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本书剥开演义的奇诡,但又不失其精神;涤净戏说的浮躁,而又与呆板绝缘,还原真实历史。

作者:童超编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书籍编号:30009763

ISBN:978754154077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历史类通俗读物的热销,也就是近几年间发生的“新事儿”。在今天,任你去到任何一家书店,寻找通俗方式解读的历史读物,其结果真是多如牛毛:题材上,从正史到戏说,衍生到经营管理、择偶家居,五花八门,无所不及。不论“那些事儿”或“那些人儿”是否勾起你捧起一本书的兴味,你都会被市场的魔力所触动——它竟释放出如此丰沛的写作能量。


写作历史读物可以分几个层次:先是讲述历史,其后是解读,再接着品味和总结,如果再能有一二的生发,就更好不过。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中的“佼佼者”,三国风云,似乎已被无数的作者在上述几个层次述说殆尽。正说反说,你说我说。尔虞我诈,纵横捭阖。不过百年的尘封往事,却有后来人道不尽的英雄气短,儿女情多。


剥开演义的奇诡,但不能失其精神;涤净戏说的浮躁,而又要与呆板绝缘,还原一段1800年前的存在。从乱世的由来,到官渡的鏖战,从赤壁的烈火,到三分的鼎足。在人物的交错中寻找正义与邪恶的关键分界,在分合的演变中发现偶然与必然的奇妙交辉。


摒弃那厚黑学对人性阴暗的放大,但不失分析的深度;远离那怀疑论对人心难测的猜忌,而又绝不一家武断。追仿1800年来的公议,看曹操的奸雄本色,品刘备的宽厚得人,论司马的后发制人,叹孔明的有心无力。从英雄的成败中听取历史主旋律的黄钟大吕,从史家的褒贬中品悟人间千百年的公道人心。


三国的历史,有风云际会,龙盘虎踞;有人世沉浮,欢乐悲苦。有人为她谱写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发潇洒,也有人为她弹唱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无限惆怅。


这是一场豪情英雄的盛筵,是一场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有“英雄之心”、“英雄之义”,方能品鉴。

十常侍之变


东汉末年,国运衰退,朝政混乱,腐败横生。豪强横征暴敛,割据一方;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像病危王朝的两颗毒瘤一般,而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终于,双方之间爆发的一场血腥的“十常侍之变”,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的大幕。


外戚专权


外戚专权是东汉时期一个显著的政治现象。早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初,他借鉴西汉的衰亡教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了皇权,以防止外戚专权。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娃娃皇帝”现象:自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年龄都十分幼小,如汉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之后即位的汉殇帝更是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再之后的汉安帝十三岁即位,汉顺帝十岁即位,汉冲帝即位时年仅两岁,汉质帝即位时八岁,汉桓帝即位时十四岁。这些“娃娃皇帝”当然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便只能依靠自己的母后。而作为一介女流的太后也不懂国事,便又依靠自己娘家的父辈、兄弟等亲戚,一来理政,二来壮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声势。如此一来,皇帝的“娘家人”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他们独揽朝政,飞扬跋扈。


alt


汉质帝时,外戚梁冀当政。梁冀相貌丑陋,却心狠手辣,权欲熏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不仅用血腥的方法消灭朝中异己,独揽大权,而且连地方每年给皇帝的进贡,都要先经他的享用,才轮得上皇帝。忍无可忍的汉质帝禁不住骂了他一句“跋扈将军”,竟立即被梁冀命人毒死。而梁冀一门极盛之时前后有七人封侯,三人被拥立为皇后,六人被选为贵人,两人做过大将军,其余高官不计其数。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官畏惧,无敢违命,皇帝也只能对他恭恭敬敬而不敢过问。


外戚的大权独揽极大地影响了皇权,于是剪除外戚势力就成了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后的头等大事。


alt


宦官干政


外戚势力庞大,朝臣多投靠依附,皇帝几乎被架空。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唯一能依赖和调动的势力就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宦官群体。于是,宦官干政便与外戚专权相伴而生,而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汉和帝在位时,皇帝便依靠宦官郑众等人与外戚窦宪斗争,后来终于斗倒窦宪,窦宪被逼自杀。郑众立了功,开始参政,被封为仉乡侯,世袭罔替。此后,宦官干政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太后过世,皇帝将宦官单超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剪除外戚梁氏的势力。后来,汉桓帝借宦官与宫中侍卫之力一举打败外戚梁氏,为了犒赏宦官,汉桓帝竟在一天之内封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为侯,时称“五侯”。


然而,宦官干政所造成的恶果与外戚专权相比毫不逊色。外戚被剪除后,大权并没有回到皇帝手中,反而落到了宦官手里,于是又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已经发展到乱政的地步。宦官们恃宠而行,在朝中假传圣旨,胡作非为。他们还把宗族亲戚分封到各地去做刺史、太守,在地方上四处抢掠,兼并土地,为非作歹,所作所为与盗贼无异。由于宦官势力强大,官僚士绅都去巴结,宦官就借此安插亲信,培植党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的势力正是嚣张之时,为首的是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头目,因其都官居中常侍之职,人称他们为“十常侍”。


“十常侍”继承了宦官乱政的传统,他们不仅窃握重权,祸乱朝政,而且极得皇帝的宠信。荒唐的汉灵帝甚至还经常对外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得宠的“十常侍”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将自己的父兄子弟们封官到各州各郡,到处搜刮民财,横征暴敛;还参照皇家宫室修建自己的住宅。郎中张钧不忍“十常侍”的恶行,上书列数“十常侍”的斑斑罪状,请求汉灵帝处死“十常侍”,汉灵帝却将他的奏折拿给“十常侍”看,并怒骂张钧:“你也太狂妄了!难道‘十常侍’里就没一个好人么?”最终,张钧没能逃脱“十常侍”的报复,被诬陷下狱,惨死狱中。


“十常侍”的恶行激起朝野不满,很多朝臣都谋划为朝廷除奸驱邪。在众多反对势力中,最有实力的是外戚势力的代表——大将军何进。


何进,字遂高,南阳人,因其异母妹妹被选入宫,有宠于汉灵帝,后被立为皇后,他以外戚的身份进入朝廷做官,并一路飞升。在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后,何进被晋封为大将军,负责率兵镇守京师,又因其及时发现并镇压京师洛阳的叛乱有功,被封为慎侯。何进为壮大自己的声势,奏请汉灵帝在京师设坛讲武结营,并设置归属自己控制的西园禁军八校尉;他采纳了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广招天下才干之士为己用;同时,他广泛结交地方割据军阀,令他们领兵前往京师拱卫,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


alt


何进实力的膨胀引发了新一轮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十常侍”与何进之间不断地明争暗斗,剑拔弩张。


十常侍之变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汉灵帝驾崩。何进拥立妹妹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刘辩即位,后世称为汉少帝。贵为国舅、权倾朝野的何进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展开了诛灭“十常侍”的行动。


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在家中密谋方案。他把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却遭到保守怕事的何太后的反对。而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平日里深受“十常侍”的恩惠,所以也极力从旁作梗。


袁绍见何进狐疑不决,便威胁他说:“如今我们目标已定,计划已经泄露了出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什么呢?”何进于是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负责城中的兵马调动,又催促京师以外的地方军阀率兵进京,准备协助讨剿。这一举措吓坏了“十常侍”,他们纷纷跑到何进府上谢罪。何进却发了“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反倒是劝宦官们离开京城,回自己的封国去。袁绍再三劝告何进应马上行动,何进不听,使行动一拖再拖。


何进想要消灭“十常侍”的计划在拖延中被不断泄露出去,恐惧的“十常侍”决定铤而走险,先发制人。这年八月,何进前往长乐宫面见太后,早有准备的“十常侍”手持兵刃从侧门进入,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上殿。待何进坐定,“十常侍”为首的张让指着何进责问道:“天下混乱,也并非全是我们的过错。何太后几次几乎被灵帝废掉,都是我们出面解救,哄着皇帝开心,才保全了她的地位。我们这么做,就是要光大你们何家的门户。而你竟要族灭我们,不是太过分了么?你说要消除皇帝身边的污秽,可公卿以下哪一个是忠正清廉的呢?”说完,“十常侍”和宦官们一拥而上,将何进乱剑砍死。


何进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出了长乐宫。何进生前部将吴匡、张璋素来深得何进赏识,听闻何进被害,立即与袁绍合兵攻向皇宫。“十常侍”连忙紧闭宫门,派内兵把守。宫外的军队进攻受阻,便放火烧宫,“十常侍”又挟持太后、少帝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逃向北宫。袁绍率军一路攻进北宫,他下令关闭宫门,命兵士抓捕宦官,无论老少一律诛杀。杀红了眼的兵士只要看到没长胡须的人挥刀便砍,宦官连带无辜死者多达两千多人。


“十常侍”带着少帝趁乱逃出皇宫,而追兵紧紧追赶。张让等人眼见无望,便哭着对少帝说:“臣等被杀,天下将乱。希望陛下自爱!”说完,“十常侍”尽皆投河而死。“十常侍之变”至此平息。


“十常侍之变”给末年的东汉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在相互攻杀中一朝覆亡,东汉朝廷的权力真空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局。

黄巾大起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残酷的生存环境逼迫百姓揭竿而起,展开了一次次反抗压迫的起义。其中,以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声势最为浩大。黄巾大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彻底摧垮了东汉腐朽的统治,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张角与太平道


东汉末年,朝廷在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下日益腐败溃烂,统治越发黑暗,豪强地主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剥削掠夺百姓财产。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仆从。而被掠夺的百姓则流离失所,生活处境极其艰难。而此时在中原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无食无药的百姓大批饿死或染病而死,而腐败的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在这种情况下,被逼上绝路的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据统计,东汉末年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由此可见社会矛盾之尖锐。


alt


汉灵帝年间,河北巨鹿地区出现了一位自称“大贤良师”的道人,他就是后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领袖——张角。张角以宣扬黄老之术为手段,广收弟子,相传他可以用符文和咒语医治疾病,因此得到百姓的信奉,信徒中甚至不乏朝廷的官员和内宫的宦官。张角见追随他的百姓越来越多,就派遣他的八名弟子分别前往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进行传教和鼓动,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如此十余年间,张角的信徒达到了数十万之众,全国上下莫不响应。张角见条件已经成熟,便将信徒们分为三十六个叫做“方”的编制(“方”也就是将军的意思)。大的“方”人数超过万人,小的“方”人数也有六七千之多,并各自确立了统帅,由他统一指挥。同时,张角在民间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并在京城和各州府的官署门上用白土写下“甲子”二字,意为暗示各地信徒在甲子年共举大事,推翻东汉统治。


黄巾大起义


正当张角的起义计划秘密准备之时,一件意外发生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河北地区的大“方”马元义按照事先的部署,聚集荆州、扬州数万人,计划在邺城举事。马元义平时经常往来京师,与皇宫中的中常侍封衉、徐奉等人联络,约定以他们为宫中的内应,在三月五日一同起兵,内外呼应。然而没等到事发,却被叛徒告发到了官府。大将军何进得知后,立即派兵抓捕了马元义,并将他五马分尸。汉灵帝随即下令全国范围捕杀张角及其信徒,上千人牵连被杀。


张角见计划已经暴露,于是派人连夜传信各地,提前发动起义。一时间,东汉各地数十万起义军揭竿而起,起义军皆以头戴黄巾为标识,时人称之“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二弟张宝称“地公将军”,他的三弟张梁称“人公将军”。各地黄巾起义军攻打官府,劫掠村落,州郡长官尽皆逃亡,朝廷州府相继被起义军攻克。一场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此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震动。汉灵帝急忙下令各州郡严守城池,并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关卡一线,设置都尉,负责防守。接着,汉灵帝下令征发全国精兵,镇压起义军。地方豪强地主也纷纷组织武装响应,协助官军镇压起义,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袁绍、曹操、孙坚和刘备等人。然而,朝廷的官军并没占到任何便宜,由右中郎将朱僽率领的四万精兵反倒被颍川的黄巾起义军打得大败而回,而由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率领的讨伐张角的大军,也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在与官军的战斗中,黄巾起义军逐渐形成了以巨鹿的张角、南阳的张曼成和颍川的波才为领袖的三股大的力量,他们接连攻克了宛城、广宗和曲阳等重镇,甚至还俘虏了汉灵帝的宗亲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声势如日中天。


朝廷清剿


接连击败官军,黄巾起义军势头一时不可遏抑,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和缺乏战争经验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官军联合豪强地主武装,针对黄巾军的弱点,采取了分头击破的政策。


首先是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进攻颍川的黄巾军。起初,皇甫嵩的部队被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打得大败,皇甫嵩只得退守长社城,波才率领黄巾军包围了城池。长社城内兵力寡少,军中上下都很恐惧,皇甫嵩将军吏们招来,对他们说:“用兵在于奇谋变化,不在于兵力多寡。今日贼兵在草地扎营(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的表现),易于我们采取火攻。如果我们趁着黑夜放火焚烧,敌人必定大乱。我们到时出兵,四面包围,就可以取得如同田单(战国时期率齐国以火牛阵大破燕国进攻)一样的功绩。”当天夜里果然刮起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手持草束出城,包围黄巾军的营地,然后纵火大呼,城上也举火响应。皇甫嵩率兵擂鼓出击,黄巾军顿时阵脚大乱。此时曹操率领的官军又正好赶到,两军合攻,大破黄巾军,斩杀数万。之后,官军乘胜追击,连破黄巾军于汝南、陈国、阳翟、西华,彻底消灭了颍川的黄巾军。


同时,朝廷派汝南太守秦颉与张曼成的黄巾军进行战斗,斩杀了张曼成。余下的十多万黄巾军退守宛城,试图继续抵抗。时为佐军司马的孙坚身当一面,率领千余名官军奋勇登城,其余官兵随后跟进,大破宛城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而另一方面,北中郎将卢植也在河北一带与张角数次交手,斩杀黄巾军万余人。朝廷逐渐扭转了对黄巾军的劣势。


起义的失败


随着各地黄巾军的相继失败,起义逐渐走向了低谷。


公元185年秋,汉灵帝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大军与黄巾军的最后主力对峙于广宗。此时,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已经病死,接替他的是“人公将军”张梁。张梁的部队英勇善战,皇甫嵩一时无法攻克。于是皇甫嵩下令闭营不战,以静制动,静观其变。此时,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的弱点再次暴露,士兵纷纷懈怠了战意。于是皇甫嵩趁夜整兵,天一亮就冲向敌军厮杀,一直战斗到下午,终于大破敌军,消灭敌军三万余人,张梁也被斩杀。溃败的黄巾军被追至河中,淹死者多达五万多人。官军攻占广宗后,挖开了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并将张角的头颅砍下,传首京师。而后不久,皇甫嵩又联合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杀“地公将军”张宝于曲阳,斩杀黄巾军十万余人。至此,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终于被镇压了下去。


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百姓不满朝廷腐败的一次集中的大爆发,虽然它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它的武装斗争彻底地摧垮了东汉最后的一丝统治根基;同时,地方豪强地主势力通过对起义军的围剿,迅速地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拥有强大兵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三国乱世的开端埋下了伏笔。


黄巾军的主要武装力量被消灭后,小股的部队仍然在继续着对朝廷的斗争。后来,他们或陆续被割据的诸侯所消灭,或者沦为山野的匪徒强盗。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昔日黄巾军的部队或头目中,有些对三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曹操发迹所仰仗的重要军事部队“青州兵”就是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这支部队后来一直是曹操军中的王牌部队,战斗力惊人。还有诸如常山的黄巾军头目张燕,后来归降曹操,被封为平北将军,对曹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贡献。


alt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谈到东汉末年的瘟疫横行,就不能不提“医圣”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本名张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215~219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的交替时期。在张仲景小的时候,亲历了东汉末年的疫病横行,他曾在他的书中记载:我的家族本来人口很多,超过二百人,自从建安年间以来,还没过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得伤寒而死的就占十分之七。这足见当时伤寒的严重程度,而古时所谓的伤寒,主要指的就是瘟疫。


因此,张仲景致力于医治这种当时的“绝症”,他用一生的时间进行研究,终于写成了一本融汇大成的医书《伤寒杂病论》。书中确立的“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的宗旨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人们尊为“医圣”。

董卓擅政


东汉末年全国范围的黄巾大起义,令腐败的朝廷元气大伤;而一场“十常侍之变”,又令为患东汉多年的外戚与宦官两派相互攻杀殆尽。就在奄奄一息的东汉朝廷出现权力真空之际,出现了一位武夫——他就是“西北狼”董卓。他并没有给衰败的汉室带来希望,反而给苦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祸害。


引狼入室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为了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力量,进而打压和威胁宦官势力,决定采用司隶校尉袁绍的建议,广泛联结天下各路豪强军阀,并召集他们进京拱卫京师。何进的谋臣——主簿陈琳劝阻何进说:“《周易》中称‘即鹿无虞’(原意是说进山打鹿,却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谚语中有‘掩目捕雀’(遮住眼睛抓鸟,比喻白费力气)。小事小物上尚且不能靠自欺来达到愿望,何况国家大事,难道可以靠诡诈行事么?如今将军汇集皇帝的威势,掌控军事要务,如同龙虎一般气势威武,做事成竹在胸,以此对付阉党,就如大火炉燎掉毛发一样简单。而您却放着这些优势不用,反去求助外援。各路豪强兵马来汇,强者势必称雄,您的做法就如同倒拿着武器,把武器的握柄交给别人,功必不成,只是增加祸乱。”何进不听。于是,原本掌控西凉地区军务的前将军董卓便带领着自己的数万精兵,野心勃勃地“受邀”而来。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少时好行侠乡里,曾经游历羌中地区,与当地的豪强首领们结交。后来他回到家乡种地,豪强首领中有人前来投靠他,他便邀请对方一起回家,杀掉自家的耕牛款待人家。豪强首领们为他的行为所感动,便回赠了他杂畜千余头。汉桓帝年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推举做了羽林郎(皇家近卫军的低级军官)。年轻时的董卓有着一身好武艺,他的力量少有人比,身体两侧挎着两个箭袋,可以骑着马左右开弓。后来,他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有功,被晋升为郎中,赐绢帛九千匹,他却将赏赐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将士。讨黄巾的战斗中,他因讨敌无功被免了职,但不久后西凉军阀韩遂叛乱,他又被重新启用。在与羌族叛军的战斗中,董卓率领的军队进退谨慎,在数只朝廷军队中损失最小,以此被晋升为前将军,封alt乡侯。


alt


飞黄腾达后的董卓逐渐显现了他的野心与贪婪。他领兵驻防西凉,却拥兵自重,以此作为要挟朝廷的砝码,不受朝廷节制。他的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警觉,他们几次试图通过加封董卓官职的办法,转移或者剥夺他的兵权,但都被他以“部将拦车阻挠”等荒谬的借口推辞掉。野心勃勃的董卓手握重兵,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时局的变化。而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矛盾,帮他实现了领兵进京的计划。


董卓擅政


alt


就在怀揣祸心的董卓马不停蹄地向洛阳赶来的时候,洛阳城里却传来了“十常侍之变”的消息:大将军何进被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也被屠杀殆尽,年幼的汉少帝和弟弟陈留王被挟持出城,流落城外。得知此事的董卓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董卓率兵与从京师赶来的文武百官一起到城外的北芒迎接汉少帝回宫。董卓想要带着军队一起入城,被公卿们阻拦,董卓反责道:“你们都是国家重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难道还阻止我带兵入城么?”他说完便径直朝汉少帝走去。董卓的这一僭越行为立刻遭到前太尉崔烈的呵斥,要求他按礼法回避皇帝,董卓反而愤怒地对着崔烈骂道:“我率兵昼夜兼程来此护驾,谈什么回避!难道我不能砍了你的头么?”说完,他一把将陈留王抱在自己的马上,紧随着汉少帝入了城。


此时的京城之中正是一片权力真空,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的相互攻杀导致两败俱伤。董卓率数万精兵入城,而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兵马也尽皆归属于他。手握重兵的董卓控制了王朝的心脏,野心得逞的他逐步显露了凶残和暴虐的本性。他首先私下唆使驻防在洛阳附近的执金吾丁原的部将吕布,令其杀死丁原,并兼并了他的部队,从此完全支配了京师的兵权。之后,他以气候久旱不雨为名,逼汉少帝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不久又晋升为太尉,做上了三公的高位,有了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


胁迫少帝,权倾朝野,独步朝廷的董卓开始了自己残暴的统治。


alt


废帝与暴政


早在董卓迎接汉少帝回宫之初,他便萌生了废帝另立的打算。在与汉少帝的交谈中,他发现汉少帝说话模棱两可,语无伦次;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则思路明晰,对答如流。董卓很是喜欢年纪更小的陈留王,而且如果拥立陈留王称帝,自己便是头号功臣,在朝中就更加如日中天了。


于是,早已目无君王的董卓,公然将废掉汉少帝的提议放到朝堂上进行讨论,并以皇帝孱弱无能为名,扬言要效仿伊尹、霍光的做法另立贤君。董卓野蛮的举动立即遭到了尚书卢植的反对,卢植以当朝皇帝并无过错为由,驳斥董卓,反对废帝另立。董卓大怒,离席而起,下令兵士诛杀卢植,多亏一旁的侍中蔡邕劝解,才免了卢植的死罪。但从此,再无人敢去反对废立了。


东汉昭宁元年(189),即位不满一年的汉少帝被董卓以不孝与无能为名废黜,降封弘农王。董卓另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之后,凶残的董卓命人强迫被废的弘农王和何太后饮下鸩酒,毒杀了他们。董卓以拥立新君有功,被晋封为相国,封郿侯,享有上朝不拜、佩剑上殿的特权。董卓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


权倾朝野,手握重兵,独揽国家财富,掌控皇帝废立,董卓之名一时间震动天下。已经到达权力顶峰的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凶残成性,好刑嗜杀,睚眦必报,吓得人人自危。侍御史扰龙宗面见董卓交代事情,因没有解下佩剑上殿,被当场杀死;前车骑将军何苗生前与董卓有隙,董卓刨开何苗棺木,肢解了尸体,抛置路边,并捕杀了何苗的母亲,将其尸体弃置灌木之中,不许收敛,任其腐烂。更有甚者,为满足自己的兽性,他带兵来到正在集二月社的阳城,下令大肆杀掠正在参与活动的百姓,男子被悉数砍头,女子则被掳掠回城。董卓将砍下的人头系在车轮上,回京报捷,诬称是杀敌大胜,令兵士们对他山呼万岁。


除此之外,董卓还纵兵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自称之为“搜牢”。他甚至还奸淫皇室的公主,皇室却敢怒不敢言。为聚敛财富,他废弃了通行数百年的货币五铢钱,大量铸造用铜很少的新钱,搞得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搜刮珍宝异物,他还下令军队四处发掘墓地,连皇帝的墓葬也未能逃过他的魔爪。其凶逆如此,举不胜举。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自然引起了全天下的公愤。起初,董卓为赚取声望,假意重用天下仕人,接连提拔了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人,将遭受“党锢之祸”的陈纪、韩融等人封做列卿,又加封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伵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自己的亲信,董卓并未安排在显要的职位上,只是让他们掌控一些军权。


然而,韩馥等人一到任,立即揭起了讨董的大旗。东汉初平元年(190),以勃海太守袁绍为首,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伵、陈留太守张邈、长沙太守孙坚、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十几路诸侯同时起兵讨董,兵力达到数十万人(《三国演义》中称此事件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史实上并无明确的诸侯数量)。讨董义军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而在京城之中,则有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等人作为内应。


alt


alt


董卓闻知诸侯兵起,寝食难安,立即调集兵马前往抵抗,但却被长沙太守孙坚率领的义兵在阳人一战击溃,大将华雄也被孙坚所斩杀(此段情节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关羽温酒斩华雄”,实际上是孙坚所为)。义兵进逼大谷,距洛阳只九十里,仓皇失措的董卓打算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却遭到周毖、伍琼等朝臣的反对。董卓一怒之下,下令将周毖、伍琼推出斩首,又命人挟持着汉献帝西逃长安,一把火焚烧了京都洛阳。


然而,由于各路讨董义军人心不齐,各怀异志,导致初获胜利的义军内部产生了分裂,很快,各路义军就自行解散了。这让兵败西逃的董卓有了喘息的机会,而他的凶残和暴虐也变本加厉。董卓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太师,号尚父(意为皇帝待其有如对父亲般尊重),并加封自己的亲族为朝中要职。董卓出行乘坐越制的青盖金华车,公卿们见到董卓,都要到车下拜谒,而董卓则不用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