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王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洪武王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发迹于淮扬的一介布衣,在历史的夹缝中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王朝,这就是洪武王朝。
作者:童超编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书籍编号:30009770
ISBN:97875415407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洪武王朝:开国帝业施铁腕
作者:童超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ISBN:978754154078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历史是一幅无限延展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一代代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喧嚣的王朝,不断演绎着时代的传奇。
132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大明王朝的序幕便从这时拉开。在神仙托梦、红光满屋的传说中,开创了洪武31年盛世、开辟了大明王朝276年基业的传奇天子朱元璋降生了。饥寒交迫、四处流浪是朱元璋早年生活的写照。然而,征尘滚滚,烽烟四起,随着东系红巾军的登高一呼,微末如蝼蚁的朱元璋从此穿上戎装,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草莽英雄,莫问出处,在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二十四骑的簇拥下,年仅二十五岁的朱元璋,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收编诸路匪兵、乡勇,先占滁州,再克和州,以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为战略根本,迅速崛起于淮西腹地,能与群雄争锋,敢觑江北元廷。
同一时期,以刘伯温、常遇春、陈友谅、张士诚为代表的一代英杰,也陆续出现在这幅历史画卷中。听,南京城外的龙湾,响起的是江东桥战役的厮杀声;看,湖光荡漾、碧波千里的鄱阳湖,曾被数十万将士的鲜血染成红海。久围不克的苏州城里,是至死不降的张士诚;末路穷途的东海之上,是顺应大势的方国珍;穿州越省的凯歌声中,是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数年间,大明的旗帜遍插诸省,南京城里奏响了开国的乐章。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常有共患难的君主,却罕遇同富贵的帝王。沉溺在封赏喜悦中的功臣们,首先遇难的便是看破世事的刘伯温;随着洪武四大案的落幕,数万颗人头落地,百万户人家背井离乡。那张曾经写满功臣名录的皇纸,此刻俨然是一张阴森可怖的死亡名单。
随着一个个功臣的离去,满手血腥的朱元璋也在极度的恐慌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不过,历史仍在继续,由他一手创立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如他策划的那样,安安稳稳地千秋万代传袭下去。无论是兄弟还是叔侄,在权力和荣华的诱惑下,均在重复着夺位的血战……
虽然洪武盛世早已逝去,大明王朝也已成过往烟云,但是六百多年前的风风雨雨却将为历史永远铭记。
重八分牛
作为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基业的开创者,朱元璋的一生可谓充满了奇色彩。虽为一介布衣,他却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并最终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发生在童年的分牛趣事,则似乎早早就显露出这个小放牛娃的与众不同。
辗转异乡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祖上原本定居在沛县(今江苏沛县),到了他祖父这一代搬到了句容(今江苏句容)。元朝初年的时候,朱家还是个淘金户,虽然当地并不出产金子,但官府每年仍然要按额收缴,逼得朱元璋祖父只有拿粮食去换钱,然后再去买金子回来缴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就这样过了几年,祖父一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只好舍下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开荒种地。
到了朱元璋的父亲这一辈,官府更加腐败,老百姓的日子也更加穷苦。朱元璋的大伯接过祖父留下的基业,一直留在泗州盱眙县,并且生了四个儿子,日子看起来似乎有了转机,但是后来几个儿子先后去世,大伯一家的日子也就更加艰难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官名世珍)是个老实人,一心一意想带着一家人去人少的地方垦荒,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于是从泗州盱眙县搬到了灵璧县(今安徽灵璧)。朱元璋的父亲在50岁那年,带领全家又一次搬迁,来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乡,并且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虽然全家人一年到头地在地里忙活,但是到了年终缴租的时候,十成有六成是给了地主家。好不容易年成好,多打了些粮食,地主马上就会加租,就这样忙活数年全家人也吃不上几顿饱饭。朱五四一家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又从钟离东乡搬到了西乡,没多久又搬到了孤庄村,并且在这里一直住到朱元璋16岁。
天降吉光
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是个有来历的人,据说早年曾是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的亲兵,1276年蒙古兵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之后,张世杰和陆秀夫保着小皇帝一路逃到崖山,集结一千多条大船与蒙古兵进行决战。不过最后寡不敌众,陆秀夫绝望之下抱起幼帝跳海殉国。张世杰死战,带领十几条船冲出重围,本打算重立新君,恢复国土,哪知天不佑宋,船队刚到平章山洋面,便被一阵飓风吹翻了,张世杰溺水身亡。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是个命大的人,被人救起后不愿为元朝当兵,于是举家迁居盱眙津里镇。他原本会些风水相术,于是以此为生,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便是朱元璋的母亲陈二娘。
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在贫寒的朱家出生了。传说当晚朱元璋的母亲梦见一个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放在掌心还熠熠生辉。朱元璋的母亲把这粒药丸吞下后,感觉嘴里还留有余香。等到后来要生产的时候,一阵阵红光从朱家破旧的茅草房透射出来,邻居们以为朱家失了火,纷纷跑来相救,跑到院子才知道原来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儿子出世了。大家都说刚才的红光是吉光,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出人头地。
“重八”一名的由来
朱家在当时是典型的农户家庭,给地主家种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除了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朱元璋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原本朱家得了贵子是件喜事,可新生的朱元璋,过了三四天仍然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鼓鼓的,眼看着就要没救了。父亲朱五四觉得朱元璋命硬,抱起他径直跑到了皇觉寺,许诺把他送给寺里的住持高彬法师做弟子。说来也怪,从寺里回来之后,朱元璋居然会吃奶了,没几天肚胀也好了。
朱元璋一生中曾用过几个名字,重八是他的乳名。对于朱元璋这个名字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他刚出生的时候,身上有虫子在爬,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他起名为虫扒,后觉不雅,取谐音,改名重八。除了虫扒一说,也有人说朱元璋出生那年正巧是闰八月,又逢初八,此为大吉之日,因此得名重八。还有人说因其父母年龄相加正好八十八,故得名重八。这些说法听起来比较有趣,不过重八这一称呼的真正由来却不是这样。
在中国古代,家族中给男孩子起名字讲究字辈,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即五一和五四(朱元璋的父亲),到了重八这一代是“重”字辈,以出生先后为序,大伯朱五一这一脉的四个儿子分别起名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这一脉的四个儿子起名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重八这个名字即由此而来。
分牛趣事
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很小的时候便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放羊,以换一点吃的。当时,村子里像他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玩耍。在孩子们中,朱元璋是最有主意的一个。孩子们不论是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习惯听他的指挥。
有一天,孩子们像往日一样聚在一起放牛、玩耍,忽然有个孩子嚷嚷饿了。本来就吃不饱饭的孩子们,一人嚷饿,马上所有人都觉得肚子饿。可时辰尚早,谁也不敢回去,怕受到地主的责骂。没办法,大家只好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吃的来,有的想吃面,有的想吃米饭,还有的想吃肉。同是放牛的周德兴、汤和和徐达等孩子说着说着,竟然淌起了口水,坐在地上想象起美味来。主意最多的朱元璋看见伙伴们又馋又饿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这一笑把大伙都笑傻了,谁也不说话,愣愣地看着他。这时的朱元璋显得格外神气,他挺直了腰板,对大家说:“放着现成的肉不吃,你们真是笨。”说着,他把一头小牛犊牵到大家面前,大家一看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七手八脚地就把牛放倒了,然后用绳子捆了小牛犊的四条腿,将它死死地按在地上。很快,小牛犊就不再动弹了。朱元璋让汤和、徐达等人扒皮割肉,叫其他人去砍柴草,指挥得头头是道。忙活了一阵,火生起来了,大家便围坐在火堆四周,一边烤肉,一边嬉闹,个个兴高采烈,没有人想到后果的严重性。
等到太阳快下山了,一头小牛犊只剩下了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条尾巴,想到马上就要回去向地主交差,大家这才感到害怕,一些胆子小些的孩子越想越害怕,竟然哭了起来。朱元璋心想主意是自己出的,牛是自己带头分了吃的,责任也应该由自己扛下来,于是他昂首挺胸站在小伙伴们面前,拍着胸脯说罪名由他来担。朱元璋叫伙伴们帮着埋掉了牛骨、牛皮,只留下一条尾巴,然后找了个石头缝,将牛尾用力地插了进去。回去后,朱元璋对地主说,小牛钻到山洞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就剩下条牛尾巴留在外面。这么幼稚的谎言怎么可能骗过狡猾的地主呢?结果,朱元璋被毒打了一顿,并且被赶回家去,失去了放牛这份活计。
不过,自从这件事后,朱元璋在孩子们心中成了大英雄,大家都信任他,甘心拥护他为头领。
珍珠翡翠白玉汤
父母双亡后,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当了一名僧人。可是没多久,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他在寺庙里的生活也过不下去了。没办法,他只好离开皇觉寺,过起了游方僧人的生活,也就是乞讨。有一次,他一连几天没有讨到吃的东西,实在挺不住了,昏倒在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见他还有口气,就把他救回家中,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剩饭和菠菜、豆腐熬成一碗汤,喂给他吃。朱元璋几天没有进食,这碗汤真可说得上是天下第一美味。喝过汤之后,朱元璋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他跳下床,问老婆婆刚才给他喝的是什么东西。老婆婆苦中作乐,说那是“珍珠(剩饭)翡翠(菠菜)白玉(豆腐)汤”。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次生了病,吃什么都不香,想起“珍珠翡翠白玉汤”,令御厨做给他吃。那御厨费尽心思也做不出这碗汤,眼看就要遭杀身之祸。曾听说过“珍珠翡翠白玉汤”故事的马皇后不忍为一碗汤乱伤人命,便从中点拨,终于使御厨免遭死罪。
平地起坟
大灾之年不仅给濒临崩溃的元朝埋下了亡国的伏笔,也让朱元璋一家在半月之内连死数人。也许是上天也不忍看朱元璋的亲人死无葬身之地,竟然平地起坟,就地掩埋了他们。这件事到底是福还是祸,没人知道。不过此后,孤苦无依的朱元璋被迫投到皇觉寺,做起了和尚。
灾难连连
元至正四年(1344),这一年入春以来,淮河流域遭遇了百年难见的大旱灾,贫瘠的土地像布满皱纹的脸,到处可见暴起的地皮和龟裂的痕迹。老人们信龙王、求雨神,然而祈雨求神的呼声并没有感动上天。紧接着,蝗灾接踵而至,铺天盖野的蝗虫像一团团乌云,飘到哪,哪里的绿色植物就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偏偏在这个时候,淮河流域又闹起瘟疫,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家家死人,户户发丧,一片凄凉景象。
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决金堤,山东、河南沿岸的数十万百姓一夜之间沦为难民。平常年景的起义暴动事件已经很多了,面对如此大灾之年,统治者想要做点事来防止“暴民”起来造反。这样一来,朝堂之上立刻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修堤,另一派主张不修。主张修堤的大臣们的观点是救民于水火,提出不修堤的大臣们倒也并非奸党,他们其实是害怕黄河沿岸一下子聚集十数万民工,会引发大规模暴动事件,危及大元的江山社稷。
不过元顺帝最终还是听从了宰相脱脱的建议,召集大量民工筑坝修堤。不过,这件事却为元朝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神奇天葬
淮河流域的瘟疫来势极其凶猛,疫情很快蔓延到了钟离太平乡。在此之前,这一带的百姓已经用树皮、草根充饥很长一段时间了,以他们当时身体的抵抗能力,是难以挺过这一关的。刚入四月,便有不少人接连病倒,起初只是浑身无力,毫无精神,跟着就是上吐下泻,折腾一两天便断了气。由于消息闭塞,谁也不知道是瘟疫,也就没把病情当回事,等到了一个村子一天死好几口人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着慌了。老人们说这是上天在降罪收人,闹得人心惶惶,许多村民携家带口地逃离村子,有朋友的投朋友,有亲戚的投亲戚,总之是能走多远走多远。不过几天时间,太平乡十数个村子人烟寥寥。
迁居孤庄村四个年头的朱元璋家里也是丧事连连,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病死,初九大哥朱重四病死,十二日大哥长子病死,二十二日母亲陈二娘病死,仅仅半个月,朱家上下死了四口人,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满十六岁。眼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病倒,没钱请郎中看病抓药,连吃顿饱饭都不能,最后只能病死,朱元璋实在是伤心到了极点。
哭是没有用的,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安葬死去的亲人们。家里穷得一个钱也没有,哪里还敢去想棺木?去求地主,得到的也不过是一顿呵斥与奚落。三哥重七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远在异乡,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次瘟疫王家也是连死数人,二姐早在盱眙的时候就订好了亲,嫁进了李家,后来听说二姐死了,二姐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整个朱家就只剩下二哥重六、侄儿文正、大娘王氏,还有朱元璋四个人了。
平时相处得很好的邻居们自顾不暇,也只能跟着伤心难过。两兄弟没有办法,只好用破衣裳裹严了尸体,再用草席包好,准备到野外找块地把尸体埋了。谁知,走到同村刘继祖家的地时,天突然阴沉下来,一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两人忙找了棵树避雨,心里愈发觉得伤心。这是一场急雨,一顿饭的时间,云开雨收,兄弟俩担心亲人的尸首,匆匆忙忙跑到刚才放尸体的地方。可是,眼前的情景却让兄弟俩大吃一惊。原来刚才一阵暴雨把坡上疏松的泥土冲塌了,恰好埋在了尸首上,真可谓平地起坟。此事传到刘继祖那里,刘继祖认为是天意使然,于是便将那块地施与朱家做坟地,兄弟俩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后来,村里的老人们都说那是老天爷的安排,是朱家子孙好运的开始。
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至正十一年(1351),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活动的韩山童、刘福利用修筑黄河河堤的机会,宣传明王转世和独眼佛人的传说,发动了元末巾军大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黄河之灾
元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一带连降二十天大雨,河水暴涨,冲破白茅堤(今山东曹县、东明之间),六月又决金堤。洪水向北、向东不断涌向济宁(今山东济宁)、曹州(今山东菏泽)、东平(今山东东平)等二十个州县,直达安山(今山东梁山北),涌入会通河。次年七月,黄河在济阴一段决口,河水向北极速蔓延,直接威胁到济南、河间这些重镇。这一地区是元朝漕运重地,有两漕司下辖的盐场,关系朝廷经济命脉,于是元顺帝急令有关官员,限期提交治河方案。
元顺帝的命令虽然紧急,但此时的元政府已经极度腐败,此事被拖延了整整四年。直到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朝设立郓城行都水监,任贾鲁为都水使者。贾鲁上任之后,沿河进行实地考察,行程数千里,提出了两种治理方案:一是加固北面堤坝,预防决口;二是加固河堤与疏通河道并举,将黄河引回故道。可是这两个方案上奏朝廷之后,因贾鲁的调职均被搁置了。
直到至正九年(1349)冬,元朝名臣脱脱恢复丞相一职,治河一事才被重视起来。在脱脱以丞相身份大力主张治理黄河的朝议上,以贾鲁和成遵为代表分成了两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成遵出身寒微却勤学不辍,进国子学,最终高居工部尚书之位。黄河泛滥之后,他不惧地方农民起义的危险,带领部下深入实地,凿井测量沿途地势高低,并参照大量史料,写出了极为详细的调查报告,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贾鲁的治河方案不具备可行性,而且征调十数万劳役,极易引发大规模暴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朝议中,无论是成遵还是贾鲁,都没有考虑到自己利益的得失。最终,贾鲁在获得当朝权相脱脱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接任了工部尚书的职务,主持治河大计,并采用了自己的第二套方案,成遵则被就地罢免。
贾鲁治河
贾鲁,字友恒,山西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少年时即才智过人,成人后更加奋发图强,从儒学教授做起,历任县尹、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工部郎中等职,直至工部尚书。他在任工部郎中期间,亲眼见到黄泛区灾民惨况,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救民于危难。这次奉命主持治河大计,贾鲁深知责任重大。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朝廷正式颁布任命贾鲁的诏书,进秩二品,充总治河防使,负责督率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十三路河工,共计十五万人,及庐州(今安徽庐州)等处驻军两万人,共同治理黄河。
贾鲁首先集中力量开凿并疏通了从白茅口到杨青村二百八十余里的河道。进入八月,又将黄河由白茅口引到杨青村,截弯取直,引回故道。接下来贾鲁于九月七日将二十七艘大船并连成方舟,又令河工装满石块,同时凿沉于河堤决口处,再迅速投入大量装有石块、草土的竹笼,成功堵住决口。这种沉船筑坝法大大加快了治河的进度,也是治理黄河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从四月二十二日正式开工,七月疏通河道,八月黄河引归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完成水土加固工作,贾鲁在仅仅七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解决了延续多年的黄河水患。其工程之巨,效率之高,堪称古代治河史上的奇迹。
然而之前成遵所担忧的情况也出现了。由于此次治理黄河动用民力过甚,导致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治河开始没多久,便爆发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明教
明教于公元3世纪创立,唐代传入中国,因为创教者是波斯人摩尼,所以又名摩尼教。他们将世界分成明暗两种不同的力量,叫做明暗二宗,明即善、即理,暗即恶、即欲,光明拯救万物苍生,所到之处黑暗就会消失,一切东西都会变得美好。除了宣扬“二宗”的思想外,还有“三际”说。所谓“三际”是指过去、现在、将来,也就是教中所说的初际、中际和后际。明教中的“三际”理论和佛教中的弥勒观念的三世论基本是同一个概念。到了宋朝,摩尼教这个名字已被明教所取代,据说由于明教的神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形象,当时许多中国百姓没见过,以为是魔鬼,因此明教也多了个别名,叫做魔教。
独眼佛人
在贾鲁治河初期,白莲教教主韩山童认为发动起义的时机终于到来,于是他命人暗地里刻了一尊独眼佛人的石像,偷偷埋在黄陵冈的施工地下,并令教徒四下散布歌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时,朝廷发的修河经费几乎全被各级官员饱了私囊,河工们连顿饱饭也吃不上,早已怨声载道,韩山童的歌谣和明王转世的传说给了河工们新生活的希望。
一天,开河的河工挖到黄陵冈地段,真的就挖出个独眼佛人来,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很快,参加修河的十数万河工全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三五成群地私下议论,相信光明的一天终要到来。
由于河工中早已安插了韩山童的人,这些人一煽动,人群马上就乱了起来。这一天,白莲教教徒刘福通聚集了三千人在白鹿庄斩白马、黑牛祭告天地,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第八世孙,自己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人,恢复大宋江山的时候到了。大家拥立韩山童为“明王”,以红布裹头,约好时间一同起兵。正当众人情绪高涨的时候,不知谁走漏了消息,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令带兵赶来镇压。由于未加防范,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趁乱逃出重围,隐居到武安山中等待消息。
刘福通见事已败露,迅速集结部队,一鼓作气,攻下颍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等地,之后又分兵进攻舞阳、叶县。黄陵冈的劳工们得到消息,也纷纷揭竿而起,杀了监工的元朝官员,他们头裹红布,整个大地看起来火红一片。几支起义部队很快会合在一起,不到一个月,红巾军已是拥有五六万人马的大部队了。
江淮一带的百姓早就盼着这天的到来,消息所到之处,百姓闻风来投。起义军接着又攻下了汝宁数地。在这股红巾军的影响下,丰沛的芝麻李、彭大、赵均用,蕲黄的徐寿辉,袁州的彭莹玉,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张天祐祐等相继高举红巾军的旗号起兵造反,元朝统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西系红巾军彭莹玉
民间流传的“明王转世”、“弥勒降生”的传说,对受尽元朝统治者压迫的穷苦百姓来说绝对是精神支柱。
出身浏阳农家,后在袁州慈化寺出家为僧的游方和尚彭莹玉利用自己的和尚身份,加上擅长医术的技能,在淮西一带秘密活动,广泛传布弥勒佛降生的教义。彭莹玉所传布的宗教虽然是多元化的,但主要尊奉的是弥勒佛和明王,其主要经典《弥勒降生经》和《大小明王出世经》都在淮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赵州栾城的韩家几代都是白莲教会首,他们烧香结众,深得百姓拥护。白莲教和弥勒教同是宣传天下大乱、弥勒降生和明王出世的言论,并以此为根基,起兵要推翻元朝腐败的政权,大家共同指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大家都用红布裹头,称为红巾军。彭莹玉的活动区域在南方,韩家则在北方,时人将红巾军看做南北两大派系,彭莹玉则是当之无愧的西系红巾军开山祖师了。
其实早在朱元璋十多岁的时候,彭莹玉便辅佐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起事。他们先是劝人念弥勒佛号,每晚点火焚香进行礼拜,并且口宣佛偈,信奉的人极多。师徒二人见时机成熟,便约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起兵反元,所有参加的人背心上用赤砂写着一个“佛”字,号称刀枪不入。
至正四年(1344)正好到了农历戊寅年,等到年月日都和预先约定的时间相符时,周子旺自称周王,定了年号,率领五千教众正式起兵造反,然而这支队伍根本没经过训练,信心再高,打起仗来却不顶用,很快就被元军打散了。彭莹玉侥幸逃脱,躲起来继续秘密传播弥勒教,伺机再反,十三年后在袁州起兵终于取得胜利。
朱元璋投军
凭借北方红巾军大起义的声势,定州人郭子兴趁势在濠州起兵。这时,濠州城里来了一个投军的人。此人举止不凡,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并被委以重任。从此,郭子兴大军阵营中又多了一员大将。
勇夺濠州
自韩山童、刘福通在黄陵冈起义后,数月间,大江南北各方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当时在定远(今安徽定远)有个叫郭子兴的地主与众不同,他原是曹州人,远祖为唐末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到了郭子兴父亲这一代,迁居到定远,以在街头算卦为生。在这定远城中,有一户大财主,家里有个女儿,相貌甚为标致,只可惜是个瞎子,一直嫁不出去。后来郭子兴的父亲做了财主家的上门女婿,接管了财主家的所有家产,并生了三个儿子,第二个儿子便是郭子兴。
郭子兴性格慷慨,喜好结交豪杰。当时,白莲教在定远民间有很高的地位,郭子兴不但信奉白莲教,而且还加入了白莲教组织,常常拿家中的钱财去救济贫困的教友,平日里也常焚香密会,计划着要干出一番大事。后来,韩山童起兵的消息传到定远,郭子兴意识到机会终于到来,在他的号召下,定远附近的百姓扔掉农具,拿起兵器,很快组织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选出精兵几千人,趁着黑夜先后潜入濠州城,进城后众人会集到州衙附近。子夜时突然一声炮响,喊杀声响彻全城,郭子兴带人率先冲进州官府邸,杀了州官。与此同时,属下各部义军控制住城中各处关要,濠州城就此落到郭子兴的手里。
皇觉寺的生活
朱元璋在埋葬了亲人之后,走投无路,最后想起皇觉寺,只好去庙里讨生活。于是,皇觉寺又多了一个光头的小和尚,不过朱元璋很快发现原来和尚也只是一种职业,他们有自己的田地,还能结婚并有自己的家小(元政府的制度)。
朱元璋每天除了要低声下气地伺候高彬法师的老婆、孩子,还要受庙里其他和尚欺负,那些师尊、师兄们什么活都让他干,而他们却不念经、不拜佛,就连佛像也不擦。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朱元璋也只能一忍再忍,在无人的时候拿这些泥菩萨出气。
有一天,师兄们又让他去清扫佛殿,扫到伽蓝殿时,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不留神绊在了伽蓝神像脚上,重重摔了一跤。这可激怒了朱元璋,他挥起笤帚使劲地打了伽蓝神像一顿,这才出了这口恶气。事隔数日,大殿供奉的大红蜡烛被老鼠咬坏了,害得他被师父狠狠地训了一顿,等师父走后,朱元璋心想伽蓝神专管殿宇却看到老鼠也不管,让自己受骂,于是跑到伽蓝神背后写上“发配三千里”,罚菩萨去充军。这两件事高彬法师都看在眼里,也不去说他。
皇觉寺主要的粮食来源是向佃户们收租米,今年灾情严重,佃户们交不上租子,百年古刹也闹开了饥荒。没有办法,朱元璋只得离开皇觉寺,另谋出路。
一封来信
自从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在这一段日子里,他不但熟识了每一条河流,每一座高山,而且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城池村镇的特点都了然于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听说家乡一带不太平,常常闹盗匪,这不禁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绪,于是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离开皇觉寺的这三年里,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所游荡的淮西一带,正是西系红巾军开山祖师彭莹玉活动过的地方,就是在那里,他加入了秘密组织。
回到皇觉寺之后,朱元璋加紧读书识字,私下里还四处结交朋友,物色有胆有识的江湖壮士。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各地红巾军成功起义的消息使他极为兴奋,但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历练,使他变得稳重,他要看清当前的形势,不能随便投靠个义军部队。郭子兴攻占濠州的消息又一次刺激了他,原本有心投效,可当他听说小小濠州城竟有五个元帅,而且还相互争斗不休的时候,感到很失望,觉得投奔这些人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
正当朱元璋跃跃欲试,拿不定主意投哪路义军的时候,有人从濠州捎来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他孩童时的好伙伴汤和写的,信中大体内容是他现在投到郭子兴的门下,做了千户长,劝朱元璋也来投军。这封信的到来,使朱元璋彻底没了主意。他觉得城中的几位大帅都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可好友的劝说又让他非常动心。这一晚,他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直到天亮,叫来会些卦术的周德兴,帮着问了一卦,也是模棱两可,说不出个所以然。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不知哪里走漏了风声,突然有官兵前来抓人,这下他再也没得选择,只好离开皇觉寺,投军去了。
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