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徐昙著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书籍编号:30556011
ISBN:97878560382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3658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财经人物
版权信息
书名: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
作者:徐昙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ISBN:978785603827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应对变化,
拥抱变化,
创造变化。
高群耀博士
高群耀博士现任移动电影院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2017年,高群耀博士在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担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国际事业部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文化集团海外战略资产的收购和运营,其中包括好莱坞传奇娱乐影业公司、全球最大电影院线AMC娱乐公司(NYSE:AMC)、巴黎欧洲城项目和英国圣汐豪华游艇公司,以及万达青岛影视产业园等。高群耀博士在2017年同时兼任好莱坞传奇娱乐影业公司CEO。
2006年—2014年,高群耀博士在新闻集团和21世纪福克斯公司(NYSE:NWS)担任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投资与战略发展首席执行官、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星空传媒(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和MySpace中国董事长等职。全面负责新闻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政府关系、业务运营及投资业务等。
1999年—2002年,高群耀博士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NASDAQ:MSFT)总裁兼总经理。
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6年,高群耀博士分别任欧特克公司(NASDAQ:ADSK)全球副总裁兼亚洲最大发展地区总裁。
2002年—2003年,高群耀博士任华登国际投资集团合伙人兼中国区总裁。
1990年—1994年,高群耀博士任MSC/PDA CAE软件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1984年—1985年,高群耀博士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部工程力学助理教授等职务。
此外,高群耀博士还是美国电影学院(AFI)校董,香港中文大学CUHK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亚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HKEX:0827)和亚信科技有限公司(HKEX:1675)的独立董事。在2016和2017年,高群耀博士两次被《好莱坞报道》评为“好莱坞最有权力的100人”。2018年,他被《综艺》(Variety)杂志评为“全球娱乐行业最具影响力商业领袖500人”。
高群耀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分别获得工程力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中学时期的高群耀和父母、两位姐姐在一起。|摄于1974年
哈工大“77届力学师资班”的同学们,后排左二为高群耀。|摄于1979年
哈工大校友: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高群耀、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健身、哈工大前校长杨士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北京产权交易所前总裁熊焰。|摄于2018年
美国生活,高群耀的小窝成了中国留学生的周末聚会之地。|摄于1986年
高群耀和Autodesk公司董事长卡萝·巴茨。|摄于2003年
高群耀和他带领的Autodesk(中国)的管理团队。|摄于1996年
高群耀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摄于2000年3月,韩国汉城(今首尔)
微软中国公司管理团队。|摄于2001年
2010年,美中商业协会首次设立“美中杰出贡献奖”,对促进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创意设计有特殊贡献的人士给予表彰,其中包括基辛格获得“美中外交关系杰出贡献奖”,高群耀获得“商务交流杰出贡献奖”。|摄于2010年
2011年6月26日,高群耀和默多克等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从左至右分别为: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演员李冰冰、央视主持人陈伟鸿、默多克、邓文迪、高群耀。|摄于2011年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时任新闻集团副总裁、星空卫视中国有限公司CEO的高群耀主导星空传媒捐建了绵竹星空富新小学。图为高群耀和孩子们在一起。|摄于2010年
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签约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传奇,这也是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桩文化并购案。图为高群耀代表万达方在协议上签字。|摄于2016年
传奇影业公司新管理团队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CFO RonaldHohauser、影视制作委员会主席玛丽·派瑞特、王健林、CEO乔什·格罗德、高群耀、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海外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万民。|摄于2017年
高群耀和万达海外全资公司的CEO们。从左至右为:传奇影业传奇东方CEO罗异、澳大利亚Hoyts CEO戴米安·考格、AMC的CEO兼总裁亚当·亚伦、高群耀、传奇影业创始人托马斯·图尔、传奇影业COO马蒂·威尔希特、英国圣汐游艇CEO菲尔·波帕姆、世界铁人公司(WTC)CEO安德鲁·梅西克。|摄于2016年
2016年10月18日,万达在洛杉矶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中美电影高峰论坛”,“六大”的最高主管们绝大部分莅临论坛,这几乎是高群耀和万达在好莱坞最辉煌的高光时刻,标志着一家中国企业终于进入好莱坞的主流圈层。图为大家在聆听洛杉矶市长发言。|摄于2016年
万达2017年年会,高群耀和他直接管理的海内外公司高管们合影,包括美欧电影院线AMC、瑞士体育经纪公司盈方体育、澳大利亚电影院线Hoyts、法国文旅项目“欧洲城”、好莱坞传奇影业、英国的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公司、万达文化海外事业部和青岛影视产业园等公司CEO们。|摄于2017年
某投行赠送给万达的漫画:AMC在2016—2017年大幅收购扩张,成为北美最大、欧洲最大和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左三为高群耀)
高群耀管理的北美最大、欧洲最大和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AMC的董事会,左起:Anthony Saich、骆家辉、Adam Aron、高群耀、Kathy Pawlus和Hawk Koch,共同庆祝AMC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出品的《聚焦》获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摄于2016年
2018年5月9日,高群耀创业创立的“移动电影院”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发布、诞生。|摄于2018年
2019年5月9日,“移动电影院”在北京隆重发布V2.0和海外业务。|摄于2019年
40多年来,跑步已经成为高群耀的日常,犹如其职业生涯的永不止步。|摄于2016年
序一 Follow the trend:虽饱经世事却永远奔跑
我和高群耀先生认识20多年了,我们既有相同的经历,又有不同的道路选择,这也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同经济形态兴起下个人选择路径的多元化。
我们是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国、90年代又最早回国的那批“海龟”。高群耀先生回国后成了外企职业经理人的一个标杆;而我则投身国企,创办了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亚信也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
个人的偶然或许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这一代人的职业生涯和中国近40年的变化息息相关,我们是弄潮者,也是受益者。
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原有存量资产通过“优化”产生了巨大的增量,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无中生有”地为这个时代创造了空前的财富。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令世界瞩目的变化。我和高群耀先生的经历正是这个框架下的写照。
高群耀先生过去职业生涯最靓丽的40年正好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相重合。他目睹的一切和非凡的经历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记载。
在他职业生涯初期,高群耀先生就凭借不懈开拓的精神,将世界领先的设计软件AutoCAD引入中国,而且在亚太地区成功推广。在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任上,他以创业者的激情,充当了微软和中国地区之间的桥梁,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职业经理人。2006年,他敏锐地看到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入新闻集团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在技术与媒体、社交融合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当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时,2015年他加入了万达集团,担负起文化领域海外战略资产的大规模收购和运营。可以说,在帮助中国利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产品、资源的道路上,他是走在前沿的探索者。
更让我钦佩的是,今天,他不知疲倦,又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始了新的征程,开始了基于手机终端的世界首创、中国唯一试点的“移动电影院”项目。
这与他做事的激情、预见变化和应变能力都有关系。
Follow the trend,顺势而为。从IBM主机时代到PC时代、到互联网、到云计算、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到区块链,科技的变化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加速器,高群耀先生的经历也给今天面对变化不知所措的年轻人以借鉴意义。
高群耀先生的这本传记,将他求学、工作、创业的经历展现开来,勾画了一个充满激情、拥抱变化,虽饱经世事却永远奔跑的鲜活人生轨迹。他积极参与变化的态度,驾驭变化、处理变化的能力,不仅有助于那些关心技术变革的读者、一直探索中国和世界合作交流的人,也给那些想应对未来40年变化的年轻人以职场启发。
田溯宁 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亚信科技董事长
序二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人生的算法
我读的上一本传记,是《恺撒传》。
读罢掩卷长叹:在恺撒这样的人身上,你可以了解什么叫大时代。
给普通人洞开大机会的,就叫大时代。
为什么?因为时代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社会结构剧烈地重组,每一个人距离历史的顶点都很近。
恺撒到40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仅仅十几年之后,他就一手终结了罗马共和国,一手开创了罗马帝国。
这是不是和我们今天的时代非常像?你经常会听到一个人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突然就创业了,突然公司就上市了。
再看这本《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对大时代的理解就可以更进一步。
大时代,不仅给普通人机会,甚至还清晰指点了找到机会的方法。
既然是社会结构重组,那就必然有板块和板块之间的碰撞。这和地质史上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地壳板块彼此碰撞、挤压,然后高峰崛起。谁站在板块的碰撞地带,谁就能分享社会结构重组释放出来的巨大红利。
回看高群耀兄的这二十几年,真是羡煞。几乎每一次结构性的板块碰撞,他都在场。一个人居然会有如此完备的奇遇。
微软时代,他在缝合最新科技和古老国家的裂缝;
Autodesk时代,他在缝合中西商业文化的裂缝;
新闻集团时代,他在缝合媒体、娱乐与IT的产业裂缝;
万达时代,他在缝合中国企业与扁平的全球化世界的裂缝。
我结识高群耀兄15年。每次有机会促膝长谈,都有巨大收获。每次远望他的身影,也都有所会心。
看这本《创变》——高群耀兄对其过去40年职业生涯的回望,最大的趣味,就是揣摩他的“算法”。他是怎么把整个世界当成“数据”,然后运算出这个结果的?
“高群耀算法”中,有很多和其他成功人士相同的“代码”。比如,勤奋、好奇、善意。但我觉得,也有一行代码是他独有的,那就是——“成为枢纽”。
我试着替他的每一任老板复了个盘。结论是,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要完成那个特定的任务,高群耀几乎是能找到的唯一最佳人选。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绕不开的人。
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本书里有答案。我们一起去找。
有算法的人,总是会做到两点:
第一,他会持续精进。因为算法的本性,就是不断迭代。
第二,他拥有一种“可累积的优势”。因为数据越大,算法越优。所以,这本《创变》只是半本。未完待续。
谨为序。
罗振宇 得到App&罗辑思维创始人
自序 应对变化为一个人带来了变化的加速度
2018年9月23日,我再次回到了阔别40年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尽管在过去几年里,我也曾受邀回到母校做演讲,但这一次返校意义非凡。整个校园就像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为的是欢迎一批特殊的学子远游归来——哈工大77级、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即将召开。
77级、78级,就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而我也幸运地成为在大时代巨变中被抛入另一条洪流的人。
当我们这群堪称“奇葩”的两届1000多位学子终于有机会相聚在母校回首往事时,并没有像其他同学聚会那样,彼此白发苍苍,埋怨岁月无情,而是在感慨,我们所经历的4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经济生活大发展的40年。1978年,中国的GDP是3679亿元,到2017年,中国的GDP已超过82万亿元,增长了220倍。我的天!别说是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连续增长40年、营业额增长220倍也没有过,更别说这是一个超过10亿人的国家所创造的奇迹!这就像登山,今天回眸一望,原来群山已在脚下,曾经经历的一切已如野花盛开在四野,这种感觉真是相当震撼。
紧接着,另一个话题就出来了——这4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是一块土地、同是一群人,是什么让奇迹发生?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来的惊人变化,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职业生涯带来了逐浪而起的机会,反过来,这一代人又是这一巨变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应对变化、拥抱变化、创造变化,几乎就是这40年我的人生主题。
一个人事业的“半径”有多大,就决定了你的人生影响力有多大。而这一“半径”,往往是你的视野和雄心决定的。西方人常说“Push the envelope”,也就是跳出舒适区,挑战你的极限。舞台大了,你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在过去的40年里,有那么几个“跳跃时刻”,使得我的人生之路就此出现了极大的不同。
第一个人生的跳跃时刻,无疑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哈工大。第二个跳跃时刻,应该说是1995年选择回国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出国刚刚成为一种潮流,一部《北京人在纽约》风靡大街小巷,我却做出这个逆向回国的决定,绝对是“逆风飞扬”。
我当时已经成为所在的美国上市公司里的年度经理人,在美国生活安定。但我发现,在和美国同事一起竞争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爱国热情、语言、文化等却没办法成为优势。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最主要的舞台在哪里?无疑是中国。所以,眼光决定了你所看到的范围有多远。中国正在崛起,没有人知道中国会是什么样,但其崛起的速度之快、变化之快让个人选择的风险和变数更大。我的回国在当时来说是极其奇葩的,同事、朋友、家人一时间都不能理解——大家都想方设法出国,你怎么想回去?是不是脑子灌水了?
对于我们这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国留学的游子来说,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祖国的期许。同时,对职业发展来说,回国,能使得你的本土优势比起其他外籍职业经理人来说大大凸显。而这一决定,也顺应了跨国公司开始重视中国市场的潮流,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也参与和见证了外企在中国的经济体量从仅占GDP的个位数到超过30%的巨大增长。
作为中国大陆出生的人,能做到跨国公司500强在中国市场的最高负责人,我是第一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程度和了解程度,在我做的商业决定中能没有反映吗?如果只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你也可以去埃及做一把手,但热情一定是非常不同的。
第三个跳跃时刻,是2015年决定加入万达。
在此之前,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已经上升到了外企职业经理人所能达到的阶梯的最高点,一切都是熟悉的“套路”,也正是我的舒适区。有人说,你如果选择去万达,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就会让你“死定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土壤,没法生存。另外,你原来在外企的经验,在民企根本玩不转。
而在万达的两年多时间,对我而言则是另一种奇葩的体验,也是全新的航道。你可能难以想象,在百年以来权力核心俱乐部门禁森严的好莱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企业突然成了大怪兽,成为座上宾,而我本人也因此入选“好莱坞最有权力的100人”榜单。
在外企工作时,我作为公司海外业务的区域CEO与总部最高决策层建立“直通车”;而在万达,情形正好反过来——我要执行一家中国企业的总部意志去管理海外子公司。而这一跳跃时刻,正是发生在中国企业大规模文化出海的背景和趋势之下。万达在好莱坞曾经产生的影响力,就像是一颗钉子,尽管已经被拔掉,但是钉眼还在那里,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跳跃时刻,这就是“老当益壮,不坠创业之志”——虽然我并不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从过去4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到今天创业——创立“移动电影院”,是希望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彻底打破传统电影业持续百年的旧有商业模式。而成就这件事的积累和机遇,更可追溯到过去我在以微软为代表的IT产业的工作背景,和以新闻集团、万达为代表的媒体娱乐业的经历,试图为世界创造一个典型的中国原创的创新案例。
我赶上了一个巨变的时代,时代给予了我非常珍贵的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巨变的时代里,变,成为一种常态;而应对变化,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关键生存能力。这就使得每一次应变所做出的抉择和行动,让原本在同一起跑线、同一航道上的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剧烈的指数性的差别。
时代的变化创造了初始速度,而应对变化则给一个人带来了变化的加速度。
如果没有时代所给予的跳跃机遇,那么每个人的价值增长率将相差无几,而我可能到今天仍然是一位工程师。越来越密集的变化成了我们职业生涯跃迁的加速器,同时,因为变化,舞台的中心也在不断演化,使得我们有机会参与下一幕大戏,而不是早早“领盒饭”的人。
但是,即使变化到来,不同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态度,其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一种人是面对变化选择逃避,那么他将错失改变人生增长率的机会。还有一种人是盲目逐流而变,其结果是迷失自我,最终一事无成。再有一种人则是洞察变化之大势,积极拥抱变化,从而获得更强劲的人生推动力。当然,最棒的一种人,是创造变化的人,他们仿佛具有扭转现实力场一般的神力,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产业的引领者,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
而今,更糟糕的是,一个人只有快跑才能留在原地,不进则退。一些学者担心,如果未来机器智能发展到高级阶段,很可能社会上会出现一批叫“无用阶层”的人,他们被社会所供养,生活中就是玩电子游戏、叫外卖和网购,并不创造多少社会贡献和价值。这类人,将注定被变化所淘汰。
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革命发展相融合,使得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那么,今后世界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没有人知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唯一不变的事就是变,而且今后40年的变化一定比之前的40年更加剧烈、更加不可预测。
于是,我想回到这本书出版的初衷。
一方面,变化本身就是机会。在我过去40年堪称奇遇般的职业生涯里,有幸被时代的巨变抛入一个又一个洪流——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拨“洋插队”;从世界500强里的第一拨本地CEO,到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先锋官;经历IT产业的高速发展,又参与技术与媒体娱乐的深度融合;并与三位时代的商业巨人比尔·盖茨、默多克和王健林共事共舞……我既是诸多变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坐在第一排的观察者,有机会将这些奇妙历程一一记录下来,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读者朋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应对变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未来生存的关键能力。面对巨变的世界,该做何选择?该以何种态度去迎接变化?怎样抓住真正的变化从而把它变成人生的新机遇?这将是决定今后40年,你和今天尚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们产生指数性差别的起点。
这就是——创变。
感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值此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让我有幸作为学子出版本书,将自己过往的人生体验得以记录。虽说岁月不饶人,可我们又何尝饶过了岁月?我们的精神人格在大学里形成,与母校联系在一起,充满了各种戏剧性、挑战和激情,也让我们成了国家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我们把人生最亮丽的40年献给了祖国,借着改革开放的机遇,我们创造了价值、实现了梦想、改变了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让时代变得更生动,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非凡。历史可能不会记得我们中间每一个人的所为,但是一定会记住我们这个独特群体的贡献。
我们常常习惯了受惠,但是忘记了感恩。人生可以称为母亲的只有三个:母亲、母校、祖国。母亲赐予我生命,母校赋予我知识,祖国给予我归属感。我们致敬祖国、感恩母校和母亲。40年前,我们走进了哈工大,命运从此改变,祖国也从此日新月异,1982年的毕业给了我们第二张出生证,我永远为有哈工大这样一个身份标签而自豪、而骄傲,期待哈工大百年校庆,永铸辉煌!
高群耀
1 无学时代的求学
当年哈工大在校师生3000多人,仅有两个食堂,窗口又很少,每次队伍长得让珍惜时间的学生看得绝望。力学师资班的一个女生早晨会多买一个馒头,留作中午饭,免得学习时间都浪费在买饭排队上。
阿继厂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是一座在原野上崛起的厂子,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它并没有逃过那个大时代的任何一场运动,诸多往事充满高群耀的童年记忆,忘却不了,那些难忘的瞬间仿佛会永远存在。
离哈尔滨30公里的一片原野上,孤零零地坐落着阿城继电器厂(以下简称阿继厂),它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继电器厂,是苏联在中国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一个。苏联援建的项目大都地处深山老林、戈壁荒滩或城市郊区,神秘而重要。
在东北,即便是这样荒僻的地方也隐藏着战争的残酷痕迹,阿继厂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时覆盖了一些抗战时的旧址,就像生命都跌落在历史的尘埃里,却总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抗争与勃发。
阿继厂所在的阿城县,今天已经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阿城区。阿城,为“阿勒楚喀”的简称,在女真族的语言里,意思为“金子”。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都会宁即今阿城区城南4里许。因此,阿城史称“金源内地”,被中外史学家誉为“全人类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
作为“女真人的肇兴地,大金国的第一都”,阿城像个倔强和沧桑的历史老人,从900年前大金国的王朝氛围中走出来,在苦寒的气候和辽阔的土地上,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冲撞中,造就了阿城人豪勇和粗犷的性格。也只有这种强硬的文化体征才能绵延到今天。
阿城继电器厂就生长在这个嬗变的历史夹层中。在近70年的发展进程中,被誉为“中国继电保护的发祥地”,产品应用在葛洲坝、大亚湾核电站等数百项国家重点工程中。在高群耀父辈的心中,阿继厂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阿继厂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被建设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文化宫、医院等。当年国家抽调了大批精良的技术人员奔赴黑龙江,其中包括很多毕业于清华、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他们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交给了阿继厂,包括高群耀的父母。
从“高群跃”到“高群耀”
1958年,高群耀在这里出生了。
他一出生就赶上了“大跃进”运动,随之而来的是“三年严重困难”。父母给他起名叫“高群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上小学时自作主张把名字改成了“高群耀”,非常无意识地抹去了它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
在此后生命的长河里,他在每一个人生节点似乎都赶上了一场“运动”,他被席卷其中,却把握住了每一次的“势”并冲上了浪尖。
高群耀出生56天就被送到了厂里的幼儿园,革命生产都是如火如荼的,容不得“半边天们”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家庭。高群耀的妈妈是厂里的一名工人,每天早7点半上班,晚5点半下班。高群耀还有两个姐姐,比高群耀年长4岁的大姐承担起了一部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接送他去幼儿园,做晚饭,做家务。
到他三四岁的时候,大姐每天早上背着妈妈拍拍他的头说:“自己去吧。”高群耀就乖乖地独自上幼儿园了。傍晚,大姐必定去接他。她远远地望见那个瘦小的身影就一阵欣喜,他会张开手,把一个偷偷留下来的包子捧给她,那是他从自己的定量里节省下来的。大姐总是饿,吃不饱,那个“傍晚的包子”在她记忆里无比美味。
大姐很爱“折腾”,她经常审视着这个不到50平方米的小家,然后把花架子换个位置。后来她又把炕糊成了绿色的,清新却扎眼——谁家的炕不是土黄色的呢!再有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发现她把炕拆了,要重新砌……
高群耀总是安静地在旁边看着。俊秀的大姐在他心中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爱玩,乒乓球打得好,所以高群耀上学后乒乓球也打得好;她喜欢读书,才思敏捷,所以高群耀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那是大姐帮忙写的。二姐长相甜美,她继承了妈妈出众的白皙皮肤,又会唱歌跳舞,12岁时扮演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在厂子里扬了名。
高爸爸很宽容,容许孩子们去折腾。他是厂子里的武装部长,但是他不凶,总是和颜悦色的,尤其对孩子们。他每次出差,孩子们总是无比期盼,他永远都不忘给孩子们带回一些小玩意和小零食。
能体现爸爸职业素养的一大特点是他跑得实在太快了,厂子里的运动会只要他参加,中、短跑比赛冠军从无旁落。高群耀家的储物间积满了爸爸挣回来的奖品:一堆肥皂盒,一堆小手巾,一堆茶缸子。
那时候厂子里的贼不多,否则作为武装部长的爸爸出马,贼铁定跑不掉的。
高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干净,或者说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姐弟仨的穿戴有点丰子恺漫画的意味——“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但她会缝制得别致得体,孩子就算穿着旧衣服也都是美观体面、干干净净的,这让高家的三个孩子很是与众不同。
妈妈喜欢干净到了有洁癖的地步。高群耀家的油漆地面永远保持着革命的本色——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