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传(修订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牛顿传(修订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畅销15年的经典版本,修订版强势到货!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眼中的破界创新者,河森堡、止庵推荐阅读
作者:(英)迈克尔·怀特,陈可岗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1-01
书籍编号:30645493
ISBN:97875217102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9628
版次:3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科学家
从18世纪以来,牛顿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近代科学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教导我们做出冷静的思考和无偏颇的推理。可是我现在要说,我不如此认为,我不认为任何人在看完那一箱文件之后,还会把他看作那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伟人。那一箱文件是牛顿于1696年离开剑桥大学时,特意收拾起来带走的,虽然部分已经散失,但最后还留下一些辗转到我们手上。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但他却是最后一个魔术师、最后一个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他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智者,他和那些近1万年前就开始构建我们知识遗产的人一样,用相同的目光在可见、可知的世界中搜索。牛顿生于1642年圣诞节,他是个遗腹子,是使马基人[6]心悦诚服的最后一个神童。[7]
序言
真相出现
“虚假的事物可以被随意想象,唯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被理解。”牛顿,这位伟大的智者,如今可以和另一个谎称找到了“点金石”的牛顿并立共存。虽然共存后的形象略为逊色,但他仍然是受人景仰的巨人。“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这个奇异的精灵,为撒旦所惑,他自以为用超凡的智慧,必可窃得上帝及这大自然的全部秘密。他是哥白尼和浮士德这二者的结合。
——凯恩斯[1]
一份在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名单——“100位伟人”[2]显示,艾萨克·牛顿排名第二,仅居于穆罕默德之后,而位于耶稣基督之前。牛顿之所以获得这项殊荣,是因为他对科学无可比拟的贡献。他创建的许多原理帮助我们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模型,因此他受到了世人的无限景仰。
然而,牛顿并非如历史一向记述的那样是个人格无瑕的人,他的形象受到了他的“信徒”以及一代代崇拜他的传记学者的保护。他们为他拟造了一些不太准确甚至是虚构的故事,其程度比历史上任何科学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到20世纪30年代,真正的牛顿才从迷雾中逐渐显现,被置于光亮之下接受分析与批评。自那时起,令人不可思议的谎言才被一一戳破,一些原本期望可长久流传的神话逐渐被揭穿:牛顿不再是超凡脱俗的全能者,也不再是未受污染的天才,更不是人格纯洁的科学真理的探究者。
为圣人立传
如书写圣人传一般记载牛顿事迹的行为,从牛顿去世那年就开始了。第一位替牛顿写传记的是英国人威廉·斯蒂克利,他是一位德鲁伊教派[3]学者兼希腊神话学家,他于18世纪20年代写成了《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这是对他英雄的一生所做的虔诚叙述。牛顿去世前的最后10年里,斯蒂克利与他过从甚密,这本《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是以斯蒂克利切身体验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写成的,[4]故而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牛顿传记。但是,他和许多其后为牛顿立传的人一样,因过度崇拜牛顿而有失公允,他们看到的牛顿是一个近乎神祇、完美无缺,且几乎不朽的圣人。
另一本重要著作,是布鲁斯特爵士写就的于1855年出版的《牛顿爵士的生平、著作及发现之怀思》。这是继斯蒂克利作品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部牛顿传记,它对世人了解牛顿有很大的贡献,只可惜作者也缺乏客观性,使该书大为失色。布鲁斯特和那些崇拜者一样,对牛顿十分虔敬,凡是遇到与心目中牛顿的形象不相符的证据,他都故意漠视,而坚决强调牛顿的成就及其为后世子孙所做的贡献,且仅在这方面竭力着墨,完全不质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表现出来的许多复杂、矛盾的行为。
牛顿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他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天才。就如他那最负盛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样——尽管描述的是极度繁复和琐碎的宇宙作用力,其所依据的却是简明易懂的事实。而牛顿那曲折难解的性格,也比正统的科学史家描述的更复杂。
就本质而言,牛顿是一个偏于隐闭的人,他情愿退缩到一个角落,与整个世界隔离。他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不接触外界的日常事务,工作的场所要么是大学的个人研究室,要么是学校旁边自己的住所兼实验室。他都是单独做研究和实验的。牛顿从小就不喜欢做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在各方面都是如此。他逃避家中世代相传的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大学里,他自行设下独居的藩篱,拒绝接受教会颁定的守则,并订阅阿里乌教派(此教派的教义一贯反对三位一体论,被正统基督教视为异端)的刊物。在当时的宗教社会里,如果牛顿的这种信仰为外人所知,那么他在达成一生的丰功伟绩之前,可能就已被彻底毁灭了。
另外,最严重的一点在于,他还是个为学术界所不容的炼金术士。
炼金之秘
当传记学家审视牛顿的生平,为他撰写传记的时候,牛顿已经不在人世,因此他们没有必要替他隐瞒宗教倾向。可是,使那些早期传记学家如鲠在喉的,是牛顿图书室中的浩瀚藏书,以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稿与札记,其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料。这些都清楚地显示出,尽管他是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一位科学家、一位创立科学方法的楷模,但他一生花费在炼金术上的精力,远远超过探究纯科学的心力。这些资料也确切证实了,牛顿的一生中都没有几个知己发觉他的秘密,大家不知道他竟然用了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圣经》中的年代和预言,寻觅自然界中的魔术。更有甚者,他竟试图探索炼金术的秘密——灵中之灵。
早期为牛顿立传的人觉得迥然相反的两种性格不可能共存于一体,于是,在发现任何会玷污牛顿人格、令他们感到困扰的资料时,他们不得不加以掩饰,将其当作某种特殊怪癖或是一时的神经错乱。布鲁斯特以“不过是笨人与庸人的消遣”来形容人们广泛搜集的牛顿与炼金术有关的文献。[5]
到1936年,牛顿的真实面貌才渐渐显露出来:他是个时常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怪异冲动的人。那一年,有一批关于牛顿的文件在苏富比拍卖行被拍卖,那是之前大约50年,由剑桥大学接受的捐赠,它们被认为是“不具科学价值”的收藏品。彼时,它们被杰出的经济学大师兼研究牛顿的学者凯恩斯在拍卖会中购得(10年之后,凯恩斯在弥留之际,又将其遗赠给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凯恩斯在研读了关于牛顿的这批秘密文件(被那些写圣人传的牛顿立传者忽略的手稿、札记、论文等)之后,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说,将历史上最著名和最崇高的科学家,描绘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并且极受争议的形象。
很显然,凯恩斯被他发现的资料迷惑了。不过,对我们大家而言,这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这是个已然可以接受这类发现的时代。凯恩斯的发现引出了关于牛顿的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这位近代力学理论的创建者,曾花费大量时间从事炼金术的试验,那么是否还隐藏着另外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呢?第二,牛顿研究炼金术的过程,是否已经影响了他在纯科学上的成就?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牛顿难以与人相处是早已闻名的:孩童时期的家庭变故使他在情感上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他在成年后与许多同辈科学家发生争执也是广为人知的事。在众人眼中,他是个极度自负的人。但是,在凯恩斯公开讨论自己的发现之前,传记学家们几乎从来不提这方面的史实。1936年是一个分界点,在那之前,大多数的牛顿传记都是依赖斯蒂克利的见识的,只有少数传记学家勇于质疑旧权威,向更深处挖掘。
用陆续被挖掘出来的材料为牛顿画像,画出来的形象不一定完美,但真实的人生本来便如此,并不都是完美的。况且,这位重新被人挖掘出来的、形象清晰的牛顿,才是真实的牛顿。我们应该骄傲地接受这样的一个人,接受他独特的才华与天分,也接受他怪异的行径与失败。与牛顿同时代的雷恩爵士[8]说过:“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9]
眼前的图片渐渐拼凑成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知识的天才,他想要了解他所碰到的一切事物:对于生活中迷惑他的每一件事,无论好坏,他都会产生一股冲劲儿去探究出道理来。这种极度的渴求致使他自我伤害、精神崩溃,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追逐新知,或许是由于他涉猎占星术之类的巫术和迷信。不过,从无边无际、众说纷纭的探讨和摸索里,他也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凯恩斯文件引出的第二个问题就难以探究了,即牛顿作为炼金术士的修习功夫,对他的科学研究是否有所裨益。这是凯恩斯主观的认定,而这个疑问可能永远也无法被完全解开。
牛顿的两面性
事实上,并非人们对这个问题不予认真研究,而是由于在牛顿留下的文件中,有关炼金术的资料竟超过了100万字,况且,其中还有许多是他用自创的符号暗语、拉丁文和手写的小字记载下来的,解读这些资料本身就已经十分困难了。有些学者花费了60年的光阴从事这项工作,如今仍在进行中。已故的美国学者多布斯译解了大量此类资料,并且进行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她将牛顿的炼金试验汇集起来,写成两本学术著作:《牛顿炼金术的基础》《天才的两张面孔:炼金术在牛顿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10]另外有一些人也开始分析牛顿所搜集的许多与《圣经》预言相关的著作,并探究牛顿对从占星术到数字算命等各种迷信所持的想法。[11]但是,对阅读这些资料的一般人而言,17世纪炼金术士的心路历程确实有令人难以理解之处,他们的精神状态有许多层次,这对20世纪后期乃至以后的人而言未免陌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是极为困难的事。
在随后的篇章中,我将会讨论炼金术对牛顿的科学研究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然而,就我个人而言,结论可不是含糊的。基于手边的证据,我认为牛顿从炼金术的研究中,获得了关键性的启示,从而发现了足以改变世界的科学成就。因此,牛顿在炼金术上的修习,必然与他科学的分析思维有所关联。
牛顿说过:“虚假的事物可以被随意想象,唯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被理解。”[12]想象与认识之间有一片灰色地带,它有时成为传记学家自然的藏身之所。然而,随着神话逐渐被破解,被掩盖已久的真相陆续出现,这片灰色地带就变得越来越狭小。牛顿,这位伟大的智者、“现代科学之父”及先驱,如今可以和另一个神秘的、情绪性的、妄想的,甚至谎称自己找到了“点金石”的牛顿并立共存,虽然这让他的形象略为逊色,但他仍然是受人景仰的巨人。[13]
[1] 此文收录于Maynard Keynes, “Newton the Man”, in Royal Society. Newton Tercentenary Celebr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7),p.27–34。
[2] Michael Hart, The 100 (London: Simon & Schuster, 1993).
[3] 德鲁伊教派,指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古代凯尔特人的宗教教团。当代研究原始宗教的学者把德鲁伊教派划分为欧亚大陆之术士哲人类别。——译者注
[4] 斯蒂克利的著作一直到1936年才完全出版,ed. A. Hastings White (London:Taylor & Francis)。它的原稿现由英国皇家学会保管。
[5] David Brewster, Memoirs of The Life, Writings, and Discoveries of Sir Isaac Newton, Vol.2 (Edinburgh, 1855).p. 371–6.
[6] 马基人为古波斯的神职人士。——译者注
[7] Keynes, “Newton the Man”, p. 27–34.
[8] 雷恩爵士,英国著名建筑师、几何学家。设计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53座教堂。——译者注
[9] Christopher Wren, Parentalia (London, 1700), p. 201.
[10] 《牛顿炼金术的基础》(1975),《天才的两张面孔:炼金术在牛顿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1991)。
[11] 特别参考David Castillejo,The Expanding Force in Newton’s Cosmos: “As Shown in his Unpublished Papers” (Madrid:Ediciones de Artey Bibliofilia,1981) and T. G. Cowling,Isaac Newton and Astrology:The Eighteenth Selig Brodetsky Memorial Lecture (Leeds:Leeds University Press,1977)。
[12] Isaac Newton. Sir Isaac Newton’s Theological Manuscripts, ed. HMcLachlan(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50), p. 17.
[13] Alchemy一词,字典上的意思有“炼金术”,也有“炼丹术”,两者并立。我原翻作“炼丹术”,乃因再三斟酌,觉得“炼金”所表现的意义与“冶金”相近,在中文看来没有什么“邪门”的味道,而alchemy则是西方的邪术,通常不被社会接受,这也是牛顿一生极力隐瞒的事。虽然西方操此术者主要是冀求黄金(因此才有人称之为炼金),但亦包含求长生不老药的法术。此法术来自东方,以修炼膜拜为主,能够炼成什么全看修行者的意愿。西欧人从阿拉伯人处学得此术后,改成以致富为目的,以炼成黄金为主,而由于亚里士多德有气、火、水、土四元素之说,也相信物质可以转变,故修炼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哲学家。可是依照这本书所述,他们要找的“点金石”,最上品者是红色的颗粒,那就和中国的仙丹类同。东方重修行,用细火慢慢炼;西方重功利,以猛火急攻。从这本书所提及牛顿修习的密术看来,应是指炼金术,因此全书统一采用“炼金术”代替“炼丹术”。我以为无妨,但还是在此提醒读者“炼丹”与“炼金”两者之历史缘由,以及一般人观念上的混淆。——译者注
然而,天意不许她们所怕的事情发生,那孱弱的身躯,看来无法收藏他那不朽的心灵,却注定强壮起来了,最后甚至享有比一般人更长的寿命。[12]
艾萨克:
来信收悉。而我也期盼着你收到我的信并附上你的表扬。除了你的妹妹们给你的爱,我也给你母爱,及祈祷上帝给你爱,无物给你。我,挚爱你的母亲。
汉娜[15]
学校下课之后,牛顿马上找那男孩挑战,他们一起到教堂后面的花园去。正要打的时候,校长的儿子来了,他是来火上浇油的。他拍拍这个的背,又向另一个挤挤眼。虽然艾萨克不如对手健壮,但是他的斗志和精神都比对手旺盛得多,结果他把对方打到求饶。此时,校长的儿子走上前来,一边骂阿瑟是个胆小鬼,一边按着他的头往墙上撞。于是,艾萨克又扯着他的耳朵,将他的头甩向墙。[24]
艾萨克爵士和她从小一起长大,人家都说他爱慕她,而她并不拒绝。可是她觉得他是大学里的一位学者,她配不上,或许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他的研究工作有影响,所以不能考虑和他结婚。他总是很爱护她,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她,她结婚之后,他还一样去看她和她的丈夫。有一次,他给她40先令以酬谢她的服务。她是个小巧的女人,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察觉出,她是个美丽的女人。[29]
在家乡居住的时候,如果母亲叫他去照顾羊群、采收玉米,或者到镇里办事,他常常都会误事(就是说,总办不好事情)。他最爱做的事是手上拿一本书坐在树下看,或者用小刀忙着做木工。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不然就跑到溪边,让流水转动他自制的小水车。[30]
第一章
离弃
从幼童到少年,他几度被引领着走向不同的方向,这使他不明所以,无所适从。他对传统的教育不满,与同学格格不入,最终领悟到自己的天性。他难以觅得他人的友情,不如将自己隔离,超越成长环境的限制,去寻求更大、更新的世界。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蒲柏[1]
在英国内战之前,林肯郡内的伍尔斯索普原本是个安静的小村落,即使到了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个小村仍然有一段时期并未受到争斗的直接干扰,丝毫无损。在村外数百米处,有所谓的“北方大道”(即现在的A1公路)可通行。1642年年底至1643年年初的严冬里,敌对双方的王室与国会军队都曾盔甲铿锵地经由这条大道迈向战场,投入烽火硝烟和生死对决中。但是村里的男子却很少被争斗波及,最近的战场也在数千米之外。
伍尔斯索普是个很小的村落,它位于威特姆河西岸的河谷,距此最近的市镇叫作格兰瑟姆,二者之间的路程大约为11千米。第一本牛顿传记的作者斯蒂克利曾描述这个小村在朝东方向有很好的视野,道路具有罗马景致,赫曼街穿越田野,直达东面的科尔斯特沃思。斯蒂克利赞叹地说:“没有比那儿更美的乡村了。”[2]
牛顿的家族
17世纪时,伍尔斯索普只是由一片片田园聚合起来的农村,简陋的农舍散落在庄园住宅的周围。这个区域里适合耕种的土地收成也不好,需要采用轮耕的方法,每年只能收一茬粮食,另一半的时间休耕。农民大多以豢养绵羊来贴补生活的不足。
牛顿有很多族人散居于格兰瑟姆一带。小艾萨克出生之前,其氏族的地位已有几代被视为略高于当地的一般平民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大约介于自耕农与低层贵族之间。[3]这地位的获得应归功于小艾萨克的高曾祖父,他的名字叫约翰·牛顿,他原本居住在附近的韦斯特比村。根据地方志记载以及一些遗嘱、缴税通知单等文件拼凑起来的资料,约翰在他的一生中,神奇地将其社会地位从农民提升到自耕农。[4]事实上,韦斯特比的约翰事业有成,他留给子女相当多的财产和嫁妆,其中遗留给儿子理查德·牛顿的财产包括位于伍尔斯索普村的24公顷[5]该地区最肥沃的耕地,这是他于1562年买下来的,那是他去世前不久。
可是,约翰·牛顿的子孙不像他那样上进,也就没有什么成就。虽然他创下的基业给了子孙一个良好的立足点,他们应继续发扬光大,但是在小艾萨克之前,牛顿家族没有任何一人在任何行业中给大众留下印象,他们从未能如老约翰那样大幅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自老约翰至老艾萨克·牛顿(小艾萨克之父)大约历经一个世纪,在此期间,牛顿家族的男子都结下了相当不错的姻亲关系,这显然有助于他们从自耕农的阶层逐渐上升,可是仍旧没有一个成员接受过正规教育。令人惊讶的是,老艾萨克与许多和他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一样,竟然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即便如此,他的儿子却成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卢卡斯讲座教授,后来更长期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也许正因为小艾萨克有这样不甚体面的祖先,家族的社会地位又不足以傲人,所以阶层和官衔永远是他十分在意的事。
小艾萨克的曾祖父——继承了伍尔斯索普村24公顷良田的理查德·牛顿——把农田遗留给他的儿子罗伯特·牛顿。罗伯特大约生于1570年,后来,他买下了他农田旁的一栋庄园住宅。根据当地地方志的记载,这栋庄园在那次买卖之前的100年内,曾经易主4次,到罗伯特买下来时已成荒颓状态。庄园经过数年整顿修缮之后,遂成为这一家庭长住的居所,而这个家庭也可能是当地牛顿家族中最富裕的一支。[6]
到罗伯特的下一代,住在这座庄园里的牛顿家族的社会地位稍微得到了提升,也开始沾了一点儿书卷气息,那是因为罗伯特的儿子老艾萨克娶了艾斯库家的女儿。艾斯库家族是当地受人尊敬的没落贵族,家中的男子都上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读书,毕业之后也总能成为牧师或教员。那时候,汉娜·艾斯库下嫁于老艾萨克是由于艾斯库家遇到变故,除了经济困难,连社会地位也有下滑的危险,于是虽为文盲却有田有地的老艾萨克才得以与汉娜相配,这份姻缘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婚配不但使两个家庭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互利的弥补,“基因”混合的吉兆从此亦改变了世界。拜奋发图强的祖先约翰·牛顿所赐,老艾萨克得以成为一个有钱人——他于1639年12月继承了罗伯特在伍尔斯索普的全部房屋财产。汉娜是个有教养的闺秀。两家人彼此满意,一对新人于1642年4月结婚了,汉娜改姓艾斯库·牛顿。
图1–1 牛顿出生在伍尔斯索普庄园,他在这里度过童年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提供)
那一年的冬天十分寒冷,对牛顿家人和全英国都是如此——英国正陷入残忍的内战中。大约是在汉娜与老艾萨克结婚之前的那个时候,英王查理一世自伦敦出走,避居北方,从此再也没有以受拥戴的英国统治者的身份回到伦敦。他宠溺的王后玛利亚被大多数臣民厌恶,为了安全起见,她被送到了欧洲大陆躲藏。
到1642年的春夏之交,政治与宗教相互纠缠不清,这使得一开始只是为了小事情产生的一些冲突,扩大成了全面内战。保王派的军队先在约克集中,然后在牛津结营。内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埃奇山战役于当年10月下旬爆发,保王派取得胜利,全国都卷入了争斗的狂热之中。英国本来是一个平静的国度,在欧洲大陆自1618年开始受到“三十年战争”蹂躏的岁月里,英国都能置身于纷扰之外,如今却于短短数年间,转变成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国家。国王与议会间的争执,导致朋友间多年的友情常因为选择国王还是议会的分歧而破裂。
艾萨克·牛顿出世
从斯蒂克利一直到现代的传记学者,大都认为牛顿家族有同情保王派的倾向,这些学者是基于牛顿家族的社会阶层和社交野心,才有这种想法的。作为有向上移动潜力的下层贵族,他们想必是情愿维持现状的,而不会赞成打破传统的王室体制,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内战的时候,敌对双方并没有清楚地以阶层为界来区分,有很多贵族站在议会的一边,也有许多平民支持国王。往更深的层面看,当时的争执基于各种理由,非常复杂,不但有政治上的偏见,还有涉及宗教的诸多问题,何况对某些人而言,宗教比政治更为重要。许多研究英国内战的历史学家认为,爆发内战的深层原因是英国国教[7]的奠立者——国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继任者所做的一些决定,而罗马天主教与英国国教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加上英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之争,终于引爆了内战。牛顿家族不见得接受英王查理一世倾向天主教的立场,事实上,小艾萨克一生都是个坚决的反天主教者。内战时期牛顿家族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史籍记载,汉娜的哥哥威廉是附近伯顿科勾斯村的教区牧师,他于内战期间和战后都能保住他的工作。由这事实并不能断定艾斯库的家人拥有保王情结,只能说威廉和当时许多无足轻重的人一样,也许包括牛顿家人在内,只是随着政治风向转变而已。
英国的老百姓正陷于水深火热之际,汉娜却面临着更加迫切的问题。在埃奇山战役前几天,她的丈夫老艾萨克去世了,留下快要分娩的她。老艾萨克的死因并不清楚,他才36岁,但似乎已经病了一段时间。我们从他遗嘱的引言中得知这一点,遗嘱里写道:“凭主的圣名,我,科尔斯特沃思教区伍尔斯索普村的艾萨克·牛顿、林肯郡的自耕农,于10月的第一天(1642年)身患重病,但神志清醒、记忆完好……”[8]
有关老艾萨克的事迹,我们所知不多,但由于18世纪的作家莫德所做的研究,老艾萨克被人误解了。莫德指责老艾萨克虚掷金钱,[9]而事实上,他把老艾萨克与另一个叫作约翰·牛顿的族人混淆了,莫德误以为那人是汉娜的丈夫。我们仔细地检视了那份遗嘱的内容,发现老艾萨克确实把他继承不久的产业经营得不错,在娶汉娜为妻之前已尽了他的责任。诚然,他是一个文盲,但17世纪的农民也没有什么读书的必要,他把他继承的产业又几乎完整无缺地留给了汉娜,使汉娜母子生活无忧。
依我们想象,汉娜在她丈夫去世之后,到生下他们的孩子之间那段哀伤的日子里,应该是尽力照拂农事和准备自己生产的来临。平安夜,她开始感到阵痛,于是她就在楼梯顶左边的卧室里待产她的长子,那间卧室是她怀上这个孩子的地方。汉娜的母亲马杰里自附近的欧弗顿市集小镇赶来照顾她。另外,马杰里在伍尔斯索普花了几个便士雇用两个妇人来协助。圣诞日凌晨两点刚过,小艾萨克出生了。
穿凿附会的故事
按照老年时的牛顿自己所说,他是个早产儿。这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他是个喜欢将自己的童年神奇化的人。由于不尽知的理由,他总爱给别人一种印象,他的出生好像伴随了一些奇迹。我们发觉,牛顿会竭尽所能去防堵别人说他的出生是不完全合法的谣言。老艾萨克与汉娜确切是在哪一天结婚的,并没有记载,如果我们不去理会早产儿的说法,那么,分析下来的结论是很不敬的:牛顿的母亲未婚先孕。最能透露出牛顿对此耿耿于怀的,是在1705年他被册封为爵士时,官方要求他提供族谱,于是他将父母的结婚日期向前推至1639年。[10]这可能是个单纯的错误,但考虑到牛顿渴求秘密的天性,以及追求无瑕的社会声誉和符合高等社会阶层的道德规范等原因(加上更改一下日期又是那么方便),这错误看来并非偶然。
牛顿的一个同母异父妹妹的女儿凯瑟琳·巴顿是照顾他老年生活的亲人,她的丈夫约翰·康杜伊特专门搜集这位著名的舅父一生的逸事。照他的记述,小艾萨克是个很小的婴儿,小到可以放进一口1升容量的锅里。康杜伊特回忆说:“艾萨克爵士告诉我,他听说他刚出生时很小,被她们放在一口小锅里,他弱得要用枕头垫在脖子下,她们才能把他的头托起来。”那是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有人证明的确是牛顿告诉康杜伊特的。这个故事还有一段下文:牛顿出生时,受雇来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