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明朝一哥王阳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吕峥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06-01
书籍编号:30645354
ISBN:97875057490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0693
版次:1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历史名人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明朝一哥王阳明/吕峥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6
ISBN 978-7-5057-4906-1
Ⅰ.①明… Ⅱ.①吕… Ⅲ.①王守仁(1472-1528)-传记 Ⅳ.①B248.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90326号
书名 明朝一哥王阳明
作者 吕 峥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三河市冀华印务有限公司
规格 700×980毫米 16开
22印张 337千字
版次 2020年7月第1版
印次 2020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057-4906-1
定价 45.00元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楼
邮编 100028
电话 (010)64678009
如发现图书质量问题,可联系调换。质量投诉电话:010-82069336
新版序
不能胜寸心,安能战苍穹
人间似道场,人生即修行,心学的核心要义是破心中之贼。
人类的很多竞争其实并非对抗,而是各自射箭。那些百发百中之人,都是苦练箭法的奋斗者,只跟自己较劲,没空管别人。而把他人当成对手严防死守的,则鲜有能成功者。
因为,成功属于摆平了内心的人。
人心若被外在的东西牵制,临事便易患得患失。而那些私心了无的人,至诚如神,廓然大公,做事往往全心全力。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在他面前都一览无余。
南赣的土匪和叛藩朱宸濠,个个被王阳明牵着鼻子走,只因摆开阵势前,已在心上输了——悟道后的王阳明如天心圆月,无所不照,“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由此可见,修己治人,本无二道。
事实上,修己的目的是觉醒,治人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
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
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
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酣睡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人为创造的概念世界里,远离真实,甘作傀儡。比如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其本质无非是忽悠出来的价值,收的是智商税;再比如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在谎言和假象中自得其乐,不可断绝。殊不知,即便是已被扔进故纸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首先强调的也是责任而不是特权——君要负起为君的职责,父要履行为父的职责,权责对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带来“风气浮嚣”“世道浇漓”的流弊,王阳明笔下“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的乱象层出不穷。
如果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安其分,凌空蹈虚,社会必将走向笑贫不笑娼的虚假繁荣,结果便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最后房价畸高,乏人接盘;网贷公司“爆雷”,遍地狼藉;大龄青年孤芳自赏,有价无市。
董仲舒曾说,利以养身,义以养心。幸福安宁的源头不在身体上,而在心灵上,故由外在物质带来的快乐总是难以持久。养心之“义”即“适宜”,换言之,做任何事都求个心安理得。
儒家认为,人唯一能控制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念头。因此,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生命就是什么样子。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故而,人须“辨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内心没有主宰,只能听凭命运安排;志既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面对一关过后一关拦的人生,决不退缩。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就不会为眼前的琐事烦恼,迷茫焦虑;也不会被蝇头微利和蜗角虚名牵绊,一往无前。
可惜,大部分人明明想让车发动,却一脚踩着油门,另一脚踩着刹车,任凭能量和动力在空转声中无谓地消耗。
天人交战并不独属于内心戏丰富的人,而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赶风口,追随变化,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离“道”却越来越远,陷入“理障”。
观古人造字,“知”上有“病”就是“痴”——知道的多了,人也就痴了。“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以致“朝无鲠直之臣,野无守正之士”,人心趋于诡诈,世风流于侈靡。
对此,王阳明开出的药方是“心即理”。
我心即天理,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构建一套区别于客观世界的“我的世界”。一旦摆脱外界的束缚,远离人云亦云,独立意识和自由精神也就应运而生。
同时,“我的世界”绝非闭门造车,而必须和客观世界产生感应,将天理投射到万事万物上,赋予其意义。例如,环境恶劣的龙场驿就是王阳明的客观世界。当他发现无论怎么痛苦、怨恨都不能撼动其存在后,索性主动赋能,将不堪入目的住所命名为“玩易窝”与“何陋轩”,世界也就逐渐光明起来。
由此可见,心能成就宇宙,前提是澄澈心之天理——良知。
良知是是非之心,是每个人先天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它包含良心,又不止于良心。好人难以成事,就是因为只有良心却缺乏对人对事的判断。而良知则是一种决断的智慧,既告诉你正道,又告诉你如何行道,抵达成功的彼岸。
作为人类最厉害的直觉和本能,良知知善知恶,总是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惜,很多人的良知长期处于尘封状态,凡事跟着欲望走,沦为他人的棋子;或虽选对了路,却无法坚持到底,知行分离。
究其原因,在于不良习气的熏染,私欲之灰的遮蔽。
私欲者,情(喜怒哀乐忧思恐)之过与不及也。因爱生恨与薄情寡义皆不可取,只有用良知的理性之光约束情绪而不是任其发泄与耗散,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收放自如地表达,获得情感的质量和速度。
未开之镜,何以照妍媸?恢复良知是挣脱私欲奴役,打开全局视野的唯一办法,具体途径则是“诚意”。
诚意者,不自欺也,去私欲也,笃定地按照良知的判定去践行,不为杂念所左右。
当然,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实在在的功夫不可或缺,这便是“静坐体悟”与“事上磨炼”。
无事时检视内心,体认良知,对往来胸中的念头“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有事时事上炼心,用行动验证良知,用良知影响外物,循环往复。
没有静坐体悟的事上磨炼,往往是心不在焉的瞎忙,身心俱疲;而没有事上磨炼的静坐体悟,又容易陷入虚无,一逢事便方寸大乱。
只有合二为一,方可称“致良知”。
“致”者,“使之至”也。向内至,明觉良知;向外至,推行良知。良知感应神速,无须等待。一遇情境,便即发动。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
一个致良知的人,就是知行合一的人。
知行合一极大地提高了人生的效率。遵循良知的指引做事,充实喜悦,正气凛然,其势能甚至可以感染冥顽不灵的蛮夷和一毛不拔的懒汉。而违背本心行事,将时时刻刻受到良知的折磨,自我怀疑,畏首畏尾,即便事情勉强做成,效果也已大打折扣。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不是成事,而是一种身心境界,包含“自尽于心”“自得于心”和“自快于心”三重。
所谓自尽于心,即做任何事都全神贯注,哪怕是端茶倒水的小事。那些三心二意、提不起精神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做事的意义。
只有自尽于心,人才能琢磨出干事的理论来,团结具有相同信念的人。这种信念是坚如磐石的,因为它深入骨髓,自得于心。而有了共识,方能共创,从而上下同欲,如臂使指。
比自得于心更高的境界是自快于心,即王阳明告诫弟子的“常快活便是功夫”,亦即连接共享、成己达人后价值得到体现的心满意足。
王阳明相信“心体同然”,只要每个人都“克其私,去其蔽”,最后势必回归到相同的本心,“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王阳明晚年在给内阁首辅杨一清的信中说:“夫惟身任天下之祸,然后能操天下之权;操天下之权,然后能济天下之患。”这就好比风平浪静时,船上的人都觉得自己才堪大用,足以掌舵,于是一拥而上,争权夺利。突然,黑云压顶,浊浪排空,眼看船要倾覆,所有人都抱头鼠窜。此时,谁能站出来操舵,无论能力大小,心虚与否,众人都会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听其安排,共克时艰。
担当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但也只有不畏险阻,无惧毁谤,勇于承担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从自立到自省,从灵魂拷问到化育天下,心学的力量苍天可踏。
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初版序
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者,上下交征利;最可怕者,弃婴垂死于闹市而路人不闻不问;最可怕者,互相投毒,共识破裂,阶层固化,黑白颠倒;最可怕者,真爱已死,理想破灭,道德沦亡,法度陵夷。
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872年,坚信光明的曾国藩去世。一位知他最深的故交送上挽联:
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
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武乡侯”是诸葛亮,而“新建伯”就是曾国藩的精神导师,人称“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
曾国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阳明,身后得此盖棺定论,可以含笑九泉矣。
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上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以及江西巡抚、南赣巡抚和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不费朝廷一兵一饷,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赣南的大规模叛乱;又在高层的掣肘下,仅用三十五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叛军,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征讨思田和断藤峡更体现了他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及走卒,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纵观古今中外亦不多见。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计其数,入阁拜相者不乏其人(徐阶、张居正、赵贞吉),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者更是如过江之鲫(徐文长、汤显祖、徐光启、李贽)。
在明朝,他从祀孔庙;在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以及“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胡适之无不从阳明心学中汲取人性解放、自尊无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梁启超认为他“在近代学术界极其伟大,在政治和军事上亦有很大勋业”。章太炎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孙中山更是赞叹道:“心之为用大矣哉!”
诚如章太炎所言,王阳明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之不尽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对他奉若神明。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久坂玄瑞、前原一诚,维新功臣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尽出王门。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实业巨擘涩泽荣一,早稻田大学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作家三岛由纪夫,企业家稻盛和夫,无一不是王阳明的追随者。
而在中国,蒋介石对王阳明的崇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蒋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于是跑到书店,抱回一大堆王阳明的著作,不断阅读研究,到了后来,真有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领神驰的仰慕……
1914年,蒋介石研读王阳明、曾国藩和胡林翼的著作,在日记中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在1926年11月的日记中又写道:“车中闷坐,深思看阳明格言。”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在各种场合为偶像振臂高呼:“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
同时,蒋介石还写信给留学苏联的蒋经国,让他多看王阳明的书。在他的影响下,蒋经国对王阳明尊崇有加,说:“阳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能将学问实用实行。”
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古今中外这么多大人物对王阳明顶礼膜拜?
的确,王阳明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却越博越精。而且,他的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因此,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因为没有经历和他们一样的心路历程。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这个基础上,他为世人曝晒出了心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驾于意识之上俯察喜怒哀乐,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塑造出一个“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坚实心体。
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综上所述,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在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
很显然,王阳明做到了,甚至超越了。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你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
我依稀听见,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是王门弟子,是王畿、徐爱、王艮、钱德洪、何心隐、黄宗羲,是中江藤树、佐藤一斋、吉田松阴、木户孝允、佐久间象山……他们穿越历史的风尘,身着青衫,面带微笑,正砸响门环。
王阳明的时代,到了。
第一章
万古长夜,第一缕光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人世的哲理长久地隐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绎着爆炸、膨胀的轮回,直到上天也厌烦了这周而复始的一幕,打了个哈欠,眨眨眼睛说:“让王阳明去吧!”
于是,一道天光划亮了沉寂悠远的万古长夜,坠入神州大地上一座叫余姚的县城。
几十年后,一个在地图上难以寻觅的地名——龙场(1),将被永远载入史册。因为这一天,一个仕途失意的落魄青年在这里和神做了一笔交易。他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不分昼夜的冥思苦想,为人类换来了觉醒的火种和超凡的智慧,“阳明心学”横空出世。
一百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成群结队,他的事功被人编成传奇顶礼膜拜,他的文集让书商笑歪了嘴。他的再传弟子徐阶隐忍十载,用心学里的智慧除掉权奸严嵩,官拜内阁首辅,荣极一时。几年后,另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张居正更是将心学艺术发挥到极致。他左右逢源,架空皇权,以力挽狂澜的政治改革为行将就木的大明朝续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命。
福建愤青李贽,早年即受心学影响,创立“童心说”,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猛烈抨击官方意识形态,企图为资产阶级革命做理论准备,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江西文人汤显祖,主动向组织靠拢,拜王学传人为师,长期致力于哲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创作出中国的“莎翁剧”——《牡丹亭》。
除此之外,散文家袁宏道、畅销书作家冯梦龙以及各路草根写手纷纷亮相,在心学的影响下笔耕不辍,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
蒋介石早年在大陆时就非常推崇王阳明,赴台伊始便将所居之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在草山创立了“革命实践研究院”,提倡“实践”运动,以示对阳明先生的尊崇。
于是乎,有人要问:王阳明到底是谁?心学咋就那么神奇?
其实,王阳明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然,也有人认为阳明心学可以浓缩为两个字——权道。权是权衡、权宜。对人心而言,权就是追求那微妙的恰到好处,像秤砣一样随被称之物的轻重而变动,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位置。
究竟怎样,说来话长。
乘云降生
话说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王阳明降生在浙江余姚。
余姚在明朝属于绍兴府,大禹治水就告成于这片三苗古地。这是名扬四海的牛人制造基地,曾成功推出过虞世南(诗人)、黄宗羲(思想家)、宋汉章(银行家)和蒋梦麟(教育家)等名人。
作为相对严谨的官方史书,《明史》带头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说王圣人他妈怀孕十四个月尚未分娩,父亲王华感到很奇怪。
一天,祖母岑氏上床午睡,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房上笙笛悠扬,香烟缭绕,旗幡招展中,一群仙人驾着五色云自空中而来。其中一个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中抱着一个小孩,从天而降,落在王家。天神轻推房门,高声道:“贵人来也!”随即走了进来,将怀中小孩送与岑氏,回身出屋,随众仙驾云而去,仙乐和香烟也渐渐散去。
岑氏醒来后,王圣人就诞生了。
大家觉得这事非同小可,就把家里最有见识的人——娃他爷竹轩公王天叙请了出来。为啥叫竹轩公呢?因为据传此人“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夜啸咏其间”,颇有魏晋遗风。
老头拄着拐棍从里屋出来,往太师椅上一坐,环视了一下众人,说:“喀,喀。既然是云上的神仙送来的,那就叫王云吧。”于是王圣人有了第一个名字,他降生的那栋房子也被命名为瑞云楼。
有道是“彬彬三代”,精神贵族的养成绝非一世之功。翻开家谱一查,王家的祖先里面就有一个圣人——王羲之。
由于王书圣知名度太高,后世子孙都生活在他巨大的光环之下,有所建树的寥寥无几。一眨眼到了元末明初,张可久(2)有曲云: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3)
如果熟悉纳兰性德的词,就能体会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的感慨。这种情愫在《红楼梦》里弥漫得最充分,或称“末世感”。许多年后,当严复的《天演论》出版时,人们才慢慢接受了“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观点。
现在看来很可笑,这么浅显的道理小学生都明白。但可惜,中国是一个崇古的国度,自从孔子不遗余力地描绘了一幅天下大同的上古画卷,并倾情打造了尧、舜、禹三大人类偶像后,后世之人就常常生活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纠结之中。
崖山之后,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沦为三等公民,满目神州尽胡服,当真是千古未遇之奇灾剧变。而以往的士大夫阶层也没官做了,站在元朝汉族文人的立场上,不难想象他们的心态:末世来临。用曹雪芹的话形容就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王云的六世祖王纲就是这些落魄文人中的一员。当是之时(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山头林立,而王纲同志文武全才,颇有声名,是块建功立业的料。但王纲不这么想,经过末世的消磨,他没有太多的民族大义、壮志雄心,只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是,王纲坚持不懈地穿梭于山水之间,哪儿没人往哪儿钻,谁让他下山他跟谁急,比陶渊明还陶渊明。
然而,世事多不遂人意,王才子常年甘居林壑、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迹不胫而走,愈传愈神。
据说,王才子早年曾跟终南山隐士学习卜筮法和相面术,学成下山,遇到的第一个算命对象就惊天动地——明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刘伯温见王纲谈吐不俗,气质非凡,认定他是个奇才,当即与之结交。王纲则现学现用,端详了刘伯温半天。自信满满的刘伯温只道他要赞美自己一番,再来一句“苟富贵,无相忘”,然后像小说里面写的,杀猪宰牛,歃血结拜。
结果恰恰相反。
王才子神秘地告诉刘伯温:“你将来肯定会飞黄腾达,但是我呢,性本爱丘山,不愿意落入尘网中,所以到时候你就别来烦我了!”
刘伯温顿时无语。
人生弹指芳菲暮。王纲在古稀之年被举荐到兵部担任正五品的郎中。这可怪了,按照王才子的牛脾气,打死他都不会去做官,难道临老脑袋开窍了?史书中没有记载原因,但仔细推敲,不难得出答案。
如果你有幸生在明朝洪武年间,如果你有幸成为一方大员,最幸运的是你已经躲过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大案要案的牵连,好了,恭喜你可以上任了。首先,你会受到朱元璋的亲切接见,当你离开时,他的谆谆教诲会在你的耳边时时回响:朕行先教后诛,不是不教而诛。尔等若是不听话,硬是要贪,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到任以后,会有专人安排“皮场庙”一日游。此处悬挂的都是贪污了六十两银子的前任地方官,他们先是被挑筋断指,折磨至死,然后将皮剥下后填上稻草、石灰做成“皮统”供后任瞻仰。
即使如此,朱元璋仍不放心,设立了十三道御史、六科给事中,处处布防,纠察百官。
于是乎,有人怒了:“老子不当官总行了吧!”
确实也有人直接挂印而去。但是不要忘了,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马上匠心独具地颁布了“诽谤朝廷罪”和“戴死罪办事”。前者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命官难做。”后者更是明朝的一道奇观:很多罪犯过堂,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被判死罪的官员先给下面跪着的犯人判刑,自己再到朱元璋那去领死。
现在可以想象王纲的境遇了。站在朝廷的立场:世有遗贤,肉食者之耻。王才子名气那么大,不去做官,你老朱同意,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文官也不会同意。于是,王纲连《陈情表》都没来得及写,就被人带到了京城。据当地百姓回忆,王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王纲。直到多年以后传来消息:王纲在广东增城征讨苗人的战役中光荣殉职。
耕读世家
王纲死的时候,儿子王彦达只有十六岁。命苦不能怨政府,他咬咬牙,用羊皮裹着父亲的尸体,将其背回了家。
烈士家属王彦达寻思着父亲为国捐躯,朝廷怎么着也得褒奖一番吧。然而,现实很黑暗很残酷,由于朝中无人,王彦达没得到任何国家补偿,再加上王纲生前为官清廉,家无余财,深感“死个人都死不起”的王彦达差点准备卖身葬父。
备受打击的王彦达开始相信宿命论,本着我命由天的心态得过且过,躬耕养母,读书自娱,临死的时候还不忘告诫儿子王与准:“不要中断我们书香世家的传统就行了,不指望你当官!”
王与准果然有乃父之风,闭门谢客(其实也没几个客),很快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并且鄙视科举,拒绝引荐,专心致志当隐士。
如果王与准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一辈子倒也罢了,但可惜他犯了和他爷爷同样的错误——迷上了算卦。从此,人们经常看到乐于助人的王与准给乡里乡亲免费算卦的身影,而且由于他天赋极高,一算一个准,结果麻烦来了。
当地知县听说了王与准,想让他帮自己算算前程,便派人登门邀请。可王与准平生最厌恶的就是那些目无王法、鱼肉乡里的微官末吏,于是,他深感考验自己气节的时刻来临了!大义凛然的王与准当着来者的面把卦书烧了,恶狠狠地说:“我王与准不是那种趋炎附势、妄谈祸福的算命先生!”
可叹王与准聪明一世,却不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事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
还好他虽然直,却不傻,清楚惹恼了县太爷肯定没好日子过,搞不好哪天种完地回家的路上就被人黑了,便带足干粮,跑到附近四明山的山洞里躲了起来。
知县抓不着人,气得直骂娘。正巧朝廷的钦差到浙江“督有司访求遗逸”,招揽贤才。知县大人的政治敏锐性还是挺高的,立刻跑到钦差面前告黑状,说:“王与准认为朝廷亏待他爷爷,长期仇视政府,并和他几个儿子共同发誓一辈子不考公务员。”钦差一听怒了:“公务员咋了?公务员也是人,都是爹生妈养的!”
于是钦差大人一声令下,扣押了王与准的三个儿子,再本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指导方针,对四明山展开地毯式搜索。
许多年后,大洋彼岸的林肯说了句名言:“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与它冲突让它咬一口好。如果被咬伤了,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得不偿失。”翻译成中文就是“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
得罪了小人的王与准此刻别无他法,只好上演新一轮的《亡命天涯》。可惜饶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追兵。就在王与准向深山里钻的时候,一失足掉到了山沟里。
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人一失足传为千古佳话。王与准属于后者。
机会像条狗,追不上,赶不走。当追兵找到躺在地上不能动弹的王与准时,大家一致认定他完了。
没有人知道,王与准的机会来了,改写历史的契机也到了。
遍体鳞伤的王与准被带到钦差面前。钦差虽然冲动,却不是昏官。他见王与准“言貌坦直”,不像是破坏分子,便向他了解了来龙去脉,又着人四处走访。调查结果表明:王与准是个助人为乐、刻苦钻研的好同志。于是钦差便放了他们全家。又见王与准的二儿子王世杰很有出息,便道:“你们一家子都当隐士,太不给朝廷面子了,不如让你的儿子代你出仕?”
王与准经此一难,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仅欣然应允,还给自己取了个“遁石翁”的名号,感谢伤了他脚的石头。
王世杰作为特招生,从此有了秀才的身份。
正好这年大考,王世杰前去参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