为然,但亦不愿冒众人之不韪;所以最初与戏界人来往,尤其旦角,也非常小心,此我所以对梅要详细审察之原因也。所以我在宣统二年,就认识他,但无来往,只是看了他的戏,给他写信,发表我的意见,大致总是说,该戏演的某处好,某处不对,应该怎样演法等等的这些话。最初写信,不过好玩的性质,他彼时已很有名,对于我这一位不十分相熟的外行的信,不见得能够重视。没想到下一次再演,我又去看,他完全照我写的改过来了。这一来,把我的兴趣引起来了。以后写过七八十封信,他还都保存着。有一部分,黏在册上,存于国剧学会。


我自民国二年以后,便天天到他家去,然不过谈谈旧戏的规矩情形,没有给他编过戏,意思就是我要看一看他是怎样一个人。他演戏的天才自是很高,然倘人格不够高尚,也值不得帮忙。因有两三年以上的工夫,所以察看得很清楚,不但他本人,连他的家庭也都很好。从前社会中的议论,大多数的人,都疑惑戏界家庭不够高尚,其实我同戏界家庭有来往的很多,看他们都很安闲清洁,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情形,不止梅兰芳一家。若说戏界有不够高尚的人,自然也难免,但哪一界没有呢?在那个时期,恐怕政界的人,不高尚的,比戏界人还多得多。自此之后,我才决定帮他的忙。最初替他编了一出《牢狱鸳鸯》,一演而红。又编了出《嫦娥奔月》,不但替他设法创制古装,且为他安排了舞的身段,因为既创出古装,就一定要编几出《红楼梦》的戏,其中的第一出即《黛玉葬花》。这两出戏,一因是古装,二因有舞,于是大红而特红,每次演唱,必卖满座。其实叫座能力所以那样大者,固然因为是新戏,也确是他本人叫座能力特别大。只这两出戏,到上海就赚了三万多元钱。一次我二人闲谈,他颇有想送我一笔款报答我之意。我说:您不必动这种脑思,向来外界人对于戏界人,约分两种,一是在戏界人身上花钱的,一是花戏界人钱的。我们二人,是道义交,我不给您钱,也不要您的钱,只是凭精神力气帮您点忙而已。后来又有一次,他同我说,我的声名,可以说是您一个人给捧起来的。我说,话不是这样说法,编几出新戏,固然于您很有益处,但仍是靠您自己的艺术能力。比方一样的一出戏,您演出去,就可以卖一块钱一张票,倘是我自己扮上,上台一演,恐怕两个铜板也没有人来看。再说,您出名,我固然有点力量,可是我的声名,也蒙您给带起来,所以现在知道您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我,如此说来,我也应谢谢您。他说,那也不然,您出名是有您的著作,对于社会的贡献,于我没有什么相干。以上乃我们平常谈话的一些情形。


信而有仁


梅兰芳的艺术,人人知之,且谈者已多,此处不必再赘,所以只谈他之为人。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兹在下边大略谈谈。他讲信用的地方很多,最浅显最常见的,是演义务戏。北平的风气,为办慈善事业或学校等等,常常找戏界人演义务戏,演员无报酬,又可以卖大价,倘办得好,颇能赚钱。不过戏界人,虽明处是不要钱,但他开账时,场面、跟包、配角等等,所开之价,总比平常加倍还多,暗中自然就把主角应得之数,开在账里了。就是主角不是自动如此,他的办事人,也要这样做。因此闹得开支很多,赚钱有限,且有赔钱而很狼狈的。这种情形,戏界人人知之,常当戏提调之人也都知道,此外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梅则不如此,规模太小之义务戏他不演,他既答应演义务戏,则一文不要,自己跟包人,自己给钱,其余配角,由义务办事人自己接洽,以昭信用。以上这段话,并非讥讽他人,其实我就不赞成白找人家演义务戏,我的思想是,戏界人之艺术,也是花钱学来的,如同店铺的货物一样,白找人家演戏,就与白搬人家的货物一样,自然倘遇重要事情,则另当别论。所以几十年中,没有找兰芳白演过戏,只有一次,是蔡孑民(元培)、李石曾两先生创办中法大学,曾由我约梅演过一次义务戏,就是未受分文的报酬。前边所说规模太小之义务戏者,系指办一小学等等,他如果答应这种,则他一年之中,只能专演义务,无法再演买卖戏,因为求他之人太多,且有许多借端图利之人,所以无法答应也。至于大规模或本戏界之义务戏,则他永远站在前边,盖民国六七年后,老辈如谭鑫培等去世之后,叫座能力以梅居首,所以他永远倡头举办。


他到上海之后,也要赶回北平出演,后几年不能回平,他便在上海约各角合演,所得之款,一半给上海本界贫人,一半汇寄北平。


爱国自爱


次谈他的自爱。民国以前不必谈,民国以后,北方有些军阀,固然也是捧唱戏的,可是给有名之角为难的地方很多,闹得丑声也很多。彼时的名角,也确有一二不自爱之人。所以有如此情形者,所不规则的军阀,大概大家还都知道,而这些军阀的部下,倚势凌人者更多,狐假虎威的气势,尤难对付。梅则对付得不错,他常说,命我唱戏,因为我是这行,当然非唱不可,且永是规规矩矩地唱;至于给钱与否,既然不能抵抗,也就满不介意。唯独他们要找我去,同他们吃吃喝喝、打麻将、叫妓女等等的事情去鬼混,就是杀了我,我也不干。因此所有的军阀,也没有逼迫他,大概也是因为他名气大,倘闹得天下皆知,于他们军阀,也不很利,所以他们有所顾忌。然梅之摒挡,也真不容易,此足见他自爱。


再谈他的气节。“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以溥仪为傀儡,在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在未成立之前,日本人即使中国人来找他,请他于伪满洲国成立之日去演几天戏,以志庆祝,戏价定可极力从优,安全绝对保险。他当然不去,如此交涉了几次。这个中国人说,你们梅府上,三辈都受过清朝的恩典,樊樊山先生他们且有“天子亲呼胖巧玲”等等的这些诗句,是人人知道。如今又成立新政府,你自然应该前去庆祝,且此与演一次堂会戏,也没什么分别,有何不可去呢?梅回答得很好,他说:这话不应该这样说法,清朝已经让位,溥仪先生不过一个中国国民,倘他以中国国民的资格,庆寿演戏,我当然可以参加。如今他在敌人手下,另成立一国,是与我们的国家立于敌对的地位,乃我国之仇,我怎么能够给仇人去演戏呢?该人又说,那么从前的恩惠就不算了?梅说:这话更不能说,若严格地说,清宫找戏界唱戏一次给一次钱,也就是买卖性质,就说当差,像中堂尚书等或可说受过恩,当小差使的人多了,都算受恩吗?我们还不及当小差使的人,何所谓恩惠呢?该人无言,事遂作罢。过几个月,有苏俄教育部约梅兰芳前去演戏,所有条件都谈妥,预定前往苏俄之期,即伪满洲国成立之时,梅对我说,由北平往苏俄,势必经过伪满洲国,倘被他们强留住,演几天戏,是无法抵抗的。其实平平常常,演几天戏也算不了什么,但他们的名义,一定是庆贺伪满洲国,而日本人必借此大肆宣传,这于我实在合不来,苏俄此行,只好作罢。后又经几次接洽,结果规定了所有配角等20余人由北平乘火车,经东三省赴苏俄,兰芳则一人由上海乘苏俄轮船,直赴海参崴前往。这些情形,日本人当然尽知,然苏俄船在日本靠岸时,日本人对梅还开了一次欢迎会,这当然是日本人的手段,故意表示友好,然此却可见梅之气节。


还有一件,就是日寇时代,梅留须躲于香港。此事几乎人人知道,但其中较详细的经过,则知者甚少,亦可略谈几句。当日本未占北平之前,梅曾与我写信,请我到上海去住,他说北平怕不保险。我给他回信,说上海也不会安定。但他却认为上海有各国租界,在南京政府未迁移之前,他总认为上海是可靠的,所以毫无搬移的心思。迨政府往西一移,他才有移动之心。想追随政府,然政府尚无确定地点,未便移动。后政府决定设在重庆之后,他想去可就不容易了,一则交通已不方便,二则日本对他早已注意,想往重庆,恐怕是万不可能的事情了。日军初到上海,他尚可安居,后来日本势力伸展到租界之中,他看情形不好,才想迁往香港。未迁之前,有人同他说,日本对你向来非常友好,何必迁居呢?日本人说过,所有到日本去的中国人,日本社会呼他们的姓名,永远用和音(即日本音),从前只有对李鸿章,则有一部分人呼为中国音,此次梅兰芳到日本,则全国日本人,都呼为中国音。所以梅到美国去的时候,美国报纸中说梅兰芳是六万万人欢迎的名角,意思就是除中国人外,还有日本人一万万以上(两件事情,倒确是有的),有这种情形,你可以不走。梅说:日本人对我自是很好,但对于我们的国,则太可恨了,有什么理由,不管国家,只管自己呢?所以他决定躲到香港。自日本人占了北平,到日本投降,八年之中,我没有和他通过信,但因为小儿焕也逃到香港,就住在他家约二三年之久,他们二人,常常商量同往重庆,但彼时虽然能去,而已不能畅通,有时路间还要走一段。他当然很畏怯,迟延迟延,结果小儿焕自己先去,并商定由小儿到重庆,看情形替他布置,他再前去。结果越来越困难,致未去成。此他未去重庆,停留香港之实在情形有也。

忆梅兰芳


许姬传


忆昔少年时


1916年(民国五年)冬,梅兰芳到杭州第一舞台演出,堂兄许伯明约我与源来、伯遒弟观看梅兰芳演昆曲《西厢记》之《佳期·拷红》。散戏后同到后台化妆室,伯明向梅兰芳介绍道:“这是我三个弟弟:许姬传、许源来、许伯遒。他们都得到徐子静(致清,戊戌政变时以礼部侍郎折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被慈禧太后判斩刑,旋改‘绞监候’。庚子获赦,到杭州定居)先生传授,会唱昆曲,能吹笛子。”梅兰芳和我们一一握手,并笑着说:“我的字音唱腔有不合适的地方,请你们指教。”


我们三人期期艾艾地说:“嗓子好、扮相好、唱得好、做得好,我们第一次听您的昆曲,真过瘾!”


我们在先听过梅的《黛玉葬花》《穆柯寨》,当时票价是月楼每座二元,特别正厅、包厢一元二角。我们每月只有两元点心钱,无力买票。友皋二叔(伯遒的父亲)定了六个长座,案目阿坤说:“梅兰芳的戏票,中午就要派人来占位子。”我们弟兄三人要把住六个位子,吃饭时,轮流到面馆吃面,要坐到晚十点钟才看到梅兰芳的戏。与梅同台的京角还有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班底有冯子和、小孟七、李兰亭、赵松樵、陈嘉璘。这次来杭演出,是陈嘉璘介绍的,梅兰芳的笛师陈嘉梁从中穿针引线,陈氏昆仲是梅兰芳的表叔。


丁沽重聚首


20年代,梅兰芳率团来天津演出。军阀混战,火车中断,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王少卿被阻天津“息游别墅”达十余日。陈宜荪夫妇每日约到寓所便饭,我与源来列席。梅兰芳、姜妙香唱昆曲《金雀记》《乔醋》,我与源来吹笛伴奏。陈太太能唱老生,是陈彦衡老师的学生,她还唱了苏州小曲《四季相思》《无锡景》。车通后,我与源来到“息游别墅”送行。梅兰芳说:“这次被困天津,在陈家的聚首很有意思,这是我出外演出的纪念,我希望再有这种机会。”并与姜妙香订了后约。姚玉芙接着说:“如再演出时,恐无此闲情别致了。”


扶桑初发轫


1918年,日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到北京旅游,观看了梅兰芳演的《天女散花》,大为叹赏,就约梅剧团赴日演出。1919年(大正八年),梅兰芳率剧团应邀到日本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昆曲《玉簪记》《琴挑》等,受到各界热烈欢迎。


赴日演出期间,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名演员中村歌右卫门、尾上梅幸、中村崔右卫门等人,或同台演出,或交流经验,例如化妆就得到中村崔右卫门的指点而提高。又日本方面还模仿《天女散花》的舞蹈,称为“梅舞”。演出《御碑亭》时,有不少妇女掩面而泣,据随团同去的伯明堂兄说:“像王有道休妻的事,在日本是数见不鲜的,所以她们皆有身世之感。”(按:伯明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


日本文艺界知名人士内藤虎次郎、青木正儿、冈崎文夫、那波利贞、狩野直喜、丰冈圭资等均著文评赞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大正八年秋,京都汇文堂编辑出版了《品梅记》。考《春莺啭》是唐代乐曲,日本尚保留此调,灌有唱片。


美洲传绝艺


1921年,徐世昌总统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举行饯别宴会,芮公使致辞中说:“如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带上剧团赴美演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加宴会的交通总长叶恭绰,把芮恩施的话转吿梅兰芳、齐如山。梅兰芳与缀玉轩的“智囊团”冯幼伟(耿光)、吴震修、齐如山、许伯明等商量,决定筹备自费赴美演出。冯幼伟担任经济,齐如山编写了几本书介绍中国戏曲和梅兰芳剧团的特点,有《中国剧之组织》《中国剧之图谱》《梅兰芳传》《梅兰芳歌曲谱》《梅兰芳艺术一斑》等,以上各书均译成英文本,印费颇昂。


把中国宫廷式的、富丽堂皇的戏台装置,全新的服装、道具带到美国,梅兰芳耗费了大量从演剧得来的金钱(先在北京筹了五万元,由于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些钱不够了,冯幼伟在上海向各界筹了十万元)。梅兰芳剧团20余人于1929年12月下旬乘英国船“加拿大皇后号”赴美,1930年初抵美后,第一场戏是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馆演出的,除了胡佛总统因公外出,500多位高级官员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


梅兰芳聘请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博士为梅剧团导演,张彭春对带去的剧目和梅兰芳商榷研究,做了必要的精简。


梅兰芳剧团在纽约49号街剧院演出了《汾河湾》《青石山》《剑舞》(《红线盜盒》)《刺虎》。票价美金六元,黑市高达十六元。


梅兰芳的精湛演技,受到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各地美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


美国著名戏剧家史托克·杨以巨大篇幅在报刊介绍中国戏曲及梅兰芳剧团的特点。他的卓越的观点、正确的评价,在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洛杉矶演出时,波摩那、南加州两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衔。


他山得共鸣


1934年10月,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通过戈公振的关系,邀请梅兰芳率团赴苏演出,中苏两国外交部互相联系,达成协议,梅兰芳提出不经过东三省敌占区,1935年春,苏联政府特派“北方号”轮到沪迎接梅兰芳剧团全体团员。同舟还有驻苏大使颜惠庆、电影明星胡蝶。


梅兰芳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两地演出了六出戏:《汾河湾》《打渔杀家》《刺虎》《宇宙锋》《贵妃醉酒》《虹霓关》。还表演了六种舞:《西施》的“羽舞”、《木兰从军》的“走边”、《思凡》的“拂尘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霸王别姬》的“双剑舞”、《红线盗盒》的“单剑舞”。


梅兰芳的精湛演技受到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雅荷尔德以及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赞扬。从此,梅兰芳演剧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演剧体系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之一。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要求梅兰芳剧团从列宁格勒返回莫斯科时,在莫斯科大剧院晚会上做招待演出。官方提出的剧目为:《打渔杀家》(由梅与王少亭合演)、《盗丹》(由杨盛春扮演孙悟空)。《盗丹》在苏联演出时,是很受欢迎的剧目,也是齐天大圣第一次在欧洲露面。《虹霓关》,由梅兰芳扮演东方氏,朱桂芳扮演王伯当。导演张彭春认为在日本演出时,由姜妙香扮王伯当,小生用假嗓,观众能接受,苏联人对假嗓恐不合胃口,故改由朱桂芳用小生本嗓唱。以后,苏联名导演爱森斯坦因还拍摄了《虹霓关》对枪的影片。


是日戒备森严、下场门第二厢无灯,或云斯大林同志观看了演出。


正气振苍冥


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某日赈灾义演。发起人史量才到后台道乏,对梅云:“顷得消息,日本军阀将占领北京,溥仪入关,重回紫禁城,老兄将成为内廷供奉矣。”梅报以苦笑。回到沧州饭店,即嘱福芝芳乘早车返京,将子女接到上海,在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定居。七七事变后,梅兰芳到香港居住;珍珠港事变后,梅返沪,留须辍演,他以忠贞毅力,抵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利诱。


万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