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洛克菲勒家族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洛克菲勒家族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洛克菲勒家族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洛克菲勒家族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全球财富家族传记系列”,一部平民阶层奋斗崛起之歌。一本书读懂世界首富的商业智慧和财富逻辑。全球投资者、成功人士和有志青年都在阅读的经典传记。

作者:王健平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511674

ISBN:97875680513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洛克菲勒家族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圣诞节是纽约最繁华、最忙碌的时候。从11月末开始,每条街道、每家商店,都忙碌地张灯结彩,迎接一年一度欢庆时分的到来。


为了这个节日,纽约市每年都会派出专人,赶赴周边各地,如选美般找到一棵最完美的圣诞树。这棵树必须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同时还要生长匀称。一旦确定之后,这棵幸运的树木就会被运到洛克菲勒中心的无线电娱乐城大门前,随后被挂满数万盏彩灯,再被饰以一个光芒四射的水晶“星星”。


11月29日,夜幕降临后,点灯活动如同小型狂欢般展开。先是由来自全美的艺术家们表演节目,组成欢快的前奏。到晚上9时,气氛达到顶点,来自全世界的数万民众齐声喊出倒计时,一瞬间,火树银花绽放在欢呼和尖叫声中。在场的贵宾大声宣布,纽约正式进入了庆祝圣诞和新年的日子。


此时此刻,每一双眼眸尽收美好景色,人人都沉醉在不知今夕何夕的幸福感之中。但如果他们能将目光从这里暂时移开,远眺整个街区,就能看到十几栋摩天大厦高耸入云,既带着不可动摇的传统气息,又焕发着勃勃的生机,默默地守护着纽约市第五大道的这片节日气氛。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他们脚下的这片“城中之城”,与一个著名的家族曾经有那样紧密的联系,它曾经被他们视作骄傲与荣耀。


这个家族,就是本书的主角——洛克菲勒家族。




巨富财团


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实力最强的财团之一,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创建。1863年,老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他组建标准石油公司,通过合法手段基础上的巧取豪夺,很快垄断美国的石油工业,获得巨额利润,并投资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


在1935年,洛克菲勒财团的资产总额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长至826亿美元,其后又继续获得了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长到3305亿美元。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该家族旗下。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及其继承者,始终是全世界石油行业中最大的企业。


由此,该家族前三代成员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亿万富翁。


祖父老约翰·洛克菲勒白手起家,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垄断全美90%以上的炼油、输油量以及25%的原油开采,因此被称为“世界石油大王”。父亲小约翰·洛克菲勒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和财富,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并苦心孤诣一手打造出洛克菲勒中心。


第三代以戴维·洛克菲勒为代表,他虽然个人名义下只有32亿美元财产,却通过种种有形无形的关系,控制了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曼哈顿地产(例如著名的世贸双子大厦、洛克菲勒中心)、标准石油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军火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军火公司这些市值数千亿美元的超级国际企业。


因此,无论洛克菲勒家族是否刻意低调隐藏实力,或者其家族后代是否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人们都理应清楚,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豪门,始终代表着能够影响美国乃至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群人。




托拉斯巅峰


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承认,洛克菲勒家族最重要的成功良机,都来自于老约翰·洛克菲勒创建托拉斯的设想和行动。


托拉斯(Trust),企业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


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拉斯迅速发展。而老约翰·洛克菲勒与其标准石油公司的崛起恰逢其时。作为冷静理智的企业家,老洛克菲勒表现出独特的双面性。一方面,他过着清心寡欲的私生活,没有不良嗜好、衣食简朴,从不寻欢作乐,即便是最痛恨他的敌人,也找不到他的私人丑闻。但另一方面,他凭借灵活高超的手段、冷酷无情的作风,不断吞并美国的石油企业。当1884年洛克菲勒将其掌控的企业定名为标准石油公司时,它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随后一系列的吞并,让这家公司成为全美无与匹敌的石油垄断巨头,并进一步赢得了欧亚的庞大市场。标准石油公司雄霸一时,标志着托拉斯时代的到来。


实际上,洛克菲勒家族经营的托拉斯石油帝国,有其相当独特的经营方式。在标准石油托拉斯中,老洛克菲勒允许各分公司的主管自行经营,但任何超出5000美元的支出都需要经过核准;整个托拉斯通过一个委员会加以经营管理,委员会每天午餐时都要到纽约百老汇街26号聚会商谈,决定事情。正如老洛克菲勒所说:“我们的惯例在于,没有共识前,不采取任何重要行动。”因此,标准石油托拉斯并非由洛克菲勒家族独裁,而是可以看作是围绕在该家族周围一群公司的集合体,它们必须紧密相连,但又各自独立。在这种新式托拉斯的管理体系下,标准石油托拉斯的运营,依靠各自企业高层主管组成的委员会,再由洛克菲勒家族选定的固定人员加以辅助。不同的委员会成员分别管理制造、生产、运输、出口如润滑油和桶罐等容器及国内市场维护等业务。


这种如同分封制度的企业经营模式,如果没有外来干涉,几乎可以形成超稳定的结构,持久地延续下去。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过于集中的生产形式和利润分配,招来了全美从政府到民间的不满,各种针对洛克菲勒的诉讼与调查不断发起,老洛克菲勒与他的企业,也在很长时间内被描绘成吸血的魔鬼,富有远见的批评家则为垄断对自由市场可能造成的威胁感到忧心忡忡。1911年,美国联邦法院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裁定标准石油托拉斯解散,老洛克菲勒苦心经营的偌大帝国,被分解成为34个独立公司。由此,现代石油行业的蓝图,才徐徐铺设在人们面前。




政商之网


如果洛克菲勒家族仅凭其依靠经营托拉斯而获得巨富的历史,至多也只会因为财产庞大而被人们记住,无从成为历史上最独特的家族。事实上,之所以“洛克菲勒”会成为人类商业史上声名显赫的IP之一,在于他们远非单纯的商业家族,而是凭借无形的政商人际关系,影响了美国和全世界。


早在老洛克菲勒经营早期,他就意识到建设强大人脉的重要性。老洛克菲勒以削价竞争、贿赂政界、威胁铁路业者、断绝对手必要耗材(如油罐车、油桶、油管)、收购破产公司等手段去有效打压对手。但与此同时,他也会采取种种方式拉拢对方,在市场竞争上压制对手后,洛克菲勒反过来会向对方提出和解,并开出优于市价许多的价钱收购对方资本,可能是现金,可能是股票。如果对方拒绝,他就逼对方破产,后在拍卖中低价抢下资本。如果对手选择和平妥协,反而能过上殷实的富家翁生活,甚至在日后可以成为标准石油的个人大股东。


游刃有余的用权手段,催化出不可一世的托拉斯帝国。而在帝国被拆解之后,如此的权谋基因以新的形式体现在老洛克菲勒的孙辈身上:纳尔逊·洛克菲勒先后直接服务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福特等总统,他在纽约州州长位置上连任四届,并在副总统任上退休;戴维·洛克菲勒则成为活跃于国际政坛的银行家,一生拜会了全球数十位重要的领导人,其中包括赫鲁晓夫、铁托、周恩来、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巴列维国王,其涵盖之广、交往之深、影响之远,绝非普通企业家所能企及。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洛克菲勒家族的政商人脉关系网,并非只是个人之间的交往情谊那样简单。这个家族拥有培养和资助了无数政治家、商人、科学家、文艺家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几乎决定了美苏冷战后期外交政策的亨利·基辛格,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一手栽培的得意门生,更不用说遍布全美各个阶层的精英。正是通过如此强大的人际关系网,洛克菲勒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备受争议的“节育运动”和“转基因革命”,深刻影响了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


正因如此,即便在公开财富榜上很难找到洛克菲勒的名字,人们依然有理由相信,这个家族始终通过人们难以耳闻目睹的“暗网”,在影响着人类历史命运的走向,以便创造出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世界图景。




家风传承


古语有云,“富不过三代”。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已经走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第六代即将登场。虽然继戴维·洛克菲勒之后,该家族再未出现名声斐然的重要人物,但开枝散叶之下,却涌现出了文化、艺术、科学、医疗、法律、商业等行业的诸多精英,从未出现过一个“败家子”。茫茫百年,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与其父祖开创的家风有着密切关系。


从老洛克菲勒的童年开始,家族子女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崇尚节俭、创造财富。戴维·洛克菲勒出生时,虽然他家已有亿万财产,可是父亲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儿女的日常零用钱方面却十分“吝啬”,他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七八岁时每周30美分;十一二岁时每周1美元;十二岁以上者每周2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上大学后,子女们零用钱金额也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相上下。除了零花钱外,如有额外开支,则需要向父亲申请。


为了培养儿女正确的财富观,小洛克菲勒会给每个孩子发放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每次领钱时,账本必须交他审查。


这样少的零花钱,自然难以满足自幼出入名校的儿女。小洛克菲勒也为他们创造了“挣钱”的实践机会。戴维·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从家庭杂务中挣钱,打苍蝇、捉老鼠、劈柴、拔草,都有不同的报酬,完成它们,既能够让自己获得金钱的奖励,也获得成就的快乐。


在这样的氛围中,家族的子女学会了节制并控制欲望。他们自幼就懂得为了心中的目标去自律和奋斗,即便在收获之后也能明智地花钱。这种观念在他们成年之后,体现在整个家族对慈善的热衷上:祖父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十几亿美元;父亲将一生超过半数的财产用于慈善;孙辈则在有生之年捐赠了近20亿美元……从兴建联合国大厦、北京协和医院,到解决全世界各地的环保问题、人种问题、难民问题,再到创办艺术博物馆、捐赠无价的艺术品,各种慈善行为和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洛克菲勒家族的身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洛克菲勒家族的优良家风,不仅受到老洛克菲勒从母亲精神世界中继承的宗教理念的影响,更融进了他们经历财富帝国幻灭之后的大彻大悟。在老洛克菲勒晚年平静地接受托拉斯必须被拆分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意识到巨富永远无法被个人和家族所占有,而小洛克菲勒则更是带着或多或少“赎罪”的心态,积极奔走于“大萧条”时期,以决然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推动慈善行为,兴建洛克菲勒中心去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不惜为此赔上半数身家。没有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命运高屋建瓴的认识,洛克菲勒家族很难保持如此的财富观、教育观,也不可能在波澜起伏的近现代,昌盛平安地度过近两个世纪。


今天,斯人已去,祖孙三代的传奇故事,于2017年伴随戴维·洛克菲勒的去世,最终落幕。在辉煌的洛克菲勒中心,每个圣诞点灯之夜,终有结束的那一刻。当灯火逐一熄灭,喧嚣在耳边渐渐消散,当星斗慢慢淡去,新的朝阳会在纽约城天际线上露出金色光芒。人们应铭记这个家族的姓氏,更应深入去了解他们所秉持的信条、所走过的道路。

第一章 拒绝贫穷,天赋权利(1839—1858年)




亿万富翁的平民父母


世上有千万对不相配的夫妻,亿万富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父母恰好是其中一对。


洛克菲勒的父亲名叫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他的祖先发源于法国南部,后来因为参加宗教改革,被驱逐到莱茵河畔,18世纪20年代,又移居到美国新泽西州,先后和德国人、英国人联姻。


继承了多国血脉的威廉身高体壮、头脑灵活,绰号“大比尔”。他精于骑射,天生善饮,驰骋时可击落飞鸟,一次能喝下将近两斤烈酒。最重要的是,威廉的生意手段十分了得。他贩卖食盐、皮毛、草药和杂货,过着四处周游的浪荡生活。


1835年,他来到离家乡不远的纽约州摩拉维亚城外的奈尔斯镇。他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令人心动的花言巧语,吸引了农村姑娘伊莱扎。伊莱扎此时正值豆蔻年华,她红发碧眼、身材苗条,活泼可爱。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她的家庭刻板、传统、虔诚,威廉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1837年2月18日,不顾父亲的反对,伊莱扎和威廉在一位朋友家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二人回到了威廉的家乡里奇福德镇。


整个镇子的人都在谈论这场不般配的婚姻,大家觉得,是威廉·洛克菲勒看中了女方家150英亩的土地,这场婚姻,与其说是姻缘巧合,不如说是预谋已久。这场婚姻确实将两个人品迥异的年轻人捆绑一处,开启了两人长年不和的家庭生活,也铸就出子女们的矛盾性格。


1838年,伊莱扎为威廉生下了第一个孩子露西。同时,威廉也没有闲着,他还和前任管家南希有了私生女克罗琳达。


1839年7月8日夜里,一个男孩诞生在家中的卧室,他就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几个月后,家里又有了另一个私生女克妮莉亚。未来美国商业历史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夹在两个私生姐妹之间,出生在道德不佳的家庭环境中。


两年内,家里多了四个婴儿,威廉对金钱的渴望顿时放大。刚结婚时,他在山里开了一家锯木厂,同时还做生意,买卖盐、皮毛、马匹和木材,试图安定下来。寒冬季节里,威廉经常凌晨4点就带着从北欧移民来的工人们,到白雪皑皑的森林中伐木,到天黑时分,才将伐下的木材,用马拉雪橇运到河边堆起来,等待春季时分编成木筏,顺流运到出售地点。


然而不久后,他还是重操旧业,成为游商。他在夜色的掩盖下,像亡命之徒那样偷偷出门,谁也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何时回来。当他不在的时候,家人们就只能去小杂货铺赊账,伊莱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清欠款,只能节俭度日,并用“浪费令人贫穷”之类的格言来教育孩子们。


幸运的是,威廉总是能回来。他经常参加一系列射击比赛,然后拿回高额奖金;他善于吹嘘忽悠,能用离奇高价卖掉廉价小首饰……每当威廉回来时,他总是鲜衣怒马的模样,手里挥舞着钞票,满脸得意的笑容,消除了镇里关于他被捕的谣言。如此情景,一次次消除了伊莱扎的担忧,却无法维持她内心的浪漫情怀。她忧郁地对表妹叹息说:“你看天上的月亮!威廉此刻会不会也在看着它?”


伊莱扎是个好妻子。丈夫长年不归,家里只能依靠她照看孩子、经营农场和操持家务,她因此而倍感孤独。总体来说,洛克菲勒家的人可谓乡野山民,他们嗜酒如命,爱串门聊天,喜欢寻欢作乐,道德观念现实。威廉的一个弟弟同伊莱扎家的女佣私奔,跑去南达科他州改名换姓地生活;他的另一个弟弟则酗酒度日,甚至与人打赌自己能从镇子里走回家而一路上滴酒不沾……


除了婆婆露西,伊莱扎在家中几乎没有可亲近的人。因此,即便对于越来越暴躁好斗的“小三”南希,伊莱扎也有着出人意料的包容,直到威廉将南希和私生女打发回了娘家。


三年过去了。约翰·洛克菲勒逐渐成长。在邻居眼中,他虽然不算穷孩子,但依然缺乏照管,成天穿着破衣烂衫,看起来又脏又饿。约翰·洛克菲勒日后回忆起来说:“我记得很清楚,在里奇福德的屋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流过,我总要小心地避开河流。我还记得母亲在里奇福德时的模样,还有奶奶住在半英里开外的山坡上。”


约翰·洛克菲勒对当地还有另一面印象,他后来说:“想到如果一辈子都待在里奇福德,我就感到不寒而栗。那里的男人们打打猎、钓钓鱼、喝一点威士忌,一辈子无所追求。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缺少宗教信仰的关系。”


母亲伊莱扎也不愿意洛克菲勒在这里长大,更何况他又有了弟弟。伊莱扎希望孩子们能摆脱洛克菲勒家吵闹麻烦的亲戚们,而和传统稳重的娘家人接近。她开始和丈夫商量,是否能搬离里奇福德。


威廉也厌倦了镇上人对他的眼红与谣言,他开始计划购买新居。


威廉从来不相信银行,他在家里挖了个地窖,专门储藏自己“行商”赚来的钞票。有人曾见过这个地窖,里面放着一叠叠不同面额的钞票,全都被麻绳捆扎起来,就像农家的木柴。


1843年,威廉带着家人离开这里,到了纽约州摩拉维亚镇定居。他用地窖里的钱,买下一栋7间房的农舍和周围92英亩土地,足足花费了2400美元。此时他才30多岁,和同龄人相比,可谓家业有成。伊莱扎也很高兴,因为在这里,她终于感到生活有了些许的不同。




人生,从赚钱开始


在摩拉维亚,威廉俨然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富裕公民,他花钱大手大脚,穿着时髦的衣服,骑着高大的骏马疾驰而过。他还对镇上的公共事务十分热心,例如选定了镇上学校的位置,带头为建设校舍捐钱。此外,他还当上了该镇戒酒委员会的主任。这种热心公益的精神,后来也传给了儿子。


然而,当威廉离家远行时,他干的事情就不那么光彩了。他经常驾着满载货物的马车,来到艾奥瓦州和伊利诺伊州的边界销售。由于那里是印第安人聚居地,而印第安人将聋哑当作神奇力量的象征,于是他干脆装聋作哑来骗取他们的同情和信任。不过,杂货生意赚得毕竟不多,于是他又找了一份更有利润的生意:卖“特效药”。


威廉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会拜访并贿赂那里的报社总编,第二天,当地报纸上就会出现人物介绍:“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医术高明,专治绝症,到此行医济世。”有着这样的头衔,威廉到处推销他用草药自制的各种“万灵药”,他在人们面前侃侃而谈,装模作样地将不同草药配方的功能吹得活灵活现。为了让大家相信,他还特意叮嘱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方法。在那个年代,落后愚昧的放血疗法、催泻疗法还在大行其道,人们为了避免痛苦,自然愿意相信这些药物。而威廉也就顺理成章地将诊疗费提高到25美元,足足是当时人均月工资的两倍。


有了“行医”之道,威廉更加不屑于做农活。他专门雇人在家里照顾农场,伊莱扎则会分配些家务让孩子们做。在母亲的影响下,约翰喜欢干农活,课余时间里,他砍柴、挤奶、打水、侍弄菜园、去镇上买东西、在家中无人时照看弟妹……年少的劳动经历磨炼了他,让他能够经受以后的创业艰辛。


威廉手头的钱越来越多,但他并不满足,又打起了投资股票的主意。


那时,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防止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交通,各州都开始在路面上铺设原木或碎石,尤其是纽约州,河道密布,为了连接水路,木面道路大受欢迎。威廉看好这项事业,于是投资购买了道路公司的股票,并开始重新关注起木材生意来。


威廉的好运未能持续。铁路很快在美国普及,木面道路即将被历史淘汰。道路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持有大额股票的威廉,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经济上的失意让威廉“破罐破摔”。1849年,他涉嫌强奸家中的黑人女佣,被当地治安官盯上。窘迫之中,他被迫决定卖掉摩拉维亚的宅子和农场,举家迁到纽约州奥斯威戈的村庄。后来,亲戚们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集体迁移到宾夕法尼亚州,威廉决定效仿,在1853年带着全家,登上了西行列车,迁居到伊利湖畔的克利夫兰。


威廉知道,宾夕法尼亚州(简称宾州)的佃农比例已经达到了50%,而城市附近的土地,早就被农庄主们分割殆尽,他们这样的新移民,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机会。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着想,同时也为了从西迁的移民手中赚到更多的钱,他将目标放到了新兴的克利夫兰。此时,约翰·洛克菲勒刚满14岁,他的人生图卷就这样跟随父亲,向世界徐徐展开。图卷上的第一笔,就是如何赚钱。


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更何况很早就开始的耳濡目染。早在八九岁时,威廉就让洛克菲勒去给家里选购柴火,他教会儿子怎样选实心和顺直的木头,凡是带杈和朽烂的,一根也不能要。洛克菲勒就是在这些家务中,学会了精打细算。


随后,洛克菲勒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赚钱。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会按磅买来糖果,然后分成几小份卖给兄弟姐妹,赚取少许零花钱。7岁那年,他尾随一只野火鸡走进森林,等它摇摇摆摆走开后,就从鸡窝里偷出小火鸡,带回家喂养卖钱。母亲为了支持他做这笔生意,还专门提供奶酪喂小火鸡。第二年,鸡群真的得以扩大了。洛克菲勒非常高兴,从不放过观察它们成长的机会。等卖掉长大的火鸡后,他就将自己赚到的硬币,存放到壁炉架上的蓝瓷碗里面。


不久后,他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全部贷给了周围的农民,利息是每年7.5%。第二年,他拿回了本金以及3.75美元的利息。当父母要求他到地里帮工时,洛克菲勒提出要收取每小时0.37美元的工价,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将每天的做工时间都详尽地记录在本子上。


在商业道德上,父亲也是洛克菲勒的第一任师长。在威廉身上,可以看到十分奇特的两面性:有时候,他诚实厚道、遵守诺言;有时候,他又摇身变成了信口开河的骗子。威廉以身示范告诉儿子,商业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只要能够战胜对手,无论是怎样的手段都能够拿来使用。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威廉为了教孩子们小心陌生人,甚至拿自己举例。当洛克菲勒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坐在高椅子上,威廉经常伸开臂膀,让儿子跳到怀中。一次,他故意中途放下胳膊,让洛克菲勒摔到了地板上。威廉看着哭泣的儿子,近乎冷酷地说:“你要记住,儿子,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在内。”不久后,他带着洛克菲勒经过克利夫兰的街头,那里人群涌动,赶去验货和游行。威廉告诫孩子:“不要管别人在干什么,离他们远一点,干你自己要干的事情。”


此外,威廉还用自己的生意实践,教会洛克菲勒独立自主、坚韧强大乃至不择手段的人生态度。有一次,他想以低于卖方价格1000美元的价格买农场,为了达到目的,他提出要和对方比赛射击打靶,来决定价格,结果他真的赢了,得到了1000美元的价格优惠。洛克菲勒显然学会了这些讨价还价的手段,此后还将以此获得成功。


作为管理者,威廉也有一套自己的路子。对手下的伐木工、农场工,他付的工钱多,而且从不拖欠,非常得人心。但他只习惯雇一阵子短工,时候一到,就会彬彬有礼地告诉所有人“我不再需要你们了”,当工人们满怀遗憾地离开几天,他又会礼貌地请他们回来。这套招数非常奏效,威廉将之称为“赶走再雇”的策略。这种方法让不少人觉得他实在太过奸猾,但洛克菲勒对这种做法非常称道,觉得这样做能让工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工作,所以干活时就不会没精打采。


不过,洛克菲勒毕竟还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光明磊落的一面。威廉虽然有种种毛病,但他一生中从不拖欠债务,并严格相信契约的神圣性,每次都会仔细斟酌合同并严格执行。后来,洛克菲勒虽然在从商生涯中被指责有种种罪恶,但他一直以不拖欠债务、严格遵守合同而出名。


正是在此时,洛克菲勒形成了自己的金钱观、商业观,他告诉别人:“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变成金钱的奴隶。”同时他还和伙伴宣示过这样的野心:“有一天,等我长大了,我要有10万美元。我会有的,一定会有那一天的。”10万美元这个数字,后来出现在不同人的回忆中,洛克菲勒对他们宣示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人们相信,他对金钱的渴求,在那时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求学难,求商更难


1853年,洛克菲勒跟着父母,搬到了克利夫兰。那年秋天,父亲认为他和弟弟威廉应该重新上学,于是将他们寄宿到伊利大街的伍丁太太家,让他们开始新的求学生涯。


由于总是在不断地搬家,洛克菲勒又一次面临着学校给予的降级待遇。虽然他在纽约州读了好几年初中,但新的学校依然只允许他加入初中。为此,自尊心很强的洛克菲勒忍受了看上去其实并不严重的“羞辱”,被迫重新学习那些他早已熟悉的课程。


1854年,约翰·洛克菲勒15岁,进入了克利夫兰中心高中。那时,这间学校只有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四周是成荫的大树和洁白的尖头栅栏。这间学校奉行自由化的进步教育,洛克菲勒的升学作文表明他确实符合入校标准。在《自由》这篇作文中,他提出:“人奴役人,既违反我国的法律,也违背上帝的戒律。”他因此断言,奴隶制如果不能马上废除,就会最终毁灭美国。而只有在公民中普及教育,美国才能进步。为此,洛克菲勒写道:“过去,只有僧侣和教士才能受教育,正因如此,世界才会停滞不前;只有当人民受到教育,并且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世界才会有进步。”这样的废奴主义和普及教育思想,来自于他从小受到的北方浸礼会福音教派的影响。作为平民家庭出身的学生,洛克菲勒向来对贵族和僧侣有所谴责,在他笃信上帝的心中,认为正是这些人冒用了神的名义,维护自身特权,并压制那些积极进取的普通人,这些人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敌人。


洛克菲勒的作文语言,总是条理清楚、表达全面。在学校里,他平时少言寡语,辩论起来却说得头头是道。因为他总是喜欢用“本人既荣幸又遗憾”这句开场白,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既荣幸又遗憾先生”。他平时严肃刻板,从来不大声说话,也不打打闹闹,便又得了个绰号,叫“执事”。洛克菲勒自己更喜欢后一个绰号。他又高又瘦,体重大概只有140磅,浅棕色的头发总是向后整齐地梳着,衣着一向干净而体面。由于将写字的石板谨慎地抱在胸前,他看起来倒真像学校里的执事而非学生。


这种严肃刻板的态度,让不少成年人喜欢洛克菲勒。但也有人觉得他颇为讨厌,例如一位高中老师就将他说成“最冷酷、最不露声色和老谋深算的家伙”。落得这种评价,与洛克菲勒要求别人对待他的态度有关——虽然他只是十多岁的孩子,但他还是希望别人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他。相反,他很厌烦那些用命令语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