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系列丛书(套装共10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系列丛书(套装共10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齐如山,李苦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29
书籍编号:30507584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52676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艺术家
版权信息
书名: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系列丛书(全10册)
作者:齐如山 李苦禅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总目录
言犹未尽,一代贤儒:回忆许寿裳
活着,就要一意孤行:回忆徐悲鸿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
荷塘边的不朽背影:回忆朱自清
不教一日闲过:回忆齐白石
执拗的拓荒者:回忆沈从文
往往醉后见天真:回忆傅抱石
不因畏难而搁笔:回忆老舍
惊才绝艺,一代伶工:回忆程砚秋
看山还是故乡青:回忆张大千
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
主编:刘未鸣 韩淑芳
执行主编:张春霞
编辑:(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伟欣 牛梦岳 李军政 李晓薇 赵姣娇 高贝 徐玉霞
第一辑
亲属怀思:恨抓不住时间
怀思
许世瑮
日子过得真快,父亲阖上他智慧的眼睛,永别这多难的尘世而去,如今已44个年头了。在44年前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我噙着眼泪,怀着哀思,为父亲料理丧事。对于父亲的死,当时,各界人士都寄予极大的悼惜和深厚的同情,这是我父亲身后应得的哀荣吧!作为人子的我,在这里向各界叩谢!关于父亲的道德文章,世人自有定评,我不敢在这里多所置议。今天,我执笔写这篇文字,不过抒述我父子间的一点乌私。
先父寿裳公季茀先生,浙江绍兴人,立春日生,今年适逢百十岁冥寿。逝世时为民国37年2月18日,享寿66岁。
父亲治学甚勤,初求学于绍兴中西学堂、杭州求是书院、日本弘文学院及高等师范。对各种学问,皆有根底。除了中国文学外,通晓日、英、德文。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大、中山大学、西北联大、西南联大、华西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及平大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女师大校长,其门生多为受人爱戴之教授及妇女领袖。
父亲做事认真负责,如民国6年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时,厅制初创,集中人才,力开风气。学校教育外,注意社会教育,设立博物馆、图书馆等,和衷共济,成绩斐然,江西教育之基础始奠于此。其他省市,殊受影响。
父亲随蔡元培先生任事甚久,故于教育部及中央研究院之贡献亦多。随后任职于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公事外,从事著作不息,几不知老之将至。民国35年来台,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馆事初创,擘划周详,分为四组:(一)学校教本;(二)社会读物;(三)名著译述;(四)台湾文化研究。聘请专才担任,成绩卓著。杨云萍、杨乃藩先生均曾在该馆服务。翌年应当时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先生敦聘,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与同系教授台静农、戴君仁、乔大壮、魏建功诸先生相处甚欢。台大的校歌,就是父亲那时候作的词。
当我少年的时候,一直追随在父亲的左右,父亲是谦和而慈祥的,是严父,也是良师。他教导我们治学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有时拿古人做例子,有时也以他的朋友做例子。他率直,诚厚,对自己的长处从不夸张,对自己的缺点从不稍加掩饰。他说他自己的天资是不十分高,补救这个缺点的,是下苦功——苦读,熟读,不取巧,不自作聪明。一次不懂,多读几次,直到读通、读懂了为止。经常做笔记,来帮助记忆。在这种治学的精神下,他在每个学校里,考试时常名列第一。他说做学问除了“精”还要“博”,专精一门,不问其他,往往会变成“书呆子”,所以,他在精治国学外,对于心理、史地、政治、教育等各部门的社会科学都很有根底,也因为“博”,他在学校里教书,能广征博引,用各式各样的比喻、引证,不厌其详地给学生讲解,使他们懂得透彻。
父亲热心推行国语,民国2年曾参加读音统一会,制定注音符号。他重视教育事业,认为教育是革命的奠基工作,没有教育,便谈不上真正的革命。他干了30多年的教育工作,等于干了30多年的革命事业。
论做人,父亲的意思是“公德”“私德”并重。要整个的,不能以做到某一点便算完事。在这个观念下,他待人接物,连每一点细节都注意及之。他写字总是正襟危坐,下笔不苟;做文章,不让它错一个句读。总之,逢事绝不马虎,律己极严,以身作则,守时刻,讲信用,待人诚厚,也因此往往被人所蒙蔽。在“公德”方面,他反对强权,但扶助弱者,不惜牺牲自己。当年章太炎先生被幽禁,父亲奔走营救,不遗余力;鲁迅先生被非法免职,父亲出面力争,连自己也被免职,毫不反悔。
父亲在教学之余,不废著述,每晨三四点钟即起身,读书写作,数十年如一日。遗著有《章炳麟传》、《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思想与生活》、《怎样学习国语与国文》、《三民主义述要》、《考试制度述要》、《周官研究》、《传记研究》、《俞樾传》、《越缦堂日记选注释》、《中国文字学》等;短篇的有《鲁迅的德行》、《鲁迅的人格和思想》、《鲁迅的精神》、《鲁迅的避难生活》、《鲁迅的游戏文章》、《国父中山先生与章太炎先生》、《俞曲园先生的思想》、《摹拟与创作》、《王通与韩愈》、《教授国文应注意的几件事》、《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序》、《读了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之后》、《读敦煌秘籍留真尚书盘庚微子两篇》、王冶秋著《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等,以上大部分已经出版,未出版的都在整理中筹备出版。
先父谦恭慈祥,临事不苟,自律甚严,待人恕厚,规过劝善,直言无隐。行为均遵礼法,思想适合现代,重然诺,负责任,守时刻,尊人权。深恶坏习惯。以“公德”“知耻”“重厚”“耿介”“必信”相勉。
写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这一篇“语无伦次”的文字,怎能表达出为人子者崇仰和哀戚呢?我家家谱以“寿世文章”排列,吾子台文,女忆文、孙成章,孙女瑞章、玲章,盼能光大我父亲遗德。爰撰此文以为纪念。
1992年1月4日于台北
鲁迅与先父寿裳公
许世瑮
鲁迅先生与先父许寿裳(季茀)先生有35年的交情,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友好,彼此关怀,情同骨肉。
民国前10年,初秋,先父获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预备日语。时鲁迅先生已先于2月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亦入弘文学院修日语,只是不同班,先父在浙江班,鲁迅先生在江南班。起初他们往来甚少,他们的友谊是从剪辫子开始的。
先父在到东京的第一日,就把“烦恼丝”剪掉了,鲁迅先生也于次年3月,在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辫子。鲁迅先生拍了一张断发照,并在背面题诗一首赠给先父。诗曰:
民国前9年,《浙江潮》创刊,从第5期起,由先父接任主编,即向鲁迅先生约稿。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译作《哀尘》、科普文章《说鈤》和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等,都是在先父主编的《浙江潮》上发表的。
鲁迅先生在弘文学院时,课余喜看哲学和文学的书。他同先父常常讨论的三个问题是:
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后来,他又谈到志愿学医,要从科学达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理想宏远,下手切实。
民国前8年,秋,鲁迅先生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学医以后,成绩非常好,为教师们所器重。可是到了第二学年春假的时候,鲁迅先生照例回到东京,对先父说:“我退学了。”先父惊问他:“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为什么要中断?”“是的!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
鲁迅先生在《呐喊》序文里写得很详细:“……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看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察,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去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便是要改变同胞的精神,于是鲁迅先生他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也就是对于国民性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先生退学回到东京,时先父已就读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鲁迅先生和先父相处在一起,赴会馆,听讲演。是年秋,每周星期日清晨,先父与鲁迅先生等人,同往章太炎先生寓所——牛込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听章太炎先生讲《段氏说文注》及《郝氏尔雅义疏》。
民国前4年春,先父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欲留学欧洲,与鲁迅先生等5人合租本乡区西片町一华美住宅,署其寓曰:“伍舍”。宅地广阔,颇有庭园花木之盛,是年冬,合租的朋友有的移居他处,先父明春又将赴德留学,不得不先行退租,迁出“伍舍”。先父曾有套用东坡诗句成《留别伍舍》诗一首:
民国前3年,初春,先父因学费无着,留学德国未果,乃于4月自日本返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是年秋,鲁迅先生回国,即由先父推荐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冬,原监督沈衡山(钧儒)先生辞职,继任者夏震武氏。夏氏自谓研究宋学,而对于教育文化未尝研究,先父和鲁迅先生诸教员,均不欲与之共事,全体辞职,搬出校舍,以示决绝。后夏氏去职,始复返校任教。为庆贺“木瓜之役”(夏氏当时被称为“夏木瓜”)的胜利,先父和鲁迅先生等25人,一起在杭州湖州会馆合影留念。
民国元年,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蔡孑民先生任教育总长,先父被邀至南京,任教育部部员,旋向蔡孑民先生推荐鲁迅先生。蔡先生久慕鲁迅先生才学,即请先父驰函绍兴(时鲁迅先生居绍执教),敦请鲁迅先生前往就职。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昼则同桌办公,夜则联床共话。此后,先父与鲁迅先生长期同就职于教育部,同执教于各地,不时见面,信函频繁,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知己好友。
鲁迅先生于民国25年10月19日因肺病去世时,先父极为哀痛,曾作诗一首悼念他。诗曰:
蔡元培先生也有挽联挽之,曰:
先父说过,他自己深受严师与诤友的影响。严师就是指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及宋平子先生,诤友则是指蔡孑民先生和鲁迅先生。
我于公元1988年5月初,回沪探亲,向百龄老母祝寿,还到鲁迅先生墓前致敬,并想去绍兴故乡探视老家。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馆长得到消息后,特派员来沪面邀。遂于5月21日到绍,住在馆内。承裘馆长陪同,参观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厅。我仔细观摩,思潮涌起,越看越觉其伟大。当看到鲁迅先生和先父的巨幅合照时,心情分外激动。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怎么不为之动情呢!
我应馆方之邀,还在纪念册上题了以下的字句留念:“民族英雄,福被全民。天下一统,革命成功。”
作者研究食品卫生与环境卫生,本不善为文,兹再将儿时从父兄辈听来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印象,略述一二,以供读者参考。
鲁迅先生的起居是很朴素的,刻苦耐劳的。关于他的衣着,在南京读书时,没有余钱制衣服,以致夹裤过冬,棉袍破旧得可怜,两肩已没有一点棉絮了。他在杭州教书时,仍旧着学生制服,夏天只做了一件白羽纱长衫,一直穿到10月天冷为止,后来置了一件外套,勉可御寒,平时少着皮鞋,常穿黑色帆布面胶底的鞋子。
对于饮食,鲁迅先生是很随便的,不喜吃隔夜菜和干咸品;鱼蟹少吃,怕去骨和剥壳的麻烦,茶用清茶,烟用廉价品,每日大概需50支,不敢多喝酒,爱吃辣椒。他曾告诉先父,因为夹裤过冬,不得已吃辣椒以御寒气,渐成嗜好,因而害及胃的健康,为毕生之累。他发胃病的时候,常见他把腹部顶住方桌的角而把上身伏在桌面,这可想见他胃痛得厉害。最后10年间,有景宋夫人的照料,饮食较为舒适。他的寝具一向是用板床薄被,晚年才用最普通的铁床,书桌旁边放着一张藤躺椅,工作倦了,就在这椅上小坐,看看报纸,算作休息而已。
鲁迅先生一生惯用毛笔,文稿、日记、书信都是用毛笔写的,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一)可以不择纸张的厚薄好坏;(二)写字“小大由之”,别有风趣罢了。他对于书籍的装饰和爱护,真是无微不至,他所出的书,关于书面的图案,排字的体裁,校对的认真,没有一件不是亲自经营,煞费苦心。
擅长写作的鲁迅也很健谈。聊天时胸怀磊落,机智流畅,有光风霁月之概,所谈种种,或叙述,或评论,或笑话,或悲愤,都令人感到亲切和痛快。所以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怀念他,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吾越乡风,小孩上学,必定替他挑选一位品学兼优的开蒙先生,教他认方块字,把笔写字,并在课本面上替他写姓名,希望他能够得到这位老师的熏陶和传授。民国3年,先兄世瑛5岁,父亲买了《文字蒙求》,敦请鲁迅先生开蒙。他只教“天”“人”二字,并书“许世瑛”三个字,天人二字含义甚广,包括一切学问——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后来先兄考入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又向鲁迅先生请教应该看些什么书?他便开示一张书单如下:
以上书目,实在是初学文学者所必读,他的解说也简明扼要,先兄以后之成就,可以说得自鲁迅先生者甚大。
民国7年初夏,母亲由北平到南昌,不及半月因伤寒病故,鲁迅先生远来函唁,慰问。提到世兄们失掉慈母,固然是不幸,但也不尽然;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幼而失母,也非不幸,倒可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儿女。鲁迅先生对我们兄弟寓鼓励于安慰之中,前辈风仪永生难忘。
大伯父铭伯先生民国8年春初中风,请教鲁迅先生延医诊治,他说这病不容易完全治好,曾遍觅良医,果然无效,计病29个月而殁。鲁迅先生闻讯即来吊唁。
民国24年7月,世琯姐和汤兆恒先生在上海结婚,鲁迅先生一向不肯出门酬应,是日偕夫人掣海婴惠然来临,并且到得很早,后来才知道他是日身体本来不适,且译作甚忙,家人无不感激。
民国23年冬,世玚妹患病,也烦鲁迅先生介绍医师,他为人谋,忠实周到;特检出书信一封,以资说明:
季市兄:
弟 飞 顿首 十二月九日
1992年1月1日
忆先父许寿裳
许世玮
凡是阅读过《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书的人对作者许寿裳和鲁迅的深厚友谊一定会有相当深刻的印象。关于他的一生经历、他的为人和学问,他的同事和学生比我了解得更多。我作为他最小的女儿在这里主要谈谈他晚年的一些情况。
一
1926年下半年,父亲和鲁迅等40人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于是举家南返。定居在浙江嘉兴,此后父亲一人奔波在外。我1928年出生的时候,他在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任秘书长,后大学院改为中央研究院,他留在那儿当干事和文需处主任,很少回家。1934年他受聘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院长,每年寒假才回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返校,随校西迁,此后又经陕入川。我母亲带着姐姐和我逃难到上海,在八年抗战中与父亲几乎音讯断绝。记得大概是1939年,我姐姐上初中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收到父亲从陕西城固寄来的一封信,把我姐姐写给他的家信寄回来了。他把信上的错字、用字不当和词不达意的地方仔细改了一遍,并指出应该怎么用词等等,这件事给我印象极深,了解到父亲是个对事认真、要求严格的人。
1946年初夏,父亲从重庆回到上海和家人团聚。他见了我很高兴,笑着说:“真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了。”他对我们说,南京的政治空气对他不合适,所以接受了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之邀,到台湾去任编译馆馆长(陈仪和鲁迅、我父亲在日本留学时同学)。他知道我中学已毕业,以后学什么还拿不定主意。他劝我还是学一门自然科学,并建议我跟他到台湾上大学。6月他仅一人先到台北,其后我和大哥许世瑛也去了台湾。我考入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这样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我得以跟随在他的身边。
当时的台湾刚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一切尚处于草创时期。编译馆中事无巨细,他都亲自擘划。为了迅速发展台湾文化教育事业,他还延聘不少学者到台工作。
在他筹划下,编译馆分教材编辑、社会读物、名著翻译与台湾研究四组。分别请程璟、邹谦、李霁野、杨云萍负责。他认为最要紧的是编一套中小学教科书以及教员参考书,因为国内出版的教科书不适合于刚刚光复的台湾。他计划这套书在一年内完成,他对编译人员说:“我们的编译研究工作,要适合时代潮流,要有进步观念和民主思想,不能落后倒退,甚至违反人民的利益。我们不要忘记人民。”
当时台湾人不会讲普通话,知识分子都用日语交谈。父亲是推行普通话运动的积极分子之一,并亲自撰写了《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一书,书中比较了中文与日文语法的不同,力求适合原来学日语的台湾青年的需要。
父亲当时除了要我跟他一起到台湾外,还竭力鼓励我哥哥许世瑛到台湾师范学院执教。许世瑛曾拜鲁迅为启蒙老师,在他进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时,鲁迅为他开了一张有名的书单。他毕业于清华研究院,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学生。他以后一直在台湾各大学讲授文字学。他所著《中国文法讲话》一书到1977年已再版13次,很受欢迎。哥哥可算是继承父业,为台湾人民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材,为中国文字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二
我父亲办事极其认真、公私分明、遵守时刻。据他的同事说,如果写信他老先生必自己掏钱买信封邮票,决不用公家的,几十年来已成习惯。上课,开会向来准时,如有事迟到几分钟,来后必一再道歉,如果其他老师上课迟到,他就不客气提出批评,因此被有的人讥为矫枉过正,小事太认真。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起义的当天,父亲在上班路上听说出了事,在情况不明之时,本可折回家中,但他的责任心使他要和编译馆的同事们在一起,不考虑会遇到什么情况,当夜就守在馆中。在那段时间里,外省去的同事不敢外出,有缺钱缺米者,父亲请本省同事给送去钱米,使受者很感动。
起义被镇压后,台湾省长官公署改组,陈仪下台,魏道明继任省长,立即撤销了编译馆,父亲接受台湾大学校长陆志明之聘,担任中文系主任。他除规划系内工作外,亲自讲授文字学。当时到台湾大学念中文系的人极少,听他课的只有两名学生。教材是他自己编的,为了节省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也为了讲解得更准确详尽,他仍然为这两个学生印讲义。而且因刻腊版的工作人员不善写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所以他特别指定一名助教来缮写,印出来后他再亲自校对,才发给学生。从这点可窥见他对学生负责的精神。
父亲的为人,是极富于正义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每遇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最明显的事例,如章太炎被袁世凯关进狱中,他和鲁迅等一起,极力设法营救。彭允彝当教育部长时,排挤蔡元培,当时父亲是女师大校长,联络八所学校与彭对抗。1925年8月,因女师大学潮事,军阀政府下令撤销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父亲与齐寿山联合发表声明,揭露军阀政府迫害进步师生的种种罪行,公开为鲁迅辩护。1927年父亲与鲁迅一起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大批进步学生被捕,鲁迅为抗议校方的反动立场,愤而辞职,父亲与许广平为支持鲁迅也立即辞职,坚决与鲁迅共进退。
三
父亲所以到台湾,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当时台湾是个比较安定的地方,希望能实现他的夙愿,完成《鲁迅传》和《蔡元培传》的写作。他虽写过不少关于鲁迅的文章,并在台湾完成了《亡友鲁迅印象记》,但始终觉得“言犹未尽”;关于《蔡元培传》,在抗战时就已注意搜集资料了。
他一生与鲁迅、蔡元培关系最深,章太炎则是他敬仰的老师。在台时他曾对我说过:“回顾过去,有鲁迅、蔡元培这样的知己,真是值得自豪的了,一生总算没有白过。”对于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界这三位杰出人物,他是衷心敬佩,极力维护的。记得在台湾时,谢似颜老师(曾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主任)说过一段趣事:在女子文理学院时,有一次谢和朋友聊天,说到章太炎晚节不大好的话,忽听到我父亲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他的朋友立即使眼色,让谢赶快从后门溜走。事后那位朋友还笑说:“真险呀!他老先生所佩服的师友,如果有人批评,他是要拼命的,尤其是章太炎、蔡元培和鲁迅。”谢还说因为这件事,他有意回避我父亲,半个月不敢见面。
父亲认为向全国人民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八年抗战,生灵涂炭,国力耗尽,好容易盼到胜利,没想到国民党又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闻一多、李公朴先后被害,使他非常悲愤,他到台湾后不久写的《鲁迅的精神》一文中,一开头就引用鲁迅的话:“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他要反抗,他要复仇。”而且强调鲁迅的精神就是:“为大众而战,是有计划的韧战,一口咬住不放的。”就是要“除恶务尽”,这是有感而发的。
父亲热爱台湾人民,向他们宣扬鲁迅的战斗精神,希望台湾人民从鲁迅创作中吸取精神力量。他在台湾写的《鲁迅和青年》一文中说:“本省台湾在没有光复以前,鲁迅也和海内的革命志士一样,对于台湾,尤其是对于台湾的青年从不忘怀的,他赞美他们的赞助中国革命,自然也渴望着台湾的革命。”
像这样一些揭发黑暗、号召战斗的文章,他还写过好几篇,他很珍视从香港寄给他的进步刊物,收到后必仔细阅读,而且还叫我也好好看看。他认为对当前社会的黑暗腐败不能闭口不言,所以他在平日言谈中更表露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文章写得更尖锐,这就为反动派所忌恨。
当他在《台湾文化》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就有反动文人化名写文骂他,说他不该因为和鲁迅有私交而乱捧鲁迅,鲁迅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会骂人,会写点小说而已。父亲对我说:“这种人太卑鄙了,我置之不理,如果理他们,反而抬高了他们的身价。”在这以后,他又在《台湾文化》上发表了几篇宣扬鲁迅精神的文章,而且他的《鲁迅的思想与生活》一书在台湾出版了,这就使反动派更为忌恨,父亲对朋友们说:“最近那些人更卑鄙了,听说在一个刊物上造我儿女的谣言,说些下流无根据的话,想用这种方法来伤害我。我更置之不理,连看也不看!”
他在家中常和我谈鲁迅,他很喜欢鲁迅那首“惯于长夜过春时”的诗,曾详细给我讲解,讲时满含对反动派的愤怒情绪,他还对我说:“今日中国是极需要发扬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的,反动派多方诬蔑歪曲鲁迅的人格,想动摇广大青年对鲁迅的信仰,是极其卑劣的手段。”他告诉我:《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某些段落是骂反动派的,他的同事曾好心地劝他删去,他对他们说:“这怎能删去?一删的话,意义全失,我年纪这样大了,怕什么?”
父亲还出面组织文艺讲座,请几位进步教授主讲20世纪30年代进步文艺,他自己也讲了一次。这个讲座对台湾知识界影响较大。
四
1948年2月18日,反动派终于对我父亲下毒手了,以便杀一儆百,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当时惨状至今犹历历在目。
父亲日常习惯于晚9时睡觉,晨3时即起,或读书或写作,数十年如一日。2月19日天已大亮,家中女仆不见父亲起来开门,心知有异,便赶紧来叫醒我(我住的房子与父亲住的房子不连在一起,中有院子隔开)。我到父亲住的房子一看,大门虚掩,锁已被扭开,进门到父亲卧室一看,只见蚊帐低垂;旁边父亲工作的书房的东西全被翻出来了,抽屉也被翻过,桌上、地上全是书籍纸张,凌乱不堪。我大吃一惊,再看父亲的蚊帐上有血迹,父亲被被子盖住,待掀起被子。发现父亲颈部被连砍数刀,血肉模糊,刀伤处皮肤外翻,惨不忍睹。而父亲的神态却很安详,丝毫无挣扎迹象,显系熟睡时惨遭毒手。父亲被害消息一经传开,台湾各界人士大为震惊。父亲被公认是一位忠厚而仁慈的学者。对人真诚坦率,乐于助人,他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所以比他年轻的同事戏谑地称他为“白头婴儿”。他的忠厚老实曾使鲁迅为他担心,怕他总是以好心度人而吃亏。这样的人竟会遭到如此惨酷的暗杀,实在太残酷了,所以在悼念他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悲愤地说:这样的世道说什么呢,说什么呢?……
今年2月是父亲诞生100周年,被害35周年。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坚持不懈地宣扬鲁迅的战斗精神,将长久地铭记在人们的心里。他热爱台湾人民,为台湾文化建设作出过贡献。台湾人民也会深切怀念他。
1982年12月
父亲许寿裳生活杂忆
许世玮
一
1926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开枪镇压爱国群众,造成了“三一八”惨案,继而又通缉爱国学者和进步人士。父亲也上了黑名单,在北京是待不下去了。为了妥善安顿家眷,父亲于7月份到浙江嘉兴和我外祖母王静宜商议,外祖母答应让我们一家暂住她处。父亲返回北京后,与母亲安排好搬家事宜。11月,他一人先南下浙江找工作。翌年春,母亲带着子女举家南返,寄居嘉兴陶宅。
我的外曾祖父陶模,同治七年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做到陕甘总督、两广总督,1902年死于任所,是清末颇有政绩的大官。外祖父陶保霖是陶模第三子,曾留学日本,接受新教育,“五四”运动后接办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可惜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