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财经人物 > 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徐之河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18

书籍编号:30507287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27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全书内容:

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百岁回眸:变迁与求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编 求学逃难


第一章 上学故乡


那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祖父造的房子较好,呈凹字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旁边的走廊用小石子砌成,内有坚实的走道。住房由几十片精雕细刻的门窗连接成板壁。我小时候,大家都住在祖屋里,屋的大门朝南,前面有个广场,大概有房子面积的两倍多,那是我们大家冬天晒太阳,平时踢球、捉迷藏等玩耍的地方,也是我们暑天纳凉的地方。


我爸爸很努力地工作,他从学徒做到了经理,到我出生时,我父亲已经退休在家。我的妈妈是我奶奶的侄女,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我爸爸。她勤俭持家,家里有几亩田,她种田、种菜。她很节约,前十八年中,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两餐,在父母亲生我时,家境才好些。到我懂事时,我们家俨然已成小康之家。那个时候,我父亲出钱,在文昌阁的两边各造了三间房,办了初小,请了两个人,一个秀才,一个童生,来做教员,每人带两个班级的学生,开两门课。语文尚可,数学只知简单加减乘除,对阿拉伯数字,他们都不甚了解。可是,我对学校很有兴趣,很想同二哥一样,能公费留学。当时我读书的热情很高,天天就想着到学校里去。读初小的四年很快就过去了,高小就要到镇上去读,要住读。礼拜六晚上回来,礼拜一早上去学校,平时都住在学校里。我在这里读了三年,毕业后,到了江山城里当时仅有的一所新开办的私立初中读书。这所初中建在祠堂旁边,我们吃饭、睡觉都在祠堂里。


我在一年级时一直保持第一名,读到二年级时,听说这个学校不太好,毕业后考不上好的像杭高那样的高中,必须转学到别的好学校去。听说严州中学,因靠近码头,交通方便,不少学生读了一年书,第二年就离开学校去做学徒或做生意了,所以该学校就要向社会招收插班生。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于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后就转去严中。我对严州中学很满意。特别是宿舍,都是三四个人一个房间。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留学回来的,都有一定的水平。当时,有一个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是我哥哥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他很喜欢我。毕业那年,正巧杭州到江山的铁路开通了,我非常高兴,于是,决心去报考杭州高级中学。


第二章 杭高杭州


我初中毕业时,铁路已经通了,江山到峡口的公路也通了,到杭州大概一天就够了,因此,我决定到杭州去考杭高——杭州高级中学。可是听说杭高很难考,往往十多个人才取一个,想想也有风险。为了更有把握,我先考了金华高中,再考杭高。到杭州考试的时候,我住在湖滨的一个小旅馆里,看到西湖的美景,就迷住了。后来,金华高中和杭高两个学校都录取了我,非常高兴。杭高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规定,刚进校的新生必须到军营里面去当兵三个月,可在军队当士官、班长,这是为抗战作准备。三个月中,我们每天接受的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月后,我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活。


杭高的普通班每年招三个班级,三个年级总共九个班级;杭高有一个高级商科班,每年招一个班,共有三个班;还有一个是杭高与同济大学合办的留德预备班,学生毕业后可去德国留学,也可以直升同济大学或去考其他高校。虽然学习紧张,课业压力大,但因我很喜欢西湖,每个礼拜天吃过中饭之后,我一定要去西湖一次。杭州最漂亮的地方就是西湖。


当时杭州空军学校很热门,曾有几个很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考进了这个学校,后来,参加抗战都牺牲了。我想要航空救国,全国只有南京的中大有航空机械系,于是,就报考了该校,同时,还考了齐鲁大学。结果,八一三事件发生了,飞机、警报……我嫂嫂很害怕,一定要我陪着她回家乡。我们沿着芜湖、九江、南昌,一路到家,以后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当时,中大搬川,虽然我被学校录取,但因我家在偏僻的山区,哥哥一家又随机关搬迁,一直未得到音讯,也因此误了学业。


1938年春,我为了加紧备考去重庆读书,与未婚妻见面少了。她妈和姐觉得我要去重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便去与我母亲商量,结果她们一致商定要我们先结婚。于是,在那年六月十八日,我们结婚了。


第三章 中大重庆


当时战局紧张,怕日军南下切断去后方的通道,我婚后第六天,便和六哥等一道离开江山去武汉了。我和六哥到江山和徐丽水会合后,便乘火车去株洲转武汉了。六哥上前线抗日,丽水去延安革命,我到长沙待考。到长沙,去湖南大学时碰到待考的同学,他们占住了湖大的一个教室,我就搬去和他们同住。在长沙,我报考了四个大学,中大、燕大、湘雅医学院、军需大学,都考取了。我原想进湘雅,但不久长沙又吃紧了,我只得去重庆中大。


在重庆的前三年中,我与景椒虽有书信来往,但也都是报平安的,不知怎的,我们从没写我爱你之类的情书,但我们之间的思念、关心,却是比一般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央大学(中大)是在南高等校基础上办起来。当时把原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请来做校长。中大不久就成为名校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罗得悉将进行长期抗战,国民政府领导仍把重庆作为陪都,他便打算也把中大迁重庆去。我于1938年11月到重庆后,便坐车到沙坪坝的中大报到。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留学英国后回来的一个学者教的《经济周期》。课中他把凯恩斯主义介绍给我们。我在中大读了四年,于1942年夏天毕业。那时候学校分配工作,把我分到中国银行。可我想找一个可以研究学问的地方。资源委员会是专门管理国有企业的,他们的研究所要人,我就去了。


第四章 逃难印度洋


1938年春,我决定要去重庆,母亲与我商量:要我去重庆前结婚,无奈,结婚了。我便在结婚六日后逃离老家去重庆,到武汉,两个哥哥已去前线,家属到何处了都不知道。那时武汉居民已开始逃难了,我便跟他们大多数人一样逃往长沙。


9月,我接中大入学通知,正要动身去重庆,忽闻日兵已占领岳阳,要南下攻打长沙。我得知之后,便到桂西北的小镇“金城江”,找了数天,终于找了一辆运棉花的车子去重庆。11月底,我终于到重庆,住入旅馆后,发现连吃饭钱都没有了。有一个广州来的人,也是到中大读书的学生,借了我一些钱,才得以解决了吃饭这个难题。


从我到重庆起,1944年10月离开重庆去美国,五六年间共逃警报超过一千次。


1942年秋,我从重庆中大经济系毕业,受聘进重庆国防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任实习研究员。资委会办公处在重庆牛角坨马路南嘉陵江边,离其宿舍颇远,来回很不方便,但距我二哥、四哥住屋却近在咫尺。时四嫂回江山探亲,四哥在朝天门中信局上班,来回也不方便,已迁往单身宿舍居住。至9月我拿到工资,看来可叫爱妻来渝团聚了,妻接到信就准备赶来了。时有峡口姜绍模一家也要去重庆,妻便跟他们于11月初动身来渝了。在1943年春节前来到重庆。妻到重庆后就住在四哥房子里,和我团聚在一起了。时四哥有一个朋友,新任中信局某处处长,可能招人,四哥便介绍我妻去应聘,面试很顺利,不日就去上班了,月工资比我多一倍呢!


第五章 蜗居雾都


重庆在长江边,嘉陵江流入长江的入口之处,几乎每天有雾。原来是个码头,人口也不多。


1943年,日寇把注意力转向太平洋,华东较为平静,二哥妻舅王学素调动至浙江省任省府委员。二哥也去闽任“东南区银行监理官”,四五月里先后离开重庆,四哥在朝天门上班也十分不方便,我俩也无法住,协商后便将这组临时房子卖了。我们住在四哥空房里,不到两个月,就要分居两处了。有一次我们想到旅馆团聚,得知有许多人租小旅馆安家,我们算算月收入,觉得还负担得起,便找到一家小旅馆租房住了下来。


妻从未生过小煤炉,我从单位分到的又是硬煤,生煤炉成了我俩的难事。有一次,妻好不容易生好炉子,忽然有个同乡要我们到馆子里去吃晚饭,临走时妻舍不得让煤炉熄灭,我却怕出去数小时不安全,竟强行用水把火熄灭了,从而使我们争吵起来。记忆中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争吵。妻脾气耿直,但知道我脾气急,总是忍着让我的。这次的确是我不对,人家花了多大的气力才生好火,你竟无理强行熄灭,还用水去浇。我们的婚姻是包办婚姻,没有经过恋爱阶段,这段日子,我俩很像是一对热恋中的恋人。重庆温泉很多,我们有时候到南温泉去,有时去北温泉。复旦大学当时就在北温泉,我们住在那边的旅馆,白天到温泉可以游泳,妻子也可到池中泡水,不会游泳,只能在池边看着我。这段时间是我们结婚以来最开心的日子,胜过蜜月,如胶似漆,哪能分离。


第六章 常春藤美国


1943年冬天,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公开招考公派留美学生,我考取了。在我拿着行李搭上马车准备入团学习去的那天,妻子想到又要分别,一早就泣不成声,送我走时跟着马车跑了50多米,我也不禁流下泪来。


1956年12月底,我抵达纽约开始了两年多的留美生活。我在船上结交了一个朋友,是来自武汉的周英柏,他将赴纽约大学学习。他对我说,这一走,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来美国西部了。这个票是无时间限制的,我们不妨一路上找机会玩玩吧。我们在旧金山玩了二三天,看到新建的、雄伟壮观的金门大桥,我们十分惊羡。记得在杭州时,见刚建好的杭州大桥已是觉得很大,到了美国才知道什么是大桥。我们也去了旧金山的中国城“唐人街”。我们还去了“渔人码头”。然后,从旧金山搭乘火车去芝加哥。刚上火车不久,我们就见到了一条总长达12英里的平桥,火车开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最后,乘坐火车到了纽约。周英柏的哥哥来纽约火车站接我们,他哥哥将我安排到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一个黑人旅馆住下,随后将周英柏接回自己家居住。几天后,当我去哥伦比亚大学报到时,遇到一个留学生,告知哥伦比亚大学旁边有一个专为留学生提供住宿的国际宾馆,我立即搬了进去。在此居住的中国留学生大约有二三十人,其中印度学生最多,中国学生次之。男女生互相交往只能在楼下,管理得很严格。


住国际宾馆时,底楼有一个食堂。一次我吃早餐时,一个老留学生坐到我对面。她也在哥大读书,已住这里多时了,自我介绍说她姓夏,又问我的情况。以后去吃早饭时常碰到她,并要我一起去哥大上课。不久蔡文照也住到“国际”来了,她是我资委的同事。蔡文照住在外面时一直要我陪她外出购物的,现在约我每天早上一起去吃,一起上学,她还常请我看电影,有时还要讨论电影中一些镜头。有一天早上去吃早点,我把与妻子的合影带去,介绍说是我与妻子的照片,并说我出国前就结婚了。她看了称赞一番,但往来仍如前未变。在一个月后的一个早上,我和她一起到学校门口时,有一位男士在门口等她,她对我说这是她一起上课的留学生某某。我很高兴,她有男朋友了,以后去学校,她不再找我去陪了。不久我转学宾大,寒假时到国际宾馆看同学,听说她已结婚搬出去了,以后就失去联系。


后来,为了所学的英语有用武之地,我想离开纽约到别处去,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读MBA学位。经咨询,我被告知,在美国读MBA学位最好的学校不是哥伦比亚大学,也不是哈佛大学,而是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到达沃顿商学院时,正值夏季学期(7、8、9三个月一个学期)即将开学,研究部主任介绍我选公司理财专业,并说读这个专业要学好几门课。最后,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美国的投资与中国工业发展”,将我在资源委员会的研究与所学的内容结合而写成的,我的指导老师看后说写得很好,就毕业了。


我很喜欢宾大,宾大很分散,多次去宾大博物馆参观。946年9月,我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授予的MBA学位。当时我有一种想法,读金融学的,只懂公司理财以及公司其他管理工作还不够,还要有经济周期、货币银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修养。我同学说,哈佛在这方面有几位名教授,听课不要学费,所以毕业后我又去哈佛旁听熊彼特、汉森等的有关课程。当时,有一个机会可以进联合国工作,但我想起我妻子一个人在家很辛苦,要来美国又有难处,母亲也已年老,再说,在国内的发展机会更多,因此,最终决定在学期结束后立即回国。


1947年春,我搭船从西雅图经日本和香港回国,历经十四天,于上海港与妻子会合。

第一编 求学逃难


第一章 上学故乡


那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祖父造的房子较好,呈凹字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旁边的走廊用小石子砌成,内有坚实的走道。住房由几十片精雕细刻的门窗连接成板壁。我小时候,大家都住在祖屋里,屋的大门朝南,前面有个广场,大概有房子面积的两倍多,那是我们大家冬天晒太阳,平时踢球、捉迷藏等玩耍的地方,也是我们暑天纳凉的地方。


我爸爸很努力地工作,他从学徒做到了经理,到我出生时,我父亲已经退休在家。我的妈妈是我奶奶的侄女,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我爸爸。她勤俭持家,家里有几亩田,她种田、种菜。她很节约,前十八年中,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两餐,在父母亲生我时,家境才好些。到我懂事时,我们家俨然已成小康之家。那个时候,我父亲出钱,在文昌阁的两边各造了三间房,办了初小,请了两个人,一个秀才,一个童生,来做教员,每人带两个班级的学生,开两门课。语文尚可,数学只知简单加减乘除,对阿拉伯数字,他们都不甚了解。可是,我对学校很有兴趣,很想同二哥一样,能公费留学。当时我读书的热情很高,天天就想着到学校里去。读初小的四年很快就过去了,高小就要到镇上去读,要住读。礼拜六晚上回来,礼拜一早上去学校,平时都住在学校里。我在这里读了三年,毕业后,到了江山城里当时仅有的一所新开办的私立初中读书。这所初中建在祠堂旁边,我们吃饭、睡觉都在祠堂里。


我在一年级时一直保持第一名,读到二年级时,听说这个学校不太好,毕业后考不上好的像杭高那样的高中,必须转学到别的好学校去。听说严州中学,因靠近码头,交通方便,不少学生读了一年书,第二年就离开学校去做学徒或做生意了,所以该学校就要向社会招收插班生。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于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后就转去严中。我对严州中学很满意。特别是宿舍,都是三四个人一个房间。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留学回来的,都有一定的水平。当时,有一个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是我哥哥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他很喜欢我。毕业那年,正巧杭州到江山的铁路开通了,我非常高兴,于是,决心去报考杭州高级中学。


第二章 杭高杭州


我初中毕业时,铁路已经通了,江山到峡口的公路也通了,到杭州大概一天就够了,因此,我决定到杭州去考杭高——杭州高级中学。可是听说杭高很难考,往往十多个人才取一个,想想也有风险。为了更有把握,我先考了金华高中,再考杭高。到杭州考试的时候,我住在湖滨的一个小旅馆里,看到西湖的美景,就迷住了。后来,金华高中和杭高两个学校都录取了我,非常高兴。杭高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规定,刚进校的新生必须到军营里面去当兵三个月,可在军队当士官、班长,这是为抗战作准备。三个月中,我们每天接受的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月后,我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生活。


杭高的普通班每年招三个班级,三个年级总共九个班级;杭高有一个高级商科班,每年招一个班,共有三个班;还有一个是杭高与同济大学合办的留德预备班,学生毕业后可去德国留学,也可以直升同济大学或去考其他高校。虽然学习紧张,课业压力大,但因我很喜欢西湖,每个礼拜天吃过中饭之后,我一定要去西湖一次。杭州最漂亮的地方就是西湖。


当时杭州空军学校很热门,曾有几个很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考进了这个学校,后来,参加抗战都牺牲了。我想要航空救国,全国只有南京的中大有航空机械系,于是,就报考了该校,同时,还考了齐鲁大学。结果,八一三事件发生了,飞机、警报……我嫂嫂很害怕,一定要我陪着她回家乡。我们沿着芜湖、九江、南昌,一路到家,以后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当时,中大搬川,虽然我被学校录取,但因我家在偏僻的山区,哥哥一家又随机关搬迁,一直未得到音讯,也因此误了学业。


1938年春,我为了加紧备考去重庆读书,与未婚妻见面少了。她妈和姐觉得我要去重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便去与我母亲商量,结果她们一致商定要我们先结婚。于是,在那年六月十八日,我们结婚了。


第三章 中大重庆


当时战局紧张,怕日军南下切断去后方的通道,我婚后第六天,便和六哥等一道离开江山去武汉了。我和六哥到江山和徐丽水会合后,便乘火车去株洲转武汉了。六哥上前线抗日,丽水去延安革命,我到长沙待考。到长沙,去湖南大学时碰到待考的同学,他们占住了湖大的一个教室,我就搬去和他们同住。在长沙,我报考了四个大学,中大、燕大、湘雅医学院、军需大学,都考取了。我原想进湘雅,但不久长沙又吃紧了,我只得去重庆中大。


在重庆的前三年中,我与景椒虽有书信来往,但也都是报平安的,不知怎的,我们从没写我爱你之类的情书,但我们之间的思念、关心,却是比一般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央大学(中大)是在南高等校基础上办起来。当时把原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请来做校长。中大不久就成为名校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罗得悉将进行长期抗战,国民政府领导仍把重庆作为陪都,他便打算也把中大迁重庆去。我于1938年11月到重庆后,便坐车到沙坪坝的中大报到。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留学英国后回来的一个学者教的《经济周期》。课中他把凯恩斯主义介绍给我们。我在中大读了四年,于1942年夏天毕业。那时候学校分配工作,把我分到中国银行。可我想找一个可以研究学问的地方。资源委员会是专门管理国有企业的,他们的研究所要人,我就去了。


第四章 逃难印度洋


1938年春,我决定要去重庆,母亲与我商量:要我去重庆前结婚,无奈,结婚了。我便在结婚六日后逃离老家去重庆,到武汉,两个哥哥已去前线,家属到何处了都不知道。那时武汉居民已开始逃难了,我便跟他们大多数人一样逃往长沙。


9月,我接中大入学通知,正要动身去重庆,忽闻日兵已占领岳阳,要南下攻打长沙。我得知之后,便到桂西北的小镇“金城江”,找了数天,终于找了一辆运棉花的车子去重庆。11月底,我终于到重庆,住入旅馆后,发现连吃饭钱都没有了。有一个广州来的人,也是到中大读书的学生,借了我一些钱,才得以解决了吃饭这个难题。


从我到重庆起,1944年10月离开重庆去美国,五六年间共逃警报超过一千次。


1942年秋,我从重庆中大经济系毕业,受聘进重庆国防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任实习研究员。资委会办公处在重庆牛角坨马路南嘉陵江边,离其宿舍颇远,来回很不方便,但距我二哥、四哥住屋却近在咫尺。时四嫂回江山探亲,四哥在朝天门中信局上班,来回也不方便,已迁往单身宿舍居住。至9月我拿到工资,看来可叫爱妻来渝团聚了,妻接到信就准备赶来了。时有峡口姜绍模一家也要去重庆,妻便跟他们于11月初动身来渝了。在1943年春节前来到重庆。妻到重庆后就住在四哥房子里,和我团聚在一起了。时四哥有一个朋友,新任中信局某处处长,可能招人,四哥便介绍我妻去应聘,面试很顺利,不日就去上班了,月工资比我多一倍呢!

第二编 教学运动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暨大


我们在上海住了两天就去南京了。那时妻子景椒还在南京工作,真正幸运,在我回国前夕,分配到一套一室一厅的套间,比重庆住房好多了。在南京我拜访了当时任高教司司长的周老师,他要我到台湾大学去做会计系主任,我因景椒在南京,老母在浙江,不方便而没接受。几天后就回沪了。我在中大读书时的经济系主任吴先生,当时是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我第一次去拜访他时,他便要我到他处做教授,这样我的工作就定下来了。不久,暨大聘我为教授的聘书就来了。吴老师问我在美国学了哪些课,我说了,他说,许多都太专业了,你就教会计、公司理财、商业信用这三门课吧。


因为我备课认真,上课我又是背讲稿的,学生笔记容易,加上我才从美国回来,西装革履,一只大皮包,意气风发,一副青年教授的气派,受到学生的关注。我仍住在溧阳路的家中,景椒在南京工作,我隔周周末去南京,妻子隔周周末来上海。


五月,母亲生病,我们才想起,回国已经两个月,还没有回去看妈妈,真是很不应该。我想这是一个回家的好机会,就买了花旗参等礼品回家去看妈妈了。


1947年11月,我分配到暨大青云路一室一厅的房子。景椒毫不迟疑,使辞去了在南京的工作,丢下她好不容易才分到的住房和借来的家具,带了可以带的东西,便匆匆来上海了。由于有了新家,景椒身体又不好,我又想把“公司理财”讲稿补充成书出版。忙忙碌碌,1948年,我很少外出,只有在星期日,偶尔才去二哥家玩玩。


1948年冬,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共产党军队进至长江北岸,各校怕学生闹事,提早放假,教师大多回老家去了。我因离家多年,老母在家,便趁机劝景椒一起回家过春节。


自从1938年夏离家去重庆后,我已有10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我们到家没几天,景椒二姐就叫人来接我们去回龙庵了。下午又陪我们去荷宅边去看景椒大哥、大嫂,大哥大嫂因老家被日本鬼子烧毁后,迁来荷宅边住的。大哥大嫂已五十有余,见我们去很高兴,请我们大吃大喝了一顿,回家时还带回许多鱼干。


新年伊始,大叔、四叔等家因我们难得回家过年,轮流请我们吃新年酒。新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又匆匆离家回上海。当时谁会想到这一别离,有的是永别,有的是长达四五十年的别离呢!


四月,新中国成立军渡过长江新中国成立了南京,国民党军大部分撤到上海,说是要死守上海。二哥、慧芬、君衢去了台湾。不料这一别就是近四十年,如不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可能永远不能再聚了。二哥等走后,虽只有几天就新中国成立了,但这几天真是度日如年。次日下午,三哥留在上海的司机,开着三哥的汽车来家找我们,说是单位已撤退,他想在我们处住几天。同时我还打电话叫初中同学,景椒姐夫之弟郑溶之也来住,以便有个照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天夜里,我们已经睡下,忽听得有人爬墙,进我们家来了,待司机起来后,叫郑一起察看,始知有几个全副武装的败兵,想在我们家躲藏。司机出面交涉,要他们把武器丢到屋外阴沟中,以求安全。次日司机说:估计要新中国成立了,军车留在家里会有麻烦,让他把车开到远一点的地方去丢掉吧,并嘱咐我们在他未归前不要开门。大约10时许,我们忽接到住在黄浦区的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他们那边已新中国成立了,不要紧张没事的。那天下午4时,忽然见对面中学的旗杆上,升起了红旗,我们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但我们仍紧闭门户以防不测。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有几个头戴着新中国成立帽,身穿学生装,手中拿着老式步枪的人来敲门,司机便把门打开让他们进来。门一开,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就进花园中巡看了,但未进屋便退出去了。在这过程中,我和景椒一直心情平静,不慌不忙地等着新中国成立。啊!新中国成立了,动荡的年月可能结束了,真希望能有一个自由、民主、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啊!


第八章 上商财大


1949年秋,我转上海商学院任教,当时工商管理系系主任,是由“上法”名教授孙怀仁兼任的。我到上商见到他时,他说正缺教授,想开两个新课,不知你有兴趣否。我说:哪两个?他说:“动作时间研究”和“工作(工序)研究”。我说可以,就在工商系开这两个课了。那时上商是名校,每次招生不多,很是难考,学生水平都很高,每个系只有近百个学生,许多课都由其他学校的老教授兼任,专业教授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个助教。工序(工作)研究,是研究生产一件产品的工序;“动作时间研究”是研究动作经济,如何布置工作地,才能在一个工作地上完成一个工序最省力省时,许多学生对此课兴趣很大。传出去,其他系(如统计系)学生也要求我开这些课。我只得把两系学生合在一起上课。对于我开的课受学生欢迎一事,孙主任很高兴。


1951年,上法、光华、交大会计等部分并入上商,改为名上海财经学院,孙专任工业经济系;1959年上财部分教师跟姚耐去上海经济所,我们跟去了,孙任工经研究组主任,文革复院后,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我是所长。


1949年起,孙一直是我的领导,我的领路人,做人治学的导师,同事、知音,迄今百岁,还常想念他!


1951年,孙治方任校长,不大来校,学院工作实际上由姚耐等负责,他们来院后,先把上法、光华大学等并进来,把校名改为上海财经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把华东所有财经学校都并进来了。1952年起,课程根据苏联大学课程开设。1952年后,政治气候对学校的影响十分明显。“改造使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学生还能身教言传吗?学生对我似乎也有些看法,几乎没什么学生向我请教。在上财十年,我记不起有哪一个自称是我的学生了。师生关系没了,朋友也没有往来了,亲人更不敢联系啊!记不起何年,一个乡亲来上海,突然告诉我一信息:听说我五个哥哥在台,因“通共”给蒋匪枪杀!后来一想可能是我害了他们,我不是投共了吗!1980年,我一个美籍侄子,因海军部一个单位请他到无锡讲学三周,过上海时来访我,进门与我抱头痛哭,“听说叔叔早已没有了”,真的,再见到如隔世啊!1978年复校,改革开放中,发展很快。现在在复旦后面,很大,可住几万师生,不可思议。


第九章 家家


1949年上海新中国成立,我和妻子一起走进了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