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文人学者 > 北宋大神晏殊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北宋大神晏殊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北宋大神晏殊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北宋大神晏殊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邹晓春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书籍编号:30539353

ISBN:97875339577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464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文人学者

全书内容:

北宋大神晏殊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晏殊生于淳化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公历已进入992年),十五岁时举神童踏入仕途,五十三岁时登顶拜相,病逝于至和二年(1055)。他五十年的宦海沉浮,几乎贯穿时间跨度六十七年的宋真宗、宋仁宗两朝。他是执掌中枢的政治家,是独当一面的地方主官,也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他平和低调,有时候却耿介直率,一马当先;严谨周慎,也偶见鲁莽行事;坚持操守,但更多时候明哲保身;知人善任,也因此自食苦果。有人说他日日宴饮,也有人说他自奉若寒士。他是矛盾和复杂的存在。从他的圆融境界中,你能看到儒释道的博弈、灵与肉的冲突、坚持与妥协的摇摆,甚至能看到他面对君恩不测、宠辱不定的惶惑。


他的一生不是平淡无奇,而是跌宕起伏。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晏殊少年得志,这四个职务,他担任过其中三个,只是不曾主政开封府。在宰执的岗位中,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使,庆历三年(1043)才位极人臣,担任宰相。但他的宦海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三次被贬谪,尤其在人生的暮年,过府冲州,不得其所。


第一次被贬,是为自己的青春冲动买单。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被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外放应天府。当时,晏殊随宋仁宗视察玉清昭应宫,可他的随从慢吞吞地送手板过来。晏殊怒不可遏,接过手板一挥手,当即敲掉了随从几颗牙齿。为此,监察御史曹修古劾奏,说他身为执政,竟然动手打人,有失体统。其实,此事只是被贬的诱因,真正的原因一年多前已然种下。皇太后刘娥拔擢故旧张耆为枢密使,结果,晏殊一马当先跳出来反对,惹得刘娥窝了一肚子火。


晏殊的第二次被贬,纯属无妄之灾。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很快获知自己的身世之谜,龙颜震怒。晏殊与吕夷简、张耆等其他六名宰执同时去职,以礼部尚书身份,出知亳州。一年前,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晏殊受命撰写墓铭,不敢挑明真相。结果,此事招致仁宗恼恨。当然,即使没有墓铭事件,晏殊也难逃一劫,因为与墓铭事件无关的宰执同样遭遇解职。这是皇帝对太后刘娥残余势力的清洗。


最让晏殊痛彻肺腑的,是他的第三次被贬。庆历四年(1044)九月,晏殊被谏官孙甫、蔡襄弹劾,从宰相高位上坠落,以工部尚书官衔出知颍州。


此事因欧阳修而起。起初,晏殊拔擢欧阳修为谏官,可欧阳修个性刚直,论事切直,四处树敌,让晏殊倍感压力。于是,让欧阳修转任河北都转运使。孙甫、蔡襄当即将矛头直指晏殊。尽管劾奏的理由很牵强,但值此“谏官日横”之际,宋仁宗只好忍痛割爱,将晏殊外放。


欧阳修、孙甫、蔡襄均是晏殊天圣八年(1030)知贡举时的门生。现在,他被自己的门生拉下相位,外放州府。这该让他多么地肝肠寸断!此番一去,便是十年,赔上了他晚年的所有时光。


公允地说,在宋仁宗朝的二十三个宰相中,晏殊的功业不如吕夷简、王曾、韩琦、富弼、文彦博;但论吟诗填词,却独占鳌头。换言之,在宰相中,他的诗词最好;在词人中,他的名位最高。


此外,以知人善任而言,晏殊堪称北宋第一人。北宋著名史学家、官至翰林学士的范镇曾评价晏殊“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范仲淹、欧阳修、宋庠、宋祁、韩琦、韩维、韩绎、梅尧臣、文彦博、孔道辅、蔡襄、王琪、王洙、蒋堂、邵亢、邵必、黄庶、张先、张洞、傅尧俞等人均曾受益于晏殊的拔擢、举荐。


晏殊的知人之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且不说他怎样将富弼、杨察选为自己的乘龙快婿,也不谈他如何举荐范仲淹、王洙于微时,单单以他对王安石的判断,即让人叹服。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第四名进士及第,按照惯例,前往拜谢时任枢密使的晏殊。几天后,晏殊宴请王安石,告诉他:以后,你的名望、职位会超过我。不过,我有两句话送给你: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当时,王安石很不理解,认为晏殊官居宰执,竟然教他容于流俗,感叹说:“何其卑也!”


元丰年间,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反思得失,想起了晏殊当年的劝诫,很佩服晏殊的见识,不无遗憾地对弟弟王安礼说:“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这么一个少年得志的神童、一个身居高位的宰相、一个知人善任的伯乐、一个风流闲雅的词客,当然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人生。他的人生,是从草根到“北宋大神”的华丽逆袭!


我笔下的晏殊,首先是一个沉稳持重、荐贤举能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富贵闲雅的词人、一个珍惜家庭乐趣的凡人。


在写作风格上,我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试图让一个形象立体的晏殊走进普通读者心里。在史料使用上,我力求严谨,于存疑之说不妄下结论。譬如,很多史料称,晏殊曾推荐孔道辅,但具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推荐,语焉不详,令人一头雾水。晏殊自宝元元年(1038)十二月自御史中丞迁任三司使,而孔道辅以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知兖州的身份接任。我推测,这很可能系晏殊推荐所致。苏颂在谥议《司空侍中临淄公晏殊谥元献》中有“孔给事尝代为御史”之说,当指此事。可惜,除此之外,别无旁证。又如,晏氏宗庙有联云“门前桃李重欧苏”,这个“苏”到底指苏舜钦还是苏颂,抑或其他人?因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佐证,难以考据,暂存悬疑。再如,有资料称,今本《世说新语》系晏殊整理,因晏氏本今世不存,此说只是分析推测的结论,我不敢贸然写入书稿。


尽量避免错误是每一个作者的不懈追求,我也不例外。即使书稿行将付梓,我仍在筛查书稿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譬如,最初写宋真宗五月十五日召试晏殊的细节,我依据的史料是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时方亲阅天下贡士,会廷中者千余人”和《宋史·晏殊传》“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说当时晏殊和成百上千贡士一起在大殿参试。可最近查阅《宋登科记考》,发现此说可疑。景德二年(1005)的进士殿试及诸科殿试于三月初六、初七基本结束。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又以每天一场的频次,连续五天举行殿试,对象主要是上年抗击契丹入侵的河北战区的贡士、诸科人,“广示甄采,无所遗弃”,榜上题名者两千多人。问题是,其他四场殿试每场至少几百人参加,尤其五月十七日近千人,但晏殊参加的五月十五日神童科殿试,只有他和姜盖。难道欧阳修写错了?欧阳修行文向来慎密,又是晏殊的门生,怎么可能呢?我不得不再次查阅《宋会要辑稿·选举》,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宋真宗于五月十五日赐晏殊进士出身后,又于五月十七日殿试其他贡士时,召晏殊再次面试诗、赋、论,并“擢为秘书省正字、赐袍笏,令读书于秘阁,就直馆陈彭年习诸科”。也就是说,欧阳修笔下的“会廷中者千余人”指五月十七日,而不是五月十五日。为此,我调整了这一节的表述及注释。


凡此种种,既是写作中的艰辛,也是难得的乐趣。


邹晓春


2019年3月

  • 见喻学才《晏殊家风研究》引自文彦博《东齐世家·序言》:“考据详明,不失次序,一可嘉;立身扬名,以显其亲,二可嘉;及其疏远之族,三可嘉。”“有可嘉之德,无妄附之惭。”
  • 原文见《史记·孔子世家》。
  • 原文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 原文见《孔子家语·辩政》: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而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 “两桃杀三士”原文见《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
  • “晏子使楚”原文见《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第六》。
  • 原文见《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一狐裘三十年,贤大夫也。”
  • “景公请嫁爱女”原文见《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第六》。
  • 原文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殊《叔父大理幕府君志铭》:“大父讳延昌,生遘乱离,落在幽旷,潜精经史之学,博极天文之奥。”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清朝谢旻《江西通志·名胜志》:“相传元献曾祖自高安居临川,垂没,谓子郜曰:‘我死葬于床下。’郜徙家而葬焉。”
  • 参见宋祁《景文集》之《(晏殊)曾祖妣追封魏国太夫人李氏改封郑国太夫人制》。
  • 参见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公父本抚州手力节级。”
  • 原文见宋祁《景文集》之《母吴氏改封唐国太夫人制》:“徽范柔风,嘉藕明德。以如宾之待,训恭内党;以无遂之吉,流芳外姻。”
  • 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石亚之《知南雄州事晏宁慈母万氏墓志铭》。
  • 此段内容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宋庠《除晏融殿中丞敕》。
  • 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晏殊《右赞善大夫殿中丞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刑部侍郎墓志铭》。
  • 原文见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大中祥符)四年七月十三日,赐进士晏颖出身。”
  • 此段内容原文参见佚名《道山清话》。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胡亦堂辑《元献遗文》收录的《答中丞兄家书》。
  • 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石亚之《知南雄州事晏宁慈母万氏墓志铭》。
  • 参见《中国书法》杂志2012年第10期载张典友《北宋杨南仲考略》。
  • 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中明确说晏殊“事寡姊孝谨”,因此晏殊有一个姐姐确凿无疑。
  • 查找韩维《南阳集》收录的《虞部郎中知沂州晏宁亲姊故节度推官李壸晏氏可特封靖安县君》可知,李晏氏获封靖安县君系应晏宁的请求。
  •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三之《晏公神道碑铭》:“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赐予加等,以其子承裕为崇文院检讨,孙及甥之未官者九人,皆命以官。”而《晏氏宗谱》的相关记载更为确切,如“次茂元,元献公奏授太庙斋郎”、“三亢,元献公遗表恩授将作监主簿”等。

    但凡粗通文史的人,对晏婴和晏殊这两个历史文化名人多少会有所了解。
    谁不知道“两桃杀三士”的故事?谁会忘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千古名句呢?
    也许有人说:“我真不知道耶。”
    那也没关系,听晓春慢慢道来。
    晓春念小学时,主要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蒙学著作一概不曾接触。若干年后,从鲁迅《华盖集续编》中读到《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读书人》,才知道可爱的人间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不可思议而又特别好玩的事情。心想,这个晏婴咋这么聪明呢?可又想,这个点子是不是太阴太损了?恐怕不是侠义所为吧。长大了才明白,人家是政治家,要的是结果,侠义人士算什么!谁是胜利者,谁就有权力书写历史。董狐、太史季虽然确有其人,可那是千年一出的超级大咖,不能以常理而论。也就是说,我们读的二十四史,大多是在“政治优先”基础上的筛选和记载。因此,很难保证其中没有刻意的抹杀、歪曲甚至虚构。
    从正史上看,晏婴是一个气场强大、光彩夺目的人物。
    他足智多谋,他能言善辩,他平和朴素。太史公司马迁将他与管仲并列,名标青史。
    但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推陈出新,晏氏一族自晏婴公元前500年去世后,日渐式微,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此后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舞台上,再也没有出现大腕。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了,否则在九泉之下的晏子也会努力睁开那双睿智的眼睛。
    终于,在北宋景德二年(1005),来自江西临川的草根小子晏殊举神童名满天下,逐渐重振家声,再续辉煌,让人口不多的晏氏重新为世人所关注。
    一 天皇巨星晏婴
    中国人素来讲究认祖归宗,落魄如阿Q尚且口口声声祖上如何如何阔,况乎那些身居高位或富可敌国的贵人。刘备早年为“织席贩履之辈”,可走到哪里也不曾忘记表明自己“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身份。
    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攀龙附凤,尤其借一借老祖宗的光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也是人们热衷于修家谱的原因之一,得定期盘点一下,家族中又有谁发达了,谁给家族长脸了。
    那晏殊家族到底来自哪里呢?
    晏殊家的老八、著名词人晏几道曾经组织人员重修家谱《东齐世家》,拍着胸脯说:“我们家的老祖宗是千古名相晏婴。”
    凭什么?咋不说是百家宗师姜子牙呢?
    有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甚至有人嘿嘿一笑,问道:“是因为你老爸晏殊做过宰相还是因为你会写词、泡妞?”
    晏几道嗫嚅道:“我说的是真的。”
    “蒸的?煮的吧!还真的,你以为你是祥林嫂啊?!”那人越发放肆地调侃起来。
    晏几道一脸通红,气呼呼地说:“你等着,我要写一阕词来砸死你。”
    那人呵呵一笑:“砸死我?!凭你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哈哈哈……”
    见晏几道一脸窘态,气氛紧张,当朝宰相文彦博缓缓站了出来:“你们要相信几道嘛,我作证,几道说的话实事求是。”
    “当然是真话,我也可以担保!”国防部长宋庠也站到前台,说。
    看着吃瓜群众还迟迟不肯散去,文彦博伸出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说:“大家知道,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绝对不会胡诌。我仔细看了,这本家谱考据很详细,源流次序很清晰,没有牵强附会。否则,我也不会亲自为家谱作序。”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信了吧。SGS认证就在宰相手里,人家说话权威啊!
    事实上,文彦博和宋庠讲了负责任的话。晏氏的源流关系是这样的,晏殊的高祖是晏墉,晏墉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尚书晏谟的八世孙,而晏谟是晏婴的后代。
    考证到此结束,结论是:晏殊家的老祖宗就是晏婴。
    好,下面且听晓春娓娓道来,看一看晏婴到底混得怎么样。
    晏婴太牛了,是那个时代的天皇巨星!
    历史上关于晏婴的记载很多,这么多年过去了,传奇故事还在口口相传。看看标签就让你肃然起敬,什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什么忠心辅政、节俭朴素。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名臣典范。
    我们且看权威具体怎么说。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太史公怎么看他呢?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得很诚恳,原话是:“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呵!堂堂史界太祖,竟然屈尊做车夫也在所不惜,敬慕之情溢于言表,铁杆晏粉一枚!三皇五帝以来,有几人能让太史公如此折服?
    很多人听过郑板桥甘愿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逸事,可有几人注意到司马迁甘愿为晏婴持鞭驾车的心声呢?
    在崇拜晏婴的人群中,司马迁还不算老大。晓春再给你列举一位。
    是谁?真的比司马迁还牛吗?
    当然,他是万世师表孔圣人。
    孔子比晏婴小二十多岁,但算起来同属一个时代。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晏婴曾在齐景公面前进言,阻断了孔子在齐国大展拳脚之路。
    晏婴怎么编派孔子的?晓春的感觉是:够狠!这个梁子结得不小。
    晏婴几乎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
    儒者圆滑善辩,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高傲而自以为是,很难把他们作为臣子来驾驭;推崇丧事,尽表哀伤,不惜破产以求厚葬,不能放任成风;四处游说乞取官禄,不能让他们治国理政。自从大圣大贤去世以后,周室衰微,礼乐制度残缺毁坏很久了。如今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制定烦琐的上朝下朝礼仪,刻意追求行止合乎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一辈子都弄不清楚。国君想用孔子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引导百姓的好办法。
    可即使晏婴在齐景公面前毫不留情地说了一大堆孔子的不是,坏了孔圣人的大事,孔圣人仍对晏婴以直报怨,评价极高。
    譬如,孔子说:“晏子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然能够对那个人敬意不衰。”
    又如,孔子说:“晏子在君主面前是一个忠臣,为人谦恭,做事勤勉。我把他当作我的兄长看待,爱敬有加。”
    晓春此刻想起一句话:“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
    孔子是人不是神,有七情六欲,能这样不计前嫌再三为晏婴说好话,除了孔子本身的道德操守之外,也反映了晏婴异乎寻常的人格魅力。
    在记载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晏子春秋》中,有很多关于晏婴的逸事典故,譬如“折冲樽俎”、“纪国金壶”、“两桃杀三士”、“死马杀人”、“烛邹养鸟”等。
    其中以“两桃杀三士”流传最广,从中可以看出晏婴出类拔萃的足智多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都是武功高强、英勇盖世的著名勇士,凭勇力搏杀猛虎而闻名,在齐景公帐下效力。
    晏子在他们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可人家压根儿不领情,你小步走关我什么事?没有起身回礼。
    这样,可让晏大人不高兴了。
    晏大人不爽,问题很严重。
    他逮住一个机会,对齐景公说:“老大,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所豢养的勇士,对上有君臣之义,对下懂得尊敬长者、为人表率的道理;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足以威慑敌人;君主从他们的功劳中得利,在下的臣民敬服他们的勇力。所以,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有丰厚的俸禄。如今,您所豢养的勇士,对上无君臣之义,对下不懂得尊敬长者、为人表率之理,对内不能制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种危害国家的人,留着干啥?不如把他们干掉。”
    齐景公说:“老晏,你说的有理。可这三个人不简单,搏杀他们恐怕不能成功,刺杀他们恐怕不能击中。很棘手啊!”
    晏子说:“甭怕。这些人靠力气攻打强敌,哪里会懂得敬爱谦让之礼?”
    于是,请齐景公派人只给他们两个桃子,说:“桃子只有两个,你们三个人论功吃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晏子太聪明了!他让君王给我们论功,谁没有得到桃子,谁就是无勇之人。人多而桃少,为什么不论功吃桃呢?我一次搏杀野公猪,一次搏杀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夫,可以吃桃子而不必和别人共吃一个了。”
    说罢,抓起一个桃子站了起来。
    田开疆说:“我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方三军将士,像我这样的功夫,也可以吃桃子而不必和别人共吃一个了。”
    说罢,把剩下的一个桃子拿到手里,站了起来。
    看到两个桃子被抢光了,古冶子说:“哥们儿我曾跟随君王渡过黄河,有车子左边的马,被巨鳖拖入砥柱山前的激流中。那时候,我不怎么会游泳,但我潜入水中行走,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抓住巨鳖,并杀了它。左手抓住马尾巴,右手提着巨鳖的头,像鹤一样飞跃而出。渡口边的老百姓说:这是河神啊!仔细一看,原来是巨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夫,也可以吃桃子而不必与别人共吃一个了。你们两个怎么还不把桃子放回去?!”
    说罢,拔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听罢,表示心悦诚服,说:“我们勇力不如你,功夫不如你,取桃不谦让,这是贪心。这样而不去死,是没有勇气。”
    说罢,两人把桃子放了回去,拔出剑,猛地把颈脖子上的动脉划拉开了。
    看到两个勇士躺在地上,古冶子说:“他们都因此而死,唯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以言语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这是不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遗憾,却不去死,这是无勇。尽管如此,他们两人共吃一个桃子很合适,我独吃一个桃子没有任何问题。”
    说完这些话,他也放回了红通通的桃子,哧的一声,自刎而亡。
    后人对这件事毁誉不一,有人谴责晏婴阴谋杀人,但更多人钦服于晏婴的智谋。
    晓春以为,这三人已成为国家团结和稳定的隐患,晏子身为上大夫,献计解除威胁在情理之中。至于是否“毒计”,是否“阴招”,恐怕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忌讳的。
    而最能体现晏婴应变自如、能言善辩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进去。
    晏子心想,还讲不讲人权嘛,坚决不进去,脑子转得飞快,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觉得这话靠谱,总不能让楚国先变成狗国吧,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你做使臣。”
    说得很直白,问题是太过分了,公开侮辱人嘛。
    可晏子淡定地回答说:“齐国的临淄城有几千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不知是计,又傻乎乎地问:“既然这样,怎么会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大咖就是大咖,晏子顺着对方的思维方式,淡定地反唇相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访贤明的君主,不贤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贤的君主,我晏婴最不贤,所以最适宜出使楚国了。”
    没想到吧,晏子才是自黑的老祖宗啊。楚灵王说他是一条乌鱼,谁料他不是乌鱼,而是乌贼,整个楚国都被他黑翻了。
    此前,楚王听说晏子将要出使楚国,对身边人说:“晏婴是齐国最能言善辩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人回答说:“等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您问:‘这是哪个国家的人?’我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您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招待晏子饮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被绑着的是什么人啊?”
    小吏回答说:“是齐国佬,犯了盗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说罢,得意扬扬地看着晏子,准备看笑话。
    可面对楚灵王精心导演的“缚贼”大戏,晏婴机智地以“南橘北枳”应对。
    他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大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笑着说:“哇!对于圣明的人,是不能乱开玩笑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啊。”
    外交无小事。“晏子使楚”往大处说,就是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国威,厥功至伟啊。
    撇开晏婴谋略过人、能言善辩的才能不再细说,其节俭的风格也让人叹服。其实,这是最难的,穷人节俭是迫不得已,身居高位咋不能享受享受呢?
    据记载,晏婴祭祀先祖用的猪腿连浅浅的高脚盘都遮掩不住,很是简陋;一件狐皮外衣穿了三十年,你说是不是贤明、节俭的大臣?
    此外,晏子拒绝公主,苦守糟糠之妻的故事也让人感动。毕竟,对男人来说,美女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齐景公有个宠爱的女儿,他想把她嫁给晏子。
    于是,景公到晏子家宴饮,喝到酣畅时,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是您的夫人吗?”
    晏子说:“是的。”
    景公叹道:“嘻!又老又丑。我有个女儿年轻漂亮,典型的白富美,您把她给收了吧。”
    晏子听罢,大吃一惊,离开座席,说:“现在她确实又老又丑,可我与她生活很长时间了。过去,也曾赶上她年轻漂亮的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以少壮托付于年老的,以漂亮托付于丑陋的。她曾经托付于我,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虽然君王有所恩赐,但怎么可以让我背弃她的托付呢?”
    说罢,拜了两拜,谢绝了。
    一般来说,高官显宦能拒绝奢靡就相当不错了,可位极人臣的晏子一生倡导节俭,身体力行,面对富贵、财色,泰然自若,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也是晏子拥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原因之一。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对后世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为这位超级大咖的学派归属争论不休。一句话,大伙儿都想把这个天皇巨星拉到自己那一伙去,太长脸了!
    譬如唐朝散文巨星柳宗元认为晏婴是墨家,而近代大学者章太炎认为晏婴是儒家,且居于上接周公、下连孔子的中间环节。
    甚至不少研究者认为晏婴是齐国法家的代表人物。
    在晓春看来,晏婴“似墨似儒似法”,又“非墨非儒非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实用主义者,是中国古代史上神一样的存在。
    至于晏婴的后裔,将其奉若神明完全在情理之中。这样一个大神,不崇拜才怪呢。
    时至今日,在晏殊故里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村,很多家庭的门匾上仍是“狐裘世家”四个字,传承了几千年。晏氏家庙是村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中堂对联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狐裘风不改;姜桂性尤存。处处彰显出晏氏后人对先祖晏婴的无限敬仰之情。
    晏婴的儿子晏圉长大成人后做了齐国大夫。公元前489年,即齐景公去世的第二年,齐国大夫田乞发动宫廷政变,晏圉和上卿高张、国夏所拥戴的齐国国君姜荼一方被打败了。
    押牌押错了,打仗打输了,怎么办?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跑吧,先把性命保住再说,以期东山再起。
    就这样,晏圉仓皇逃往鲁国。
    晏氏一族,自此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慢慢地,达官显宦的朋友圈里看不到晏家的任何消息了。
    晏氏自晏婴的父亲晏弱声名鹊起到晏圉出逃,仅仅三代,家族便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此刻,晓春眼前似乎浮现晏圉出逃时马车扬起的滚滚烟尘,不由得想起晏殊的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 重振家声,就在江西
    “晏大人,你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啊,不能走啊!”
    “晏判官,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走了,我们就再也碰不到你这样的好官了。”
    “晏大人,不要走!”
    一大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