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芳华,倾城之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绝代芳华,倾城之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细数6位民国名媛于风雨飘零中谋爱亦谋生的一生!美貌与才情固然会被尘世淹没,而深情则永远被岁月铭刻。
作者:王思渔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8-01
书籍编号:30511839
ISBN:97875436962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4702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女性人物
版权信息
书名:绝代芳华,倾城之恋
作者:王思渔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369621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一章
林徽因:醉了一座城的水芙蓉
楔子
犹记得,那年春末夏初,西子湖畔的白莲开的甚是惹人喜爱,朵朵白莲宛若仙子般,带着初夏的温润,淡雅素净的随着细雨微风轻盈。有人说,生于白莲初开时节的林徽因,才是一朵绽放的白莲,淡淡的莲香袭来,惹得心底阵阵涟漪。
一场细雨卷着荷风,把江南染得几分迷离,杭州陆官巷的林府小院里,青石台阶上,冒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青苔,温润的雨中,青苔纯净的生长着,那份浓绿,在朦胧烟雨中,竟带着些稍稍的哀伤。
这个季节,很多人都会撑着伞去西湖看荷,粉荷初露,在清澈的湖水上显出几分妖娆。茉莉花开,暗香涌来,在幽幽余香中,多少人还记得那从陆官巷里走出来的素雅的女子,在她一句“人间四月天”中,又有多少人,会舍了粉荷去念一番初夏的白莲。
一个人,品一盅茶,看一本书,做一帘幽梦,醒来却是滑过心间的惆怅,脸上显露出了几分寂寞。或许,寂寞总能让人记住,而欢笑却容易被遗忘,她是寂寞的,自始至终,哪怕身边多了些俊彦男子,却也抹不去她的寂寞。
烟雨中,书卷上,一字一句间,读的是一份淡淡的忧伤,在潮湿气息中寻得一份安宁。夏初的风不带半丝凉意,吹拂过,翠柳轻摇。青石小巷上传来脚步声,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漫天烟雨,掩去了伞下清秀丽人的容貌。低过屋檐的燕巢里,钻出一只小燕,努力的发出声音,企图惹女子注意,却怎知,伞过人去。风中小燕无趣的回到燕巢,雨如珠帘散落在它的巢前。
又或,晴天好日,烟雨散去,独坐院中,一杯青梅煮的春茗,一纸思念写下的文字,誊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夏去秋来,风渐凉,草木亦有了些倦怠,褪去翠绿的衣衫,然的浓郁一片,如女子深深地情怀。秋日,小燕长大,毅然飞出屋檐的巢,去寻觅水乡旧梦,此时,油纸伞伫立在青石台阶旁,带着一番落寞。
林徽因,这个出生在杭州烟雨中的女子,似是西湖清水上的白莲,惹了人一番惊艳。而她传奇的一生,却也让人无限感叹,世间女子多寂寞,且如她惊了一泓的春颜,拂了一瞬的秋梦。
在雨雾中的伦敦,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为她写下一首首肺腑情诗,句句令人心悸不已,爱在其中,情意浓浓。这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情,在她全身而退后,只留徐志摩慢慢徘徊在康桥,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林徽因,在深深浓情中带着她独有的寂寞走出来,安静的等待着一场旧梦。与梁思成携手一生,踏过千山万水,相伴白头。
伴着一场情到深处意更浓的恋爱,随着一世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姻缘中,是一段静望等待的情意。金岳霖,这个对林徽因付了一生的痴情男子,将爱变成随风而落,随景度日的执著。
林徽因,却懂得随遇而安,当爱情接踵而来,她不是慌忙无措的选择,而是短暂思索后的抉择,只要一个转身,便是带着优雅的决绝。仿佛彼此隔世,永不相逢。她的内心是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让她多了几分安然,断不会在纷呈世相中,迷失了自己。
这就是林徽因,一个沉浮中尝尽世间人情几多无奈的女子,却没有失掉自己那份纯净淡雅的心思,如芬芳的清茶,留在每个喜欢着她,爱慕着她的人心中,久久萦绕,余香不散……
庭院深深锁不住玲珑
雨打芭蕉,滴滴雨水轻落,在浓郁绿意的芭蕉叶上溅起,晶莹的水珠蹦起,带着份惊喜一跃而起,落下,散落在青石台阶上。看着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打落在窗檐上,溅起水花发出浅浅的声响,清冷的后院一到了晌午时分,便是清净的让人有些寒意。
何雪媛颠着她三寸金莲起了身,走到门前,将杵在门旁边的油纸伞拿起来,看也不看,顺着门口扔出了门外,被丢弃在雨中的油纸伞,悲凉的任雨打风吹。何雪媛看着地上无助的油纸伞,突然觉得它像极了如今的自己,心里不知道起了些什么思绪,又命人将油纸伞捡回来,继续杵在门旁边。
她的脾气一向是这般不惹人喜欢,从前在嘉兴何家做姑娘的时候如此,嫁入了林府却还是不知改正,一如既往的使性子、耍脾气。所以,从入门至今,终不得林家老夫人喜爱,最后落得被遣入冷清后院的下场。在她被遣入冷院后,不仅不思己过,积极改正,反而越发的无理反缠,喜怒无常,只是可怜了与她同住的女儿。
春意断了烟雨愁,翠绿拂柳扬喜色,残月盼来皎月明,清晓等待晨曦过。语不多,情未了,回首当年,却还是一番新意入了闺房,只记得,绿萝裙衫,彩绸袄,处处芳草惹人怜。
想当年,何雪媛也是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她和别家的女儿一样,盼着自己有一场令人羡慕的姻缘。开小作坊的何家在当时的嘉兴,也算上家境殷实,家中的幺妹何雪媛自然是家里捧在手心的宝贝。
父母兄长的疼爱与迁就,却让她愈加的任性起来,既不愿意读书写字,又不愿意做女红学手艺,整日在家无所事事,除了小姐脾气,当真是一无是处。这样的小家碧玉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尚可容忍,但是,嫁到林府就需讲究传统妇德。
何雪媛似乎没有意识到嫁到林府还要学什么规矩,懂什么妇德,在她心里,嫁入了林府,便是做成了高攀官宦的美梦。只是她没想到,入了林府的她,不仅没有实现她贵为官家夫人的福分,却是尝到了门不当户不对的苦果。
行云流水,不道春将暮,百花妖娆,千草食寒,谁家女子夜低泣,谁家媳妇诉凄苦。却不知,女儿家性子哪做的官家夫人,必是泪洒衣襟,独自不甘。见双燕来时,心有余怒,谁让它成双成对入巢穴,谁允它卿卿我我诉情肠。倒是缭乱了愁,跌碎了梦,如柳絮般,悠悠风里寻不到落脚之处,苦了一片美梦成真的心思。
说起林家,曾经也是福建闽侯林氏是望族,但林孝恂这一支已经式微沦为布衣,他年轻时已没有了养尊处优的公子生活,不过是给富户人家做教书先生养家糊口。身为林夫人的游氏出身大户人家,却跟着林孝恂一同勤俭持家,她不仅贤淑良德,且女红了得,因精通古书典籍又写的一手好字,与林孝恂夫唱妇随,夫妻间很是相濡以沫。
后因林孝恂中了进士,林家有了转机,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在林孝恂辞了京官,到了杭州做知府后,林家也就成了杭州府的官宦人家。
林长民依父母之意娶了当年指腹为婚的叶氏。叶氏同林夫人一样出身大户人家,性情贤淑,入门之后深得游氏喜爱。怎奈叶氏身体孱弱,早早离了人世,所以,林长民再娶何雪媛。
何雪媛嫁入林府虽然挂的是继室之名,却实为原配,本来是值得庆幸,可她自身的性格短处却让这难得的庆幸成了不幸。
何雪媛嫁到林家,她不仅不识一字,而且不懂女红,就连操持家务也不会,不论从学识还是在素养上,何雪媛与游氏都有着天壤之别。这样一来,引得婆母游氏不满。令游氏最反感的更是何雪媛不知进取,不思悔改的态度,整日埋怨,久而久之,不仅游氏,就连林长民也越加的厌烦了何雪媛。
本是繁华正厅的夫人,却冷落到了深院做了幽怨妇人,小庭院空空,只听风声。无奈,夜长人不能寐,夜深思绪难平,数着日子度年,看着院内枯树度日,这般凄凉怪不得旁人,只因自己平庸,无处寻得半分怜。
倘若,一字不识、不懂笔墨诗书,无妨;任性肆意,性情不可人,也罢;不会女红,手间一无是处,尚可;可不能给夫家传宗接代,便是大大的罪过。本来婆媳之间因素养悬殊就生了深深芥蒂,但游氏虽然不满何雪媛,却看在她能为林家传宗接代的份上,忍她三分。
不过,世事难料,何雪媛或许也因为自己能为林家传宗接代而暗自庆幸,长女林徽因深的林长民喜爱,之后的一男一女也让林家颇为欣喜。但好景不长,一男一女相继夭折,仅留下长女。祖父林孝恂与祖母游氏再如何喜欢漂亮乖巧的孙女,却也不免会有断后之忧。
起初,林家考虑或是因林长民长年在外的缘故,所以,对于何雪媛还是容忍半分,许久没有考虑添妾之事。只是,何雪媛至此再无子嗣,林家不得不为林长民再续一室,上海女子程桂林嫁入林家。
灵鹊漫语,送喜入林家,前院欢声笑语,后院一派凄凉,不肯喜迎娇娘,只为愤愤不平。哀怨双目间,尽是恨意浓浓,锣鼓声声,孩童轻笑,惹了她一身颤抖,再看,却是泪如珠帘染衣襟。
新嫁入林家的程桂林虽然也是大字不识的封建女子,但却性情温和,很是乖巧,不同于何雪媛,她总是低眉顺目的听从婆母安排,且会做的一手好女红。这样一来,游氏便觉得程桂林虽说也是出身小家的碧玉,却传统守德,懂本分守规矩,对她便也生了几分喜爱。
程桂林嫁入林家却也争气,一连生下几个儿子,游氏心里高兴,自然就对这个媳妇更是嘘寒问暖,得到婆母喜爱的程桂林既没有骄傲,也没有仗着母凭子贵肆意妄为,而是仍一副乖巧模样的孝敬长辈,服侍夫君,育养子嗣。
这样程桂林显然也让林长民很是喜爱,所以,他一度沉湎于“桂林一枝室”。这让被冷落在后院的何雪媛满腹忿恨,她不知道同为小家碧玉的程桂林到底是哪点好,凭什么她要守着清冷,而程桂林却万千宠爱。
何雪媛不停地翻缠这些事,被长期冷落的她越加的不可理喻,孤单的生活也让她本来就坏的脾气更是无可救药。只是,可怜了当时幼小的林徽因。
春半过,夏初来,触目间,却是淡淡的惆怅。飞絮如雪,拂了一身满,雁去雁来一季春秋,走廊路遥遥,前厅后院两重天。前院里的欢愉,后院里的沉闷,前院里的嬉笑,后院里的埋怨。如何是好,前院再热闹,不过是她人房,后院在凄凉,却是自家院。
小小的林徽因踱着步子,走到清冷的后院,一股悲伤由心而起,小小的年纪,眉梢间却多了几分哀愁。她是林府璀璨的明珠,林府上下虽然对何雪媛大都避之不及,但对于林徽因却都是喜爱不已。
聪颖乖巧的林徽因显然与她的母亲有着天壤之别,她虽然年纪小,性格却很好,每每遇到程桂林,都会笑意满满的唤一声二娘。当程桂林生因为孩子太多无暇腾身照看时,年仅八九岁的林徽因,却彻夜守着同父异母的弟妹,一夜不眠。
在林长民携全家迁入天津前,林徽因的祖母游氏去世,时隔一年,祖父林孝恂病故。这时候的年仅十二岁的林徽因,稚嫩的肩膀上却撑着莫大的责任,由于林长民长期在北京忙于政事,所以林徽因成了家里的主心骨。而她与父亲的交流,就是凭靠一封封书信,信中林徽因讲述家里的情况,问候父亲的近况。
父女俩这样的交流是在林徽因七岁那年,当院子里的小孩围在树下嬉戏时,林徽因却要像个大人一样前庭后院的打点着;当别的女孩儿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她却看着一脸冰霜的母亲痛诉着祖母与二娘的不是,冷冷的语气和愤怒的表情,刺痛了她的心;当别人家小孩轻偎在父亲身旁聊天诉说时,她却只能对着冰冷的信笺,一墨一字的写下对父亲的思念。
这便是童年的林徽因,她爱着她的父亲,却又恨他如此无情的冷落了她的母亲;她怜悯她的母亲,却又恨她不求进取,一味痛诉的性情。虽然已经告别了杭州陆官巷的林宅,离开了古朴的深深宅院,也离开了温润惬意的江南,但是随她入了北方的,却还是一言难尽的惆怅与伤感。
北方的干燥是江南从来不曾有的,但北方的雪,带给林徽因的是惊喜。刚刚到了北方,就赶上了干燥的秋天,看着枯叶从树上飞落,这样的情景在江南是没有的。枯叶片片,落在林徽因脚下,金钗年华的女孩儿轻轻拾起一片,看那残缺着发了枯黄的叶子,眼角间是化不开的浓郁忧伤。
秋天的萧瑟让林徽因感到了北方的残酷,当树木突兀兀的挺立在街边深巷时,冬天已然来了。江南的冬天似乎只是有些清凉,带着潮湿,树上的叶子有些瑟瑟,但却不像是北方的冬天,总让人打心底由生出几分寒意。
雪洋洋洒洒的来了,不知道第一次见到雪的林徽因有没有被它的清澈所感动,或许小小的江南女孩也曾用摇铃一般的笑声穿破沉沉的天,随着雪花飘落,她的头上、衣襟上已是潮湿一片。她或许会用手心接住片片雪花,看它们在手心淡淡的滑了,变成水珠沿着手掌心的纹路跌落,便消失不见。
随着冬去,是春来,大雁门从南方又开始陆陆续续的飞回来了,老旧的木门前,埋了一冬的花草也开始舒展着身子。林徽因终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告别了繁琐的家务,踏入了学堂,同样挥别了她的童年。
在北京城里,林徽因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纷繁的古都中,她如一点彩墨,惊艳了整幅浓重的墨笔之作。尽管十四岁的女孩子还谈不上风华绝代,但是她俊秀的容貌,玲珑的性情,和那明净的双眸中璀璨的光芒,却让人迷醉了。
一个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成了另一个人眼中的风景,邂逅一个人,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半秒,但是爱上一个人,却需要一生的时间。萍水相逢间的片刻,随即转身的瞬间,爱意或许已经蕴藏,只是不曾显露。
雨潺潺,落入花间,帘外朦胧,看不清水滴点点。春意飘然,阑珊独在,五更天不寒,唯有思念连连。梦里不知,身在何处,是客,远游了四方,惊然,那擦肩而过的陌路人竟是梦中的看客。流水潺潺,春花染香,何为姻缘,非是一颗红线牵,不知道,一念相见,再隔几春秋。
十四岁的林徽因与十七岁的梁思成,在北京城的春天相遇,很自然的,想久别的老友一般相遇。当梁思成看到亭亭玉立却还带着稚气的林徽因时,或许是有些不自在,林徽因笑意吟吟的小脸上,带着可爱的酒窝,她身着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俏笑着翩然转身,宛若小仙子,将身影留给了梁思成。
清新动人的林徽因,似是出水芙蓉,带着淡淡的清雅,如同绝尘的水中白莲,将梁思成的心搅起了几番悸动。两个人坐在一起畅谈,没有初次见面的生疏,没有羞涩不堪的拘束。
两人谈着北京城与江南的不同,聊着满城飞雪与烟雨迷蒙的迥然,交谈中或许也不乏那爽朗轻快的笑声,第一次的见面,便是这样美好。不带有任何的色彩,不带有任何的拘谨,待到暮色将近,梁思成才依依不舍与林徽因道别,随着父亲梁启超回家。
春宴散了席,西亭雁去,重重暮色掩了喜悦,淡淡心思染了愉悦。一次相见,是欢笑中的相识,并无少年言红颜解的尘俗,也无少女谈悲欢,少年怨离合的多情。画船画舫江上游,暮色晨曦天际边,想来是有缘人,方才一见如故,谈聊甚欢。
一面之见,一见之缘,似是被春水浸泡的往事,带着些微凉,任风吹拂。洗去铅华,砺尽时光,看烟火纷然,岁月沧桑。初见时的少男少女本无意,怎知多年后却喜结了天配的姻缘,当然,这是后话。因为,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便随着林长民远渡重洋去了英国,在那里相遇了浪漫,也品尝了如火如荼的爱恋,或许那一年梁思成不曾走出过她的思绪,却也只是淡淡的停留。
一场为她而断的姻缘
美丽的女子大都带着些安静和优雅,似是一树梨花,别致而安静,看到她时总有一种平静,有一种安心。梨花随风而落,落入潺潺溪水上,伴着素色的荷莲轻轻地在湖面飘摇,这个时候,想掬一泓溪水,将白色的梨花瓣捧在手心。
流年过,梨花谢,看着满树让人垂涎欲滴的梨子,才明白,春去秋来,光阴易老。只是那美丽的姑娘,依然带着那非凡的美丽与情怀,静静的独立,红尘阡陌上,她随着缘分而走,却又倔强的把似情非情的红线扯断,为的,便是自己那份安静。
林徽因清纯的内心,洁净的文字下,是没有浓烈的感情,像是初开的梨花,纯的让人心中悸动。倘若不是浪漫多情的他,或许她会一直这样无言的优雅着,似是水乡江南里的一筑小屋,有着珠帘的梦,有着如烟思绪般的窗。倘若没有独在异乡的孤独,或许她会一直守着自己的寂寞,带着安静,蹉跎流光,让时间滑过她的手尖,让日子随风随景。
可是,那些倘若不过是一番假设,她却真的遇到了爱她入骨的男子,男子将一生的柔情送予了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妻儿的平淡幸福。当年那一幕幕在伦敦的雾雨中,显得有些朦胧了,时至今日,已经说不清当年那场似爱非爱的热恋,是不是打动过林徽因,只是,封封书信之中的爱不减情更浓的话语,如今看来,倒有些痴人梦话了。
如红尘的梦,他们在梦里过了一场春华秋实,做了一场夏朝冬夕的沉迷,在斑斓的凡尘中,她与他一封封书信,写下了那些漫漫尘路上,无可言明的心意。算来,那一年,她十六岁,豆蔻年华的少女,他二十四岁,血气方刚的男子。
月色浓,红蜡泪,光照画堂似家秋,眉翠薄,鬓云冷,夜长独自枕寒凉。窗外梧桐,随风轻响,三更时分,细雨濛濛,起身立窗前,才想,这不是如烟的江南,亦不是如尘的北京城,而是离情在外的伦敦。一叶叶,一声声,嘀嗒嘀嗒落入心间,化作一片愁。本是寂寞无所依,雨中更显几分惆。
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来到了伦敦,刚到伦敦,林长民还不算很忙,所以带着他的掌上明珠漫游了欧洲大陆。小小年纪的林徽因,饱览了瑞士的湖光山色,赏析了比利时的钻石,领略了法国的灿烂文化以及德国满是战火的痕迹。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惊奇,那些景致风俗,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震撼。
也正是巴黎的浪漫风情,感染了林徽因,在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中,林徽因感到了世界的宽度,她被异国风情的美所折服,在熙攘中她看着城堡带给她的冷漠。原来,山是山,水是水,不同的却是伫立在山水间的每一幢楼,每一处建筑,它们将同样的山水分成了不同的情调,风格迥异的建筑带着风情渲染了繁华的都市,点缀了优雅的景致。
从这时候起,林徽因便再也没有放弃对建筑的追求,她喜欢这种将山水装扮的或圣洁或古朴的建筑,她追逐着表面繁华后的静寂。她与父亲一起走过了欧洲的山水,看过了欧洲的美景,那些日子,她融入了快乐与惊喜中,而那些风景建筑却融入了她追求美的心意之中。
不过,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林长民也开始奔走于欧洲各国,忙于政事,每当他去开会时,几天的时间里只有林徽因一个人,独在异乡的孤独让十六岁的林徽因很难过。她会每天看着窗外的雨,在安静的饭厅中边吃边默默流下泪,毕竟是个女孩子,那份沉淀到心底的烦闷让她实在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在这个时候,徐志摩出现了。
经历过繁华感情的女子,想要留一世清白,似乎并不容易,跳不出三丈红尘,只得妥协。在俗世纷扰前,就算跪地,也免不了被唾弃,因为世间待女子终究是苛刻,所以女子尚不能过多的流连于男人之间,留恋与红尘中。
林徽因自小就懂这个道理,当她看到了母亲的婚姻,她便知道了三个人的婚姻,注定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她默默的妥协着,用温润的情感去接受,去拒绝,似乎这样便没有了伤痛。但是远望,这小女子身上却是无法弥补的寂寞。
林徽因的聪慧与淡然是与生俱来,不必经过时间的打磨,不必通过磨砺的修炼,她处事的聪颖与乖巧,总是让人由心的感叹。在她还是孩童时,就已经成熟的在母亲与二娘的身边周旋着,看似简单的人际,却有着最难处的关系。然而,她既没有惹恼了絮絮叨叨的母亲,也深得看似低眉顺眼的二娘喜爱,这样的处事,这般游刃有余,并非一般孩童所能做到。
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她的那双眼睛,却永远透着清澈水灵,干净的像是不谙于世的幼儿,怎知却是个自小背负着忧伤的女孩子。她的明媚迷惑了所有的人,她的笑靥让人轻松自如,在她一句一字中,满满自信后,却是察觉不出的寂寞,即便是遇到了浪漫如火的徐志摩,她却仍将寂寞带在身旁。
说起徐志摩,谈不上有多么欣赏,总觉得不过是家境殷实富裕的公子哥,少了几份男子的担当,多了几份肆意的逍遥。无法单纯的评价徐志摩,也不必复杂的去剖析他,因为徐志摩不过是一个殷实家境里处处受宠从而恣意任性的公子哥罢了。
当年的年轻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了英国,他为了结识狄更生先生,故而拜访了林长民,徐志摩与林长民相见如故,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林长民的家里,徐志摩第一次见到了十六岁的林徽因,想来,也是第一眼的惊艳,霎时间的相识便已经刻骨铭心。
风流倜傥的才子,有着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温润似块璞玉,那眼神中有意无意的光芒中,是爱慕、是眷恋。多少红颜女子在他这份儒雅中倾倒,在他细言软语中倾心,当时豆蔻年华的少女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怎会不对这样的男子有了几分异样,平静的心思当真能够如水宁静?
林徽因多多少少也是有些动心,只是并非一见钟情,也非相见如故,只是面对俊彦时,舒展了少女的情怀罢了。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十六七岁时,遇到俊秀优异的男子,总会经不住的一阵心动,虽然,内心并无他意,只是被那份优秀所吸引,在心底荡起了几分涟漪,却与情爱无关。
漠漠如烟平林升,碧山清水撒心念,惊艳如许落幕色,半点忧愁上眉梢。少女清丽似仙子,男子眉目不相离,一季花开惹月浓,一月皎洁惹花香,才知,不过是昙花入了夜,开了一瞬,淡淡余香。一份心思生了异样,一份孤单有了依偎。
这时候的徐志摩却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父亲,一直追求着理想,畅谈自由恋爱的他,却不得不被约束在媒妁姻缘中。他痛恨封建的婚姻,继而迁怒了无辜的张幼仪,面对张幼仪,他所表现出来的是烦不胜烦的厌恶,避而不及的态度。看着张幼仪深得父母喜爱,徐志摩更是对她言行苛刻,甭说爱了,就是一个正眼儿也不曾看过无辜的女子。
徐志摩认定自己的婚姻是灰暗的坟墓,他无时无刻不在想逃离这个坟墓,他多情的面对世间女子,却用无情和冷漠面对着张幼仪。徐志摩的表现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他永远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只是学会了持强凌弱的欺负比他还无辜的女子。
当张幼仪为了挽回与他的婚姻时,背井离乡,在遥远的他乡,举目无亲的生活,看到的是徐志摩不耐烦的脸色,感受到的是如冬日凌冽寒风的无情。多情的人,此时的无情令人心寒,徐志摩对贤淑稳重的张幼仪是冷漠的,仿佛眼神看过之处,便能结了冰凌一般。
在张幼仪来英国的时候,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情感似乎已经像春笋一般,除了头,趁着一场场的春雨成长。他看到张幼仪就恨不得与这个低眉顺眼的女子一刀两断,恨不得将她从生命中抽离。只是,可怜了无辜的张幼仪,只能在冷漠中默默的活着。
情思长,春夜短,细雨微微落心间,花余香,鸟啼悲,花屏之上满凄凉。独坐家中,心境难平,似是雨落,又如花折,那份孤独寂寞从何来,却是夫君易怒如天寒。雾中,花香飘来,外面街灯点点,心中悲伤无处倾诉,那份悲戚涌向心头。垂了一帘的泪珠,惆怅了一心的忧,梦了君,君无言,只将眉梢凝成川,惊醒,却已是泪流满颊,衣襟湿。
徐志摩解了林徽因的孤单,在异国为她送上温暖与快乐,红颜愁,君子解,红颜诉说,君子倾听,那份感情,如此让人感动。那双含情明澈的双眸,那如精灵一般讨喜的林徽因,让徐志摩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彼此对视时的瞬间,竟是根生在徐志摩心间,久久难忘。
人生如戏,人是戏中的戏子,徐志摩是个优秀的戏子。当他面对林徽因时,脉脉含情,恨不得将自己真心掏出来为她倾诉,这是怎样的一痴情男子。只是,徐志摩转身,却是一脸冷漠,冷冷的注视着低眉垂首,为他无悔生养的张幼仪。
徐志摩肯为林徽因写下无数真情惬意的诗句,肯做她裙裾边的沙尘,与她相随。但林徽因与徐志摩是有缘无分,还是缘分尚浅,这就无从而知了,不过,拉近两人距离的并非缘分,而是同在异乡的孤单寂落。寂寞的人容易衍生些情感,或许不是爱,或许只是为了那暧昧之间的关怀。
十六岁是花季也是雨季,十六岁的女子心中有着情窦初开的美梦,林徽因的十六岁是幸福的,虽然这份幸福是建立在另一个女子痛苦之上,却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在这样的季节里,遇到了徐志摩,给了她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笔纸上的诗意,见面时的温馨,在伦敦的雨雾中,林徽因遇到了与她一同做一帘幽梦的男子。
爱情对于婚姻而言一无是处,但对婚姻之外的男女来说,却是意犹未尽,即便这份爱情如海市蜃楼一般,即便这份爱情不那么光明,即便因为这段爱情会伤痛了另一个女子,但是,婚姻外的爱情,总像是罂粟一样,让人着迷。
徐志摩深深的陷入了对林徽因的爱情,即便这份爱情不过是他一个人的臆想。他还是无可自拔的沉醉在少女的情怀之中,他们说着诗意的梦,牵着彼此的手,或安静或雀跃的走过了一段有一段的路程。
春意满山,灿星满空,皎月清冷,带着几番的醉意。彼此之间,多了些浓浓素情,入暮色盼晨曦,语不尽思不断,一念长长长过夜。裙裾间,见绿萝,少女轻灵的笑声,惹得芳草都几分醉意。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许下山盟海誓的承诺;不知道,他们除了暧昧之外,有没有一亲芳泽的羞涩;不知道,他们一起欢歌笑语时有没有想过,那无辜女子独在异乡的悲伤。
徐志摩是不曾想过的,因为在他心中,从没有给张幼仪母子一个位置,他的心中装着满满的都是林徽因,哪怕最后娶了陆小曼,还是给林徽因留了一个永不入幕的位置。
他们就这样携手走过雨中的康桥,像是两只美丽的蝴蝶,身上带着斑斓的花纹,快乐的飞在花丛中。只是,蝴蝶再美,也飞不过沧海,蝴蝶注定凋落在秋末的枯叶中,这便是宿命。
很多时候,烟雨中携手的恋人,长椅上温情依偎的情侣,总是抵不过提篮买菜的平凡夫妇让人心动。恋人不知明日几何,情侣只将情爱相诉,只有平凡到油盐酱醋茶的夫妇,才会有着携手白头的浪漫。
但是林徽因从来没有将徐志摩看成会与自己携手白头的男子,或许只是当做一个知己,当做一个寂寞时候需要的伴侣,在对抗孤单时总要有人陪,所以林徽因选择了徐志摩。
知己也罢,红颜也罢,不过是有缘相逢,相伴走过一段寂寞,走过一段苦楚,走过一段山水后,厌倦了这份感情,便可以转身而去。但是,徐志摩却误以为林徽因与他的情感一样,他将这一切当做是姻缘的前传,当做是自由婚姻前的浪漫恋爱。
林徽因希望的是,当两人一起雨中,一起林下,一同走过潺潺小溪上的木桥,一同在雨后轻轻的抚摸枝杈的嫩芽,却能在最后笑着说分手。但徐志摩并非此意,他不要林徽因做知己,做红颜,因为他心里是盼着一份姻缘。
伦敦的雨雾让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暧昧更加的浪漫,每一天情愫就飘在彼此之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